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宽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1年8月22日) |
黄文宽(1910年8月11日—1989年7月22日)[1],又名黄玄、黄言,字岩,号萍庐,因生于农历庚戌年七月初七“七夕节”,故别署乞巧生[2]、陨石道人,斋名刚斋、瓦存室,自榜其寓所为反拙楼、书藏楼,男,广东新宁(今广东省台山市)人,中国文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律师。民国时期就读于私立广州法学院,历任广州大学法律系主任和教授、华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执律师业,为广州律师公会常务理事。1949年后,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岭南篆刻学会首任会长,以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常委等[3][4]。
黄文宽 | |
---|---|
英文名 | Huang Wenkuan |
字 | 岩 |
号 | 萍庐 |
本名 | 黄玄 黄言 |
出生 |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省台山市) | 1910年8月11日
逝世 | 1989年7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 | (78岁)
国籍 | 大清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籍贯 |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省台山市) |
民族 | 汉族 |
语言 | 汉语 英语 葡萄牙语 |
母校 | 广州培正中学 私立广州法学院 |
职业 | 律师、教师 考古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 金石学家、书法家 诗人、哲学家 收藏家 |
知名于 | 法学界、教育界 史学界、考古学界、人类学界 印学界、书法界 文学界、哲学界 收藏界 |
研究领域 | 法学、教育 史学、考古学、人类学 印学、书法 文学、哲学 |
生平
编辑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1920年十岁的黄文宽跟母亲从家乡台山移居广州。父亲早年家穷,便随台山乡人远离故土,到美国谋生,1926年从海外归来探亲,不幸得病死去[5]。
黄文宽天资聪敏,自幼结习词翰[6][7]。先后就读于教会学校广州培正小学和广州培正中学[4]。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他是培正学生救亡运动领袖。远赴中国东北劳军联络东北抗日义勇军;携募捐款到绥远面见冯玉祥将军,支援抗日同盟军;后知同盟军失败,往北平晋见同盟会元老黄节,相拥痛哭[1][8]。
1932年毕业于私立广州法学院,执业律师[9]。
黄文宽青少年时即具金石学才华而为西泠印社社员。1935年与陈大年、谢英伯、何绍甲等共创“天南金石社”,社员十一人,社址设在广州黄文宽律师事务所[10]。
1938年至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任职于国民革命军。被派往香港、澳门等地刺探日伪情报,虎穴历险[8][1]。
抗战结束后,回广州复执律师业,在广州法学院、广州大学、华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授,为广州律师公会三位常务理事之一[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律系被撤销[9]。1953年黄文宽参与创建广东省文史馆[8]。随着1950年代后期反右运动,因西方法学观以及国民革命军任职履历,黄文宽被当局划为“右派”中之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于是专攻文史哲[4][7]。
1960至70年代又因文史哲的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文革期间黄文宽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1][4]。《澳门史钩沉》是黄文宽20多年的精心之作,文革期间,书稿所附大量地图、照片等原始资料均被抄出焚毁,所幸壁藏文稿侥幸逃过劫难[8]。
1978年黄文宽冤案获得平反。鉴于黄文宽在法律界的威望和成就,政府授予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等荣誉[11]。
学术领域,黄文宽先后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和副馆长,受聘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1]。1987年应邀赴澳门作学术交流;旋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专题演讲广东诗书[1][4]。
1988年创建“岭南篆刻学会”,并任首任会长[11]。
研究领域及贡献
编辑黄文宽唯独法学是科班出身,其余学科皆为自学[8]。广涉考古学、人类学、古籍版本、碑版、文学、史学、诗词、哲学、文字学、书法、篆刻等领域。学识渊博,创作实践与学理研究相结合,富著述,立论持重,多个领域均卓有贡献。被誉为“博古开新的天才”[9][7]。
法学
编辑黄文宽善于法学学理与案件审理并重。三十多岁的黄文宽先后被聘为私立广州法学院教授、私立广州大学教授和系主任、华南联合大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为广州律师公会三位常务理事之一。民国时期参与战区第七军事法庭间谍案审理,以及粤港澳多起重大案件审理,是岭南著名大律师[1][7][4]。
哲学
编辑先秦《鬼谷子》历来被视作“旷世绝学、智慧禁果”的高难古代哲学,鲜有人触及[12]。黄文宽一直把文史哲看作自己的使命,而视法学为业余[7][1]。善攻坚且独出己见,阐发《鬼谷子》义理,解析其着重于辩证的哲学方法,御人于无形之中,具有整体统御、智谋策略学体系,认为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鬼谷子》独树一帜。借军旅生涯之隙,1940年未满30岁的黄文宽写毕《〈鬼谷子〉本义》,获得哲学界肯定,被广州大学列为教科书[7]。
史学和考古
编辑黄文宽以律师特有的逻辑思辨力,把史学和考古关联于历史、地理、艺术、人文、哲学、人类学等领域,以及田野考察,使各学科门类之间成为相互贯通、相互协作的有机系统。
他在《兰亭断讼》研究中,以律师“庭辩”式的方法,大量举证,雄辩地论证了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三种《兰亭序》临本为后世伪托之作[8]。
黄文宽《澳门史钩沉》经20多年,翻阅明清朝廷记载、大臣奏章和信函,广东各州府县志、福建、浙江省通志,以及葡萄牙等外国文献。收录资料从1514年至1928年,引用书目近百种,厘清历史事实,使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强占澳门的历史真相浮出水面[8]。
黄文宽参与广东省以及全国多次古墓和文物发掘整理,写出了许多研究论文和考察报告,载入《考古学报》、《文物》两种文物考古界最重要的刊物,成为文物考古界的重要文献。如 《南越文帝陵墓的发现和广州历史地理》、《戴缙夫妇墓清理报告》、《广州市古城砖拓片及修城考》、《广西贵县发见的宋墓质疑》、《〈文献通考〉校误》等等,均为黄文宽这种独特的学术方法的结晶[7][13]。
古文字学
编辑古文字学中的“通、同、假”被古文字学界共认为最难研究的学问[14]。《〈说文解字〉通、同、假》是黄文宽着力最多的一部大部头著作,前后历经数十年,积累书稿甚富。“通、同、假”属于古文字学繁复的概念系统。包含“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异体字”,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通假”就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叫做“本字”。“通、同、假”之间容易相混。黄文宽在“通、同、假”概念的厘清和简明化上面取得了突破,界同行叹为佳构[7][4]。黄文宽治学严谨,数易其稿,终未成书便与世长辞。1989年临终前对其挚友王贵忱(1928—,时任中山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表达此著作未能完成的遗憾[7]。
金石篆刻
编辑黄文宽篆刻初无师承,溯金石之本,承先秦和秦汉玺印,览明清文彭、邓石如、黄易、吴让之、吴昌硕、黄士陵各家篆刻,兼收并蓄。故其用刀不拘成法,因材运刀,尤善作汉急就凿印,切刀冲刀并用,于刀锋中隐含石痕笔意墨韵,体现了其主张“刀”(刀刻技术的力度)、“石”(石材的刚挺)、“墨”(书法笔墨的韵味)三者合一的印学观念。他在“守默”一印的边款上刻道:“文宽此作自立门户,空诸依傍矣”, “正刀与侧刀,浅冲与深冲,大切与小切”互用。其印章既深入蕴含古人精髓,又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气质,形成他印面阔大、饱满、浑成的刚健之风。黄文宽培养了大量篆刻艺术人才,被称为“岭南印坛教父”[9][15][11]。
诗词
编辑1933年黄文宽23岁即著有《岭南小雅集》,颇得黄节赏识,许为善选学。还编撰有《历代纪事诗选》、《南明广东诗说》等[1][7]。黄文宽尤为强调诗言志,故其诗叙事寓志之所向,多刚健沉实间或豪放。尤工七律和七绝,其中“由来积健始为雄,象外环中绝太空。我向破荷亭上立,从知老子气犹龙。”可见其气概[9]。一生留下大量诗作。仅论印诗就有百余首,例如“务从险绝归平正,圭角销磨风骨存。笔阵纵横齐大化,未须黑白与君论。”言说篆刻艺术精要,隐喻刚直磊落的品性和人格[6]。
黄文宽这首七绝是他自己一生的最好概括:
绮筵藩溷任风翻,(沧桑人生)
少已能顽老更顽。(顾性傲岸)
我是支机天汉石,(天资超迈)
收藏
编辑黄文宽富收藏,各种古籍善本、印谱珍本、碑贴多达200种,其中《十钟山房印举》《丁丑劫余印存》《千玺斋印谱》等为原钤珍本。又藏有古代玺印直至明清近现代吴昌硕、黄牧甫等名家印章800余方[7][15][6]。
出版物及学术遗存类目
编辑著作名称 | 著者 | 出版社/机构 | 年代 | 类别 |
---|---|---|---|---|
《〈鬼谷子〉本义》 | 黄文宽著 | 广州大学 | 1940 | 哲学 |
《岭南小雅集》(3卷,萍庐丛钞·第一种)[16] | 黄文宽编著 |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 1933 | 诗词 |
《历代纪事诗选》(萍庐丛钞·第二种) | 黄文宽编著 | 广东省文史馆 | 1980年代 | 诗词 |
《南明广东诗说》(萍庐丛钞·第三种)[17] | 黄文宽著 | 广东省文史馆 | 1986 | 诗词 |
《〈说文解字〉通、同、假》(未完稿) | 黄文宽著 | 广东省文史馆 | 1950-80年代 | 古文字学 |
《〈文献通考〉校误》[18] | 黄文宽校勘 | 文物出版社 | 1957 | 目录学 考据学 |
《戴缙夫妇墓清理报告》[19] | 黄文宽考察报告 | 科学出版社 | 1957 | 考古发掘 人类学 |
《从广州出土的虎子谈虎子的考证》[20] | 黄文宽撰 | 科学出版社 | 1957 | 考古学 |
《广西贵县发见的宋墓质疑》[20] | 黄文宽撰 | 科学出版社 | 1957 | 考古发掘 人类学 |
《广州西村发现北宋瓷窑建筑》[21] | 黄文宽撰 | 科学出版社 | 1964 | 考古发掘 建筑学 |
《南越文帝陵墓的发现和广州历史地理》 | 黄文宽撰 | 广东省文史馆 | 1980年代 | 考古 历史 地理 |
《宋代广州西城与番坊考》 | 黄文宽著 | 广东省文史馆 | 1980年代 | 考古 地理 |
《广州市古城砖拓片及修城考 : 黄文宽小楷手稿》 | 黄文宽著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2007 | 考古 书法 |
《澳门史钩沉》 | 黄文宽著 | 澳门星光出版社 | 1987 | 史学 |
《兰亭断讼》 | 黄文宽著 | 岭南史学名家 | 1980年代 | 书学 |
《世说新语与兰亭叙》[22] | 黄文宽著 | 中国书法家协会 | 1983 | 文学 书学 |
《中国印学史》(未完稿)[15] | 黄文宽著 | 广东省文史馆 | 1980年代 | 印学 |
《篆刻艺术构成之要素》 | 黄文宽著 |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 1980年代 | 篆刻理论 |
《黄文宽印谱(不分卷)》[23] | 黄文宽篆刻 杨广泰编 | 广州图书馆 | 1990 | 篆刻作品 |
《黄文宽暨门人篆刻集》 | 黄文宽等篆刻 卢炜圻主编 |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 | 1999 | 篆刻作品 |
《可居室印谱(一卷)》 | 黄文宽篆刻 王贵忱辑录 | 广州图书馆 | 2000年代 | 篆刻作品 |
《黄文宽印选》 | 黄文宽篆刻 黄大同编 | 岭南美术出版社 | 2005 | 篆刻作品 |
《黄文宽治可居用印》 | 黄文宽篆刻 王贵忱辑并序 | 广东省博物馆 | 2019 | 篆刻作品 |
《瓦存室印存》 | 黄文宽辑 | 广东省博物馆 | 1940年代 | 原钤古印集成 |
《据梧寻梦室印存》 | 黄文宽辑 | 广东省博物馆 | 1950年代 | 原钤古印集成 |
《叶杨胡刘四家印賸》 | 黄文宽辑 | 广东省博物馆 | 1950年代 | 原钤古印集成 |
《萍庐印剩》 | 黄文宽辑 | 广东省博物馆 | 1980年代 | 原钤古印集成 |
《瓦存室藏黄牧甫原石遗珍》 | 黄文宽藏 梅杰主编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2019 | 名家印石 |
《十钟山房印举》[15] | 陈介祺辑 黄文宽藏 | 广东省博物馆 | 清代 | 原钤古玺印谱珍本 |
《千玺斋印谱》 | 吴大澂辑 黄文宽藏 | 广东省博物馆 | 清代 | 原钤古玺谱珍本 |
《丁丑劫余印存》[15] | 丁辅之、高绎求等辑 黄文宽藏 | 广东省博物馆 | 近现代 | 原钤明清印谱珍本 |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胡志颖、叶燿才《书艺·由来积健始为雄——黄文宽先生的金石与人生》,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6-15
- ^ 典出《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𨱎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 ^ 余祖明《廣東詩史資料綴錄(二)》,載《廣東文獻》(季刊),第5卷第2期,1975-09-01. 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广州文化史志通讯》,广州市文化局文化志编纂办公室,1987年第二期
- ^ 《粤海艺潭·“业余篆刻家”黄文宽》,徐清雄著,花城出版社,1989:166
- ^ 6.0 6.1 6.2 梁晓庄《积健为雄——黄文宽篆刻艺术》,载《中国文化报》. 雅昌艺术网.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可居室印谱·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文宽篆刻,王贵忱辑录作序,广州图书馆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欧初《一蓑烟雨任平生——记黄文宽先生》. 广州市政协官网.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9.0 9.1 9.2 9.3 9.4 9.5 韓天衡、張煒羽《南粵印壇教父黃文寬》. 上海新民晚报官网.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社史研究汇录·黄文宽》,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96
- ^ 11.0 11.1 11.2 11.3 《岭海名流·黄文宽》,载《岭南文史》. 爱学术官网.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57
- ^ 黄文宽. 人类学学报.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文物出版社,1987:34
- ^ 15.0 15.1 15.2 15.3 15.4 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 ^ 《嶺南小雅集》,黃文寬編輯.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南明廣東詩說》,黃文寬著. WorldCat.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文獻通考〉校誤》,黃文寬,《文物》1957年第5期,文物出版社. 维普资讯官网. [2020-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 ^ 《考古学报》,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3期
- ^ 20.0 20.1 《考古通讯》,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2期
- ^ 《考古学报》,科学出版社,1964年第3期
- ^ 《纪念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一千六百三十周年大会专辑》,中国书法家协会,1983:13
- ^ 《黃文寬印譜(不分卷)》. WorldCat.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