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英語:Ulysses),是愛爾蘭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喬伊斯於19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時間順序,講述了主人公,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廣告推銷員利奧波德·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喬伊斯選擇6月16日,是因為這一天是他和妻子諾拉·巴納克爾(Nora Barnacle)首次約會的日子。
尤利西斯 | |
---|---|
原名 | Ulysses |
作者 | 喬伊斯 |
類型 | 小說 |
語言 | 英語 |
故事時代背景 | 1904年6月 |
發行資訊 | |
首次刊載處 | 小評論 |
出版機構 | 西爾維亞·碧奇 |
出版時間 | 1922年 |
出版地點 | 愛爾蘭 |
媒介 | 印刷 (精裝版 & 平裝版) |
頁數 | 644-1,000, 根據不同版本 |
所獲獎項 | 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20th Century's Greatest Hits: 100 English-Language Books of Fiction[*]、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
續作 | 芬尼根的守靈夜 (1939) |
規範控制 | |
ISBN | ISBN 0-679-72276-9 |
小說的題目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節和內容也經常和荷馬史詩《奧德賽》平行對應。喬伊斯將布盧姆在都柏林街頭的一日遊蕩比作奧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時刻畫了他不忠誠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的心理。
本書被認為是現代主義文學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1],有人稱之為「整場(現代主義文學)運動的示範與總結」[2]。小說大量運用細節描寫和意識流手法構建了一個交錯凌亂的時空,語言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利西斯》也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每年的6月16日被全世界的喬伊斯書迷紀念為「布盧姆日」。
創作背景
編輯喬伊斯使用了奧德修斯的羅馬名「尤利西斯」據說是由於他從英國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的兒童作品《尤利西斯的歷險》(中譯本名為《奧德賽的故事》)最先接觸了奧德賽的故事。他曾評論認為奧德修斯是文學史上涵蓋意義最廣泛的人物形象,並試圖以尤利西斯的歷險為主題寫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都柏林人》中,並最終從1914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與喬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樣,大多有其生活原型。喬伊斯本人出生於一個經濟狀況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後來由於愛爾蘭民權運動領袖帕內爾的倒台以及父親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喬伊斯也選擇放棄天主教信仰。1902年喬伊斯離家前往巴黎學習醫學,1903年母親病危趕回都柏林,臨終床前喬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喬伊斯卻出於對天主教的叛逆堅持不肯下跪。後來喬伊斯把這一經歷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並加以渲染。1904年起喬伊斯再次離家,並結識了一個年輕的醫科大學生、詩人奧列佛·聖約翰·戈加蒂。儘管並不是很信任他,喬伊斯依然被他的才華所吸引,後來戈加蒂成為《尤利西斯》中「壯鹿」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灣租了一幢愛爾蘭抵抗拿破崙進攻時建造的圓形石堡,想要用來作為根據地發起將愛爾蘭文藝古希臘化的文化運動,喬伊斯在邀請下也住進石堡。但兩人時常發生摩擦,其後戈加蒂的一個英國牛津朋友也搬進石堡,他愛好蓋爾語,並給自己起了一個蓋爾人的名字,他成為喬伊斯書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裏他做惡夢夢見被黑豹追趕,半夢半醒之間竟然抓起手槍扣動扳機,險些擊中喬伊斯。驚醒的喬伊斯決定立刻離開石堡不再回來,儘管當時是半夜,後來喬伊斯將這段經歷也寫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後來喬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蠻不講理的憲兵(第十五章中的憲兵卡爾和憲兵康普頓)發生爭吵並動手,幸好被他父親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見解救。喬伊斯於是產生靈感,想要為亨特先生寫一篇在都柏林的歷險,於是亨特先生成為布盧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達勒斯(斯蒂芬的父親,以喬伊斯的父親為原型),摩莉(以喬伊斯的妻子諾拉為原型)。
出版史
編輯《尤利西斯》寫於1914年至1921年間,1918年起開始分章節在一家名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國雜誌連載,直到1920年連載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時因包含有大量描寫主角行手淫的情節被美國有關部門指控為淫穢。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國和英國遭禁,但其後(1922年)在愛好現代主義文學的西爾維亞·畢奇小姐的幫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國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紀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國、英國、愛爾蘭等國仍然被列為禁書。 在W·B·葉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歐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紐約南區地方法庭的約翰·烏爾賽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儘管包含性描寫但並非色情作品,從而並不淫穢。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國由蘭登書屋出版。
小說結構
編輯小說人物上,《尤利西斯》也保持了與《奧德修斯》的對應關係。利奧波德·布盧姆是奧德修斯的反英雄式現代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盧姆(Molly Bloom)則對應了奧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羅佩(Penelope),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喬伊斯早期作品《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主人公,以喬伊斯本人為原型)則對應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Telemachus)。
《尤利西斯》全書共分為三部分十八章,每一小時寫一章,展現發生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時中的種種事情。表面上每章內容晦澀凌亂,實則內部結構與荷馬的《奧德賽》有密切聯繫。每一章節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技巧,並對應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主題,角色和情節也和《奧德賽》有不同層次的對應。《尤利西斯》最後一章有四十頁沒用標點符號,是意識流的經典作品,描寫布盧姆妻子莫莉的情感獨白,心理分析師榮格說是心理學的精華,沒人能像喬伊斯這樣把女性的心理分析的如此透徹。《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連載期間,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標題。但據說出於避免使讀者過於關注這些對應關係的考慮,喬伊斯並未將標題等提示性內容在其後正式出版的書中寫明。
忒勒瑪基亞
- 忒勒瑪科斯
- 奈斯托
- 普洛透斯
奧德賽
回歸
- 歐邁俄斯
- 伊薩卡
- 帕涅羅佩
喬伊斯本人於1920年在書信中評論此書為:
它是一部關於兩個民族(以色列-愛爾蘭)的史詩,同時是一個週遊人體器官的旅行,也是一個發生在一天(一生)之間的小故事……它也是一種百科全書。
忒勒瑪基亞
編輯忒勒瑪基亞(The Telemachia)是以青年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的活動為主線的部分,對應着忒勒瑪科斯開始對父親奧德修斯的尋找。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上午十一點。
忒勒瑪科斯(第一章)
編輯- 時間:8:00
- 場景:圓形石堡
- 器官:無(意識)
- 學科:神學
- 顏色:白色、金色
- 象徵物:繼承人
- 技巧:敘事(年輕的)
- 對應:忒勒馬科斯,哈姆雷特-斯蒂芬·迪達勒斯;安提諾奧斯-壯鹿馬利根;門托爾-送奶女工
- 《奧德賽》:《奧德賽》以眾神會議作為開篇,宙斯決定準許奧德修斯返回故鄉。而此時在伊薩卡,奧德修斯的兒子忒勒瑪科斯和妻子帕涅羅佩無法忍受以傲慢的安提諾奧斯為首的求婚者們的騷擾。在雅典娜的幫助下,忒勒瑪科斯開始踏上尋父之旅。
-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描述位於愛爾蘭島東岸的都柏林灣的一座圓形石堡里的三個年輕人:「壯鹿」馬利根(一個冷漠、言辭尖刻且狂躁的醫科學生)、斯蒂芬·迪達勒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的年輕作家)和海因斯(一個喜好賣弄蓋爾語的英國牛津人)的清晨活動作為開篇。斯蒂芬昨夜被海因斯的惡夢和其後歇斯底里地開槍所驚嚇,精神很低落;而馬利根又開始對斯蒂芬拒絕在他母親去世前下跪說三道四。早餐時一個老婦人來送牛奶,海因斯向她賣弄似的和馬利根講起了愛爾蘭語,後來又向斯蒂芬詢問他關於哈姆雷特的理論,但斯蒂芬拒絕了,於是他們兩人他們談論起一些政治和文學的話題。同時本章借馬利根之口點明了斯蒂芬尋找精神上的父親這一主題。三人離開石堡前馬利根向斯蒂芬索要了鑰匙,斯蒂芬感到自己在這裏的地位遭到了篡奪,決定從此離開石堡。
奈斯托(第二章)
編輯- 時間:10:00
- 場景:私立男
- 器官:無
- 學科:歷史
- 顏色:棕色
- 象徵物:馬
- 技巧:教理問答(個人的)
- 對應:奈斯托-戴汐;奈斯托的幼子-薩金特;海倫-奧謝夫人
-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遇見了好心(但無聊的)長老奈斯托,除了知道奧德修斯的返家很困難之外,他一無所知。
- 《尤利西斯》:斯蒂芬到達學校,給一群男孩們教授歷史和英文,但他們並不把他的努力當回事,而他試圖給他們猜古怪的謎語,卻始終無法調動起他們的情緒。他在放學後為一個孩子補習算術,之後面見了校長戴汐先生。領取工資時戴汐先生和他討論了歷史問題,並想藉助他與報社編輯的「泛泛之交」把信登在報上,斯蒂芬並不情願地接受了委託。本章在斯蒂芬對戴汐先生的排猶傾向的默默不贊同中結束。
普洛透斯(第三章)
編輯- 時間:11:00
-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
- 器官:無
- 學科:語言學
- 顏色:綠色
- 象徵物:潮水
- 技巧:內心獨白(男性的)
- 對應:普洛透斯-物質的最初形態;墨涅拉奧斯-凱文·埃根
- 《奧德賽》:忒勒瑪科斯見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奧斯,得知可以從變化多端的老滑頭海神普洛透斯那裏獲得信息。普洛透斯向忒勒瑪科斯告知了埃阿斯和阿伽門農的死,以及奧德修斯被女仙卡呂普索束縛在她的海島。
- 《尤利西斯》:斯蒂芬漫步在海邊,沉思着他所見到的和聯想到的,形成綿延不斷的意識流。他回想起自己在巴黎的時光,以及自己芬尼亞會的好友凱文·埃根,還有一些性的主題。
奧德賽
編輯奧德賽(The Odyssey)是以普通的都柏林小市民利奧波德·布盧姆的活動為主線的部分,結束於布盧姆與迪達勒斯的相遇,對應着奧德修斯在海外的漂泊。時間跨度為上午八點到午夜十二點。
卡呂普索(第四章)
編輯- 時間:8:00
- 場景:布盧姆家
- 器官:腎臟
- 學科:經濟學
- 顏色:橙色
- 象徵物:寧芙
- 技巧:敘事(成熟的)
- 對應:卡呂普索-寧芙沐浴圖;回憶-德魯加茨肉鋪;伊薩卡-錫安
- 《奧德賽》:奧德修斯出場時,在卡呂普索的海島(有傳說在直布羅陀附近)上不情願地做着她的情人已經七年。雅典娜請求宙斯放奧德修斯回家,於是宙斯派赫耳墨斯向卡呂普索說明情況。卡呂普索最終同意協助奧德修斯返回家園。
- 《尤利西斯》:布盧姆出場時正在家裏,位於都柏林西北城區的埃爾克斯大街7號,為他和他妻子(以及他的貓)準備早餐。我們同時得知他喜好吃羊腰子等動物的內臟。布盧姆走到樓上,看到妻子還躺在那張床上,想起那是從直布羅陀運來的老古董。然後他出門到德魯加茨肉鋪買了一個豬腰子,並對街上看到的女人們展開聯想。回到家時他發現有兩封新信和一張明信片,其中寫給摩莉的一封來自摩莉的經紀人(兼情人)「一把火」鮑伊蘭,他正籌劃着一場邀請摩莉參加的巡迴演出,另一封是布盧姆在照相館工作的十五歲的女兒米莉寫給他的感謝信。他然後給摩莉送上早餐,盯起掛在牆上的寧芙沐浴圖看。本章最後在布盧姆聽到喬治教堂的鐘聲,並想到即將參加好友帕特里克·迪格南的葬禮而產生的感慨中結束,
食忘憂果的種族(第五章)
編輯陰間(第六章)
編輯- 時間:11:00
- 場景:靈車
- 器官:心臟
- 學科:宗教
- 顏色:白色、黑色
- 象徵物:看門人
- 技巧:夢魘
- 對應:冥界的四條河流-多德河、愛爾蘭大運河、皇家運河、利菲河;西西弗斯-馬丁·坎寧安;克爾伯羅斯-科菲神父;哈得斯-看門人;海格力斯-丹尼爾·奧康奈爾;埃爾潘諾-狄格南;阿伽門農-帕內爾;埃阿斯-門頓
埃俄羅斯(第七章)
編輯萊斯特呂恭人(第八章)
編輯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第九章)
編輯- 時間:14:00
- 場景:國立圖書館
- 器官:腦
- 學科:文學
- 顏色:無
- 象徵物:倫敦斯特拉特福德
- 技巧:辯證法
- 對應:岩石-亞里士多德、教條、斯特拉特福德;漩渦-柏拉圖、神秘主義、倫敦;尤利西斯-蘇格拉底、耶穌、莎士比亞
游動山崖(第十章)
編輯塞壬(第十一章)
編輯獨眼巨人(第十二章)
編輯瑙西卡(第十三章)
編輯- 時間:20:00
- 場景:桑迪芒特海灘和附近的岩石
- 器官:眼睛、鼻子
- 學科:繪畫
- 顏色:灰色、藍色
- 象徵物:處女
- 技巧:腫脹、消腫
- 對應:費阿刻斯人-海洋之星瑪利亞;瑙西卡-格蒂
- 《奧德賽》:奧德修斯離開卡呂普索的島後,遭波塞冬襲擊被衝到費阿刻斯人居住海灘的河口附近。他在躲藏中被恰巧到河邊洗衣的費阿刻斯公主瑙西卡和她的侍女們吵醒。他鑽出來,把一個球交還給其中一個玩球的侍女,並讚美了瑙西卡的美貌,乞求她能幫助他,而瑙西卡答應了。
- 《尤利西斯》:錫茜·凱弗里,她的雙胞胎兄弟和她的朋友伊棣·博德曼,還有坐得稍遠一點的格蒂·麥克道爾,在桑迪芒特海灘上乘涼。格蒂對那些吵鬧只會添亂的男孩子以及她那些有點庸俗的朋友們很不耐煩。她做着很詳細的白日夢,包括她浪漫的想望還有精神抗爭。雙胞胎兄弟把球踢到了也在海灘上的布盧姆腳下,於是格蒂也把他編織到自己的思緒里。(但讀者很難分清楚哪些是格蒂的意識流而哪些又是布盧姆的意識流。)煙火表演開始了,她的朋友們沿着海灘跑着,只有格蒂安靜地坐在布盧姆不遠處,向後仰去看煙火,而她正讓布盧姆窺視到她的裙子內。布盧姆在她離開時發現她是一個瘸子,並且在她「展示」時行了手淫。單獨一人的布盧姆的意識逐漸沿着女人、婚姻、嗅覺流動。他想為格蒂寫一個關於他自己的故事,還想起了他的孩子們,還有格蒂。
太陽神牛(第十四章)
編輯喀耳刻(第十五章)
編輯回歸
編輯回歸(The Nostos)是布盧姆和迪達勒斯共同活動的部分,最後以各自回家結束,對應着奧德修斯的回歸。時間跨度從凌晨一點開始,而結束時間不十分明確。
歐邁俄斯(第十六章)
編輯伊薩卡(第十七章)
編輯帕涅羅佩(第十八章)
編輯《尤利西斯》譯本
編輯中譯本
編輯- 1920年代徐志摩在歐洲讀《尤利西斯》說:「這部書恐怕非但是今年,也許是這個時期裏的一部獨一著作,他書後最後100頁,那真是純料的『Prose’,像牛酪一樣潤滑,像教堂裏石壇一樣光澄,非但大寫字母沒有,連可厭的符號一齊滅跡,也不分章句篇節,像一大匹白羅披瀉,一大卷瀑布倒掛,絲毫不露痕跡,真大手筆!」[3]
- 1979年錢鍾書在《管錐編》第一冊(第394頁)中,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來解釋《史記》。葉君健曾說:「中國只有錢鍾書能譯《尤利西斯》,因為漢字不夠用,錢先生能邊譯邊造詞。」錢鍾書謙虛地表示:「八十衰翁,再來自尋煩惱討苦吃,那就仿佛別開生面的自殺了。」[4]
- 翻譯家金隄於1982年至90年代期間陸續翻譯了《尤利西斯》全本,1993年在台灣九歌出版社出版《尤利西斯》上卷,中國大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96年出版。金隄成為《尤利西斯》首位中譯者。
- 1981年袁可嘉選編的《外國現代作品選》第二冊收入《尤利西斯》第二章中譯文。
- 作家蕭乾、文潔若夫婦於二十世紀90年代翻譯了《尤利西斯》全本,1994年由譯林出版社出版,1995年在台北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此譯本在最後一章,做了斷句處理。
俄譯本
編輯- 1935年首次有譯文發表在蘇聯《世界文學》雜誌。1989年維·欣斯基和謝·霍羅齊的全譯本開始在蘇聯《外國文學》雜誌第1期上連載。
批評
編輯夏志清曾說:「要再讀一遍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我情願去讀狄更斯。」[5]
1993年布克獎得主之愛爾蘭作家羅迪·道伊爾(Roddy Doyle)在紐約的喬伊斯紀念研討會上公開承認《尤利西斯》讓他讀不下去,認為它「被高估、冗長、毫無感人之處,」又說:「人們總是把《尤利西斯》歸入史上十佳圖書之列,但我懷疑這些人中可有一位曾為之感動」。
參見
編輯喬伊斯相關
編輯奧德賽相關
編輯註釋
編輯- ^ Harte, Tim. Sarah Danius, The Senses of Modernism: Technology, Perception, and Aesthetics. Bryn Mawr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ummer 2003, 4 (1) [10 July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03). (review of Danius book).
- ^ Beebe (1971), p. 176.
- ^ 《康橋西野暮色》(1922)序
- ^ 李景端,我與蕭乾的一次多慮的「造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郭春林:《讀圖時代文學的處境》,山海:同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