中國民俗,即當今中國民間風俗,是由中國人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俗涉及範圍十分廣泛,包含歲時節日、人生儀禮[1]民間傳說生肖文化、姓氏文化等眾多方面的內容[2]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同一類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的不同特點。實際上,在沒有產生現代民族之前,各氏族部落就有的特有習俗了。總體而言,民俗受到本民族經濟生活、社會結構、民族心理、信仰、藝術、語言等文化傳統的多方面制約,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3]。民俗可以顯出人性,反映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愛情故事等[4]

歲時節日

編輯

節日原本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祭祀日或慶祝日。漢族傳統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5],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上巳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臘八節除夕等等。主要習俗有春節拜年、貼春聯,元宵節賞花燈、吃湯圓,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從冬至開始數九,臘八節喝臘八粥,除夕吃年夜飯等,不同地區略有不同[6]。此外還有過年前辦年貨、逛年宵市場,隆重的節日慶典中掛大紅燈籠舞龍舞獅的習俗。客家地區有在天穿日吃「煎堆」的習俗,為感念女媧補天,救助人類[7]

中國少數民族民俗也很有特色。傣族潑水節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藏族慶祝藏曆新年會喝青稞酒,去附近的寺廟。那裏的僧侶會舉行傳統的儀式來驅逐邪惡。在雪頓節期間有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和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中國穆斯林宰牲節會屠宰牲口(牛、羊、駱駝),肉品除了留給自己,也要分給窮人(不可以出售),以此確保所有的穆斯林都要有一份肉食。開齋節是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穆斯林在這一天都穿節日衣服,去清真寺禮拜,還會拜訪親友,互相擁抱問候。雲南少數民族慶祝火把節時會綁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火把頂部會掛上很多櫻桃等果實。天黑之後點燃火把,村民紛紛聚集到火把邊上聊家常。[8]

生肖文化

編輯
 
唐代十二生肖雕塑

生肖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生肖本是用於紀年的一套符號,是中國傳統曆法的一部分。用這12種動物對應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為該年的屬相。人在哪一年出生,就是什麼屬相,每過12年就會遇到相同的屬相年,稱為本命年[9]。人逢本命年會對紅顏色特別鍾愛,扎紅腰帶、穿紅色內衣、戴紅繩、墊紅色鞋墊,此外還有拜祭「本命神」的風俗,認為這樣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10]

姓氏文化

編輯

中國人的姓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最初「」與「」有着不同的意義。在母族社會中,「姓」是指女人生的子女。到父系社會,姓轉為隨父親。同姓子孫會以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官職等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因此,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西漢以後,姓和氏逐漸不再區分。[11]中國人的姓有一個字的,也有多字的。一個字的是單姓,多字的是複姓。中國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後。名有一個字的,也多字的。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輩排列,同輩人的名字裏,往往要有一個相同的字。古人除了姓、名以外,還有字和號。有的在給小孩取正式的名字前還會取乳名作臨時之用。[12]

中國傳統命名文化中的命名禮儀,本是一件十分鄭重而講究的事,但隨着社會發展,一些傳統禮儀日漸式微。關於命名權,最初應該是由母親為孩子命名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確定的主要由父親為子女命名的規則,此後「父為子女名」的習俗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着主導地位。而如今新生兒出世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甚至外祖父外祖母、姑姑舅舅紛紛參與,集思廣益,獻計獻策而集體為之取名,還有請「命理專家」命名、向電腦諮詢等多種方式。[13]

人生禮儀

編輯

出生

編輯

中國漢族一般在嬰兒出生之後第三天舉行「洗兒禮」儀式。產婦在分娩後要「坐月子」。嬰兒滿月的時候舉行「入群」儀式,邀請親友參加滿月宴。還有拜乾娘義父、收義子乾女兒的風俗,吳俗稱為過房,越俗稱為寄拜。「周歲」時舉行檢驗小孩子天賦和卜側未來的前途的「抓周」儀式。此後還有一年一次的生日慶賀和重要年齡的祝壽儀式。[14]

結婚

編輯
 
寧波的迎親隊伍

中國人把婚姻看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國的傳統婚姻普遍的形態是「一夫一妻」制。婚禮習俗源於西周三書六禮,其中「三書」指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迎親。現代的婚禮已經簡化很多。新婚夫婦婚後回門,即回到女方娘家省親的習俗也因條件便利變得日常。[15]

婚俗在少數民族中有不同的風情和慣例,例如東北滿族的下茶、插車、坐帳;蒙古族的奶茶會,騎馬迎娶時的男女雙方答辯,女方老人的祝福賜裝;朝鮮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 「接大桌」等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搶婚」、「偷親」儀式,攔路開路、對歌跳舞;以及 「不落夫家」、「從妻居」、「試婚」等多種多樣的習俗,也部各具民族特色。[3]

死亡

編輯

喪禮死亡,但在以往幾千年的歷史中,絕大部分人都不認為死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從陽世到陰世的轉換[16]。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為死者安排好陰間的生活。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很重視選擇墓地及葬日。喪禮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殮是給逝者穿衣下棺,小殮就是給逝者穿壽衣,大殮就是把屍體裝入棺材;殯是指入棺後停柩於殯宮,少則三日、多則三十日,親朋好友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送葬時演奏哀樂[17]。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18]

一般來說,家裏老人壽終,兒女必須奔喪,否則就會被視為不孝。此外還要戴孝,現代一般在手臂上戴一個黑箍,一般戴到三七或五七,也可以戴到百日和周年,父死戴左邊胳膊上,母死戴右邊胳膊上[19]。子女服孝期間忌穿色彩鮮艷衣服,濃妝艷抹,飲酒作樂;不走親戚,不訪友,不集會,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給他人帶來不幸[20]。先輩去世的日子稱為忌日。按照傳統習俗,每年這一天禁忌宴會、飲酒及各種娛樂活動,可以給去世者掃墓、上墳、燒紙等。

為了紀念祖先宗族還會修建祠堂,供奉歷代祖先的牌位,一般在四節及先人的忌日定期舉行掃墓與祭拜等宗教儀式[21]珠三角一帶,冬祭時有分豬肉儀式[2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礼仪文化.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8-07-04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2. ^ 中国民俗概述.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3. ^ 3.0 3.1 中国民俗的特征. 民俗鄉村旅遊網.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4. ^ Giskin, Howard. Chinese Folktales. (NTC Publishing Group, Chicago, 1997). ISBN 0-8442-5927-6.
  5. ^ 節慶起源概說.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18). 
  6. ^ 海上,《中國人的歲時文化》,嶽麓書社,2005
  7. ^ “天穿日”客家农历节日的传说. 中國新聞網. 2015-07-19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8. ^ 岁时节日民俗. 中國民俗學網.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9. ^ 闲话“本命年”.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7-12-10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0. ^ 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习俗?. 搜狐. 2018-04-25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11. ^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7-09-26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12. ^ 中国人的姓名.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8-01-31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13. ^ 中国传统命名的习俗有哪些讲究. 中國報道周刊. 2007-12-05 [2021-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14. ^ 生育习俗. 中國民俗學網. 2008-02-16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5. ^ 三书六礼.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8-07-03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8). 
  16. ^ 丧葬习俗. 中國民俗學網. 2008-02-12 [202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7. ^ 探秘:汉族三大葬礼仪式——殓、殡、葬?. 北京公墓網.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18. ^ 汉族丧葬习俗. 中國殯葬協會.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9). 
  19. ^ 现代人怎样戴孝?不妨多了解一下. 網易. 2019-08-05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20. ^ 戴孝期间有什么忌讳 民间丧葬传统习俗. 義和祥. [202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1). 
  21. ^ Takashima, Ken-ichi; Xiaobing Wang-Riese and Thomas O. Höllmann. Wiesbaden: Otto. Jisi 祭祀: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Ji Sacrifice and the Si Ritual in Ancient China. Time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a. 2009: pp. 33–68. 
  22. ^ 太公分猪肉 热闹又温馨. 珠江商報. 2010-12-23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