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區
銅梁區是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西北部。面積1340.47平方千米,人口68萬。前身銅梁縣建縣於武周,近年因「銅梁龍舞」而聞名。
銅梁區 | |
---|---|
市轄區 | |
銅梁區的地理位置 | |
重慶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9°50′24″N 106°03′12″E / 29.84007°N 106.05331°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重慶市 |
設立 | 2014年 |
政府駐地 | 巴川街道龍都路50號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區委書記 | 譚慶 |
• 區長 | 劉立武 |
面積 | |
• 總計 | 1,340.47 平方公里(517.5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685,729人 |
• 密度 | 512人/平方公里(1,325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423,008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402560 |
電話區號 | 23 |
行政區劃代碼 | 500151 |
舊稱 | 銅梁縣、巴川縣、安居縣 |
國內生產毛額(2020) | ¥661.02億 |
毗鄰 | 重慶市潼南區、合川區、璧山區、永川區、大足區 |
網站 |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站 |
區名
編輯關於銅梁區名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歷史
編輯古代
編輯在距今約2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銅梁已有人類活動遺蹟,被稱為銅梁文化[6]。春秋戰國時期,今銅梁縣域為巴國屬地。秦朝時為巴郡墊江縣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設東宕渠郡,屬宕渠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東宕渠郡為墊江郡、改宕渠縣為石鏡縣。
武周長安三年(703年)[註 2],合州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奏准割石鏡縣地置銅梁縣,隸屬於合州。建縣初期,銅梁縣轄境包括今銅梁區與合川區西南、潼南區南部、大足區瀨溪河流域。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合州刺史孫希莊奏准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得名於巴川,仍隸屬於合州[12][13]。天寶元年(742年),合州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巴川郡復名合州,巴川縣西南部分劃給新置的大足縣[14]。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赤水縣被併入銅梁縣,七年(1074年)復置[15]。宋朝時銅梁、巴川二縣隨合州先後屬梓州路、潼川府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巴川縣入銅梁縣,仍隸合州,而唐宋銅梁縣的大部分地區劃入遂寧州小溪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大足縣入銅梁縣[註 3],此時銅梁縣所轄區域包括今銅梁區大部、大足區、永川區大部、榮昌區與隆昌縣東部[16][17][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稱帝建立明夏後,復置大足縣[註 4][18],又復置昌寧縣[註 5][19]。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劃銅梁縣與潼川州遂寧縣部分地新置安居縣,得名於安居溪[註 6],隸屬於重慶府[20]。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銷安居縣、銅梁縣,併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以原安居縣、銅梁縣地復置銅梁縣,屬重慶府,安居地區以安居鄉名義存在,仍保留了訓導、巡檢、汛部廳外委、把總等部分縣級機構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 年)[21][9]。
新唐書評價銅梁縣、巴川縣為中[註 7][8][13],宋史評價巴川縣為中[22]、銅梁縣為中下[15],元史評價銅梁縣為下[17],清史稿評價銅梁縣為繁[21]。
現代
編輯清宣統三年(1911年)9月,銅梁成立保路同志分會;同年11月24日,銅梁縣軍政府成立,改縣公署為知事公署。民國2年(1913年),銅梁縣屬四川省川東道[註 8];民國11年(1922年),川軍黔軍混戰,銅梁一年內十易駐軍、十二易知事[5]:11。民國16年(1927年)12月,中國國民黨銅梁縣支部成立;民國17年(1928年)1月,中共銅梁縣特別支部成立,同年10月,中共銅梁縣委員會成立。民國18年(1929年),銅梁縣直屬於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1935年),銅梁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2軍34師解放銅梁,銅梁縣人民政府於同年12月22日成立,隸屬於川東行政區璧山專區。璧山專區於1951年改為江津專區,1968年改為江津地區,1981年7月改為永川地區[23]。1983年3月,在重慶市被批覆成為首批計劃單列市後,永川地區被批覆撤銷,所轄的銅梁縣劃歸重慶市管轄[24]。1997年3月14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決定重慶直轄,銅梁縣繼續隸屬於重慶直轄市[25]。2014年5月2日,國函〔2014〕58號文批准撤銷銅梁縣,設立重慶市銅梁區,以原銅梁縣的行政區域為銅梁區的行政區域,銅梁區於7月5日正式掛牌[16]。
地理
編輯銅梁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四川沉降褶皺帶東部,地處川中方山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的過渡地帶。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東南為狹長低山,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演變為開闊的方山丘陵,呈現出山、丘、壩兼具的地形地貌特徵。丘陵地區占全區面積的84%,平壩占全區面積的13.9%[5]:63。
銅梁區內水系以嘉陵江支流涪江為主幹,涪江在銅梁區內長36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區面積的98%。涪江在銅梁區內的重要支流有瓊江、小安溪、淮遠河、平灘河、久遠河等,共有大小河流254條,整體為扇形水系[5]:72-73。
銅梁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足,熱量充沛。
銅梁 (1981−201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8.4 (65.1) |
24.3 (75.7) |
33.8 (92.8) |
35 (95) |
37.4 (99.3) |
38 (100) |
40.3 (104.5) |
42.9 (109.2) |
44.1 (111.4) |
35.3 (95.5) |
26.2 (79.2) |
18.8 (65.8) |
44.1 (111.4) |
平均高溫 °C(°F) | 9.9 (49.8) |
12.6 (54.7) |
17.3 (63.1) |
22.8 (73.0) |
27 (81) |
28.9 (84.0) |
32.1 (89.8) |
32.4 (90.3) |
27.6 (81.7) |
21.4 (70.5) |
16.7 (62.1) |
11 (52) |
21.6 (71.0) |
日均氣溫 °C(°F) | 7.4 (45.3) |
9.6 (49.3) |
13.5 (56.3) |
18.4 (65.1) |
22.5 (72.5) |
24.9 (76.8) |
27.8 (82.0) |
27.8 (82.0) |
23.7 (74.7) |
18.4 (65.1) |
13.8 (56.8) |
8.7 (47.7) |
18.0 (64.5) |
平均低溫 °C(°F) | 5.4 (41.7) |
7.4 (45.3) |
10.7 (51.3) |
15.3 (59.5) |
19.2 (66.6) |
21.9 (71.4) |
24.5 (76.1) |
24.3 (75.7) |
21 (70) |
16.2 (61.2) |
11.8 (53.2) |
8.7 (47.7) |
15.5 (60.0) |
歷史最低溫 °C(°F) | −1.6 (29.1) |
0.1 (32.2) |
0.4 (32.7) |
6.6 (43.9) |
10.4 (50.7) |
14.8 (58.6) |
18.2 (64.8) |
17.4 (63.3) |
13.1 (55.6) |
6.4 (43.5) |
2.7 (36.9) |
−2.2 (28.0) |
−2.2 (28.0)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8.3 (0.72) |
20.3 (0.80) |
40 (1.6) |
83.6 (3.29) |
123.8 (4.87) |
175.6 (6.91) |
190.3 (7.49) |
154.1 (6.07) |
122.1 (4.81) |
79.7 (3.14) |
41.6 (1.64) |
21 (0.8) |
1,070.4 (42.14) |
平均相對濕度(%) | 86 | 83 | 79 | 78 | 77 | 82 | 79 | 77 | 81 | 86 | 86 | 87 | 82 |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數據網[26] |
行政區劃
編輯截止2020年,銅梁區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23個鎮,有67個社區與266個村[27][28]:
鎮:土橋鎮、二坪鎮、水口鎮、安居鎮、白羊鎮、平灘鎮、小林鎮、雙山鎮、虎峰鎮、石魚鎮、福果鎮、慶隆鎮、少雲鎮、維新鎮、高樓鎮、大廟鎮、圍龍鎮、華興鎮、永嘉鎮、安溪鎮、西河鎮、侶俸鎮、太平鎮
歷史行政區劃
編輯區、區級鎮 | 區公所駐地 | 鄉級鎮 | 鄉 |
---|---|---|---|
巴川鎮 | 藕塘灣 | ||
銅郊區 | 裱背街 | 東郭鄉、南郭鄉、西郭鄉、北郭鄉、土橋鄉、新橋鄉 | |
舊縣區 | 舊縣鄉 | 舊縣鄉、石鼓鄉、二坪鄉、水口鄉、永清鄉、嵐槽鄉 | |
安居區 | 安居鎮 | 安居鎮 | 團碾鄉、波崙鄉、泉溪鄉、白羊鄉 |
平灘區 | 平灘鄉 | 平灘鄉、小林鄉、社濟鄉、白鶴鄉、雙山鄉 | |
虎峰區 | 虎峰鎮 | 虎峰鎮 | 西泉鄉、福果鄉、聯合鄉、安平鄉、石魚鄉 |
關濺區 | 關濺鄉 | 關濺鄉、少雲鄉、維新鄉、柏柳鄉、中和鄉、高樓鄉 | |
大廟區 | 大廟鄉 | 大廟鄉、司馬鄉、雙碾鄉、圍龍鄉、四合鄉、華興鄉 | |
蒲呂區 | 蒲呂鄉 | 蒲呂鄉、全德鄉、嵐峰鄉、慶隆鄉、石虎鄉、新興鄉 | |
永嘉區 | 永嘉鄉 | 永嘉鄉、安溪鄉、塘坪鄉、長嶺鄉、民興鄉、大樹鄉 | |
侶俸區 | 侶俸鄉 | 侶俸鄉、斑竹鄉、涼井鄉、新復鄉、文曲鄉 |
明初,銅梁轄 4 鄉(瓊池、習賢、永清、桂林)、30里。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復置銅梁縣時,銅梁縣除安居鄉外,還下轄29場,安居鄉另轄8場。民國8年(1919年),全縣設1城、2鎮(安居、板橋)、21鄉,縣城分為4個團局,鄉鎮設團練辦事處。民國19年(1930年),縣知事公署改為縣政府,鄉鎮辦事處與縣城的團局改為公所,分全縣為9個區。民國24年(1935年),行聯保連坐制,分全縣為3個區、44個鄉鎮聯保辦公處,縣城4個公所合併為中城鎮。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改聯保辦事處為鄉鎮公所,改中城鎮為巴川鎮[5]:47。
1949年底,銅梁縣共有6區、4鎮、40鄉[5]:48。1955年,銅梁縣將98個建制鄉鎮調整為56個。1958年9月,56個建制鄉鎮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全縣調整為1鎮(城關鎮)、10區、62人民公社。1983年,農村管理體制改革,鄉設人民政府、不再設人民公社[5]:40。1993年12月,銅梁縣撤區並鄉建鎮,將行政區劃調整為25鎮、8鄉[16]。
縣治
編輯長安年間銅梁建縣時縣治在奴崙山北的列宿壩[註 9],開元三年(715年)移治至涪江南岸的武金坑[註 10],開元十六年(726年)向東南移至東流溪壩[註 11],直至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銅梁、巴川合併,移治至今縣城所在的巴川鎮[7][29][5]:840-841。
現任領導
編輯機構 | 中國共產黨 重慶市銅梁區委員會 書記 |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 區長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重慶市銅梁區委員會 主席 |
---|---|---|---|---|
姓名 | 譚慶[30] | 葉永海[31] | 劉立武[32] | 嚴永超[33] |
民族 | 漢族 | 漢族 | 漢族 | 漢族 |
籍貫 | 重慶市雲陽縣 | 重慶市銅梁區 | 湖南省岳陽市 | 重慶市璧山區 |
出生日期 | 1969年3月(55歲) | 1963年(60—61歲) | 1978年1月(46歲) | 1962年12月(61歲) |
就任日期 | 2021年8月 | 2014年7月 | 2024年10月 | 2017年1月 |
經濟
編輯2020年,銅梁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61.02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比為8.8:55.4:35.8。2020年,銅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10.6%,外貿進出口比上年增長20.1%。2020年,銅梁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0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5.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52.60萬噸標準煤[34]。
交通
編輯公路方面,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公路總里程達45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0公里、國道52公里、省道257公里[34]。銅梁區內建成的高速公路有 成渝環線高速、 廣瀘高速[註 12]、 渝蓉高速,此外還有 渝樂高速、 渝遂複線高速、 合津高速在建[35]。銅梁區內建成的普通國道則有 319國道。
鐵路方面,已獲批覆、即將開工的滬渝蓉高速鐵路重慶至成都段(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經過銅梁區並在銅梁區內增設銅梁站[36]。此外,在建中的重慶市郊鐵路璧銅線也將在銅梁區內設有蒲呂站、銅梁新城站、銅梁站、銅梁西站,未來將與重慶軌道交通27號線貫通進入重慶主城區[37]。銅梁區還規劃有蘭渝高鐵、重慶市郊鐵路二環線等鐵路項目。
名人
編輯社會
編輯人口
編輯萬曆《合州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銅梁縣領民、軍3568戶、男婦4.28萬口。明末清初因戰亂、旱澇、瘟疫,人口銳減,至康熙五十年(1712年),銅梁、安居兩地共767丁[註 13]。在實行地丁合一制與移民入川政策後,人口快速增長,道光十年(1830年)已有2.52萬戶、7.65萬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6.44萬戶、29.73萬人,至宣統二年(1910年)銅梁縣已有44萬人。民國24年(1935年)川政統一、清查人口,銅梁縣共9.48萬戶、50.99萬人,後因連年大旱、徵集兵員,人口又有所下降[5]:101。
1949年底,銅梁縣共有10.55萬戶、47.49萬人。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12290戶、511380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24417戶、517351人。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銅梁縣共有177464戶、746930人[5]:102, 111。
2020年11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銅梁區常住人口為685729人,占重慶市比重為2.14%[38]。其中,性別構成上,男性占總人口比重49.93%,女性占總人口比重50.07%,性別比為99.73;年齡構成上,0-14歲占總人口比重16.33%,15-59歲占總人口比重57.59%,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26.08%,65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重20.96%;受教育情況上,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為9252人,高中為11768人,初中為32050人,小學為37901人,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7.78年提高至8.74年,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18231人,比2010年減少17590人。全區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61.69%,比2010年增加了20.2個百分點,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38.31%[39]。具體到街鎮,常住人口超過10萬人的鎮街有2個(巴川街道、東城街道),在5萬人至10萬人之間的鎮街有1個,在1萬人至5萬人之間的鎮街有13個,少於1萬人的鎮街有12個,其中5個街道的常住人口合計常住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比重為61.18%[40]。
教育
編輯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1所,其中幼兒園163所(公辦101所),小學61所,初中15所,普通高中4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特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1所,高等學校3所,在編教職工6000餘人,在校生13萬餘人[34]。
銅梁是重慶市有名的基礎教育強區,銅梁中學、重慶市巴川中學等學校在重慶市內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2020年,銅梁區高考重本上線率33.83%,超市平12.87個百分點,一般本科上線率76.54%,超市平20.8個百分點,專科上線率100%。2020年,銅梁區參加普通高中「聯招」考試上線率為44.6%[34]。
衛生
編輯截止2020年底,銅梁區共有區級醫療衛生機構6個,鎮(中心)衛生院23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社會辦醫療機構243個,村衛生室(點)558個。全區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人員近6000人,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總數近4000張[34]。
地方
編輯地方志
編輯銅梁歷史上有多部地方志[5]:693-694:
- 明隆慶六年(1572年)《銅梁縣誌》(隆慶志),縣人、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高啟愚主編
- 清康熙年間編修縣誌,未成書
-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銅梁縣誌》(乾隆志),周澄主編
-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縣令呂鑒泉組織對舊志進行編纂
-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銅梁縣誌》(道光志),縣令徐瀛主編
- 清光緒元年(1875年)《銅梁縣誌》(光緒志),邑人、進士、禮部主事儀制司行走陳昌主編
-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銅梁鄉土志》,夏雲程編著
- 民國33年(1944年)《銅梁縣地理志》,張佐周主編
- 民國38年(1949年)《新修銅梁縣誌》手稿,郭朗溪主編
- 1991年《銅梁縣誌(1911-1985)》,銅梁縣誌編修委員會編
- 2015年《銅梁縣誌(1986-2005)》,銅梁縣誌編修委員會編
文物與旅遊景點
編輯2020年,銅梁區共接待遊客10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36億元,增長8.0%[34]。
- 銅梁武廟:位於巴川街道民主路2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後多次毀壞重修,現主體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四合院布局,存前殿、正殿和左右廂房,塑有關羽、岳飛像,現為佛教活動場所[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鐵佛寺:位於東城街道鐵佛村,始建於元至正年間,後多次毀壞重修,現存正殿主體為明代結構,四合院布局,僅存正殿和廂房[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331殉難志士墓地:1927年三·三一慘案死難者的墓葬,分布於銅梁區與江北區、九龍坡區、江津區等地。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邱少雲烈士紀念碑:位於巴川街道民主路64號,建於1959年,碑體正面為朱德所題寫的「邱少雲烈士紀念碑」,背面刻有邱少雲生平事跡簡介[41]。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2]
- 西河川主廟:位於西河鎮川主街70號,現存主體為清代建築,四合院布局,現存前殿(戲樓)、正殿和左右廂房[41]。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1][43]
- 安居古建築群:位於原安居縣治所在的安居鎮。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3]
- 禹王官:位於安居鎮小南街,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合院布局
- 萬壽宮:位於安居鎮大南街,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四合院布局,原為江西會館
- 元天宮:位於安居鎮西街,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四合院布局,僅存正殿與前殿
- 東嶽廟:位於安居鎮油坊街,始建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合院布局
- 下紫雲宮:位於安居鎮政府旁,始建於明代,僅存前殿
- 會龍橋:位於安居鎮會龍街,始建於明弘治年間,拱橋
- 波侖寺及石刻:位於安居鎮波侖村,波侖寺始建於唐初。摩崖石刻開創於初唐,主要為明代
- 媽祖廟:位於安居鎮大南街,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徽式建築,僅存後殿
- 帝主宮:位於安居鎮大南街,懸山抬梁式建築,原為齊安會館、黃州會館
- 引鳳門:位於安居鎮,明清建築[44]
- 侶俸寺:位於侶俸鎮,清代建築。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44]
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龍舞(銅梁龍舞)(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5])
- 彩扎(銅梁龍燈彩扎)(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46])
注釋
編輯- ^ 1991年版《銅梁縣誌》認為兩山雖名稱相近但方位里程差異明顯,可能為《太平寰宇記》將兩山混淆[5]:839-840。
- ^ 銅梁建縣時間有長安三年(703年)與長安四年(704年)兩種說法:
支持長安三年的有《舊唐書》[7]、《新唐書》[8]、《讀史方輿紀要》、明《一統志》、萬曆《重慶府志》、道光與光緒《銅梁縣誌·沿革》、民國龔煦春《四川郡縣誌》等,1992版、2000版《重慶市志》也支持此說[9][10];
支持長安四年的有《元和郡縣誌》[2]、《太平寰宇記》[11]、《四川通志》、《重慶府志沿革表》、《大清一統志》、道光與光緒《銅梁縣誌·古蹟》、民國張森楷《合川縣誌》,1991年版《銅梁縣誌》以《元和郡縣誌》距離銅梁建縣年代更近、作者李吉甫曾任宰相支持此說[5]:839。 - ^ 在此之前的至元二十年(1283年),原昌州所轄的昌元縣、永川縣已併入大足縣。
- ^ 含永川縣地,銅梁縣西南、原巴川縣所轄的雍溪、曲水一帶也劃入大足縣。
- ^ 今榮昌區、隆昌縣東部。
- ^ 今大安溪,又名瓊江、關濺河。
- ^ 唐朝行政區劃將縣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
- ^ 民國3年(1914年)更名為東川道。
- ^ 今潼南區崙山廖家壩。
- ^ 今合川區富金壩。
- ^ 今潼南區戴場壩。
- ^ 與 三環高速共線。
- ^ 男子16歲至60歲為丁。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 2.1 《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三·劍南道下 東川節度使》:「銅梁縣,中。東至州一百五十里。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置縣取小銅梁山為名。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涪江水,在縣東北四十里。」
- ^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地理六》:「石鏡,上。有鐵。有銅梁山。」
-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銅梁縣……以銅梁山為名蜀都賦雲外負銅梁而宕渠是也」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銅梁縣誌編修委員會. 铜梁县志(1911-1985).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1991-05. ISBN 7-5624-0370-8.
- ^ 铜梁文化古遗址.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7.0 7.1 《舊唐書·志第十九·地理二》:「銅梁,長安三年置。初治奴侖山南,開元三年,移治於武金坑。」
- ^ 8.0 8.1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合州巴川郡……銅梁。中。長安三年置。」
- ^ 9.0 9.1 9.2 9.3 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輯室. 重庆市志(第一卷). 重慶: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2-12. ISBN 7-5614-0716-5.
- ^ 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重庆市志·综合卷(1986-2016).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0-05. ISBN 978-7-5621-9657-0.
-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銅梁縣西一百五十里四鄉依舊亦漢墊江縣地宋改為宕渠縣魏為石鏡之地唐長安四年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輳置銅梁縣」
-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巴川縣南二百里舊三鄉今墊江縣地唐開元二十二年刺史孫希莊奏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地置巴川縣以地在巴川故為名」
- ^ 13.0 13.1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合州巴川郡……巴川,中。開元二十三年析石鏡、銅梁置。有鐵。」
- ^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地理六》:「大足,下。本合州巴川地。」
- ^ 15.0 15.1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合州中巴川郡軍事……銅梁中下熙寧四年省赤水入焉七年復置」
- ^ 16.0 16.1 16.2 建置沿革.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17.0 17.1 《元史·志第十二·地理三》:「合州,下。……領三縣:銅梁,下。元初併巴川入焉。」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大足明玉珍置屬合州洪武四年改屬府東冇米糧闗北有化龍闗」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榮昌府西少南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有雒江即中水西北有昌寧縣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
-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銅梁遂寧二縣地置東有安居溪一名瓊江下流入涪江」
- ^ 21.0 21.1 《清史稿·志四十四·地理十六》:「銅梁繁。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康熙元年併入合州。六十年復置。西:六瀛。東:新開山。南:雙山。西北有小銅梁山,縣以此名。涪江自遂寧入,逕城東北,又東南流入合州。安居溪一名關箭溪,又名瓊江,自遂寧入,逕城南,折東北流入涪江。馬灘河一名赤水溪,源出六瀛山,南流入大足,合沙溪河,入縣城。合巴川河,東南流,繞縣境如「巴」字,亦入城。與赤水溪合流,出城東流,合小安溪,東北入合州。有安居鎮巡司。」
- ^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合州中巴川郡軍事……巴川中」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1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3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7年第9号 (PDF). 中國政府網. 1997-04-01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4).
- ^ zh铜梁- 气象数据 -中国气象数据网. Weather China. [202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 ^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铜梁区. 國家統計局. 2020-11-06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行政区划.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3-21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六·山南西道四 合州》:「銅梁縣……舊理在今縣北四十里奴崙山北列宿埧上開元三年移就涪江南岸權立十六年遂東南移於東流溪埧上即今理也」
- ^ 谭庆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
- ^ 叶永海当选重庆铜梁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川当选区长. 中國經濟網. 2014-07-15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万隆 简历. 人民網地方領導資料庫. [2021-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政协重庆市铜梁区十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 全体会议.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銅梁區委員會網. 2017-01-10 [2021-09-12].[失效連結]
-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重慶市銅梁區統計局. 2020年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3-16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和里程编排方案(2019—2035年)(暂行) (PDF). 重慶市交通局. [2021-09-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22).
- ^ 关于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21〕1192号). 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1-08-17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2).
- ^ 市郊鐵路璧山至銅梁線工程(重新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徵求意見稿). 重慶市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2020-08.
- ^ 重慶市統計局; 重慶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 重慶市統計局網. 2021-05-13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0).
- ^ 重慶市銅梁區統計局;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重庆市铜梁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重庆市铜梁区人口情况.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6-28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重慶市銅梁區統計局;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重庆市铜梁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重庆市铜梁区各镇街人口情况.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政府網. 2021-06-28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重慶市文物局; 《重慶市志·文物志(1949-2012)》編委會. 重庆市志·文物志(1949-2012)上. 重慶: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621-9664-8.
- ^ 42.0 42.1 42.2 42.3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0〕83號),重慶市人民政府,2000年9月7日.
- ^ 43.0 43.1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9〕118號),重慶市人民政府,2009年12月15日.
- ^ 44.0 44.1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19〕5号).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9-02-27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0).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 國務院. 2006-05-20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 國務院. 2021-05-24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