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狭间之战

(重定向自桶狹間合戰

桶狭间之战(日语:桶狭間の戦い)是一场发生于1560年(日本永禄三年)战国时代日本的战役。

桶狭间之战
日本战国时代的一部分
日期永禄三年五月十九日(1560年6月12日)
地点
结果 织田军胜利,今川义元战死
参战方
今川氏
(包含远江三河豪族
织田氏(包含尾张豪族
指挥官与领导者
今川义元 
冈部元信(鸣海城3000人)、
朝比奈泰朝(鹫津砦攻击队2000人)、
井伊直盛 
鹈殿长照(大高城2000人)、
松平元康(丸根砦攻击队1000人)、
葛山信贞(清洲先遣队4500人)、
浅井政敏(沓挂城1500人)等
织田信长
佐久间信盛
佐久间盛重 (丸根砦)、
森可成
丹羽长秀
饭尾定宗 (鹫津砦)
千秋季忠 幡豆崎城主、本队
佐佐政次 
兵力
总数约25,000~45,000(骏远三78万石加上新获尾张领土7万石。
被织田信长突袭的今川本队约
5,000)
信长奇袭队约2,000人,各砦守兵约2000人
伤亡与损失
3,000(根据《信长公记》、
《武德编年集成》
2,500(根据《落穗集》、
《武德大盛记》)
3,907(根据
《改正三河后风土记》[1]
佐佐政次、千秋四郎队阵亡五十余骑(根据《信长公记》记载),各砦战损不明,信长奇袭队战损不明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桶狭間の戦い
假名おけはざまのたたかい
平文式罗马字Okehazama no Tatakai

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亲自率军攻入尾张国境内,在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一带,遭织田信长领军奇袭本阵阵亡。战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其日后掌握日本中央政权的权力基础。

背景

编辑

今川氏与织田氏的矛盾由来已久,尾张下四郡守护代家臣,被喻为“尾张之虎”[2]织田信秀,与兼任骏河远江两国(今静冈县大部)守护的今川家,为争夺三河、尾张两国(相当于今爱知县)境内的利益,经历了多次冲突。在两次小豆坂之战后,有“东海道第一弓”之称的今川义元亲率大军攻入位处今川家领地和尾张之间的三河国,不但迫使织田军撤出三河国境,还在织田信秀病故后招揽了鸣海城的山口教继。在山口教继的帮助下,今川义元成功夺取了尾张国南部的鸣海大高(均位于今名古屋市绿区)、沓挂丰明市沓挂町)诸城。

1552年(天文廿一年),织田信秀猝死,由次子信长继任家督;由于部分家臣对信长继位有所不满,织田家内部出现裂痕。那年秋天,今川义元唆使鸣海城的山口教继父子反叛织田信长,并引今川军进入鸣海城,令知多郡归属今川氏领下。山口教继在爱知郡内筑笠寺砦,由今川方冈部元信、葛山长嘉、浅井小四郎、饭尾丰前守、三浦义就负责守备。山口教继将鸣海城交给儿子守备,自己驻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砦。不久,今川氏大将太原雪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虏了信长的异母兄信广,用来交换已故冈崎城松平广忠的嫡男、先前遭织田家挟持的“竹千代”(即后来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3]

今川义元于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国(今山梨县)守护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国(约当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城北条氏康组成“甲骏相三国同盟”,断绝了领国北面和东面的后顾之忧,开始积极筹划向西进军。1557年,今川义元让出国主地位给嫡子今川氏真,不过仍在幕后掌控实权。

织田信长于1559年(永禄二年)统一了尾张国;为了对抗今川军,便在离鸣海城20町的丹下(守备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头、真木与十郎、宗十郎、伴十左卫门尉)、丹下以东的善照寺(守备为佐久间信盛与其弟佐久间信辰)、南中岛的小村(守备为梶川高秀)、黑末川对岸的丸根山(守备为佐久间盛重)及鹫津山(守备为织田秀敏与饭尾定宗父子)筑砦,又陆续在大高城附近筑起丸根砦、鹫津砦,再将鸣海城和沓挂城之间的联系切断,进一步孤立今川军前线诸城通路及粮道。然而在此之前,1556年,信长岳父——美浓国(今岐阜县南部)斋藤道三在与嫡长子义龙的内斗中被杀,使信长在当时面对今川氏的扩张失去一大后盾。

今川出兵原因及兵力诸说

编辑

1560年(永禄三年)五月,今川义元大举入侵尾张;受限于史料,无法确定今川军此番出兵的战略意图,但主要有为上洛争夺“天下”霸权,以及纯为攻略尾张领地等两类说法。上洛假说原为江戸时代后期[4]以来一般流行的通说,现代许多历史学研究则就后勤补给等实务面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各种新提出的假说,包含了为夺回原尾张守护今川仲秋的旧领地,以及为救援鸣海城等。

据史料记载推测,今川义元应做了全面动员,《道家祖看记》认为是六万余。《绘本太阁记》写作五万余。《信长公记》、《三河记》、《织田真记》认为是四万五千人。《德川实纪》《武德编年集成》《总见记》《续本朝通鉴》等认为有四万多。《家忠日记》、《老人杂话》、《武家事纪》、《德川盛隆记》、《武德大成记》认为是四万人。《武功夜话》中是三万有余。小濑甫庵《信长记》中说是数万骑。《北条五代记》认为有二万五千人。《甲阳军鉴》中说是二万余。《足利季世记》认为是一万余人。另外,帝国陆军参谋本部编纂《日本战史桶狭间役》认为是二万五千人。

根据庆长乡帐,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为七十八万石,因此今川家可动员兵力,预估为两万人到三万人之间。同样据庆长乡帐记载,尾张国石高为四十八万石(但需要注意,1586年木曾川洪水改道后,一部分尾张地盘被划到美浓。),可动员的全部兵力据推估在14,000上下,甚至也有更高的推测值,约有17,000上下。不过,桶狭间之战时的信长未能掌控整个尾张,并且平定岩仓织田不久,对北尾张掌控力有限。因此,信长的参战兵力通常被认为在两千到四千之间。

战斗经过

编辑
 
史迹桶狭间古战场

1560年(永禄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先在骏河召开誓师仪式,然后兵分两路沿东海道三河尾张进发,先锋到沓挂川。13日,今川义元本队到沓挂川,先锋到达池田。14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引马城,先锋到达赤坂。15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吉田,先锋到达御油。16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冈崎城,先锋到达池鲤鲋(后来的知立市);今川义元留下5,000兵力驻守冈崎城,其余部队攻入守军不足400的沓挂城

17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池鲤鲋,后进入沓挂城,先锋越过境川,进入尾张境内。18日,今川方松平元康〈后称德川家康〉和朝比奈泰朝开始对包围大高城的丸根砦和鹫津砦发起攻击;由于织田方守军不足千人,一天内就被攻陷。解除围困后,今川方松平元康率军运粮入大高城。当天晚上,信长与家老、臣下进行军事会议,众将大多主张坚守清洲城。据《信长公记》记载,信长当时只与重臣闲聊家常,最后只以:“夜深了,请各自退下。”一语结论[5]

19日,黎明之时,鹫津、丸根受袭的战报接连不断传来。这时候,信长舞了敦盛之舞。唱罢“人间五十年,与下天之内相较,有如梦幻。一生享尽,岂有不灭之理”,他下令:“吹响螺号,备好甲胄”。他穿上铠甲,站着吃了饭,戴上头盔,就此出阵。此时有一众小姓随他同行:岩室重休、长谷川桥介、佐胁良之、山口飞騨守、贺藤弥三郎。[6]

主从六骑人马一气行了三里到达热田神宫,辰时,在源大夫殿宫前向东眺望,见到鹫津、丸根似已陷落,正飘着烟。这时有六骑人马、约二百杂兵。沿海岸进军接近敌人的路程较短,但由于满潮,马无法通行,姑且只得从热田走内陆,先至丹下砦,又到善照寺砦。佐久间信盛、信辰在砦前架阵,信长在此整兵并做了准备,把握了战况。 敌方今川义元,率兵四万五千(一说两万五千人),憩于桶狭间山。[6]

现代没有“桶狭间山”这座山名,后人推测应该是沓挂城与大高城之间的中央点,该处有座标高六十四米的丘陵,离织田军中岛砦仅有三公里。

织田军的奇袭

编辑

信长到达善照寺砦后,佐佐政次与千秋四郎二人带兵三百主动攻击义元。因兵力劣势,千秋四郎、佐佐政次以及五十骑人马战死。信长得知此事后便决定移至中岛,但遭到家老们极力反对。家老们认为,通往中岛的道路极其狭窄,一旦被今川军袭击,将会非常危险。信长不听,率军移至中岛。此时,信长所率军队不满两千。[6]

移至中岛后,信长又决定出兵与义元交战,遭到家臣反对。信长不听,率军向桶狭间山进发。行军至山际时,突然下起大雨,并伴有大风,就连二、三人才能合抱的楠木也在雨中向东倾倒。天空放晴后,信长下令攻击桶狭间山上的今川军。今川军溃败,义元也抛下涂漆轿舆逃跑,但被织田军追上。今川势用了三百骑将义元包裹起来。信长也跳下战马,率领织田军与今川军交战。数次交锋后,义元身边的亲兵仅剩五十余人。此时,服部一忠袭击义元,被击中膝部而倒下。毛利良胜则趁此时攻击义元,成功取得其首级。[6]今川义元战死、今川军因而败退[7]。此战,今川军阵亡三千余人。[6]

关于信长直捣今川军旗本的具体过程,有以下两种主要说法:

迂回奇袭说(史料《甫庵信长记》、《武功夜话》):信长在善照寺砦时,接收到簗田政纲的情报,指今川义元正要从沓挂城前往大高城。于是信长决定在雨中迂回地从太子根山向桶狭间奇袭,最后斩获今川义元首级。不过近代考据义元并非驻扎于山谷间。此说法已经逐渐没落。

正面袭击说(史料《信长公记》):此说法认为信长其实是正面朝向桶狭间山的今川军进军。信长认为敌军运粮进大高城,又与我方两处堡垒苦战,应已疲惫不堪。当织田军前进至山脚时,桶狭间一带突然变天,降下骤雨冰雹,织田军伺机前进至今川军附近,等天气放晴之后趁今川军不意之际突然出现,开始展开突击。

此战从总体上看为两千以上的织田军击败二万五千人的今川军,而从局部来看,则是近两千织田军击败驻扎在山上的五六千今川本队。可以说,桶狭间之战是毫无疑问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今川义元之死

编辑
 
今川义元之墓,于爱知县丰明市,战场遗址旁。

今川义元的死亡经过有两种记述:

信长公记》中记载:信长的侍骑护卫队(马回众)中之一员服部一忠对上今川义元,用长矛刺向义元,但遭义元反击,被砍伤膝盖因而右膝负伤。两军主将护卫队趁乱格斗,织田信长贴身护卫队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战,竟然斩杀了义元。大将突然殒命,今川军阵脚大乱,织田军士气大振,此役以大胜告终。

《改正三河后风土记》则记载毛利新助得以斩杀今川义元纯属偶然,混战中今川义元还咬断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时日本仍然实行类似中国战国时代秦国首级论功治;换言之想要升官希望领赏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须用敌人的首级来交换。信长在突击前下达取消首级制,被认为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敌方大将今川义元之首级。

拂晓的时候信长在桶狭间接受毛利新助呈贡的今川义元首级后,便率军回到了清洲城。等到今川义元的脑袋被展示在清洲城之后,义元的叔父蒲原氏政、外甥久能氏忠、妹婿浅井政敏三人亦遭处决。三浦左马介义就、庵原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长嘉、葛山安房守元清、江尻民部少辅亲良、伊豆权守元利、冈部甲斐守长定、藤枝伊贺守氏秋、朝比奈主计介秀诠等人也因为这场战役而殒命。

位在鸣海城的冈部元信本欲死守不弃,但势已至此,遂修书通告信长,以自己撤出鸣海城为条件,交涉请求交换将义元的首级赐回带到骏河安葬。信长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义元冢,执行千僧诵经法会,隆重超渡祭祀。

5月23日,今川军撤回骏府;松平元康则趁机占据其本家居城冈崎城,摆脱今川家的支配。

此后,松平元康切断与今川家的所有关系,并与儿时玩伴织田信长结为同盟。数年后改姓名为“德川家康”(织田家在江户幕府时期代代仍是旗本之一)。

影响

编辑

此役之后,今川氏迅速衰亡;而少年期被人蔑称“尾张的大傻瓜(日语:尾張の大うつけ)”的织田信长则一战成名,从此展开对美浓等邻国的侵攻,进而称霸近畿地方,在中日本、西日本很大范围内终结了战国时代“群雄割据”的局面。织田信长的霸业,成为了后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基础。

此外,松平元康(后来改名为德川家康)脱离了今川氏的支配独立,进而与信长缔结左右了日本历史走向的“清洲同盟”,最终得以跻身安土桃山时代日本中央政权的核心。

逸话

编辑

翻版

编辑
  • 九州方面岛津家与伊东家爆发木崎原之战,大败伊东家。
  • 九州方面龙造寺家与大友家爆发今山之战,大败大友家。
  • 中国方面毛利家与安艺武田家爆发有田中井手之战,大败安艺武田家。

幸若舞《敦盛》

编辑

据《信长公记》所述,永禄三年五月十九日出阵前,信长独自跳了幸若舞《敦盛》日语敦盛 (幸若舞)(而非能剧《敦盛》)。但田宫笃辉根据山澄英龙桶狭间合戦记》、《信长公记》以及相关史料考察所著的《新编桶狭间合戦记》所记载却是出阵前夜的行前宴中在家臣前跳的幸若舞《敦盛》日语敦盛 (幸若舞)
幸若舞《敦盛》日语敦盛 (幸若舞)原文与中译如下:

思へばこの世は常の住み家にあらず (人生须臾 刹那生起 生已即灭)
草叶に置く白露、水に宿る月よりなほあやし (犹如 白露寄于叶 新月宿于水)
金谷に花を咏じ、荣花は先立つて无常の风に诱はるる (咏叹京花舞谢 沉醉于无常之风 散尽万般荣华)
南楼の月を弄ぶ辈も 月に先立つて有为の云にかくれり (游赏楼月隐现 静待于浮云之间 退去一切凡俗)
人间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梦幻の如くなり (人生五十年 与化天相比 瞬如梦幻)
一度生を享け、灭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既享有此生 岂得不灭乎)[8]

据《信长公记》所述,信长跳的是其中一段,且化天变成下天(四天王天):

人间五十年、下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梦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灭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目前战国研究学者并未提出此变更的原著者以及历史脉络,而是提出通俗的解释:可能由于战国时期武将平均寿命都在50岁左右,下天一昼夜对应人间五十年较符合当时的情况而做的改动[9]

注脚

编辑
  1. ^ 小和田哲男著,‘戦史ドキュメント 桶狭间の戦い’,学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学研M文库》(2000年,ISBN 4059010014),页216。
  2. ^ “尾张の虎”的‘织田信长’,织田信秀天文十三年(1544)、美浓稻叶山侵攻失败,天文十七年(1548)三河小豆坂之战失败、天文十八年(1549)三河安城城被攻落、同年美浓大垣城再被攻落、作为尾张之虎?
  3. ^ 三河松平氏在广忠之父清康死后,势力衰落,成为今川、织田两强争夺三河国支配权的对象主要;得到年幼的“竹千代”做为号召,以控制松平氏的安祥、冈崎二城,使今川氏在与织田氏的三河争夺战中占得了上风。
  4. ^ 上洛的假说出自幕末栗原信充编纂的‘重修真书太阁记’
  5. ^ 信長公記原文. [201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27). 
  6. ^ 6.0 6.1 6.2 6.3 6.4 太田牛一. 信长公记. : 卷首 桶狭间の合戦. 
  7. ^ 由于此役织田信长出人意料、以寡击众的战绩,桶狭间之战乃与1546年的河越城之战及1555年的严岛之战并称日本战国“三大奇袭”。
  8. ^ 本段全文引述自《贞元年间 卷(一) 廿卅随笔》【史.织田信长之《敦盛》】一文, ISBN 978-986-979-390-2 (PDF)。
  9. ^ 本段全文引述自《贞元年间 卷(一) 廿卅随笔》【史.织田信长之《敦盛》】一文, ISBN 978-986-979-390-2 (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