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郡
沿革
編輯西漢
編輯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立梁孝王之子劉不識為濟陰王,分梁國置濟陰國,治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轄境約當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東明、鄄城等市縣地及成武、巨野等縣部分地區,北至濮陽地區。後元年(前143年),濟陰王薨,無子,國除為濟陰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濟陰郡屬兗州刺史部。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立皇子劉囂為定陶王,改濟陰郡為定陶國。黃龍元年(前49年),徙定陶王為楚王,復為濟陰郡。漢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山陽郡黃侯國、菑鄉侯國改屬濟陰郡。
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徙山陽王劉康為定陶王,復置定陶國,黃侯國、菑鄉侯國還屬山陽郡。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徙定陶王劉景為信都王,復改為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九縣:定陶、冤句、呂都、葭密、成陽、鄄城、句陽、秺、乘氏。[1]
東漢
編輯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併呂都、葭密、秺三縣。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立皇子劉長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東郡離狐縣、陳留郡長垣縣益濟陰國。建初九年(84年),濟陰王薨,無子,國除為濟陰郡[2],後長垣縣還屬陳留郡。
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濟陰郡城陽、鄄城、句陽、離狐四縣、東郡廩丘縣置城陽國。永元五年(93年),削梁國單父、成武、己氏三縣,還屬濟陰郡。永元六年(94年),城陽國除,領縣併入濟陰郡。漢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廢皇太子劉保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延光四年(125年),濟陰王即皇帝位,國除為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十一縣(侯國):定陶、冤句、城陽、鄄城、句陽、乘氏、離狐、廩丘、單父、成武、己氏。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鄄城、廩丘二縣改屬東郡;立皇子劉熙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約此前後,分離狐等縣置離狐郡,旋廢。至漢末,濟陰國領九縣(侯國):定陶、冤句、城陽、句陽、乘氏、離狐、單父、成武、己氏[3],至西晉不變[4]。
魏晉十六國
編輯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濟陰王為列侯,國除為濟陰郡。黃初三年(222年),徙封彭城王曹據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濟陰王為定陶王,復為濟陰郡[5]。晉懷帝永嘉中,徙封新都王司馬衍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濟陰郡。
十六國時期,濟陰郡先後為後趙(325年-351年)、東晉(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87年)、翟魏(387年-392年)、後燕(392年-398年)所有。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東晉再次收復濟陰郡。[6]。
南北朝
編輯宋文帝元嘉初,濟陰郡定陶、冤句、城陽、句陽、乘氏、離狐、己氏七縣為北魏所取[6],僅餘單父、成武二縣,併入鄰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以單父(改為僑縣離狐)、成武二縣置北濟陰郡[7]。
北魏奪取濟陰郡後,移治定陶縣左城(今山東省曹縣西北),省併句陽縣,城陽縣改屬濮陽郡[8]。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兗州、濟州置西兗州,濟陰郡改屬西兗州,分己氏縣置考城縣。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分濟陰郡置沛郡,考城、己氏二縣改屬沛郡。至此,濟陰郡領四縣:定陶、離狐、冤句、乘氏[9]。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廢北梁郡,其所領城安縣併入考陽縣,改稱城安縣,改屬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五縣:定陶、離狐、冤句、乘氏、城安。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兗州為曹州,濟陰郡仍屬之。[6]
隋唐
編輯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曹州為濟陰郡,治濟陰縣左城(今山東省曹縣西北),領九縣:濟陰、外黃、濟陽、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單父、金鄉。[10]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濟陰郡為曹州。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復為濟陰郡。不久,濟陰郡即屬宇文化及之許。鄭開明元年(619年),復改為曹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濟陰郡,領六縣:濟陰縣、考城縣、冤句縣、乘氏縣、南華縣、成武縣。燕光烈帝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曹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濟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曹州。燕昭武帝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濟陰郡。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復改為曹州,濟陰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11]
人口
編輯長官
編輯濟陰太守(23年-72年)
編輯濟陰相(72年-84年)
編輯濟陰太守(84年-212年)
編輯- 承疊,琅邪姑幕人。[19]
- 杜根,字伯堅,潁川定陵人,漢順帝時在任。[20]
- 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漢順帝時在任。[21]
- 汜宮,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見任。[22]
- 單匡,河南人,漢桓帝初在任。[23]
- 劉郃,漁陽泉州(今天津武清區)人,漢靈帝時在任。[24]
-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濟陰人,漢獻帝興平中領。[25]
- 張寵,河南人,在熹平(175年)四年十二月任濟陰太守期間立《帝堯碑》[26]。
- 吳資,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見任。[27]
-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漢獻帝建安初領。[28]
- 袁敘,汝南汝陽人,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見任。[29]
- 荀祈,字伯旗,潁川潁陰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30]
濟陰相(212年-220年)
編輯濟陰太守(220年-222年)
編輯濟陰相(222年-224年)
編輯濟陰太守(224年-300年代)
編輯- 鄭袤,字林叔,滎陽開封人。[32]
- 沐並,字德信,河閒人,魏齊王時在任。[33]
- 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出任。[34]
- 虞昺,字世文,會稽餘姚人,晉武帝太康中在任。[35]
- 祖逖,字士稚,范陽遒人,晉惠帝、晉懷帝之際除,以母喪不之官。[36]
濟陰內史(300年代-310年代)
編輯濟陰太守(310年代-502年)
編輯濟陰內史(502年-)
編輯濟陰太守(-577年)
編輯- 乙琛,字仲珍,代人,東魏孝靜帝時在任。[44]
- 李稚廉,趙郡高邑人,北齊文宣帝天保中在任。[45]
- 皇甫和,字長諧,安定朝那人,北齊時在任。[46]
- 房恭懿,字慎言,河南洛陽人,北齊時在任。[47]
- 公孫景茂,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降於北周。
濟陰郡守(577年-583年)
編輯濟陰郡太守(607年-619年)
編輯濟陰郡太守(742年-761年)
編輯國主
編輯參見
編輯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 ^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 ^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
- ^ 4.0 4.1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 ^ 6.0 6.1 6.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 ^ 9.0 9.1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10.0 10.1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 ^ 《續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 ^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 《宋書·卷一百·列傳第六十》
- ^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 ^ 《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 ^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 ^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章懷註引《續漢書》
- ^ 《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 ^ 《後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 ^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 《後漢書·卷四十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 ^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 ^ 《隸釋》:「熹平四年冬十二月濟隂太守河南張寵。」
- ^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裴註引《獻帝起居注》
- ^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註引《荀氏家傳》
-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 ^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裴註引《魏略·清介傳》
- ^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濟陰郤傳第十二》裴註引《華陽國志》
- ^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裴註引《會稽典錄》
- ^ 《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 ^ 《晉書·卷一百二十八·載記第二十八》
- ^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 ^ 《魏書·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
- ^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
- ^ 《北齊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六》
- ^ 《魏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 ^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 ^ 《魏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
- ^ 《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
- ^ 《北齊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
- ^ 《北齊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 ^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
-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 ^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