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

南明年號

永曆(1647年—1661年)是中國南明永历帝年號,共使用15年。

永曆
1647年-1662年(南明)
1648年五月-1683年八月十八日(明鄭持續奉永曆年號)
政权 南明
君主 永历帝朱由榔
历时 15年(南明)
37年(明鄭持續奉永曆年號)
永曆在明朝、明朝(全国)永曆帝明郑时期的位置。
永历通宝一分铜钱

南明在中國大陸使用十五年,連同臺灣明鄭時期持續使用「永曆」年號直至永曆三十七年(1683年)八月十八日鄭克塽降清為止。[1]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三日(1662年1月22日),緬人將永曆帝送至吳三桂營,[2]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永曆帝昆明吳三桂縊死,史稱咒水之難

明史》记载永曆年号起于1646年十一月。《罪惟錄》、《明紀》等则记为1646年上尊号,明年改元。今多从之。[3][4][5][6][7]

1647年反清起事者王光代郭應銓用此年号。[3][8][9]

1648年,鄭森始知永曆帝立,停用隆武年號,改奉永曆年號。

1649年反清起事者虞允用此年號。[10]

来歷

编辑

朱由榔為萬曆帝之孫,於崇禎時封永明王,後繼承桂藩,再承大統,乃“取藩封‘永’字,又以萬曆帝之孫取‘曆’字”,定為年號。[7]

改元

编辑
  • 隆武三年正月一日(1647年2月5日),改元為永曆元年。

大事記

编辑
  • 永曆元年——桂王朱由榔即位於肇慶賜姓遙奉永曆年號,自稱「招討大将军、罪臣、国姓成功」。
  • 永曆六年元月——海澄守降郝文興降鄭。
  • 永曆六年四月——施琅降清,成功殺施琅之父及其弟施顯。
  • 永曆六年五月——清軍水師攻打廈門,為鄭軍所敗。
  • 永曆七年五月——清軍攻打海澄,為鄭軍所敗。
  • 永曆八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漳州千總劉國軒降鄭,鄭軍入漳州。
  • 永曆十年六月——黃梧同副將蘇明據海澄降清。
  • 永曆十三年——鄭成功北伐金陵戰敗,甘輝遇俘不降就義。
  •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帝駕崩,由其子玄燁繼位,年號康熙
  • 永曆十五年三月初一日 (1661年3月30日),鄭成功自金門出發攻打台灣,引發鄭成功攻臺之役
  •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 (1662年1月22日),永曆帝被新緬甸王莽白送至清軍營內。
  • 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1662年2月1日),台灣長官揆一簽下締結書,鄭成功攻臺之役結束。
  •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 (1662年6月1日),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於昆明[11],南明滅亡。鄭氏集團仍沿用永曆年號。
  • 永曆十六年五月八日,鄭成功卒。同年發生鄭經靖難鄭經攻臺取得政權。
  • 永曆十七年——鄭經在臺灣依然用永曆年號。
  • 永曆十八年正月——周全斌降清。
  • 永曆十八年三月——鄭經退守東寧。
  • 永曆十九年四月——清軍派施琅為主將、周全斌為副將進攻臺灣,遇到颱風,各船被吹散。
  • 永曆二十三年——清康熙帝正式親政。
  • 永曆二十七年十一月,吳三桂反清,引發三藩之亂
  • 永曆二十八年——鄭經響應三藩,出兵中國。
  • 永曆三十二年——吳三桂自稱皇帝。
  • 永曆三十四年——鄭經撤兵回臺灣。
  • 永曆三十五年——正月,鄭經卒於承天府東寧之變,鄭克𡒉被殺,鄭克塽襲位。
  • 永曆三十七年——六月,施琅攻臺劉國軒敗。八月十八日(1683年10月8日),明鄭鄭克塽向清朝投降。

出生

编辑

逝世

编辑
  • 永曆十一年三月——鄭鴻逵鄭芝龍之弟、鄭成功叔父。
  • 永曆十三年——甘輝,明鄭部將。隨鄭成功北伐南京時遇俘,不降就義。
  • 永曆十三年——萬禮,明鄭部將。隨鄭成功北伐南京時遇俘,不降就義。
  • 永曆十五年正月初七日——愛新覺羅福臨,清順治帝(1638年出生)
  • 永曆十五年八月廿四日——謝永常,明鄭部將(1630年出生)
  • 永曆十五年十月初三(1661年11月24日)——鄭芝龍,武裝海商集團,鄭成功之父。(1604年出生)
  •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南明永曆皇帝(1623年出生)
  •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鄭成功延平王(1624年出生)
  • 永曆十六年——馬信,明鄭部將,鄭成功卒後不久病故。
  • 永曆十六年六月二十七(1662年7月21日)——李定国晋王(1620年出生)
  • 永曆十六年十月——黃昭,明鄭部將,擁立鄭襲。戰死於鄭經克臺
  • 永曆十六年十月——蔡雲,明鄭部將,擁立鄭襲。鄭經克臺中被鄭襲委罪,被賜自縊。
  • 永曆十六年十月——蕭拱宸,明鄭部將,擁立鄭襲。鄭經克臺戰敗被擒,斬首。
  • 永曆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朱以海,明宗室,魯王。(1618年出生)
  • 永曆十八年三月——盧若騰,明鄭政治人物。(1600年出生)
  • 永曆二十二年——蔡政,明鄭政治人物。
  • 永曆二十三年——洪旭,明鄭部將(1605年出生)
  • 永曆三十二年——吳三桂吴周皇帝(1612年出生)
  • 永曆三十四年——陳永華东宁总制(約1634年出生)
  • 永曆三十五年——鄭經延平王(1642年出生)
  • 永曆三十五年——鄭克𡒉,鄭經之世子,即位後在東寧之變中遇害(1662年出生)

紀年農曆對照表

编辑

南明

编辑

表格中各月的干支即為各月的第1日,「」表示該月有30日,「」表示該月有29日,「閏月」表格中的中文數字表示該年為閏某月(比如「三丙寅」裡有中文數字「三」,即表示該行所在年份有閏三月),各月初一底下的數字表示對應的西曆日期。

西元 干支 紀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閏月
1647年 丁亥 永曆元年 癸卯 壬申 壬寅 壬申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戊戌 戊辰 丁酉 丁卯
2/5 3/6 4/5 5/5 6/3 7/2 8/1 8/30 9/28 10/28 11/26 12/26
1648年 戊子 永曆二年 丁酉 丙寅 丙申 乙未 乙丑 甲午 甲子 癸巳 壬戌 壬辰 辛酉 辛卯 三丙寅
1/25 2/23 3/24 5/22 6/21 7/20 8/19 9/17 10/16 11/15 12/14 1649/1/13 4/23
1649年 己丑 永曆三年 庚申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己丑 戊午 戊子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2/11 3/13 4/12 5/11 6/10 7/10 8/8 9/7 10/6 11/4 12/4 1650/1/2
1650年 庚寅 永曆四年 乙卯 甲申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壬午 壬子 辛巳 辛亥 己酉 十一庚辰
2/1 3/2 4/1 5/1 5/30 6/29 7/28 8/27 9/26 10/25 11/24 1651/1/21 12/23
1651年 辛卯 永曆五年 己卯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丙午 丙子 丙午 乙亥 乙巳 乙亥 甲辰
2/20 3/21 4/20 5/19 6/18 7/17 8/16 9/15 10/14 11/13 12/13 1652/1/11
1652年 壬辰 永曆六年 甲戌 癸卯 壬申 壬寅 辛未 辛丑 庚午 庚子 己巳 己亥 己巳 己亥
2/10 3/10 4/8 5/8 6/6 7/6 8/4 9/3 10/2 11/1 12/1 12/31
1653年 癸巳 永曆七年 戊辰 戊戌 丁卯 丙申 丙寅 乙未 甲子 癸亥 癸巳 癸亥 癸巳 癸亥 七甲午
1/29 2/28 3/29 4/27 5/27 6/25 7/24 9/21 10/21 11/20 12/20 1654/1/19 8/23
1654年 甲午 永曆八年 壬辰 壬戌 辛卯 庚申 庚寅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丁巳 丁亥 丁巳
2/17 3/19 4/17 5/16 6/15 7/14 8/12 9/11 10/10 11/9 12/9 1655/1/8
1655年 乙未 永曆九年 丙戌 丙辰 丙戌 乙卯 甲申 甲寅 癸未 壬子 壬午 辛亥 辛巳 辛亥
2/6 3/8 4/7 5/6 6/4 7/4 8/2 8/31 9/30 10/29 11/28 12/28
1656年 丙申 永曆十年 庚辰 庚戌 庚辰 己酉 己卯 戊寅 丁未 丙子 丙午 乙亥 乙巳 甲戌 五戊申
1/26 2/25 3/26 4/24 5/24 7/22 8/20 9/18 10/18 11/16 12/16 1657/1/14 6/22
西元 干支 紀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閏月
1657年 丁酉 永曆十一年 甲辰 甲戌 甲辰 癸酉 癸卯 壬申 壬寅 辛未 庚子 庚午 己亥 己巳
2/13 3/15 4/14 5/13 6/12 7/11 8/10 9/8 10/7 11/6 12/5 1658/1/4
1658年 戊戌 永曆十二年 戊戌 戊辰 戊戌 丁卯 丁酉 丁卯 丙申 丙寅 乙未 甲子 甲午 癸亥
2/2 3/4 4/3 5/2 6/1 7/1 7/30 8/29 9/27 10/26 11/25 12/24
1659年 己亥 永曆十三年 癸巳 壬辰 辛酉 辛卯 辛酉 庚寅 庚申 己丑 己未 戊子 戊午 丁亥 正壬戌
1/23 3/23 4/21 5/21 6/20 7/19 8/18 9/16 10/16 11/14 12/14 1661/1/12 2/21
1660年 庚子 永曆十四年 丁巳 丙戌 丙辰 乙酉 乙卯 甲申 甲寅 甲申 癸丑 癸未 壬子 壬午
2/11 3/11 4/10 5/9 6/8 7/7 8/6 9/5 10/4 11/3 12/2 1661/1/1
1661年 辛丑 永曆十五年 辛亥 辛巳 庚戌 庚辰 己酉 戊寅 戊申 戊寅 丁未 丁丑 丙子 丙午 十丁未
1/30 3/1 3/30 4/29 5/28 6/26 7/26 8/25 9/23 10/23 12/21 1662/1/20 11/22

明鄭

编辑
永曆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公元 1648年 1649年 1650年 1651年 1652年 1653年 1654年 1655年 1656年 1657年
干支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永曆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
公元 1658年 1659年 1660年 1661年 1662年 1663年 1664年 1665年 1666年 1667年
干支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永曆 二十二年 二十三年 二十四年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公元 1668年 1669年 1670年 1671年 1672年 1673年 1674年 1675年 1676年 1677年
干支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永曆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三十四年 三十五年 三十六年 三十七年
公元 1678年 1679年 1680年 1681年 1682年 1683年
干支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之紀年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錢海岳《南明史》列傳第五十一〈鄭森傳〉,第3585頁。
  2. ^ 錢海岳《南明史》本紀第四昭宗二,第250-252頁。
  3. ^ 3.0 3.1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第210頁、第226頁。
  4. ^ 張廷玉《明史·列傳第八諸王五》:「〔大清順治三年十一月〕是月由榔亦自立於肇慶,偽號永曆。」
  5. ^ 錢海岳《南明史·本紀第三昭宗一》:「〔隆武二年十一月〕庚申,即皇帝位,大赦。詔告天下,將勵文武兵民同仇恢復,以明年為永曆元年。」
  6. ^ 王夫之《永曆實錄》:「〔隆武二年〕十月丙戌,上即位於肇慶,詔誥天下,獎勵文武兵民,同仇恢復,改明年為永曆元年。」
  7. ^ 7.0 7.1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隆武二年十一月〕是月十八日,監國即帝位。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曆』字,改明年丁亥為永曆元年。」
  8. ^ 趙爾巽《清史稿·世祖一》:「〔順治四年七月〕丁巳,鄖陽賊王光代用永曆年號,聚眾作亂,命侍郎喀喀木等剿之。」
  9. ^ 《清世祖實錄》卷35:「〔順治四年十二月丁卯朔〕江西提督金聲桓疏報,吉安等處偽官郭應銓等,受永曆偽職,盤踞龍泉山中,與渠魁王來八勾連作亂,殘害地方。遣副將劉一鵬,率兵撲剿,擒賊渠王子凌、郭應銓等,斬獲無算,章下所司。」
  10. ^ 《清世祖實錄》卷45:「〔順治六年八月癸巳〕陝西總督孟喬芳疏報,山西逆寇虞允等,稱偽永曆年號,陷蒲州及臨晉、河津等縣,臣同戶部侍郎額色督軍渡河直趣蒲州,殺賊無算,遂復其城。」
  11. ^ 見《狩緬紀事》;《求野錄》及葉夢珠《續綏寇紀略》卷四《緬甸散》。《也是錄》記四月「初八日,上被難」。

延伸閱讀

编辑
前一年號:
隆武
明朝年號
永曆
下一年號:
前一年號:
台灣年號
永曆
下一年號: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