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1],是活跃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满-通古斯語族的民族,南北朝之前稱肃慎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唐代建立了渤海国,而以黑水靺鞨部落为首则形成了唐黑水都督府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句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区,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史称“靺鞨七部”。[1]

名稱

编辑

五代以前汉字普遍写为“靺羯”,如鸿胪井的唐代石刻。“靺”(中古汉语:/muɑt̚/)是一个形容词,表示“胡”[來源請求];“鞨”(中古汉语:/ɦɑt̚/)意为“石”或[來源請求]石勒就姓“石”。据《晋史》(晋史是唐代官修《晋书》之前流行的十八种晋代断代史书的总称)记载,肃慎王子名叫石土門,“石”姓大抵就和靺鞨、有关。

中国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金毓黻主张“靺jié,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靺鞨”或“靺羯”,是自“勿吉”*Motgit一词音转而来,而肃慎、挹娄、沃沮、勿吉、靺鞨一族系,是女真的祖先。[1]

“靺鞨”也出现在日本的一种宫廷舞蹈(日语:新靺鞨しんまか Shin maka)中,是一种舞蹈和与之相伴的音乐的名称;这种艺术形式是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初从渤海国引入京都御所的。

歷史

编辑

靺鞨在周代秦朝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1]

漢以來臣屬扶餘國(挹婁是在黃初中脫離扶餘),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餘高句丽百济在內五十余国遣使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北魏朝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北魏朝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

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亡邻近的扶餘,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

高句丽灭亡后,唐统治了高句丽之前在东北控制的土地,设立安东都护府。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丽人被移居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后唐代设营州上都督府与饶乐都督府,掌管东北边疆民族事务。[1]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契丹部落,激起契丹、靺鞨各族不满。契丹酋长窟哥之孙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和内兄孙万荣叛唐,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占据营州。徙居营州一带的靺鞨人、高句丽人也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队伍,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部落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反唐行为。乞四比羽拒绝接受。后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领靺鞨人与高句丽人,趁唐王朝营州被攻占、无暇顾及,且靺鞨故地统治空虚的时机,率军离开营州,东渡辽水(辽河),返回故地。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斩杀乞四比羽,途中乞乞仲象去世。[1]

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为人骁勇,善于用兵,他团结了契丹人与高句丽人,将李楷固战胜于天门岭,李楷固失败而归。[1]

公元698年(聖历元年)突厥入侵唐王朝,占据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契丹叛唐,重新依附于突厥,由此唐帝国中原通往东北地区的道路被阻断。大祚荣趁机率领靺鞨人与高句丽人向东进军,回到了太白山(长白山)东北的坡奥娄河(牡丹江)上游一带,这一带原为挹娄故地。大祚荣在东牟山下筑城为居,建立靺鞨人最初的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1]

同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仍称“靺羯”。[1]

公元713年,唐玄宗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大祚荣遂将国名“靺羯”更改为“渤海”,在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凿鸿胪井纪念,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1]

族情

编辑

靺鞨各部发展不平衡。南迁的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四部较留守肃慎故地的拂涅(來自沸流)、号室黑水三部先进。同时兩大分支在風俗文化等方面已存在明顯差異。

粟末部在最南,较先进,居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常附属高句丽隋炀帝即位初,首领突地稽率部千余户降,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其后,由原高句丽贵族的粟末靺鞨人为主体、联合高句丽族建立的渤海政权强盛,除了黑水部其余靺鞨皆附属于渤海。曾经有靺鞨到出羽国北海道

黑水部在最北,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分十六部,以勇健著称,常与高句丽和渤海征战。唐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部酋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为勃利州(今俄国伯力)刺史。后在其境置黑水军,又于其最大部落内置黑水都督府,仍以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都督府,设州,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十六年,唐赐其都督姓李,兼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後來黑水靺鞨改稱為「女真」。

靺鞨以农业经济为主,多粟、麦、穄,善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亦从事狩猎。各部首领称大莫弗瞒咄”(大酋長,莫弗即是滿洲語的瑪法,長老的意義)[原創研究?],不相统属。其俗多穴居,妇女服布裙,男子衣猪皮。

轶事

编辑

法国学者伯希和一度認為此部落是东罗马帝国史料中的木乞里部,包庇了大量柔然人。俄羅斯科學家說靺鞨的面部非常扁平,接近东亚人種的極限,對烏爾奇人那乃人形成影響最大。最接近的是黄种人西伯利亞型:如尼夫赫人科里亞克族(特別是古亞細亞人種尤卡吉爾人)。勿吉與肅慎、挹娄是同種異族,婚喪習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稱呼[來源請求]

沃沮与勿吉

编辑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金毓黻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即勿吉与靺鞨音同,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汉字标音。金毓黻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此观点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為女真人的族源之一。

真正的通古斯[需要解释]應是勿吉、靺鞨[來源請求],該名稱被認為與今日之烏德蓋族之族名同源,而該族又處於南北通古斯之交界,以"勿吉"一名的古音/mudged//vudged/及"靺鞨"/modged/(唐初本寫作靺羯/ㄐㄧㄝˊ/,後改作靺鞨。故本應讀作/ㄇㄛˋㄐㄧㄝˊ/,而非今日之官方讀音/ㄇㄛˋㄏㄜˊ/)來看,通古斯民族應於隋唐前遷徙至今日的黑龍江流域並且定居,並自此開始分化出南北通古斯(見胡增益著"鄂倫春語研究")。

在有关女真族起源的说法中,韩国学者李丙焘和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主张渤海的强制移置说。三上次男以为黑水一带诸部族是渤海武王大武艺,719-737年在位)末期的被征服人民,以后黑水部被强制移民到渤海南京南海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一说在咸兴)附近,随着新罗后期国势的衰微,逐渐往南迁移。如此,则在黑水部移置于渤海南京附近以前,后来曷懒甸女真所据的原汉四郡地区,可说是一片无人地带。后来高丽太祖的开拓地区也是女真尚未占据的原汉四郡地区。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靺鞨」,拼音Mòhé(音同“莫合”)南京官话mo5ho5,莫撥切、胡葛,又譯「靺羯」,拼音Mòjié南京官话mo5je5,莫撥切、居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王承礼. 《渤海简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