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于北宋南宋境内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继承著前朝的建筑传统。

六和塔,位于杭州,高60米,于公元1156年重建,于1165年完工。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1]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从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专事精细木件加工,追求建筑细部刻画,往往会制作以3厘米为材的斗拱,建筑风格变得纤巧秀丽,柔弱纤秀,曲线柔和,注重装饰,华丽而繁细。[2][3][4]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5]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1][6][7]

建筑群的布局变化多端,既有单一轴线的建筑群,又有多条轴线的建筑群,还有十字轴线的建筑群。建筑物高低有序,层次分明,寺院在层层殿堂平面推展,时而十字工字,时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圆形圆弧亦非罕见,当中穿插高阁,时常出现双阁对峙,三阁鼎立。形象多变,远胜前朝。[2]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8]为明朝的《营造法式》与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奠定了基础。[9]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城内城外到处都是商店。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年间的人口最高达7500万[10],而宋代人口却由初年的约5840万增加到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15776万。大部分的宋代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临安。建筑方式打破了之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1536吨货物和装载500—600人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2]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2]

城市建筑 编辑

汴京城内规划 编辑

北宋都城开封始建于战国时期,前身为大梁城,经过唐代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营建,街道狭窄与楼房拥挤的问题逐渐显现。宋太祖登基后,开始对开封进行大规模改建,包括扩建皇城、宫城,修筑外城;疏通汴河五丈河金水河蔡河四条河道;兴建生产工场,并筹办手工业管理机构,包括工部、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等,各工场有专门分工,仅仅军器监已经设立51种不同的作,譬如木作、马甲作与铁甲作,每一个作设立作坊。[11]

其时,开封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层城垣构成。外城建于后周,周界达50里,由于开封地处平原,外城可加强军事防卫;内城是唐汴州城,周界20里,并留有护城河。宫城位于内城中央,四周被皇城包围。宫城南部出口为宣德门,门外向南开辟宽阔的御街,成为开封的中轴线。御街阔300米,直接通往外城的南门,两旁设立御廊,御街中央的御道只许皇家使用。御街两旁都是行政机关,如明堂、秘书省和尚书省等。道路布局除了出于交通的考量外,还要显示礼制秩序。[11]

开封的主要干道——“御路”呈井字形网络,一般街道则以方格网络分布。根据《东京梦华录》,御路宽阔,路心设有两行红色杈子,表示皇家专用的御道,杈子设有砖石瓷砌的御水沟。路旁种有莲花、桃花、梨树、杏树,互相杂间。[11]道路设计已超越实用层次,而趋向艺术层次。[来源请求]

南宋首都临安城垣在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有十三座旱门和五座水门,城市平面很好的结合了较为复杂的地形,但道路系统较为杂乱。其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时府台所在的子城,周围9里,南有丽正门,北有和宁门,宫殿规模比北宋开封小,最高行政机关三省六部位于和宁门以内,比较集中,其他行政机构则较为分散。全城被划分为八个厢(厢为行政及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城外尚有两厢),共有六十八个坊,但是由于城市范围无法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临安城的拥挤程度与开封类似。[12]

瓦市与勾栏 编辑

隋唐五代以来的封闭的里坊制度瓦解,各类市集遍布大街小巷与桥头路口。早市、夜市、庙市与各类节日市集非常常见。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娱乐繁盛,开封内外都有瓦市。瓦市,又名瓦舍、瓦肆、瓦子,是宋朝商品贸易的市集,也是杂剧艺人的集中地。[13]吴自牧在《梦梁录》解释:“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记载:“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设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士暇日娱戏之地。”根据《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录了汴京其中一个瓦市的情形:“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做场。”由此可知,表演戏剧的艺人多会利用栏杆搭建勾栏,作为临时表演场地。一个大的瓦市能够容纳十多个勾栏。[14][15]根据元代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寨社,不住的擂鼓筛锣。”可见勾栏是以木材兴建,设有门口,进门后上坡,观众分层一排一排坐。[16]根据宋朝西湖老人繁胜录》:“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可见当时的有很多瓦市,并且吸引了大量固定的观众,也吸引了不能够进入官场的文人投入创作事业,促使宋朝杂剧的兴盛。[13][17]

桥梁 编辑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落成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大石桥。该桥属节段性拱桥,它启发后来朝代的桥梁工程,如建于宋朝类似结构的永通桥。

宋代桥梁建筑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更出现了高架桥,譬如1256年落成的绍兴越城区八字桥,是保存至今的石桥。[18]它南临东双桥,北接广宁桥。根据宋嘉泰《会稽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而根据主桥孔下的第五根石柱上的记载:“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大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于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由4.85米长的石条砌成。桥东西长27米,桥高5米,跨度达4.5米,桥面宽3.2米。[19][20][21]

桥梁的装饰手法有如亭台楼阁,在梁柱之间加入山水画,譬如宋代杰出画家夏珪。夏珪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是南宋宋宁宗时期的画院待诏。他跟从范宽李唐学习画画。早年主力人物画,后来专攻山水画,并且以此著称。他与同时代的马远齐名,号称“马一角、夏半边”或者“马夏”。著名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和《西湖柳艇图》。[22][23][24]

 
彩虹桥远景

在江西省婺源,一座建于12世纪的彩虹桥非常著名。该桥是廊桥结构,即建有屋顶的桥,让途人感到舒适。彩虹桥的名字取自李白所写的唐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设计独特,不但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桥墩外型像船只。[25]

除了彩虹桥,位于杭州西湖苏堤也十分著名。因为它是诗画家苏轼杭州当官的时候为了治理西湖而兴建的人行堤道。由于两旁种植很多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26][27]

1221年,长春真人到撒马尔罕探访蒙古大汗铁木真,告诉他在伊宁东面的天山旅游中所见的大大小小的中式桥梁。[28]根据历史学家李约瑟所引述:

 
元·《卢沟筏运图》:描绘了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在卢沟桥附近漕运西山石木用于修造大都宫殿的情景

宋代的福建省兴建了许多大型桥梁。某些桥全长1219.2米,跨度达到22.33米,耗用石材重达20万3200公斤。[18]可惜,建造这些桥梁的工程师没有留下名字,只有资助兴建和负责监督兴建维修官员的名字。[18]可是,历史学家李约瑟指出福建很有可能有一所工程学院,由蔡襄所主持。蔡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30],对茶甚有研究,曾经著有《茶录》和《荔枝谱[31],并且曾出任福建郡守。[32]泉州附近,蔡襄计划并监督兴建万安桥,(后来被称呼为洛阳桥)。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万安桥坐落于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北宋庆历初年郡人李宠所建的浮桥-万安渡的旧址,后来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于嘉祐四年十二月(公元1059年)完成。[33][34][18]万安桥原本全长1200米,现在长731米,宽5米,桥高7米,桥墩共46座,扶栏500个,石狮子28只、石亭 七所、石塔九座,是中国著名梁架式古石桥。技术工人利用船只来运送石材,利用潮水涨退来安置石材。船形的桥墩更有助减低水流冲击。[34]

宫廷建筑 编辑

宫殿 编辑

开封的皇宫前身是唐代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的使衙署。到了后梁,才开始兴建宫殿。宋太祖登基后,马上大力扩建,超越原有建筑的规模。宫城周界长大约五里,南面建有三门,分别为宣德门左掖门右掖门。宫城东西各有东华门西华门,北有拱宸门。宫城从南至北,分有外朝区、内庭区西部、内庭区东部与后院。外朝区位于城南,有大庆殿群组、文德殿群组、紫宸殿群组、政事堂-枢密院建筑群、西南区与东南区。内庭区西部是皇帝生活的地方,而内庭区东部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城北的后院是皇家的园林,除了布置假山水池、奇花异木,还建有亭台楼阁、宴会场所、藏书楼等等。[35]

虽然皇宫划分为多个建筑群,但布局模式多采用工字殿型制度。一般都沿着一条中轴线安排,建筑群核心的大殿有凸字形台基,殿后有阁,两旁有挟殿,挟殿通往四周的走廊。宫内设立钟楼鼓楼,作报时之用。[35]

北宋皇陵 编辑

 
北宋时期洛阳古墓内的壁画与斗拱
 
皇陵通道两侧的仪仗石翁仲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巩义市一带的高原上,覆盖了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东西横跨7公里,南北达到8公里,内有超过1000个陵墓,包括了皇帝陵墓、皇后陵墓、太子公主的陵墓、配偶的陵墓与其他亲属的陵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陵墓群。当中的帝陵区有21座陪葬皇后陵,15座亲王墓,7座大臣墓,杨六郎赵普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都安葬这里。[36][37][38]陵墓群始建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39],当时是宋太祖为安葬父亲而兴建。[38]金人在公元1127年入侵后,北宋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死于流离颠沛之中。每个皇陵的规模与建制都大致相同,都根据风水布局坐北面南,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上宫又称帝陵,中心是由夯 土的三层方截锥形坟山,称为陵台。陵台之下为墓室,又称皇堂。自南向北由鹊台、乳台、神道及两侧的仪仗石刻、陵园和地宫组成。沿着皇陵的通道两侧有大量仪 仗石刻与石像,题材包括老虎、公羊、狮子、瑞禽、角端、马匹、马夫、文武臣、武士、内侍等等。[37][36]北宋帝陵一反历代帝陵居高临下的传统,受到当时堪舆学说的影响,让诸陵地面皆为南高北低,由南端的鹊台逐渐斜降,把中心建筑属陵台置于皇陵的最低处,成为宋代陵建筑的特色。[40]

党项羌族西夏皇陵与北宋皇陵相似。[38]陵墓群中央是个截断塔顶金字塔式的陵墓,由四堵墙壁,四个置中的大门和四座角楼包围着。[41]距离巩义市大约100公里,位于河南禹县,有一个被妥善地发掘出来的白沙宋墓,是宋朝地下古墓建筑的佼佼者,其古墓内的石雕从门窗、梁柱、斗拱到内墙都是模仿木构建筑。[41] 白沙宋墓内有两个墓室,其锥形天花板与指引着地下墓室入口的大。[42]

文化建筑 编辑

园林 编辑

宋朝的园林可分为四大类别,供帝王休息享乐的皇家园林与宗室外戚、高官富商所拥有的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43]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园林都有自己要表现的内容与主旨,配以假山、人造池、廊、亭、堂、榭、阁、花木与动物。虽然宋朝国力不比唐朝强,园林规模也比较小,但园林内的设计更见精巧。

宋代园林中的个体建筑与群体形象都是千变万化,从现存的宋画中可以看得出来。譬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见到一字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等布局,造形各异,如架空、覆道、两坡顶九脊顶五脊顶、平顶、平桥、廊桥、亭桥、十字桥、拱桥、九曲桥等等。倚山临水、架岩跨洞都是落院的基本模式,充分发挥衬托风景的效用。[44]

北宋的皇家园林-艮岳是中国著名的宫苑。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下令在开封的东北部兴建,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完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根据八卦,艮代表东北方,又代表山。艮岳位于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占地大约750亩。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状设计,突破了汉朝以来的传统营造模式,不再强调模仿真实山水。[45]由于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艺术文化修养的皇帝、天才艺术家。他对诗画艺术迷恋,对奇石着迷,对美的追求近乎苛刻。为了寿山艮岳的假山,搜集苏州盛产具有“皱、透、瘦、漏”四大特色的太湖石[46],并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他又深信道教,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建造艮岳的主旨是追求意境,不拘泥细节或者强调神似,把诗情画意加入园林之中,典型山水成了主题。他对置石、挖池、叠山等技术非常 讲究。园内山峦起伏,众山环列,东有艮岳,南有寿山,西有万松岭。园林中央只有小小的平地,但山峡之间却有池水与瀑布。除了自然景观,还添置不少建筑物, 譬如药寮、田圃筑室、栈道、介亭、书馆和八仙馆屋。因此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巧妙、以石为主的假山所组成的皇家园林。[47]最后,金人灭了北宋,把这个皇家园林拆毁。[48]

琼林苑,建于乾德2年(公元964年),位于河南开封外城顺天门西南。苑内满种长松古柏、石榴、樱桃等,大部分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并且建有很多亭榭,以茱莉、山丹、瑞香、含笑点缀。苑内东南角落,有高约数十米的华嘴冈,冈上的横观层楼辉煌华丽。山下池塘有画船,名叫凤炯,水面建有拱桥,称作若虹,杨柳布满堤岸。[49]

 
北宋《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金明池当时的景况

金明池,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位于开封市以西郑门口村附近。原本周世宗为了征服南唐,所以训练水军,让水军在金明池演习,故又名教池。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曾在金明池检阅水军演练。政和年间,宋徽宗下诏兴建许多亭台、楼阁、花木、假山作为春游和观赏龙舟比赛之用。金明池呈方形,四周有围墙,北接汴河西水门,南临琼林苑的宝津楼,池中建有仙桥。桥尽处建有五殿,对岸的龙奥停放大龙舟。沿岸种植杨柳,东岸搭盖临时观众棚,让百姓观看龙舟比赛。金明池的殿宇一般采用黄色、蓝色、绿色琉璃瓦,线条十分工整,庄严瑰丽。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等人赞赏金明池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可是,到了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金明池被洪水摧毁了。[50]

除了皇家园林,开封也有不少私家园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宋仁宗宰相富弼所建的富郑公园,宣徽南院使王拱辰的环溪,前身为唐代宰相裴度的湖园。这些圆林的特点就是娇小、简约、雅致、天然。[51]富弼的富郑公园位于他的宅院的东侧,入口设有探春亭。园中挖了一个大水池,水从东北方引入,经过方流亭,从西南方流出。水池北岸建造假山,假山之北有竹林,假山内有水洞,利用大竹引水出洞。假山之南建有四景堂,隔着水池,遥望南岸的卧云堂。卧云堂之南堆土成山,种有梅与竹,山顶建有天光台与梅台。两者高于丛林,能够观看园内景色。竹林内建有五个亭,名为从玉、披风、漪岚、夹竹与兼山。北宋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曾经对这些竹子景观作专门描述。整体布局分南北两区,北区以山为主,比较幽静,南区以平地为主,比较开朗。[35]

环溪布局比较别致,南北各有水池一个,东西各有小桥连接中央的大洲,因此而得名。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岛上,南池北岸建有法华亭,北池南岸建有凉榭。岛上山丘之上则有多景楼,能欣赏远方景物。园林各处种植松树、桧树。树林间空地模仿岛屿。这种水景与借景的处理手法成为环溪的特色。[35]

宋朝寺院多集中在临安,因为当时临安是江南的佛教中心,寺院园林遍布各处,以环溪最甚。[来源请求]

 
苏州沧浪亭

位于今苏州市沧浪区沧浪亭苏州园林中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被誉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宋代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沧浪亭原为五代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后渐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寄居于苏州,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园北土山傍水处建造一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历经修缮,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52]

书院建筑 编辑

宋朝的教育制度可分为三类,一是朝廷办的官学,譬如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学(古代军事学院)、广文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二是地方办的府学与县学,三是民间办的书院。太学开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国子学则始于西晋武帝时,宋朝的国子学只取录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四门学始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到了庆历3年,凡是八品以下官员及百姓的儿子都可以入读。可见,当时的教育规模非常大。[53][54]

 
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唐代以来,各地学院都设立孔子庙。宋朝的学院则增建了东庑、西庑、光贤祠等祭祀建筑。庑是指走廊、廊屋。一般的都建有大成殿,殿内设孔子像,东西庑则设有孟子像等等。[53]“大成”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意指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学问,是集大成的学者。以此为建筑命名,来突显孔子庙的特质。另外,如果曾经得到皇帝的诏书,学院会兴建御书阁。譬如平江府学的御书阁,前身为六经阁,邻近池水,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后来被毁,重建为三层高的御书阁。[53]

除了御书阁,一般学院内设有讲堂,为教学之用;斋舍,为学生宿舍;射圃,为体育训练场地。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可分为三大类别,前庙后学,即孔子庙、讲堂、藏书楼为一条中轴线,斋舍分布于左右两旁。典型例子有建康府学。第二类,右庙左学,典型例子有临安太学,而第三类的左庙右学,代表则有平江府学。[53]

书院的布局却比府学的自由很多。好像程明道创办的明道书院以两组工字排列房屋,前一组设两层高春风堂楼,楼下是占了七开间的讲堂,中间设立讲座,二楼设有五开间的御书阁,陈列古代典籍。后一组设主敬堂,占三开间,是会茶场地。往后的地方就是程明道的祠堂与安放孔孟肖像的燕居堂。祠堂东西两侧有十五个廊子。然而书院山长与堂长的办公室在主敬堂两侧。其他附属建筑物都坐落书院的两侧。[53]

重建于宋朝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全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并列组成,分别为礼圣殿、先贤书院(礼圣殿之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其他建筑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朱子祠、礼圣门和礼对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建筑群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55]

宗教建筑 编辑

寺院、道观与庙宇 编辑

随着宋太祖复兴佛教,很多破旧的佛寺被修复、重建与扩建。[56]譬如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德清云岫寺、义县奉国寺。它们都秉承了唐代佛寺建筑以中轴线为主体布局,宋朝的佛寺仍然以对称和谐为主,并且加强了纵深发展的布局。

 
隆兴寺摩尼殿(1052年)

河北正定隆兴寺,在开皇六年(586年)开始兴建,本来叫做龙藏寺,唐改名为隆兴寺。北宋开宝4年(公元971年),宋太祖下令兴建大悲宝阁以供奉千手观音菩萨像。此后,把寺院不断扩建,隆兴寺慢慢形成以大悲阁为核心的宋代建筑群。[57]整个群体从南到北依次序为山门,在山门后长方形院子分列左右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佛寺中央的大觉六师殿,北面的摩尼殿与左右配殿,组成了另一个院子,而整体则构成一个依着中轴线作纵深发展的布局,由外而内,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加强殿宇层次,已经摆脱了以往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的风格。[58]这种建筑群的布局被称为伽蓝七堂。

宁波保国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现存最好的木结构古建筑。保国寺以大殿为中心,整个木构建筑全靠巧妙的斗拱和精确的榫卯来支持庞大的屋顶。大殿的柱子采用多根小圆木拼成。虽然在潮湿的南方,但能历经900多年的风雨,仍然坚固如初,成为罕见的建筑物。[59]

 
太原市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山西太原市郊西南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重修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殿高约19米,宽七间,进深六间,小坡度重檐九脊顶,斗拱硕大雄厚,为典型宋代风格。大殿四周有围廊,是中国寺庙中少见。殿前的十字形鱼沼飞梁桥,也是独一无二的。[60]

 
苏州市玄妙观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

苏州市玄妙观的主殿三清殿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重建于南宋淳熙年间,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南宋木构建筑。殿宇保留了不少宋代遗物,如梁架、斗拱等,规模宏大(面阔9间),雕刻华丽,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负责重建三清殿的设计师就是南宋著名画家赵伯驹的弟弟赵伯肃。殿顶是重檐歇山式,屋脊高10多米,两旁有一对高约3.5米的南宋砖刻。大殿屋面坡度平缓,屋檐非常深,四个角落更为突出,斗拱间距阔体型壮大,内部还有月亮式梁架上檐内槽斗栱的上昂做法。[61]

 
苏州市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

同样位于苏州市的文庙,又名苏州府学[62],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兴建的,当时范仲淹在苏州担任郡守。文庙这个庞大建筑群占地甚广。由于当时范仲淹提倡改革制度,便在这个五代吴越钱氏南园故地建立一所结合祭祀孔子与官学的文庙,形成“左庙右学”的建筑布局。[63]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十三檩,重檐庑殿顶,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撑,重建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经过多次维修,目前仍保存明代风格。[64]尽管如此,但是大成殿的梁架结构、斗栱鸱尾仍有宋代建筑的风格。譬如下檐采用了五踩重昂,栌斗后方出翘一跳,跳头上的三伏云斗栱与上昂相交,昂的上方末端设有挑杆。这个挑杆联系外侧的第二层昂之后尾,用来结合下昂上昂[65]

佛塔 编辑

佛塔在东汉前期随佛教传入中土,虽然中唐晚唐五代时佛教一度式微,但宋代复兴佛教,因此仍然有不少佛塔的兴建。由于佛塔来自印度,为避免与皇帝城内的鼓楼与城楼作比较,大部分高的佛塔常见于郊外。[66]

宋代的佛塔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和花塔。楼阁式塔可细分为“砖外璧、木檐、木平座式塔”,其代表为六和塔与虎丘塔;“砖外璧、砖檐、砖平座式塔”则以砖仿木,其代表就是开封佑国寺的铁塔;然而无平座的楼阁式塔在模仿过程中进行简化,譬如山西阳城龙泉寺塔;无柱额楼阁式塔摆脱模仿木构的约束,按照砖的特性来建造,例如料敌塔。密檐式塔方面,现存只有几个方形密檐塔,分布于四川境内,譬如释迦如来真身宝塔,特色为重层须弥座与设有副阶的塔身。花塔则以高筒形覆钵式花束,配上花瓣作装饰。[67]

 
开封佑国寺的“开封铁塔”

开封佑国寺的“开封铁塔”也是宋朝著名建筑。佑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初名独居寺。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为供奉佛舍利,所以增建木塔。庆历四年(1044年)塔被雷电击毁,皇祐元年(1049年)宋仁宗下令重建,根据原来木塔的式样,改用铁灰色的琉璃砖瓦,所以被俗称铁塔。铁塔塔身呈八角形,高56.88米,共13层。[68][69]琉璃砖瓦上刻划的装饰以舞蹈和佛教为主题。

其实中国有真正的铁塔,就在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的东麓的玉泉寺。玉泉寺建于南梁时代,隋文帝开皇年间才改名为玉泉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为了供奉舍利子兴建铁塔。铁塔的铁重53848公斤,塔身高21.28米。[70]在宋代以木石砖为主的建筑时期,铁塔的檐坡和八角形基座成了新的模范。[71]

 
1891年的六和塔

六和塔也是宋代另一著名佛塔。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被毁后重建于公元1156年,于1165年完工。塔高60米,木檐13层,塔的中心有壁龛,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塔内砖雕的题材丰富,有石榴荷花、宝相、凤凰孔雀、鹦鹉、狮子、麒麟,还有飞仙等等。其做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成了历史学家考据的重要资料。[72][73]1961年3月4日,六和塔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

福建省泉州开元寺内的双子塔也是非常著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名兴致寺,再改名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为开元寺。[75]两个佛塔分别名为镇国塔和仁寿塔。镇国塔高48.24米,建于公元860年至873年,而仁寿塔,初名无量寿塔,高44.6米,建于公元916年。经过多次火灾毁坏后,仁寿塔和镇国塔分别在1228年和1238年由自证法师改用石材重建。1982年2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77]

正觉寺的佛塔,俗称白塔,是一个砖砌的密檐式佛塔,位于四川彭县红岩乡红塔村,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78]塔高27.54米,共13层。佛塔设有砖砌须弥座式基座,高8.2米。塔外檐与唐代长安大雁塔的风格相似,由菱角牙子和叠涩砖构成,檐口特别圆润,内设三层塔室,圆柱配以精良斗拱。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9]

 
辟支塔,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内,高54米,建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

辟支塔,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位于山东济南市长清县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内。辟支塔高54米,八角九层,砖砌楼阁式塔,塔身上下大小不一。塔身纤巧,配以仿木斗拱,须弥座塔基浮雕刻有轮回故事,其中地狱中的莲花和最后的半庵摩勒罘都反映了阿育王的传说。[80]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82]

虽然佛宫寺释迦塔是最高的木构佛塔,但是最高的佛塔却是料敌塔。料敌塔,原名定县开元寺塔,位于河北省定县城内,因为开元寺僧人会能印度取经,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宋真宗下令兴建佛塔,到1055年才落成。[83][84]八角形的塔身高69米,比大理崇圣寺三塔还要高。料敌塔每层均设置佛龛,龛内彩绘壁画。由于定州地处边疆,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代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名料敌塔(或了敌塔)。[85] 除了监视敌人外,料敌塔也可作观天之用。

 
浙江绍兴大善塔 1228年

浙江绍兴大善塔初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和塔焚毁。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大善塔六角七层,高40.5米,底层边长3.8米,是砖木混合楼阁式塔。[来源请求]

建筑文献 编辑

宋代的建筑标准守则对施工方面已经有很详细的描述。譬如李如圭于公元1193年模仿《尔雅·释宫》编写的《仪礼·释宫》。[86][87][88]宋朝都料匠喻皓在公元965年 至公元995年间著有《木经》三卷。他在开封负责一座木塔的建造,可是该木塔被大火烧毁,后来由铁塔所取代。当时因为他的著作与富商的工艺有关而被认为学术水平低,导致该书籍不被官方记载。[89]虽然木经已经失传,仅在沈括在1088年所编写的《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有简略记载,并且赞扬《木经》的作者。[90][91]可是数年后,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成为全国建造楼房的标准。[91][92]虽然唐代已经有其他类似的文献,譬如《唐令》中的《营缮令》,[93]但李诫的营造法式仍然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建筑施工守则。[92]

木经 编辑

木经是宋代早期讲述木构建筑的书籍,可惜已经失传,只有《梦溪笔谈》才有有关的记载。在沈括于1088年所编写的《梦溪笔谈》中,他曾赞扬宋代都料匠喻皓所著的《木经》。喻皓曾在开封兴建了一座工艺卓越的梵天寺佛塔。对他的记载如下: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三两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 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肢箧,人履其板,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94]

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如下:

造 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如梁长八尺,配 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 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一人曰后胁, 又后曰后绦,未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倡;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歳 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94]

营造法式 编辑

 
营造法式》铺作图
 
大殿的横切面图展示枕梁的斗拱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最重要的专著之一,作者为李诫。公元1092年,他升任为将作主簿,然后被提拔为将作监少监,负责建筑工程。[8][91]公元1097年至1100年,他修订了很多前人的建筑著作,而到了110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营造法式》,并交给宋哲宗过目。[95][91]三年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才让《营造法式》成为官刊文献,颁发施行,让负责施工的工人、建筑师、工匠因此而受惠。[91][95]编写得钜细靡遗的《营造法式》,其主旨不仅仅为朝廷工部订立标准规则,还要让全国工作坊与巧匠在建筑工程中有所依据。[96]《营造法式》成就卓越,李诫被升为将作监[97]此后,他负责管理将作监,并且监督太庙、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的兴建。[91]

《营造法式》涵盖了建筑法规和条例、会计信息(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建材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品。[98]全书共34章,勾画出度量[92]护城河和要塞的建筑、[99]石雕、大木作、小木作[99],包括了斗拱、梁柱接合点、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砖作、窑作、建材剪裁、砖瓦、墙、彩画和装饰、装饰涂料、砂浆混合比例等等各方面的制作图解(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与施工规格。[100][99][92][97][92]《营造法式》为建筑度量衡定下标准,一切构件均以、“栔”、“分”来确定。[101]大约有8%的篇幅来自前人建筑的文献,而大部分则记录了建筑师与工匠的传统。[95]对于技术名词,李诫有详细罗列出来,包括了圆周率 22/7、方中容圆,圆中容方,正方形对角线计算,建筑物的比例与建造,在估计如何在不同地点兴建建筑物中套用测绘学[97]他更对雇用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的支出作出评估,譬如每天的施工量、耗用的建材、季节性调整与运输成本。[97]对编造预算很有帮助。

根据《营造法式》,宋代的殿堂建筑结构都以横向铺排垂直的屋架为主。每个屋架均由纵柱、横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组合而成,柱顶铺作斗拱。厅堂结构,由于规模比较小,不需铺作,故称为柱梁作。[102]

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地方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的1145年丁氏抄本。同年交商务印书馆影印,并且建立了中国营造学社[103]1925年在故宫内阁大库中发现宋本残页,中国营造学社陶湘勘校丁氏抄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按宋残叶形式重新绘制近百幅彩图,在1925年刊行(称为陶本)。1932年故宫发现宋抄本,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对该文献作出深入研究,虽然当时只有清代官方文件中发现零碎的片段,[104]但是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学社成员依然先后调查了中国15个省的220多个县的历史建筑物。[105]可是,这次出版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其中包括法国作家Paul Demièville、英国学者颜慈博士(W. Perceval Yetts)、日本学者竹岛卓一[106]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从1925年起,在前后近四十年间,通过对河北山西等地宋、辽、金古建筑的实地测量、摄影,对比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建筑,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一 书,于1980年由清华大学出版。[107]后来陶本《营造法式》在1932、1983、2006年再次发行,每次有所增补。[108]

宋代《营造法式》对后世的中国建筑工程有深远影响。譬如元代的水利工程技术中关于筑城部分的规定,差不多和《营造法式》的规定完全相同。明代的《营造法式》也吸取了其中很多内容。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所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中以“斗口”为模数是根据《营造法式》中的模数制度发展出来的。[109][9]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中华文化网.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2. ^ 2.0 2.1 2.2 2.3 郭黛姮,2003年(第一章·绪论)
  3. ^ China ABC----第七章:中國建築:宋代建築. 国际在线.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4. ^ 中國建築藝術. 中国建筑网.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3) (中文(台湾)). 
  5. ^ 王凤侠.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2006-04-11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2) (中文(中国大陆)). 
  6. ^ 华夏建筑演进造极于宋. 大河网-大河报. 2008年2月19日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中文(中国大陆)). 
  7. ^ 太原宋金木结构建筑特点. 山西文物网. 2007-10-16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中文(中国大陆)). 
  8. ^ 8.0 8.1 李誡. 中国建筑网. [2008-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4) (中文(台湾)). 
  9. ^ 9.0 9.1 中國傳統建築術語辭典. 台北建筑书店.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10. ^ 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 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六)支援教材. 香港教育局.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11. ^ 11.0 11.1 11.2 郭黛姮,2003年(第二章·城市)
  12. ^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中国城市建筑史》,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第三节 南宋的临安城(杭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 13.0 13.1 高明士; 梁国真、张崑将. 中國文化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 ISBN 9789571142722 (中文(台湾)). 
  14. ^ 城市戲樓.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7年8月30日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4日). 
  15. ^ 穆凡中. (東柳西梆)瓦舍勾欄. 澳门日报. 2008年10月18日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0月21日) (中文(香港)). 
  16. ^ 陈雪飞. 民間舞蹈商業化“劇場”雛形──宋代“勾欄”探析. 数字中国. [2008-12-01] (中文(台湾)). [永久失效链接]
  17. ^ 从乐府、教坊到瓦肆. 中学历史在线. 2006-11-27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6) (中文(中国大陆)). 
  18. ^ 18.0 18.1 18.2 18.3 Needham 1986,Volume 4,第153页
  19. ^ 绍兴八字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1年6月25日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 
  20. ^ 紹興八字橋.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台湾)). 
  21. ^ 紹興·八字橋 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 浙江省文物局. 2006-02-14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0) (中文(中国大陆)). 
  22. ^ 夏圭简介. 中国书画网.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2) (中文(中国大陆)). 
  23. ^ 南宋 夏珪 溪山清遠圖.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中文(中国大陆)). 
  24. ^ 中国名画家网. 夏圭作品欣賞. 新华书画网. 2007-06-08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3) (中文(中国大陆)). 
  25. ^ 江西婺源彩虹橋.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7年8月27日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4日) (中文(台湾)). 
  26. ^ 李建国. 苏东坡的“西湖情结”. 2003-08-11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中文(中国大陆)). 
  27. ^ 西湖景点. 杭州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2009-03-15 [2009-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中文(中国大陆)). 
  28. ^ 长春真人西游记》:“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湾环,可六七十里。二太子扈从西征,始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
  29.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151页
  30. ^ 宋史》·卷320·《蔡襄传》
  31. ^ 荔枝谱.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32. ^ 中國茶文化大辭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2年4月1日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4日) (中文(中国大陆)). 
  33. ^ 风夜悉心 惟民实忧——蔡襄倾注于泉州的人文关怀. 第21卷第1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年1月. 
  34. ^ 34.0 34.1 泉州洛陽橋.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23日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11日) (中文(台湾)). 
  35. ^ 35.0 35.1 35.2 35.3 郭黛姮,2003年,(第三章·宫殿)
  36. ^ 36.0 36.1 北宋皇陵. 巩义旅游网. 2006-03-02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中文(中国大陆)). 
  37. ^ 37.0 37.1 北宋皇陵. 大纪元文化网.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9) (中文(台湾)). 
  38. ^ 38.0 38.1 38.2 Steinhardt 1993,第374页
  39. ^ 北宋皇陵旅游图片. 河南信息网. 2008-04-13 [2008-11-24] (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40. ^ 北宋帝陵簡述. 中华文化信息网. [200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中文(中国大陆)). 
  41. ^ 41.0 41.1 Steinhardt 1993,第375页
  42. ^ Steinhardt 1993,第376页
  43. ^ 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 中国网. 2004-05-27 [200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8) (中文(台湾)). 
  44. ^ 郭黛姮,2003年(第七章·园林)
  45. ^ 中国园林网. 北宋山水宫苑 . [200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46. ^ 徐家茂. 济南趵突泉公园内太湖石的来历. 济南文史网. 2006-05-15 [200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47. ^ 巩杰. 宋徽宗与灵璧石轶事. 人民网. [200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中国大陆)). 
  48. ^ 叶金培. 中國大百科 (中文(中国大陆)). 
  49. ^ 瓊林苑. 定鼎园林. 2006-12-17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50. ^ 《中国大百科》·金明池
  51. ^ 洛阳新闻网. 西京洛阳的文人园林. 河南科技大学. 2007-09-11 [2008-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中文(中国大陆)). 
  52. ^ 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 [2009-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6).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郭黛姮,2003年(第八章·教育建筑)
  54. ^ 學校與書院. 大纪元文化网.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9) (中文(台湾)). 
  55. ^ 白鹿洞書院. 中国九江市政府. [200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中国大陆)). 
  56. ^ 中國佛教史講綱. 鹿谷净律学佛院.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25) (中文(台湾)). 
  57. ^ 隆興寺. 隆兴寺.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58. ^ 宋朝建筑.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2008-03-31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中文(台湾)). 
  59. ^ 名寺掇英. 慧海佛光. [200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中文(台湾)). 
  60. ^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210-219 ISBN 7-5306-4168-9
  61. ^ 江南第一觀 苏州玄妙观. 2001-11-08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62. ^ 图文:江山胜迹 苏州文庙府学. 人民网. 2002-09-16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8). 
  63. ^ 天堂苏州 东方水城. 苏州市旅游局. 2007-01-11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64. ^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石刻及其他). 中国文明网. 2007-09-19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65. ^ 园林景点旅游观光-文庙. 苏州旅游网. 2004-03-11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66.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137页
  67. ^ 郭黛姮,2003年,(第六章·宗教建筑)
  68. ^ 河南开封佑国寺. 中国佛教网河南站. 2008年8月22日 [200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5日) (中文(中国大陆)). 
  69. ^ Ministry of Culture. Iron Pagoda. Chinadaily.com.cn. 2003 [200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6) (英语). 
  70.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141-142页
  71.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Iron Pagoda at Yuquan Temple in Dangyang of Hubei Province. China.org.cn. [200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8) (英语). 
  72. ^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和塔(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中国网. 2007-09-19 [200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中文(中国大陆)). 
  73.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662页
  74. ^ 六和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 (中文(台湾)). 
  75. ^ 开元寺桑开莲花. 中国华文教育网. 2007年6月20日 [200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76. ^ 開元寺. 泉州鲤城区人民政府网.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中国大陆)). 
  77. ^ 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泉州开元寺. 福建省物价局. 2007-09-24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78. ^ 彭州历代大事年表. 彭州公众信息网.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79. ^ 彭县志文化体育--第四章 文物、名胜. 成都方志网.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中文(中国大陆)). 
  80. ^ 《灵岩寺辟支塔塔基浮雕与阿育王传说》,《东南文化》2002年第10期
  81. ^ 毕宝启. 忆灵岩寺辟支塔的维修. 济南文史网. 2006-05-15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82. ^ 山东济南灵岩寺辟支塔. 美讯在线网. 2008-03-21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83. ^ 段宝林,江溶. 中國山水文化大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1133 页 (中文(中国大陆)). 
  84. ^ 史为乐.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 804 页 (中文(中国大陆)). 
  85. ^ Liaodi Pagoda at Kaiyuan Temple in Dingzhou of Hebei Province. China.org.cn. [200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8) (英语). 
  86. ^ 儒學詞典 - 分類總表. 香港中文大学. [2008-11-20] (中文(台湾)). 
  87. ^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20
  88.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81页
  89. ^ Needham 1986,Volume 4,第82页
  90. ^ 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原文:“……近歳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91. ^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Needham 1986,Volume 4,第84页
  92. ^ 92.0 92.1 92.2 92.3 92.4 Guo 1998,第1页
  93. ^ Guo 1998,第1-3页
  94. ^ 94.0 94.1 梦溪笔谈》,卷18《技艺》
  95. ^ 95.0 95.1 95.2 Guo 1998,第4页
  96. ^ Guo 6.
  97. ^ 97.0 97.1 97.2 97.3 Guo 1998,第5页
  98. ^ Needham 1986,Volume 4,Part 3,第84-85页
  99. ^ 99.0 99.1 99.2 Needham 1986,Volume 4,第85页
  100. ^ Guo 1998,第2页
  101. ^ Guo 1998,第6-7页
  102. ^ 精巧大木作. 中国科普网. [2008-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中文(中国大陆)). 
  103. ^ Guo 1998,第9页
  104. ^ Guo 1998,第9-10页
  105. ^ 《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復刻版. 中华民国建筑学会. [2008-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台湾)). 
  106. ^ Guo 1998,第11页
  107. ^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序》,《梁思成全集》,第七卷,5-16,ISBN 7-112-04431-6
  108. ^ Guo 1998,第10页
  109. ^ 李明仲營造法式(1-8). 上海书店. [2009-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书籍 编辑

  • 李诫 (北宋). 《营造法式》. 中国书店. 宋. ISBN 7-80568-974-1. 
  •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ISBN 7-5306-4168-9. 
  •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ISBN 7-112-04431-6. 
  •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伊永文 笺注 上下册). 中华书局. 宋. ISBN 7-101-04779-3. 
  • 郭黛姮.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1日. 
  •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4, Part 3. Taipei: Caves Books, Ltd.
  •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1997). Liao Architec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The Tang Architectural Icon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Art Bulletin (Volume 86, Number 2, 2004): 228–254.
  •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The Tangut Royal Tombs near Yinchuan", Muqarnas: An Annual on 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Volume X, 1993): 369-381.
  • Guo, Qinghua. "Yingzao Fashi: Twelfth-Century Chinese Building Manual", Architectural History: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of Great Britain (Volume 41 1998): 1-13.

延伸阅读 编辑

  • 郭黛姮.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1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