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成都府,是一個唐朝時開始設置的府,沿用了1156年的行政規劃,直至1913年,是使用時間最長的府名。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建號南京;上元元年(760年)唐肅宗罷京號;其治所位在成都縣、蜀縣[註 1],並有劍南西川節度使駐紮,下轄十縣:成都、華陽、新都、新繁、犀浦、雙流、廣都、郫、溫江、靈池[1]。宋朝轄境相當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縣、溫江、雙流等市縣級地方行政單位。1255年前後,蒙古入蜀,改為成都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恢復為成都府;轄境東起今四川省綿陽、德陽、簡陽、資陽等市級地方行政單位,西至邛崍山、及仁壽、崇州等縣市級地方行政單位,北至安縣、茂縣等縣,南達內江、井研等市縣級地方行政單位。
歷任長官
編輯- 唐朝成都尹
兼任劍南節度使
- 李之芳(758年—759年)
- 裴冕(759年—760年)
- 李國貞(760年—761年)
- 崔光遠(761年)
- 嚴武(761年—762年)
- 高適(762年—763年)
- 嚴武(764年—765年)
- 郭英乂(765年)
- 杜鴻漸(766年—767年)
- 崔寧(767年—779年)
- 張延賞(779年—785年)
- 韋皋(785年—805年)
- 袁滋(805年,未任)
- 劉辟(805年—806年)
- 高崇文(806年—807年)
- 武元衡(807年—813年)
- 李夷簡(813年—818年)
- 王播(818年—821年)
- 段文昌(821年—823年)
- 杜元穎(823年—829年)
- 郭釗(829年—830年)
- 李德裕(830年—832年)
- 段文昌(832年—835年)
- 楊嗣復(835年—837年)
- 李固言(837年—841年)
- 崔鄲(841年—847年)
- 李回(847年—848年)
- 杜悰(848年—852年)
- 白敏中(852年—857年)
- 魏謩(857年—858年)
- 李景讓(858年—859年)
- 杜悰(859年—860年)
- 夏侯孜(860年—862年)
- 蕭鄴(862年—864年)
- 李福(864年—866年)
- 劉潼(866年—868年)
- 盧耽(868年—870年)
- 李佶(869年,遙領)
- 吳行魯(870年—871年)
- 路岩(871年—873年)
- 牛叢(873年—875年)
- 高駢(875年—878年)
- 崔安潛(878年—880年)
- 陳敬瑄(880年—891年)
- 韋昭度(888年—889年,未任)
- 李茂貞(897年,未任)
- 王建(891年—907年)[2]
- 前蜀成都尹
- 後唐成都尹兼西川節度使
- 孟知祥(925年—934年)
- 後蜀成都尹
- 韓保貞(958年)
- 宋朝成都尹
- 呂餘慶(965年—968年)
- 劉熙古(968年—972年)
- 鄭牧(973年—974年)
- 呂端(975年—978年)
- 程羽(978年—980年)
- 辛仲甫(980年—984年)
- 高冕(984年—985年)
- 宋璫(985年—989年)
- 許驤(989年—991年)
- 吳元載(991年—994年)
- 郭載(994年)
- 雷有終(994年)
- 張詠(994年—998年)
- 牛冕(998年—1000年)
- 雷有終(1000年—1001年)
- 宋太初(1001年)
- 馬知節(1001年—1003年)
- 黃觀(1003年)
- 張詠(1003年—1006年)
- 任中正(1006年—1011年)
- 李仕衡(1012年—1013年)
- 凌策(1013年—1016年)
- 王曙(1016年—1018年)
- 趙縝(1018年—1020年)
- 寇瑊(1020年—1023年)
- 薛田(1023年—1026年)
- 薛奎(1026年—1028年)
- 程琳(1028年—1030年)
- 韓億(1030年—1032年)
- 王鬷(1033年—1037年)
- 張逸(1037年—1040年)
- 任中師(1040年—1041年)
- 楊日嚴(1041年—1043年)
- 蔣堂(1043年—1044年)
- 文彥博(1044年—1047年)
- 程戡(1047年—1048年)
- 田況(1048年—1050年)
- 楊察(1050年—1052年)
- 程戡(1052年—1054年)
- 張方平(1054年—1056年)
- 宋祁(1056年—1058年)
- 王素(1058年—1060年)
- 吳奎(1060年)
- 呂公弼(1060年—1063年)
- 韓絳(1063年—1064年)
- 趙抃(1064年—1067年)
- 張燾(1067年—1069年)
- 陸詵(1069年—1070年)
- 吳中復(1070年—1072年)
- 趙抃(1072年—1074年)
- 蔡延慶(1074年—1076年)
- 馮京(1076年)
- 劉庠(1076年—1079年)
- 張詵(1080年—1081年)
- 鄧潤甫(1081年—1082年)
- 呂大防(1082年—1085年)
- 許將(1085年—1087年)
- 李之純(1087年—1090年)
- 胡宗愈(1090年—1092年)
- 蔡京(1092年—1094年)
- 王覿(1094年)
- 王略(1094年)
- 劉奉世(1095年—1096年)
- 鄭雍(1096年—1098年)
- 李南公(1098年—1099年)
- 孫路(1099年)
- 路昌衡(1100年)
- 王古(1101年)
- 呂嘉問(1102年)
- 虞策(1104年—1105年)
- 席旦(1107年—1108年)
- 蔣之翰(1110年)
- 吳栻(1111年)
- 席旦(1112年—1113年)
- 吳栻(1113年)
- 龐恭孫(1113年)
- 許光凝(1114年—1115年)
- 周燾(1117年)
- 孫義叟(1117年—1118年)
- 席貢(1119年—1123年)
- 王復(1123年—1125年)
- 盧法原(1126年—1127年)[3][4]
文化影響
編輯由於成都府有兩個附郭縣(成都縣、華陽縣),即成都市區分別被兩個縣管轄,故有俗語「成都到華陽,縣過縣」,指成都和華陽距離很近。(也有說法是諧音「現過現」,商人用來指代「現錢買現貨」)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