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位于台湾屏东县的国立博物馆与水族馆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简称海生馆,位于台湾屏东县车城乡,地处垦丁国家公园西北角龟山山麓的临海地区,是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此馆占地约有96.81公顷。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开幕日期2000年2月25日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屏东县车城乡后湾村后湾路2号
地理坐标22°02′48″N 120°41′51″E / 22.0467°N 120.6975°E / 22.0467; 120.6975
陆地面积96.81公顷
35.81公顷(博物馆区)
拥有者中华民国教育部
网站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海景世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英语)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基本信息
机关类型三级机构
所属部门教育部
员额65人
授权法源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组织法
主要官员
馆长温志宏
副馆长陈德豪
经营团队海景世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任命者教育部部长
任期无任期限制
组织编制
内部单位5组、3室
任务编组产学合作中心、图书馆暨多媒体出版中心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2000年
联络信息

海生馆海藻森林区
地址 中华民国台湾
屏东县车城乡后湾村后湾路2号
电话+886 8 882-5678
网站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国立东华大学屏东校区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Pingtung Campus
海生所科研场域空拍图
地址屏东县车城乡后湾村后湾路2号
邮政编码944401
建立日期2005年
隶属国立东华大学
包含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
总面积96.81公顷
交通恒春机场或龟山公车站
网站IMB.NDHU.edu.tw
地图
寿丰校区
美仑校区
屏东校区

1991年筹备成立,于2000年2月25日开放。其公共工程建设曾获得美国工程顾问协会颁发的2001年“美国国家工程杰出奖”首奖。

2004年,国立东华大学与海生馆合作成立“海洋科学学院”,成立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演化研究所,两研究所于2014年合并而成“海洋生物研究所”。采“建制独立、学制合作”,成为台湾第一个博物馆高等学府之合作模式。2022年,与国立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整合,改隶属环境暨海洋学院[1]

历史沿革

编辑

组织

编辑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编辑
  • 馆长
    • 副馆长
部门
  • 企划研究组
  • 生物驯养组
  • 科学教育组
  • 展示组
  • 工务机电组
  • 秘书室
  • 主计室
  • 人事室
  • 产学合作中心(任务编组)
  • 图书馆暨多媒体出版中心(任务编组)
  • 经营团队:海景世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立东华大学环境暨海洋学院

编辑

海洋生物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编辑
  • 海洋生物博士班(Ph.D. in Marine Biology)
  • 硕士班海洋生物科技组(M.S. in Marine Biotechnology)
  • 硕士班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演化组(M.S. in Marine Biodiversity & Evolutionary Biology)

馆区配置

编辑
 
大洋池
 
海藻森林

游客中心

编辑

馆区大厅,售票处设于此。

珊瑚王国馆

编辑
 
珊瑚王国馆的珊瑚礁顶缸,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该区域广纳珊展示了从浅水区到深海的不同珊瑚礁栖息地。显示基于海深、压力、地形和光线的不同环境。其中设有海底隧道之区域。该隧道长约81米,曾经是亚洲最长的海底隧道,目前这个纪录已经被中国大陆上海海洋水族馆(长155米)所超越。

展出的动物包括黑鳍鲨河鲀狮子鱼鳗鲶裸胸鳝牛鼻鳐鼻鱼蝴蝶鱼花园鳗白鲸被安置在一个带有隧道的展览馆中。

台湾水域馆

编辑

广纳以台湾水域生态生物为主题,包括高山溪流、水库、河川下游、红树林、潮间带、恒春半岛与南湾珊瑚礁等栖息地,其中展示海洋开放水域的大洋池,其亚克力观景窗有16.5米宽、4.85米高,池边亚克力厚度约有33公分厚,其内曾豢养三尾鲸鲨及一尾鬼蝠𫚉[2]

河口区:此处为淡海水交际之处,生态受到潮汐和降雨影响,进而有了许多不同的及多样的生物生存。设有半开放的红树林滩涂缸,展示招潮蟹弹涂鱼海茄冬等河口常见动植物。亦设有展缸展示台湾西部沿海常见的蚵棚养殖,缸中可见成串垂于水中的葡萄牙牡蛎, 及优游其中的布氏鲳鲹[3]

 
红树林滩涂生态展示缸,缸中养有招潮蟹和弹涂鱼,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牡蛎养殖展示缸中的布氏鲳鯵,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潮间带:为涨潮最高线到退潮最低线,环境变化剧烈且受波浪的冲击,但仍有生物在此生存。以装有定时造浪装置的大型缸体模拟潮水拍至潮池的自然景观,缸中可见蝶鱼雀鲷等鱼类。另一侧墙面设有小缸轮展数种珊瑚礁潮间带常见生物,如眼斑双锯鱼茉莉花鳉海马海龙海葵海星海胆章鱼清洁虾美人虾,另外展览区中央设有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特色的触摸池,池中育寄居蟹海星荡皮参、白棘三列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染斑海兔。可以透过触摸教学的形式,使游客体验珊瑚礁潮间带的生态多样性。

亚潮带:一般是指潮间带的低潮线以下到20~30米深的海域,会受到潮水和波浪所影响。这里有摇曳生姿的藻类和熙熙攘攘的鱼群。珊瑚礁谷缸中展示了亚潮带中穿梭的鱼类如乌翅真鲨等,南湾珊瑚礁缸则展示恒春半岛南湾水域常见的珊瑚礁鱼类,如拟刺尾鲷额带刺尾鲷纵带刺尾鲷小高鳍刺尾鲷乌面立旗鲷等。并设有活体软珊瑚缸,展示软珊瑚目海葵目等刺丝胞动物。[4]

 
珊瑚礁谷缸,隧道式的设计可供游客穿越观赏,缸中饲有乌翅真鲨等鱼类,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南湾珊瑚礁缸,展示恒春半岛南湾水域的珊瑚礁生物,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台湾水域馆中的软珊瑚缸,缸中可见软珊瑚目及海葵目,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在此展出的动物包括罗非鱼日本鳗鲡鳟鱼墨鱼护士鲨大海鲢黄鳍金枪鱼雪花鸭嘴燕𫚉等物种。

世界水域馆

编辑
 
世界水域馆大厅的蓝鲸骨骼展示,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该设施于2006年4月28日完工开放,主要项目包括四大展区: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极地水域。除海藻森林以传统之水族缸展示外,首创电子生态缸展示,以虚拟现实手法呈现古代海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环境。


•海藻森林:以高挑十米的大型水缸展示北美太平洋如加州海域的温带巨藻林生态,在缸中亦饲有爪哇裸胸鳝红缚平鲉、美国红雀(加里波底雀鲷)等鱼类悠游于藻叶之中。游客可沿着环绕式坡道从一楼探视到水缸的顶端,并在二楼一窥栖身于巨藻海域的海豹。虽为巨藻缸,不过缸中展示的加州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无法完全长期人工照养或繁殖,连位于原产地、以巨藻缸展示闻名的蒙特利湾水族馆亦无法突破此瓶颈仍需定期更换植株,更遑论是运至处于热带地区恒春半岛的本馆,因此缸中除了展示从加州空运进口的活体巨藻植株亦会在植株消亡时暂时混入替补人工仿制的巨藻进行展示。


•古代海洋:以展示海洋生命出现为开端,引导游客进入埃迪卡拉纪、澄江生物群、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中生代、新生代等地质年代,见证海洋生物的演化历程,游客可配戴3D眼镜观赏古代海洋中已灭绝生物的复原影像,如奇虾海蝎邓氏鱼,亦可在中生代海洋剧场见证海洋爬行动物如大眼鱼龙滑齿龙与当时的指标生物菊石之间的生存角力,并在白垩纪末大灭绝后探寻鲸类如何进入海洋成为新生代海洋霸主。在展厅末端亦展示了多种水生活化石活体中华鲎雀鳝多鳍鱼及曾有活体展示的鹦鹉螺(现为标本展示)和矛尾鱼模型。

•极地水域:以多媒体装置及互动呈现两极地区的自然风貌,并展示如北极熊企鹅海豹等极地动物的自然栖地,本展厅亦活体展示极地海鸟,包括巴布亚企鹅颊带企鹅阿德利企鹅马可罗尼企鹅凤头海鹦,而同样生活于极地水域的白鲸则展示于珊瑚王国馆的鲸豚展示区。

2023年12月,台湾首件蓝鲸骨骼标本在此进行展出[5],该幼年蓝鲸于2020年1月在台东县长滨乡海滩发现,因身躯遭受渔网绳缠绕,长期无法进食导致死亡,遗体则交由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及国立成功大学鲸豚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历时3年制作骨骼标本作为研究典藏并于世界水域馆大厅公开展出。[6][7]

其他空间

参观资讯

编辑

全年无休。目前一般时段(平常日及周末)、暑假和农历过年的营运时间不一样。

交通资讯

编辑

争议事件

编辑

参与中国大陆南极研究

编辑

2014年12月22日,《自由时报》报导,2009年开始,海生馆研究团队参与中国大陆南极团队研究,曾至南极中国大陆长城站进行科学调查。2014年进行研究时,穿上中国大陆南极考察队制服,中国国家海洋局核准18项科考项目中,国际研究项目中只有土耳其,中华民国未被承认。前台湾南极学会秘书长李后进批评此举影响主权,在台湾引起是否降低国格的争议。海生馆研究员宋秉钧认为,参与中国大陆调查队的活动,才能获得较大范围的科学研究自由,参加中国大陆研究团队可获后勤支援,并有研究主导权。但该报仍批评,“海生馆此举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战的宣传,百度百科与媒体均大肆报导”[8]

2014年12月22日,教育部终身教育司副司长李毓娟表示,中华民国从2009年开始展开极地考察,因自己没有研究站,在寒天冻地下自负输运物资非常辛苦,因此和各国一样采取合作机制;北极工作站合作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南极工作站合作国家则包括泰国、澳洲、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中华民国只是用中国大陆工作站的其中一个国家,各国共享研究成果,且海生馆发言都用“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并无自降国格;南极工作站是由中国大陆设置,所有参与研究的12国工作人员都穿一样的制服,若有管理阶层到工作站,所有参与的研究人员都会互相支援;而台湾的极地研究并未拿教育部经费,预算是由民间企业赞助[9]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郑丽君批评,海生馆经费六成来自教育部的公务预算,研究人员领的是台湾人民纳税钱,却自我认同严重混淆,自甘被中国大陆矮化、吃豆腐。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陈亭妃说,台湾透过国际合作模式参与其他国家的任何研究,不会有人阻止,也没有矮化的问题;“南极研究为何非中国不可?说不过去”,她会要求海生馆到立法院报告,如果确有遭矮化情事发生,她将要求惩处相关失职人员[10]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国立东华大学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台湾)). 
  2. ^ 来不及正式展示 罕见鬼蝠𫚉已命丧海生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乐多.2014-05-10
  3. ^ 河口.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4. ^ 亞潮帶.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5. ^ 陈彦廷. 擱淺藍鯨骨骼標本 海生館展出 - 屏東縣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3-12-16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5) (中文(台湾)). 
  6. ^ 潘欣中. 20尺藍鯨遭漁網繞頸餓死…海生館展示標本 盼喚保育意識. 倡议家.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中文(台湾)). 
  7. ^ 海生館展出長濱藍鯨完整標本 骨骼繩索勒痕喚起保育省思. 环境资讯中心.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9) (中文(繁体)). 
  8. ^ 锺丽华、吴柏轩、蔡宗宪. 加入中國南極研究 海生館矮化國格. 自由时报. 2014-12-22 [2014-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9. ^ 许秩维. 海生館遭批矮化國格 教育部澄清. 中央通讯社. 2014-12-22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10. ^ 锺丽华、吴柏轩. 海生館研究員穿中國制服 教部稱「各國都是」. 自由时报. 2014-12-23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