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620年-657年[1]),是7世紀唐朝初年時同突厥分裂後的兩個汗國東突厥和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其中主要的戰役和事件有五隴阪之戰(624年)、涇陽之戰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戰(629年)、陰山之戰(630年)、庭州之戰(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657年)等。戰爭期間,唐朝由開始的安撫和防禦轉為進攻,加之突厥內部的分裂和內亂,唐朝於630年擊敗東突厥,又於657年徹底擊敗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薛延陀佔領漠北不久後亦為唐朝所滅,而唐朝在原東、西突厥其它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2][3]。
唐滅東、西突厥之戰 | |||||||
---|---|---|---|---|---|---|---|
| |||||||
參戰方 | |||||||
唐朝 薛延陀 |
東突厥 西突厥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唐太宗 李靖 李世勣 唐高宗 蘇定方 乙失夷男 |
頡利可汗 突利可汗 執失思力 欲谷設 乙毗射匱可汗 阿史那賀魯 |
背景
編輯突厥興起
編輯突厥是位於今蒙古國和今日中國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6世紀活動於金山(今阿爾泰山)。突厥於552年完成統一,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突厥汗國。之後,突厥汗國逐漸發展壯大,版圖擴大東自遼海,西至裏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貝加爾湖,東西長萬里,南北五六千里。[4]汗庭(首都)設在於都斤山(今鄂爾渾河上游杭愛山之北山)。[5]
壯大的突厥國同北齊、北周、隋朝(581年建立)是鄰國,經常發生邊境衝突,重大的戰役有突厥攻隋之戰(581年),隋反擊突厥之戰(583年),隋擊突厥之戰(599年),楊素擊突厥之戰(602年),李淵擊突厥之戰和隋王仁恭擊突厥之戰(616年),突厥攻擾晉陽之戰(617年)等。其中,583年隋朝在對突厥的戰役中獲勝,誘發突厥內部分裂為西突厥汗國和東突厥汗國,西突厥以達頭可汗和阿波可汗為可汗,而東突厥以沙缽略可汗為可汗。[1]東突厥於585年歸附於隋朝,之後隋朝曾幾次聯合東突厥對西突厥汗國進行軍事行動。[5]
隋末喪亂
編輯隋煬帝楊廣在位前期因為要制服連年大規模頻繁寇掠邊境的高句麗,在準備多年後於大業八年(612年)大業九年(613年)大業十年(614年)先後三次討伐高句麗,其中於大業八年(612年)的第一次討伐高句麗遭受大敗,使當時社會矛盾急劇激化,民變不斷發生,使隋朝國力逐漸衰弱,最終被叛軍於618年所滅亡。啟民可汗之子始畢可汗趁中原內亂之機於612年隋煬帝征高句麗失敗後反叛隋朝,並於615年率10萬騎兵攻隋,圍困隋煬帝於雁門(今山西忻州代縣)一月余,後撤圍退兵。次年(616年)再次進犯攻馬邑(今中國山西朔州),被唐國公李淵擊退。[6]另一方面,地方割據勢力同時藉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敵對勢力,引突厥兵入寇,如李淵向突厥稱臣,劉武周、梁師都引突厥攻唐等[7],其間突厥對中原的襲擊事件有記錄的共67起。[8]
唐與東突厥的戰爭
編輯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在之前和最初的幾年中,李淵為解除後顧之憂,集中精力對付中原割據勢力,對突厥稱臣[9][10][11][12],啟[13]於東突厥始畢可汗曰:「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14][15][16]
戰爭初期
編輯儘管如此,突厥仍不斷入侵,特別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9月突厥入侵涼州(今甘肅武威市),劫掠人口數千名,標誌着唐朝與東突厥戰爭的開始。[1]唐朝因為中原尚未平定,通過獻禮和和親安撫突厥頡利可汗(於621年繼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軍終於平定四方,統一全國,開始商議反擊突厥的戰爭。同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頃其全部人馬,入侵唐。閏七月,唐朝有人提議遷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對,李淵決定不遷都,並於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禦突厥。八月十二日,雙方在五隴阪(今陝西彬縣)交鋒,稱五隴阪之戰。李世民用反間計,聯合突利可汗離間頡利可汗,使突厥退兵。[17]這一年是唐朝正式對突厥作戰的開始,因此也有人認為唐與突厥的戰爭開始於此時。之後,唐朝和東突厥在今山西、陝西、甘肅、寧夏境內多次交鋒,多為東突厥進攻,唐朝防守,雙方互有勝負。[7]
渭水之盟
編輯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當時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淵禪位,李世民繼受皇位。八月,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里的涇陽(今陝西咸陽涇陽縣)。此時唐朝政局不穩,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又贈予金帛財物,並與之結盟,突厥兵於是退去。這就是渭水之盟,唐朝對突厥的戰事跌至谷底,此事也堅定了李世民反擊突厥的決心。[18]
此後不久,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7]而此時的唐朝政局穩定,經濟得以恢復。唐太宗也積極進行對東突厥的備戰,甚至允許軍士在顯德殿內習武,培養了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同時,唐朝還取得了恆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等進攻東突厥的基地。唐朝反擊東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定襄襲擊戰
編輯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張公謹提出進攻突厥的六條有利條件,堅定了唐太宗出兵反擊突厥的決心。[19]十一月二十三日,以東突厥進擾河西(今甘肅酒泉、張掖一帶)為藉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等統領的10餘萬兵馬,在李靖的總節度下分6路進擊突厥。唐滅東突厥之戰開始了.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騎從馬邑趁夜北進,佔領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戰略據點—惡陽嶺。此舉出乎頡利的預料,以為唐軍大部隊趕到:「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20]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間諜至定襄城中遊說,說服突厥將領康蘇密歸順唐朝。之後,李靖又趁夜突然襲擊並攻克定襄,頡利於是率軍北撤。李世勣率部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截擊突厥成功,大敗突厥軍。頡利率餘眾數萬退駐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21]
夜襲陰山
編輯由於受到唐軍打擊,東突厥開始同唐朝修好。二月,唐太宗派遣唐儉、安修身等作為使節前往東突厥安撫。在使節還在東突厥的時候,李靖率領1萬人,僅帶20天的糧草,趁夜前往東突厥駐地陰山。二月初八夜,蘇定方率200騎偷襲東突厥,頡利可汗果然放鬆了警惕,當發現蘇定方軍隊時,唐軍距東突厥營地僅15里[21][22]了。唐朝之盟友薛延陀亦向東突厥發起攻擊。頡利倉促應戰,被李靖等大敗,損失約1萬軍隊,李靖還俘虜了頡利可汗的兒子疊羅施和10萬多突厥人。唐儉安然返回。頡利可汗在退兵途中又遇到李世勣部隊的截擊,被俘5萬餘人。頡利可汗逃脫,投奔突厥另一個部落可汗鼠尼施,其餘東突厥首領紛紛投降唐朝或薛延陀。不久,鼠尼施把頡利可汗交與唐軍,頡利被俘押往長安。自此,東突厥汗國在唐朝與薛延陀的聯合攻擊下滅亡。
至此,漠北為薛延陀所佔,而唐朝則將東突厥其它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在其上設置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雲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里,漠南成為唐朝的勢力範圍。
大事記
編輯唐與東突厥戰爭中大事列表如下:
西曆 | 中國紀年 | 事件 | 人物 | 備註 |
---|---|---|---|---|
583年 | 開皇三年 | 東西突厥分裂,東突厥建立 | 沙缽略為東突厥可汗 | |
618年 | 武德元年 | 唐朝建立 | 李淵為唐朝皇帝 | |
620年 | 武德三年 | 東突厥入侵涼州 | 始畢 | 唐與突厥的戰爭開始 |
621年 | 武德四年 | 東突厥頡利繼可汗位 | 頡利 | |
624年 | 武德七年八月十二日 | 五隴阪之戰, | 李世民、頡利、突利 | 李世民利用反間計退突厥兵, 唐對東突厥的反擊開始 |
626年 |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 玄武門之變 | 李世民 | 李世民政變成為太子, 後繼皇位(八月初八) |
626年 | 武德九年八月 | 涇陽之戰、渭水之盟 | 李世民、頡利 | |
629年 | 貞觀三年十一月 | 唐朝出兵擊東突厥 | 李世民、李靖、李世勣等 | 六路共10餘萬人馬 |
630年 | 貞觀四年正月 | 定襄襲擊戰 | 李靖、李世勣、頡利 | 頡利撤退途中在白道遭李世勣大軍截擊, 大敗退屯鐵山 |
630年 | 貞觀四年二月 | 夜襲陰山、東突厥亡 | 李靖、蘇定方、李世勣、頡利 | 頡利大敗逃脫,後被俘 |
唐與西突厥的戰爭
編輯在唐同東突厥交鋒的時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區,並擁有如高昌、焉耆、龜茲、于田、疏勒等附屬國。唐朝消滅東突厥之後,這些西突厥的附屬國與唐朝西部的疆域接壤,開始受到唐朝的影響,開始跟唐進行交往。
628年,西突厥發生分裂,原來有十個主要部落(稱十姓部落)分裂為西南方的弩失畢五部(稱南庭)和東北方的咄陸五部(稱北庭),統葉護可汗在內亂中被殺死。之後雙方征戰不斷,削弱了西突厥的實力。640年(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率唐軍攻克高昌,至648年,唐軍又陸續攻取了焉耆、龜茲等地,原西突厥的附屬國都脫離西突厥轉而歸附於唐。[23]西突厥為阻撓這一趨勢,開始對唐發動戰爭。
北庭(咄陸部)乙毗咄陸可汗於642年發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郭孝恪擊敗。644年,繼位的乙毗射匱可汗開始與唐修好,646年其下的葉護阿史那賀魯歸附唐,被封為左衛將軍,征討其他不歸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651年,阿史那賀魯擊敗乙毗射匱,招降其餘西突厥部落,傭兵數十萬,自立為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見唐太宗逝世,覺得有機可乘,於七月脫離唐並發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唐高宗李治遂派兵平定西突厥叛亂,將軍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沒有成功。655年,唐高宗又派程知節、王文度等平定阿史那賀魯叛亂,亦無功而返,其中只有蘇定方因為能夠安撫邊民,被升任行軍大總管(即主帥)。[24]有觀點認為高宗派程知節出兵,目的就是為了對其治罪,以瓦解長孫無忌集團,因此平亂失敗是必然的。[25]
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發大兵,分南北兩路討伐西突厥,這次北路的主帥就是蘇定方,南路則由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彌射和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步真統領。蘇定方在作戰的同時還招降了許多西突厥部落,使他們為唐軍作戰。沙缽羅以10萬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包圍了蘇定方一萬餘人的部隊,蘇定方在挫敗對方三次衝鋒之後率騎兵反擊成功,大敗突厥部隊,斬獲數萬人。一些突厥部落歸降,沙缽羅則向西逃走。蘇定方部隊克服惡劣天氣,追擊200餘里,在金牙山(今中亞塔什干)大敗沙缽羅,斬俘數萬人。之後,蘇定方恢復原西突厥領地內的生產,將缽羅擄掠的牲畜、財物歸還百姓,並命蕭嗣業率兵繼續追擊。沙缽羅逃至石國,被石國俘虜交給唐。自此,西突厥汗國亡,唐朝廷在當地設置了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大唐行政區劃擴大至中亞。[26][24][1][27]
大事記
編輯唐與西突厥戰爭中大事列表如下:
公曆 | 中國紀年 | 事件 | 人物 | 備註 |
---|---|---|---|---|
628年 | 貞觀二年 | 西突厥分裂 | 統葉護可汗被殺 | |
642年 | 貞觀十六年 | 西突厥北庭入侵伊州 | 乙毗咄陸可汗 郭孝恪(唐安西都護) |
突厥被擊退 |
646年 | 貞觀二十年 | 阿史那賀魯歸附唐朝 | 阿史那賀魯 | 阿史那賀魯被封為左衛將軍 |
649年 | 貞觀二十三年 | 唐太宗逝世 | 李世民、李治 | 唐高宗李治繼位 |
651年 | 永徽二年 | 阿史那賀魯統一西突厥各部, 脫離反攻唐朝 |
阿史那賀魯 | 阿史那賀魯自封沙缽羅可汗,進攻庭州 |
651年 | 永徽二年 | 唐朝派兵平西突厥亂 | 李治、梁建方、沙缽羅 | |
655年 | 永徽六年 | 唐朝二次平西突厥亂 | 李治、程知節、沙缽羅 | |
657年 | 顯慶二年 閏正月二十一日 |
唐朝三次平西突厥亂 | 李治、蘇定方、沙缽羅等 | 唐朝大敗西突厥,擒獲沙缽羅,西突厥亡 |
後果與影響
編輯唐朝在這一系列戰爭獲得勝利,對其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起了積極的作用,並消除了邊境的威脅,也使得其他國家在了解到唐朝實力後紛紛歸附,同時促進唐人和西域的文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也是在這個時期去天竺取經的。[1][7][26]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秋痕,《唐與突厥的戰爭》[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國學網),2007年2月6日更新
- ^ 《唐朝的對外戰爭》存档副本.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中華歷史網),2007年5月27日更新
- ^ 《唐帝國在西北的經營》存档副本.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5).(漢魂網),2006年5月2日更新
- ^ 《周書·突厥傳》卷50
- ^ 5.0 5.1 5.2 張睿,《突厥》存档副本.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3).(內蒙古新聞網),2003年9月17日更新
- ^ 《隋唐與突厥在山西境內的戰爭》[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黃河新聞網、中華網),2005年4月11日更新
- ^ 7.0 7.1 7.2 7.3 張剛,《國防歷史講堂:唐朝攻東突厥之戰》[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東北新聞網),2006年8月7日更新
- ^ 格魯賽特(勒內·格魯塞),《西伯利亞草原帝國》(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羅格斯大學出版社,1970年,ISBN 0813513049(英文)
- ^ 李樹桐,《唐高祖稱臣於突厥考辨》(《唐史考辨》),1972年
- ^ 李樹桐,《再辨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唐史新論》),1985年
- ^ 李樹桐,《三辨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唐史索隱》),1988年
- ^ 陳寅恪,《高祖稱臣突厥事》存档副本.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9).(琅邪中華文化),2005年7月11日更新
- ^ 平級通信用「書」,下級對上級的書信用「啟」
- ^ 《唐高祖的身世》[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學在線),2005年11月24日更新
- ^ 溫大雅(唐朝),《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連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揭密:隋煬帝為什麼被殺?》[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鐵血網),2007年6月4日更新
- ^ 《五隴阪之戰》[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古今中外網)。
- ^ 葉邊、吳宏偉,《泛突厥主義與「東突厥斯坦」迷夢的歷史迷誤——昔日突厥今何在》[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網),2005年5月12日
- ^ 《資治通鑑》卷一九三
- ^ 《新唐書·李靖傳》
- ^ 21.0 21.1 《李靖定襄襲擊戰》
- ^ 一說7里
- ^ 《戰西突厥》存档副本. [2007-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0).,錄於《中華古歷史》(中華文化信息網),2007年6月17日訪問
- ^ 24.0 24.1 《〈盛唐〉作品相關——阿史那賀魯傳》[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博富中文網),2007年6月17日訪問
- ^ 弓月,《論程知節與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朝政的關係》存档副本. [2007-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02).(中華三國聯盟、琅邪三國文化),2004年9月4日更新
- ^ 26.0 26.1 《控制西域》[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錄於《中華古歷史》(中華文化信息網),2007年6月17日訪問
- ^ 秋痕,《唐滅西突厥之戰》[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學網),2007年1月8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