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盟会

革命組織
(重定向自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又称中国革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等多个团体集合而成的革命组织,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其组织遍布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发动多次尝试推翻清朝的起义,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

中国同盟会
领导人孙中山宋教仁
成立时间1905年8月20日 (1905-08-20)
 日本东京市赤坂区
解散1912年8月25日 (1912-08-25)
合并自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中和堂(外围组织)
国家 大清(1905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
意识形态共和主义
三民主义
排满主义
政治立场中间中间偏左[1][2]
知名袭击辛亥革命
人数约5至10万人
继承
国民党 (1912–1913) 国民党(1912年)
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1914年)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19年)
中国中和党
中国同盟会
繁体字 同盟會
简化字 同盟会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于其成员包罗之众,自1906年以后就不断发生内争,包括个人的冲突、理论的不同与革命方略的歧见,特别是由于一连串武装起义的失败,更增加了内争的激烈性。辛亥革命成功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遭袁世凯下令解散。部分成员另行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至今。[3]

历史

编辑

成立

编辑
 
同盟会成立情形油画
 
同盟会成立情形浮雕
 
同盟会成立纪念碑在东京大仓饭店

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牵线下,结合孙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青年会等组织[4],1905年7月,在东京召开第一次成立大会。8月20日,再开第二次大会于日本国会议员阪本金弥之宅邸,在场300人决议通过组织章程[5][6]。大会讨论组织命名,有人主张“对满同盟会”,孙指革命宗旨不仅对满,拟作“中国革命同盟会”,终以组织秘密,称“中国同盟会”。[7]:476民元后任美洲中国同盟会会长的伍平一回忆说:“岁乙巳,大会欧美日本之留学生于东京,内地各省之哥老会、三合会、剑仔会、大刀会、均派代表与焉,而同盟会乃成。孙先生以兴中会首领,推为同盟会本部总理。”[8]

会上,孙被推举为总理[9]:367。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地位形同副总理[10]:146。孙在会上宣布中华民国之名称,吩咐党员返回本省,鼓吹革命主义[11]:498。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中国同盟会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10]:146

方针

编辑

同盟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次年发表“军政府宣言”,并将此誓词列为革命建国之“四纲”[12]:366。同盟会宣言开宗明义,呼吁需要一场“国民革命”,由“一国之人”着手进行,且应分两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驱逐满人,第二阶段是恢复中国主权;满人乃关外之东夷,他们征服中国、奴役汉人,让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唯有驱逐满人,才有可能“光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10]:172。同盟会创立时发表之宣言,是革命意识形态即三民主义之雏形,尔后又藉黄兴、章炳麟之助,孙在1906年秋天进一步修订,即所谓《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0]:167。宣言主要方针是在《民报》上发展出来,文章由不同作者执笔,观点具个人色彩,有时还彼此矛盾,确实构成三民主义教义主体,一般认为表达孙之政治思想[10]:167。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部、立法部和司法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

发展

编辑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发刊词高举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9]:367。《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1908年10月10日,出版第二十四期后遭日本当局下令封禁[10]:169

1906年夏,归国的出洋五大臣之一端方递呈奏折,交待海外见闻:“以奴才使事所及,明访暗查,见夫无知青年,惑其邪说,什而七八。逆贼孙文演说,环听辄以数千,革命党报发行,购阅数逾数万。……近访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或用歌谣,或用白话,沿门赠送,不计其数。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13]9月1日,清廷宣布预备立宪。

1906年12月,梁启超致康有为的信中说:“革党现在东京占极大之势力,万余学生从之者过半。前此预备立宪诏下,其机稍息,及改革官制有名无实,其势益张,近且举国若狂矣。东京各省人皆有,彼播种于此间,而蔓延于内地,真腹心之大患,万不能轻视者也。近顷江西、湖南、山东、直隶到处乱机蜂起,皆彼党所为。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14]

 
孙中山与南洋同盟会成员合影
 
1906年,孙在晚晴园设计的元始国旗,图中为自由钟,横书“囻民万岁”。由张永福夫人陈淑字绣。

起义

编辑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如下多次起义:

名称 时间 发起团体 革命经过
乙未广州起义 1895年 兴中会 杨衢云、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0年 兴中会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 同盟会 12月,是同盟会正式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由刘道一起义于萍乡浏阳醴陵萍浏醴起义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同盟会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又称“丁未黄冈之役”。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同盟会 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湖。
钦廉、防城起义 1907年 同盟会 9月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又称“丁未防城之役”。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同盟会 12月命黄明堂起义镇南关,并亲临指挥,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同盟会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今越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
河口起义 1908年 同盟会 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又称“戊申河口之役”。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同盟会 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失败后部分避居香港之成员组成了支那暗杀团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同盟会 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初期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 1911年 共进会
文学社
10月10日由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外围组织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引发了各省响应宣布独立,导致清帝退位,又名辛亥双十革命。

分裂

编辑

有学者认为,同盟会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其中某些革命团体多年后变得公开与孙为敌[10]:167

1907年陶成章、章太炎等指控孙中山接受日本政府5000元的离境费及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日语鈴木久五郎的献金10000元,仅留下2000元作为《民报》经费。1908年,因陶、章主办的《民报》大谈国学和佛学,鼓吹革命的文章渐少,以至销量日减。陶成章要求孙为《民报》拨款3000元印刷费,并在南洋发行《民报》股票。孙因5月河口起义失败后被解送到新加坡的六百多名战士需安置费,只将自己的手表、衣物交给陶成章变卖。陶成章不满,遂改换名义,请孙为筹建中的江、浙、皖、赣、闽五省革命协会募资5万元,孙“以近日南洋经济恐慌,自顾不暇,断难办到”回绝。1909年1月,陶成章以江、浙、皖、赣、闽五省革命军名义在南洋筹款,华侨却很少认捐,使陶怀疑孙暗中捣鬼。9月,陶成章纠集数人在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同盟会七省意见书》,指责孙“谎骗营私”,在汇丰银行有巨额存款,有“残贼同志”、 “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名誉”三大“罪状”,要求“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发表罪状,遍告海内外”,但黄兴、吴敬恒等多数党人坚决反对。由于双方僵持不下,陶成章、章太炎等人退出同盟会、重组光复会,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在南洋另组总部。[15]

1912年1月,蒋介石奉陈其美命令暗杀陶成章[16]

辛亥革命及其后

编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成立武昌军政府,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并相继成立军政府。各军政府基本按照同盟会《革命方略》行事,如武昌军政府成立后,即以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宣示中外,其《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照会各国领事》基本照抄《革命方略》中的《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和《对外宣言》。[17]同盟会员居正为武昌军政府制定都督府组织条例,为免大家怀疑,号称是“同盟会本部所拟”,所以开会讨论时,到会数百人毫无异议,当场获全体通过,次日即公布施行。“其后各省先后光复,各建都督府,略依鄂军政条例,直至大一统政府成立于南京”。[18]日本作家池亨吉评论:“此次武昌的变乱,虽属突然,但其活动完全遵照革命方略,其行动计划亦步步按孙文之意而动。”[19]:59-60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再迁南京

1912年6月,袁世凯为扶持黎元洪清除湖北的革命派,电邀蒋翊武去北京当临时大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临行前,在蒋翊武的倡导下,文学社社员一致同意加入同盟会。[20]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指导下,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在北京联合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而章炳麟等人则与黎元洪组建共和党

评价

编辑

学者金冲及认为,同盟会集中在华南起义,非因为拘泥于地域成见,而是经过领导层慎重考虑的。粤、桂、滇地处边境,毗邻的东南亚华侨多支持革命,便于革命军的撤退和接济。广西王和顺等曾在南宁起义,1905年被迫退入越南,但实力得以存续,1907年又在防城起义。而华中萍浏醴起义遭镇压后,江苏、湖北、湖南的机关发展缓慢。同盟会领导层的失误在于,对湖北新军的革命性估计不足,仅将其作为一支响应之师。但另一方面,革命党在湖北新军快速发展乃1911年春天以后,是黄花岗起义失败催使文学社共进会联合产生的。从同盟会成立到1910年初,集中在华南起义可以说是正确的,必须结合历史来看待。[21]

学者陈锡祺指出,华兴会的人数在兴中会之上,有人认为华兴会在同盟会中起了主导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兴中会在世界各地都有宣传及联络机构,如在香港有《中国日报》,檀香山有《檀山新报》,旧金山有《大同日报》,南洋有《图南日报》,在欧洲则有比、德、法等留学生革命团体。当华兴会成员在讨论华兴会和兴中会联合的问题时,所讨论的都是“入孙逸仙会”或“不入孙会”,而非相反。湖北籍学生、华兴会人数在东京留学生中占优,但其活动能力和影响力比不上兴中会。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名声已响彻中外,所以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即被选为总理,同盟会的纲领则一字不改地沿用兴中会的十六字宗旨。[22]

组织

编辑
 
中国同盟会证书

入会仪式

编辑

入会人手写盟书并举手宣誓:“联盟人某省某府某县人某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某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某某某。”之后,由孙文带入一小室,秘密传授暗号:“问何处人,答为汉人。问何物,答为中国物。问何事,答为天下事。”礼毕,孙中山祝贺道:“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23]

成立后

编辑

同盟会主盟人(东京

1906年后

编辑

1906年5月6日中国同盟会订立的《中国同盟会总章》第十六条规定[24]

十六、本会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其区画如下


国内之部: 西部一重庆一四川、贵州、甘肃 。东部一上海一江苏、浙江、安徽。中部一汉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南部一香港一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北部一烟台一山东、山西、直隶、陕西、蒙古、东三省。
国外之部: 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属地及缅甸、安南、暹罗。欧洲一比利时京城--欧洲各国。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檀岛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岛。

根据上述规定,中国同盟会于中国同盟会本部之下应成立如下组织:

此后中国同盟会还成立过以下较大的分支机构: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东京本部委派傅梦豪、蒋洗凡,乘船抵达上海,联络各界促成国民党会的成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略論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摘自: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5-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 
  2. ^ 莫世祥. 歐美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的回響——以三民主義的後期發展為例. 《有志竟成: 孙中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页521-535). 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 2005年.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3. ^ 中國同盟會.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中文(繁体)). ,《中华百科全书》典藏版
  4. ^ 唐德刚. 〈同盟會這個革命大拼盤〉. 《明报月刊》1991年12月号 (香港: 明报杂志有限公司). 
  5. ^ 曹亚伯. 第三章 同盟會之成立及吳樾炸五大臣. 武昌革命真史 前编. 上海: 中华书局. : 15页–16页. 初开成立会于东京赤坂下之黑龙会……是日到会者四十余人,如黄兴、孙文、宋教仁、张继、杜禹、汪精卫、马君武、李根源、吕天民、冯自由、于德坤、程家柽、孙毓筠、黄复生、周代本、胡瑛、吴春阳、石志泉、李书城、耿觐文、但焘、田桐、何晓柳、宫崎寅藏、张昉、陈天华、曹亚伯、秋瑾等,大约各省皆有一二,惜未抄存其名册也。隔数日,再开会于东京赤坂某日人家,各省到会者计四百余人,由陈天华一手起草之《革命方略》《同盟会章程》,皆逐条于此通过。 
  6. ^ 冯自由. 中國同盟會史略. 革命逸史 第二集. 商务印书馆. [2022-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8). 于是决定是月下旬某日假座东京赤坂区桧町黑龙会会所为第一次开会地点……开会时日确为(阴历)乙巳六月下旬,惟是日为下旬何日,余已忘之……计莅会六十余人中……独甘肃一省缺席矣……是年七月……中旬同盟会复假赤坂区霞关子爵阪本金弥邸开第二次正式成立大会……是日莅会人数三百余人,首通过会章,次选举干事…… 
  7. ^ 吴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 远东图书公司. 1982. 
  8. ^ 《少年中国晨报》1912年2月25日,第1版。
  9. ^ 9.0 9.1 张磊、张𬞟. 《孫中山傳》.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著、温哈溢译(第九章协力林添贵,人物小传协力杨诗韵). 《孫逸仙》. 台北市: 时报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11. ^ 孙中山. 《國父全集》第一冊. 台北: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校订. 1973. 
  12.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13. ^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第41-42页。
  14. ^ 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与夫子大人書》.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15. ^ 孙书文. 黄兴平息两次“倒孙”风潮始末. 北京市政协. 《北京观察》2016年10月副刊.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30). 
  16. ^ 《蔣主席》第八章《槍殺陶成章》. 上海: 邓文仪. 1945. 
  17. ^ 李志茗《旧邦新造: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之组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18. ^ 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19. ^ 池亨吉《武昌革命的意义》,《新日本》1912年1月号。
  20. ^ 蒋翊武. 辛亥革命网. 2014-08-14 [2022-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21. ^ 金冲及.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二题. 《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22. ^ 陈锡祺.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集.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4: 第11页. 
  23. ^ 李凡. 孙中山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31. ISBN 9787308091534. 
  24. ^ 中國同盟會四綱.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中文(繁体)).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