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 (香港)

香港地名
(重定向自媚川都

大埔(英语:Tai Po)位于香港新界东北部,面临吐露港的一个地方,是香港十八区——大埔区的主要部分,大埔新市镇座落其中。大埔位于吐露港西北面,距离沙田约11公里粉岭约8公里。大埔三面环山,分别为九龙坑山北大刀屻大刀屻大帽山草山

大埔
Tai Po
从航机上俯瞰大埔新市镇
从航机上俯瞰大埔新市镇
大埔在香港的位置
大埔
大埔
大埔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26′57.0505″N 114°10′37.295″E / 22.449180694°N 114.17702639°E / 22.449180694; 114.17702639坐标22°26′57.0505″N 114°10′37.295″E / 22.449180694°N 114.17702639°E / 22.449180694; 114.17702639
行政区 香港
地区新界
大埔区
时区香港时间UTC+8
香港铁路博物馆,昔日的大埔墟火车站
林村河将大埔新市镇分隔为两部分

名称起源 编辑

大埔古称大步。根据清代《康熙字典》,“埠”字亦可写作“步”。大步的经济活动,在古代与海港息息相关,而根据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考据,引用近代汉语的文学经典,大步中的“步”应指,即码头之意[1]。故此,古名大步,与今名大埔同义(“埔”在此通“埗”、“浦”)。

而另一说法则为“旧时大埔本为一广大之森林,林木深邃,野兽出没,为害行旅,因此行人走近这一带,大家必定互相警戒要跨大步赶快走过去”,所以该地被称为大步。该传说收录在叶灵凤的文章〈大埔墟的今昔〉[2](收录在《香岛沧桑录》一书),但没有更多严谨考据与引证。

大步海一名(即大埔海),记录在元代《南海志》。而明代《粤大记》则记录大步海、大步头(即大埔头)。清代康熙版《新安县志》,记录大步头墟(即最早有记录的大埔墟,由大埔头邓族创立,位于现今大埔旧墟)与村落大步头。[3]

根据大埔旧墟(又名大埔墟、大步墟、大步头墟)的历史,该墟市在清代初期建墟,故不可能是因为该墟市而令该地域命名为大埔(大步),因为“大步”比该墟市起源更早。反之,该墟市跟随该地方名而起名。但大埔旧墟连同后起的大埔新墟(即现今大埔墟富善街,古称太和市)两个地方被纳入大埔新市镇的建立之中,大埔墟并成为市镇中心之一,故此亦可说现今的地名大埔,以大埔墟而命名。

历史 编辑

大埔一带早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已有大量动物活动,使当地拥有不少化石。区内的黄地峒曾发现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文物,到了距今七千三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吐露港的丫洲岛也已经有先民活动;公元前3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元洲仔,盐田仔等地也有人类活动,留下当时陶器石器的碎片[4]。 唐代大埔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横岭头在一九八五年曾经出土八座唐代灰窑. ( 资料来源: 香港大埔区区议会出版的<大埔风物志> )

公元963年的五代十国时期,统治两广的南汉置媚川都,今香港、深圳等地属之,在大埔海(即今吐露港)采集珍珠,多聚集于今元洲仔一带[5],到了宋朝时为巅峰,与广东合浦(即今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齐名,政府官员招募了数千名乡民在此采珠,也派驻士兵驻守于此[6]。媚川都由于采珠业发达,媚川都内采珠的水域又称“媚珠池”,而当地渔民则称呼它为“珍珠江”,当时的采珠业远近驰名。大埔的采珠事业一直持续至明朝中叶才日渐式微,可能是因为珠蚌已在前代采尽[6]。明朝洪武七年,曾因为采珠五个月仅得半斤,官方认为产珠已尽,决定放弃,并迁往合浦。此外,宋明期间,大埔碗窑亦成为陶瓷工业的中心。[7]

到了清朝初期,大埔开始有大规模的发展。1672年邓氏族人建立大步墟(即今大埔旧墟);1892年以泰亨文氏为首的大埔七约创建太和市(即今大埔墟),其后一度成为新界东第一大墟市。大埔亦成为区内水上交通枢纽,有客船来往多个地点,甚至远至潮州汕头

1898年清政府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地区租借给英国99年。1899年英方在大埔举行接管新界升旗仪式时,大埔居民激烈反抗。最后香港总督卜力要动用战舰炮轰,才成功镇压居民。香港政府首先改善新界的陆路交通,连接大埔和九龙大埔道(现分为大埔道及大埔公路)于1902年通车。1910年九广铁路(今东铁线)通车,设有大埔站(后来的大埔滘站)和大埔墟站(即今日的香港铁路博物馆,邻近太和站,位置与现时的大埔墟站不同)。另一方面,大埔亦发展成为新界地区的行政中心,政务司官邸及北区理民府分别于1905年及1907年落成。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开大型的扩展活动。1969年卫理公会在大埔兴建平房新村以安置元洲仔渔民,4月28日落成入伙,命名为“爱德村”。1972年10月当时的总督会同行政局通过一项大型房屋计划,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为180万人提供足够居所。当时计划于大埔兴建的公共房屋,预计只会容纳约33,000人。而在1974年,当局决定在大埔兴建全港第一个工业邨。大埔工业邨的填海工程于1976年展开,同时展开大埔第一个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填海工程。1977年在鱼角粤语魚角兴建一个大型临时房屋区,以收容受发展大埔区的清拆行动影响而须迁置的居民,首批入住这个临时房屋区的是邻近的元洲仔寮屋区居民。

由于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订,大埔发展区的目标人口总数为22万。1979年1月大埔的地位获提升为新市镇。到了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顷的土地已经由填海辟拓而成。这些土地会用作发展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区,具备完善的工商业和社区设施,为约30万人服务。

城市景观 编辑

 
大埔全景(左起:凤园岚山大埔工业邨吐露港、大埔中心(前)及大埔墟(后)、太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饶宗颐. 港、九前代考古雜錄 (PDF). 新亚学术集刊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 1983年, 第4期: 170-171页 [2019-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03) –通过香港大学图书馆。见文章第四节:〈大步海与张珪〉。饶宗颐引用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韩愈《罗池庙碑》、《孔戣墓志》、任昉述异记》、杨慎《丹铅总录》、张勃《吴录》等等作例。 
  2. ^ 館藏精粹:葉靈鳳「香港史系列」. 《香港文学通讯》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7). 
  3. ^ 蔡兆浚. 大埔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中文). 
  4. ^ 萧国健. 大埔風物誌 (PDF) 增订版. 大埔区议会. 2007年 [2019-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13). 
  5. ^ 【《小事大意義》尋找歷史足印之香港有志】第四集《香港有志 : 年輕有夢3》,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中国大陆)) 
  6. ^ 6.0 6.1 尔东. 周海燕 ,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页77. ISBN 978-962-973-634-7. 
  7. ^ 蔡兆浚. 大埔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5) (中文).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