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生
李仲生(1912年11月11日—1984年7月21日[1][2]),出生于广东韶关,1984年于台湾辞世,毕生致力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艺术家。1957年间,8位年轻画家(李元佳、吴昊、萧勤、霍刚、欧阳文苑、夏阳、陈道明、萧明贤)等人,到李仲生位于台北安东街地下室的画室,向李仲生学习现代艺术之后成立了“东方画会”,因而被视为台湾现代艺术的先驱,也是台湾现代艺术的代表性人物。
李仲生 | |
---|---|
出生 | 中华民国广东省岭南道曲江县 | 1912年11月11日
逝世 | 1984年7月21日 中华民国台湾省台中市西屯区荣民总医院台中分院 | (71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职业 | 画家 |
组织 | 东方画会(未加入,精神领袖) |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1912年11月11日,李仲生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地区;他是家中四个子女第三个出生者。他的父亲是李汝梅(字友仁),是一位擅长书画的清朝进士;母亲是黎锦文,喜好中国传统文学,能文善诗。童年时,李仲生喜欢涂鸦,从小崭露聪慧早熟深受父亲喜爱,家中经济富足深受艺术氛围中成长。[1]
1920年,李仲生八岁进入韶关市一所天主教慈幼会的天主教会所开办的励群小学就读。
1924年,李仲生自小学毕业,进入同一所天主教会所开办的励群中学就读,并习得基本写生技巧,同时跟随父亲学习国画及书法等水墨的基本技巧,自始李仲生逐渐领悟并跳脱孩童时期单纯的涂鸦行为,受父母熏陶,累积深厚东方文化底蕴。[1]
1929年,李仲生前往广州,并在次年进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就读;当时,他钻研素描,并专注于人体速写。后来,在堂兄李赞卿鼓励下,他决定前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附设绘画研究所研习。[1]并且在此期间,受教于留日画家关良,对李仲生绘画线条运用有所启悟。
1931年底,李仲生在前往西湖写生时结识油画家太田贡及田板干二;在他们的鼓励下,他决定前往日本学习。[1][3][4]
赴日学习
编辑1932年春,李仲生在王济远引荐下加入刚成立不久的美术团体“决澜社”(该社以提倡现代艺术为成立宗旨,并由庞薰琹 、王济远、关良、倪贻德等创立),并参与其首次联展。此后,李仲生也曾参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由梁锡鸿、李东平、赵兽等创立)。当时,李仲生专研于新立体主义风格。[1]
1932年秋,在“决澜社”画展结束后,李仲生同梁锡鸿自上海汇山码头乘轮船“诹访丸”前往日本。抵达后,李仲生先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日文专修科学习日文,同时在川端画学校继续精进素描。[1][4]
1933年春,李仲生考入日本大学艺术系西洋画科,并于随后接受中村研一等教授之指导。不久,李仲生偶遇“东京前卫美术研究所”招生广告并随即报名成为其夜间部学生;此后,他在该校深受东乡青儿、阿部金刚、峰岸义一、藤田嗣治等教师影响。同年,李仲生也前往东京府美术馆参观“巴里―东京进行美术展”,并在展中受达利、米罗、马格利特、蒙德里安、杜象、康丁斯基、卡拉、基里诃、毕加索等人作品启发,体会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形而上自然主义、立体主义等前卫艺术精神[5]。[1] 李仲生获入选日本美术展览会并获得“无监查”荣誉称号。李仲生在东京前卫美术研究所深受起发,藤田嗣治的逆向教学法,影响李仲生日后返台教授绘画的方法。
1934年,李仲生获日本外务省颁与“选拔公费奖学金”三年。 [1]在同年以〈盛装〉油画作品正式入选日本春阳会展,并在同年秋天以〈构成〉获选二十一届日本二科美术展览会。不同展览,两幅不同作品,展现李仲生在求学过程不同风格的创作手法。〈盛装〉受到中村研一的影响,属于传统学院写实技法,〈构成〉则是受到东京前卫研究所的启发,衔接当时世界的艺术潮流,融入了超现实的情境。
1935年,李仲生应邀加入前卫美术团体“东京黑色洋画会”。[1]
1937年3月,李仲生自日本大学艺术系西洋画科毕业,并获颁文学士学位。不久,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李仲生也返国任教于广州仁化县立中学,并随后投身部队。[1][3][4]
担任教职授艺
编辑1942年,李仲生在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并与方干民、李可染、关良、邓白等人成为同事。[1]
1945年,参加由赵无极策划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在重庆国立博物馆展出。 同时展出作品者包括林风眠、方干民、关良、厐薰琹、吴大羽、丁衍庸及赵无极,均为追求创新、突破传统的现代派画家。
1946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迁校杭州,李仲生于当年8月1日被续聘为该校教授,但不久即因病离职。1948年8月,李仲生出任广州市立艺术专业学校教授至1949年5月8日止。 [1]
1949年后期,李仲生随国民政府迁居台湾,并进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同时与何铁华、黄荣灿等结识。[1]
1950年代初期,李仲生开始透过大量文字论述传播其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观念及理解。[1]
1950年起,李仲生与黄荣灿、刘狮、朱德群、林圣扬等在台北市汉口街成立“美术研究班”,并亲自于班上教授“美术概论”;当时,其学员有吴昊、夏阳等人。[1][4]
1951年夏,政工干部学校在北投复兴岗创校,李仲生受刘狮邀请入该校任教。[1]
1950年至1955年间,李仲生也发表大量文字作品于《联合报》、《中华日报》、《台湾新生报》及《新艺术》、《文艺月报》、《技与艺》、《文艺春秋》、《中国一周》等报章及杂志。[1]
1955年,李仲生迁居彰化八卦山山脚,并任教于台湾省立彰化女子中学。
1956年起至1981年,李仲生继续在《联合报》、《民族晚报》、《征信周刊》、《艺术家》等发表达近百篇文章,以评论并介绍艺术相关资讯。[1][3][4]
1984年7月21日14时40分,李仲生因肝硬化及大肠癌逝世。[2]
教学特色
编辑李仲生的教学思想以“精神传精神”及“尊重个性”两者为最人称道。“精神传精神”采一对一个别指导,传授前卫创作观念。以现代美术思潮及佛洛依德思想为引,运用思想及逻辑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则为尊重学生本体与个性,不更改学生作品,使学生充分发挥。李仲生深知让学生看到老师的作品会引起学生模仿老师风格而忽略自己的潜能和本质创作,因此极力要求学生抛掉束缚。
学生与东方画会
编辑李仲生的前卫教学能广为人知,与其教授的学生们的“东方画会”息息相关。李仲生的学生欧阳文苑在1953年想筹组画会,李仲生因友人的遭遇十分反对。1957年学生筹备第一届画会时拟好稿子至彰化请李仲生过目,仍无法得到老师的肯定。虽然李仲生始终未参与画会筹组过程与展出,但毕竟是自己一手调教的学生,学生们也认定李仲生为现代艺术的精神导师。包括欧阳文苑、霍刚、萧勤、李元佳、陈道明、吴昊、夏阳及萧明贤等八位,是最早一批共同接受李仲生启迪的学生。尽管不愿意接受学生筹办画会,仍于此年间大量投稿文章、评论,使社会能广泛接受现代艺术思潮及画会团体等艺文活动。
画展与殊荣
编辑1934年日本春阳会展展出作品〈盛装〉、日本二科会第九室展览展出作品〈构成〉
1935年第二十二届日本二科会免审查入选展出作品〈静物〉、东京“黑色洋画会”展出
1936年第二十三届日本二科会展览展出作品〈逃亡之鸟〉
1937年第十五届黑色洋画展展出六件超现实风格油画作品、第二十四届日本二科会展览展出作品〈小孩的肖像〉,因返回故乡未出席展览
1945年参加重庆“现代绘画联展”
1946年参加重庆“独立美展”
1951年台北举行“现代绘画联展”,中山堂展出,韩国大使李范奭在此展中收藏李仲生油画一件
1965年参加意大利举行“中国现代画展”
1979年担任第三十四届全省美展油画部评审委员,提供油画作品〈色彩的交响〉参展
并举办首个个人画展,且为人生中唯一的个展
1980年提供作品〈瑞〉参加“当代画家联展”于国军艺文活动中心展出
1982年荣获中华民国第十九届“绘画教育类”金爵奖,并受邀文建会举办之“年代美展”,提供两幅油画作品参展。
1984年担任台北市立美术馆“中国现代绘画新展望”首席评审委员,并撰写专辑序文〈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回顾与展望〉
人生唯一个展
编辑1979年,李仲生六十八岁,从彰化女中退休后,受到学生李锡奇、朱为白热情邀约在台北“版画家画廊”举办个展。鲜少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李仲生举办展览引起美术圈讨论。“龙门画廊”负责人暨画家的杨兴生多次拜访,并且感动了李仲生,有如寻获知音。首次,且唯一一次的整体性个展,展出作品以年代区隔。版画家画廊以七十年代以前创作的油画为主,龙门画廊则着重七十年代后的纸上、油画小品。
画作风格
编辑李仲生的绘画特色融合了超现实画派与佛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画面构成及线条具有东方、书法线条,源自自发性的心性抒发。线条及色彩在画面缠绕,具有韵律感及脉络节奏。
“ |
“精神空间”之有无充实与否,原为衡量现代绘画之是否具有艺术性的“真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
” |
语录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相關論述 / 學者眼中的李仲生. theme.ntmofa.gov.tw.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2.0 2.1 李仲生基金會 / 大事紀. theme.ntmofa.gov.tw.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3.0 3.1 3.2 陶, 文岳. 抽象.前衛.李仲生. 台湾: 雄狮图书公司. 2009: 168. ISBN 9789860207132.
- ^ 4.0 4.1 4.2 4.3 4.4 A-HA. 中國現代化與李仲生的藝術思想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the Art Thought of Chung-Sheng Li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11-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1-07).
- ^ 沿革|東京都美術館. www.tobikan.jp.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