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朝历史
明朝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勃起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沿海有海盗为患。[1][2]而当代香港一些地名开始在史籍中出现。据目前发现的史料,九龙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应槚所著边疆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3]香港岛的名称,最早见于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的《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4] [3]明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一带开始隶属新安县,一直至割让给后来的大英帝国。地理大发现期间,葡萄牙的船队与使节多次与明朝地方官员交接与军力冲突。[5]澳门以东的香港一带卷入其中;尽管在明朝灭亡之时、清朝上升之际、英国船只出现[6]与荷兰船只途经香港的机遇,香港依然是了然无闻的渔港。[7]
建置沿革
编辑香港一带自唐朝肃宗至德元年(756年)起,一直由东莞管辖,县治位于到涌。1370年,明朝设官富巡检司,大致相当于今香港地区[8]:468。
但到了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天,南头一带发生饥民抢米暴动,乡绅吴祚曾参与平息暴动,史称“辛酉之变”[9]。隆庆二年(1568年),南头再发生饥荒,幸当地乡绅及时救灾。隆庆六年(1572年),吴祚等向刚上任的广东海道副使刘稳请求在当地建县。众多官绅皆认为当地离东莞百馀里,管理不便,又常受海盗骚扰,纷纷附议。刘稳转告两广总督殷正茂,奏准设立。“新安”一名有“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来源请求]
自此由明万历元年(1573年)起从东莞守御所划出56里、7608户、33971人,成立新安县,县治设在南头。清顺治三年,广东总督佟养甲入粤,明朝知县杨昌归顺清廷离任,清朝知县张文煋莅任。康熙五年,新安县并入东莞县。[10]康熙八年七月,复新安县,委番禺县丞路一鳌暂署县事。康熙九年,知县李可成莅任。[11]
经济
编辑香港地区的经济在明朝时主要靠种香、煮盐、捕鱼、耕种及烧灰等维持,当中以种香业最为篷勃。可是,原本于宋朝盛行于大步海(今吐露港)的采珠业,因产量日减,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式废置。[来源请求]
香港地区在明朝时开始盛产及出口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卷二《奥地略.物产》曾提及香港地区往昔出产香木的景况:‘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12][13]沥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湾则在大屿山西部。从香港的沥源、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等地生产的香树制品皆用木箱装好,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的码头,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14],再用艚船(俗称为“大眼鸡”)运至广州,最后运往苏杭销售[15]。直到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香港”的名称的由来,其中一个传说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因此有“香港”(运送香料的港口)这个名称。
盐场方面,于明朝时位于九龙湾沿岸的官富场其作为盐场的部分遭到撤废,并与邻近地区的盐场合并。后曾重整为军事汛站,称为“官富巡检司”,设有巡检及司吏各一,并驻弓兵50名,以打击贩卖私盐。当时官富巡检司受“广东盐课提举司”管辖。而所出产的海盐,大多经梧桐山运往广州。香港一带的捕鱼业也于明朝继续发展。当时的渔船多集中于大屿山北岸一带。除捕鱼外,渔船也会采摘香港沿海盛产的海藻、昆布及鱼介。而农业方面,则主要产稻米、蔬菜和水果。[16]
香港地区也开展了制瓷工业。在大埔碗窑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窑工可能早至明朝初期已开始制造青花瓷器。另一方面,在大屿山竹篙湾亦出土了大量明朝青花瓷器。[来源请求]
军事驻防
编辑明朝在香港地区设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沿海为患的海盗[1]、日本来的“倭寇”,以及后来的葡萄牙和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其中的中路“自东莞县南头城,出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诸海澳”。[17]佛堂门在香港地区,该地区显然属于中路的防御范围。[来源请求]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奏请恢复设置水师城寨(简称水寨)旧制。在此之后,明朝政府在广东的潮州、惠州、广州、高州、雷州、琼州等地设置了六个水寨。在广州地区的为南头寨,防御地区东至大屋,西至广海;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南头寨的军事首长是一名参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年至1590年)一度改为由级别更高的总兵担任。南头寨旧额大小战船53载,官兵1,486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后,战船曾增至112艘,小陆官兵及杂役曾达到2,008人。该水寨辖有佛堂门、龙船湾、洛格、大澳、浪淘湾、浪白等汛地六处。每处汛地驻军二百馀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门、大澳两处汛地属于今天的香港地区。[来源请求]
与西方的接触
编辑香港在中西外交关系史上也占一席位。佛朗机(葡萄牙帝国)船长费尔南·佩雷兹·德·安德拉德在1516年率船队前往中国,并于翌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12年7月28日)抵珠江口与明朝广东地方官员接洽,是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触。[来源请求]
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起,佛朗机控制香港地区的屯门和后海湾达七年,并于屯门岛(可能是大屿山)当地立石柱,刻该国国徽于其上,以示占领。佛朗机人还在该地建军营、造火铳、设刑场、控制财物和人口。在广东地方官员和北京中央的多番交涉不果 。[18]
1521年(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强行驶入香港,企图前往广州贸易,曾在屯门附近与明朝水师激烈交锋[19]:3。广东巡海道副使汪𬭎督师,次年凯旋[8]:468。
佛朗机人初时据险抗守,以火铳轰击明军,并欲占据南头城。汪𬭎亲临前线,指授方略,用破船多载枯柴和干燥的荻草,灌以油脂,因风纵火焚毁对方船只;同时还用善游泳的人潜入水中,把对方的船凿沉。汪𬭎并得原本受聘于佛朗机人的华人协助,照对方的办法制造铜铳、火药,以此轰击佛朗机人,缴获他们的大小铳二十馀管。佛朗机人抛弃部份船只,乘三艘大船逃走至马六甲[20]。翌年4月,葡军再派出由六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企图重新占领屯门。8月,两军在大奚山茜草湾附近对峙。此战从茜草湾海面一直打到海面,最后明军大获全胜。[18]
此外,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军有两艘舰[来源请求]闯入佛堂门,惟得到当时的新安县知县陶学修率领军民严阵以待,[来源请求]。荷兰军退。[21]荷兰人不敢进攻,于海上游弋数日,后退走。[来源请求]
参考
编辑引用、注释
编辑- ^ 1.0 1.1 主持:何文汇. 香港史研究. 百載鑪峰(1982). 10分30秒 记录于. 1982年9月19日 [2021年1月10日]. 香港电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7月28日).
|city=
被忽略 (帮助) - ^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海盜(明代篇). 香港地方志.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中文(繁体)).
- ^ 3.0 3.1 蔡兆浚. 從古代地圖窺探香港歷史. www.hkchronicles.org.hk.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文章:紅香爐與紅香爐天后廟. [200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isney, A. R. A History of Portugal and the Portuguese Empire (葡萄牙與葡萄牙帝國小史). 纽约,纽约州。: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9: 141-143. ISBN 978-0-521-73822-4.
- ^ 百載鑪峰1984年第第二集〈港澳關係〉 [Archaeology and Antiquities] (电视节目). 香港: 香港电台电视部.
头四分钟内容
- ^ 百載鑪峰1984年第一集〈澳門〉 [Archaeology and Antiquities] (电视节目). 香港: 香港电台电视部.
- ^ 8.0 8.1 刘蜀永. 《簡明香港史(第三版)》. 三联书店(香港). 2016. ISBN 978-962-04-40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靳文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县志》
- ^ 康熙《新安县志》卷三 地理志 沿革
- ^ 康熙《新安县志》卷十一 防省志 迁复
- ^ 陈,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报.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蔡兆浚. 古代香港的香木. 香港地方志. 202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3) (中文(繁体)).
- ^ 盛產香木銷海外.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嶺海漫話》. ISBN 988-211-135-1.
- ^ 觀塘地名初探. [202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論中國人向南海海域發展的四個階段. [200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8.0 18.1 蔡兆浚. 屯門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繁体)).
- ^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社会文化司编著. 《香港問題讀本》.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 ^ 《汪公遗爱祠记》:“于正德辛巳出师,嘉靖壬午凯旋”
- ^ 17世纪香港. 维基百科, 2017(20170426)[2017-04-26.]
来源
编辑- 期刊文章
- Iu, K. C. 1983,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cense Tree” (Aquilaria sinensis),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3: 247-249, http://sunzi.lib.hku.hk/hkjo/view/44/4401544.pdf
- 书籍
- 刘蜀永:《简明香港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4454
- 刘润和:《新界简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15930
- 高添强:《香港今昔(新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0424565
- 元邦建:《香港史略》,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3000073
- 萧国健:《香港古代史》,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ISBN 962231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