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

意大利市鎮

博洛尼亚意大利语Bologna意大利语发音:[boˈloɲɲa] ),是一座意大利城市,位于北部波河亚平宁山脉之间,也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博洛尼亚也是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博洛尼亚拥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这间大学设立于1088年。

博洛尼亚
Bologna
市镇
Comune di Bologna
由顶端顺时针:博洛尼亚和周边山丘景观,圣白托略大殿,博洛尼亚大学,海神喷泉,圣路加的圣母朝圣地,Unipol塔(英语:Unipol Tower)及双塔
由顶端顺时针:博洛尼亚和周边山丘景观,圣白托略大殿博洛尼亚大学海神喷泉圣路加的圣母朝圣地Unipol塔英语Unipol Tower双塔
博洛尼亚旗帜
旗帜
博洛尼亚徽章
徽章
绰号:较有学识的,较肥胖的,红色的
博洛尼亚在意大利的位置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在意大利的位置
坐标:44°29′38″N 11°20′34″E / 44.4939°N 11.3428°E / 44.4939; 11.3428
国家 意大利
大区艾米利亚-罗马涅
政府
 • 市长Virginio Merola (PD
面积[1]
 • 总计140.86 平方公里(54.39 平方英里)
海拔54 米(177 英尺)
人口(2018年8月31日)[2]
 • 总计390,294 (市区)
1,013,092 (都会区)
 • 密度2,771人/平方公里(7,176人/平方英里)
居民称谓博洛尼亚人(Bolognese
时区CETUTC+1
 • 夏时制CESTUTC+2
邮编40100
电话区号051
主保圣人圣彼得罗尼乌斯英语Petronius of Bologna
主保庆日10月4日
网站官方网站
“博洛尼亚”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博洛尼亚
台湾波隆那
港澳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经常被列为意大利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之一:在2006年排名第五,在2007年排名第12名(总共有103个意大利城市参加评比)[3]。这是由于博洛尼亚拥有强大的工业传统,广泛且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而且位于意大利最重要公路和铁路枢纽上。博洛尼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国际化的意大利大学城,它拥有丰富的历史艺术料理音乐文化,并获选为200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4]。博洛尼亚与其他45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入选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5]。根据2009年欧洲地区经济增长指数(E - REGI)的数据显示,博洛尼亚的经济成长速度是意大利第一,在欧洲则位列第47[6]

历史

编辑
 
海神广场和博洛尼亚主广场

博洛尼亚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前9世纪时,微兰诺威文化在此发展出一个聚居地。前7世纪到6世纪,伊特拉斯坎文明开始对此地产生影响,6世纪末,伊特拉斯康城市“Felsina”在此建立 公元前四世纪,它被高卢人占领,前196年又被罗马人占领,改称为Bononia[7]

在公元一世纪克劳狄一世统治期间,一场大火毁灭了博洛尼亚,虽然尼禄后来重建了这座城市,但城市一直衰败不堪。历罗马帝国灭亡后,它作为拉温纳督主教区的重要城市频遭哥特人洗劫。后来圣白托略(San Petronio)重建城市,并修造博洛尼亚圣斯德望圣殿[8]伦巴第国王利乌特普兰德在728年占领这座城市,成为伦巴第王国的一部分[9]。8世纪末,查理曼哈德良一世的恳求下进攻伦巴第王国。774年法兰克人占据博洛尼亚,成为卡洛林帝国城市[10]

博洛尼亚大学于1088年建成,成为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所大学。在13世纪,博洛尼亚已是欧洲第五、六大城市,仅次于科尔多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与米兰不相上下,拥有60,000至70,000名居民。1348年黑死病造成大约3万名博洛尼亚居民死亡。然后博洛尼亚受到米兰的维斯康蒂家族所统治,直到1360年才回到教宗的控制之下。文艺复兴期间,该城是意大利唯一容许女性担任专业职位和获取大学学位的城市。

二次大战中博洛尼亚是德军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并遭到大量轰炸。德军在意大利北部的防线崩溃之后,这座城市于1945年4月21日脱离德国控制。博洛尼亚也是二次大战意大利抵抗组织的中心,后来成为意大利共产党一个重要的据点。二次大战后,博洛尼亚变成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但是仍然保留许多古典的建筑物。

气候

编辑

不同的气象学家对博洛尼亚的气候经常有不同的看法,温带湿润气候或大陆性气候都有人主张,这是因为博洛尼亚位于意大利北部内陆平原,夏季炎热,而冬天寒冷且潮湿[11]。从五月到九月初,博洛尼亚的温度很常超过30℃(86°F)。由于博洛尼亚的湿度相当高,所以冬季的寒冷与夏季的炎热都会有加乘效果。由于气候潮湿,所以晚秋和冬季期间很常有出现,就像意大利北部大部分地区。博洛尼亚的年降雨量介于700毫米到800毫米之间,通常集中在春季和秋季。11月下旬至4月之间可能会出现降,但是积雪主要发生于12月到2月之间。博洛尼亚历史上最低温度为-19.8°C(-3.6°F),发生于1985年1月13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则为40.6℃(105.1°F),发生于2003年8月。

交通

编辑
 
博洛尼亚机场

古列尔莫·马可尼国际机场位于博洛尼亚,于2004年完成扩建,延长跑道长度,以容纳更大型的飞机。它是意大利第十繁忙的机场,客运量于2007年超过400万,是一个国际航线的据点。由于博洛尼亚的战略地位,博洛尼亚中央车站被认为是意大利北部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它的货物车站(圣多纳托站)拥有33条铁路轨道,规模和流量都是意大利首位。

博洛尼亚拥有强大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交通工具由Azienda 博洛尼亚大众运输公司(ATC)来管理。

人口

编辑

直到2010年年底为止,博洛尼亚市区人口为380,604人(有100万人生活在博洛尼亚大区),博洛尼亚位于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其中46.7%为男性,53.3%为女性。未成年人(儿童18岁以下)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12.86,退休人口数则占百分之27.02。与此相比,意大利平均百分之18.06(未成年人)和19.94(退休)。博洛尼亚居民平均年龄为51岁,意大利全国平均则是42岁。在2002年至2007年之间,博洛尼亚人口并未增加,而意大利整体增加了百分之3.56[12]。博洛尼亚目前的出生率是每千名居民中有8.07人,而意大利的平均出生率为9.45人。

截至2009年为止,89.47%的人口为意大利人。最大的移民来自其他欧洲国家(主要来自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约占2.82%,东亚(主要是菲律宾人)为1.50%,而南亚(主要来自孟加拉国)则占1.39%[13]。其余也包括摩洛哥人华人乌克兰人

博洛尼亚人口变动表

市区

编辑
 
博洛尼亚市区
 
圣母忠仆大殿
 
博洛尼亚圣史蒂法诺大殿
 
圣路加的圣母朝圣地

直到19世纪初,博洛尼亚都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所以博洛尼亚仍然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目前它仍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尽管博洛尼亚于1944年遭受相当大规模的轰炸,博洛尼亚广达350英亩(141.64公顷)的历史中心仍然是欧洲第二大[14],拥有许多重要的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与巴洛克艺术的古迹。

博洛尼亚于伊特鲁里亚与罗马的殖民地时代开始发展。由于博洛尼亚保存许多罗马遗址,所以博洛尼亚的中央大街目前仍然主要以步行为主。

罗马时代的城墙目前被一个中世纪防御工事体系所取代,虽然有一部分幸存至今。中世纪防御工事体系于13世纪完成,其中还有许多部分存留。在二十个中世纪防御塔楼当中,其中有些已经摇摇欲坠。

优雅和广泛的商场(或门廊)更进一步丰富博洛尼亚的城市景观,让博洛尼亚闻名于世。城市的历史中心总共大约有38公里长的骑楼[15](市区部分则超过45公里),使人们在外面散步时可以遮挡雨、雪或炎热的太阳。圣路加拱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骑楼(长3.5公里,666个拱)[16],与Saragozza城门(十二个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城门之一,它环绕市区长达7.5公里)互相连接。

圣路加的圣母朝圣地就位于博洛尼亚城外。仍可以通过一条长达3.5公里的带屋顶的有666个拱的圣路加拱廊(Portico di San Luca)前往,圣路加拱廊建于1674 - 1793年,是为了在游行上山时保护圣像。每年的游行要从圣彼得在博洛尼亚市中心的圣伯多禄主教座堂,沿着这条路线前往朝圣地。这个朝圣地收藏了一幅圣母像。山顶的教堂已经存在了一千年左右。目前这座教堂建于1723年,使用了Carlo Francesco Dotti的设计。堂内收藏有不少艺术品。

经济

编辑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一个非常重要的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博洛尼亚经济基础包括活跃的工业、传统且强劲的农业畜牧业,还包括制鞋业纺织业、工程、化学印刷出版业以及繁荣的商业活动。博览会区域是欧洲最大的展览区之一,举办国际重要的年度汽车博览会(博洛尼亚汽车展)、陶瓷、建筑行业(国际瓷砖展览和浴室家具)及食品博览会。 博洛尼亚和附近的都会区有重要的贸易活动,包括机械、食品、烟草电子、重要的零售和批发活动以及意大利的蔬菜水果市场。杜卡迪兰博基尼(林宝坚尼)都是博洛尼亚著名的企业。

文化

编辑

几个世纪以来,博洛尼亚获得许多绰号,包括学习之都(因为博洛尼亚拥有著名的博洛尼亚大学)与肥胖之都(因为博洛尼亚拥有许多美食而得名)。

红色之都原本是指博洛尼亚历史中心的屋顶颜色,但是这个绰号也与城市的政治局势相似。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直到1999年一位中间偏右市长当选,全市是著名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堡垒,尤其是意大利共产党。中间偏左的政党又在2004年市长选举后重新执政。博洛尼亚是欧洲第一个进行免费大众交通运输实验概念的城镇[17]

博洛尼亚于2006年5月2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音乐之都。根据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博洛尼亚显示出丰富的音乐传统,正继续发展充满活力当代生活和创作的要素。博洛尼亚也表现出强烈的承诺来推动音乐成为重要的工具,来打击种族主义,并努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范围从古典到电子、爵士乐、民歌和歌剧,博洛尼亚提供公民的一种音乐的生命力,深深地渗入城市的专业、学术、社会和文化方面[18]

艺术

编辑
 
博洛尼亚剧场

直到16世纪为止,剧场在博洛尼亚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博洛尼亚第一所公共剧院是斯卡拉剧院,它从1547年开始营运至今。

阿尔弗雷多·铁斯东尼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剧场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剧作家,也是《枢机蓝波提尼》的作者,他自1905年以来获得巨大的成就。

博洛尼亚市从1998年就已经着手进行博洛尼亚剧院计划,连结当地主要舞台设施。它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戏剧表演的机会,范围从博洛尼亚方言至当代舞蹈表演。博洛尼亚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包括:

  • Angelica:国际现代音乐节[19]
  • Bolognafestival:国际古典音乐节[20]
  • 博洛尼亚爵士音乐节:意大利秋季爵士乐节日[21]
  • Biografilm节:国际电影[22]
  • BilBolBul:国际漫画[23]
  • Casadeipensieri:国际夏季文学与诗歌音乐节[24]
  • 扎林乌尔瓦纳:国际当代舞蹈节[25]
  • F.I.S.Co.:国际当代艺术
  • 未来电影节:国际动画和特殊效果艺术节[26]
  • 重逢电影节:有关遭到遗忘电影的国际电影节[27]
  • Gender Bender:关于性别认同、性取向和身体的代表性的国际节庆[28]
  • 作业节庆:电子音乐节[29]
  • 人权电影节[30]
  • Netmage:国际电子艺术节

美食

编辑
 
番茄肉酱意大利面

博洛尼亚拥有许多著名的传统美食,众所周知的番茄肉酱就是发源于当地。因为坐落在肥沃的波河河谷,所以博洛尼亚丰富的美食,大部分取决于当地的肉类奶酪。正如艾米利亚-罗马涅其他地区,博洛尼亚生产猪肉的加工品,例如火腿意式肉肠莎乐美肠,是当地食品业的重要产品。附近的葡萄园也受到广泛关注。意大利千层面、意大利饺子、原博洛尼亚香肠,都属于当地的特产。

体育

编辑

博洛尼亚另一个昵称是篮子之城,因为博洛尼亚的篮球活动相当盛行:两个主要篮球俱乐部为博洛尼亚福蒂都多篮球队(Fortitudo Pallacanestro Bologna)和博洛尼亚金德篮球队(Virtus Pallacanestro Bologna)[31][32],他们之间的同城德比也是当地居民的焦点。然而,这种竞争目前暂时处于停止状态,因为博洛尼亚福蒂都多篮球队目前不是该国的专业队伍。在2008-09赛季之后,博洛尼亚福蒂都多篮球队遭到降级,从意大利篮球甲级联赛被降级意大利篮球乙级联赛,然后因为财政原因而进一步降入业余联赛。博洛尼亚受到篮球运动的影响不仅是因为同城德比,也因为意大利篮球甲级联赛与意大利篮球乙级联赛的总部都设在博洛尼亚。

足球在博洛尼亚仍然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运动,主要的当地俱乐部是博洛尼亚足球俱乐部,目前是意甲联赛的成员。

教育

编辑
 
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8年,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大学

建于1088年博洛尼亚大学是欧洲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大学,在中世纪时期,它是欧洲重要的学术中心,吸引许多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在拿破仑时代,博洛尼亚大学的总部被迁移到目前的位置上,位于城市的中心东北部。如今它是意大利第二大大学,拥有23个院,68个系和93间图书馆,包括四个校区位于切塞纳弗利拉文纳里米尼附近。目前学生人数超过10万。

博洛尼亚大学在过去几个世纪出现许多值得注意的学生,包括但丁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托马斯·贝克特、尼各老五世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彼得·菲密格理(Peter Martyr Vermigli)和哥白尼劳拉·巴斯于1732年在此任教,成为第一位正式在欧洲学院任教的女性。在最近的历史上,生物电力的发现者路易吉·伽伐尼无线电技术的先驱古列尔莫·马可尼都曾在博洛尼亚大学工作。

目前博洛尼亚仍然是一个大学城,大学开学时城市的人口会从40万膨胀到50多万,包括大量的海外学生。

名人

编辑

著名公司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ISTAT, Rapporto UrBes 2015 Bologna (PDF). istat.it. [11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7). 
  2. ^ La popolazione di Bologna al 29 febbraio 2016. Comune.bologna.it. [30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3. ^ Qualità della vita. Il Sole 24 ORE.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4. ^ Bologna history – Bologna culture – Bologna – attractions in Bologna – art Bologna – history guide Bologna. Travelplan.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5. ^ 存档副本. [2011年7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2日). 
  6. ^ (英文)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Hornblower, Simon; et al. 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3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230. ISBN 978-0199545568. 
  8. ^ Butler, Alban. The Lives Of The Fathers, Martyrs, And Other Principal Saints. London: John Murphy. 1814. 
  9. ^ Heers, Jacques. La città nel medioevo in Occidente : paesaggi, poteri e conflitti. Milano: Jaca Book. 1995: 63. ISBN 978-8816403741. 
  10. ^ Kleinhenz, Christopher. Medieval Italy :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34. ISBN 978-0415939294. 
  11. ^ Thomas A. Blair, Climatology: General and Regional, Prentice Hall pages 131-132; Adriana Rigutti, Meteorologia, Giunti, p, 95, 2009.
  12. ^ istat. Demo.istat.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13. ^ istat. Demo.istat.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3). 
  14. ^ 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 American Municipal Association. Nation's cities, Volume 14.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eague of Cities. 1976. 
  15. ^ UNESCO World Heritage Submis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the porticoes of Bologna
  16. ^ Emila-Romanga Tourism Agency. Demo.istat.it. [200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2). 
  17. ^ Repertoires of Democracy: The Case for Public Transport (PDF). [2010-04-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5). 
  18. ^ The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UNESCO Culture Sector. Portal.unesco.org.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19. ^ Angelica. Aaa-angelica.com.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5). 
  20. ^ Bolonafestival. Bolognafestival.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7). 
  21. ^ BolognaJazzFestival. BolognaJazzFestival.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2). 
  22. ^ Biografilm Festival. Biografilm.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意大利语). 
  23. ^ BilBolBul. BilBolBul.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24. ^ La casa dei pensieri. [201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2). 
  25. ^ Danza Urbana. Danzaurbana.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26. ^ futurefilmfestival. futurefilmfestival.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27. ^ Il CInema Ritrovato. Cinetecadibologna.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28. ^ Gender Bender. Genderbender.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29. ^ homeworkfestival. homeworkfestival.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30. ^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 Cinetecadibologna.i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31. ^ DerbyRitorno. Foreverboys.com.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1). 
  32. ^ Derby 2005–06. Fdl1970.net. [2010-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2). 
  33. ^ Leipzig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2009 Leipzig City Council, Office for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9). 
  34. ^ Intercit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the City of Zagreb. © 2006–2009 City of Zagreb. [2009-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