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科举

InternetArchiveBot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中的最新留言:7年前
已撤销的典范条目科举曾属典范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Former good article科举曾属优良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典范条目落选科举曾获提名典范条目评选,惟因其尚未符合标准而落选。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落选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列表照建议改善之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5年8月28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2008年10月7日典范条目重审维持
2009年1月23日典范条目重审撤销
2009年6月4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2年5月17日典范条目评选落选
2014年3月3日优良条目重审撤销
当前状态:典范条目及优良条目资格皆已撤销;其后重新评选典范条目亦落选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条目质量提升计划专题 (获评丙级
科举条目质量已经提升,根据条目质量标准参考的评分,结果如下:
 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政治专题 (获评丙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历史专题 (获评丙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科举”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状元﹑进士﹑秀才﹑举人等等关键字可提。Menchi (讨论页)Â 23:16 2004年2月19日 (UTC)

不好意思,刚写了一个开头,我会继续写的--Shizhao (Talk) 00:13 2004年2月20日 (UTC)

请问,春闱是不是指会试?

编辑

--Pashan (留言) 00:22 2005年3月19日 (UTC)

明清时应该是吧。Peterpan 02:34 2005年3月19日 (UTC)

质量提升

编辑

我正提名这条目到质量提升计划。有兴趣请到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票选主题投票支持。 Peterpan 20:07 2005年3月21日 (UTC)


支持

编辑
  1. 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9日 (UTC)
  2. 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12:47 2005年3月21日 (UTC)
  3. 派翠可夫 11:34 2005年4月10日 (UTC)
  4. 蛊惑天王 15:51 2005年5月3日 (UTC)
  5. Trek 01:12 2005年6月11日 (UTC)
  6. FDyyr 09:47 2005年7月3日 (UTC)
  7. --Droxiang 17:16 2005年7月4日 (UTC)
  8. Hooters 03:07 2005年7月15日 (UTC)
  9. --耐特拉克 (☎) 12:31 2005年7月29日 (UTC)

反对

编辑

评论

编辑
  • 今年是科举废除一百年。中国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系统,控制了千年以来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当年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参加府试、乡试、会试,一考九天,不见天日,真是何其惨烈!!不第者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擂胸顿足,披头散发,有人落得心理不平衡,有人从此发奋图强,真是令我们感同身受,又万分同情!!科举虽然取消百年,但其阴影仍然存在在今天的每个试场。科举是如何演变的?以前的试场是何模样?考的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作弊的方法?状元会做什么官?秀才?进士?武科举到底怎样考法?为什么没有听闻武状元做大官? 有人说科举拑制思想,但亦有人认为它是提拔人材较好方法。欧美各国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否源自科举? Peterpan 02:59 2005年3月19日 (UTC)
    • 根据我在条目里列出的其中一个连结,西方的公务员考试应有受科举的启发或影响,但没有说是否源起科举。网页的编写者引用了一些西方的文献作为参考,应该可信。派翠可夫 11:40 2005年4月10日 (UTC)
  • 现在的内容主要是我写的,大家一起修改当然好啦--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12:47 2005年3月21日 (UTC)
  • 刚根据一些网上和文字资料增订了。请检查和继续修订。派翠可夫 11:34 2005年4月10日 (UTC)
  • 应该也说明朝鲜和越南的科举。Trek 01:12 2005年6月11日 (UTC)
  • 希望了解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说一些我知道的。--耐特拉克 (☎) 12:31 2005年7月29日 (UTC)
  • 科举制度对今天高考制度的一个重要影响文中没有讨论,这就是朱元璋当政时的“南北科场”大案以及此后明清六百年科举进士的按省份分配名额的制度。现在的高考也是如此,分省录取而不能全国统一分数线统一录取。这个问题一直是现代高考制度争议的焦点,希望能深入分析一下明清会试时的进士分省录取制度

关于科举人物

编辑

我觉得这一段很没意义,又列出考上科举的人,又列出没考上科举的人,那岂不是中国古代所有的名人的该列上去?就算只列考上的人,宋代到明清,所有的大官几乎都是进士出身,列也列不完吧--Ffaarr 12:54 2005年8月2日 (UTC)

同意,高考这个条目难道还要增加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Truth---对话页 12:57 2005年8月2日 (UTC)
赞成删除这段。 Peterpan 05:15 2005年8月3日 (UTC)
已经删除--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07:04 2005年8月3日 (UTC)

影响那段是不是可以改成评价

编辑

分成正反两方面的评价。还是再加评价一条。个人觉得用“影响”这种词不太NOPV.

个人就觉得科举某种程度上比中国大陆现行教育制度强:1,起码当时读书人学完了还知道礼义廉耻2.从很功利的角度看,科举考好了就当官,高考考好了照样可能找不到工作。--Truth---对话页 05:33 2005年8月3日 (UTC)

中国的科举对欧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补充一下--百無一用是書生 (<GAig></GAig>) 07:05 2005年8月3日 (UTC)

宋朝许多大臣子孙考不上科举,只担任基层公务员,变成"富贵不过三代"谚语的由来,而非只是现代常用的"富不过三代"谚语,是引用1998年台湾高中课本教材的中国文化史。125.229.89.190 (留言) 2010年5月30日 (日) 17:17 (UTC)回复

日本科举

编辑

日本好像曾短暂实行科举,不知有否资料。Peterpan 06:33 2005年8月3日 (UTC)

关于八股文

编辑

关于八股文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也应该提及--用心阁(对话页) 11:29 2005年8月5日 (UTC)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封建制?

编辑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封建制" Is it right? --Gleader 12:38 2005年8月6日 (UTC)

“封建”和“封建制度”是两回事,后者英文为feudal system 可以理解为等级分封,而秦以前的“封建”指的是分封领土的诸侯制度……我也不是太了解,大概这样吧,另外,那个从feudal system 翻译过来的“封建”,最早是日本人用的,后来因为“封建社会”用得太多了,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 --一个人的黎明 03:14:55 2005年8月8日 (UTC)

IMHO,这里的封建,和马列主义中的那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那个可能不太一样。至少从周朝开始,中国便开始分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是封建制--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D Image:Nomorecommunism.gif 03:31 2005年8月8日 (UTC)

Why not? This is the only accepted correct definition of feudal system GAy Chien Mu and a lot of the non-leftist academics in pre-1949 China. And even today in Hong Kong, if you want to apply the "GAroad" definition of feudalism in Hong Kong school exams and external exams such as HKCEE, you will get GAig crosses on your exam papers. —203.152.114.104 2007年6月21日 (四) 23:26 (UTC)回复
原本中文领域内没有“封建制度”,只是当西方历史传入了中国后才出现的,意指feudal system。后来,被一般人士泛指中国传统皇帝制度,而且用“封建思想”来称呼传统保守思想。秦朝以前,诸侯群立,他们的土地当初是由天子所分封。虽然裂土分封在战国时期基本上名存实亡,但秦朝以前的制度还不是“封建制度”。-小为 (留言) 2009年6月9日 (二) 07:49 (UTC)回复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考试制度起于汉代董仲舒

编辑

这几天在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其中也讲到科举。他认为科举的雏形产生于汉代董仲舒。“这个制度是董仲舒第一个发起的,更有意义的是他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这些考试的基础”(第十七章)--金色葡萄 13:55 2005年8月22日 (UTC)

应该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

编辑

也就是说,每次考三场,每场考三天,一共是九天。那么三场考试各考什么科目,三个科目在总成绩中是个什么地位?三场考试中间是否要出考场休息?我认为是读者非常关心这些内容的。

标题“科举制”更为合适

编辑

全称为“科举考试制度”,简称“科举制”。“科举制”更能解释词义,另外,“科举制”比“科举”使用更加普遍,比如我们说“隋唐科举制与明清科举制的不同”而不是“隋唐科举与明清科举的不同”。大部分书籍资料上,在描述隋唐,宋,明清,亦通常写“科举制”,只有在写元朝时有些地方会用“元朝科举”描述。Jul (留言) 2008年1月23日 (三) 09:02 (UTC)回复

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版本

Georgezhao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19:06 (UTC)回复

移动完毕Advisory 2009年6月4日 (四) 17:04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

编辑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提名区最后修订版本

科举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提名人:Ws227留言2014年2月22日 (六) 18:23 (UTC)回复

投票期:2014年2月22日 (六) 18:23 (UTC) 至 2014年3月1日 (六) 18:23 (UTC)
移动完毕--T.A Shirakawa(Talk - Mail) 2014年3月3日 (一) 15:45 (UTC)回复

Ws227分割科举条目

编辑

Ws227在没有任何讨论的情况下将条目科举中内容分割成立新条目中国科举等放置。其中过程涉及到管理员特有的删除条目权力。特此公告。—Snorri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7:15 (UTC)回复

今天多看了下日志,的确发现有人大量利用G8删除移动该系列历史版本,请@Ws227:解释行为,并重新合并历史记录。——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7:25 (UTC)回复
另,我认为即使是出于分割移动,可以通过剪贴时在编辑摘要写明拆分方向,也不应该改动条目历史。——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7:29 (UTC)回复
其实是这样,虽然科举源自中国,一定会占较多篇幅(之前我的版本里中国的内容还是占大部分),但现在中国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的比例实在相差太大,所以我才想另外分拆,但如果直接剪贴的话就变成把别人的编辑当自己的,总觉得这样好像偷了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所以才这样分拆条目,况且其他语言版本也有独立的条目专讲中国的科举。现在或者先合并内容,再看看可以如何分割条目,始终过分冗长或过于偏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太好。如果先剪贴移动相关内容,有需要时再交由其他管理员分割编辑纪录,能否避免争议?感谢User:SnorriUser:Cwek两位的提醒--Ws227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8:34 (UTC)回复
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很好你都恢复了历史,只是一般分割不用使用G8这些令人怀疑的方法移动原来的历史吧(毕竟混合了太多基本不好分离,而且科举试过从2004(5)年一跃到2014年的编辑历史也太奇怪了吧),只要分割时说明——就是在删掉相应段落时在摘要说明分割到哪,创建分割页时摘要说明分明分割自哪,基本可以了。——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8:55 (UTC)回复
(!)<GA>意见</GA>,其实Ws227的出发点是好的,祇不过是程序有偏,而且都已经自我回退了,个人认为不应该上纲上线。而说回科举条目,敝人觉得是应该分拆的。--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3月4日 (二) 08:59 (UTC)回复
(!)<GA>意见</GA>:终于可以进入讨论了。说到分拆,我认为应该使用主从消歧义。中国的科举远远比其他地方知名,应该占据科举条目,其他地方使用科举 (越南)科举 (朝鲜)等名称,同时成立科举 (消歧义)。—Snorri留言2014年3月4日 (二) 09:17 (UTC)回复
认可“分割中国科举部分到中国科举(不建议直接移动,而是直接复制粘贴加摘要),然后重新整理科举为总结”。——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3月4日 (二) 09:16 (UTC)回复
科举条目是否到了非分拆不可的地步?--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8:11 (UTC)回复
我重新看了一下,这样子比较合适:将科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事物做整体介绍,再将中国科举的历史独立开来。--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8:21 (UTC)回复
拆分完毕。--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5日 (三) 09:10 (UTC)回复
(!)<GA>意见</GA>,我也认为科举应该是以世界观去谈述,而不是用中国科举作为主占,各地的科举制度(包括中国科举)也应可有独立条目,至于名称方面我没有意见。换句话说,科举应该对各地的制度进行简介,细节内容则放于中国科举朝鲜科举等。--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3月5日 (三) 15:14 (UTC)回复
但是其他国家的科举制度实质上是来源于中国的,也就是存在有“科举”这个东西,但是他分支了很多流派。从现在的版本来说已经被我拆分而且整理了很多细节,现阶段,对其他国家的科举制度表述不充分的状态下,我不觉得有二次拆分的价值。此外,请各位此前参与讨论的朋友,在发表意见前先看看新版本。--Mengheng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02:20 (UTC)回复
以现代国家来划分早已不存在的历史上的事物是否合理?科举是历史上各个国家王朝政权主持举办的,目的是替朝廷选拔人才,和王朝政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觉得应该按照各个历史政权来拆分:唐朝科举宋朝科举李朝科举等等。—Snorri留言2014年3月6日 (四) 12:13 (UTC)回复

说穿了就是如何分类叙述比较科学的问题。我个人倾向用地缘解决,只要有系统的雏形和规划,从中国科举着手并无不妥。至于按朝代分,这不是把问题搞复杂了吗。--天天 (留言) 2014年3月8日 (六) 04:20 (UTC)回复

题目的拆分只看来源和知识单元就好,科举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亦为政治学中的文官体系研究及比较政治研究,已有不少好论文及好专书可以用,见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及解释+-+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pdf&corp=1 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及解释社会与文化专题研究:科举与传统中国社会(Special Topic on Society andCulture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维基vs百度来源专题 hanteng 2014年3月8日 (六) 05:22 (UTC)回复

另外,按个人读过而非常欣赏的这本书:

来说,Ws227分割科举条目是没错的,早有东亚跨国的科举制度/文官体制的比较。 --❦维基vs百度来源专题 hanteng 2014年3月8日 (六) 05:25 (UTC)回复

同意DreamLiner的说法,而现在Ws227的分割版本应该可以。--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3月12日 (三) 13:36 (UTC)回复

科举到底几年一次?

编辑

是三年一次还是一年一次啊?因为我之前看书都是写三年一次,可是这边写常科每年举行。59.127.250.207留言2015年7月19日 (日) 09:55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科举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7月14日 (五) 15:21 (UTC)回复

返回到“科举”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