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天津市人,中華民國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畢業於南開中學清華學校。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

梅貽琦
 中華民國第2、6任教育部部長
任期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前任朱家驊
繼任陳雪屏代理部務(正任:杭立武
任期
1958年7月19日—1961年3月1日
前任張其昀
繼任黃季陸
 中華民國第2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任期
1958年7月14日—1962年5月19日
前任張其昀
繼任黃季陸
李熙謀(代理)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9年12月29日
 大清直隸省天津府天津縣
逝世1962年5月19日(1962歲—05—19)(72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城中區(今臺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
墓地 臺灣新竹市東區國立清華大學梅園
24°47′33″N 120°59′24″E / 24.792437°N 120.990008°E / 24.792437; 120.990008
國籍 大清(1889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62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配偶韓詠華
學歷
經歷

生平

編輯

1904年,15歲的梅貽琦初入天津南開學堂(其前身是由嚴范孫創辦的「嚴氏家塾」,當時稱「私立中學堂」,後又曾改稱「敬業中學堂」),成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的學生。

1908年入保定直隸高等學堂(北洋大學堂預備學堂)。

1909年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遊美學務處臨時辦公處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留學生(首批「直接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考得第六名(總分834分,平均分75.11)。

1911年入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電機工程,1914年夏畢業,獲工學士學位,並獲美國Sigma Xi榮譽學會 嘉獎(美國一種專為獎勵優秀大學生的制度,獲獎者由各大學推薦,獎品為一金質鑰匙,故稱「金鑰獎」)。

1914年回國在天津青年會工作,1915年到清華學校執教英文、幾何;1916年即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授

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對日八年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合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校務委員會常委身份主持校務。 國民黨六大召開前夕,列入朱家驊與陳立夫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的98名「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2]

1948年12月29日,梅貽琦堅辭教育部長,陳雪屏代理教育部務[3]:8762。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5年奉召返,在今臺灣新竹市赤土崎清華大學復校,並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參見: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1958年7月任教育部部長,兼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59年兼任中華民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醫院療養。 1961年2月奉准辭教育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2年2月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4屆(數理科學組)院士[4]

1962年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月19日上午11時病逝台大醫院。23日舉行追思會公祭,蔣中正總統特頒「勳昭作育」輓額並派張群致祭,陳誠副總統亦頒輓聯:「崇樸學以黜浮華,實大聲宏,盛績久為文苑重;樹良規而垂教澤,薪傳火盡,道徽猶繫國人思。」

家族

編輯

妻子韓詠華,天津人,為津門八大家之一韓家之族裔,1919年與梅先生結婚,育有一子四女。[5]

其四弟梅貽寶曾先後任職燕京大學等院校,並於1970年至1973年間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長。

梅貽琦五兄弟,梅貽寶、梅貽璠、梅貽琦、梅貽琳、梅貽瑞。

評價

編輯

梅貽琦個性沉靜,寡言、慎言,他的學生曾作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彷彿不見得。」葉公超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他。「身教重於言教」及「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

紀念

編輯
 
國立清華大學「梅園」
 
位於清華大學校史館的梅貽琦雕像

1963年,梅貽琦葬於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其墓地名為「梅園[6]

1969年,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共同舉行梅竹賽,紀念兩校梅貽琦前校長(1962年過世)與交大前校長凌竹銘先生(當時任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

梅貽琦先生是清華大學(含北平時期新竹時期)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年 - 1948年、1955年 - 1962年),清華師生尊稱他為「永遠的校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歷任校長.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201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5). 
  2. ^ 45年国民党“最优秀教授党员”:华罗庚陈寅恪冯友兰. [2018-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3.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4. ^ 梅貽琦 逝世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央研究院
  5. ^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寡言 嗜酒 真君子.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6). 
  6. ^ 余火炎先生、余河益先生訪談稿 (PDF).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2010-07-29 [2011-11-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5). 

延伸閱讀

編輯

[]

 游美同學錄·梅貽琦》,出自《游美同學錄》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外部連結

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職務
中華民國行政院
前任:
朱家驊
教育部部長
第二任
(未就任)
1948年12月22日 - 1949年3月21日
繼任:
陳雪屏代理部務
(正任:杭立武
前任:
張其昀
教育部部長
第六任
(兼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1958年7月14日 - 1961年2月23日
繼任:
黃季陸
前任:
張其昀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二任
(教育部部長兼任)
1958年7月14日 - 1962年5月19日
繼任:
李熙謀代理
(正任:黃季陸
學術機關職務
國立清華大學
前任:
溫應星
清華學校校務代理
代理

1928年6月 - 1928年9月
繼任:
羅家倫
(更名國立清華大學
前任:
葉企孫代理
(正任:吳南軒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北平
第十任

1931年10月14日 - 1948年12月15日
解放軍接管
(校務委員會臨時主席:馮友蘭
清大在臺復校
(籌備處主任:陳可忠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第十任
在臺復校後首任
1956年9月 - 1962年5月19日
繼任:
陳可忠代理
1965年1月真除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八年抗戰爆發
清大、北大南開合組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聯合大學
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兼任)

1937年8月28日 - 1938年4月2日
教育部令改名為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國立長沙臨時聯合大學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校務委員會主席暨常務委員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兼任)

1938年4月2日 - 1946年5月4日
抗戰勝利,三校復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結束
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籌備復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
籌備委員會主席(主任委員)
第一任

1962年5月 - 1962年5月19日
繼任:
戴運軌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