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9月4日) |
東歐劇變(台灣稱東歐民主化),西方世界稱之為1989年革命(英語:Revolutions of 1989)或共產主義的垮台(英語:Fall of Communism),指在1990年前後東歐和中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發生反對派推翻共產黨政權的急劇政治變化。1989年波蘭團結工會取得合法地位後,劇變開始[1][2]。
東歐劇變 | |
---|---|
冷戰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86年12月16日-1993年9月24日 (6年9個月1周又1天) |
地點 | |
起因 | |
目標 | |
方法 | 示威及其他手段 |
結果 |
|
傷亡 | |
死亡 |
|
受傷 |
|
1989年6月4日,波蘭團結工會在議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執政黨波蘭統一工人黨。同月,匈牙利亦開始拆除其部分邊境設防,大量東德居民經由該國流入西德。這加劇了東德內部的不穩定情緒,萊比錫等地出現了大規模群眾示威,最終致使柏林圍牆倒塌,兩德合併。劇變其後擴展到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3][4]。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現大範圍反對當局執政的抗議活動。而蘇聯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失敗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東歐劇變最終以蘇聯共產黨解散、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誌着冷戰的結束。1990到1992年間,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相繼成為獨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和平分裂[5]。
蘇聯域外的貝寧人民共和國、剛果人民共和國、安哥拉人民共和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和索馬里民主共和國、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也相繼宣佈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路線。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曾受其影響,有民眾表達對政治改革的訴求,因鄧小平下令軍隊鎮壓使得運動被迫中止。然而東歐此時言論自由已經取得進展,所造成的流血印象廣泛流傳,加上人民開始拒絕替當局工作,使暴力機關無力負擔運作[6],使得日後東歐進入和平演變的形式,接受了多黨制競爭,其後共產黨便紛紛落選,大規模東歐劇變得以實現[7][8],在東歐劇變後,西方許多左翼政黨繼續重組,指導意識形態轉變為社會民主主義的方式存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聯盟亦向東歐擴張,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也因而大大加快。
背景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早在1944年-1945年,蘇聯紅軍佔領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前納粹德國的東歐盟友或佔領地,在蘇聯扶植下於戰後令部份東歐君主制國家放棄了君主制,成立共產政權。1949年,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立,大力扶植反蘇政權(暫不論是民主或專制體系)。另一方面,蘇聯則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年,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歷史進入「冷戰時期」。
冷戰後期,東歐各國在各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內因上:在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因為缺乏監督和選舉,貪污腐敗、踐踏法律和人權的行為層出不窮。在外因上:蘇聯在米哈伊爾·戈巴卓夫出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後推行的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同時戈巴卓夫採取「辛納屈主義」減少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東歐劇變是東歐各國在冷戰期間長期積累各種問題的總爆發,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在這些地區推行和平演變政策並協助其民主化。
社會主義國家中存在的問題
編輯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的媒體僅為執政黨的宣傳工具,完全被政府用以控制資訊流通和人民思想[9],各種資訊的傳播遭到當局嚴厲地控制,因為知識的流通可能導致高壓政權的黨國體制瓦解。[9]
儘管共產黨當局的強勢管制,西方國家的媒體傳播工具還是靠着各種管道與媒介進入東歐的鐵幕中,而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反對者常藉由地下秘密出版的文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10]。
政治方面,東歐各國最高領導人大多為「終身制」,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鐵托掌權時間達到驚人的40餘年,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托多爾·日夫科夫在位35年之久,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亞諾什執政超過31年,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尼古拉·壽西斯古統治他的國家近25年,德國統一社會黨第一書記瓦爾特·烏布利希和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格奧爾基·佐治烏-德治擔任最高領袖有2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總書記古斯塔夫·胡薩克和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里希·昂納克的時代都達到18年,就連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安東寧·諾沃提尼和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任職也都超過了14年,隨之帶來的則是嚴重的老人政治、個人崇拜、政治腐敗和各種親信政治、裙帶關係[11]。
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日用品等產品嚴重短缺,在商店門前排隊購物是很常見的場景。
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是社會主義國家非常普遍和嚴重的問題[12],而空氣污染、地下水污染、性能極差的托拉邦小車和切爾諾貝爾事件已變成代表社會主義的標誌。
經過
編輯這些國家在1940年代中後期都曾遭蘇聯強勢鎮壓反對勢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時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政治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盪,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被迫放棄社會主義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其奮鬥目標,放鬆了對社會實施的高壓統治,實行政治多元化,減弱了對反對派的打壓,反對勢力大增,通過大選建立新政權。在德國的柏林圍牆倒下後,東西德經歷45年的分裂後重新統一。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亦一分為五,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及南聯盟(2003年改稱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解體,2008年科索沃單方面宣佈從塞爾維亞獨立,未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實為一分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則於1993年分裂解體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後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亦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十五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成立,部分加入獨聯體。
波蘭人民共和國
編輯波蘭是第一個發生革命的國家,1980年11月,以華里沙為首的團結工會成立,這是東歐國家第一個獨立的工會。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國實行戰時狀態,取締團結工會。1988年5月再度爆發大規模工潮,1989年2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和團結工會舉行圓桌會議,達成了團結工會合法化、改行總統制和議會民主等重要協議。
1989年6月4日舉行大選,改選議會的部分議席,團結工會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分別獲得改選的35%和99%的席位,選舉首位非共產黨總理。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恢復國名為波蘭共和國,並更改國徽。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宣告該黨停止活動,該黨後來演變為今天的民主左翼聯盟。同年的總統選舉,華里沙成為首位民選總統。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編輯1989年匈牙利政治局面發生劇烈變化,極不穩定,就在當年的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公開宣佈:放棄執政位置,開始多黨政治。接着,黨內矛盾開始逐步進入公開化,導致黨的最終徹底分裂。
1989年10月6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在提前召開的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上,決定將社會主義工人黨易名匈牙利社會黨,並且把黨的意識形態轉變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意向。
1989年10月23日,新的民選國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易名「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開始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政黨在國家機構中領導作用的原規定。雖然如此,原憲法不少條文仍然適用,直至2011年4月18日頒佈新憲法為止。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編輯1989年民主德國(東德)政局嚴重變化。自當年5月開始,利用匈牙利開放奧匈邊境之機,民主德國大批公民移至聯邦德國(西德)。10月份,多城市爆發了規模不一的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自由的限制。
10月18日,東德最高領導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里希·昂納克宣佈辭職。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德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2月,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後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派系合併,演變為今日的左翼黨。
1990年2月13至14日,東德部長會議主席漢斯·莫德羅首次訪問西德。3月18日,東德人民議會舉行首次自由選舉,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洛塔爾·德梅齊埃任部長會議主席(總理),兩德統一的步伐急劇加快。
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
9月24日,東德國家人民軍退出華沙條約以及相關若干組織。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前14專區為了適應西德建制改為5州,一併進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德至此統一。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編輯1980年代後期在蘇聯開始的新思維也給保加利亞帶來了影響。保加利亞共產黨和黨第一書記日夫科夫都逐漸無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聲。1989年11月,在索菲亞發生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示威,示威後進一步擴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亞共產黨一些人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對此反應迅速。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辭去第一書記的職務。1990年2月,共產黨自行宣佈放棄一黨專政體制,黨名也改為保加利亞社會黨。同年6月,保加利亞舉行了1931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保加利亞成為多黨制國家。同年11月,國名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編輯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發生舉世矚目的天鵝絨革命。超過九成的捷克斯洛伐克民眾在全民公決中要求開放言論自由,組黨結社自由,釋放政治犯等要求。在捷克斯洛伐克民眾的強大壓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被迫答應舉行選舉。選舉的結果是,由社會不同人士組成的公民論壇大獲全勝,剛剛出獄才42天的瓦茨拉夫·哈維爾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新總統。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遭受慘敗,無力繼續操縱軍隊警察和其它國家機構,被迫交出政權,在選舉半年後停止一切活動,宣佈解散。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在此之前已組成斯洛伐克民主左翼黨和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編輯1989年12月16日,羅馬尼亞西部重鎮蒂米什瓦拉發生匈牙利人騷動,即蒂米什瓦拉事件。羅馬尼亞共產黨政府曾一度以武力鎮壓手段平息了騷動,並有傳蒂米什瓦拉死傷人數近萬的傳聞,縱使如此黨總書記壽西斯古當時還出訪伊朗,事實上局勢並未有因此而平息,反而一發不可收拾。在12月21日當壽西斯古總書記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總部講話時突然有民眾叫囂,隨後台下原本被動員到場支持羅共政權的民眾也大喊「打倒壽西斯古!」口號,這場面被羅馬尼亞電視台意外拍攝下來,又被全國觀眾看到,畫面隨即被中斷(呈紅色畫面)。局勢逐漸失控並引起全國國民參與反壽西斯古的羅馬尼亞革命。獨裁統治多年的領導人壽西斯古終在12月22日倒台。曾表示軍隊屬於人民的國防部長米列亞突然死亡,這導致羅馬尼亞人民軍隊與壽西斯古決裂,隨後雙方軍隊不斷爆發激烈槍戰。此時壽西斯古曾乘直升機逃亡,但場面已被倒戈的自由羅馬尼亞電視台(TVR)全部拍攝。隨後在布加勒斯特北郊降落時即被救國陣線成員逮捕。最後在聖誕節當日下午被羅馬尼亞救國陣線軍隊緝拿審問和判處死刑,其後壽西斯古與其夫人埃列娜於羅馬尼亞南部登博維察縣一個軍營空地槍決,羅共政權正式消亡。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編輯塞爾維亞人抗議者在前往斯洛文尼亞時被克羅地亞阻止一事,使得1990年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會議上出現了政治危機。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總書記、後來的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支配下的塞爾維亞強烈主張塞爾維亞人在聯盟的特權,在共產主義者聯盟的會議上要求實施黨員一人一票的制度[13]。
由於塞爾維亞人在人數上佔據優勢,實施一人一票制度將對塞爾維亞非常有利,並使塞爾維亞長期支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反對這一方案,塞爾維亞和黑山的代表對斯洛文尼亞施壓,威脅將對所有斯洛文尼亞提出的改革案投反対票,試圖使其贊成新的投票方式。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代表們拒絕了要求,宣佈退出共產主義者聯盟。在此之後,共產主義者聯盟崩潰,南斯拉夫所有的構成國都實施了多黨制[13]。
1990年之後,南斯拉夫的各加盟共和國都舉行了基於多黨制民主選舉,共產黨未能在選舉中取勝,失去了執政地位。在幾乎所有的共和國,代表民族主義勢力的執政黨都取而代之掌握了政權。各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後來也改組為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
1991年年初,和克寧危機進展的同時,波黑、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都通過選舉選出了傾向獨立的共和國政府。斯洛文尼亞根據公民投票的結果,要求獨立[13]。1991年5月,在克羅地亞實施了決定是否獨立的公民投票。大多數克羅地亞人支持從南斯拉夫獨立,而居住在克羅地亞的塞爾維亞人抵制投票[13]。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國都在1991年6月25日宣佈獨立。其後南斯拉夫發生多次獨立戰爭,包括克羅地亞戰爭、波黑戰爭及科索沃戰爭。戰爭進行逾十年才結束。
南斯拉夫各國解體事件一覽表
編輯聯合國會員國 | 引發獨立事件 | 獨立戰爭 | 獨立時間 | 首個承認獨立國家 |
---|---|---|---|---|
1980年代 | ||||
斯洛文尼亞 | 1990年斯洛文尼亞獨立公投 | 十日戰爭 | 1990年12月23日(公投) 1991年6月25日(正式獨立)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1990年代 | ||||
克羅地亞 | 1991年克羅地亞獨立公投 | 克羅地亞戰爭 | 1991年5月19日(公投) 1991年6月25日(正式獨立) |
歐盟 奧地利 |
北馬其頓 | 1991年馬其頓獨立公投 | 馬其頓紛爭(2001年顯現) | 1991年9月8日(公投) 1991年9月17日(和平獨立) |
斯洛文尼亞 |
波黑 | 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獨立公投 | 波斯尼亞戰爭 | 1992年2月29日(公投) 1992年4月6日(美國承認獨立) |
保加利亞 |
塞族共和國 | 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獨立公投 | 波斯尼亞戰爭 | 1992年2月9日(首次獨立) 1995年12月14日(回歸波黑;岱頓協定)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
2000年代 | ||||
黑山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 | 不適用 | 2006年5月21日(公投) 2006年6月3日(正式獨立) |
愛沙尼亞 法國 |
科索沃 |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 | 科索沃戰爭 | 2008年2月17日(宣佈獨立) 2008年2月17日(正式獨立)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編輯1991年,阿爾巴尼亞最高領導人、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拉米茲·阿利雅也宣佈開始實行多黨制,國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議會民主的道路,放棄「社會主義專政」,軍隊、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門實行非政治化和非黨化。同年發生三次阿國公民大規模出逃到意大利、希臘等西歐國家的事件,總人數達15萬,佔全國人口的5%。3月31日舉行首次多黨民主選舉,產生了第一個多黨議會,更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原執政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正式消亡,另建立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的新政黨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並作出改組,而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黨員也集體退黨。但實行民主化初期並不順利,阿爾巴尼亞政局仍然動盪不安且為歐洲最貧窮國家,當時犯罪率十分高企,而執政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也有操控選舉行為。1997年因執政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領袖薩利·貝里沙主導的龐氏騙局令不少阿爾巴尼亞人積蓄一日間蒸發,結果發生內戰,令非法槍械一度廣泛流出市面(後來阿爾巴尼亞政府成功收集大部分非法槍械並銷毀)。直至2000年後至今阿爾巴尼亞政局和社會才轉趨穩定,近年阿爾巴尼亞犯案率大減,民主制度已趨於完善,經濟和社會也持續穩健發展。
從東方到西方
編輯如欲改善與西方世界的政治及經濟關係,要面對最大的障礙仍然為東歐的鐵幕,只要蘇聯軍隊會從中干涉的陰影還存在,便很難從西方吸引經濟支持和資助國家重建。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米哈伊爾·戈巴卓夫力求東歐各國模仿他的開放政策。當匈牙利和波蘭的改革派在自由化的激勵之下變得更活躍,但其它東歐集團的國家仍然公開對改革表示疑慮而規避,過去經驗已表示雖然蘇聯的改革是可受到控制的,但東歐國家內部求變的壓力可能會劇烈到讓改革失控。這些政權從產生到生存都完全依賴於蘇聯的軍力和援助以支撐,而產生類似蘇聯的集權統治。部分東歐的共產黨統治者們認定戈巴卓夫的改革將不長命,如波蘭的沃伊施治·扎魯謝斯基、匈牙利的卡達爾·亞諾什、東德的埃里希·昂納克、保加利亞的托多爾·日夫科夫、捷克斯洛伐克的古斯塔夫·胡薩克,其中特別是羅馬尼亞的尼古拉·壽西斯古都頑固地忽略了要求變革的呼聲。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的一位成員更宣稱道:「你的鄰居換新牆紙,並不意味着你也要換。」[14]
影響
編輯也門統一
編輯80年代末,由於蘇聯從南也門撤軍以及東歐共產政權的相繼垮台,實行多年社會主義的南也門迫於經濟形勢和外交孤立局面,最終尋求和親美的北也門統一。90年4月南北也門元首在阿拉伯也門的塔茲簽署《統一協定(草案)》。1990年5月22日也門共和國宣告成立[15],由北也門總統薩利赫擔任總統。
六四事件
編輯八九學運與東歐的民主運動,其革命情緒在那時期有着密切關連。而歷史研究指出,六四清場所造成的嚴重政治與歷史後果,促成了東歐共產領導層妥協,最終促成這些東歐社會主義政權以和平型式,成功演變為現代化國家[16]。
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
編輯1990年1月12日發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的一起政治事件。這起事件最終使得蒙古修訂憲法,實行政治民主化。[17]。
對國際共運影響
編輯法、意、西等國的共產黨自蘇東劇變至今,黨員人數逐步減少,在議會選舉中的選票不斷下降,黨報發行量也大幅下降。[18]不少原共產黨支持者轉而支持社會民主黨。
冷戰結束
編輯198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耳他的高峰會上宣佈結束冷戰。1990年7月,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說服戈巴卓夫不反對德國在北約組織下實現統一,以作為德國持續經濟援助蘇聯的回報,清除了兩德統一的最後障礙。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佈正式解散。在同月的高峰會上,戈巴卓夫與美國總統老布什建立美蘇戰略夥伴關係,使冷戰走向終結。布什總統稱在波斯灣戰爭中,實現美蘇合作,從而在處理雙方及世界問題上打好基礎。
蘇聯解體
編輯1991年8月19日,蘇聯共產黨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卓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雖然戈巴卓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了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佈蘇共和俄羅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1991年12月25日,為了避免蘇聯境內爆發內戰,蘇聯總統戈巴卓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利欽。至此,立國69年的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就蘇聯停止存在和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一事發表宣言,並通過議會關於蘇聯及聯盟國家政權機構和管理機構的法律繼承問題的決議,至此,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在這之後,許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都自行解散,或更改黨名為「社會黨」,「社會民主黨」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Antohi, Sorin; Tismăneanu, Vladimir, Independence Reborn and the Demons of the Velvet Revolutio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Revolutions of 1989 and Their Aftermath,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85, [2018-06-28], ISBN 963-9116-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author2=
和|last2=
只需其一 (幫助). - ^ Boyes, Roger. World Agenda: 20 years later, Poland can lead eastern Europe once again. The Times (UK). 2009-06-04 [200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 ^ Roberts, Adam, Civil Resistance in the East European and Soviet Revolutions, 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 1991, ISBN 1-880813-04-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1-30).
- ^ Sztompka, Piotr, Preface, Society in Act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Becom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x, [2018-06-28], ISBN 0-226-7881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 ^ Yugoslavia, Constitution, GR: CECL, 1992-04-27 [201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 ^ 趙崇任. 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 2021/03/12 –透過德意志人文觀察.
- ^ 談六四,不能不提「蘇東波」.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 ^ 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 ^ 9.0 9.1 O'Neil 1997,第1頁
- ^ The Legacy of Communism: Poisoned Minds and Souls. Elisabeth Tamedly Len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3
- ^ 领导职务终身制曾长期困扰共产党执政.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 ^ 冉冉. 环境治理与民主转型:苏联东欧国家环境运动的兴衰变迁. 國外理論動態. 2015, (4): 114-121 [2019-08-24]. ISSN 1674-12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6).
- ^ 13.0 13.1 13.2 13.3 久保慶一. 引き裂かれた国家―旧ユーゴ地域の民主化と民族問題. 日本東京: 有信堂高文社. 2003年10月10日. ISBN 978-4-8420-5551-0.
- ^ Steele, Jonathan. Eternal Russia: Yeltsin, Gorbachev and the Mirage of Democracy. Boston: Faber, 1994.
- ^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7月,也門統一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 ^ 六四屠殺催化了東歐共產政權和平解體?. 2019-06-06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 ^ 社会主义蒙古的转身. [2013-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21 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若干特点.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