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津若松城

日本福島縣的城堡

若松城平假名:わかまつじょう)是位于福岛县会津若松市追手町的日本城堡。它在当地也常被称为鹤城日语鹤ヶ城,平假名:つるがじょう)。因有同名的城堡,它也被称为会津若松城。在文献中它有时被称为黑川城(平假名:くろかわじょう)或会津城(平假名:あいづじょう)。它现在的天守阁是重建建物,并作为若松城迹(平假名:わかまつじょうせき/わかまつじょうあと)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家史迹

会津若松城
若松城わかまつじょう Wakamatsu-jō
鹤城、会津若松城
会津若松城
位置 日本福岛县
坐标37°29′15.8″N 139°55′47.2″E / 37.487722°N 139.929778°E / 37.487722; 139.929778 地图
建立者芦名直盛
建成时间1384年
主要城主芦名氏、伊达氏、蒲生氏、
上杉氏、加藤氏、松平(保科)氏
建筑风格城郭构造:梯郭式平山城
天守构造:层塔式
废城时间1874年
修复者蒲生氏郷加藤明成
现状现存遗迹:石垣、土垒、堀
指定文化财:国家史迹
重建部分:天守、门、橹、长屋
江户时代的会津若松城平面图
江户时代的会津若松城平面图

历史

编辑
 
若松城历代城主家纹;从这份家纹可以看出历代氏族大名的变迁。

天正18年以前

编辑

若松城的历史传说起源于1384年南朝元中元年,北朝至德元年),当时芦名氏第七代当主芦名直盛建造了一座名为“小田垣之馆”或“东黑川馆”的宅邸。[1] 虽然有多种说法,但黑川城(或小高木城)及其城下町最晚是在15世纪中叶建立的。此后,这里一直是芦名氏的城堡。战国时代中后期,芦名盛氏在黑川城周围建立了广阔的地区。

1589年天正17年),数年屡屡与芦名氏交战的伊达政宗不顾丰臣秀吉的阻止(参看惣无事令),对芦名义广发起攻击,消灭芦名氏政权并夺取黑川城(参看折上原之战)。

1590年,伊达政宗从属于丰臣秀吉,其会津地区控制权遭后者接收(参看奥州仕置)。

蒲生时代

编辑

小田原征伐(天正18年;1590年2月~7月)后,蒲生氏乡被秀吉改封到黑川四十二万石(进行检地后,又增加到九十二万)。其后氏乡于文禄元年(1592年)将所居的黑川城扩建,包括对城墎进行改造,将内町(民宅)进行整备并改名为会津若松城。此外氏乡大力发展会津若松城,建立乐市,为日后的会津藩建立了基础。

文禄2年(1593年),一座望楼型七层结构(五重五层,包括地下二层)的天守竣工,被命名为“鹤城”(鹤ヶ城)。然而在庆长3年(1598年),氏郷之子蒲生秀行发生氏族中的騒动,结果被消减俸禄(从92万石锐减到18万石),还被迁移到下野国宇都宫(今天的栃木县宇都宫市)。

于是若松城又易主,城主变成五大老之一,领有会津120万石俸禄的上杉景胜。由于在关原之战中,景胜归属于西军,与伊达氏以及最上氏交战。西军败北后,俸禄被锐减为30万石,并且被迁移到米泽城,成为米泽藩(今山形县米泽市)初代籓主。

庆长6年(1601年),蒲生秀行又踏入睽违已久的若松城。这一番回归是因为秀行在关原之战中,支持德川家康的关系。宽永4年(1627年)2月19日,秀行的嫡长男忠郷英年早逝,享年26岁。然而不论是忠乡,还是嫡次男忠知都发生无嗣子可传家的情形(忠知有七个女儿却无子),因此忠知被幕府裁定移封到伊予国松山(今天爱媛县松山市),俸禄也从会津60万石锐减成松山24万石。

若松城只有再一次易主。

加藤时代

编辑

新的城主名为加藤嘉明,是从松山移封过来的关原会战有功大名。由于庆长16年8月21日(1611年9月27日)发生了震度高达六级的会津地震日语会津地震,原来的天守倾杞,于是嘉明的儿子加藤明成重新修建,改为今日所见的层塔型天守。尽管明成有魄力,或许有建筑上的天份,但是他也是个相当糟糕的藩主,缺乏凝聚人心的团结力量,结果家臣一致与他闹对立,甚至出走,他反而对出走的家臣进行追杀。于是幕府又裁定移封到石见国吉永籓(今天的岛根县大田市)隐居,并且老死于当地。


松平时代

编辑

若松城的当家这一次变成出羽国山形藩(今天的山形县秋田县)的保科正之,他以23万石的俸禄进驻。正之是德川秀忠的庶子,德川家光(嫡子)是他的长兄。由于正之与家光的关系一直很稳定,于是在宽永13年(1636年),家光先让他拜领出羽国山形藩二十万石,在宽永20年(1643年)又拜领陆奥国会津藩二十三万石,入主若松城。

若松城的命运大抵从此稳定,一直到庆应四年/明治元年(1868年),会津若松城的松平氏一族存续到幕府末期。(正之在世时一直不肯归宗,恢复松平姓氏,因为正之是个忠义的人,纪念保科氏对他的养育之恩;会津籓一直到第三代籓主正容才归宗为“松平”氏。)

这里必须要提到另一段历史。

庆安四年(1651年),家光临死之际,把正之唤到枕边,将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托付给他。正之非常感念家光对他的提携照顾与重视,于是在1668年时写下了“会津家训十五个条”,其中载明“会津藩是为了守护将军家而存在,如有藩主背叛则家臣不可跟随”,后来的历代的藩主与藩士家臣们都遵守这些条规,一直到幕末的第九代藩主松平容保也持续遵守这项遗训,因此后来幕末时会津藩成为佐幕派的中心。

 
会津松平家第九代目松平容保像;时任职京都守护职文久2年;1862年)

幕末

编辑

和平的日子持续到庆应4年(1868年),战争再一次前来叩若松城的大门。

戊辰战争奥州会津之战的战火也延烧到若松城来,松平容保作为佐幕派的代表,自然与明治天皇的新政府军形成势不两立的状态。9月15日,经历一天的战斗,位于今天福岛县二本松市二本松城陷落,也象征对若松城的门户大开,再加上经历母成峠之战,新政府军以2000人攻打700名旧幕府军之后又获得一次压倒性胜利。于是,新政府军趁胜之馀再突破40千米将兵锋迂回推进直逼若松城下,并且展开突袭。

10月8日,若松城布满了由会津藩各处前来抵御来犯新政府军的义勇军队,并且被编列为白虎队、玄武队(50岁以上的中年男子)、朱雀队(18-35岁的青壮男子)、青龙队(36岁-49岁的壮年男子)等不同部队。最特别的是白虎队,队员绝大部分都是年龄从15岁到17岁不等,一共340位左右的少年及少女。他们手持“ゲベール”(Gewehr英语Gewehr)步枪,死守在城廓到若松城的街巷与天守中。虽然都是年轻人,但是每一个都秉持“宁为玉碎”的信念,不断地奋战;先开火,然后白刃战,直到一个个的据点陷落,以及年轻生命的流逝。白虎队中有负伤者都被转送到附近的饭盛山(位于今天若松市市中心东侧)的坡顶上急救休养。

 
会津若松城在会津战争后颓杞的状况;其实这张照片摄于明治五年,由丹麦领事Eduard de Bavier雇请当地摄影师予以纪录。

当时山上共有20位青少年正在休息治疗,同时远眺山下的战斗情形。由于若松市町著火,且火势逐渐扩大,浓烟密布冲天。对于这些单纯的孩子来说,这代表著他们保护家园的希望已经破灭,尽管事实上战斗仍然在激烈地持续中。这20个年轻人在悲愤之馀纷纷拔出身上的刀刃,一起就地自裁了。其中只有一位当时14岁的饭沼贞吉由于腹腔脏器没有外露,而捡回一命,并于昭和6年(1931年)以77岁高龄过世。

这一场战役由于旧幕府军有效的顽抗,一直持续到11月6日会津籓(松平容保)投降为止才算真正结束,最后放下武器的是庄内藩,于两天后投降;旧幕府军朝向更北的方向撤退离开,而战火将继续延烧到北海道为止。是役,会津籓共3000人死伤,容保在忍受投降的屈辱后,被移封(软禁)到鸟取藩(另一兼任家督的养子喜德被迁移到久留米藩,时年13岁),后来又被迁到东京居住。明治13年(1880年)成为日光东照宫宫司(“松平”是德川氏本来的姓氏,东照宫是家康的祀庙),以从五位任职,1893年在东京病逝,享年58岁。

奥州会津之战以有计画的突然作为开始,有极悲壮色彩的过程,但是以非常的卑鄙作为结束;因为这场战役初期新政府军遭到顽抗,以致怀恨在心的政府军在战后不允许当地居民收拾安葬战死者的尸体,只得任其腐烂,或者被动物啄食撕咬;政府军还将尸体的衣物剥除,甚至将男性尸首的性器官切除后再塞入尸体口中;有一位村长吉田伊惣次看了于心不忍,大哭之后将尸首逐一埋葬,却被政府军民政局抓起来并且关了好几天才释放。吉田村长被释放前还被警告,“这一次先放过你,再犯就准备脑袋搬家!”“要跟别的村民警告不准收尸!”(吉田村长的义行后来被立碑纪念表扬在饭盛山上)。

这些腐尸除了受到凌辱之外,也引发大规模的传染病,因此若松城的民众不断的投诉当局,直到12月当局才以卫生条件的考量允许埋葬,但是当时仍然不允许树碑题词。而会津藩籓主仍在襁褓中的嫡子松平容大以及籓士们则被明治政府迁移到新设置的斗南藩(今青森县陆奥市)。当地苟延残喘的会津人则被抹黑称为“会贼”,至于腐尸所造成的生物污染则导致居住地则被称为“白河以北一山百文”(意即一文不值的落后之地)。也正是因此,直到现在长州藩(今天山口县萩市)和会津藩(今天福岛县)仍然不能和解;昭和61年(1986年)萩市手工业者与会津若松市提出对于会津战争的和解和友好都市缔结的要求,荻市代表说,“再怎么说 120年也过了……”,但是会津若松市方面用一句话拒绝了,“还有另一个120年还没过完。”。[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会津藩殉难烈妇碑;这个碑也是白虎队之墓碑。

近代

编辑

箱馆战争(戊辰战争的最后一战)结束后对于维新的保皇派来说,各地的天守阁不见得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与历史的见证,更现实的考量是这些天守被认定有可能是佐幕派卷土重来的依据与据点。

于是在明治6年(1873年)1月,明治政府依照‘全国城廓存废的处分并入军营地等选定办法’(『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日语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开始处分并且拆除各地的旧天守,姬路城被保留下来,但是若松城依照选定办法变成了日本帝国陆军省的资产。随后福岛县权令泽简德发表对政府拆除旧建物的建言,娓婉地对于扩大拆除旧建物应该从长计议并且采保存的方式,不过仍然无法让若松城免于被解体的命运,比较小的结构逐渐开始被拆迁。明治41年(1908年)若松城东侧外廓“三之丸”(堡)侧墙被陆军夷平成为连队操练场。

大正6年(1917年),若松市当地的耆老以及旧会津藩士一同请求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山川健次郎会同农科教授本多静六提出“若松公园设计方针”,具体将若松城天守的遗迹予以公园化,藉以保存古迹。昭和2年(1927年),松平家从若松市获得分期为十年的补偿金,将若松城(含地面)转让给会津若松市役所。由于“二之丸”(堡)与“西出丸”(堡)的石墙已经被拆除,所以公园化政策推行的脚步变的更紧急。昭和5年(1930年),依照“旧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的规定,福岛县指定若松城为国家史迹地点。昭和9年(1934年)12月28日,文部省告示指定若松城为国立第312号史迹。

现代

编辑

现在的天守是在昭和40年(1965年)以钢筋水泥就恢复外観的重建结构,内部则规划为“若松城天守阁郷土博物馆”,并且对外收费开放。

平成2年(1990年),茶室“麟阁”(也是福岛县指定的“重要文化财产”)在城廓结构内的场所复原(位于东南角)。平成5年(1993年),东侧护城外濠遗迹等等的外廓结构也被追加指定为国立史迹。平成9年(1997年)史迹内的驻车场和运动施设等移转到城廓之外(位于城廓外北侧偏东),并订定全面的“若松城史迹综合整备计画”。平成13年(2001年)与主结构有关联的“干饭橹”(ほしいやぐら)塔楼与“南走长屋”复原完成。

平成18年(2006年)4月6日,若松城被选定为“日本100名城”(百大日本名城)的第12座。平成19年(2007年)6月开始,开始举行全日本规模的“日本100名城”“スタンプラリー”活动。

若松城写真图

编辑

附记

编辑
  • 戊辰战争固然可以被视为是明治新政府平定江戸幕府势力的一次内战,但是也可以视为萨摩藩长州藩萨长同盟与奥羽越列藩同盟以及虾夷共和国地方性的对立与冲突,以致于新政府军(萨长军)会对会津地区作出野蛮的行为。
  • 1864年(文久4年)8月8日第一条日内瓦公约签订,亦是世界第一条国际人道法。日本于明治2年(1869年)6月开始进行明治维新政治上的改革;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 萩市就是在戊辰战争时与会津藩战斗的长州藩。由于在萩市,有人因为发起戊辰战争120年纪念而发起与会津若松市缔结为友好都市的提议,但是因为会津若松市民之间普遍仍有“我们没忘记(戊辰战争)仇恨”的意见,所以就断然拒绝这个提议。由于对缔结的提议以拒绝作为回复,经由媒体报导之后造成两地之间的骚动与议论。当然之后萩市和会津若松市结合为友好都市的事情是不用再想了,但是吊诡的是彼此民间的沟通与互动反而变得活泼起来,这个骚动就成为互动的开端了。就以现在来说,或许仇恨还不能完全放下,不过在双方的互访与互动中,大概每件事之中夹杂著欢笑的事情变多了。

关联项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鶴ヶ城のご案内. 一般财団法人 会津若松観光ビューロー. [2024-06-29]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