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郡
沿革
编辑西汉
编辑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立梁孝王之子刘不识为济阴王,分梁国置济阴国,治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北至濮阳地区。后元年(前143年),济阴王薨,无子,国除为济阴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济阴郡属兖州刺史部。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立皇子刘嚣为定陶王,改济阴郡为定陶国。黄龙元年(前49年),徙定陶王为楚王,复为济阴郡。汉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山阳郡黄侯国、菑乡侯国改属济阴郡。
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徙山阳王刘康为定陶王,复置定陶国,黄侯国、菑乡侯国还属山阳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徙定陶王刘景为信都王,复改为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九县:定陶、冤句、吕都、葭密、成阳、鄄城、句阳、秺、乘氏。[1]
东汉
编辑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并吕都、葭密、秺三县。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立皇子刘长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东郡离狐县、陈留郡长垣县益济阴国。建初九年(84年),济阴王薨,无子,国除为济阴郡[2],后长垣县还属陈留郡。
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济阴郡城阳、鄄城、句阳、离狐四县、东郡廪丘县置城阳国。永元五年(93年),削梁国单父、成武、己氏三县,还属济阴郡。永元六年(94年),城阳国除,领县并入济阴郡。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废皇太子刘保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延光四年(125年),济阴王即皇帝位,国除为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十一县(侯国):定陶、冤句、城阳、鄄城、句阳、乘氏、离狐、廪丘、单父、成武、己氏。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鄄城、廪丘二县改属东郡;立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约此前后,分离狐等县置离狐郡,旋废。至汉末,济阴国领九县(侯国):定陶、冤句、城阳、句阳、乘氏、离狐、单父、成武、己氏[3],至西晋不变[4]。
魏晋十六国
编辑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降汉济阴王为列侯,国除为济阴郡。黄初三年(222年),徙封彭城王曹据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黄初五年(224年),降封济阴王为定陶王,复为济阴郡[5]。晋怀帝永嘉中,徙封新都王司马衍为济阴王,复置济阴国。永嘉之乱后,国除为济阴郡。
十六国时期,济阴郡先后为后赵(325年-351年)、东晋(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87年)、翟魏(387年-392年)、后燕(392年-398年)所有。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东晋再次收复济阴郡。[6]。
南北朝
编辑宋文帝元嘉初,济阴郡定陶、冤句、城阳、句阳、乘氏、离狐、己氏七县为北魏所取[6],仅余单父、成武二县,并入邻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以单父(改为侨县离狐)、成武二县置北济阴郡[7]。
北魏夺取济阴郡后,移治定陶县左城(今山东省曹县西北),省并句阳县,城阳县改属濮阳郡[8]。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兖州、济州置西兖州,济阴郡改属西兖州,分己氏县置考城县。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分济阴郡置沛郡,考城、己氏二县改属沛郡。至此,济阴郡领四县:定陶、离狐、冤句、乘氏[9]。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北梁郡,其所领城安县并入考阳县,改称城安县,改属济阴郡。至此,济阴郡领五县:定陶、离狐、冤句、乘氏、城安。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济阴郡仍属之。[6]
隋唐
编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曹州为济阴郡,治济阴县左城(今山东省曹县西北),领九县:济阴、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父、金乡。[10]
魏永平元年(617年),改济阴郡为曹州。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复为济阴郡。不久,济阴郡即属宇文化及之许。郑开明元年(619年),复改为曹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济阴郡,领六县:济阴县、考城县、冤句县、乘氏县、南华县、成武县。燕光烈帝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曹州。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曹州。燕昭武帝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济阴郡。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改为曹州,济阴郡之名不再作为行政区划名称。[11]
人口
编辑长官
编辑济阴太守(23年-72年)
编辑济阴相(72年-84年)
编辑济阴太守(84年-212年)
编辑- 承叠,琅邪姑幕人。[19]
-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人,汉顺帝时在任。[20]
-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汉顺帝时在任。[21]
- 汜宫,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见任。[22]
- 单匡,河南人,汉桓帝初在任。[23]
- 刘郃,渔阳泉州(今天津武清区)人,汉灵帝时在任。[24]
-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济阴人,汉献帝兴平中领。[25]
- 张宠,河南人,在熹平(175年)四年十二月任济阴太守期间立《帝尧碑》[26]。
- 吴资,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见任。[27]
-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汉献帝建安初领。[28]
- 袁叙,汝南汝阳人,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见任。[29]
- 荀祈,字伯旗,颍川颍阴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30]
济阴相(212年-220年)
编辑济阴太守(220年-222年)
编辑济阴相(222年-224年)
编辑济阴太守(224年-300年代)
编辑- 郑袤,字林叔,荥阳开封人。[32]
- 沐并,字德信,河闲人,魏齐王时在任。[33]
- 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出任。[34]
- 虞昺,字世文,会稽余姚人,晋武帝太康中在任。[35]
-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晋惠帝、晋怀帝之际除,以母丧不之官。[36]
济阴内史(300年代-310年代)
编辑济阴太守(310年代-502年)
编辑济阴内史(502年-)
编辑济阴太守(-577年)
编辑- 乙琛,字仲珍,代人,东魏孝静帝时在任。[44]
- 李稚廉,赵郡高邑人,北齐文宣帝天保中在任。[45]
- 皇甫和,字长谐,安定朝那人,北齐时在任。[46]
- 房恭懿,字慎言,河南洛阳人,北齐时在任。[47]
- 公孙景茂,北齐幼主承光元年(577年)降于北周。
济阴郡守(577年-583年)
编辑济阴郡太守(607年-619年)
编辑济阴郡太守(742年-761年)
编辑国主
编辑参见
编辑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 ^ 《后汉书·卷五十·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 ^ 4.0 4.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 ^ 6.0 6.1 6.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 ^ 9.0 9.1 《魏书·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 10.0 10.1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 ^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 ^ 《续汉书·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 ^ 《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
- ^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 ^ 《南齐书·卷一·本纪第一》
- ^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 ^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章怀注引《续汉书》
- ^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 ^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 ^ 《后汉书·卷六十三·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 ^ 《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 ^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 ^ 《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
- ^ 《隶释》:“熹平四年冬十二月济阴太守河南张宠。”
- ^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
- ^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 ^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裴注引《献帝起居注》
- ^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裴注引《荀氏家传》
- ^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 ^ 《晋书·卷四十四·列传第十四》
- ^ 《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裴注引《魏略·清介传》
- ^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济阴郤传第十二》裴注引《华阳国志》
- ^ 《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裴注引《会稽典录》
- ^ 《晋书·卷六十二·列传第三十二》
- ^ 《晋书·卷一百二十八·载记第二十八》
- ^ 《魏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 ^ 《魏书·卷九十二·列传列女第八十》
- ^ 《魏书·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
- ^ 《北齐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六》
- ^ 《魏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
- ^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 ^ 《魏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
- ^ 《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 ^ 《北齐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 ^ 《北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八》
- ^ 《北齐书·卷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八》
- ^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
- ^ 《隋书·卷四十三·列传第八》
- ^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