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JuneAugust/英國皇家海軍超無畏艦列表

「本鮑」號率領一隊三艘戰列艦隊。

英國皇家海軍超無畏艦列表收錄英國皇家海軍自1909年起計劃、建造或者曾在旗下服役過的所有超無畏艦。這些戰艦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的,在皇家海軍的戰列艦編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些艦隻在設計和建造時採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和武器,具備更強的火力、更高的航速以及更完善的防護系統。超無畏艦概念源自無畏艦的基礎設計,但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使得其在戰鬥能力上超越了前一代戰艦。這類戰艦通常裝備數門口徑大於12英寸的主炮,艦體設計則更注重對敵方大口徑火炮的防護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皇家海軍意識到海上主力戰艦的性能需要進一步提升,以保持對其他海上強國的優勢地位。因此,從1910年代起,英國開始大規模建造超無畏艦。最早期的幾艘超無畏艦,憑藉更快的航速和更強的火力,成為了英國海軍的中流砥柱。它們參與了多次重大海戰,包括著名的日德蘭海戰,在這些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着海戰戰術的不斷變化,英國皇家海軍的超無畏艦依然是艦隊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儘管航空母艦和潛艇的作用逐漸增強,但這些大型水面戰艦仍在特定情況下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例如,「厭戰」號戰列艦在二戰期間參與了多次關鍵戰役,並在1940年的馬塔潘角海戰中擊沉了意大利海軍的數艘艦船。

隨着戰爭的結束,超無畏艦逐漸退出了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陣容。新技術的引入,特別是航空母艦和導彈系統的應用,使得這種傳統的水面戰艦逐漸失去了其戰略重要性。儘管如此,超無畏艦在20世紀初的海軍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當時最先進的戰艦之一,也代表了當時海軍技術發展的巔峰。

為了在無畏艦漸成潮流的時代確保自身優勢,英國率先開始建造了四艘搭載射程達兩萬米級別343毫米口徑主炮的俄里翁級「俄里翁」號「君主」號英語HMS Monarch (1911)[a]「征服者」號英語HMS Conqueror (1911)[b]以及「雷神」號英語HMS Thunderer (1911)[c]。這也是繼美國南卡羅萊納級戰列艦英語South Carolina-class battleship之後最早在艦體中軸線上安裝背負式炮塔主力艦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英語HMS King George V (1911)[d]「百人隊長」號英語HMS Centurion (1911)[e]「大膽」號英語HMS Audacious (1912)[f]「阿賈克斯」號英語HMS Ajax (1912)[g]鐵公爵級「鐵公爵」號英語HMS Iron Duke (1912)[h]「馬爾博羅」號英語HMS Marlborough (1912)[i]「本鮑」號英語HMS Benbow (1913)[j]「印度皇帝」號英語HMS Emperor of India[k]「阿金科特」號「埃爾林」號英語HMS Erin[l]「加拿大」號英語Chilean battleship Almirante Latorre[m]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號英語HMS Queen Elizabeth (1913)[n]「厭戰」號「巴勒姆」號英語HMS Barham (04)[o]「剛勇」號英語HMS Valiant (1914)[p]「馬來亞」號英語HMS Malaya[q]、「阿金科特」號(HMS Agincourt[r]復仇級「復仇」號英語HMS Revenge (06)[s]「君權」號英語HMS Royal Sovereign (05)[t]「皇家橡樹」號「決心」號英語HMS Resolution (09)[u]「拉米伊」號英語HMS Ramillies (07)[v]、「聲望」號(HMS Renown[w]、「反擊」號(HMS Repulse[x]、「抵抗」號(HMS Resistance[y]N3級納爾遜級「納爾遜」號「羅德尼」號英王喬治五世級「英王喬治五世」號英語HMS King George V (41)[z]「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英語HMS Howe (32)[aa]獅級:「獅」號(HMS Lion[ab]、「魯莽」號(HMS Temeraire[ac]、「征服者」號(HMS Conqueror[ad]、「雷神」號(HMS Thunderer[ae]「前衛」號

歷史

編輯

超無畏艦是繼1906年無畏艦之後發展的戰列艦類型,具備更強的火力和更厚的裝甲。相比無畏艦,超無畏艦的主要特徵是裝備更大口徑的主炮、更先進的火控系統,並在設計上更加注重艦艇整體的防護能力。超無畏艦的出現標誌着海軍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海軍軍備競賽和戰列艦的發展。面對各海上強國海軍中無畏艦逐漸成為主流的狀況,為了加強自身優勢,英國最早在無畏艦設計中採用超過305毫米口徑的主炮[25]。不同於前無畏艦時期「皇家主權」號英語HMS Royal Sovereign (1891)上搭載的萬米級343毫米主炮,1909年開工建造的俄里翁級所搭載的Mk V型射程可達兩萬米級[25]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上強國的戰列艦建造活動都受到嚴格的國際限制,以防止在各國間再次爆發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26]。面對與英國和日本進行海軍軍備競賽並可能引發太平洋戰爭的前景,美國迫切希望各方締結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該條約限制了每個海軍大國都可以擁有戰列艦的數量和規模,並要求英國在接受與美國平等地位的同時放棄英日同盟關係[27]。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之後,各國又簽訂了一系列旨在限制軍艦噸位和數量的海軍條約,其中就包括1936年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然而這些條約在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實際上已經失效[28]

條約的限制意味着1919年至1939年間新下水戰列艦數量比1905年至1914年間少。這些條約還對艦隻的最大排水量進行了限制,從而阻礙了戰列艦設計的發展,並迫使英國海軍對納爾遜級和英王喬治五世級的設計進行了妥協。這一時期設計的戰列艦因此也被稱為條約型戰列艦[29]。原本規劃中的英國N3級戰艦延續了大排水量、更巨型的火炮和更厚重的裝甲的設計趨勢。但該艦級從未實際建造,其部分設計思路被納爾遜級所繼承[3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海軍的四艘倖存的英王喬治五世級艦隻於1957年報廢,「前衛」號也於1960年被報廢。其他的英國戰列艦都在1949年就被出售或拆解[31]

建造者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主武裝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艦體裝甲最大厚度
排水量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af]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開建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完工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各艦概況

編輯

俄里翁級

編輯
 
「俄里翁」號

俄里翁級戰列艦「俄里翁」號、「君主」號、「征服者」號和「雷神」號是英國的第一批超無畏艦[33]。俄里翁級也是繼美國戰列艦南卡羅萊納級英語South Carolina-class battleship[ag]之後英國海軍首批在艦體中軸線上安裝背負式炮塔的艦隻[35]。本級炮塔內安裝更大口徑主炮,也就是10門45倍徑13.5英寸(343公釐)Mk V主炮英語BL 13.5-inch Mk V naval gun[36][37]。除了更強大的主炮外,本艦級還裝備了與前級相同的50倍徑4英寸(102公釐)Mk VII英語BL 4 inch naval gun Mk VII副炮,8—12英寸(203—305公釐)厚的克虜伯裝甲帶。而581英尺(177公尺)的艦體總長使得最大排水量達到25,870公噸(25,460長噸)。儘管如此,與前級相同的兩座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驅動的4具傳動軸依然能達到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25][38][39]

本級四艦入役後被配屬到本土艦隊旗下第2戰列艦分艦隊,「俄里翁」號成為艦隊旗艦。隨後,四艘艦都參加了1914年7月9日在斯皮特黑德舉行的艦隊檢閱,並在七月危機期間接受海軍動員,隨後在斯卡帕灣完成集結[40][ah]。本級四艦也參與了攔截12月16日襲擊英國東北海岸的德國艦隊的作戰。1914年12月27日,在隨大艦隊返回斯卡帕灣時「征服者」號撞上了姊妹艦「君主」號,使得兩艦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傷[41]。本級四艦都參加了日德蘭海戰,但都沒有發射超過57發炮彈。「征服者」號和「雷神」號的發炮都沒有命中目標,而「君主」號和「俄里翁」號分別擊中了「國王」號「藩侯」號一發,「呂佐夫」號五發[42]。1918年11月21日,德國艦隊在羅塞斯投降時,本級四艦都在場[43]。1919年2月,這四艘軍艦都被調到第3分艦隊,「俄里翁」號則成為了艦隊旗艦[44]。到1919年底,本級四艦都被轉移入後備艦隊,但是在1920年初,「君主」號被轉移到樸茨茅斯英語Portsmouth Division[45]。那年夏天,「雷神」號和「君主」號被重新委任為往返地中海的運輸艦隊,「俄里翁」號於同年晚些時候也被調派到樸茨茅斯成為後備艦隊的旗艦,直到1921年中期被「征服者」號接替後,再次為部隊提供運輸服務。1921年,「雷神」號和「俄里翁」號被改造成訓練艦,並於次年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被報廢出售。「君主」號被用於武器測試直到1925年沉沒。「雷神」號是本級艦中的最後一艘,在1926年才被報廢出售[46][47]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俄里翁」號
(HMS Orion
  英國樸茨茅斯造船廠[48] 10門13.5英寸(343公釐)[33] 8—12英寸(203—305公釐)[38] 25,870公噸(25,460長噸)[25]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49],27,000匹軸馬力(20,134千瓦特)[48] 1909年11月29日[50] 1910年8月20日[50] 1912年2月2日[50] 1922年12月19日作廢品出售[51]
「君主」號英語HMS Monarch (1911)
(HMS Monarch
  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48] 1910年4月1日[1] 1911年3月30日[1] 1912年4月27日[51] 1925年1月21日沉沒[52]
「征服者」號英語HMS Conqueror (1911)
(HMS Conqueror
  英國威廉·比爾摩爾公司英語William Beardmore and Company[ai][48] 1910年4月5日[2] 1911年5月1日[2] 1912年11月23日[52] 1922年12月19日作廢品出售[52]
「雷神」號英語HMS Thunderer (1911)
(HMS Thunderer
  英國泰晤士鋼鐵與造船公司英語Thames Ironworks and Shipbuilding Company[aj][48] 1910年4月13日[3] 1911年2月1日[3] 1912年6月15日[53] 1926年11月6日作為廢品出售[52]

英王喬治五世級(1911年)

編輯
 
「阿賈克斯」號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百人隊長」號、「大膽」號和「阿賈克斯」號都是俄里翁級超無畏艦的放大版。本級各艦都沿用了俄里翁級相同的10門45倍徑13.5英寸(340公釐)Mk V主炮英語BL 13.5-inch Mk V naval gun和16門50倍徑4英寸(102公釐)Mk VII副炮,以及12英寸(305公釐)厚的水線裝甲帶。艦體較俄里翁級有所加強,總長達到597英尺9英寸(182公尺),排水量達到25,420長噸(25,830公噸)。雖然英王喬治五世級保留了採用2座帕森斯蒸汽機來驅動4具傳動軸,但是航速有所提升,最高可達到22.9節(42.4公里每小時;26.4英里每小時)。而由於煙囪布局的重新設計,使得位於煙囪前方的主桅能提供更好的觀測效果。[54][55]

所有4艘英王喬治五世級艦都被調派入第2戰列艦分艦隊,「英王喬治五世」號在1913年2月18日成為該艦隊旗艦[56]。1914年7月17日至20日,本級各艦都參加了英軍對七月危機的動員,不久後就受命加入斯卡帕灣的本土艦隊,也就是後來的大艦隊[57]。1914年10月27日,「大膽」號在愛爾蘭海岸進行訓練時誤觸水雷沉沒,並意外造成巡洋艦「利物浦」號英語HMS Liverpool (1909)[ak]上一名軍官死亡[59]。1914年11月,「英王喬治五世」號因冷凝器故障而臨時停用[60]。在1914年12月弗朗茨·馮·希佩爾的突襲部隊襲擊了三個英國沿海城鎮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後,本級剩餘的三艘參加了追擊行動[61]。兩年後的日德蘭海戰中,本級各艦都參加了戰鬥,但各艦發炮都沒有超過19發。因能見度較差,這些炮擊均未命中目標[62]。這幾艘軍艦隨後出席了1918年11月21日德國艦隊在羅塞斯的投降活動。1919年初,本級剩餘幾艘艦隻依然在第2戰列艦分艦隊中服役,之後「英王喬治五世」號轉隸第3戰列艦分艦隊並擔任預備艦隊旗艦直至該艦隊在1920年被解散。經過改裝後「英王喬治五世」號被重新編入第4戰列艦分艦隊,然後在1923年被改為炮兵訓練艦,最終於1926年12月被報廢出售。「阿賈克斯」號與其命運相似但在1926年11月6日被報廢。「百人隊長」號是英王喬治五世級最後留存下來的一艘,先是被改裝為靶艦,之後在1941年被加裝了輕武器和偽裝的主炮後重新武裝起來。1944年6月9日,為了保衛人工港「桑葚英語Mulberry harbour[al],該艦被當作航道阻塞船自沉在諾曼底奧馬哈海灘的美軍作戰扇區[64]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英王喬治五世」號英語HMS King George V (1911)
(HMS King George V[am]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66] 10門13.5英寸(343公釐)[67] 12英寸(305公釐)[67] 25,420長噸(25,830公噸)[67]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2.9節(42.4公里每小時;26.4英里每小時)[67] 1911年1月16日[4] 1911年10月9日[4] 1912年11月16日[56] 1926年12月被當作廢品出售[68]
「百人隊長」號英語HMS Centurion (1911)
(HMS Centurion
  英國德文波特造船廠[4] 1911年1月16日[69] 1911年11月18日[69] 1913年5月22日[70] 1944年6月9日沉船作封鎖線用[71]
「大膽」號英語HMS Audacious (1912)
(HMS Audacious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4] 1911年3月23日[5] 1912年9月14日[5] 1913年10月15日[68] 1914年10月27日在觸雷後沉沒[72]
「阿賈克斯」號英語HMS Ajax (1912)
(HMS Ajax
  英國斯科茨造船廠英語Scott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4] 1911年2月27日[6] 1912年3月21日[6] 1913年10月31日[70] 1926年11月9日作為廢品出售[70]

鐵公爵級

編輯
 
「鐵公爵」號

鐵公爵級戰列艦「鐵公爵」號、「馬爾伯勒」號、「本鮑」號和「印度皇帝」號是英國的第三批超無畏艦。這幾艘艦在設計上與英王喬治五世級幾乎一模一樣,裝備着與英王喬治五世級相同的10門13.5英寸(340公釐)Mk V主炮,但副炮升級為12門45倍徑6英寸(152公釐)Mk VII艦炮英語BL 6-inch Mk VII naval gun。雖然裝甲一樣是12英寸(300公釐)的克虜伯裝甲,但是艦體長度達到622英尺9英寸(190公尺),排水量達到25,000長噸(25,000公噸)[73]。與此前的英國戰列艦一樣,鐵公爵級各艦裝有4具傳動軸,由兩座帕森斯蒸汽渦輪機提供動力,最高時速為21.5節(39.8公里每小時;24.7英里每小時)[74]

建成後,「鐵公爵」號以旗艦身份加入本土艦隊[75]。「馬爾博羅」號緊隨其後入役並成為第二旗艦[76]。這兩艦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兩個月內完工。此後,本土艦隊重組為大艦隊,「鐵公爵」號仍是艦隊的旗艦,而「馬爾博羅」號則被分配到第1戰列艦分艦隊,作為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的旗艦[77]。「本鮑」號和「印度皇帝」號完工後被編入第4戰列艦分艦隊,前者為分艦隊旗艦,後者為第2戰隊旗艦[9]。除了「印度皇帝」號因維修而未能及時歸隊,其他3艘本級艦都參加了日德蘭海戰[78]。除了首輪發炮為近失彈,接戰後的「鐵公爵」號在後三輪齊射中有7發直接命中德國戰列艦「國王」號[79]。而「馬爾博羅」號和「本鮑」號接戰初期,在視線不佳的情況下向國王級各艦猛烈開火,前者進行了7輪齊射,後者也進行了6輪齊射,但都沒有造成對敵方的重大損害[80]。在與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的近戰中,本級姊妹三艦都參加了混戰,但都沒有命中這艘已經受損的巡洋艦及其周圍的驅逐艦隊。「馬爾博羅」號最終被一枚魚雷擊中,並在損管過程中持續對國王級戰列艦進行了14輪齊射,最終擊中3發[81]。戰鬥結束後,「馬爾博羅」號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修復作業,並加裝了裝甲板[82][83]。「印度皇帝」號則在這一時期代替「馬爾博羅」號被重新編入本土艦隊的第1戰列艦分艦隊成為旗艦[10]。1919年3月,鐵公爵級都被轉調到地中海艦隊麾下的第4戰列艦分艦隊,並參加了協約國在黑海對俄國內戰的干涉活動[84][75]。「馬爾博羅」號甚至還參與對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皇太后尼古拉斯大公以及尤蘇波夫王子俄國皇室成員的營救任務[85]。之後,本級各艦都參加了希土戰爭[86]。在希臘戰敗後,「馬爾博羅」號、「本鮑」號和「印度皇帝」號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接受了現代化改裝。「鐵公爵」號則留在地中海,與「英王喬治五世」號一起參加了對士麥那大火的處理以及對希臘問題的最後解決[87][88]。1928年5月,「本鮑」號接替「鐵公爵」號進行重大改裝,並最終於1931年3月退役報廢[89]。「馬爾博羅」號和「印度皇帝」號分別在1932年2月和6月被用作靶艦並次年前後報廢[90][91][92]。「鐵公爵」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依然留存了下來,並作為防空炮台被布置在斯卡帕灣。在遭受到德國空軍容克88轟炸機兩輪的攻擊下嚴重受損,直到戰後才被重新打撈起來並在1946年3月被報廢出售[93][94]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鐵公爵」號英語HMS Iron Duke (1912)
(HMS Iron Duke
  英國樸茨茅斯造船廠[95] 10門13.5英寸(343公釐)[74] 12英寸(305公釐)[74] 29,500長噸(29,970公噸)[95]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21.5節(39.8公里每小時;24.7英里每小時)[74],29,000匹軸馬力(21,625千瓦特)[95] 1912年1月12日[96] 1912年10月12日[7] 1914年3月10日[74] 1946年3月被當作廢品出售[93]
「馬爾博羅」號英語HMS Marlborough (1912)
(HMS Marlborough
  英國德文波特造船廠[95] 1912年1月25日[74] 1912年10月24日[8] 1914年6月2日[74] 1932年6月27日作廢出售[97]
「本鮑」號英語HMS Benbow (1913)
(HMS Benbow
  英國威廉·比爾摩爾公司英語William Beardmore and Company[95] 1912年5月30日[74] 1913年11月12日[9] 1914年10月7日[74] 1931年3月被當作廢品出售[89]
「印度皇帝」號英語HMS Emperor of India
(HMS Emperor of India
  英國維克斯公司英語Vickers[95] 1912年5月31日[78] 1913年11月27日[98] 1914年11月10日[78] 1932年2月6日作廢品出售[75]

「阿金科特」號

編輯
 
「阿金科特」號[99]

「阿金科特」號於1911年以巴西戰列艦「里約熱內盧」號(Rio de Janeiro[an]之名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下水[101]。然而就在第二年,在建中的該艦就在1913年12月被轉賣給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更名為「蘇丹奧斯曼一世」號(Sultân Osmân-ı Evvel)。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同盟國身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艦被英國政府徵用並最終更名為「阿金科特」號[102]。本艦全長671英尺6英寸(205公尺),排水量27,850長噸(28,300公噸),由4座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驅動4具傳動軸提供動力並達到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103]。艦上裝備有14門45倍徑12英寸(305公釐)Mk XIII主炮英語EOC 12-inch 45-calibre naval gun以及18門50倍徑6英寸(152公釐)Mk XIII艦炮英語BL 6-inch Mk XIII – XVIII naval gun作為副炮,並由9英寸(229公釐)水線裝甲帶提供裝甲防護[103]

「阿金科特」號在1914年8月7日加入英國皇家海軍,1914年9月7日被編入大艦隊第4戰列艦分艦隊,但在1916年5月31日被重新分配到第1戰列艦分艦隊,正好趕上日德蘭海戰[104][105]。在戰鬥中,該艦與一艘德國戰列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一艘皇帝級戰列艦交火,共發射了144枚主、副炮彈,但未發現擊中任何敵艦[106][107][104]。「阿金科特」號在日德蘭海戰之後的活動並未有更多記錄,但是在1918年4月23日,該艦確實和來自斯卡帕灣的「赫剌克勒斯」號一同出動過一次,以保護從挪威到英國的商船船隊[108]。在被轉移到第2戰列艦分艦隊後,「阿金科特」號參加了公海艦隊的投降儀式,並於1919年3月被降為預備役[109]。巴西政府沒有興趣再次購買該艦,因此「阿金科特」號被列入處置名單,然後於1922年12月19日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作為廢品出售[110]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阿金科特」號
(HMS Agincourt
  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111] 14門12英寸(305公釐)[112] 9英寸(229公釐)[113] 27,850長噸(28,300公噸)[114]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22節(41公里每小時;25英里每小時)[115],34,000匹軸馬力(25,354千瓦特)[111] 1911年9月14日[101] 1913年1月21日[116] 1914年8月7日[101] 1922年12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10]

「埃爾林」號

編輯
 
「埃爾林」號

「埃爾林」號最初是土耳其海軍戰列艦「雷沙迪耶」號,是兩艘奧斯曼帝國訂購的戰列艦之一。該艦的設計派生自英王喬治五世級,裝備有12英寸(300公釐)克虜伯水線裝甲帶以及與英王喬治五世級相類似的10門45倍徑13.5英寸(340公釐)Mk VI火炮英語BL 13.5-inch Mk VI naval gun,但副炮卻選擇了俄里翁級的16門50倍徑6英寸(150公釐)Mk XVI副炮英語BL 6 inch naval guns Mk XIII – XVIII。本艦總長較短,僅有559英尺6英寸(171公尺),排水量為22,780長噸(23,150公噸)。與俄里翁級和英王喬治五世級不同,本艦裝有4座帕森斯蒸汽渦輪機來驅動4具傳動軸以達到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117]

1914年7月29日,在時任第一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的命令下,「雷沙迪耶」號被英國政府徵用,並於當月31日改以「埃爾林」號的艦名加入英國皇家海軍[118]。同年9月5日,該艦被編入了大艦隊第4戰列艦分艦隊,參加了艦隊的早期戰爭出動和演習,最重要的是為了應對德國對斯卡伯勒、哈特爾普爾和惠特比的進攻[119]。從1915年9月到12月,「埃爾林」號被調到第2戰列艦分艦隊[120][121]。該艦參加了日德蘭海戰,但由於能見度低,該艦在戰鬥中只發射了6枚6英寸炮彈,是唯一一艘沒有發射主炮的英國海軍主力艦[122]。在日德蘭海戰之後,「埃爾林」號重新積極參與大型艦隊在北海的行動,其中包括參加對抗公海艦隊對商船隊的襲擊。1918年11月21日,戰爭結束時,「埃爾林」號出席了在羅塞斯舉行的公海艦隊投降儀式[123][124]。1919年5月1日,「埃爾林」號被分配到本土艦隊的第三戰鬥中隊,但在10月進入預備役波特蘭港[44]。從1920年7月到8月,「埃爾林」號被改裝成了一艘射擊練習船,但是由於違反了1922年各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因此在1922年12月19日被當作廢品出售[125][126]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埃爾林」號英語HMS Erin
(HMS Erin
  英國維克斯公司英語Vickers[127] 10門13.5英寸(343公釐)[128] 12英寸(305公釐)[110] 22,780長噸(23,150公噸)[129]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機,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130],26,500匹軸馬力(19,761千瓦特)[127] 1911年12月6日[131] 1913年9月3日[131] 1914年8月[125] 1922年12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25]

「加拿大」號

編輯
 
「加拿大」號

1910年智利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撥款400萬英鎊購買包括2艘戰列艦在內的各種軍艦以擴充智利海軍實力[13]。1911年,智利向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訂購了兩艘戰列艦,分別命名為「拉托雷海軍上將」號(Almirante Latorre[ao]以及「柯克倫海軍上將」號(Almirante Cochrane[ap],後來改建成「鷹」號航空母艦英語HMS Eagle (1918)[133]。「加拿大」號與鐵公爵級戰列艦相類似,但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有所修改,使得艦體全長達到了625英尺(191公尺)。艦載武裝也更加精良,10門45倍徑14英寸(356公釐)主炮英語EOC 14 inch/45 naval gun以及16門50倍徑6英寸(152公釐)Mk XI艦炮英語BL 6 inch Mk XI naval gun。但與此相對的,其水線裝甲帶僅裝備了9英寸(230公釐)厚的輕質裝甲,這使得該艦成為皇家海軍中的一個異類。該艦的推進系統也與眾不同,採用兩座Brown & Curtis 和 帕森斯蒸汽渦輪機驅動4具傳動軸,這能使「加拿大」號達到24節(44公里每小時;28英里每小時),是英國皇家海軍旗下速度最快的戰列艦之一。[134]

1914年9月9日,英國政府從智利政府手中買下了「拉托雷海軍上將」號,改名為「加拿大」號,並進行了一些小改造[135]。該艦於1915年10月15日受命加入第4戰列艦分艦隊[136]。1916年5月31日,該艦也參加了日德蘭海戰,在戰鬥中以主炮向德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另外一艘德國主力艦以及幾艘驅逐艦發射了總共42枚主炮彈和109枚副炮彈,但都沒有命中目標[137][138]。「加拿大」號於1916年6月12日被調派到第1戰列艦分艦隊,隨後進行了多次改裝,並於1919年3月被編列入預備役中。第二年4月,該艦被再次賣給智利並恢復了原名[137]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加拿大」號英語Chilean battleship Almirante Latorre
(HMS Canada
  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139] 10門14英寸(356公釐)[140] 9英寸(229公釐)[140] 28,622長噸(29,080公噸)[140] 4具螺旋槳,2座布朗和柯蒂斯渦輪機,2座帕森斯式渦輪,23—24節(43—44公里每小時;26—28英里每小時)[141],37,000匹軸馬力(27,591千瓦特)[139] 1911年11月27日[142] 1913年11月27日[136] 1915年10月15日[136] 1920年4月轉售給智利[137]

伊麗莎白女王級

編輯
 
第二次現代化改造後的「伊麗莎白女王」號[143]

伊莉莎白女王級超無畏艦是由「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剛勇號」、「巴勒姆號」和「馬來亞號」五艘戰列艦組成的艦級。原本計劃建造第六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阿金科特」號,但在開工前就被取消了[144]。本艦級的主炮是8門15英寸炮,分別安裝在4座雙聯炮塔內[145]。海軍部原本計劃在這些艦艇上配備14英寸的火炮,更大口徑的火炮旨在使英國海軍在射程上比美國和日本新造的艦艇更有優勢。原始的設計案中是五座搭載14英寸炮的炮塔,但是後來的實驗發現只要裝備4座內裝新式15英寸炮的炮塔,就可以提供更大的舷側打擊力。相比以往鐵公爵級的14,000英磅(6,400公斤)舷側打擊力,新式大口徑火炮設計案可達到15,000英磅(6,800公斤)的舷側打擊力[146]。副武裝是16門6英寸(152公釐)艦炮英語BL 6 inch Mk XII naval gun以及2門3英寸高射炮,外加4具21英寸(533公釐)的水下魚雷發射管[145]。減少一座炮塔而節省下來的空間被用來安置額外的鍋爐,使本級艦的速度達到24—25節(44—46公里每小時;28—29英里每小時)[146]。由此,本艦級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高速戰列艦[147]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伊麗莎白女王」號英語HMS Queen Elizabeth (1913)
(HMS Queen Elizabeth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4] 8門15英寸(381公釐)[14] 36,500長噸(37,090公噸)[14]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4座三脹蒸汽鍋爐,[148] 1912年10月21日[14] 1913年10月16日[14] 1914年12月22日[14] 1948年5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49]
「厭戰」號
(HMS Warspite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14] 1912年10月31日[149] 1913年11月26日[150] 1915年3月8日[151] 1947年4月擱淺,之後被拆解[152]
「巴勒姆」號英語HMS Barham (04)
(HMS Barham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英語John Brown & Company[aq][14] 4具螺旋槳,2座布朗和柯蒂斯渦輪機,24座三脹蒸汽鍋爐,[148] 1913年2月24日[15] 1914年10月31日[15] 1915年10月19日[15] 1941年11月25日被魚雷擊沉[154]
「剛勇」號英語HMS Valiant (1914)
(HMS Valiant
  英國費爾菲爾德船舶工程公司英語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14] 1913年1月31日[16] 1914年11月4日[16] 1916年2月19日[16] 1948年3月18日被當作廢品出售[15]
「馬來亞」號英語HMS Malaya
(HMS Malaya
  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14] 4具螺旋槳,2座帕森斯渦輪機,24座三脹蒸汽鍋爐,[148] 1913年10月20日[17] 1915年3月18日[17] 1916年2月1日[17] 1948年2月被當作廢品出售[155]
「阿金科特」號
(HMS Agincourt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4] colspan=3 data-sort-value="" style="background: var(--background-color-disabled-subtle,#ececec); color: var(--color-disabled,#2c2c2c); vertical-align: middle; font-size: smaller; text-align: center; " class="table-na skin-invert" | 不適用 1914年8月取消[14]

復仇級

編輯
 
「皇家橡樹」號[156]

復仇級(或稱君權級)被設計成伊麗莎白女王級降本替代品。最初計劃建造8艘同級艦,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所有新主力艦建造工程停滯,本級最後3艘「聲望」號(HMS Renown)、「反擊」號(HMS Repulse)和「抵抗」號(HMS Resistance)也被取消建造。在設計過程中,它們的最大速度被設計為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並重新使用煤和石油燃料為推進劑。然而到了1915年,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它們只能用石油作燃料。艦載副武裝是14門6英寸、2門3英寸高射炮以及4門3磅炮外加4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復仇」號和「皇家橡樹」號都在日德蘭海戰爆發前及時完工並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皇家橡樹」號就在斯卡帕灣被德國潛艇以魚雷擊中而沉沒。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復仇」號英語HMS Revenge (06)
(HMS Revenge
  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18] 8門15英寸(381公釐)/42Mk I 33,500長噸(34,040公噸)[18]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蒸汽機,18座燃油鍋爐,23節(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40,000匹指示馬力(30,000千瓦特)[18] 1913年12月22日[18] 1915年5月29日[18] 1916年2月1日[18] 1948年3月8日被當作廢品出售[20]
「君權」號英語HMS Royal Sovereign (05)
(HMS Royal Sovereign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57] 1914年1月15日[19] 1915年4月29日[19] 1916年4月18日[19] 1949年5月18日被拆解[158]
「皇家橡樹」號
(HMS Royal Oak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157] 1914年1月15日[159] 1914年11月7日[159] 1916年5月1日[159] 1939年10月14日被潛艇U-47號以魚雷擊沉
「決心」號英語HMS Resolution (09)
(HMS Resolution
  英國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英語Palmers Shipbuilding and Iron Company[157] 1913年12月29日[20] 1915年1月14日[20] 1916年12月30日[20] 1948年5月13日被拆解[159]
「拉米伊」號英語HMS Ramillies (07)
(HMS Ramillies
  英國威廉·比爾摩爾公司英語William Beardmore and Company[157] 1913年11月12日[21] 1916年6月12日[21] 1917年9月1日[21] 1949年出售[160]
「聲望」號
(HMS Renown
1913年11月12日 改裝成了戰列巡洋艦「聲望」號
「反擊」號
(HMS Repulse
1913年11月12日 改裝成了戰列巡洋艦「反擊」號
「抵抗」號
(HMS Resistance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18] 計劃取消

N3級戰列艦與同時期的G3級戰列巡洋艦英語G3 battlecruiser[ar]方案一樣,是為了響應其他國家打造更強大海軍的意圖而設計的。該設計將主炮集中在艦橋的前部,以此降低排水量(同時在關鍵部位仍然允許裝備有足夠厚的裝甲),縮短了裝甲堡壘的長度——儘管,他們仍然是他們前輩位移的兩倍左右。 該設計於1921年底獲得批准,但在1922年初,主要海軍強國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自海軍的軍艦大小和數量,因此導致該設計被取消。 (該條約設定了35,000長噸(36,000噸)排水量和16英寸大炮的上限。這些船舶被取消時既沒有被下令,也沒有開始建造。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備註
計劃4艘艦 —— 9門18英寸(457公釐)[161] 約48,000長噸(48,800公噸) 2具螺旋槳,齒輪式蒸汽渦輪機,23節(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162] 最終未下訂單

納爾遜級

編輯
 
「納爾遜」號[163]

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是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條款下英國皇家海軍被允許建造的唯一一批新戰列艦。該艦級是唯一搭載九門16英寸(406毫米)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然而,其最不尋常也是最顯而易見的特點,是所有這些主炮都被安裝在艦橋的前方。

1927年至1929年服役的納爾遜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服役。「羅德尼」號因其在1941年5月擊沉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而成名。在戰鬥高潮時,「羅德尼」號與「英王喬治五世」號一起抵近「俾斯麥」號,在短距離上對其進行炮擊。「羅德尼」號的主炮被認為有約100到130發命中目標,對「俾斯麥」號的最終覆滅做出了重大貢獻。「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都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期間以及之後對法國北部目標的炮擊。

改艦級的兩艦都在二戰後倖存下來,但在1948年至1949年間被拆解報廢。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納爾遜」號
(HMS Nelson
  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164] 9門16英寸(406公釐)[165] 37,780長噸(38,390公噸)[166] 2具螺旋槳,2座布朗-柯蒂斯渦輪,8座燃油鍋爐,23節(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45,000匹軸馬力(33,556千瓦特)[166] 1922年12月28日[167] 1925年9月3日[164] 1927年8月15日[164] 1949年3月15日作廢出售
「羅德尼」號
(HMS Rodney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166] 1922年12月28日[167] 1925年12月17日[168] 1927年11月9日[169] 1948年3月26日作廢出售[170]

英王喬治五世級(1939年)

編輯
 
1945年3月,「安森」號在德文波特。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因裝備了14英寸的主炮而飽受批評。1935年10月作出了使用14英寸大炮的決定,當時英國正在與《倫敦條約》的其他締約國就繼續執行《海軍條約》進行談判。英國政府贊成將條約中戰列艦的最大口徑限制為14英寸,並在10月初獲悉,如果能夠說服日本也這樣做,美國將支持這一立場。由於大型火炮需要在當年年底之前訂購,以便船舶按時投入使用,英國海軍部決定為英王喬治五世級配備14英寸火炮。這些主炮裝在三座炮塔內,兩座有四聯裝,一座兩聯裝(在前主炮後方的背負式炮座上)。輔助武裝是16門QF 5.25英寸Mk I火炮英語QF 5.25 inch Mark I naval gun,4門8管2磅「砰砰」高射炮架(「英王喬治五世」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後來的戰艦都裝備有6座)。「安森」號和「豪」號裝有18門厄利孔20毫米機炮,「約克公爵」號裝有6門。本級艦都在艦體中部安裝有彈射器,配備海象式水上偵察機觀察/巡邏飛機。英王喬治五世級的設計速度超過27節。隨着條約談判的失敗,這種速度的缺乏和他們主要武器裝備的小型化使得他們比同時期生產的外國戰艦速度更慢,炮口更小。 然而,本級艦裝備有比其他艦隻更厚的主裝甲帶,僅次於兩艘來自日本的大和級超大無畏艦。[171]

本級所有五艘艦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中「英王喬治五世」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參與了於1941年5月24日至27日期間擊沉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的行動。此後,於1941年10月25日,「威爾士親王」號被派往新加坡,並於12月2日抵達成為Z艦隊的旗艦。12月10日,「威爾士親王」號遭到日本轟炸機襲擊並沉沒,有327名艦員喪生。在這次戰鬥之後,「英王喬治五世」號、「約克公爵」號、「豪」號和「安森」號分別提供護航任務支持前往俄羅斯的船隊。1942年5月1日,「英王喬治五世」號與驅逐艦「旁遮普」號相撞,在5月9日被送往格拉斯頓碼頭進行修理,並於同年7月1日重返護航任務。1942年10月,「約克公爵」號作為H艦隊(地中海聯合部隊)新的旗艦而被派往直布羅陀,並在11月支援盟軍在北非登陸作戰。「安森號」和「豪」號也從1942年末至1943年3月1日期間為多個開往俄羅斯的船隊提供掩護。1943年5月,「喬治五世」號和「豪」號被調往直布羅陀準備執行「哈士奇行動」。兩艦於7月11日至12日期間對特拉帕尼海軍基地和法維尼亞進行了炮擊,並在9月7日至14日期間為「雪崩行動英語Operation Avalanche」提供掩護。與此同時,約克公爵號和安森號參加了「Gearbox行動」,旨在分散對「背包行動」的注意力。 1943年12月26日,「約克公爵」號還成功擊沉了德國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這次戰鬥也是英國與德國主力艦最後一次交戰。

1945年3月底,「英王喬治五世」號和「豪」號與其他英國軍艦組成一個獨立小組派遣到太平洋,並與美國海軍第57任務部隊合作。1945年5月4日,「英王喬治五世」號和「豪」號領導了一輪對琉球群島上日本空軍設施的45分鐘轟炸。「英王喬治五世」號最後一次戰鬥發生在1945年7月29日至30日期間對濱松市進行的夜間轟炸中。雖然「約克公爵」號和「安森」號也被派往太平洋,但兩艦最終沒有趕上戰鬥。1945年8月15日,「約克公爵」號和「安森」號接受了占領香港的日本部隊投降,並與「英王喬治五世」號一起出席了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二戰結束後,本級艦隻陸續退出服役,並在1957年前全部售給拆解廠報廢,整個過程於1958年完成。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英王喬治五世」號英語HMS King George V (41)
(HMS King George V
  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22] 10門14英寸(356公釐)[22] 42,905長噸(43,593公噸)[22]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以及8座燃油鍋爐[172],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110,000匹軸馬力(82,027千瓦特)[22] 1937年1月1日[22] 1939年2月21日[22] 1940年10月1日[22] 1958年被拆解[173]
「威爾士親王」號
(HMS Prince of Wales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22] 1937年1月1日[174] 1939年5月3日[174] 1941年3月31日[174] 1941年12月被日本空襲擊沉[175]
「約克公爵」號
(HMS Duke of York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英語John Brown & Company[22] 1937年5月5日[176] 1940年2月28日[176] 1941年11月4日[176] 1957年5月18日被拆解[177]
「安森」號
(HMS Anson
  英國斯旺·亨特公司英語Swan Hunter[178] 1937年7月20日[178] 1940年2月24日[178] 1942年6月22日 1957年賣掉[23]
「豪」號英語HMS Howe (32)
(HMS Howe
  英國費爾菲爾德船舶工程公司英語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22] 1937年6月1日[23] 1940年4月9日[23] 1942年8月29日[23] 1958年5月27日被拆解[179]

獅級

編輯
 
「獅」號線圖[180]

在1936年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中,出席的各大國家商定了戰艦的上限,但一項遞增條款允許在各方違約的情況下進行增加。到了1938年,因對日本的擔憂,英國和美國提高了允許的限制至45,000長噸(46,000公噸)的排水量和16英寸(406公釐)的主炮口徑。海軍部原計劃在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進入服役時,報廢效率低下的復仇級戰列艦。但這些計劃很快就改變了,海軍部新的雄心是組建一支由20艘戰列艦組成的戰列艦隊,其中15艘達到現代化標準,為此至少要保留復仇級戰艦到1942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海軍希望在1938年的海軍計劃中增加三艘戰列艦,但最終只有兩艘得到了批准,而且它們還必須使用通常只在緊急情況下才使用的備用船台[181]。同時,人們發現除非1938年開建的戰列艦能在1942年之前完工,否則在1940年至1943年間,僅有12艘現代化和8艘老式戰列艦的英國皇家海軍將處於不利地位。而他們面對的是由德國和日本聯手的20艘現代化戰列艦[182]。戰爭開始後,本艦級的建造工程被暫停,以便將資源轉移到更重要的生產活動上。雖然戰爭期間本艦級的設計進行了修訂,但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建造工作。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獅」號
(HMS Lion
  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24] 9門16英寸(406公釐)[183] 48,410長噸(49,190公噸)[183] 1939年7月4日[180] 1945年10月15日未完成建造就被報廢
「魯莽」號
(HMS Temeraire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英語Cammell Laird[24] 1939年6月1日[180]
「征服者」號
(HMS Conqueror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英語John Brown & Company[24] 計劃被取消
「雷神」號
(HMS Thunderer
  英國費爾菲爾德船舶工程公司英語Fairfield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 Company[24]

「前衛」號

編輯
 
1950年的「前衛」號

由於預料到德國和日本的戰列艦的總和將會在二戰早期就超過英國,因此英國開始建造獅級戰列艦。然而,為獅級戰列艦建造三聯裝16英寸(406公釐)炮塔的工程耗時較長,預計最早也要等到1943年才能完成。而此時英國已經有足夠的15英寸(381公釐)炮和炮塔儲備,可以允許再建造一艘以修改後的獅級設計案為基礎,擁有四座雙聯裝15英寸炮塔的戰艦,而且可以比已經開始建造的獅級更早完成建造。由此開始的「前衛」號的建造工程在戰爭期間多次啟動和贊同,而其設計方案在建造過程中多次修改以反映戰爭經驗。這些工程中斷和變更導致該艦一直拖到戰爭結束後才完成建造。作為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中最大、最快的一艘,「前衛」號是其所在艦級唯一的一艘船艦,也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184][185]

1946年底完成試航後,「前衛」號的第一個任務是在次年初,為英王喬治六世及其家人進行英國君主首次南非皇家訪問。在返回後進行改裝期間,該艦被選中參加1948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另一次皇家訪問。但最終這次訪問因喬治國王健康狀況下降而取消。「前衛」號隨後於1949年初暫時成為地中海艦隊的旗艦。1949年中旬回國後,「前衛」號成為本土艦隊訓練分隊的旗艦。在該艦的服役生涯中,通常是分配作為各艦隊的旗艦。在1950年代初,「前衛」號參與了許多與北約部隊的訓練演習。1953年,該艦參加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檢閱。在1955年進行改裝期間,海軍部宣布,該艦在工程完成後將被歸入預備役。「前衛」號最終於1960年開始拆解並出售。[186]

艦名 建造者 主武裝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前衛」號
(HMS Vanguard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英語John Brown & Company[187] 8門15英寸(381公釐)[188] 44,500長噸(45,200公噸)[189] 4具螺旋槳,4座帕森斯渦輪,31.57節(58.47公里每小時;36.33英里每小時)[190][191] 1941年10月2日[192] 1944年11月30日[193] 1946年5月12日[193] 1960年8月4日作廢出售

參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
  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2]
  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3]
  4.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4]
  5.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4]
  6.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5]
  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6]
  8.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7]
  9.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8]
  10.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9]
  1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0]
  1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1],另有來源譯作「埃林」號[12]
  1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3]
  14.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4]
  15.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5]
  16.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6],也譯作「勇敢」號或者「勇士」號[16]
  1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7]
  18.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4]
  19.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8]
  20.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9]
  2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0]
  2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1]
  2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8]
  24.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8]
  25.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8]
  26.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2]
  2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3]
  28.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4]
  29.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4]
  30.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4]
  3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4]
  32.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32]
  3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34]
  34. ^ While Burt makes no mention of Orion's activity from January 1914 to May 1916, it is to be assumed that she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2nd Squadron.[40]
  35.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2]
  36.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3]
  3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58]
  38. ^ 譯名參考自《鐵幕》[63]
  39. ^ 「英王喬治五世」號最初命名為「皇家喬治」號,但在1910年建造開始之前進行了更改。[65]
  40.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00]
  41.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32]
  4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132]
  43.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860-1906》[153]
  44.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161]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江泓 (2015a),第101頁.
  2. ^ 2.0 2.1 2.2 2.3 江泓 (2015a),第106頁.
  3. ^ 3.0 3.1 3.2 3.3 江泓 (2015a),第109頁.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江泓 (2015a),第115頁.
  5. ^ 5.0 5.1 5.2 江泓 (2015a),第125頁.
  6. ^ 6.0 6.1 6.2 江泓 (2015a),第123頁.
  7. ^ 7.0 7.1 江泓 (2015a),第138頁.
  8. ^ 8.0 8.1 江泓 (2015a),第147頁.
  9. ^ 9.0 9.1 9.2 江泓 (2015a),第154頁.
  10. ^ 10.0 10.1 江泓 (2015a),第158頁.
  11. ^ 江泓 (2015a),第181頁.
  12. ^ 章騫 (2014),第130頁.
  13. ^ 13.0 13.1 江泓 (2015a),第186頁.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江泓 (2015b),第16頁.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江泓 (2015b),第52頁.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江泓 (2015b),第46頁.
  17. ^ 17.0 17.1 17.2 17.3 江泓 (2015b),第60頁.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江泓 (2015b),第72頁.
  19. ^ 19.0 19.1 19.2 19.3 江泓 (2015b),第101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江泓 (2015b),第80頁.
  21. ^ 21.0 21.1 21.2 21.3 江泓 (2015b),第108頁.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江泓 (2015b),第178頁.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江泓 (2015b),第204頁.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江泓 (2015b),第217頁.
  25. ^ 25.0 25.1 25.2 25.3 楊馮生 (2021),第133頁.
  26. ^ Friedman (1985),第181–182頁.
  27. ^ Kennedy (1983),第277頁.
  28. ^ Ireland (1997),第124–126, 139–142頁.
  29. ^ Sumrall (1973),第25–28頁.
  30. ^ 楊馮生 (2021),第171頁.
  31. ^ Gardiner (2001),第7, 14頁.
  32. ^ Gröner (1990),第ix頁.
  33. ^ 33.0 33.1 Friedman (2015),第111頁.
  34.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8頁.
  35. ^ 江泓 (2015a),第93頁.
  36. ^ Burt (1986),第132頁.
  37. ^ Parkes (1990),第510, 525–526頁.
  38. ^ 38.0 38.1 Burt (1986),第134, 136頁.
  39. ^ Parkes (1990),第253頁.
  40. ^ 40.0 40.1 Burt (1986),第146, 148, 150頁.
  41. ^ Burt (1986),第148, 150頁.
  42. ^ Campbell (1986),第156–158, 193–195, 204–210, 218–220, 226–229, 276–277, 346–347頁.
  43. ^ Dreadnought Project: Operation ZZ.
  44. ^ 44.0 44.1 Admiralty (May 1919),第5頁.
  45. ^ Admiralty (April 1920),第707a頁.
  46. ^ Burt (1986),第146, 148, 150頁.
  47. ^ Admiralty (November 1920),第695–6, 707a頁.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江泓 (2015a),第94頁.
  49. ^ Burt (1986),第136頁.
  50. ^ 50.0 50.1 50.2 江泓 (2015a),第96頁.
  51. ^ 51.0 51.1 Burt (1986),第146頁.
  52. ^ 52.0 52.1 52.2 52.3 Burt (1986),第150頁.
  53. ^ Burt (1986),第148頁.
  54. ^ Burt (1986),第176–179頁.
  55. ^ Brooks (1995),第45, 47–48頁.
  56. ^ 56.0 56.1 Admiralty (March 1913),第269頁.
  57. ^ Burt (1986),第186-188頁.
  58. ^ 余耀東 (2022),第279頁.
  59. ^ 江泓 (2015a),第125-128頁.
  60. ^ Jellicoe (1919),第149, 167–168, 173, 185頁.
  61. ^ Goldrick (2015),第200–214頁.
  62. ^ Campbell (1986),第204, 207–209, 346–347頁.
  63. ^ 張師竹 (2013),第339頁.
  64. ^ Burt (1986),第181, 186–188.頁.
  65. ^ Colledge & Warlow (2006),第188頁.
  66. ^ 江泓 (2015a),第113-114頁.
  67. ^ 67.0 67.1 67.2 67.3 Burt (1986),第176頁.
  68. ^ 68.0 68.1 Burt (1986),第187頁.
  69. ^ 69.0 69.1 江泓 (2015a),第120頁.
  70. ^ 70.0 70.1 70.2 Burt (1986),第188頁.
  71. ^ Lenton (1998),第574頁.
  72. ^ Jellicoe (1919),第149頁.
  73. ^ Hore (2006),第44–45頁.
  74. ^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Gardiner & Gray (1985),第31頁.
  75. ^ 75.0 75.1 75.2 Gardiner & Gray (1985),第32頁.
  76. ^ Jellicoe (1919),第7頁.
  77. ^ Gardiner & Gray (1985).
  78. ^ 78.0 78.1 78.2 Burt (1986),第226頁.
  79. ^ 江泓 (2015a),第141頁.
  80. ^ 江泓 (2015a),第147-148, 154頁.
  81. ^ 江泓 (2015a),第148-149頁.
  82. ^ Campbell (1986),第16, 121–122, 151–157, 164, 167, 188–191, 205, 206, 209, 210, 212, 296, 335頁.
  83. ^ Hore (2006),第45頁.
  84. ^ Burt (1986),第215, 226, 228, 230, 231頁.
  85. ^ Halpern (2011),第32–33頁.
  86. ^ Halpern (2011),第251, 434頁.
  87. ^ Burt (1986),第219, 228, 230, 231頁.
  88. ^ Halpern (2011),第376頁.
  89. ^ 89.0 89.1 Colledge & Warlow (2006),第37頁.
  90. ^ Burt (1986),第227, 229頁.
  91. ^ Brown (2006),第20, 63–65, 68頁.
  92. ^ Brown (2006),第22頁.
  93. ^ 93.0 93.1 Burt (1986),第231頁.
  94. ^ Colledge & Warlow (2006),第198頁.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江泓 (2015a),第137頁.
  96. ^ Burt (1986),第216頁.
  97. ^ Burt (1986),第229頁.
  98. ^ 江泓 (2015a),第159頁.
  99. ^ 江泓 (2015a),第173頁.
  100.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23頁.
  101. ^ 101.0 101.1 101.2 Burt (1986),第245頁.
  102. ^ Hough (1967),第72, 75, 109-122頁.
  103. ^ 103.0 103.1 Burt (1986),第244-245, 250頁.
  104. ^ 104.0 104.1 Parkes (1990),第605頁.
  105. ^ Hough (1967),第174頁.
  106. ^ Tarrant (1999),第131, 133頁.
  107. ^ Hough (1967),第183頁.
  108. ^ Newbolt (1931),第236–37頁.
  109. ^ Hough (1967),第186頁.
  110. ^ 110.0 110.1 110.2 Burt (1986),第250頁.
  111. ^ 111.0 111.1 江泓 (2015a),第176頁.
  112.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7頁.
  113. ^ Burt (1986),第224頁.
  114. ^ Burt (1986),第244頁.
  115. ^ Burt (1986),第245, 250頁.
  116. ^ 江泓 (2015a),第165頁.
  117. ^ Burt (1986),第247–48, 252頁.
  118. ^ Silverstone (1984),第230頁.
  119. ^ Jellicoe (1919),第129–133, 135–137, 143, 156, 158, 163–165, 179, 182–184頁.
  120. ^ Admiralty (July 1915),第10頁.
  121. ^ Admiralty (December 1915),第10頁.
  122. ^ Campbell (1986),第96, 148, 197–98, 248, 273–74, 346, 358頁.
  123. ^ Halpern (1995),第330–32, 418–20頁.
  124. ^ Admiralty (March 1919),第10頁.
  125. ^ 125.0 125.1 125.2 Burt (1986),第256頁.
  126. ^ Admiralty (January 1920),第695–696, 770–771頁.
  127. ^ 127.0 127.1 江泓 (2015a),第185頁.
  128. ^ Burt (1986),第247–48頁.
  129. ^ Burt (1986),第248頁.
  130. ^ Burt (1986),第247-248頁.
  131. ^ 131.0 131.1 江泓 (2015a),第184頁.
  132. ^ 132.0 132.1 江泓 (2015a),第187頁.
  133. ^ Chilean Navy: Almirante Latorre.
  134. ^ Burt (1986),第257–260, 262–263頁.
  135. ^ Gardiner & Gray (1985),第38頁.
  136. ^ 136.0 136.1 136.2 江泓 (2015a),第188頁.
  137. ^ 137.0 137.1 137.2 Burt (1986),第266頁.
  138. ^ Campbell (1986),第157, 206–207, 210頁.
  139. ^ 139.0 139.1 江泓 (2015a),第189頁.
  140. ^ 140.0 140.1 140.2 Burt (1986),第260頁.
  141. ^ Burt (1986),第262-63頁.
  142. ^ Burt (1986),第265頁.
  143. ^ 江泓 (2015b),第20頁.
  144. ^ Parkes (1990),第600頁.
  145. ^ 145.0 145.1 Burt (2012b),第284頁.
  146. ^ 146.0 146.1 Raven & Roberts (1976),第14頁.
  147. ^ Greger (1997),第101頁.
  148. ^ 148.0 148.1 148.2 江泓 (2015b),第8頁.
  149. ^ 149.0 149.1 江泓 (2015b),第25頁.
  150. ^ 江泓 (2015b),第25-26頁.
  151. ^ 江泓 (2015b),第26頁.
  152. ^ 江泓 (2015b),第45頁.
  153. ^ 江泓 (2015),第28頁.
  154. ^ 江泓 (2015b),第59-60頁.
  155. ^ 江泓 (2015b),第65頁.
  156. ^ 江泓 (2015b),第94頁.
  157. ^ 157.0 157.1 157.2 157.3 江泓 (2015b),第71頁.
  158. ^ 江泓 (2015b),第107頁.
  159. ^ 159.0 159.1 159.2 159.3 江泓 (2015b),第88頁.
  160. ^ 江泓 (2015b),第114頁.
  161. ^ 161.0 161.1 江泓 (2015b),第117頁.
  162. ^ 江泓 (2015b),第118頁.
  163. ^ 江泓 (2015b),第134頁.
  164. ^ 164.0 164.1 164.2 江泓 (2015b),第132頁.
  165. ^ Bennett (2008),第118頁.
  166. ^ 166.0 166.1 166.2 江泓 (2015b),第127頁.
  167. ^ 167.0 167.1 Garzke (1985),第5頁.
  168. ^ 江泓 (2015b),第151頁.
  169. ^ 江泓 (2015b),第153頁.
  170. ^ 江泓 (2015b),第168-169頁.
  171. ^ Roberts (1989),第13頁.
  172. ^ Roberts (1989),第14頁.
  173. ^ 江泓 (2015b),第185頁.
  174. ^ 174.0 174.1 174.2 江泓 (2015b),第186頁.
  175. ^ 江泓 (2015b),第189-191頁.
  176. ^ 176.0 176.1 176.2 江泓 (2015b),第192頁.
  177. ^ 江泓 (2015b),第198頁.
  178. ^ 178.0 178.1 178.2 江泓 (2015b),第199頁.
  179. ^ 江泓 (2015b),第209頁.
  180. ^ 180.0 180.1 180.2 江泓 (2015b),第216頁.
  181. ^ Maiolo (1998),第148–150頁.
  182. ^ Maiolo (1998),第151頁.
  183. ^ 183.0 183.1 江泓 (2015b),第218頁.
  184. ^ Garzke & Dulin (1980),第274, 281–283, 298–299頁.
  185. ^ Raven & Roberts (1976),第321–322頁.
  186. ^ McCart (2001),第42, 45–46, 48–49, 53–54, 56, 60, 62–63, 65, 67–68, 87, 90, 92–93頁.
  187. ^ 江泓 (2015b),第230頁.
  188. ^ Raven & Roberts (1976),第325頁.
  189. ^ Raven & Roberts (1976),第297頁.
  190. ^ Garzke & Dulin (1980),第297頁.
  191. ^ Raven & Roberts (1976),第334頁.
  192. ^ 江泓 (2015b),第231頁.
  193. ^ 193.0 193.1 江泓 (2015b),第232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Brooks, John. Roberts, John , 編. The Mast and Funnel Question: Fire-control Positions in British Dreadnoughts.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5. ISBN 0-85177-654-X (英語).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戰列艦].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863-8 (英語).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戰列艦] 2n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2b. ISBN 978-0-87021-863-7 (英語). 
  • Campbell, N. J. M. Jutland: An Analysis of the Fighting [日德蘭:戰鬥分析].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324-5 (英語). 
  • Colledge, J. J. & Warlow, Ben.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皇家海軍艦艇:皇家海軍所有戰艦全記錄]. Chatham Publishing. 2006 [1969]. ISBN 978-1-86176-281-8 (英語). 
  • Friedman, Norman. The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 [英國戰列艦 1906–1946]. Seaforth Publishing. 2015. ISBN 978-1-84832-225-7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康威世界艦船1906-1921].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5177-245-5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 Lambert, Andrew. Steam, Steel and Shellfire: The Steam Warship 1815–1905-Conway's History of the Ship [蒸汽、鋼鐵和炮火:1815年至1905年間的蒸汽動力戰艦——康威艦船史]. Book Sales. 2001. ISBN 978-0-7858-1413-9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編). The Eclipse of the Big Gun: The Warship, 1906–45 [巨炮之蝕:1906到1945年的戰艦]. Conway's History of the Ship.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2. ISBN 0-85177-607-8 (英語). 
  • Garzke, William H. Jr. & Dulin, Robert O. Jr. British, Soviet, French, and Dutc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Jane's. 1980. ISBN 0-7106-0078-X (英語). 
  • Garzke, William H. Jr. & Dulin, Robert O. Jr.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3.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101-3 (英語). 
  • Goldrick, James. Before Jutland: The Naval War in Northern European Waters, August 1914 – February 1915.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5. ISBN 978-1-59114-349-9 (英語). 
  • Greger, René. Battleships of the Worl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069-X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德國戰列艦:1815年–1945年].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軍史].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英語). 
  • Hough, Richard. The Great Dreadnought: The Strange Story of H.M.S. Agincourt: The Mightiest Battleship of World War I. Harper & Row. 1967. OCLC 914101 (英語). 
  • Jellicoe, John. The Grand Fleet, 1914–1916: Its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Work. George H. Doran Company. 1919. OCLC 13614571 (英語). 
  • Lenton, H. T. British & Empire Warship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8. ISBN 1-55750-048-7 (英語). 
  • Newbolt, Henry. Naval Operations.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V reprint of the 1931. Imperial War Museum and Battery Press. 1997. ISBN 1-870423-72-0 (英語).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英國戰列艦] 1957年重印版.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075-4 (英語). 
  • Raven, Alan; Roberts, John.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s Battleship and Battlecruisers from 1911 to 1946.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17-4 (英語). 
  • Roberts, John. Warship, Volume 3.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0-85177-204-8 (英語).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世界主力艦名錄].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978-0-88254-979-8 (英語). 
  • Sumrall, Robert. The Battleship and Battlecruiser. Conway Maritime. 1973. ISBN 0-85177-607-8 (英語). 
  • Tarrant, V. E. Jutland: The German Perspective: A New View of the Great Battle, 31 May 1916 [日德蘭半島:德國視角:偉大戰役的新視角,1916年5月31日] repr. Brockhampton Press. 1999 [1995]. ISBN 1-86019-917-8 (英語). 
  • (英)R.A. 伯特. 英国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指文海洋文庫/L007. 由余耀東翻譯.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2-08. ISBN 978754728732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伯特·傑克遜. 海战的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天 1 [Sea Warfare: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1]. 由張德輝翻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04. ISBN 978-7-5426-7333-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溫斯頓·丘吉爾. 铁幕 [THE IRON]. 丘吉爾世界大戰叢書. 由張師竹翻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3-09. ISBN 978-7-5447-3441-7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860-1906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ish Battleships: 1860-1906].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0708794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906-1914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ish Battleships: 1906-1914].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a. ISBN 9787510708947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914-1960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ish Battleships: 1914-1960].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b. ISBN 9787510709203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HISTORY OF WORLD'S DREADNOUGHTS]. 世界艦船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OCLC 886026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4-10. ISBN 978-7-5474-1347-0 (中文(中國大陸)). 
  • 楊馮生. 世界武器大全 战舰.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21-10. ISBN 978-7-111-68902-7 (中文(中國大陸)). 
  • 楊槱. 轮船史.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0-08. ISBN 978-7-313-23573-2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

編輯

參考網站

編輯

擴展閱讀

編輯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2. ISBN 9781591140528. 

外部連結

編輯

[[Category:英国军事力量的编成]] [[Category:战列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