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共识/英文原版方针
本页简而言之:共识,是维基百科编者作出决议的基本模式。 |
行为方针 |
---|
共识是维基百科编者作出决议的第一途径。为实现这一目的,“共识”的定义并不单一,但共识总趋向于为中立性与可供查证性的实现和确保,提供最好的方法。共识通常会在编者的编辑过程中自然达成:任何人都可以创建或增修一篇页面,而该页面的所有读者也可以选择去修改它或保持其不变。下文将讨论,编者无法通过编辑形成共识时在相关讨论页上谋求共识的过程。
什么是共识
编辑共识应当考虑到所有正当合理的意见。所有编者都应作出善意的努力,以形成符合维基百科原则的共识。
共识不强求一致同意。理想情况下,共识不会存在任何反对意见;但假如无法实现这点,共识应采纳多数人的意见。重大修改更应获得绝大多数的同意。
过程
编辑在维基百科,共识是一种典型但往往含蓄无形的过程。所有没有异议或不被其他编者回退的编辑,均可假定其具备共识。假如其他编者后来修改了旧的版本,而新的版本也不被质疑,我们可以就认为新的共识已经形成。这样下去,这部百科全书将逐步增长并随时间而逐步改善,无须任何特别助力。即使发生了争议,解决方法往往也很简单:通过修改内容的措辞以趋于中立,或并入其他编者的意见以达成共识。在编辑摘要中进行清晰的沟通,有助于简化这一过程。
当你回退你不同意的编辑时,你应该表明你的反对意见,而不应简单标注为“无共识”。这样会提高所有意见的透明度,并为后续编辑中共识的确立指明方向。
当发生较为严重的编辑争议时,形成共识的过程会变得更加明显。编者应在讨论页发起一段讨论,通过讨论来解决编辑纷争。共识讨论有一特殊形式:编者会尝试通过基于方针、来源和常识的理由来说服他人。共识讨论的目标,是形成对页面内容的一致意见;该意见也许不能完全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所有涉事编者均视之为对该主题的合理解释。须记住,共识在维基百科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须知道,页面会逐步改善,先接受不那么完美的妥协,要比用编辑战去直接实现某一“完美”的版本好很多。一般来说,编者争持不下所影响的条目,其质量往往都不及目光长远编者所编辑的条目。
有些条目需要经过广泛的编辑和讨论来趋于中立并产生可阅读的内容。同样的,另一些条目也会被周期性地质疑和/或修改。这是共识作为持续不断过程的功能之一。在发起一项议题前,编者应先检查条目的讨论页存档,并阅读过去的讨论:老调重弹,强迫所有人去讨论旧议题是没有意义的。
当编者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遇到特殊的困难时,有许多的方法都可以促进共识的确立(第三条路、评议请求、调解联盟的非正式调解等),甚至也有动用权力结束争议的极端方式(管理员介入、正式调解和仲裁)。谨记,管理员应主要考虑方针并针对编者的行为,而不应独断地决定内容议题。管理员可以因为编者干扰共识过程的行为(例如编辑战、傀儡、文明)对其作出封禁,亦可根据方针决定某一编辑是否应被允许,但一般不应超出此等动作的范围之外。
共识的级别
编辑部分编者的在某时某处达成的共识,不能凌驾更广泛的社群共识。例如,维基专题的参与者不能擅自决定某些通用的方针与指引不适用于该专题的条目,除非能说服更广泛的社群去同意他们的见解。
方针与指引反映既定共识,并应保持其稳定性与持续性。因此,在方针的修改上,维基百科要求比其他页面更高的参与度和共识。重大修改应首先在讨论页提出,并提供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议题能在实施前充分讨论。小修改可以直接编辑,但亦应经过严格仔细的检查。在修改方针时,缓慢而保守,积极谋求他人看法与同意的编辑,更容易为社群所接受。
共识可以修改
编辑共识是可以改变的,过去的共识可被挑战,也并非必须遵守。再者,对共识的修订通常也是合理的。因此,“根据共识”和“违反共识”并不是接受或拒绝提议与行动的有效理由。尽管过去的“广泛讨论”能引导编者去了解过去的共识,但编者仍应重新审查每一提案的价值,进而重新确定共识是否已经改变。
维基百科会保持其灵活性:因为新人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观点;维基百科的成长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当新事物出现时,人们的看法也会随时间改变;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完成某项工作。
一个代表小组可以代表整个社群作出决定。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会在事后的某个时刻,将共识的改变写入现有规程中去。但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下,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不变的。世界会改变,维基百科也必须要改变。在未来作出进一步改变是合理的,并时常有此需求的,哪怕在多年未变的情况下。
例外
编辑部分例外情况会凌驾对页面的共识。
共识的形成
编辑中立、公正且态度文明的编者,通常可以按照上述过程对一篇条目达成共识。然而,编者之间有时会陷入僵局,这有可能是他们无法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决争端,也有可能是他们为了“赢得”一场辩论而变得情绪化或意识形态化。下面将就难以解决的争议提出解决建议,同时将描述几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争议解决流程。
在讨论页形成共识
编辑勇于更新页面,但不是愚于更新页面。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应该尝试的是对条目作出编辑,有时这样的编辑就可以解决争议。应在编辑摘要中明确解释你的编辑意图。如果你的编辑被回退了,请尝试作出一次妥协性的编辑,其中应设法回应其他编者提出的问题。编辑摘要很有用,但不要通过大量的编辑摘要去讨论争议——这实际上是编辑战,并有可能招致制裁。如果一次编辑已被回退,而你随后的编辑也未逃此运,请在讨论页添加新的话题去讨论这个问题。
在确定共识时,应考虑各个论点的质量及其提出的背景,反对者的意见以及项目名字空间下的文档。论点质量的权重高于它所代表观点人数的权重,无论是多数赞成还是少数赞成。通常而言,“我只是不喜欢这个观点”或“我只是喜欢这个观点”这样的论点,就根本不应考虑。
讨论页上的讨论,只应讨论来源、条目相关问题以及方针。讨论页的功能,是解释增加/修改/移除这篇条目内容的理由,并且这一动作是如何符合百科全书性质的,而其他考虑是次要的。这一义务适用于所有编者:假如编者已停止在讨论页内回复相关讨论,便可以假定共识已经形成;而假若编者无视讨论页内容,而继续编辑或回退争议性内容的话,便可能会为争议性的编辑负责从而招致制裁。
征求外部意见以形成共识
编辑当无法通过讨论页讨论时(通常是因为两位编者(或两组编者)无法就议题达成一致看法),维基百科还有几套既定的流程去征询外部编者的意见。这通常有助于解开简单、善意的讨论死结:旁观者清,未涉事的编者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见解,有利于涉事编者找到他们没有发现的中间立场。以下是征求外部意见的主要资源:
- 第三条路(3O)
- 当只有两位编者涉及争议时,他们可以寻求第三种解决方案。简而言之,涉事编者同意让第三者(未涉事编者)复审讨论并作出决定,并同意服从这一决定。
- 布告板
- 绝大多数方针与指引页面,以及许多维基百科专题,都为对其感兴趣的编辑提供了布告板。如果一项争议处于某个专题的领域内,或有关于某项方针或指引的具体执行;在布告板上发出请求,将有助于征求熟悉该领域事务编者的意见。
- 请求评议
- 邀请其他编者对特定争议进行评议的正式制度,能够确保更大的参与度和更广泛的共识基础。这一制度有助于解决3O无法解决,但又没有根深蒂固到需要进行调解的复杂问题。
- 非正式调解
- 更加复杂的争议会牵涉更多的编者,他们可以寻求调解。这一自愿性过程将开启一次由调停人监管的结构化讨论——这与在条目讨论页进行讨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调停者将帮助保持对话的焦点并推动讨论进行,并阻止讨论退化成激烈的冲突。
- 互助客栈
- 对于影响深远的争执(绝大多数是有关方针或指引的变更),在互助客栈上留言将带来大量感兴趣的编者。这样可以在整个项目形成广泛的共识。
许多这样的广泛讨论将引发某种形式上的民意测验,但民意测验只应被视为理顺讨论,而不应被视作投票。共识最终将根据支持和反对该议题的论点质量所决定,同时经过维基百科方针的审视,而不应通过简单计票统计多数来决定。回复“是/否/支持/反对”这样的评论,除了表达道义支持外没有任何意义;回复“支持/反对用户X的意见”则更好一些;在你的看法下提出新颖的见解才是最好的做法。我们的目标是提出说服性的理由来作出决定,而不是根据公开支持的比重来作出决定。
管理员或社群介入
编辑有些情况下,争议会演变成人身攻击或意识形态化,而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争议了;这些争议就需要管理员或整个社群的介入。管理员不可裁定内容,但可以介入并执行方针(例如生者传记),或制裁不当扰乱共识过程的编者。有时只需提醒一位管理员注意讨论页就足够了:一般说来,管理员通常都会监视大量的页面,因此有可能管理员会看到争议并作出回应。此外,下述给出了与不肯让步的编者共事所需要的既有资源:
- WP:维基礼仪警告
- 维基礼仪警告是一个自愿非正式的讨论页,用于帮助编者认识到他们误解了维基百科行为准则的某些方面。粗鲁的、不恰当的推测、推销观点、密谋等轻度干扰共识过程的行为,都可以提交维基礼仪警告。礼仪警告是双刃的——它期望被警告者能够就事论事地看待问题本质——但它可以解决编者的私人纠纷。
- 通告板
- 如上所述,方针页面通常带有布告板,而许多管理员都会监视这些页面。
- 管理员介入通告板和管理员通告板
- 这些是给管理员使用的通告板,这些通告板的流量很高,请谨慎使用。管理员通告板主要用于提交需要管理员关注但并不急迫的问题,而管理员介入通告板主要提交更紧急的问题。若无必要,请勿使用。
- 请求对用户的评议
- 更加正式的制度,用于评议长期无法与社群行为准则共存的编者。
- 仲裁请求
- 解决顽固争议的终极方案。仲裁员将作出裁决,以消除扰乱条目改善的行为,直至并包括对编者作出禁制或限制。
形成共识的误区和错误
编辑下列是编者在尝试构建共识时易犯下的错误:
- 人多嘴杂。请不要吸引过多的编者参与讨论。富有成果的讨论往往是在10名以下活跃参与者间进行的;在网上讨论区,超过这个数量后人们将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当需要更大范围共识时才去寻求更多人参与,否则一个或两个独立编者的加入将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 维基外的讨论。我们不鼓励编者在其他网站、论坛、聊天工具、电子邮件或其他本项目外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些讨论在“维基内”决定共识时是不予考虑的,并在它们被揭发后会引发猜疑和不信任情绪。尽管我们需要在维基外讨论少数问题以顾及隐私,但绝大多数维基百科相关的讨论都应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这样它们将对所有参与者可见。
- 游说、Wikipedia:傀儡和真人傀儡。聚集他人参与社群讨论,并企图以此改变讨论结果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尽管你完全可以邀请他人来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这甚至是被鼓励的),但只邀请偏向于某一特定观点的人群,或在邀请时误导他人产生偏见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用自己的其他帐号假装别人发言是不容接受的。向维基百科通告板、维基专题或用户发送中立、信息充足的信息是允许的,不过这一行为也可被理解为试图做票,或妨碍共识形成,这会被视作扰乱性编辑。
- 倾向性的编辑。持续、积极地寻求某个编辑目标可被视为扰乱,应避免此等行为。只有在编者愿意互相倾听、回应和合作的情况下,共识过程才有助于建设一篇更好的条目。如若编者拒绝任何共识而固执己见,无限期地发表冗长辩论以实现其目标,那么他/她将会破坏掉共识过程。固执己见的人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总会有比他/她更加固执的人出现;有社群支持的页面本身才是这场长跑的赢家。
- 四处张贴、换个管理员来执行和新瓶装旧酒。反复在不同页面或使用不同措辞提出相同的议题,会对维基百科造成扰乱和破坏。当你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时,四处张贴,或者换下措辞来蒙骗其他编者都是无助于事的,因为迟早会有人发现你的所有议题。如果你足够细心能在各处讨论页标注链接的话,那你完全可以将正在进行的讨论聚集在一处,但更好的做法是选择一处最适合进行共识讨论的页面,并(尽可能地)给出对问题的中立、明晰和客观的一段描述。参见逐次搬出不同方针。
See also
编辑Wikipedia essays and information pages concerning consensus:
- Wikipedia:What is consensus?
- Wikipedia:How to contribute to Wikipedia guidance
- Wikipedia:Don't revert due to "no consensus"
- Wikipedia:IPs are human too
- Wikipedia:No consensus
- Wikipedia:Silence and consensus; cf. Wikipedia:Silence means nothing
- Wikipedia:Staying cool when the editing gets hot
- Wikipedia:Method for consensus building
- Wikipedia:Closing discussions
- Wikipedia:Compromise
- Wikipedia:Consensus doesn't have to change
Articles concerning consensus:
External links
编辑- WikiEN-l mailing list July 2005
- Conflict and Consensus categories on MeatBall Wiki.
Related information
编辑ar:ويكيبيديا:توافق az:Vikipediya:Konsensus bn:উইকিপিডিয়া:ঐকমত্য be:Вікіпедыя:Кансэнсус br:Wikipedia:Kenemglev ca:Viquipèdia:Consens cs:Wikipedie:Konsenzus da:Wikipedia:Konsensus en:Wikipedia:Consensus es:Wikipedia:Consenso eo:Vikipedio:Interkonsento fa:ویکیپدیا:اجماع fr:Wikipédia:Consensus ko:위키백과:총의 hy:Վիքիփեդիա:Համաձայնություն hr:Wikipedija:Konsenzus id:Wikipedia:Konsensus ia:Wikipedia:Consenso it:Wikipedia:Consenso ka:ვიკიპედია:კონსენსუსი lt:Vikipedija:Konsensusas hu:Wikipédia:Konszenzus mk:Википедија:Консензус ml:വിക്കിപീഡിയ:സമവായം mt:Wikipedija:Kunsens ms:Wikipedia:Sepersetujuan nl:Wikipedia:Consensus ja:Wikipedia:合意形成 no:Wikipedia:Konsensus pl:Wikipedia:Konsensus pt:Wikipedia:Consenso ro:Wikipedia:Consens ru:Википедия:Консенсус si:විකිපීඩියා:පොදු එකඟත්වය simple:Wikipedia:Consensus sk:Wikipédia:Konsenzus sl:Wikipedija:Soglasje sr:Википедија:Консензус sh:Wikipedia:Konsenzus fi:Wikipedia:Konsensus sv:Wikipedia:Konsensus ta:விக்கிப்பீடியா:இணக்க முடிவு tg:Википедиа:Иҷмоъ tr:Vikipedi:Fikir birliği vi:Wikipedia:Đồng thuận yi:װיקיפּעדיע:קאנסענסו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