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0月23日—1939年6月5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水竹邨人、弢齋。生於河南省衛輝府府城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籍貫天津,祖籍浙江,逝世於天津市,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曾任慶親王內閣的協理大臣(副總理)。馮國璋代理黎元洪辭職所餘第一任大總統任期後,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是袁世凱支持者,亦是稱帝的反對者,與北洋軍閥關係密切。
徐世昌 | |
---|---|
中華民國第2任大總統 | |
任期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 |
前任 | 馮國璋 |
繼任 | 黎元洪 |
中華民國第5、7任政事堂國務卿 | |
任期 1916年3月21日—1916年4月22日 | |
前任 | 陸徵祥 |
繼任 | 段祺瑞 |
任期 1914年5月1日—1915年10月27日 | |
前任 | 熊希齡(正任) 孫寶琦(代理) |
繼任 | 陸徵祥 |
大清體仁閣大學士 | |
任期 1910年8月17日—1911年5月8日 | |
君主 | 宣統帝(溥儀) |
大清內閣協理大臣 | |
任期 1911年5月8日—1911年11月1日 與那桐同時在任 | |
君主 | 宣統帝(溥儀) |
總理 | 慶親王奕劻 |
大清第5任郵傳部尚書 | |
任期 1909年2月9日—1910年8月17日 | |
君主 | 宣統帝(溥儀) |
前任 | 陳璧(正任) 李殿林(暫署) |
繼任 | 唐紹儀(署理) 盛宣懷 |
大清第1任東三省總督 | |
任期 1907年6月12日—1909年2月9日 | |
繼任 | 錫良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字 | 卜五 |
號 | 菊人 |
出生 | 咸豐五年九月十三日 大清河南省衛輝府汲縣 | 1855年10月23日
逝世 | 1939年6月5日 中華民國天津市 | (83歲)
籍貫 | 浙江鄞縣 |
學歷 | |
職業 |
|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祖籍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天津圖書館館藏檔案記其籍貫為「浙江鄞縣」[1]。其祖輩明季北遷燕京,清兵入關時南逃天津,落籍天津,是為天津壽豈堂徐氏。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府治汲縣(今衛輝市)城內曹營街。徐世昌的父母徐嘉賢夫婦和夫人曹氏、祖父母徐思穆夫婦、高祖父母徐印川夫婦和曾祖父母徐新夫婦等人都安葬於衛輝的唐崗村,徐世昌後來在衛輝城內貢院街修建了徐氏宗祠[2]。
光緒四年(1879年),徐世昌與袁世凱在河南開封結義為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科順天鄉試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以天津籍中進士,同年五月,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3]。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4]。1895年,徐世昌與袁世凱、張之洞等都列名參加強學會,並出資贊助[5]。
1897年,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徐兼任新建陸軍參謀營務處總辦,是袁世凱的幕僚之一,此後累獲擢升。1905年,袁世凱創建新式警政,保舉徐世昌為巡警部尚書,負責京師治安。是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
1906年1月9日,清廷補授徐世昌、鐵良為軍機大臣[6]:16。8月18日,督辦鐵路大臣唐紹儀商巡警部尚書徐世昌,所有鐵路警察請一律歸巡警部辦理[6]:36。
1907年1月11日,農工商部尚書載振、民政部尚書徐世昌面奏東三省情形,長春南、北分為日、俄勢力範圍[6]:59。4月20日,清廷諭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徐世昌補授東三省總督兼管三省將軍事務,並授為欽差大臣[6]:69-70。中國東北改設行省,其時東北處於日、俄爭霸之中,清帝國的根本屢被蠶食。4月29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準將陸軍第三鎮及第二、四、五鎮內抽撥步炮馬各隊成立兩混成旅,移駐東三省,填扎外兵撤退地區[6]:70。8月7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巡撫唐紹儀與駐奉天美總領事司戴德簽訂備忘錄,由哈利曼投資修建新(民屯)法(庫)鐵路,旋因美金融恐慌,改請英商投資,8月12日日代公使阿部守太郎就此事照會外務部,提出抗議[6]:82。8月17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請奉省速行開放政策,使成為各國通商重鎮,並大借外債,為銀行、鐵路、開礦、墾荒之用[6]:83。9月2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奏請裁撤驛站,設立文報局[6]:85。10月13日,清政府議准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先借外債千萬,辦理東三省新政[6]:91。10月26日,湖北按察使梁鼎芬奏劾奕劻、袁世凱貪私誤國,徐世昌、楊士驤、陳夔龍等夤緣比附,清廷詔以其摭拾空言,有意沽名,傳旨申斥[6]:92。11月3日,外務部就俄公使璞科第稱黑龍江東岸六十四屯,條約實係俄界,無從歸還一事,電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確查核辦[6]:93。11月6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巡撫唐紹儀,與英國保齡公司訂立修築新(民)法(庫門)鐵路草合同,借款50萬鎊[6]:94。徐世昌多所舉措,採取開商埠、借國債、連與國、修鐵路等一系列措施;並在東北推行新政,以此來抵制日俄對中國東北的控制。
1909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罷黜,徐世昌自請病退,調任郵傳部尚書、津浦鐵路督辦。在郵傳部尚書任上期間,經上奏清廷批准,徐世昌於北京府右街創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這所學校被認為是北京交通大學的前身,徐世昌也被認為是北京交通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促使清廷啟用袁世凱
編輯1911年5月,清廷設慶親王內閣(皇族內閣),徐成為僅有的四名漢人內閣成員之一,任協理大臣(副總理)。辛亥革命爆發,徐力主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同年11月,袁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徐任軍諮大臣、加太保銜。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徐方向清室請辭。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徐力辭太保,隱居青島觀望時局變化。
1914年5月,袁世凱據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
反對袁世凱稱帝
編輯1915年10月,袁世凱想當皇帝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徐世昌以病求去[7],27日,袁世凱命陸徵祥暫兼代理國務卿[8]。徐世昌後退居河南輝縣水竹村。12月20日,袁世凱稱呼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為「嵩山四友」[9]。1916年3月21日 ,袁世凱內外交困,只得再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10]。徐在公私兩方面為袁效力。因要求討袁護國軍停戰議和遭到拒絕,徐任職僅一月,力薦段祺瑞繼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二人不久即發生府院之爭,徐以北洋元老資格應邀抵北京,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紛爭。1917年7月,張勳復辟失敗後,黎元洪去職,馮國璋代理大總統,又與國務總理段祺瑞不和,徐世昌多次斡旋馮段二人矛盾。
當選大總統
編輯1918年10月,馮國璋總統任期屆滿,段祺瑞約馮一同下野,徐世昌經皖系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
就職典禮上,徐宣誓:「惟是事變紛紜,趨於極軌,我國民之所企望者,亦冀能解決時局,促進治平耳。而昌之所慮,不在弭亂之近功,而在經邦之本計。不僅囿於國家自身之計劃,而必具有將來世界之眼光。敢以至誠極懇之意,為我國民正告之。」說眼前最要緊之事,「僉曰南北統一,求統一之方法,固宜尊重和平」。內政之外,還當求自立於世界之道,國家權力之發展、國際地位之保持,亦為國家存亡之關鍵。
他標榜「偃武修文」,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2月於上海召開南北「議和會議」,但無結果。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時,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及陸宗輿的職務,以緩和全國輿論的反對。同年,嚴修、張伯苓為創辦南開大學而募款,徐世昌私人捐款八萬元[11]。
同年10月,命徐樹錚率西北邊防軍第一師進入外蒙古,以武力迫使其在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歸中國。
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鬥爭中,徐世昌慣以元老身分和居間調和者的角色因勢操縱。1920年7月爆發直皖戰爭,皖系失敗,徐依舊擔任大總統。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獲勝,控制北洋政府。曹錕、吳佩孚幕後操縱老國會指徐世昌總統為非法,迫其在6月2日去職。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英租界。
晚年
編輯徐世昌晚年,日本嘗試邀徐出任華北臨時政府官職,徐世昌拒絕任職。
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逝於天津,享壽83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英國公墓,後與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輝縣百泉鎮蘇門山東側,文革年代墓地被毀[12]。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得知徐全節而終,於陪都重慶頒褒揚令:徐世昌,國之耆宿,望重群倫。比年息影津門,優遊道素。寇臨華北,屢思威脅利誘,逞劂陰謀,獨能不屈不撓,凜然自守,亮風高節,有識同欽……
軼事
編輯- 徐世昌總統任內,曾成立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即後來中央美術學院前身。
- 徐世昌退出政界後,於天津「退耕堂」過隱逸生活,藉助僚友門客編撰書籍20餘種。徐世昌著有《歐戰後之中國》(巴黎大學名譽博士論文)、《退耕堂政書》、《大清畿輔先哲傳》、《書髓樓藏書目》、《東三省政略》等書。
- 徐世昌在北洋內部有「六卦先生」之稱,即八卦中無乾坤兩卦,寓意渾天黑地,指徐世昌手腕高明老辣。[14]
徐世昌內閣
編輯1914年徐世昌內閣
編輯1914年5月1日-1915年10月26日。國務卿徐世昌、外交總長孫寶琦、內務總長朱啟鈐、財政總長周自齊、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湯化龍、農商總長張謇、交通總長梁敦彥。待續。
1916年徐世昌內閣
編輯1916年3月22日-1916年4月22日。袁世凱撤銷帝制,特任徐世昌為國務卿。4月22日,因北洋、民黨議和失敗,徐世昌組閣失敗,同日,段祺瑞任國務卿[16]。
主要編著書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津门群星——徐世昌. 天津圖書館. [2014-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 ^ 徐世昌祖茔与宗祠考略.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06期 [2016-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光緒十二年。丙戌。五月。癸巳朔……○壬寅。諭內閣、新科一甲進士三名趙以炯、鄒福保、馮煦、業經授職外。彭述、姜自騶、蔡金台、周爰諏、張星吉、姚丙然、陳昌紳、華學瀾、吳慶坻、劉啟襄、吳鴻甲、王蔭槐、王榮商、於齊慶、馮芳澤、丁秉乾、張燮堂、連捷、楊士驤、孫錫第、宋伯魯、王廷相、朱延熙、淩彭年、葛振元、陳志喆、劉玉珂、徐嘉言、羅光烈、沈曾桐、周承光、陳遹聲、李端榘、陸壽臣、宋滋蘭、韓培森、柯劭忞、楊天霖、李煥堯、陳文塽、李瑋堂、徐世昌、盛沅、徐受廉、李子榮、劉學謙、余贊年、孫綜源、鹿瀛理、高熙喆、孔憲教、高覲昌、仇繼恆、江希曾、沈維善、丁良翰、馬芳田、余朝紳、吳炳、尹殿揚、渠綸閣、徐敏中、闊普通武、林鑒中、賀沅、瑞洵、陳田、梅汝鼎、林仰崧、李子茂、張元奇、鍾大椿、承德、榮慶、淩芬、陳兆葵、莊鍾濟、楊森、王新楨、謝崇基、宋育仁、葉在琦、王榮先、景厚、王守訓、黃紹曾、格哷鏗額、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九):光緒十五年。己丑。夏四月……○癸卯。引見丙戌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趙以炯、編修馮煦、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孫錫第、韓培森、熊亦奇、陳遹聲、華學瀾、姜自騶、秦綬章、徐受廉、朱延熙、曾宗彥、榮慶、余贊年、張元奇、於齊慶、王廷相、馮芳澤、秦夔揚、孫綜源、宋伯魯、張星吉、蔡金台、楊天霖、吳慶坻、王蔭槐、姚丙然、江希曾、周承光、吳鴻甲、陳田、高覲昌、彭述、淩彭年、王榮商、劉玉珂、周爰諏、張燮堂、吳炳、童祥熊、徐世昌、鹿瀛理、劉學謙、柯劭忞、羅光烈、沈曾桐、承德、陳兆葵、闊普通武、俱著授為編修。
- ^ 鄭師渠. 中国近代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161.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徐相之慰留. 申報 (上海). 1915-10-30.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5-10-28, (1247號).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5-12-21, (1301號).
特頒嵩山照影各一,名曰嵩山四友
-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3-23, (77號).
- ^ 張曉唯. 严修与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建. 南開大學校史網. [2017-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6).
- ^ 邸永君. 笔谈文苑—翰林总统徐世昌.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2006-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中文).
- ^ 蕭一山《清代通史》
- ^ 《文史資料選輯》125期102頁
- ^ 《文史資料選輯》125期103頁
- ^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外部連結
編輯- 徐世昌祖塋與宗祠考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06期
中國國家元首 |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 ||
---|---|---|
前任: 馮國璋 代理大總統 |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
繼任: 黎元洪 |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官銜 | ||
前任: 孫寶琦 |
中華民國政事堂國務卿 1914年-1916年 |
繼任: 段祺瑞 (第一次內閣) |
清朝帝國官銜 | ||
新頭銜 原奉天、遼東、盛京三將軍合併
|
清朝東三省總督 1907年6月12日-1909年2月8日 |
繼任: 錫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