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

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

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忠清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曾化名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市)人,明末初思想家、學者。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

顧炎武
明末初思想家、學者
顧炎武
顧炎武畫像
南明兵部司務[1]
朝代
炎武
忠清、寧人[1]
亭林先生
位階從九品
籍貫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
初名[1]
乳名藩漢[1]
別名繼坤、圭年[1]
其他名號蔣山傭[1]
出生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1613年7月15日)
逝世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九日
(1682年2月15日)(68歲)
山西曲沃
親屬
父親顧同應[1]
母親何氏[1]
養父顧同吉
養母王氏[1]
朱氏(封孺人[1]
兄弟兄長 顧緗[1]
大弟 顧紓[1]
二弟 顧纘[1]
三弟 顧繩[1]
姊妹大姐 顧氏(夫徐某)[1]
二姐 顧氏(夫馬嗣光[1]
三姐 顧氏(夫陳濟生[1]
妹妹 顧氏(夫徐開法[1]
其他親屬外甥 徐履忱(大姊之子)


徐開法之嫡子)[1]

  • 天啟六年(1626年)生員,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納成為監生
  • 《日知錄》
  • 《軍制論》
  • 《形勢論》
  • 《田功論》
  • 《錢法論》
  • 音學五書
  • 《金石文字記》
  • 《天下郡國利病書》

名號

編輯

一說以慕文天祥學生王炎武(王炎午)為人,一生不願出仕蒙古異族,改名炎武[2]

生平

編輯

顧炎武生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父顧同應,生母何氏。顧氏為江東世族,曾祖顧章志南京兵部右侍郎。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

顧炎武過繼給去世的堂叔顧同吉為嗣,養母王逑之女,顧同吉的未婚妻,十六歲未婚守節,「晝則紡織,夜觀書至二更乃息」,獨力撫養顧炎武成人,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

天啟六年(1626年),十四歲取秀才,與歸莊友好,即加入復社,「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以為狂」,[3]二人個性特立耿介,時人號為「歸奇顧怪」[4],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學問宗旨。[5]由於屢試不中,「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6]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咸陽之郊」,[7]故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8]

崇禎五年 (1632年) 壬申春三月,顧炎武二十歲,應歲試,提學御史隣水甘學濶拔其卷列一等十四名。[9]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顧紹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監生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隱居語濂涇,後由崑山縣令楊永言之薦,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務,撰有《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清軍攻陷南京後,又轉投王永祚義軍,又與歸莊聯合吳志葵魯之嶼軍隊,欲解崑山之圍,終至功敗垂成。[10]顧炎武生母何氏遭清軍斷去右臂,兩位弟弟被殺,嗣母王氏絕食而亡,遺命顧炎武終身不得事清。[11]

安葬王氏後,顧炎武棄家遠遊,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職,領導義軍,屢經失敗。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因「怨家欲陷之」,薙髮易服,化名為蔣山傭。[12]永曆九年(淸順治十二年、1655年)惡僕陸恩勾結土豪葉方恆,打算向清朝告發顧炎武通海謀反,葉方恆是當地的仕紳、大地主,曾經買顧家八百畝田地,兩方發生帳款上極大的糾紛,纏訟許久。顧炎武聽聞陸恩勾結仇家,一怒之下,將陸恩溺斃。葉方恆又告發顧炎武殺人,顧炎武於是入獄,[13]幸賴友人路澤博相救,最後以「殺有罪奴」的罪名結案。[14]出獄後,仇人又追殺到南京。在出獄後的第二年,顧炎武返回崑山家鄉,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北上,一去不返。[15]

顧炎武北上考察山川形勢,聯結反清人士,遍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往來曲折二三萬里,所覽書又得萬餘卷」,[16]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

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山東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家中,康熙帝師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絕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17]

 
崑山亭林公園顧炎武像

顧炎武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留心於經世致用之學。他「精力絕人,無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18]所傳心性之學,深感不滿,主張「著書不如抄書」。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認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19]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20]。他是清代古韻學開山祖,成果纍纍;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帝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又說「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21]。康熙十八年 (1679年) 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顧炎武十九歲娶太倉王氏為妻,但一直沒有生育。順治六年 (1649年) ,在語濂涇納妾韓氏,次年生子顧詒榖,順治十年 (1653年) 獨子夭折。後來幾次納妾,再無生育,最後以族人顧衍生為嗣子。

顧炎武開帳授徒,學生甚多,當中比較知名的學生是潘耒。潘耒是其中受顧炎武影響最深的學生之一,且也是潘耒將顧炎武的巨著《日知錄》刊行的。

學術

編輯

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和對器物的研究,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器則道無所寓」,因而提出以「樸學」代替「理學」的主張。顧炎武反對心性之說,認為信奉程朱理學「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22]他提倡「多學而識」,「博學於文」,「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顧炎武因此被認為是清代考據學的開山祖。清代中期許多學者以此發端,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對中國歷史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被稱為「乾嘉學派」。顧炎武則由於其經史考證的嚴謹學風,被普遍認為是學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顧炎武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23]梁啓超引述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4]顧炎武還主張眾治,反對君主「獨治」[25]

文風

編輯

顧炎武文章講求經世致用,講究實用,不事藻飾,樸素自然,論理清楚。詩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關心時事。晚年詩風一變,充滿想像,甚至將神仙、道法等融入詩歌。杜蔭堂說顧炎武「銳意學杜,晚一變而神遊謫仙之門。」[26]

著作

編輯
  • 《日知錄》 三十二卷:
    • 一至七卷論經
    • 八至十二論政治
    • 十三卷論世界風氣
    • 十三四卷論禮制
    • 十六十七卷論科舉
    • 十八至二十一卷論藝術、文學
    •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論名義
    • 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
    • 二十六卷論史法
    • 二十七卷論注書
    • 二十八卷論雜事
    • 二十九卷論兵事、外國
    • 三十卷論天象術數
    • 三十一卷論地理
    • 三十二卷論雜考
  • 《歷代帝王宅京記》二十卷
  • 《聖安本紀》
  • 左傳杜解補正》
  • 《明季三朝野史》
  • 南明野史》
  • 《官田始末考》
  • 建康古今記》
  • 山東考古錄》一卷
  • 《與施愚山書》
  • 昌平山水記》二卷
  • 二十一史年表》十卷
  • 北平古今記》十卷
  • 京東考古錄》一卷

顧亭林自認《日知錄》是生平得意之作:「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

  • 音韻學著作《音學五書》,三十八卷,前後三十年修改過五次:
    • 《古音表》三卷
    • 《易音》 三卷
    • 《詩本音》 十卷
    • 《唐韻正》二十卷
    • 《音論》 三卷
  • 《金石文字記》 六卷
  • 天下郡國利病書》 一百二十卷
序曰:「歷覽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縣誌書,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冊之類,有得即錄,共成四十餘帙。」

故居

編輯

顧炎武故居位於千燈古鎮之千燈浦西,蔣涇南岸。故居為顧炎武祖父顧濟創建,嘉靖年間為倭寇所毀,嘉靖帝於原地賜重建。顧炎武故居座西朝東,為五進大宅。正廳貽安堂為明代建築,雕梁畫棟。故居後園有顧亭林之墓和石馬。

評價

編輯
  • 梁啓超:「論清學開山之祖,舍亭林沒有第二箇人」[27]「亭林學術之最大特色,在於反對內向的主觀的學問,而提倡外向的客觀的學問」[28]
  • 錢穆稱其重實用而不尚空談,「能於政事諸端切實發揮其利弊,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2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顧炎武年譜. [2010-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2. ^ 报国寺:三百年前的“潘家园”. [201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 ^ 《亭林余集·吳同初行狀》
  4. ^ 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九:「與同邑歸莊齊名。鄉里有歸奇顧怪之目。」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國初,崑山歸處士莊,與亭林齊名,時有歸奇顧怪之目。」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讀書一目十行,性耿介,絕不與人交,獨與晨莊歸莊善,同游復社,相傳有歸奇顧怪之目。」
  5. ^ 顧炎武在《與友人論學書》中說:「愚所謂『聖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於文,曰行已有恥。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文集》三)
  6. ^ 《天下郡國利病書序》
  7. ^ 《日知錄》16
  8. ^ 全祖望:《鮚囗亭集·亭林先生神道表》
  9. ^ 《顧亭林先生年譜》
  10. ^ 顧炎武為陳梅作《常熟陳君墓志銘》記載:「崇禎十七年,余在吳門,聞京師之報,人心凶懼。余乃奉母避之常熟之語濂涇,依水為固,與陳君鼎和隔垣而居……乃未一歲而戎馬馳突,吳中諸縣並起義兵自守,與之抗衡。而余以母在,獨屏居水鄉不出。自六月至於閏月,無夜不與君露坐水邊樹下,仰視月食,遙聞火炮。……無何,城破,余母不食以終。余始出入戎行,猶從君寓居水濱。」
  11. ^ 顧炎武,〈先妣王碩人行狀〉:「七月乙卯,崑山陷,癸亥,常熟陷。吾母聞之,遂不食,絕粒者十有五日,至己卯晦而吾母卒。八月庚辰朔大斂,又明日而兵至矣。嗚呼痛哉!遺言曰:『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亭林餘集》,收於《顧亭林詩文集》。顧炎武在《答再從兄諱維書》回憶:「孰使我六十年垂白之貞母,流離奔迸,幾不保其餘生者乎?孰使我一家三十餘口,風飛雹散,孑然一身,無所容趾者乎?……孰使我四世祖居日謀侵占,竟歸異姓,謝公辭世,不保五畝之宅,欲求破屋數間而已,亦不可得者乎?……俾老母得以粗糲終天年,而八口不至填溝壑,其何樂乎與同枝為不戴之讎也!昔華元告楚,不隱國情,今計屈途窮,久生亦復何聊!而承命必索報音,敢不具布下忱,仰塵台聽,兄實圖之。」其母之死似乎與族人奪產有關。○關於王氏家世世系莫詳於孫守真碩士論文「顧炎武經世思想研究」末附諸考;周可真《顧炎武年譜》所考之外祖王宇,張冠李戴,識者鑒察。
  12. ^ 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八,〈顧炎武〉條:「庚寅,有怨家欲陷之,偽作商賈,由嘉禾竄京口,遂之金陵,謁孝陵,變姓名為蔣山傭。」
  13. ^ 全祖望,《鮚埼亭集》,卷 12,〈亭林先生神道表〉,頁 229:「顧氏有三世僕曰陸恩,見先生日出遊,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先生四謁孝陵歸,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先生亟往禽之,數其罪,湛之水。僕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賄太守,求殺先生,不繫訟曹而繫之奴之家,危甚。」陸清獻《日記》述雲:「寧人鼎革初,嘗通書於海上,黏在《金剛經》後,使一僧挾之以往。其仆知之,以金與僧,買而藏之。後其仆轉靠葉方恆,葉重託之。寧人有所冀於此仆,仆曰:『《金剛經》上何物也?乃欲詐我乎?』寧人懼,寧人大懼而止,遂與徐封翁謀。夜使力士數人入其家殺之,盡取其所有。」
  14. ^ 有野史認為,顧炎武在處境危殆之時,其友歸莊曾求救於錢謙益。錢謙益答應相救但要求以顧炎武拜師為前提。歸莊知道顧炎武絕不會同意,乃私自代其寫了門生帖子送到錢家。顧炎武解事後聞知,竟沿街貼出條子否認拜錢謙益為師。錢謙益聽說後感嘆「顧寧人也太倔強了」。南明史學家顧誠認為此事「是好事之徒編造出來的」且「根本不合情理」,因錢謙益「身為聯絡主謀,能隱瞞一人即可避免暴露更多的情節,蓋救人即救己」。詳見顧誠《順治十一年——明清相爭的關鍵一年》,原載《清史論叢》1993年號,收錄于氏著《李岩質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頁。
  15. ^ 亭林北游不返的真正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顧炎武北游可能與家難有關,顧炎武在《從叔父穆庵府君行狀》一文中寫道:「余即為宵人所持,不敢遽歸。而叔父年老,望之彌切,貽書相責。以為一別十有八年,爾其忘我乎?」康熙八年,顧炎武與葉方恆之間已盡釋前嫌,不再存在交往上的障礙,所謂的宵人應不是指葉方恆。歸莊《與顧寧人》書亦提及:「顧兄之去墳墓十餘矣,初因避仇,勢非得已,歲月既久,怨仇已釋;且今年仇家已盡室赴任,更無所慮……兄今欲歸,其誰御之?」其歷次家難均因從叔顧葉墅與再從兄顧維而起,顧炎武作《流轉》(又題《剪髮》)詩中自述道:「畏途窮水陸,仇讎在門戶。故鄉不可宿,飄然去其宇。」所謂的宵人應該是顧武炎的族人。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談到:「顧亭林雖是南人,下半世卻全送在北方,到死也不肯回家。……他父母墳墓,忍著幾十年不祭掃。夫人死了,也只臨風一哭,為何舉動反常到如此田地?這個啞謎,只好讓天下萬世有心人胡猜罷了。」
  16. ^ 《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後
  17. ^ 《蔣山傭殘稿·記與孝感熊先生語》
  18. ^ 潘耒《日知錄序》
  19. ^ 《文集》四,《答李子德書》
  20. ^ 顧炎武著、方師鐸選註〈居庸關〉,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2年1月7日。
  21. ^ 《文集》三,《與葉庵書》
  22. ^ 顧炎武,明,《與友人論學書》
  23. ^ 顧炎武,明,《日知錄》卷十三
  24. ^ 梁啓超,民國,《梁啟超文集》卷三十三痛定罪言:「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25. ^ 顾炎武政治哲学研究. [2021-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26. ^ 《明人詩品》卷二
  27. ^ 梁啓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 第六章 《清代經學之建設》 《 飲冰室合集 》第 10 卷 專集75 53頁
  28. ^ 梁啓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啓超)》 第六章 《清代經學之建設》 《飲冰室合集》 第 10 卷 專集75 56頁
  29. ^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顧亭林

外部連結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清史稿/卷481》,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