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英語: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位於中國上海市的一所綜合性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行政級別為正廳級(黨委書記、校長高配副部級),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同時是卓越大學聯盟、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GUPES)、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Cumulus)、21世紀學術聯盟(AC21)、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Tongji-Berkeley Alliance)、中俄工科大學聯盟(ASRTU)成員。
同濟大學 | |||
---|---|---|---|
Tongji University | |||
校訓 | 同舟共濟[1] | ||
創辦時間 | 1907年10月1日 大清光緒三十三年 | ||
校慶日 | 5月20日 | ||
學校標識碼 | 4131010247 | ||
學校類型 | 公立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副部級單位 | ||
黨委書記 | 方守恩 | ||
校長 | 鄭慶華 | ||
教師人數 | 教職員工5752人 (截至2020年11月) | ||
學生人數 | 全日制在校學生36062人(截至2020年11月) | ||
大學部人數 | 18510 | ||
研究生人數 | 11038 | ||
博士生人數 | 6514 | ||
校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校本部: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200092 31°17′01″N 121°29′38″E / 31.28361°N 121.49389°E 南校區:楊浦區赤峰路71號,200092 | ||
校區 | 四平路校區(本部)、南校區、彰武校區、嘉定校區、滬西校區、滬北校區 | ||
總面積 | 2,667,487平方米 | ||
網站 | http://www.tongji.edu.cn | ||
同濟大學校園 | |||
|
同濟大學歷史建築建築群 | |
---|---|
位置 | 上海市楊浦區 |
建成時間 | 1940年-1962年 |
評定時間 | 2004年 |
參考編碼 | 4G006 |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後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立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49年更名為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目前共設有38個學院(系)和二級辦學機構,7家附屬醫院,5所附屬中學;有全日制本科生1.7萬餘人,碩士研究生1.3萬餘人,博士研究生近5000人。有外國留學生數千人;學校占地面積約3850畝;紙本圖書400餘萬冊。
根據202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24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同濟大學分別位列中國第8、第13、第23-33和第13)。[2][3]
歷史
編輯1907-1923年
編輯- 德文醫學堂
1891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Erich Paulun)來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並且缺醫少藥,就決定離開海軍來上海開設診所。他先回到德國繼續進修醫學,提高外科水平,並籌集資金。1893年再次來到上海,就在當時的上海德國教堂附近設立診所,並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一起發起了「德醫公會」。1899年,「德醫公會」營業不振,埃里希·寶隆通過中國實業界、德國公司及私人募捐到一筆資金準備籌建一所醫院。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佩(W. Knappe)派領事館參贊費舍爾(P. D. Fischer)與上海的中國官員上海道扎飭善堂協商,上海道決定把座落在張家浜新馬路(今鳳陽路)旁的一塊地,用於籌辦醫院。1900年前後,由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醫院的醫師大都是「德醫公會」成員。他們白天忙於經營自己的診所,只有傍晚到醫院看門診、動手術。埃里希·寶隆醫生看到醫院裡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院內設立一所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德文醫學堂(德語:Deutsche Medizinschule für Chinesen in Shanghai),並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米歇勞和賴納;兩名中國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鳳陽路415號上海長征醫院內)。1907年10月1日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 同濟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意為「德意志、德語」)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為了紀念寶隆長期在滬行醫並創辦了同濟醫院的功績,特將同濟醫院改名為寶隆醫院。由於學生人數迅速增長,原校舍已容納不下,於是便在辣斐德路華界法華路自建校舍(今復興中路1195號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1909年暑期,新校舍落成,德文科和醫科師生都搬入新校舍。
- 同濟德文醫工學堂
1910年12月,德國政府及工商界看到同濟德文醫學堂已取得信譽和辦學經驗,同時認為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國商人在上海經商,於是他們計劃辦一所工學堂。12月10日,德國工商界和銀行界領袖集會,推選德國樞密政府顧問費舍爾博士為首,在中國建立一個德國工學堂協會。在費舍爾的號召下,短短幾月就籌得175萬馬克的資金。1911年,根據普魯士商業部的推薦,由在德國科隆國立聯合機械學校任教的特許工程師貝倫哈爾德·貝倫子(Berrens)負責籌建工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德文科為預科,德語語言學校)。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工科起先只有機電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被英、日聯軍侵占。德國人開設的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停辦,該校一些教師和43名學生轉來同濟醫工學堂,43名學生中有30人是土木科,同濟醫工學堂工科因此增設土木科。1915年又增設機師科。
- 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3月14日,中華民國與德斷交,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濟德文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4]。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北洋政府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中國公學內,繼續開學上課[5]。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19年,教育部令江蘇省財政廳撥款在吳淞新建校舍。1922年,開始遷入新校舍(今寶山區同濟路303號寶鋼集團上海五鋼附近)。
根據《寶山縣誌》記載:
民國6年(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民國8年(1919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民國11年(1922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3-1937年
編輯- 同濟大學
1923年3月17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第108號訓令,批准同濟工科「改為大學」。學校隨即召開董事會議,將學校定名為「同濟大學」。1923年3月26日,學校以「同濟大學董事會」名義呈文北洋政府教育部,稱「經校董會議定名稱為同濟大學」。1923年4月24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第634號「指令」,稱「該校名稱擬改為同濟大學,應予照準備案」。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第120號訓令,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從此以後,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 國立同濟大學
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1937年7月1日又增設了理學院(1946年8月擴充為文理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就是當時在上海設立的一所國立綜合大學,直到1949年國立同濟大學一直是全國著名的綜合大學。
同濟大學在德國人建立和主持校務期間,由於繼承德國大學傳統,建立了完整和齊備的醫學和工學,學風嚴謹。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國工程師學會來函,承認同濟大學工學院畢業生與德國工業大學畢業生具有同等資格,成為該會上海分會正式會員。同濟大學醫學院當時已經在國內外聞名,是當時中國最好醫學院之一,當時也流傳有「北協和,南同濟」的說法。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同濟大學雖然經歷從德國人管理到,私有最後收歸國有,但學校基本建制沒有變化,在民國早期中國大學環境劇烈變化的時期,同濟大學在德國人管理下相對比較穩定,在1927年又較早地成為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國立大學。
1937-1949年
編輯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1937年9月1日日本海軍「特設航空部隊」[6]為了清理日軍前進道路,轟炸位於吳淞的國立同濟大學。經營近二十年的國立同濟大學校舍被日軍炸為平地。
抗日戰爭期間,國立同濟大學被迫遷往內地。於1937年9月起從上海遷至浙江金華、江西贛縣、廣西八步、雲南昆明等地,1940年遷到四川省南溪縣李莊(今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轄)。在戰爭期間,同濟大學繼續發展,達到最鼎盛時期。
學校遷至江西贛州時,醫學院院長德國人柏德辭職。皮膚科專家寧譽接任院長,他是同濟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醫學院院長職務的中國人。
- 李莊時期的國立同濟大學
工學院在東嶽廟,工學院原有機械、電機、土木、測量四系和一個造船組。1945年,造船組改為造船系。從此,工學院就有了五個系,各系學制不一,測量係為四年;土木係為五年,1942年起改為四年;機械、電機、造船三系均為五年。工學院遷到李莊時只剩二十多部機器,以後逐步設立了測量館、實習工廠、電工試驗館、材料實驗館、機械試驗館等,使各項實習一般均能進行。在李莊時期,擔任工學院院長的,先後為倪超(1942年12月起)、薛祉(1942年起)、江鴻(1944年至1945年)。1945年,工學院學生有632人,教師有83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10人),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這一時期工學院各系教學的特點是:第一、仍然堅持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各系一年級學生,堅持在工廠進行機、鍛、鑄、鉗、木、泥等方面實習;第二、繼續注重學生基本技能訓練,要求工科學生工程製圖必須上墨,線條不符必須重畫,習題計算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並要求學生都能使用計算尺和應用工程手冊;第三、考試嚴格,補考後仍有一門不及格者留級一年。
工學院各系一、二、三年級的一些基礎課如高等教學、應用力學、物理、投影幾何、機械製圖等,均採用幾個系合班上課。這一時期,工學院各系也進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課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實習工廠適應當地生產、生活需要,試製各種機器。電機實驗室一度用直流電機發電為李莊全鎮照明供電,受到群眾歡迎。
醫學院在祖師殿,在李莊期間擔任醫學院長的先是黃榕增,1941年5月為梁之彥,1942年2月由校長丁文淵兼,10月為阮尚丞,1944年由徐誦明兼,1945年8月為杜公振。這一時期,醫學院前期在李莊建立起生理館,解剖館;後期在宜賓建立起病理館,藥物館、細菌學館、公共衛生研究館和生物學館。
醫學院在李莊五年,畢業生共計189人。1945年時,醫學院學生有304人,教師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人)。這一時期。醫學院除史圖博一人是德國教授外,其他都是中國教師,多數是同濟自身培養出來的。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各種困難,奔走於宜賓、李莊之間進行教學,堅持嚴謹求學的同濟教學傳統。醫學院前期主要教授基礎理論課,這些課程有些是由理學院教師擔任。後期大部分課程必須結合臨床實習,所以後期教師均在宜賓上課,並帶領學生在附屬醫院住院部和門診部實習。
當時的理學院在南華宮,學院有化學、生物、數理三系。1945年,數理系分為數學系和物理系。各系學制均為四年。在李莊期間理學院院長先後為謝蒼璃(1940年接任)、顧葆常(1944年)。1945年,全院有學生111人,教師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人。生物學家童第周在理學院任生物系教授期間,還邀請了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到學校講學。
國立同濟大學於1945年在李莊增設法學院。辦法學院的緣由,一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急需培養法律人才;二是自十九世紀以後,德國在法律(如法理和立法)方面比較發達。當時中國各有關大學一般是介紹英、美、法及日本的法學,缺乏專門介紹德國法學的學校。教育部曾命令校長徐誦明於1945年秋創辦文法學院,但因當時辦文法學院的條件不具備,於是先籌辦法學院。法學院招收兩班學生,一班是本校各院系已有德文基礎的學生轉入法學院一年級的共有53人;另一班為招收高中畢業生60餘人,先入德文補習班學習德文一年後再進入法學院一年級。
法學院於1945年12月正式開課,學制四年。因招收的學生不多,法學院就設在李莊東嶽廟內的玉皇樓。
- 抗戰勝利後的國立同濟大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國立同濟大學分批遷回上海。由於缺少校舍,學校分散教學,成為斜跨上海市區、分散十多處的「大學校」。其中學校辦公室和醫學院位於善鍾路100弄10號(今常熟路),附屬醫院分別為白克路上的中美醫院(原寶隆醫院,今鳳陽路)和同孚路82號(今石門一路)的原德國醫院,理學院在平昌街日本第七國民學校內(今國順路上海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在四川北路(今復興初級中學),新生院位於江灣新市區的市圖書館(今黑山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則在江灣魏德邁路(今邯鄲路),附屬中學位於市博物館(今長海醫院飛機樓)。工學院位於其美路的原日本中學(今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1949年後逐步發展成同濟大學的主校區。
1946年8月,理學院擴充為文理學院,1948年6月,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
當時的國立同濟大學屬於強盛時期,系科齊全,師職出色,學風紮實,是當時國內外聞名的著名大學。除了醫學院一直享譽盛譽之外,其他的專業也是實力雄厚。
比如理學院化學系,1947年,化學系系主任為黃衡祿教授,化學系還增設製造部、化驗部。不久,化學教授汪瀏先生出任國立同濟大學理學院院長。當時的化學系的教授也是一時上選:湯騰漢先生、張忠先生都是藥物界的權威;戴愷生先生、陳蒼虬先生、朱鏡心先生是從各大學請來的台柱教授;黃有時、黃宇常等都是知名的學者;而且還有巴爾泰等德國教授在此任教。教授陣容的完整,滬上無出其右者。當時同濟大學化學系以嚴謹求實的學風和優良的教學質量蜚聲國內,成為眾多青年學子嚮往的殿堂,並為中國造就了大批化學、化工專家。當時化學系畢業學生里後來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就有唐有祺教授、盧佩章教授、黃志鏜教授、曹楚南教授、鄧景發教授、戚正武教授等多人。
比如工學院測量系,1932年,同濟大學工學院高等測量系正式成立時是當時國立大學中唯一的測量系,也是中國民用測繪的發源地。1935年1月,高等測量系更名為工學院測量系。抗戰在李莊時期,葉雪安、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方俊、曾廣梁等測量界的精英人物來到同濟大學,在當時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培養中國的測量人才。時稱「葉雪安博士領導的測繪系,幾乎壟斷了中國對勘測員和製圖員的培養。」
當時的文學院聚集了一批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人文社科學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紹虞、哲學系主任熊偉、德文系主任陳銓、歷史學主任吳萍等,另外如章士釗、鄭壽麟、楊一之、陳康、馮契、馮至、廖馥香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文學院任教。
1948年8月之前,國立同濟大學擁有醫、工、理、法、文五個學院。
1949-1978年
編輯- 院系調整
從1949年開始,同濟大學就經歷多次院系調整,由一所學科齊全,各系均強的綜合大學變成一所土木和建設類專長的學校,是「建築老八校」之一。
主要的院系調整有:
- 醫學院: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 工學院:1952年工學院著名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併入上海造船學院(後參與組建上海交通大學), 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學校, 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現河海大學)。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量製圖學院 (後併入武漢大學,更名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由其他高校併入的有:
改革開放以來
編輯1978年經中央批准恢復對德交流,同濟大學在中科院學部委員李國豪校長領導下實行「兩個轉變」,即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由國內普通高校向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國際性大學轉變,從而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綜合性大學。
1983年(一說1984年4月)成立同濟大學出版社。[8][9]
1993年同濟大學恢復了文法學院。
1995年實現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
1996年7月[10]併入了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被國務院領導贊為高校體制改革中的「同濟模式」。
1998年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同濟大學於1984年組建)和同濟大學商學院(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經濟管理系併入同濟大學後組建)合併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1]
2000年4月[12]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同濟大學得以恢復建立醫學院。
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
2004年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體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6年同濟大學在原文法學院基礎上重組人文學院和法學院。
2012年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成立,同濟大學恢復建立測繪類學科。
2012年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原有傳播與藝術學院(建於2001年),電影學院(建於2003年)和音樂系(建於2004年)整合的基礎上成立。
2017年同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現狀
編輯同濟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工學、理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學校被列入國家財政立項資助的「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下轄院系
編輯同濟大學現有29個專業學院,包括經管、環境、汽車、電信、軟體、交通運輸、測繪、生命科學、機械、醫學、數學、物理、化學、外國語、哲學、文學、法學、政治、材料、建築、土木、創意設計、藝術與傳媒等專業。2019年大類招生改革以來,新設新生院。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中意學院、中西學院、中芬中心等。
另外,同濟大學擁有: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創新實驗區44個。國家級研究平台11個、省部級研究平台5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生及教職工
編輯截至2020年11月,擁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碩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另有國際學生2225人,2019年赴海外交流學習學生4137人。2019年畢業生就業率99.02%。2017年畢業生海外升學人數1090人。
截至2020年11月,擁有專任教師2785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107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3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13人(含雙聘)。截至2017年擁有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德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比利時皇家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學者42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講座)教授35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3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0人,「青年長江」「青年千人」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100餘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入選科技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四大校區
編輯同濟大學目前校園占地面積4000多畝,分四大校區,四平路校區(校本部)位於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嘉定校區位於嘉定區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內,滬西校區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滬北校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共和新路。另外,南校區位於楊浦區赤峰路,彰武校區位於楊浦區彰武路。
自主招考聯盟
編輯2010年11月,同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實行自主選拔錄取聯考,是國內第三個自主招考聯盟。
現任領導
編輯- 現任行政領導
- 現任黨委領導
- 黨委書記:方守恩
- 黨委副書記:鄭慶華、馮身洪、吳廣明、方平、彭震偉
- 紀委書記:方平
國際合作
編輯與德國的緊密聯繫
編輯自同濟大學創校以來,一直保持著濃郁的德國特色。同濟由德國海軍醫生寶隆創建後的幾十年,校名雖已由同濟醫學堂改為國立同濟大學,但其與德國的內在聯繫一直沒有中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同濟大學成為中國唯一一所以德國教育為標準的中國大學。當時,同濟大學有數量眾多的德國派來的教授,在當時國民政府中,機械和軍工系統的官僚和專家,同濟大學的畢業生幾乎占了一半以上。[14]
從1907年到1952年,同濟大學是在德國教育的濃厚氛圍和傳統中成長起來的,為當時的中國培養了一批「德國通」。1979年後,同濟大學經鄧小平、李先念和方毅等七位副總理集體批示,重新恢復作為中國大學對德交流的窗口。在爾後的十幾年裡,該校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以德語作為第一外語;每一任的德國總理或總統訪華,都要到同濟大學視察或發表演講。在今天的德國,幾乎到處都有同濟大學畢業生,也到處都有與同濟大學有關的學術交流機構。
2002年,德國總理施洛德訪問同濟大學時指出:「同濟的研究、教學和授課比貴國任何一所別的高校都更富於德中合作的色彩。同濟與德國的十幾所大學之間有著姐妹高校關係。同濟三分之一以上教師曾赴德留學或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世界上沒有另一所大學有像上海這所大學這麼多的德國交流教師。」2007年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在慶祝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時指出:「同濟大學是中國和德國友誼最好見證之一。100年前,在德國剛剛參加鎮壓義和團6年後,在當時西方人俯視中國,把中國看成殖民地的時候,德國醫生寶隆做出一個令德國、歐洲吃驚的舉動,在中國開辦學校。中國和德國共同創辦這所大學,開始了真正的合作。」
友好學校
編輯- 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匹茲堡大學、德州農工大學等
-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逢甲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等
- 德國: 開姆尼茨工業大學、波鴻魯爾大學、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歐洲商學院、柏林自由大學、柏林工業大學、馬爾堡菲利浦斯大學、不萊梅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斯圖加特大學、伊爾默瑙工業大學、康斯坦茨大學、曼海姆大學、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等
- 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馬賽聖約瑟夫醫院、土魯斯大學、蒙彼利埃大學、馬賽大學、里昂大學、里爾科技大學、國立橋路學校、漢斯企業管理學院、巴黎第八建築學院、波爾多大學、南特中央大學、巴黎高科等
- 日本: 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立命館大學、大阪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東京成德大學、日本建築研究所、大阪外國語大學等
- 義大利: 比薩大學、博洛尼亞大學、都靈理工大學、米蘭理工大學、羅馬大學等
- 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等
- 其他國家:參見同濟大學外事辦公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排名聲譽
編輯大學排名 | |
---|---|
同濟大學 | |
全球排名 | |
《泰晤士》世界排名[15] | 185名(2024) |
《QS》世界排名[16] | 192名(2025) |
《US NEWS》世界排名[17] | 153名(2025) |
《ARWU》世界排名[18] | 151–200名(2024) |
傳統
編輯- 同濟大學校名由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
- 校 風: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 校 訓:同舟共濟
- 校 歌:《同濟之歌》
- 大學精神:「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
- 育人模式:「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 (KAP: Knowledge, Ability, Personality)
歷任校長
編輯- 埃里希·寶隆 1907─1909
- 福沙伯 1909—1917
- 貝倫子 1912—1919 1921—1927
- 沈恩孚 1917—1923
- 袁希濤 1923—1927
- 阮尚介 1917—1927
- 張仲蘇 1927—1929
- 張 群 1929
- 胡庶華 1929—1932
- 翁之龍 1932—1939
- 趙士卿 1939—1940
- 周均時 1940—1942
- 丁文淵 1942—1944
- 徐誦明 1944—1946
- 董洗凡 1946—1947
- 丁文淵 1947—1948
- 夏堅白 1948—1952
- 薛尚實 1953—1959
- 王 濤 1959—1977
- 李國豪 1977.10—1984.4
- 江景波 1984.4—1989.2
- 高廷耀 1989.2—1995.2
- 吳啟迪 1995.2—2003.6
- 萬 鋼 2004.7—2007.4(2003.6-2004.7期間,萬鋼為主持工作的常務副校長)
- 裴 鋼 2007.8-2016.9
- 鍾志華 2016.9-2018.7
- 陳 傑 2018.7-2023.1
- 鄭慶華 2023.2-
大事記
編輯-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h Paulun)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成為同濟大學的前身,設德文、醫學兩科。
- 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1917年改屬華人私立學校,定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 1923年正式定名為同濟大學。
- 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早期建立的著名高等學府之一,1937年起擁有醫、工、理三個學院。
- 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於1937年9月起從上海遷至浙江金華、江西贛縣、廣西八步、雲南昆明等地,1940年遷到四川省南溪縣李莊。
- 抗日戰爭勝利後,法學院於1945年12月正式開課,1946年5月遷回上海復校。1946年8月,理學院擴充為文理學院,1948年6月,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和理學院。
- 1949年以前,該校學制與課程設置均參照德國的教育制度。設有理、工、醫、文、法5個學院及學習一年德語的新生院。
- 1949年6月25日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
- 1949年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
- 1949年10月 建國後,為高教部直屬院校
- 1951年理學院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並給復旦大學。醫學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為武漢醫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原校長夏堅白帶領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為武漢大學信息科學學部。
- 1952年工學院機械系、電機系、造船系等併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復旦、聖約翰、廈門大學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併入。
-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由高教部劃歸城建部和建工部雙重領導。
- 1958年改由建工部領導。
- 1960年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
- 1966年重新劃歸高教部領導。
-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 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併入。
- 1998年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同濟大學商學院合併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醫科。
-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所有資產由同濟大學接管,同濟大學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 2004年9月嘉定校區啟用,汽車學院、軟體學院首批入駐。
- 2005年7月12日至8月22日機械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等第二批搬遷學院入駐嘉定校區。
-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
- 2012年,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成立,同濟大學恢復建立測繪類學科。
- 2017年9月,同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校友及院士
編輯概況
編輯根據各高校校友統計慣例以及同濟大學自身的發展歷史,凡曾在同濟大學(包括整體併入的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上海城市建設學院、上海鐵道大學(包括原上海鐵道學院、上海鐵道醫學院))學習過的學生(包括肄業生、轉校生、畢業生、研究生、留學生)和工作過的教職工,均為同濟大學校友。
兩院院士
編輯汪品先 孫鈞 馬在田 姚熹 鄭時齡 項海帆 裴鋼 李同保 郭重慶 戴復東 范立礎 盧耀如 沈祖炎 呂西林 李傑 朱合華 吳志強 童小華 鄭慶華 翦知湣 高紹榮
曾在同濟大學任教或工作的院士
編輯貝時璋 曹楚南 陳洪鐸 陳俊勇 陳星弼 陳星旦 陳學俊 陳宜張 陳永齡 陳竺 戴復東 戴克戎 鄧景發 丁大釗 董石麟 范立礎 方俊 馮至 干福熹 龔惠興 顧翼東 顧玉東 郭景坤 郭孔輝 郭重慶 過增元 何德全 何友聲 賀賢土 侯雲德 黃克智 黃維垣 黃志鏜 計亮年 江歡成 鞠躬 李德仁 李國豪 李三立 李同保 李猷嘉 李志堅 梁伯強 梁駿吾 梁文灝 劉寶珺 劉光鼎 劉建航 劉人懷 劉友梅 劉源張 盧佩章 盧耀如 盧肇鈞 陸道培 馬在田 寧津生 潘鏡芙 潘雲鶴 裴鋼 戚正武 錢七虎 錢易 邱蔚六 裘法祖 任美鍔 阮長耿 沙慶林 沈其震 沈世釗 沈允鋼 沈祖炎 石元春 孫鈞 湯德全 唐孝威 唐有祺 陶亨咸 童第周 塗銘旌 汪品先 王葆仁 王伏雄 王夢恕 王世績 王守覺 王守武 王之卓 魏敦山 吳孟超 吳式樞 吳新智 夏堅白 項海帆 徐濱士 徐光憲 許厚澤 顏德岳 楊簡 楊叔子 楊梄 姚熹 業治錚 葉可明 游效曾 俞鴻儒 袁隆平 張滌生 張維 張煦 張致一 張耀明 張祖勛 趙鵬大 鄭時齡 鄭穎人 支秉彝 鍾萬勰 周錫元 周興銘 朱洪元 朱能鴻 朱夏 鄒德慈 王水 顧金才 鄧文中 徐旭常 程鎔時 林其誰 張友尚 李京文 楊文采 謝禮立 殷之文 程京 劉高聯 段寧
校友
編輯- 貝時璋,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
- 陳從周,古建築、古園林專家,散文家,著有《說園》等
- 陳虹,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 陳志鑫, 上海大眾公司及上汽集團總裁
- 陳星弼,半導體器件及微電子學專家
- 陳鐵迪,上海市政協前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前主任
- 程京,生物晶片專家
- 程孝剛,機械專家
- 戴復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
- 戴廷龍,管理科學學者
- 戴望舒,詩人
- 董石麟,空間結構工程學家
- 馮紀忠,中國都市計畫領域創始人
- 馮至, 詩人
- 郭文叄,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董事長 總經理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奠基人
- 顧翼東,化學家
- 侯雲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醫學病毒學專家
- 胡茂元, 上汽集團原董事長
- 黃杲炘,英文詩歌翻譯家
- 黃作燊,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同濟大學建築系(及其前身聖約翰大學)第一任系主任
- 江歡成,土木結構專家
- 金士翱,麻醉專家
- 李德仁, 航測與遙感專家
- 李同保,光學、計量學專家
- 李國豪,橋梁工程與結構力學專家,同濟大學前校長
- 李國機,律師
- 李志堅,半導體物理與微電子技術專家
- 李桓英,麻風病專家
- 李榮興,曾參與火星登陸探索計畫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華裔教授
- 李金城,青藏鐵路總工程師
- 劉建航,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
- 厲麟似,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蔣介石前外交顧問
- 梁伯強,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 梁文灝,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
- 林同炎,橋梁大師
- 盧佩章,中國化學色譜分析先驅
- 羅雲平,國立成功大學前校長
- 倪超,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
- 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 潘雲鶴,計算機專家,原浙江大學校長
- 潘鏡芙,中國驅逐艦之父
- 阮儀三,古建築專家
- 饒斌,一汽及二汽主要創始人,號稱中國汽車業之父
- 沈世釗,結構工程專家
- 盛光祖,中國鐵路總公司原總經理,原鐵道部部長
- 唐有祺,化學家
- 唐登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部長
- 湯元吉,化學家
- 童第周,生物學家
- 彭明經,中國現代光學奠基人
- 錢信忠,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
- 錢正英,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原部長,中國紅十字會原會長
- 喬石,第十三、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裘法祖,中國外科之父
- 邱震海,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 王澍,中國當代建築師,2012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
- 王之卓,航空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
- 王守武,半導體專家
- 王守覺,半導體專家
- 王小慧,攝影藝術家
- 汪光燾,原建設部部長
- 萬鋼,同濟大學前校長,現任中國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2007年4月27日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部長
- 吳在德,外科學家,原同濟醫科大學校長
- 吳孟超,肝膽外科專家
- 吳志強, 2010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
- 吳熙瑞,生殖醫學專家
- 吳祥明,上海磁浮工程總指揮
- 武忠弼,病理學專家
- 夏建白,物理學家
- 夏堅白,現代大地測量學和天體測量學家
- 夏穗生,器官移植專家
- 謝國忠,經濟學家
- 謝家祺,核武器專家
- 許厚澤,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
- 許鍾麟,中國潔淨技術理論奠基人
- 徐植信,地震波與爆炸波傳播研究的開拓者
- 嚴慶齡, 台灣汽車業創始人之一
- 嚴曉海,遙感專家
- 楊繼曾,兵工專家
- 楊槱,船舶設計學家
- 楊益言,《紅岩》作者
- 姚永政,中國人體寄生蟲學奠基人
- 葉可明,建築工程與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專家
- 殷夫,「左聯五烈士」之一
- 尤彭熙,醫學教授
- 張滌生,整復外科的開創人,被稱為「中國整形外科之父」
- 張彩珍,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勳章的中國女性
- 張祖勛,測繪專家
- 張紅軍,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終身教授
- 張耀明,中國多組分光學纖維領域開拓者、塑料光纖和工藝品行業的奠基人
- 張象賢,台灣工學之父
- 張錦秋,建築大師
- 趙學顏,兵工專家
- 鄭時齡,都市計畫專家,建築學家
- 鄭儒根,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專家
- 鄭肇經,中國水利界元老
- 宗白華,美學家
- 曾樂, 焊接專家
- 周芳世,機械專家
- 周厚健,海信集團總裁
- 周紀昌,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 周均時,同濟大學前校長
- 周慎傑,力學專家
- 周自新,中國軍用望遠鏡之父
- 朱家驊,前中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 鄒德慈,都市計畫專家
- 林昕宜,中國女演員
參考文獻
編輯- ^ 学校章程-同济大学. www.tongji.edu.cn. [2021-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 ^ Tongji University. Top Universities.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 (英語).
- ^ Tongji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24-05-11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 (英語).
- ^ 同濟學生均已離堂. 申報 (上海). 1917-03-21.
法新租界亞而倍路德文同濟醫學堂前日由法總領事解散,除德教員及住居本埠之各生當日一侓離堂外,尚有家居外埠之各生數十名暫居堂中……已由上海縣沈知事設法移入上海醫院暫住……昨日法領事偕學堂監院等將堂內所存機器圖籍等物檢點清楚,註明冊上,事畢仍派中西探捕在該堂四週看守,不准外人入內。
- ^ 同濟校舍已有着落. 民國日報 (上海). 1917-03-26.
教育部電(三月二十四日上午十時到):……本部昨派沈僉事彭年赴滬,今晨出發……暫居中國公學安頓學生已允可,電知該校矣。特聞。教育部。漾
- ^ 袁成毅. 区域抗战史研究需有更宏观的视 野 (PDF). 抗日戰爭研究. 2016, (第二期): 29.
- ^ 同济大学理学部历史沿革. [2014-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
- ^ 《中国出版百科全书》 许力以主编 太原:书海出版社 1997 第155页.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8).
- ^ 《书海导航》 亚沙,先群编著 北京:长征出版社 1991 第480页.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 ^ 同济大学百年历史回顾. www.gov.cn. [2024-08-17].
- ^ 历史沿革.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中文).
- ^ 关于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同济大学的决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www.moe.gov.cn. [2024-08-18].
- ^ 郑庆华任同济大学校长(副部长级)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district.ce.cn. [2023-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4).
- ^ 同济大学与中国军工. [2008-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2).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外部連結
編輯- 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又稱爲『校本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嘉定校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滬西校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滬北校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簡稱爲『浙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校友總會
- 同濟大學校友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德國同濟校友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 百年校慶網
- 同濟大學BBS 同舟共濟站(已關閉)
- Tongji Online Jud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網論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同濟大學的新浪微博
- 同濟大學校友會的新浪微博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