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量部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初期佛教 |
|
正量部(梵語:Saṃmatīya、Saṃmitīya;巴利語:Sammitī)是佛教部派之一,又稱「一切所貴部」(律主為通人所重也)、三彌底部、正量弟子部,主張「有我論」,為一現實之實證論或經驗論,上座部體系中犢子部的主要分支[1][2]。
名稱
編輯此部宗義明由來,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正量部者,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邪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自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
歷史
編輯《異部宗輪論》記載在犢子部確立後百年內,因為對《發智論》中的一頌的解釋不同,又分出四個分支。犢子部分裂即正量部確立的時間在迦多衍尼子造《發智論》之後,在《異部宗輪論》中推定為佛滅第三百年中。根據《大唐西域記》等文獻記載,正量部在公元7世紀前後,在印度全境除了北印度以外都有傳播。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稱其為「聖正量部」,並認為從它分離出四部[5]。
參見
編輯引用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正量部.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2023-11-30].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佛學大辭典/三彌底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