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孫中山發起的武裝反袁討逆鬥爭
(重定向自讨袁战争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20,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斗争[1]:20[2]。发生于中华民国2年(1913年),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脱离北洋政府独立。该次活动历时三个月,最后以北洋军击溃革命势力告终。

二次革命
反袁斗争的一部分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内商讨反袁问题
日期1913年
地点
结果 北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国民党 (1912–1913) 国民党败逃日本
参战方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 北洋军
  • 济军
  • 川军
  • 滇军
  • 黔军
  • 陕军
  • 浙军

国民党 (1912–1913) 国民党

  • 江西讨袁军
  • 江苏讨袁军
  • 上海讨袁军
  • 安徽讨袁军
  • 四川讨袁军
  • 福建讨袁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华民国 袁世凯

孙中山

伤亡与损失
不详 1万左右

背景

编辑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与孙文领导的国民党之间权力斗争并未立刻结束,国民党时有所谓“二次革命”之说。“二次革命”一语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

中国两岸的历史教科书都认为,爆发二次革命的原因是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以及买凶刺杀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剑桥中华民国史》称,宋教仁曾在国会大选获胜后的演说中主张实行内阁制,削减总统的权力,并认真考虑过赶袁世凯下台,但孙中山当时却支持袁世凯[3]。《剑桥中华民国史》也认为,袁世凯在面对国民党大选胜利威胁他的地位后,准备发动与国民党的战斗[4]

宋教仁遇刺身亡

编辑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南北议和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8月,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2632

1913年2月,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国首次举行国会选举,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由于《临时约法》采内阁制以制衡总统权力,依其精神当由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国会召开前夕[1]:20,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死于上海”[1]:2632。而当时外界诸多猜疑,认为赵秉均的行为乃是袁世凯授意,然并没有实质证据可以证明此一论定,但当时绝大多数人相信这个说法。3月20日,宋教仁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5]。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学者张耀杰在其著作中称宋案的直接凶手武士英,在租界西捕房安然无恙,刚转进陈其美老部队改编的军营中,还未仔细审讯,就离奇死亡[6]。史学界一般认为袁世凯是暗杀主谋的可能性较大[2][7]。还有观点认为宋教仁案的真正凶手是陈其美[8][9][10]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犯罪嫌疑人应桂馨和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总理赵秉钧。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总理,由段祺瑞代理。

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裁的孙中山于事发后立即中断在日本的访问,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3月,孙与黄兴等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商讨集资讨袁[11]:96。孙力主兴师讨袁,但黄兴认为兵力不足,主张循法律途径解决[12]:6。袁竟不经国会通过,擅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镑的“善后大借款”,名义用于平乱[13]:4

善后大借款

编辑

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本次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借款年息5厘,借款总期限47年;而此次债券会以9折向外出售,并扣除6%作为佣金,预计净收入2100万英镑。此次借款指定用途为扣除偿还到期的庚子赔款和各种外债,另外也用于政府遣散各省多余军队,以及抵充政府行政运转费用外,剩下的760万英镑。到期后归还本息应为6789万英镑。此次借款用中国盐税、海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税项为担保,盐区的盐纳税到帐后,要由中国人经理和外国人经理一起协商后会同签字后才可放行[14]。国民党称借款未经现任国会批准,属于非法,但袁世凯称借款事宜曾于1912年底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因此拒绝交由国会表决。[15]5月2日,财政总长周学熙发文称借款合法[16]。5月3日,众议院会议上指出,根据1912年12月20日临时参议院议事录,大借款案并非大总统所提议的法案,仅为财政总长周学熙的报告,在法律上是无效的。[17]4月,为反对善后大借款,孙策划讨袁[18]:374

5月上旬,袁下令“除暴安良”,公开挑战国民党;旋又“传语国民党人”,辱骂孙、黄兴等“除捣乱外无本领”,称:不能“听人捣乱”——“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举兵讨伐之。”[18]:103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省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

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国民党之争[19][20],岑春煊、章太炎、章士钊等人亦往武昌见黎元洪,冀望调解[21],但无功而还[22]。5月20日,在上海国民党机关刊物《国民》月刊撰〈出世辞〉,称民国以来,“吾人所抱负之希望,未达其一”[18]:374。孙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23]

经过

编辑
 
1913年7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宣言,呼吁全体国民迫袁辞职

袁世凯备战

编辑

5月6日和15日,袁世凯先后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用兵计划,其中规定:“有攻击南方敌军任务之北军,第1期对于湘、赣、皖、苏作战,利用京汉、津浦两路线集中,以鄂省为主要策源地,并以海军策应沿岸,兼妨害敌军之集中。”[24]又以段芝贵为第1军军长,率2、6两师及毅军驻豫、鄂边境,以冯国璋为第2军军长,率第3师及张勋、雷震春、倪嗣冲各部,分别由津浦路与河南两路向宁、皖推进。[25]:575

5月12日,李纯下令,派遣所部第6师全数开至鄂省蕲春、武穴、田家镇、兴国一带分段驻扎,以控制九江、安徽方面。又命令22团团长张敬尧开往兴国,并亲率师部进驻蕲春。继6师之后,北洋第2师也于5月底自保定南下,进驻湖北孝感,为6师后援,并弹压湖北地面。同时又命令段芝贵、冯国璋率部南攻。[25]:575

除了准备北洋军,袁世凯还收买地方军。早在4月初,黎元洪已向袁世凯示忠,发出“鄂省不靖,请饬李纯派步兵一团到汉,以兹镇慑”的请兵电。[26]袁世凯以武汉为战略要地,乃于5月份拨给湖北军饷100万元,黎元洪立即将所部开至兴国、田家镇一带,一旦有事即可直捣九江、南昌。驻上海一带的海军舰队也被袁世凯收买,率舰队北上,表示拥袁。[25]:575

6月9日,袁世凯免去李烈钧(国民党籍)江西都督官职,令即日交卸,到北京听候酌用,由驻节武昌之副总统黎元洪兼署领江西都督[27](同日,黎元洪亦电劝李烈钧服从北京政府[28],翌日(10日),黎电辞兼领江西都督[29]),15日,李烈钧遵照命令,离开江西,但是往上海[30]。然近世有些研究为李烈钧平反[31]

6月14日,广东总督胡汉民(国民党籍)改命为西藏宣抚使,由陈炯明接任广东都督[32]

6月30日,袁世凯命柏文蔚为陕甘筹边使,任孙多森为安徽民政长兼署都督[33]

自6月24日起,黎元洪在武汉缉捕地下党[34][35],北军即于湖北布防,后因九江要塞司令陈廷训请求[36],7月7日,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驻江西九江沙河镇[37][38]

南方各省独立

编辑
 
1913年7月18日,沪军都督陈其美在上海起兵讨袁。图为讨袁军炮队进攻上海制造局
 
1913年在上海参加讨袁军事活动时的蒋介石

7月8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潜抵江西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12日,正式宣布江西独立[39],并发表电告讨袁。

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胁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江苏独立[40],17日,程德全以求医为由,即逃往上海[41]

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42]

7月18日,上海遵从南京训令,宣告独立,陈其美即建立司令部[43],担任驻沪讨袁军总司令[44]

7月18日,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45]

7月1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许崇智逼迫,通电宣布福建独立[46]

7月20日,浙江都督朱瑞宣布中立[47]

7月22日,黄兴等人推举岑春煊为讨袁军大元帅[48]

7月25日,湖南谭延闿宣布湖南独立。

革命党失利和失败

编辑

7月21日,安徽军中内哄,孙多森和都督胡万泰于深夜逃离安庆[49],祁耿寰、刘国栋相继接任都督[50]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大败,徐州失陷[51]

7月25日,江西湖口失守[52]

自7月22日至28日,上海讨袁军五次进攻江南制造局,因有海军协助,制造局幸保不失[53]。讨袁军司令部从南市迁至闸北后,27日,上海领事团派兵驱逐[54]

镇江[55]、苏州[56]相继取消独立,南京后防尽失,北军自徐州南下,江西、安徽又战事失利,黄兴见大势已去,28日便悄然离开南京,岑春煊也从上海乘船往香港[57]

8月4日,陈炯明被部下第二师师长苏慎初驱逐,广东取消独立[58]

8月5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四川独立[59]。袁世凯命令云南都督蔡锷率军入川镇压。

8月8日,何海鸣在南京再次宣布独立,当晚陈拘何于南京第八师司令部,再次取消独立。

8月11日,何海鸣率南京第八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旗讨袁,宣布恢复独立,2000多名士兵们与北洋军展开血战。

8月12日,谭延闿电告黎元洪取消湖南独立[60]

8月13日, 孙道仁通电宣布取消福建独立[61]

8月13日,拥袁的济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

8月13日,袁海军攻占吴淞,上海讨袁军退往嘉定,随即解体。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8月28日,倪嗣冲率兵进驻安庆。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辑,相继逃亡日本。

9月11日,熊克武放弃重庆,解散部队,化名逃亡。

9月12日,滇军入重庆。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亡命海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

后果

编辑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不仅派倪嗣冲、龙济光、李纯取得原属国民党的安徽、广东与江西3省,甚至将非袁派的南方都督程德全、朱瑞、蔡锷、谭延闾、孙道仁、黎元洪都加以撤换。[62]:691914年2月28日,袁世凯以“省议会不宜于统一国家,统一国家不应有此等庞大地方会议”为理由,一律解散各省省议会。[62]:691914年5月23日,袁世凯公布省官制,把民政长改为巡按使,使省政府变成中央政府的派驻机构;5月31日又发布命令,连划分中央与地方税的国家税、地方税之名目也行取消;到6月30日后,更进一步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撤,而于北京设立将军府,将原先各省都督,改名为定武、镇安、泰武等将军名号,使其不再具有地方色彩。[62]:69从此,中国国内再无反对中央集权的呼声。[62]:69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其一手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2]:70根据此项约法规定,大总统对外有代表国家宣战、媾和以及缔结条约之权力,对内有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吏,统帅海、陆军、授予荣典及发布紧急命令之权力。[62]:70其中,缔约权与官制、官规以及民政长等官员之任免权,均系以往各省省议会及都督与中央竭力争抗之问题,至此完全由大总统独断独行。[62]:70所以,不仅国民党人借地方主义保障自治的计划落空,而原本拥护袁世凯立宪的梁启超进步党人等,在“狡兔尽,走狗烹”的情况下,也开始走向反袁。[62]:70

北洋政府镇压二次革命后,黎元洪追随袁世凯,于1913年8月关闭湖北革命实录馆,将所搜集的革命文献全部封存。[63]:100[注 1]研究者冯天瑜撰写武昌首义史文稿时,无法读到包括熊秉坤所撰《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在内的文献。[63]:100直至1981年以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实录馆文献,研究者才得以阅览这批最具初原性的文字。[63]:1001913年10月,内务部把原先由孙中山、黄兴发起的革命纪念会,改名为共和纪念会,体现出“去革命化”的倾向。[65]:73据记者黄远庸的记述,1913年的共和纪念会在先农坛举办,其中所挂的烈士肖像,加入了二次革命中政府军战死者,而孙中山与黄兴等人的肖像,全被移除。[65]:731913年底,段祺瑞督鄂,对武昌起义门、聚义门之名颇为反感,“以中和门、通湘门改为起义门、聚义门,窃以为不妥”,“致军民脑筋易起浮动观念”。[65]:73段祺瑞下令恢复中和门、通湘门原名,此时“革命”已成为不合时宜之事了。[65]:73此外,南京临时政府曾改前清昭忠祠、专祠为大汉忠烈祠之制度,北洋政府渐渐改变了其创设初衷,如前清官员松俊、载穆等也能得以抚恤、建祠纪念,昭忠祠和前清显宦专祠名目竟然死灰复燃。[65]:73不仅革命的意义荡然无存,连共和也面目全非了。[65]:73

普通大众对民国成立以来未能实现民主共和而感到失望,故有评论指出:“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各省之武力,尽为袁军所消灭。袁氏以冯国璋驻南京,段祺瑞驻湖北,龙济光驻广东,监视各省。国民党既失其武力,其在议会及舆论之势力,亦受压迫。辛亥革命所成之事业,至此仅存中华民国之四字矣。”[66]

争议和评价

编辑

学者袁伟时称孙文不顾广泛民意和国民党内黄兴等人遵循法律解决的意见,发动所谓“二次革命”,使刚刚具有公开、合法性的政党政治随着暴力革命的发生而毁于一旦。所以,袁伟时将国民党冠以恶谥“暴民专制”。[67][68]但实际上,黄兴本人最终也已转向武力讨袁:[69]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孙中山是现代政治家,却如此轻视法治;袁世凯是个老官僚,不动声色的调兵遣将也就没什么奇怪了[70]。但在革命党人看来,武力解决之所以成为最后选择,正因为袁世凯长期蔑视法制。1913年7月22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袁通电,便称此举“以武力济法律之穷”。[71]时任参议院院长的张继亦曾痛言:[72]

曾经历北洋政府时期的记者和历史学者陶菊隐认为,袁世凯和国民党早就不能共存,而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凯派遣第一军和第二军南下以铲除对手,国民党人在诸省首长被免职以及北洋军南下后发起暴动对抗袁世凯行动[73]

《宋案重审》作者尚小明指出,有一种看法认为,国民党应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宋案,不该诉诸武力。[74]:463这种看法无视了国民党曾追求法律程序解决的事实。[74]:464反而是袁世凯为阻止宋案真相大白,放纵洪述祖到青岛德国租界,又支持赵秉钧拒绝出庭,使两名被告迟迟不到案。[74]:464国民党并非不愿或没有遵循法律程序,但是袁世凯堵死了法律程序,又在军事上逼迫国民党人,把国民党逼到了死角。[74]:466国民党没有其它的反抗途径,“二次革命”实际上是被迫发起的。[74]:466-467国民党不但没有破坏民主共和,其发起革命正是要维护民主共和。[74]:467袁世凯逐步走向帝制,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证明当初国民党发起“二次革命”,阻止北洋军阀乱政,是有远见的。[74]:467

死伤情况

编辑
 
上海红十字会救护讨袁军伤兵
 
癸丑南京宝塔桥、珍珠桥等处遇难军民纪念碑

据1914年7月统计,二次革命中死难的革命党人将近1万人。被通缉或捕杀的武职人员(旅长以上)和文职人员(厅长以上)不计其数。

仅南京一地,由7月中旬开战,民军三失三得,至9月1日民军撤退,北洋军入城后大肆屠戮。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从随阵掩埋到清理郊野,历时三月,计掩埋尸棺7350具,为3327冢(墓);立碑18座,碑文刻“南京癸丑掩埋阵亡军士纪念碑”、“南京癸丑掩埋军民纪念碑”等字样[75]:15,分别记载自卫岗口、孝陵卫、灵谷寺、蚂蚁腰、万寿寺、大山顶、一人泉等处遇难人数。

  • 蒋翊武(1884-1913),武昌起义元勋,1913年发动湖南二次革命,失败出走,改道广西转赴香港。8月29日,行至广西时为驻军统领秦步衢部下逮捕,遭押送桂林。9月9日4时,蒋翊武在丽泽门外刑场就义。
  • 张培爵(1876-1915),辛亥年间发动重庆起义,任“蜀军政府”都督。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在江宁(今江苏南京)辅佐黄兴活动,失败后逃入天津租界。1915年2月20日,被诬陷是“血光团”之要员,遭袁政府诱捕,旋被害于北京。
  • 伍汉持(1872-1913),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宋教仁被刺杀后,主张法律解决,并在国会中反对袁世凯擅行借款,依据《临时约法》向国会提案弹劾。8月1日,被袁世凯心腹王廷桢杨以德秘密绑架,8月19日在天津被杀。
  • 徐秀钧(1879-1913),民国时任江西籍众议员,宋案后痛批袁世凯仰仗武力、蹂躏约法,而议院只能口诛笔伐,法律形同虚设。9月后,遭以“驻京刺探政情”罪逮捕于北京,被转付江西段芝贵杀害于南昌。
  • 陈景华(1863-1913),1913年二次革命时,陈景华坚决支持孙中山,袁政府怀恨在心。9月15日夜,龙济光借口中秋赏月,邀请陈景华到都督府做客。陈景华刚进都督府,龙济光即出示袁政府的惩治电令,陈景华不予置辩,遂被杀害。
  • 徐镜心(1874-1914),宋案发生后,在参议院弹劾袁世凯,要求查办赵秉钧,主张依法律解决。10月,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一员,反对袁世凯干涉宪法起草。1914年3月15日,袁世凯指示军法处密造伪证,将徐镜心逮捕下狱。4月14日,徐镜心遇害。
  • 刘古香(1869-1913),1913年在柳州起兵讨袁,王狮灵、沈鸿英遭陆荣廷收买,在军中鸣枪造成兵变。陆荣廷派桂林守军来柳,以“平叛”为名抓捕刘古香;10月14日,将刘古香枪杀于东门外的鹧鸪堆处。
  • 程家柽(1874-1914),宋案后在其主办的《国风日报》上发表《袁世凯黄粱梦》一文,檄讨袁世凯帝制野心。二次革命失败后,与黄兴等流亡日本,后暗中回国组织反袁活动,事泄被捕下狱,被判死刑。
  • 林文英(1873-1914),1913年创办《琼州日报》,宣传共和。二次革命后,被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离京返归故里,复创《琼华新报》,未及出版即遭查封。1914年3月27日,遭琼崖绥靖公署督办陈世华奉袁世凯之命逮捕,4月2日夜遇难。
  • 范鸿仙(1882-1914),宋案后主张武力反袁,协助柏文蔚进行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袁世凯悬赏十万大洋购其人头。1914年3月20日,范鸿仙正在上海嵩山路机关部寓所起草军书,4名凶手奉袁政府之命潜入寓所将其暗杀。
  • 宁调元(1883-1913),宋案后赴沪会见孙中山、黄兴,赞同武力讨袁。随后返回武汉运动讨袁起义,不幸被捕。1913年8月4日,袁世凯下令将宁调元“在鄂就近讯明,按法惩办”。9月25日,宁调元被杀害于武昌抱冰堂。
  • 熊越山(1892-1913),1913年与宁调元等人策划武汉起义,于汉口成立公民讨贼团,并在襄阳、宜昌、岳口、新堤设立协助机关。不料黎元洪侦知消息,先于24日查抄《民国日报》,翌日处决起义联络员,熊越山等人在富贵馆(宝贵旅馆)内遭捕。9月25日,熊越山与宁调元同时遇害。
  • 张同普(1892-1913),1913年夏,受黄兴委任为鲁东革命军支队司令,部下曾广生叛变,张同普被捕。山东督军靳云鹏即命押往济南,判以“共结团体,谋备叛乱,响应叛军”罪名。8月31日,与赵文庆等五人就义于东关小校场。
  • 余慈舫(1884-1914),北平陆军学校毕业,后加入湖北“振武尊心会”,陆续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后任《大汉报》编辑。鄂督段芝贵乳名贵狗,余乃作《好恶的狗》一文,讽刺段芝贵。1914年7月17日,被段芝贵逮入军狱。8月14日,以“暗助党人”、“煽惑军心”等罪名被杀害于汉口满春园。
  • 李贵成(?-1914)。1914年,张百麟等人得知袁世凯将一批军械调拨给护军使刘显世,将取道湘西运往贵州,遂派李贵成和凌霄田文魁等人到湖南,组织劫械,就地起义。因事泄,起义未举行便被镇压。李贵成、凌霄、欧阳煜、田文魁等人在常德被汤芗铭部逮捕,于6月22日被执行枪决。
  • 田文魁(?-1914),与李贵成等人同时遇难。
  • 欧阳煜(?-1914),与李贵成等人同时遇难。
  • 沈嘉炎(1878-1914),1913年初连续在开封《自由报》投稿,表明共和立场。二次革命时,任洛阳火车站货捐局局长,因洛阳人杨少万杨瑾华)在陕西、河南、山东之间从事革命活动,事败株连数十人,张镇芳将沈调回开封。1914年1月12日,沈回到开封,15日即被捕。28日,被押往刑场,在开封孝严寺后处决。
  • 邱丕振(1885-1914),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应孙中山电召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在奉天昌图策划起兵未成,再揭义旗于铁岭,又未成功。邱丕振携经费赴天津组织武装起义,不料抵津后不幸被捕,解至济南,10月26日被害。
  • 陈凯(?-1913),民初创办《关外公报》,提倡办学,活动于河北、山西等地。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陈凯在北京西河沿设立机关,组织反袁斗争,遭京畿执法处捕获,9月5日就义于西教场。
  • 沈翔云(1888-1914),辛亥年间应陈其美之邀到上海,任沪军参谋部外务科科长。二次革命时辅佐陈其美,后蛰居上海,被朋友出卖。1914年,被押至北京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不久遇害。
  • 岳镇西(约1882-1914),宋案后大胆抨击袁政府,报馆被查封。于是奔入北京,与《国权报》同人谋划倒袁策略,鼓吹二次革命,又遭缉拿。转徙南方,随李烈钧、陈其美在江西发动起义。兵败以后,逃往上海避难。1914年3月,在南京遭捕,押送到北京。京畿执法处于4月3日将其杀害。
  • 张百祥(1879-1914),1913年7月14日,率数百名革命党人攻占四川绵城(今绵阳市),声援在重庆的熊克武。失败后,避入上海租界。1914年1月20日,袁世凯掷20万元收买国民党叛徒陈嘉献唐大全等人,将张百祥诱出租界逮捕,连夜押至北京。袁世凯派顾鳌劝降无效。7月1日遇害。
  • 颜承烈(1866-1914),1911年参与光复镇江,旋又加入攻克南京之役。二次革命时,被孙中山委任为江北讨袁第一师师长兼右路军司令。1914年8月,在镇江被袁世凯密探缉捕,9月28日在上海就义。
  • 王宪章(1888-1914),二次革命时,赴南京任讨贼军第四师师长,与冯国璋作战,失利后东渡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1914年夏,奉孙中山命,与詹大悲返上海,着手集合旧部,策划攻取南京。不幸遭冯国璋的特务高华廷诱捕,旋押至南京,于12月19日遇害。
  • 张永正(?-1914),二次革命时,宣布宣城独立,并率军攻克大通,任安徽讨袁军副总司令兼旅长。讨袁失败后,逃亡日本,与张汇韬筹建健行社,以谋再举。1914年初返回上海。5月17日,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法界巨赖达路。
  • 林英钟(1876-1914),民初被选为河南省临时省议会议员,继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赴京任职。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意欲废除临时约法、草拟袁氏约法,因林英钟坚守共和立场,在国会中反对修宪,被袁政府捏造国民党员身份逮捕,与徐镜心段世垣等人同时遇害。
  • 张文光(1884-1914),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唐继尧镇压云南杨春魁起义,并致电袁世凯说杨春魁“电催李根源、张文光来榆筹画进行”。袁世凯复电称张文光“前属乱党,与匪同谋,仰即设法诛除。”唐继尧乃命令所部追杀张文光,于1914年1月14日将其杀害于腾越
  • 陈培松(1890-1914),1911年参加黄花岗起义,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匿居上海闸北与黄埔之间,按孙中山指示,在沪秘密工作。1914年春回广西,密谋讨袁。回桂前一天,遭袁政府侦知,逮捕下狱。5月时遇害。
  • 杨体锐(1892-1913),1913年二次革命时,任河南讨袁豫西民军司令,准备策动驻扎在豫西的镇嵩军起义,于是奔走于开封、洛阳、陕州、潼关等地。河南都督张镇芳收到情报,密令驻洛镇嵩军首领刘镇华抓捕。杨体锐遭捕后解至洛阳,于8月4日壮烈牺牲。
  • 段世垣(1882-1914),1911年参加张钟端领导的开封起义,1913年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13年底,段世垣继续留在北京,因秘密组织反袁活动被捕。1914年7月29日,段世垣在西安就义。
  • 石磊(1889-1914),1913年以后,在辽阳地区组织民主革命激进会,激烈反对袁世凯。1914年3月17日,获悉宗社党往营口运输枪支,石磊带领刘耀臣、王青山等23名激进会成员,将枪支弹药共37箱全部截获,次日被捕。10月16日,24人被押至永丰塔东边刑场就义。
  • 刘天恨(1888-1914),二次革命时任苏北讨袁军总司令,在徐州与冯国璋张勋张宗昌等部交战,不敌劲旅,退入南京,城破后化名出走。复与柏文蔚密谋,在上海寿祥里设立秘密机关,重组讨袁力量。途经盐城时被捕,旋即解送南京都督府军政执法处。1914年被害于南京雨花台下。
  • 朱丹陛(1878-1913),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河南临时参议会议员,组织河南社会党、侠团、国民党,反对河南的袁党势力。1913年7月1日,受黄兴之令,与民立报社各同志,炸毁河南省开封火药库。事后,遭张镇芳在项城西盛营家中逮捕,2日拂晓在项城西关刑场遇害。
  • 罗飞声(1879-1913),1913年,在开封负责编辑《民立报》,尖锐批判袁世凯政府。7月1日,革命党人炸毁开封军火库,《民立报》遭到调查。罗飞声、章宗裕、刘绥青、邢拱震等10余位在社职工被捕,罗飞声于9月11日在孝俨寺刑场牺牲。
  • 徐仰山(1877-1913),1912年在浙江筹办《平民时报》,坚持为共和发声。1913年夏,为发起二次革命,在杭州联络浙军邵植三营长等,准备乘杭城空虚时举行暴动,不幸酒后失言被捕,6月4日被枪杀于西湖边。
  • 廖传仪(1881-1913),宋案后,安徽都督柏文蔚任其为独立第五团团长。二次革命爆发后,又调为统率淮上义勇军。赣、宁被袁军攻陷后,率部赴合肥。8月18日,到合肥城内会晤夏永伦,欲与之会合。不料夏已叛变投敌,见面即开枪打死廖传仪。
  • 杨德麟(1870-1913),民初从黄兴任南京留守府秘书员,不久返湘,任国民党湖南支部政务研究会会长。1913年7月,湖南宣布讨袁独立,旋遭镇压。汤芗铭就任湖南督军,滥杀国民党人。11月9日,杨德麟被捕入狱,同时被捕的还有内务司长萧仲祁、教育司长唐联璧、银行总理章克恭等人。杨于14日在贡院坪遭杀害。
  • 陈翼龙(1886-1913),1911年与江亢虎在苏州成立“中国社会党”支部,任总干事。1913年宋案发生,追随孙中山反袁,准备在京、津发动起义。4月,典当衣物作路费南下,联络反袁。7月25日由上海回京,次日在平民学校被京师警察厅侦辑队逮捕。8月6日遭枪杀。8月7日,袁世凯政府即通电全国取缔中国社会党。
  • 沙淦(1885-1913),1911年同陈其美组织决死队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民国后在上海的出版界活动,写下了指责袁世凯为“土皇帝”的书。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沙淦在家乡附近为革命募集资金。7月10日,他在南通被支持袁世凯的势力捕杀。
  • 孙洪震(1885-1913),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孙洪震动员巴蜀民众畅举义旗、独立保甯。与宜宾同盟会员母剑魂挟资去保宁,驱逐川北观察使汤湘,与顺庆民军联合,会师声讨。1913年7月,出兵失利,部队溃散,孙洪震被阆中知事捕获,就义于阆城西门外。
  • 阎梦松(1873-1913),1913年6月,回豫联系白朗,并在新蔡、汝南、临汝等县聚集万余人。因张镇芳大军压境,起义计划流产。12日,江西宣布独立,阎赴湖口讨袁。失败后潜行至武胜关时遭捕,押送开封。10月6日,与同县党人马猷斋杨英彦王龙韬等29人,在开封孝俨寺前就义。
  • 金人铭(?-1913)。1913年7月下旬,金等青浦同盟会员24人,在曲水园凝和堂宣布独立,驱逐青浦县知事强运开,被推为知事。9月初,各地讨袁部队相继失败,大多革命党人亡命海外,金被通缉,于11日被捕,翌日遭押解至苏州,不久被杀害于苏州皇废基校场。
  • 马云卿(1877-1913)。1913年秋,张镇芳大肆抓捕革命党人,在北京将马逮捕下狱。遇害前,马怒厉声斥责:“我北伐将领何罪之有?尔等背叛革命,就开枪向我打来!”当即就义。之后,马之侍卫将其遗体移葬于北京英属义地。
  • 李干立(?-1914),1911年11月,参与光复合肥。南北议和后,安徽军政大权落入倪嗣冲之手。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安徽爆发两万余人的反倪战斗,李干立投身其中,跟从水百川讨袁,失败后被捕。1914年,遭军阀倪嗣冲部旅长夏永伦杀害。
  • 水百川(1892-1914)。二次革命失败后,倪嗣冲滥杀安徽革命党人。民军为驱逐倪军,在中秋节前纠集逾两万人,设立司令部于寿城东九里岗商定,公推水百川为司令,意欲占领寿州。因久攻不下,分散撤退。水百川往上海避难,拟与管鹏王建芳等人回皖讨倪,途中遭捕遇害。
  • 刘崧衡(1885-1913),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发生后,与邹代藩周召期等成立湖南公民联合会,主张彻查刺宋案,宣布湖南独立。事败后又组织中国国民除暴团,计划于9月上旬发动起义讨袁,不幸事泄被捕,旋即遇难。
  • 陈辅臣(1855-1914),癸丑讨袁时任虎门要塞司令,死守珠江,以防北洋海军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后,司令部被袁世凯死党龙济光包围,陈辅臣奋力脱险,避往香港。1914年,秘密离港返粤,鼓动粤军反正,不料一到广州,就被龙的部下逮捕陷害。
  • 杨少万(1883-1914),1913年,与洛阳货捐局局长沈竹白等,在郑、汴、洛招待国民大会议员,开展河南的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张镇芳捕杀民党,杨化装成商人,逃至山东,不幸在一家戏院被捕,遭押至开封。1914年1月28日,在孝严寺就义。
  • 伍任钧(1883-1913),1911年长沙起义爆发后,随新军一道进攻湖南抚署,任筹饷总局各地设分局次长。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汤芗铭任湖南都督,11月9日逮捕16名曾在省政府任职的国民党员,囚禁于内务署,伍亦在其中。14日,被枪杀于贡院坪刑场。
  • 樊炎(1887-1914),参加庚戌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时为陆军排长。1911年参加辛亥光复,后任江北讨袁军副司令。1914年,奉命潜赴淮北征募志士、组建军队,作讨袁准备。后因奸人告密,樊等30余人在汤家沟被江北都督蒋雁行部逮捕,8月15日就义于清江浦。
  • 伍在伍(1892-1914)。袁世凯独揽大权后,伍在奉天都督府内组织讨袁机关,被都督张锡銮觉察,遂转赴哈尔滨道里秘租房屋潜居。后到蜜峰山、呼兰、海伦、绥化等地运动土匪,约期起事,并派人带款赴大连购匣枪200支运哈尔滨。不久变军溃败,伍被逮捕,押往北京,1914年5月就义。
  • 文经纬(1874-1913)。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文经纬时任湖南警察局长。随后汤芗铭出任都督,滥捕国民党人,亲友劝说文经纬避走他处,他拒不接受,痛呼:“国不可为矣,安事苟存!”11月9日被捕,14日与杨德麟等遇难于贡院前坪。
  • 陈子香(1885-1914),1911年入淮上军,在张汇滔部任营长,北上光复颖州,晋升团长。不久倪嗣冲攻颖州,陈等夜间突围。1913年9月,倪嗣冲派兵到陈家抓人未获。次年5月13日,州衙又派人包围陈的住宅,将陈及其堂兄陈传经逮走。20日晨,二人被害于寿州城隍庙。
  • 张田(1879-1913),1913年7月,为浙江讨袁军八大骨干之一,于嵊县三界、马仁村起事。失利后,返陈英士部。时,袁世凯授意淞沪护军使捕杀党人,张田计划再举,挟弹往湖州起事。不料事泄,多人被捕。是年11月6日,被铜丝勒住手脚分割而死。
  • 王发林(1882-1914),辛亥时北上南京,任第1军少将参谋长。民初受孙中山指派,到江西省南昌主持讲武堂工作。1914年,袁世凯搜捕民党人士,讲武堂被撤销停办,王被迫离开江西,回乡暂时避难。不意刚回家乡,南韶连镇守使朱福全已接到密令,将王逮捕,解到韶关杀害。
  • 李心昂(1880-1914),1913年冬,奉国民党指示,到开封组织河南中华革命党,密谋推翻袁氏独裁统治。不幸于当年腊月被捕。次年正月,张镇芳在嵩县督师镇压白朗起义的时候,接到有关李等人的案件报告,当即批示“一律死刑”,1914年2月5日在开封执行。
  • 贾侠飞(1886-1913),民初创办《自由报》,揭露张镇芳在豫恶政。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取缔国民党,凡属国民党及同情革命的报纸一律封禁。张镇芳接到袁的密令,即派人捉拿贾侠飞。8月20日,贾在北京被捕,不久被杀害在西直门外万生园前。
  • 连承基(1878-1913),1912年1月25日率山东民军与北伐沪军联合进攻北马镇,驻守黄县,失守后图谋反攻,因清帝退位而止。宋案后秘邀国民党天津交通部长邹耀廷任重郑天楚侯振东等人,联络已被遣散的鲁军、关外民军和津军,购置军火,准备讨袁。不幸8月在天津被逮捕。9月18日凌晨,在北京城外小河沿就义。
  • 林琦(1890-1914),辛亥年被陈其美任为上海都督府上校参谋,1913年奉命携款前往山东,偕同刘本密招民军,暗中联络军队,拟于曹州起义。不料为逆探所执,由军警押赴山东都督靳云鹏的司令部,再移交济南模范监狱,1914年8月呕血死于狱中。
  • 朱葆诚(1889-1913),辛亥年参与光复南京的战斗。1912年5月,前清官僚程德全复任江苏都督,朱受上海同盟会密令,计划除程,事情败露,6月1日被捕。1913年7月12日,朱被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释放,复奉命由南京运送军火到上海,7月27日途经苏州被捕,即于当天枪毙。
  • 纪东流(1885-1913),21岁考入吉林警官学堂,并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民初为国民党东北地区负责人,二次革命时期任东北讨袁军总司令。1913年9月,被袁世凯当局逮捕并杀害,时年28岁。

注释

编辑
  1. ^ 1913年12月,黎元洪仍被段祺瑞胁迫入京,迁入瀛台居住。[6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2. ^ 2.0 2.1 二次革命. 中华百科全书.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中文(台湾)). 宋教仁系国民党领袖,平日主张政党内阁最力,袁氏疑惧不安,密遣人于三月二十日暗杀于上海 
  3. ^ 《剑桥中华民国史》第四章 政党和立宪政府:“但由于(国民)党在1913年1月和2月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宋教仁开始在演说中攻击袁政府及其政策。他更加有力地坚持他的主张:国会才能产生内阁,包括总理,国会应负责起草新的更持久的宪法。他直截了当地鼓吹削减总统的权力。的确,宋也在认真考虑驱袁下台的问题,尽管孙逸仙继续赞同由新国会重新确认袁任总统。 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遭袁政府的代理人暗杀,他设想的选举、政党、国会及其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未能付诸实施,当年没有,以后也没有。后来,其他一些政党建立了又改组了,而除了领导军队的以外,没有一个政党能够掌权。”
  4. ^ 《剑桥中华民国史》 第4章 袁世凯面临的几个问题 :清朝这位伟大的改良主义官员,作为总统,不能够或者不愿意适应民国分权的、自由主义的环境。民国的社会松散,以及在实践中对他的中央政府施加的过分限制,使他感到生气。国民党1913年初在选举中取得的胜利,使他面临权力被进一步限制的前景,甚至达到要他下台的地步。立宪政体、选举和省自治似乎都在迫使他退却。他不退却,而是准备战斗。
  5.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二冊民國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 : 86. 
  6. ^ 究竟谁杀了宋教仁?.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7. ^ 侯宜杰. 暗杀宋教仁的主谋尚难定论. 《史林》2013年第1期. [2014-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后来近代史学界一般均认为袁世凯是刺宋的主谋 
  8. ^ 张耀杰. 《谁谋杀了宋教仁》. 团结出版社. 2012: 327 [2013-10-13]. ISBN 9787512606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9. ^ 张耀杰:谋杀宋教仁的真正凶手是陈其美. [2014-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3). 
  10. ^ 楚望台:宋教仁先生是被谁刺杀的?. 共识网. 2010-01-20 [201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 孙中山. 叶匡政 , 编. 《孫中山非常言:論道1896-1925》 第1版.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12. ^ 王尔敏校订.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13. ^ 萧若元说、刘文慧统筹、Jo Cheung撰稿及编辑、于非资料搜集. 《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香港: Hong Kong New Media. 2015. ISBN 978-988-14176-8-8. 
  14. ^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 [200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15. ^ 钟动. 酣畅淋漓抵千军——钟动作护国军政府讨袁檄文. 辛亥革命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16. ^ 周總長伸論大借欵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5-02. 
  17. ^ 冯双. 《邹鲁年谱》第1卷 2010. 中山大学出版社. : 58. ISBN 9787306035134. 
  18. ^ 18.0 18.1 18.2 张磊、张𬞟.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9. ^ 黎元洪.   關於宋案借欵之通告. 维基文库. 
  20. ^ 黎元洪.   致四督及黃興函. 维基文库. 
  21. ^ 黃鶴樓羣英大會. 时事新报 (上海). 1913-05-25. 日前闻岑春萱、章太炎、章行严三人先后至鄂见黎副总统,请任调停,兼约张謇、李经羲连名致梁启超一电,邀请赴鄂,同任其事,梁已电辞,又黎电邀汤寿潜君,汤亦辞不往…… 
  22. ^ 副總統對於岑譚調和主張之態度. 申报 (上海). 1913-06-06. ……遂与章太炎、李仲仙诸人来鄂,借黎副总统为调停之枢纽,讵到鄂旬日,与黎公晤谈数次,不惟联络无效,即调和亦幷无望,致章、李诸人飘然而去…… 
  23. ^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201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9) (中文(台湾)). 
  24. ^ 朱宗震《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编,第395-396页
  25. ^ 25.0 25.1 25.2 林家有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6. ^ 《黎总统政书》,卷19
  27.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6-10, (393号). 
  28. ^   忠告李烈鈞文. 维基文库. 
  29. ^ 副總統電辭兼領贛督. 时事新报 (上海). 1913-06-12. 
  30. ^ 專電. 时事新报 (上海). 1913-06-19. 李督十五日离赣,驻湖口,十六日乘轮南下,闻赴皖转申 
  31. ^ 李列钧在江西一带实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整顿财政、选派留学生出国、并捉捕了彭木香等匪徒。见:李中福、周望高. 李烈钧督赣期间的得失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吴晓平、周望高. 民初李烈钧在江西的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32.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6-15, (398号). 
  33.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7-01, (414号) [2023-02-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1-01). 
  34. ^ 黎副總統爲武漢亂事之通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7-03. 
  35. ^ 黎副總統宣布匪黨謀亂情形電. 申报 (上海). 1913-07-05. 
  36. ^ 特約路透九江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7-11. 十日发:北军突然开抵此间,扎营龙开湖,由李纯指挥……外间谣传北军抵此示威之原由,系因九江要塞司令陈廷训深恐兵变,致电黎副总统,请派北军镇摄……北军如开至省城,则战事恐不能免。 
  37. ^ 贝华. 第三篇 二次革命. 中國革命史 初版. 上海: 光明书局. 1926-09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9). 李(纯)于七月七日抵浔,驻沙河镇,而李烈钧则于八日抵湖口……十二日,宣布独立……黄兴即由沪至宁,十五日晨,遂胁迫都督程德全,以其名义,通告各省,宣布独立……始南京之独立也,苏督程德全、省长应德闳以独立非本意,均于次日离甯至沪 
  38. ^ 向祎华. 1913年江西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都督李纯大肆搜刮在天津建. 江西晨报. 2014-02-27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39.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7-16, (429号). ……李烈钧带同外国人四名,于本月八号晚乘小轮到湖口,约会九、十团团长……赣军队突于十二日上午八钟开枪,向我军进攻,且以湖口地方宣布独立…… 
  40. ^ 南京獨立情形. 时事新报 (上海). 1913-07-18. 
  41. ^ 程德全通電. 时事新报 (上海). 1913-07-18. ……本月十五日,驻甯第八师等各军官要求宣布独立,德全苦支两日,甯病剧发,刻难搘拄,本日来沪谒治……程德全。篠 
  42. ^ 皖省獨立情形.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0. 安徽民政长孙多森于本月十六日……请省议会议长暨各军官到公署集议,乃暂推师长胡万泰为都督,孙任民政长,以保卫治安,犹未遽行宣布也,适夜间十一时怀甯看守所人犯逃出百余名……人心因之动摇,恐酿大变,十七日晨,通电各省,并分电各属,本日自行独立,至午时,顷当将都督印信送交胡万泰……以宪兵营长祁耿寰为讨袁总司令 
  43. ^ 組織新軍彚記. 新闻报 (上海). 1913-07-19. 陈英士君业已举为驻沪讨袁军总司令,昨日已在南市久大马头中华银行旧址,即现设南市司法科为司令部 
  44. ^ 陳總司令通告.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0. 驻沪讨袁军总司令陈英士君又出示云:为出示晓谕事,照得本总司令奉准江苏都督程暨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照知,在沪组织讨袁军司令部,除节制所属各军外,凡上海所有军队、外交、交通各机关,统由本司令管辖…… 
  45. ^ 陳烱明之宣言.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07-27. 广州电云:十八日,广东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陈烱明会同省议会发出布告并通电各省文如下:‘……本省会、本都督确见袁贼种种行为,谋叛民国,破坏共和,乃于本日,宣告袁世凯,断绝关系,举烱明为粤东大都督兼讨袁军总司令,克日督率粤东六万健儿,北上讨袁……’ 
  46. ^ 贛亂聲中之福建.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8. 福建自闻江西开战之说,军界大有跃跃欲试之势,而以十四师师长许崇智、巡防营统带朱震等为尤甚,屡次晋劝孙都督宣告独立……不允所请……十八号……许崇智复往谒都督……云:‘事已至此,都督愿允即允,不允亦须允!’……十九号下午,讨袁会开会……并读宣告独立通电…… 
  47. ^ 浙江朱督之通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7-21. 吾浙自辛亥起义以后,民力雕残,盗贼充斥,元气大伤……何忍再见地方糜烂,连日召集军官开会集议,亦均以维持秩序,顾全地方……一意保我治安,不问其他,如有乘机骚扰,或派遣军队者,不问来自何处,凡妨害我民生命财产者,一律视为公敌……浙江都督兼民政长朱。哿。印 
  48. ^ 討袁軍大元帥之印信.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08-02. ……爰于七月二十二日集合十八省代表,票举讨袁军大元帅……岑春煊先生以念五票当选……祈克日赴甯,履行职务…… 
  49. ^ 胡萬泰孫多森潛逃記.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5. ……讵料二十一夜四鼓,胡、孙竟相约潜逃出西城,乘某兵舰下驶……二十夜,芜湖军队已估领大通,将督销盐款全行提去,省中本派有一营驻通,不料与芜军战,大败绩,仅賸数十人而归,省城失此饷源,胡、孙乃惶恐万状,兼之龚振鹏、张永正辈皆不信任胡、孙,胡之命令素不行于团长……仍各自为政,皆有取而代之之意…… 
  50. ^ 三日易兩都督之安徽.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7. 
  51. ^ 張上將等二十四日報捷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7-29. 二十号我军与叛军激战于徐州柳泉二郎山,大破其众……于二十二号夜,攻克徐州,叛军悉向蒲口遁逃,我军指日进攻南京,谨此捷闻。张勋、周自齐、靳云鹏。敬 
  52.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7-29. 据江西宣抚使段芝贵、左司令李纯、右司令王占元、海军次长汤芗铭等电……于二十五日夺取湖口西炮台……于是日午后六时,海陆军会攻,克服湖口…… 
  53.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3-08-05, (449号). ……匪首陈其美、钮永建等盘据上海,擅行要胁,嗾使六十一团三营、松军三营、三十一旅步兵三营、福字三营、沪军四营、炮队一营、岑春煊卫队二营及新招无赖千余人,环攻数昼夜,官军极力抵御,暴徒就歼过半……现在海陆各军络绎南下,上海城厢业已完全恢复……海军中将李鼎新、郑汝成授以勋三位,陆军少将臧致平授以勋四位…… 
  54. ^ 英界訪員紀載.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7-28. 陈其美将司令部移驻阐北……北市华洋各商大起恐慌……请求外交团设法保护……于昨晨六时,商请万国商团总司令齐集马步各队,并会同日军,整队前赴闸北三区辖境,先至南军司令部,勒令驻部各军队卸去军服,交出军装枪弹,立即一倂驱散…… 
  55. ^ 鎭江取銷獨立詳情.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9. 
  56. ^ 蘇州取銷獨立後情形.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9. 
  57. ^ 岑春煊啓事. 新闻报 (上海). 1913-07-29. ……现在谣言繁多,若不去沪,无以自明心迹,今乘桴远去…… 
  58. ^ 張我權通告粵省取銷獨立並受任都督電. 神州日报 (上海). 1913-08-09. 粤支日(4日)取消独立,罢出境之师,陈炯明舍职潜去…… 
  59. ^ 成都胡都督來電. 盛京时报 (奉天). 1913-08-31. ……不意熊逆克武,豺狼成性,阴谋狡险,身任师长,甘作叛徒,竟于八月五号在重庆宣布独立,传檄讨袁军总司令,并以杨逆庶堪伪称民政长,蹈李逆之覆辙,作民国之公敌……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胡景伊叩。佳。印 
  60. ^ 黎副總統布告湖南取消獨立通電. 时报 (上海). 1913-08-18. 顷准长沙谭都督文(十二日)电:‘开本日宣布,罢兵息民,电达中央,听候处分,请迅简贤能来湘接代,并祈代达悃忱,促布文命。’……因湘事已和平解决,合行通电宣布,希即分别传知为荷。黎元洪。寒。印 
  61. ^ 閩督孫道仁宣布取消獨立之公電. 时报 (上海). 1913-08-19. ……刻下善后事宜已办理就绪,全省一律取销脱离字样,宣布仍归中央统一……孙道仁叩。元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胡春惠. 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20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16101827. 
  63. ^ 63.0 63.1 63.2 冯天瑜. 天光云影: 文化史漫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3119721. 
  64. ^ 袁克文.   辛丙秘苑. 维基文库. 1921-01-03. 瀛台故清帝居……元洪至,顾而大乐……及帝制初筹时,先公以元洪居府中,多有不宜,乃修邸迁之,或谏先公曰:“不可使宋卿外居,不易监察,苟变,将奈何?” 
  65.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罗福惠、朱英 主编. 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 第一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62250531. 
  66. ^ 张梓生《二十年来中国之革命战争》,《东方杂志》1931年28卷第19期
  67. ^ 袁伟时:“二次革命”使中国走向歪路. 共识网. 2013-07-11 [2014-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8. ^ 二次革命”断送中国宪政之路. 凤凰网. 2009年4月23日 [2014年3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6日). 
  69. ^ 《黄兴·中国近代名家名作宝库》第38页,1913年7月15日
  70. ^ 《袁氏当国》41章 是谁杀了宋教仁?
  71. ^ 大事记 1912-1913. 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 中国台湾网. [2021-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8). 
  72. ^ 《张继请全体议员迁出北京电》,《民立报》1913年7月17日
  73. ^ 陶菊潜.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 武夫当国:1895-1928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海南出版. 2004. ISBN 978-7-5443-1825-9. 
  74. ^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尚小明. 宋案重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20115773. 
  75. ^ 《图说中国红十字会110年》. 山西省红十字会. [2021-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