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大學

臺灣的國立研究型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英語: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前身為「國立陽明醫學院」,改制為大學後是中華民國第一所以醫學教育為主之國立大學,位於臺北市北投區,以醫學生命科學生物科技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設有醫學院、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生命科學院、護理學院、牙醫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及藥物科學院,共計有7個學院、11個學士班(含1個學士學位學程及1個不分系)、33個碩士班(含3個碩士學位學程)、4個碩士在職專班(含1個碩士在職學位學程),31個博士班(含8個博士學位學程),及1間附設醫院(陽大附醫),並與6間大型教學醫院有合作關係(臺北榮總臺中榮總高雄榮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亞東醫院振興醫院)。

國立陽明大學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國立陽明大學校徽
國立陽明大學校門
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
創辦時間 中華民國64年7月1日
1975年7月1日,​49年前​(1975-07-01醫學院
停辦時間 中華民國110年1月31日
2021年1月31日,​3年前​(2021-01-31(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校慶日5月15日
學校代碼0016
學校類型國立醫學大學
捐贈基金國立陽明大學校務基金
新台幣2,016,943,208元[1]
校長郭旭崧
副校長楊慕華、張德明、康照洲、司徒文
教師人數397(106學年度)
學生人數4,084(106學年度)
大學部人數1,977(106學年度)
研究生人數2,107(106學年度)
校址 中華民國臺灣
 臺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

25°07′18″N 121°30′50″E / 25.12160°N 121.51381°E / 25.12160; 121.51381
校區校總區(臺北市北投區
附設醫院宜蘭縣宜蘭市
創新育成大樓(臺北市士林區
總面積49.8235公頃
體育聯盟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代表色
暱稱NYMU、陽明、陽大
所屬法人中華民國教育部
隸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聯盟醫療系統
GLORIA[2]
中華發展基金[3]
郵遞區號11221
電話號碼+886 2 2826-7000
網站www.ym.edu.tw
位置
地圖

2000年,陽明大學成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創始成員之一。2002年,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締結學術結盟,成立「聯盟醫療系統」,並組成「政陽團隊」開設臺灣心智科學腦造影中心[4]。陽明大學在各項指標排名中,皆榜上有名,在生醫領域內更有著深厚的學術基礎[5]

2019年9月18日,國立陽明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兩校校務會議皆通過合併計畫書,預計將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簡稱陽明交大,2020年8月12日其合併計畫書獲教育部同意,並於2021年2月1日正式合併。[6][7][8]

校史

編輯

創校背景

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退來臺時,帶來的大量人口使得臺灣本島人口增加了約200萬人,造成台灣醫療資源更進一步的不足。到陽明醫學院創建之前,台灣只有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以及中華民國國軍國防醫學院兩間公立醫學院,私立醫學院僅有高雄醫學院台北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中山醫專四校。由於政府鼓勵榮民開發較偏遠的鄉村地區,移進的人口進一步壓縮了原本就較缺乏的鄉村醫療資源,逐年老化的人口也增加了對於醫療資源的需求。

1968年,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指示國防部國軍軍醫系統以及榮民總醫院應培育醫學人才為國所用。榮民總醫院所屬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於受命後開始籌辦,時任國防醫學院暨榮民總醫院院長的盧致德中將,當即召集有關人員商討確定創設醫學院,並與教育部深入協調,建議教育部利用榮民總醫院之基礎,創辦醫學院。1969年8月12日,創校籌設案由退撫輔會函送行政院,教育部邀集各界醫學專家商討後,於1970年11月5日文覆行政院,建議核准籌設。

國立陽明醫學院時期 (1975-1994)

編輯

1971年1月26日,行政院正式核准籌設「國立陽明醫學院」。由教育部政務次長孫宕越先生兼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立「國立陽明醫學院籌備處」,副主任委員宋達為籌備處主任。由輔導會將台北市北投區唭哩岸國有山坡地32甲無償撥用,另增購民地3.9568公頃,呈奉教育部核定招生醫學系學生120名。全部學生給予公費六年,畢業後由政府分發各公立醫院及衛生醫療機構服務六年。畢業醫學生,於教學醫院接受四年專科醫師訓練,之後至偏遠或醫療資源缺乏地區服務二年。

改制國立陽明大學 (1994-2021)

編輯

1994年7月1日,國立陽明醫學院改制為國立陽明大學,計有醫學院醫事技術學院(包括醫事技術學系之醫事檢驗及放射技術二組、物理治療學系、醫學工程研究所,以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生命科學院(包括神經科學研究所、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遺傳學研究所)三個學院及國內首見的院級通識教育中心,共有6個學系與19個研究所。

2021年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

編輯

關於陽明

編輯

歷任校長

編輯

學術與教學單位

編輯

※[註]學:學士班;碩:碩士班:博:博士班;碩在職:碩士在職專班;UST: 臺聯大系統合設

 
醫學館
 
醫學二館
 
生醫工程館(舊稱:研究大樓)
 
護理館
 
圖書資訊暨研究大樓
 
牙醫館
 
守仁樓
 
知行樓(人社院)
 
傳統醫學大樓
醫學院 醫學系(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碩、碩在職、博) 傳統醫藥研究所(碩、博)
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博) 醫務管理研究所(碩、碩在職)
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博)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碩、博)
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與生科院合設](碩、博) 生理學研究所(碩、博)
藥理學研究所(碩、博) 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碩)
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博) 腦科學研究所(碩、博)
國際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學程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環境科技博士學位學程[UST]


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學、碩、博)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學、碩、博)
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學、碩、博)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學、碩、博)
生醫光電研究所(碩、博) 生醫光電暨奈米科學學士學位學程
生物醫學暨工程科技產業博士學位學程 光電博士學位學程[UST]
生技產業創新創業推廣教育學分班


護理學院 護理學系(學、碩在職、博)
臨床護理研究所(碩) 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碩)


生命科學院 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學、碩、博) 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博)
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博) 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碩、博)
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與醫學院合設](碩、博) 分子醫學博士學位學程
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跨領域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學程[UST]
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生技醫療產業博士學位學程


牙醫學院 牙醫學系(學、碩、博) 口腔生物研究所(碩、博)


藥物科學院 藥學系(學)
生物藥學研究所(碩、博) 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碩)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 心智哲學研究所(碩)
視覺文化研究所(碩) 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UST]
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學士班大一大二不分系 大一、二:資訊科學、生醫科學及基礎科學
大三後分流(除醫學系、牙醫學系以外)


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共同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核心通識、博雅通識、語文課程
基礎科學教育


陽大附醫 蘭陽院區、新民院區
詳見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研究中心

編輯
基礎研究類 榮陽基因體研究中心 腦科學研究中心
生醫光電暨分子影像研究中心 系統與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蛋白體研究中心 幹細胞研究中心
睡眠研究中心 生醫影像研究中心
臨床研究類 心臟血管疾病研究中心 書田泌尿科學研究中心
癌症研究中心 台灣實證卓越中心
整合性健康照護研究中心 張平倫癌症暨生物治療研究中心
社區服務類 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 社區醫學研究中心
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學校衛生研究中心
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 健康數據統計研究資源中心
產學合作類 醫學工程研發中心 新藥研究中心
骨科器材研發中心 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
微生物體研究中心

知名校友

編輯

國內學術合作

編輯

海峽兩岸與國際姊妹校

編輯
歐美地區
亞太地區

大學排名

編輯
國外單位
年份 國家 名稱 排行榜 備註
世界 亞洲 兩岸 臺灣
2020   英國 QS世界大學排名 287 98 23 6
QS Top 50 Under 50 33 13 5 2 臺灣唯五進榜
QS世界大學排名 (依學群)

- 生命科學與醫學類

180 25 10 2 其中藥劑學、醫學為世界排名151-200;生物科學為世界排名201-250
QS歷年表現
2020 2019 2018
287 292 329
國內單位
年份 單位 名稱 項目 排名 備註
2020 遠見雜誌 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大學排名:醫科大學 2 非綜合大學排名,僅列入醫科大學做排名
社會影響 24
學術成就 3
教學表現 19
國際化程度 24
推廣及產學收入 18
財務體質 11
  • 在綜合大學排行榜排名第二[1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國立陽明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校務基金總說明 (PDF). 台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 [2019-10-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9-29) (中文). 
  2. ^ 存档副本. [202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3. ^ 存档副本. [2018-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4. ^ 政陽團隊. 簡介臺灣心智科學腦造影中心與心智研究.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臺北市: 中華民國科技部). 2013年3月, 14 (2): 第56頁 (中文). 
  5. ^ https://web.ym.edu.tw/files/14-1133-36724,r1-1.php?Lang=zh-t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校務會議決議 陽明大學啟動合校
  6. ^ 陽明、交大兩校校務會議,通過合併計畫書. 國立陽明大學. 2019-09-18 [201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7. ^ 永不回頭的列車!陽明、交大今天開校務會議表決合校案. 國立交通大學. 2019-09-18 [201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8. ^ 陽明交大合校通過 110年2月起更名. 中央社. 2020-08-19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1). 
  9. ^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135-152。
  10. ^ 2012.05.29 全球潛力大學 陽明大學入榜. [2013-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4). 
  11.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Top 50 Under 50 2013. [2014-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12. ^ 與政大、北藝大學術合作. 國立陽明大學. [2015-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4) (中文). 
  13. ^ 打造臺灣哈佛 開創臺灣學術結盟新契機.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2007年1月19日 [2014年12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月28日) (中文). 
  14. ^ 國立陽明大學 學士班大一大二不分系 招生簡介. 國立陽明大學. 2015年7月10日 [2015年5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7日) (中文). 
  15. ^ 大學戰場火熱!醫療+資訊工程雙領域成趨勢. [202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4). 

相關連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