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王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耶西的兒子大衛(希伯來語:דָּוִד,阿拉伯語:داود,前1040年—前970年)其他音譯:達味/天主教,多惠法王/景教,達烏德/伊斯蘭教,大闢/舊譯,是以色列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乃「被愛的」、「蒙愛者」之意。他在位四十年;其中有七年六個月在希伯侖。
耶西的兒子大衛 | |
---|---|
以色列聯合王國國王 | |
統治 | 約前1010年-約前970年 |
前任 | 掃羅 |
繼任 | 所羅門 |
出生 | 前1040年 伯利恆 |
逝世 | 前970年 以色列王國耶路撒冷 |
安葬 | 大衛墓(被認為墓葬所在) |
父親 | 耶西 |
大部份關於大衛的記載都出自《希伯來聖經》中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大衛在以色列歷代國王中,《聖經》描述他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並且是一位專心倚靠上帝的人,是優秀的戰士、音樂家和詩人(在《聖經》中讚美上帝的《詩篇》絕大部分是他的著作)。根據《聖經》,耶穌肉身的母親馬利亞,和馬利亞的丈夫約瑟都是大衛的後裔。
家庭
編輯大衛是耶西最小的兒子,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隸屬猶大支派。大衛有八個妻子,她們分別是:米甲(掃羅王的女兒)、亞希暖、亞比該、瑪迦、哈及、亞比他、以格拉和拔示巴。
歷代志列出了大衛妻妾所生的兒子。在希伯侖,生有6個兒子[1]:
拔示巴生了四個兒子:
他在耶路撒冷由其他妻妾所生的兒子有:
按照歷代志下11:18,耶利摩也是大衛的兒子,但沒有提到他為哪位妻妾所出。另外,撒母耳記下9:11記載,大衛還收養了約拿單的小兒子米非波設。
大衛還有至少一個女兒:他瑪,為瑪迦所生,被她異母兄暗嫩非禮。她的同母兄弟押沙龍等待了兩年,派僕人殺死了暗嫩,為他瑪報仇[3]。
生平
編輯牧羊時期
編輯幼年的大衛在家中擔任牧養羊群的工作。一日,上帝差遣撒母耳到伯利恆耶西的家中,並膏立大衛作未來的以色列王。在此時期,當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之後,他做了兩件大事:
- 為掃羅彈琴驅魔 –大衛善於彈琴,被薦服侍掃羅,藉著彈琴,趕走在掃羅身上的惡魔,使掃羅舒暢爽快。
- 靠主擊殺歌利亞 –在舉國驚慌失措之際,大衛勇敢赴戰場,甩石殺死令以色列人驚怕的非利士人勇士歌利亞,使狂妄的非利士人潰不成軍。
逃難時期
編輯大衛殺死歌利亞後成為國家英雄,由於慶功宴中婦女的稱讚「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致引起掃羅的嫉妒與追殺,不得不四處逃離,甚至藉裝瘋以避害(撒母耳記上21章:12-15)。大衛雖處狼狽狀態,但仍有諸多美好表現:
- 照顧父母 –自顧不暇,當會拋棄親情,但大衛並未因危難而改變對父母的孝心。
- 救基伊拉的居民[4]–大衛並未因自己不平的遭遇而憤世嫉俗,仍能以愛心對人,救了基伊拉(Keilah)的居民。
- 兩次不害掃羅[5]–大衛因掃羅追殺而逃難,在逃難中,有二次機會可以暗中殺了掃羅,但大衛均未下手殺害掃羅。
- 心裡堅固–處不合理的遭遇,環境,怨天尤人者大有人在,但大衛靠主始終心裡堅固,並進而痛擊亞馬力人。
作王時期
編輯掃羅王陣亡後,大衛在希伯崙立為猶大國王,七年半後再被立為全以色列國王,並繼續統治約三十三年,總共在位約四十年。此期間之要如下:
- 好表現–因基列雅比人(Jabesh Gilead)埋葬掃羅而厚待他們。因著與約拿單(掃羅之長子)的一段友情,而恩待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使其常與同席吃飯[6]。因著順服神的帶領,履敗異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行仁政,親民愛民。不忘巴西萊的恩情,意欲感恩圖報[7]。
- 起意建殿–住在香柏木宮中的大衛,見神的約櫃反在幔子裡,基於敬畏的心而興起為神建殿的念頭,但神指示建殿之事將由他的後裔接續王位後完成。
- 為建殿預備材料–大衛因打了多次大仗,流下過多的血,故神不允許大衛為神的名建殿;因此大衛在其人生之末了竭盡全力為建殿預備材料,金、銀、銅、鐵、木、石,多得不可勝數;又聚集百姓宣述建殿之意,激勵全民盡心樂捐[8]。
晚年
編輯歷史考究
編輯考古學
編輯特爾·丹·石迪爾與梅沙·石迪爾的兩個考古發現與歷史大衛的存在有直接關聯。第一個發現是石迪爾於1993年在特爾·丹發現的阿拉姆勝利,其時間約為西元前850–835年。上面有文字ביתדוד(bytdwd),讀作「大衛家」,被廣為接受[12]。梅沙·石迪爾在摩押地方找到了距今時間相似的,記載有大衛名字的12行文字,但是解釋並不清楚,而第31行字跡不清,必須予以補充[13]。
從表面記錄的證據可以看出猶大在大衛時期只是一個小的部落國家[14]。大衛城仍處在銅器與鐵器時期。當時的耶路撒冷城被認為是大衛和所羅門的統治中心,但是希伯來大學的依革·什羅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考究,卻沒有發現有關西元前10世紀左右的有任何居住的證據[15]。2005年,埃拉特·馬扎爾報告說發現大衛宮殿的大型石器建築[16],但是地址被損毀,無法準確定位時間[17]。
《聖經》記載
編輯《聖經》有關大衛王的記載來自《撒母耳記》和《歷代志》。《歷代志》只是從另一神學觀點重複了《撒母耳記》,沒有更多的資訊。所以,關於大衛王的記載只能從《撒母耳記上》第16章到《列王紀上》第2章中得到。
自從馬丁·諾斯出版他的分析結果《申命記歷史》,聖經學者接受了這兩本書是以色列歷史的順序記載,編訂時期不早於西元前7世紀末期,但也包括了一些早期文字和其它部分。撒母耳對大衛的記錄「似乎經歷了兩個不同的編輯傾向。」最初的作者極端歧視掃羅,傾向於大衛和所羅門。很多年後,申命記學者編訂了這些資料,傳達了他們的宗教資訊,插入了他們一神論的報告與軼事。一些來自《撒母耳記》上下的資料──被認為是處在十分早期,因為他們與我們所知道的的晚期大衛到早期所羅門時期的地理情況相符[18]。
在此之外,全面的可能性解釋也有提供。約翰·布萊特在晚期著書《以色列歷史》(自1959到2000年共有四個修訂版)將撒母耳放置在表面價值上。唐納德·B·羅德菲爾德則認為透過聖經資料來再現聯合王國時代只不過是「學術性期望」而已[19]。湯瑪斯·L·湯普森反對聖經敘述的歷史性「巴勒斯坦的歷史和人民和聖經所敘述的大相逕庭,不管它的政治主張是怎樣相矛盾。在鐵器一到二時期的獨立猶大歷史沒有給閱讀《撒母耳上下》和《列王記上》提供多少機會。」[20]阿迷哈·馬澤透過近期的考古資料,如在大衛城,科博特·柯亞發,特爾·丹,特爾·里和夫·科博特·恩那哈斯和其它「聯合王國的毀滅即猶大王國在9世紀的貶值不能對所掌握的歷史記錄進行解釋。」根據基於馬澤的考古證據,聯合王國可以被解釋為「發展中的國家」[21]。
關於大衛的一些很有趣的解釋如下:巴魯克·哈朋將大衛的一生描述為亞吉諸侯,迦特的腓立比王[22]。以色列·弗蘭肯斯坦和尼爾·阿什·世伯曼認為撒母耳中描述大衛的章節中最為可靠的是大衛成為一群暴徒中富有魅力的領袖,他們攻下了耶路撒冷,將其作為自己的都城[23]。史蒂夫·麥肯澤,羅德大學的希伯來聖經副教授,《大衛王:傳記》的作者,認為大衛應該來自富有的家庭,「野心勃勃,鐵血無情」,他是個屠殺對手的暴君,包括自己的兒子。[24]
大衛是古以色列王國及現代以色列國家人民崇拜的英雄。他對神耶和華的敬虔是歷代以色列國王無法攀比的。他對神有一顆完全敬虔的心,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歌頌神,讚美上帝的詩篇。後人在他詩篇中找到了心靈共鳴,得到了安慰及心靈的淨化。他的英文名David為後人崇拜歡喜,為了表示對大衛王的敬慕仰拜,都喜歡把自己的英文名改為David。由此可見大衛對後代的影響。
體態描述
編輯《撒母耳記上》第16章第12節(和合本)寫到「耶西打發人去叫了他來。他面色光紅,雙目清秀,容貌俊美。耶和華說:『這就是他,你起來膏他。』」[25]。《撒母耳記上》第17章第41節中寫到「非利士人也漸漸地迎著大衛來,拿盾牌的走在前頭。非利士人觀看,看見大衛,就藐視他;因為他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26]
在上述文章中希伯來語詞「面色紅潤」是admoni,從字根DM而來(斯特朗協和版#119)意思是「有血色(在臉上),就是說,臉紅呈玫瑰色—呈(染)紅。」[27][28][28]「Admoni」紅灰色,是男人理想的顏色,顯示了大衛英雄氣質。[29]上述描述使得之後的西班牙系和德系猶太人認為大衛是紅頭髮。
亞伯拉罕宗教傳統
編輯詩人大衛
編輯雖然《詩篇》中約一半都以「大衛的詩」開頭(雖然這個句子也可以翻譯為「致大衛」或「為大衛」),並在傳統上符合了大衛一生中的具體事件,位於第3、7、18、34、51、52、54、56、57、59、60、63、142節[30],其中的起頭是另加的,也沒有哪個詩篇能完全肯定與大衛有關。[24]
《詩篇》第34章是大衛透過裝瘋來逃離亞比米勒王吉亞[31] ──根據《撒母耳上》21節的敘述,亞比米勒王非但沒有加害這個為他的軍隊帶來重大傷亡的人,反而放他回去,說「你們看!這人是瘋子。為什麼帶他到我這裡來呢?我豈缺少瘋子,你們帶這人來在我面前瘋癲嗎?這人豈可進我的家呢?」[32]
猶太教
編輯大衛王是猶太教中重要的人物之一。從歷史上來講,大衛王統治代表了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猶太聯合王國。大衛王是猶太彌賽亞主義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希伯來聖經記載著一個大衛王後裔將會在國家復興時,坐在王位上,開啟彌賽亞時代。
大衛王被認為是一個悲劇人物,他娶別示巴,失去兒子被視為他人生悲劇的中心。
很多傳奇都圍繞著大衛王展開。根據一個拉比傳統,大衛王是耶西最小的兒子,由他父親耶西帶大,在早年間在曠野為他父親牧羊,而他的兄長們卻在學校裡讀書。直到他被撒母耳膏立時,當撒母耳的杯變成鑽石和珍珠,他作為耶西兒子的真實身分才顯露出來。
大衛王與別示巴通姦只是為懺悔做出榜樣,而《塔木德》則稱這根本不是通姦,引述猶太人在戰前會習慣性地離婚。更多地,如根據《塔木德》的資料,烏利亞之死不算是謀殺,因為烏利亞沒有遵守王名而犯極刑[33]。然而,在議會的記錄中,大衛無數次痛哭流涕地乞求赦免被廣泛討論。上帝最終原諒了他,但是並沒有從經文中除去這個罪的記錄[34]。
根據《米德拉什》,亞當為大衛王少活了70年[35]。同樣,根據塔木德耶路沙米利,大衛王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在猶太的七七節那天。他十分虔誠,以至於他的禱告可以把天堂上的東西帶下來。
基督教
編輯基督教的重要概念是彌賽亞。最初世俗君王的統治是由神聖膏立而成(「受膏者」,如同彌賽亞的頭銜一樣)「大衛的兒子」在前基督教的兩個世紀裡預表來自天堂者將會把以色列帶入新的國度。這就是早期基督教的彌賽亞概念,作為解釋耶穌的事業「傳承神秘錫安教派賦予大衛的頭銜與功能,即他作為祭司、君王,同時也是神與人的調停者。」[36]早期教會相信「大衛的一生預表基督的一生;兩者都生在伯利恆;大衛牧羊的生活指向基督作為好牧人;擊殺歌利亞的五塊石頭是典型的五傷,被他信任的顧問亞希多弗背叛,以及經過西頓提示著我們基督的受難。從《新約》中的很多大衛詩篇都清楚地描繪著未來的彌賽亞」[37]在中世紀,「查理曼大帝及他朝廷的學者,認為他自己就是『新大衛』,這並非新主意,但其內容與重要性被他極大地擴張了」。[38]大衛與世俗君王之間的關係在之後的中世紀全歐洲大教堂窗戶有所反應,就是耶西之樹,他的分枝代表了神聖王權如何從耶西而來,經過他的兒子大衛,直到耶穌。
持基督教禮儀的教會(如西方天主教會、新教路德宗)在12月29日慶祝他的日子,東方禮儀則是12月19日[39]。東正教和天主教在神聖先祖前的周日為他慶祝「神聖先知與國王大衛」(耶穌誕生日宴請的兩個周日前),他會與其它的耶穌先祖一道被紀念。他會在誕生日的周日一道被紀念,包括約瑟,主的兄弟雅各。
伊斯蘭教
編輯大衛(阿拉伯語:داود / Dāwūd,達烏德)是伊斯蘭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真主派給以色列人的先知。大衛與他的兒子所羅門在《古蘭經》中被多次提及。在阿拉伯語中等同希伯來語「Davīd」的是「Wadūd」,意思是被蒙愛的。這被認為是《古蘭經》中真主的特性(Sifat)。在《古蘭經》中:大衛殺死了歌利亞(II:251),歌利亞是個強大的國王,常常隨意入侵鄰國村落。歌利亞散布邪惡、腐敗。當大衛殺死歌利亞時,真主賦予他王位與智慧(XXXVIII:20)。大衛王是真主「在世的統治者」(XXXVIII:26),真主進一步給予大衛審判權(XXI:78;XXXVII:21–24, 26)與吟詩能力,這被認為是神聖的智慧(IV:163;XVII, 55)。當大衛唱詩時,山中的鳥兒都會附和他(XXI:79;XXXIV:10;XXXVIII:18)。大衛與所羅門一道檢查了土地的破壞情況(XXI:78),又在他的禱告室里審判爭議(XXXVIII:21–23)。《古蘭經》中沒有提及大衛與烏利亞,也沒有提及拔示巴,所以穆斯林不同意這段敘述[40]。
穆斯林傳統中的「聖訓」著重於大衛王禱告與禁食的誠摯[41]。《古蘭經》評論家、歷史學家、以及先知故事集編訂人詳盡闡述了大衛王就古蘭經式的的闡述、與其吟詩、奏樂的天賦。他的聲音被描述為具有迷人的魅力,不但對人、而且對野獸、山嶺都有感召力,後者會與他一道起來讚頌真主[42]。
後世相關藝術作品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參看歷代志上3:1-3
- ^ 參看撒母耳記下5:14-16
- ^ 參看撒母耳記下13:1-29
- ^ 參看《撒母耳記上》第23章第1節至第5節參
- ^ 參看《撒母耳記上》第24章第4節至第15節參;《撒母耳記上》第26章第6節至第20節參
- ^ 參看《撒母耳記下》第9章第1節至第13節參
- ^ 參看《撒母耳記下》第17章第27節至第29節參;《撒母耳記下》第19章第31節至第39節參
- ^ 參看《歷代志上》第28章第1節至第8節參
- ^ 參看《撒母耳記下》第24章第1節至第9節參
- ^ 參看《列王紀上》第1章第1節至第6節參
- ^ 參看《歷代志上》第22章第5節至第15節參
- ^ Schmidt 2006, p. 315.
- ^ Mykytiuk, Lawrence J.(2004). "Identifying Biblical Persons in Northwest Semitic Inscriptions of 1200–539 B.C.E."(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pp. 265–279.
- ^ Finkelstein, Israel; Neil Asher SilbermanDavid and Solomon: In Search of the Bible's Sacred Kings and the Roots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Simon & Schuster Ltd (16 October 2006) ISBN 978-0-7432-4362-9 p32
- ^ See David Ussishkin, "Solomon's Jerusalem: The Text and the Facts on the Ground," in: A.G. Vaughn and A.E. Killebrew(eds.), Jerusalem in Bible and Archaeology: The First Temple Period,(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Symposium Series, No. 18), Atlanta, 2003, pp. 103–115. See also Cahill, J., "David's Jerusalem, Fiction or Reality?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Proves It," and Steiner, M., "David's Jerusalem, Fiction or Reality? It's Not There: Archaeology Proves a Negative," both in Biblical Archaeology Review 24(July/August 1998)。(These two scholars argue opposite sides of the case for a Jerusalem in keeping with the biblical portrayal).
- ^ See Eilat Mazar, "Did I find David's Temple?" in Biblical Archeology Review, Jan/Feb 2006
- ^ 存档副本 (PDF). [2011-09-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30).
- ^ Norman K. Gottwald, Tribes of Yahweh: A Sociology of the Religion of Liberated Israel, 1250–1050 BCE,Continuum 1999 pp.156–157, p.162.
- ^ Donald B. Redford, Egypt, Canaan, 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301–307, p.301.
- ^ Thompson TL. "A view from Copenhagen: Israel and the History of Palestine".
- ^ Mazar A. Archaeology and the Biblical Narrative: The Case of the United Monarchy.
- ^ Baruch Halpern, "David's Secret Demons", 2001.Review of Baruch Halpern's "David's Secret Demons".
- ^ inkelstein and Silberman, "David and Solomon", 2006. See review "Archaeology" magazine.
- ^ 24.0 24.1 Steven McKenzie, Associate Professor Rhodes College, Memphis, Tennessee.
- ^ 《撒母耳記上》第16章第12節
- ^ 《撒母耳記上》第17章第41節
- ^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 ^ 28.0 28.1 "Biblos 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 ^ Tsumura 2007, p. 423.
- ^ Commentary on II Samuel 22, The Anchor Bible, Vol. 9. II Samuel. P. Kyle McCarter, Jr., 1984. New York: Doubleday. ISBN 0-385-06808-5
- ^ Psalm 34, Interlinear NIV Hebrew-English Old Testament. Kohlenberger, J.R, 1987. Grand Rapids, Michigan: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ISBN 0-310-40200-X
- ^ 1 Samuel 21:15
- ^ Jewish Encyclopedia, "David"
- ^ Babylonian Talmud, Tractate Sanhedrin. pp. 107a.
- ^ Zohar Bereishis 91b
- ^ "David" article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 John Corbett (1911) King David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 ^ McManners, John.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p. 101.
- ^ Saint of the Day for December 29 at St. Patrick Catholic Church, Washington, D.C.
- ^ A-Z of Prophets in Islam and Judaism, Wheeler, David
- ^ Encyclopedia of Islam, Dawud
- ^ Stories of the Prophets, Ibn Kathir, Story of David
參見
編輯前任: 伊施波設 |
希伯來王國第二任國王 約前1010年-約前970年 |
繼任: 子所羅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