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陀洹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須陀洹(梵語:Srotāpanna,巴利語:Sotapanna),又譯為須陀般那,窣路多阿半那,窣路陀阿缽囊等,義譯預入、溝港、至流、預流、入流、道迹等,佛教術語,是佛的四雙八輩弟子中的最初位階,上座部和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都設沙门四果中的果位。
概論
编辑果位
编辑根据《巴利三藏》及南传佛教各位尊者的说法,目前仍处于可以证果的五千年正法时期中,修行四念处乃至修行四念处其中一个念处即有机会当生证果,且修行四念处是最佳的证果方法,也有观点认为修行四念处是现今唯一的证果方法。修行四念处可以断三结、乃至断五上分结,从而证得初果乃至阿罗汉果。[4]
證初果的先決條件是四預流支:
- 親近善士
- 聽聞佛法
- 內正思惟
- 法次法向(依循正確的修道次第)[5]
因此成就四不壞信者,就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與斯陀含果的成就,代表三無漏學中的戒行圓滿[6],雖尚不能夠永遠脫離輪迴,但已永遠不會墜落至三惡道,在於人、天中,至多往返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7],因此又稱七有。
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中說, 要得到須陀洹果,要修行五根,斷三結[8]。在巴利聖典中, 初果的質素是:「那些斷除了三結的比丘,能得須陀洹,不會墮落惡道,肯定會得到覺悟。」[9]斷三結(即三縛結),即有身見[10]、疑見、戒禁取見三種[11]:
- 斷有身見:不持我見,即在見解上,不再認為五蘊有“我”、“真我”、“實我”、“靈魂”。
- 斷疑見:即斷除了對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對因緣果報之理不再產生疑惑。
- 斷戒禁取見: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涅槃的過程,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於無益的宗教儀式、禁忌、戒條等。
但在上座部的巴利聖典中, 要得到須陀洹果, 須具有七種智:
- 沒有五蓋的污染,如實知,如實見,內心有覺悟真理的能力,得第一種智。
- 反覆修習, 常修習(沒有五蓋的污染),得到止息,寂滅,得第二種智。
- 沒有外道有這樣的見解,得第三種智。
- 依法的本質而行,無論犯了任何戒,都會立即向導師或智者同修懺悔,說出自己的過失,好讓將來約束自己,不再毁犯,得第四種智。
- 即使要為同修做各種辛勞的工作,自己也不會忽略戒增上學,心增上學,慧增上學,得第五種智。
-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會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得第六種智。
- 當如來講授法和律時,會得到一份由法義所帶來的樂受,會得到一份聞法的歡悅,得第七種智。[12]
得須陀洹果的聖者,有兩個特點:
大乘佛教觀點
编辑其已斷見思煩惱中八十八品見惑,所具斷德相當於大乘別教初地菩薩或圓教初信菩薩;然而因為發心不同(發小乘心為初果羅漢,發大乘心為別教初地、圓教初信菩薩),故所證智德不相等[15]。
參見
编辑注释
编辑- ^ 《雜阿含經》〈843經〉:「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
- ^ 《雜阿含經》〈843經〉:「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 《雜阿含經》〈843經〉:「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 《大念处经》白话文-网友文摘内容-佛教在线. www.fjnet.com.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 ^ 《吉祥經》、《自說經》、雜阿含843經
- ^ 《清淨道論》〈序品〉:「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
- ^ 《雜阿含經》卷39〈1044經〉:「又復,於佛不壞淨成就,於法、僧不壞淨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淨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 《雜阿含經》〈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 ^ 中部蛇喻經
- ^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迦多衍尼子《阿毘達磨發智論》:「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
《大毘婆沙論》:「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 - ^ 說一切有部的《法蘊足論》卷3:「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 ^ 中部.48.憍賞彌經
- ^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分裂僧團及持邪見。《律藏》
- ^ 《三寶經》、增支部2.1
- ^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 Version 1.027. ft.amtb.tw.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