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式自動榴彈發射器

04式自動榴彈發射器QLZ-04,QLZ為源自官方翻譯的拼音「輕武器—榴彈—自動」(Qīngwuqi Liudan Zidong)的類別代碼,照正常而言的拼音是「2004式全自動榴彈發射器」(Zidong Liudan Qiang, 2004),以下簡稱為QLZ-04)是一款由中國湖南兵器資江機器責任有限公司(國營九六五六廠)所研製的自動榴彈發射器,亦是針對中國87式自動榴彈發射器(以下簡稱為QLZ-87)的設計缺失而研製的全新型號,為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榴彈發射器之一,發射中國自行研製的35×32毫米榴彈

QLZ-04式自動榴彈發射器
QLZ-04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員指導俄羅斯士兵使用QLZ-04自動榴彈發射器
類型自動榴彈發射器
原產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2004年—
使用方中國人民解放軍
生產歷史
研發者湖南兵器資江機器責任有限公司(國營九六五六廠)
研發日期2004年
生產商湖南兵器資江機器責任有限公司(國營九六五六廠)
生產日期2004年—
基本規格
重量
長度不連三腳架:1,026毫米(40.39
槍管長度380毫米(14.96吋)

子彈
口徑35毫米(1.38吋)
槍管1根,線膛開槽化英語Fluting (firearms)槍口裝有三室式制退器
槍機
發射模式全自動
射速理論射速:350—400發/分鐘
槍口初速190米/秒(623.37呎/秒
有效射程
最大射程
供彈方式30發可散式彈鏈,左/右路供彈,裝置於彈箱內,可以兩邊同時供彈
瞄具

歷史

編輯

87式存在的問題

編輯

QLZ-87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代步兵班組用制式自動榴彈發射器,填補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空白,其在設計上雖說也有許多亮點之處,比如它採用了直接導氣式自動原理作業系統,通過調整導入的火藥燃氣流量以調整槍機的後坐能量,使QLZ-87的後座力適中,對於QLZ-87的操控及提高射擊時的精度都有利;另外,QLZ-87的設計構思巧妙,能夠實現一件多用,有效減少其零件的數量,以便維護保養。但經部隊的使用反饋,QLZ-87在結構設計、使用性能上存在不少缺陷。由於QLZ-87採用了35×32毫米榴彈彈鼓供彈,存在火力小、持續性差劣的缺點。

自1990年代,中國先後研製了槍掛式91式35毫米防暴榴彈發射器(QLL/QLG-91)以至機電結合的94式35毫米車載自動榴彈發射器(ZLZ-94)等。榴彈發射器的研究在不斷發展,專業化和系列化不斷加強,具備了不同的戰術特點,能滿足不同的戰術用途。

新型榴彈機槍的需求

編輯

2004年,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機械化程日益增強的需要,同時克服QLZ-87的缺陷,實現自動榴彈發射器的性能的提升,中國輕武器研發工作人員們進一步研製並推出了一款符合21世紀戰場需要的新型榴彈發射器:採用彈鏈供彈、而火力持續性亦較優秀,並在設計上更為完善的QLZ-04。

QLZ-04可稱得上是一款特色鮮明的武器。作為步兵班組使用的輕型火力支援武器,QLZ-04的主要用途與QLZ-87一樣是壓制800米以內的敵方火力點,殺傷1,750米以內的暴露及隱蔽集團有生目標,毀傷600米以內的輕型裝甲目標,以及引爆、燃點1,750米以內的倉庫、營地、載具、器材和軍事基地及設施內的可燃物資。除此之外,QLZ-04在QLZ-87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使用範圍,其還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安裝在高機動輪式車輛(如東風EQ2050)等地面機動搭載平台及巡邏艇、衝鋒舟上使用,有利於提升中國輕武器的機動能力和火力攻擊能力,若加上聰明子彈,正正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斷增強的客觀要求。

QLZ-04未改良的部分是使用的彈種仍與QLZ-87相同,這包括DFS87式35毫米殺傷榴彈、DFJ87式35毫米破甲殺傷榴彈、DFR87式35毫米燃燒榴彈、DFN87式35毫米殺傷燃燒榴彈及DFD87式35毫米地面標示榴彈等。

設計細節

編輯

QLZ-04的設計將QLZ-87的「以人力攜行為主」轉變為「以車載為主」的新理念。與QLZ-87相比,QLZ-04具有多個顯著特點。首先是兩者採用的自動原理不同。QLZ-04採用了反衝作用式自動原理,採用這種原理的武器結構設計的QLZ-04比QLZ-87所採用的直接導氣式自動原理較為簡單。其次,QLZ-04採用了能裝載30發彈鏈的彈箱供彈,其供彈具的容彈量比採用6發或15發彈鼓供彈的QLZ-87為大,戰鬥射速高,火力持續性更好。再者,QLZ-04的設計完善,可從左右兩側供彈,大部分零件為了適應作為車載、艦載和機載武器的特殊需要而採用左右對稱設計,亦可在不更換零件的情況下根據需要裝配成左供彈或右供彈方式,而非如QLZ-87般從只能左側供彈。更甚者,QLZ-04的擊發位置為推壓式擊發板,與選射掣一同設置在發射器的尾部,操作層面上比起將選射掣、扳機設置於發射器右側的QLZ-87更為方便。最後,QLZ-04的自動機上設有QLZ-87所未設有的液壓緩衝器,射擊時後坐和復進雙向緩衝能減小了後坐力,為對抑制武器的振動、防止自動機反跳,以及改善武器的射擊精度有莫大的貢獻。

操作原理

編輯

QLZ-04採用反衝作用式自動原理,開放式槍栓方式,具有單、連發發射功能。其主要工作循環為:在待擊狀態的時候,自動機上的掛機座會被阻鐵所掛住,同時撥彈齒將第一發榴彈送到待進彈位置,而第二發榴彈則被阻彈齒在預定位置所阻擋。推壓擊發板以後,阻鐵脫離自動機掛機座,自動機在回膛彈簧的作用以下將榴彈從待進彈位置推入彈膛,同時撥彈齒滑過次一發榴彈並且將其扣住,自動機復進到位以後,由撞針撞擊榴彈底火實現擊發。在榴彈被擊發的時候,發射器僅依靠自動機的質量慣性作用關閉膛室

在榴彈被擊發以後,火藥燃氣推動榴彈彈頭向前運動,同時推動其彈殼向後並迫使自動機後坐,自動機在壓縮回膛彈簧的同時間完成抽殼、退殼的動作,並且在液壓緩衝器吸收能量的過程中越過阻鐵,撞擊發射機橡膠墊後坐到位,然後在回膛彈簧的作用下復進。此時若果發射機為單發(半自動)狀態,自動機會被阻鐵扣住,並且處於待擊狀態;若為連發(全自動)狀態而且扣住扳機不放,自動機則會繼續復進,並開始下一個循環,直到將彈鏈上的榴彈發射完或是鬆開扳機為止;在鬆開扳機之時,阻鐵會掛住自動機而形成待擊狀態。

主要結構

編輯

QLZ-04是由發射器主體(發射管機匣組件、自動機、發射機及供彈機)、彈箱(及彈鏈)、三腳架瞄準鏡等部件組成,附帶迷彩色單兵攜負載背具。

發射管機匣組件是由槍口制退器發射管機匣上膛桿、左側板和右側板等部件所組成。發射管上的膛口部裝有高效能槍口制退器,用於減少大口徑武器擊發後所產生的後坐能量及減少槍口上揚英語Muzzle rise,以使得射扎更為穩定。QLZ-04的制退器採用近似於圓柱體的設計,在槍口制退器的左右兩側分別開設有三個組對稱的制退孔,用以在武器擊發而且火藥燃氣經過制退孔的時候,衝擊制退孔的前壁並向外界噴射,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器的後坐力和後坐能量。制退器上部亦開設有兩個抑制排氣孔,用以與上述相似的方式抑制發射管口部上揚。發射管外表面加工有若干均布的散熱槽,既加大了散熱面積,又減輕了發射管質量。

機匣上部設有比QLZ-87更長的提把,便於使用者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抓握的位置,增加使用的靈活性。提把內部加工成圓形空腔,準星和照門分別設在提把內部空腔的前後部。這樣設計既減輕了提把的質量,又使準星和照門構成的瞄準基綫能恰好地通過該空腔。

上膛桿和上膛桿座設在機匣下方位置,上膛桿為一根不固定連接在自動機上的橫杆,因此射擊過程中不隨槍機往復運動。不需要操作上膛桿的時候,可將上膛桿旋轉到與機匣軸線平行的位置,使其不突出於機匣兩側,以免勾掛他物;而需要操作(向後拉動)上膛桿的時候,可將上膛桿旋轉到與機匣軸線垂直的位置以便於操作。無論上膛桿處於與機匣軸線平行還是垂直的位置,均由上膛桿座上的缺口定位,以防止其轉動。

機匣的左右兩側設有可拆卸式側板,以便於擦拭機匣內部。側板上具有衝壓工藝所製成的長槽,用以容納機匣內部的污物。兩個側板的前後圴設有活動銷,活動銷與側板內表面的定位片相連,當前後移動活動銷的時候,定位片可以解脫對於機匣側壁的鎖定,以將側板拆卸下來。

自動機

編輯

自動機是由液壓緩衝器、掛機座、供彈導板、撞針及其彈簧、退殼鉤、退殼挺、機體等所組成。

為了緩衝發射時自動機的後坐衝量,QLZ-04採用了液壓緩衝器並將其設置在自動機上,可在自動機後坐及復進時作雙向緩衝,既減小了後坐對武器的振動,又能防止自動機反跳,進而提高射擊精度

QLZ-04的液壓緩衝器前端刻有「1」、「2」標記,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大小的油槽,以適應在不同環境溫度下使用。當環境溫度高於0時就使用1號油槽;而低於0℃時則使用2號油槽。

供彈導板固接在自動機下方,其底部除了設有與滾柱配合的斜槽外,後端還設有突緣。向後拉動上膛桿時,與上膛桿相連的拉杆突起會勾住供彈導板底部後端的突緣,帶動自動機向後運動直至被阻鐵扣住而待擊。

發射機

編輯

設在機匣後部的發射機是由發射機體、握把、選射掣、擊發板、阻鐵、回膛彈簧及其導杆等所組成。

發射機具有三個用途。一是作為槍尾使用,以承受自動機後坐到位時的衝擊力;二是作為控制單發和連發的擊發機構;三是作為復進機構,將回膛彈簧預先壓縮在回膛彈簧導杆上,以保證自動機及時復進到位。

選射掣上設有「0」、「1」、「2」標記,轉動選射掣使「0」處於正下方位置時為保險狀態;「1」處於正下方位置時為單發狀態;「2」處於正下方位置時為連發狀態。

回膛彈簧及其導杆的前端安裝在自動機後部的盲孔以內,而後端則固接在發射機體前部。回膛彈簧導杆是由前後兩節式設計,自動機後坐時,回膛彈簧被壓縮,回膛彈簧導杆前節亦會縮入後節內。

發射時,雙手握住左右握把並使用雙手拇指同時向前推擊發板,阻鐵即解脫對自動機掛機座的扣合,自動機在回膛彈簧力的作用下復進,完成擊發動作。

供彈機

編輯

供彈機的作用是將榴彈依次序輸送到供彈口內,以保證武器連發射擊。由於QLZ-04是裝在火力突擊車輛、小型艦艇、攻擊直昇機等實際利用空間有限的作戰平台上使用,因而在QLZ-04中大部分操作部件都採用左右對稱的設計,以便於在狹小空間中靈活操控,更為適應瞬息萬變的實際戰場環境及情況。這裏面比較有鮮明特點的,就是供彈機可以在不更換任何零件的情況以下水平旋轉180°安裝,以便於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左供彈或右供彈方式。而彈箱的掛裝及供彈方式同樣可以在不更換零件以下,直接裝配為左供彈式或右供彈式。

供彈機是由左定位板、右定位板、彈鏈前壓板、彈鏈後壓板、供彈機座、阻彈齒、撥彈杆、撥彈齒等組成。左、右定位板上設有的螺栓,可將供彈機在機匣供彈口下方連接。彈鏈前壓板、後壓板用於定位彈鏈,使其不能前後移動。撥彈杆的前部和後部分別設有撥彈齒和滾柱,而滾柱則位於自動機底部的供彈導板斜槽以內。當自動機後坐的時候,滾柱會向左運動,而撥彈杆則繞共軸向右,從而使撥彈齒完成其撥彈動作;而當自動機復進時,滾柱伝向右運動,而撥彈杆繞其軸向左運動,撥彈齒則會返回撥彈位。

供彈具

編輯

QLZ-04採用了攜彈量更大的30發容彈量的彈鏈供彈,彈鏈盛於彈箱內,彈箱則是由彈箱蓋、提把、鎖閂、防塵蓋、彈箱體等所組成。空彈箱質量4.2公斤(9.26),滿彈箱則是12公斤(26.46)。

可散式彈鏈以30發彈鏈節為一組,這要比QLZ-87當時所採用的15發彈鼓(已經是容量最大的供彈具)整整高出一倍。因而,QLZ-04的火力持續能力自然也就相應地比QLZ-87高出一倍。這在瞬息萬變的實際戰場環境中能大幅度地提升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的主動攻擊能力和快速機動能力。其中首發彈鏈節上設有彈鏈舌,以便十首發裝填時使用。

照準器

編輯

QLZ-04的照準器是由機械瞄具光學瞄準鏡所組成。

機械瞄具是由準星、準星座和具有缺口式照門的表尺等所組成。準星的高低和方向可以調整。表尺分劃板上端設置有缺口式照門,分劃板上刻有的0、1、2、3、4、5、6分別代表0~600米(656.17碼,1,968.5呎)的射擊距離。向內按壓帶有基準刻線的分劃板定位銷,可上下移動分劃板以裝定表尺。

光學瞄準鏡是觀測瞄合一式瞄準鏡,其質量為0.8公斤(1.76),視場為11°,3倍放大倍率,使用環境溫度為—45~+50。該瞄準鏡不但能夠拉近目標便於觀察、瞄準和射擊,還能夠直接利用鏡內分劃裝定表尺實施射擊,通過方向分劃可進行方向偏差量的修正,利用簡易測距尺可概略測距。其設在機匣後部的右上方位置,瞄準鏡座以燕尾結構安裝在機匣頂部並以螺栓固定。光學瞄準鏡座上設有的氣泡水平儀可用於調整光學瞄準鏡的水平狀態。瞄準鏡座上還設有射距分劃板英語Reticle和高低裝定手柄,分劃板則是由垂直0位線、方向修正分劃、測瞄合一式雙曲線組成。方向修正分劃的範圍是左右各80密位,每一大格為10密位,每一小格為2密位。雙曲線兩側的數字表示整百米數,如「1」表示100米(109.36 碼,328.08 呎)。遠距離(600~1,750米)間接瞄準射擊目標的時候需要採用光學瞄準鏡瞄準,先判定目標距離並鬆開瞄準鏡上高低緊定手柄,將基準刻線對準射距分劃板上的相應距離刻線,再鎖緊緊定手柄。然後鬆開方向緊定手柄和高低緊定手柄,並調整發射器瞄準目標,再將發射器方向緊定手柄和高低緊定手柄同時鎖緊即可射擊;而近距離(600米以內)射擊的時候,則可選用機械瞄具或光學瞄準鏡其一以直接瞄準射擊。

三腳架

編輯

QLZ-04使用了與67式通用機槍Mk 19 Mod 3自動榴彈發射器結構形式相同的三腳架,技術成熟,結杓簡單。較好地解決了QLZ-87的三腳架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的齒輪卡扣下緊和不便於快速操作等問題。QLZ-04的三腳架是由上架、下架和連接箍所組成。

其中上架是由旋迴架、搖架、彈箱掛板、高低緊定手柄、鎖扣等所組成。鬆開連接箍上的方向緊定手柄,可讓旋迴架在旋迴槍架上水平旋轉,以實現發射器的射擊方向調整;而鬆開高低緊定手柄,可讓搖架在旋迴架上俯仰,以實現發射器高低射角的調整。

下架則由前架腿、兩個後架腿等所組成。三個架腿的下端均設有駐鋤,其中在前架腿的駐鋤上設有兩個孔,當土質較松或射角大於15°的時候,可在前架腿的兩個駐鋤孔內打入兩個鐵釺以穩定三腳架;而上端均設有腿頭緊定器,需要調整架腿的角度時需握住緊定手柄,並以拇指按下緊定手柄上的鎖扣按紐,即可上抬緊定手柄及解脫對架腿的鎖定。完成架腿角度的調整以後,再將緊定手柄扳回原位即可緊定架腿。

連接箍的功能是連接上架和下架,其上設有方向緊定手柄。轉動方向緊定手柄,旋鬆時上架能夠左右靈活轉動以調整上架位置;射擊時則緊定上架使其不能轉動,以保證發射器的射擊精度。

使用國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