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紅襪

美國職業棒球隊

波士頓紅襪(英語:Boston Red Sox),是一支位於波士頓職業棒球隊,隸屬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美國聯盟東區。球隊主場為芬威球場

波士頓紅襪
Boston Red Sox
2024年波士頓紅襪球季
球隊標誌帽徽
大聯盟組織
現用球衣
退休號碼1468914273445
顏色
  • 紅色,暗海軍藍色,白色
     
隊名
球場
大聯盟冠軍
世界大賽冠軍 (9)1903 · 1912 · 1915  · 1916 · 1918 · 2004 · 2007 · 2013 · 2018 ·
美國聯盟冠軍 (14)1903 · 1904 · 1912 · 1916 · 1918 · 1946 · 1967 · 1975 · 1986 · 2004 · 2007 · 2013 · 2018
美聯東區冠軍 (10)1975 · 1986 · 1988 · 1990 · 1995 · 2007 · 2013 · 2016 · 2017 · 2018
外卡 (8)1998 · 1999 · 2003 · 2004 · 2005 · 2008 · 2009 · 2021
董事會
所有者約翰·亨利湯姆·維爾納拉里·盧基諾[1]
棒球事務主席查姆·布魯姆
總經理布萊恩·歐哈隆
經理阿萊克斯·柯拉

紅襪隊是全聯盟客場平均觀眾人數最多的球隊之一,而因為芬威球場觀眾人數的限制,使得他們總上座率無法在聯盟名列前茅[2][3]。但紅襪擁有大聯盟最多滿場紀錄,自2003年5月15日至2013年4月10日長達794場滿座,包含季後賽則是820場[4]

暱稱

編輯

紅襪這個名字是1907年球季結束後當時球隊的擁有者約翰·I·泰勒所取,象徵着紅色的球褲。事實上,這個名字是由媒體先開始使用的,因為當時的報紙為了避免標題過長而常用Sox來取代長襪(Stocking)。

球隊的名字來源於辛辛那提紅長襪隊(Cincinnati Red Stockings),這支球隊1867年-1870年間是國家棒球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ase Ball Players)的成員。辛辛那提的制服由白吊襪和紅長襪組成,由哈利·萊特英語Harry Wright執教。這支球隊於1870年賽季之後解散,萊特被邀請到波士頓組建一支球隊,於是他帶着三名隊友以及「紅長襪」的隊名到了波士頓。波士頓紅長襪隊在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的5個賽季里奪得了4次冠軍。

1876年,波士頓和一支新的辛辛那提球隊成為新成立的國家聯盟的創始球隊。可能是為了尊重原辛辛那提隊,後人均把「紅長襪(Red Stockings)」這個暱稱留給了辛辛那提這座城市而不再使用,而現在一般把在波士頓的球隊稱為「紅帽(Red Caps)」。1912年之前,波士頓還用過了其它的一些暱稱,在1912年波士頓正式採用「勇士」(Braves)作為球隊的暱稱;這支球隊現在在亞特蘭大

 
1908年紅襪的標幟出現在制服上,這是球隊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暱稱

1901年美國聯盟誕生,並且在波士頓建立了一支球隊。在一開始的7個賽季里,這支穿着深藍色長襪的美聯球隊並沒有正式的暱稱,只是簡單地被稱做「波士頓隊」、「波士頓人隊」、「美國人隊」或「波士頓美國人隊」。他們在1901年到1907年的比賽中所穿的球衣上,無論是主場還是客場都還是只有簡單的「Boston」這6個字母,不過1902賽季有點例外,球衣上印了兩個大寫字母「B」和「A」,分別代表波士頓隊(Boston)和「美國人隊」(American)。而當時報紙的編輯常常用其它暱稱來稱呼球隊,包括了「Somersets」(當時球隊的擁有者叫查爾斯·薩默斯)、「普利茅斯搖滾」、「食豆者」、「Collinsites」(當時球隊的總教練叫吉米·科林斯)和「朝聖者」。

關於「朝聖者」這個名字是否出現過存在爭議。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許多資料把「朝聖者」列為球隊早期的官方暱稱,但研究者比爾·諾林的研究表明這個名字極少使用,甚至沒有用過[5]。而這個名字曾出現在1907年主場揭幕戰唱的一首名為「主場的朝聖者」的詩中[6]。當時球隊老闆約翰·泰勒曾在1907年12月時說朝聖者這個名字「聽起來太像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而那支國家聯盟的球隊,雖然很少被稱為「紅長襪」了,但是他們仍然穿着紅色的服飾。1907年,國聯的球隊採用了全白的制服,而美聯的球隊看到了機會。在1907年12月18日,泰勒宣佈,俱樂部採用紅色作為球隊的新顏色。1908賽季,球隊制服的正面添加了一個大的紅長襪標誌。國家聯盟的球隊也在1908年改回了紅色制服,但美聯的球隊仍然保留了紅色,並宣佈球隊的官方暱稱為「紅襪」(Red Sox)。

球隊的名字常常縮寫為「Bosox」或者「BoSox」,是「Boston」和「Sox」的結合(就像「ChiSox」一樣)。體育作家還會把球隊稱為Crimson Hose[7]the Olde Towne Team。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球迷簡稱球隊為「Sox」。[8]

1901年 波士頓美國人隊 Boston AMERICANS
1902年 波士頓觔斗人隊 Boston SOMERSETS
1903年 波士頓朝聖者隊 Boston PILGRIMS
1907年 波士頓紅襪隊 Boston RED SOX

歷史

編輯

1901年-1919年

編輯
 
1901年,時名為波士頓美國人隊的球員合影。
 
第一次現代世界系列賽之前漢亭頓大道球場的情形

1901年,由班·約翰遜(Ban Johnson)領導的西方聯盟聲稱和當時唯一的大聯盟國家聯盟同等級。之後他將聯盟的名字改為了美國聯盟,在該聯盟領先的球隊有個非官方的暱稱叫做「美國人」。這個暱稱常常屬於這支波士頓新成立的球隊,因為1908年之前這支球隊都沒有官方的暱稱。這個新興起聯盟的球隊位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布法羅。班·約翰遜希望有支球隊能和國家聯盟的球隊在波士頓進行比賽,於是他將布法羅的球隊挪到了波士頓,主場則定在了漢亭頓大道球場。這支波士頓的球隊在聯賽的頭兩年獲得了第二和第三的成績,在第三年也就是1903年終於拿下了聯盟的冠軍,之後的一年他們衛冕成功。這隻球隊中的明星球員包括了三壘手吉米·科林斯外野手齊科·斯塔爾英語Chick Stahl巴克·弗里曼英語Buck Freeman帕齊·多爾蒂英語Patsy Dougherty,還包括了著名的投手賽·揚,他在1901賽季拿下了三冠王——勝投33場(佔全隊參賽79場的41.8%),防禦率1.62,三振158次[9]

1903年,波士頓參加了第一次現代世界大賽,對手是匹茲堡海盜,他們以6場半的優勢獲得了國家聯盟冠軍。。靠着紅襪球迷會創作聖歌「Tessie」的支持以及強大的投手戰力,波士頓克服了困難,在9場5勝的系列賽中以5比3戰勝了對手,拿下了第一個世界大賽冠軍。

1904年,波士頓的實力依然強大,但他們受到了紐約高地人隊(紐約洋基的前身)的強力挑戰,直到賽季的最後一場才決出冠軍。兩隊的競爭從賽季一開始就展開,賽季中兩隊還進行了很有爭議的交易,波士頓用帕齊·多爾蒂(Patsy Dougherty)換來了高地人隊的鮑勃·翁格勞布(Bob Unglaub)。高潮出現在賽季的最後階段,兩隊在高地人隊的主場——希爾托普公園球場進行了戲劇性的雙重賽。為了贏得冠軍,高地人需要贏下全部兩場比賽。高地人隊派出了41勝的投手傑克·切斯伯(Jack Chesbro),當九局上半波士頓進攻三壘有人時,切斯布羅的指叉球出現了爆投,婁·克里格(Lou Criger)回到本壘得到超前分,美國人隊因此獲得了比賽的勝利,這也是棒球史上最有名的爆投之一。

不幸的是,國聯冠軍紐約巨人隊拒絕參加季後賽,因為他們不希望給同城對手增加信心(他們預期高地人隊會獲得美聯冠軍)。在這之後兩聯盟迅速做出決定:1905年世界大賽將永久舉行。

 
1906年波士頓美國人隊年票

不過波士頓馬上就跌入了低谷,1906賽季他們甚至輸了100場比賽。之後一些明星球員的加入以及將暱稱改為「紅襪(Red Sox)」幫助球隊迅速走出了低谷。

到了1909年中外野手特里斯·史畢克已成了波士頓外野的看板球星,幫助球隊成績提升至第三名。直到1912年,紅襪才以102勝的成績重新奪回聯盟冠軍的頭銜,這一年69.1%的勝率也是球隊的紀錄。靠着三個外野手——特里斯·史畢克哈里·胡珀(Harry Hooper)和達菲·劉易斯(Duffy Lewis)——以及明星投手史莫奇·喬·伍德(Smoky Joe Wood)的出色發揮,球隊在經典的1912年世界大賽中以4勝3負1和的成績擊敗紐約巨人隊。1913年至1916年期間,球隊的老闆是約瑟夫·蘭寧(Joseph Lannin),他簽下了史上最有名球星之一的貝比·魯斯1915年的101場勝利再度幫助球隊進入到了當年的世界大賽,並且最終以4比1擊敗了費城費城人。賽季結束之後特里斯·史比克被交易到了克里夫蘭印地安人。之後的1916賽季紅襪再次獲得世界冠軍,這次擊敗的是布魯克林羅賓隊1918年,貝比·魯斯帶領球隊擊敗芝加哥小熊,再拿世界冠軍。

出售貝比·魯斯

編輯
 
1914年魯斯為紅襪隊效力的情形

1916年,Harry Frazee以50萬美圓左右的價格從Joseph Lannin手中買下了紅襪隊。在貝比·魯斯的交易之前,哈里·弗雷齊就和洋基做了幾筆引人關注的交易。

1918年12月18日,老闆將明星外野手Duffy Lewis,投手Dutch Leonard(1914年防禦率僅為0.96,是當代棒球的紀錄[10])和投手厄尼·肖爾(Ernie Shore)打包送到了洋基,換來了投手雷·考德威爾(Ray Caldwell),斯利姆·拉夫(Slim Love),羅克西·沃爾特斯(Roxy Walters),弗蘭克·吉爾胡利(Frank Gilhooley)和1萬5千美圓[11]。這三名球員都曾經是紅襪倍受關注的球星——劉易斯是1910年世界冠軍隊中的關鍵球員,肖爾最有名的是和貝比·魯斯合力完成了一場完全比賽,倫納德則是在4年前創造了當代棒球史上防禦率的新紀錄——這個交易被認為是波士頓隊史上最糟糕的交易之一。之後1919年7月13日,下勾投手Carl Mays也被送到了洋基,換來了鮑勃·麥格勞(Bob McGraw),艾倫·拉塞爾(Allan Russell)和4萬美金[12]。梅斯之後在洋基投了幾年的好球,但當時在紅襪時有紀律問題。

 
1918年,波士頓紅襪隊於芬威球場內的留影

1919年12月26日[13][14],弗雷齊把在紅襪效力了六個賽季的貝比·魯斯賣給了競爭對手紐約洋基隊1919賽季魯斯剛以29支全壘打打破了單賽季全壘打紀錄[15])弗雷齊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資助百老匯上演No, No, Nanette的歌劇,但事實上這部歌劇直到1925年才在百老匯上演。但根據Leigh Montville所寫的一本書The Big Bam: The Life and Times of Babe Ruth[16]中的研究,No, No, Nanette的無聲版歌劇我的女性朋友(My Lady Friends)已於1919年12月在百老匯上映。這部歌劇資金的來源確實是出售貝比·魯斯給洋基換來的錢。

在這段期間,紅襪隊、洋基隊和芝加哥白襪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他們被稱作「反叛分子」,因為之前的舉動惹惱了聯盟主席班·約翰遜。雖然弗雷齊擁有紅襪球團的所有權,但是他並沒擁有芬威公園球場(球場的所有權是芬威公園信託公司),這是不穩定的一個因素;約翰遜隨時可以把另外一支球隊帶入芬威公園。雖然紅襪深陷債務之中,但弗雷齊感覺到他需要把球場買下來(他在1920年確實這麼做了)。球隊認為貝比·魯斯存在紀律問題,並且覺得他在洋基會獲得更多的榮譽。最終,弗雷齊決定用魯斯來填補球隊財政上的缺口。

紐約洋基在得到貝比·魯斯以及其他一些優秀的球員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紅襪在二三十年代卻是十分的糟糕,貝比·魯斯的交易被認為是基襪世仇的開端。這兩支球隊被體育記者們認為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競爭對手」[17][18][19][20]

在決定要退出棒球圈後,弗雷齊賣掉了許多優秀的球員,包括把Harry Harper,鐵人游擊手Everett Scott和Joe Dugan等一大批球員換到洋基。

1925年1932年這8年間,紅襪平均每季的敗場數超過了100。球隊唯一的閃亮點是厄爾·韋伯(Earl Webb),他在1931年創造了單季67支二壘安打的聯盟紀錄。1933年,Tom Yawkey買下了紅襪隊,球隊的命運也開始改變。他換來了投手Wes Ferrell以及史上最優秀的投手之一雷夫提·格羅夫(Lefty Grove),使得球隊在未來的三十年裏重新具備競爭力。約基還為球隊帶來了傑出的游擊手喬·克羅寧以及強棒一壘手吉米·法克斯,他在1938年單季打出50支全壘打,這個隊史紀錄保持了69年之久。得分175的隊史紀錄也是法克斯創造的。

1939年-1960年

編輯

1939年,波士頓紅襪隊買斷了之前效力於聖地牙哥教士隊所屬小聯盟球隊的外野手泰德·威廉姆斯的合同,從而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那段時間人們常把球隊稱做「泰德紅襪隊(Ted Sox)」。威廉姆斯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打擊率以及長打能力,被認為是棒球史上最強的打者之一。芬威球場右外野的牛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左打的威廉姆斯而建的,那裏還常常被人們稱做「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在建這個牛棚之前,右外野有400英尺(120米)之遠。

威廉姆斯率領的紅襪隊在1946年進入了世界大賽,但是最終以總比分3比4負於聖路易斯紅雀隊。有一部分原因是紅雀隊用了「威廉姆斯佈陣(Williams shift)」,也就是游擊手守到了內野的右半邊,使得左打的威廉姆斯難以打穿內野。而在世界大賽之前的一場熱身賽中,威廉姆斯被一個觸身球擊中手肘,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發揮。在威廉姆斯參加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世界大賽里,他在25個打數中僅僅擊出了5支一壘安打。

1946年世界大賽第七場中,第八局下半紅雀隊擊出一支左外野方向的安打,一壘上的跑者伊諾斯·斯勞特(Enos Slaughter)跑回本壘得到超前分,紅雀也就靠着這一分得到了當年的世界冠軍。當時紅襪左外野手萊昂·克伯森(Leon Culberson)接球後傳回內野,游擊手約翰尼·佩斯基(芬威球場右外野的標杆「佩斯基標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轉傳回本壘,可惜仍然慢了一點。有些人說佩斯基在轉傳的過程中猶豫了一下,不過這個存在爭議。

除了威廉姆斯和佩斯基之外,40年代的紅襪隊中還有幾位明星球員,包括了二壘手鮑比·多爾以及中外野手多姆·迪馬吉奧(Dom DiMaggio)。

在1948以及1949年紅襪隊均以微小的劣勢丟掉了美聯冠軍。1948年他們和克里夫蘭的戰績相同,但在附加賽中負於對手,錯過了世界大賽波士頓內戰的機會。令人奇怪的是,紅襪的總教練喬·麥卡錫(Joe McCarthy)選擇了投手丹尼·加爾豪斯(Denny Galehouse)先發而不是年輕的左投天才梅爾·帕內爾(Mel Parnell)。1949年,紅襪在常規賽還剩兩場時領先紐約洋基隊一場球的優勢,最後兩場兩隊直接正面交鋒,可是紅襪卻輸掉了最後兩場比賽。

1950年代被認為是紅襪隊史上最痛苦的一段時期。1953年當威廉姆斯從韓戰歸來後,40年代末期紅襪隊中的明星球員不是退役就是被交易。批評者常常諷刺地稱紅襪的打線為「泰德·威廉姆斯和七個小矮人」。傑基·羅賓森甚至也願意為紅襪隊效力,但老闆湯姆·約基(Tom Yawkey)似乎不願意在他的球隊中出現非洲裔的球員。威利·梅斯也嘗試着進入芬威球場,紅襪的球探們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可是同樣因為膚色原因無法為紅襪隊效力。1957年38歲的泰德·威廉姆斯仍然打出了3成88的優異成績,可是這也是紅襪球迷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威廉姆斯在1960賽季之後選擇了退役,最有名的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打席中擊出了全壘打,這也被小說家約翰·厄普代克記錄在他的小說「Hub fans bid Kid adieu」里。紅襪是大聯盟中最後一個開始使用非洲裔球員的球隊,直到1959年他們才把黑人球員帕姆普西·格林(Pumpsie Green)從小聯盟AAA球隊升上了大聯盟。

1960年代

編輯

雖然1961年,威廉姆斯的替代者卡爾·雅澤姆斯基初登場,並且在那個偏向投手的年代逐漸發展成為最好的打者之一,但對於紅襪來說,60年代仍然是暗淡的。

紅襪的球迷都知道1967賽季被稱為「不可能的夢想(Impossible Dream)」。這個標語來自於當時流行一時的音樂劇「夢幻騎士(Man of La Mancha)」。1967年美聯冠軍爭奪戰被認為是棒球史上最激烈的一個賽季,直到最後一場仍然有4支球隊有獲得美聯冠軍的機會。1966年紅襪只獲得美聯第九名的成績,但僅過了一年,球隊完全換了一副模樣,在雅澤姆斯基帶領下最終闖入了1967年世界大賽。雅澤姆斯基獲得了美聯打擊三冠王(2012年底特律老虎隊Miguel Cabrera才再次奪得打擊三冠王):打擊率3成26,44支全壘打,121分打點。在MVP的評選中僅差一票就得到滿分,明尼蘇達的體育作家在他的選票中把雙城隊的中外野手塞薩爾·托瓦爾(Cesar Tovar)放在第一的位置[21]。但紅襪隊最終還是在世界大賽中以3比4負於聖路易斯紅雀隊。傳奇投手鮑勃·吉布森(Bob Gibson)為紅雀隊拿下三場比賽的勝利。

1970年代

編輯

雖然紅襪隊在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前期都十分具有競爭力,但是總與美聯東區冠軍無緣。最接近分區冠軍一次是在1972賽季,他們僅僅落後底特律老虎半場屈居亞軍。

1975年,紅襪終於拿下了美聯冠軍。這個賽季他們擁有許多天才級的球員,除了雅澤姆斯基外,還有新秀外野手吉姆·賴斯弗雷德·林恩(Fred Lynn),資深外野手Dwight Evans捕手卡爾頓·費斯克和投手路易斯·蒂安特(Luis Tiant)。林恩囊括了美國聯盟最佳新秀獎以及最有價值球員獎,是歷史上第一個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的球員,2001年鈴木一朗同樣達到這一成就[22][23] 。在美聯冠軍賽中,紅襪橫掃了奧克蘭運動家隊

1975年世界大賽中,紅襪面對的是極度被看好的辛辛那提紅人隊,當時他們被稱為「強大紅色機器(The Big Red Machine)」。路易斯·蒂安特幫助紅襪拿下了第一場和第四場的勝利,但是五場比賽之後,他們卻以2比3落後於紅人隊。在芬威公園進行的第六場比賽被認為是季後賽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比賽。八局下半以3比6落後,紅襪代打伯尼·卡波(Bernie Carbo)從紅人隊的後援投手勞利·伊斯特威克(Rawly Eastwick)敲出一支追平的三分打點全壘打。十一局上半,右外野手德懷特·埃文斯(Dwight Evans)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撲救,把喬·摩根(Joe Morgan)的平飛球接入手套,並且傳殺了來不及回壘的肯·格里菲(Ken Griffey),保住了平局。十二局下半,卡爾頓·費斯克擊出了一球飛躍左外野全壘打標杆。當球在空中飛行時,費斯克瘋狂地揮舞着他的手臂,希望這球是個界內球。最終這球遵照了他的願望,芬威球場頓時沸騰了,紅襪以7比6獲得了勝利。這個鏡頭在ESPN Classic頻道中反覆播放。

在第七場比賽中,紅襪一開始就取得了3比0的領先,但最終他們還是以3比4輸掉了比賽。先發投手比爾·李(Bill Lee)投出的一顆慢速旋轉曲球被紅人隊的托尼·佩雷茲(Tony Perez)一棒掃出綠色怪物。紅人在第九局得到了致勝分。卡爾頓·費斯克對於當年的世界大賽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我們贏得了比賽,但比分是3比4。(We won that thing 3 games to 4)」

 
1976起波士頓紅襪隊新標誌

1978賽季:美聯冠軍爭奪戰

編輯

1978賽季,紅襪隊和洋基隊為美聯冠軍展開激烈的爭奪。7月份時洋基還落後紅襪14場半,9月10日,在完成了對紅襪的4場橫掃後,洋基戰績追上了領頭羊。

在常規賽的最後三個星期里,兩隊的爭奪十分激烈,領先的位置發生多次交替。在賽季的最後一天,洋基隊的封王魔術數字為1——只要戰勝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或者紅襪負於多倫多藍鳥都可以拿下美聯冠軍。但是洋基以2比9負於對手而紅襪隊以5比0獲勝,兩隊不得不進行附加賽。附加賽於10月2日在芬威公園球場進行。

在這場附加賽中,洋基隊的巴基·登特(Bucky Dent)第七局從紅襪投手麥克·托雷茲(Mike Torrez)手中敲出一支飛越綠色怪物的三分全壘打,使得洋基第一次取得領先。而雷吉·傑克遜(Reggie Jackson)八局上半的陽春全壘打幫助洋基最終以5比4取勝。

1986賽季

編輯

1983年,紅襪在美聯東區7支球隊中僅僅獲得第六名,是1966年以來最糟糕的一年,在這之後卡爾·雅澤姆斯基選擇了退役。但1986年球隊獲得了轉機。進攻方面依然十分強大,球隊擁有很多強棒,例如吉姆·賴斯德懷特·埃文斯(Dwight Evans),唐·貝勒(Don Baylor)和韋德·博格斯(Wade Boggs)。王牌投手羅傑·克萊門斯投出了24勝4敗防禦率2.48的驚艷成績,並且投出了一場20次三振的比賽[24],同時獲得了美聯賽揚獎最有價值球員獎。這是1971年維達·布魯(Vida Blue)之後第一個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的先發投手,而且在這之後再也沒有先發投手獲得最有價值球員獎[23]

紅襪隊在11年後再次獲得了美聯冠軍,在美聯冠軍賽中紅襪面對的對手是加州天使隊。兩隊在前兩場各勝一場,但天使隊拿下了接下來兩場主場的勝利,總比分3比1領先,第五場比賽到了九局上半天使仍以5比2領先。貝勒的兩分全壘打將比分差距縮小為1分。兩人出局一人在壘,紅襪只差一個好球就要被淘汰,但戴夫·亨德森(Dave Henderson)從唐尼·摩爾(Donnie Moore)手中擊出全壘打使得紅襪起死回生,6比5取得領先。雖然天使在九局下半追平了比分,但十一局上半亨德森的高飛犧牲打幫助紅襪獲得勝利。最後兩場回到芬威公園球場,紅襪越戰越勇,以6分和7分的優勢連拿兩場勝利,最終獲得美聯冠軍。

1986年世界大賽中,紅襪面對的是大熱門紐約大都會,他們在常規賽獲得了108場勝利。紅襪在希亞球場先拿下兩場勝利,但輸掉了接下來兩場主場比賽,第五場比賽先發投手布魯斯·赫斯特幫助紅襪獲得了勝利,只差一場就能在68年後再次獲得世界冠軍。而第六場比賽成為了隊史上最難以承受的敗仗之一。克萊門斯的七局好投幫助球隊取得3比2領先。隨後大都會隊將比分追平,比賽進入了延長賽,十局上半靠着亨德森的陽春全壘打以及博格斯的二壘安打加上二壘手馬蒂·巴雷特(Marty Barrett)帶有一分打點的一壘安打,紅襪取得5比3領先。

在十局下半兩齣局時,NBC電視畫面已經打出字幕:巴雷特為本場最佳球員,布魯斯·赫斯特世界大賽MVP。甚至在希亞球場的記分板上也打出了祝賀紅襪獲得世界冠軍的字幕。在這麼多年的挫折之後,全世界的紅襪球迷都認為他們終於能品嘗到勝利的滋味。但大都會沒有放棄,加里·卡特(Gary Carter)、凱文·米歇爾(Kevin Mitchell)和雷·奈特(Ray Knight)接連打出三支一壘安打。紅襪投手鮑勃·斯坦利(Bob Stanley)出現了爆投,比賽又變成了平手的局面。之後穆齊·威爾遜(Mookie Wilson)打出一壘方向的軟弱滾地球,但一壘手比爾·巴克納(Bill Buckner)竟然讓這球從他的兩腿中間穿過,奈特回到本壘得到了超前分。

雖然紅襪在第七場一開始就取得3比0的領先,但最終還是輸掉了比賽,無緣世界冠軍。紅襪的魔咒還在繼續。

1988年-1991年

編輯

1988年,紅襪重返季後賽。當年在全明星賽時紅襪僅僅排名分區第四;7月15日,主教練約翰·麥克納馬拉被解職,喬·摩根(Joe Morgan)取代了他位置。紅襪立刻取得了12連勝的成績,並且在20場中贏了19場勝利,最後不可思議地拿下了美聯東區冠軍,很多人稱之為摩根魔法(Morgan Magic)。但這個魔法很快就結束了,在美聯冠軍賽中,紅襪不幸被奧克蘭運動家橫掃出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系列賽的MVP是前紅襪投手、名人堂成員丹尼斯·艾克斯利(Dennis Eckersley),他在四場比賽中全部拿下了救援成功。兩年之後,紅襪再次以美聯東區冠軍的身份闖入美聯冠軍賽,不幸的是,歷史再度重演,紅襪被運動家隊橫掃出局。

1992年-2001年

編輯

球隊的老闆湯姆·約基於1978年去世,他的妻子珍·約基(Jean R. Yawkey)接替了他的工作,直到1992年她也去世為止。他們兩人名字的首字母「TAY」和「JRY」以摩爾斯電碼的方式刻在了左外野的牆上[25]。珍·約基去世之後,球隊由約翰·哈靈頓(John Harrington)領導下的約基信託公司接管。2002年公司賣掉了球隊,從而結束了約基對球隊長達70年的所有權。

1994年,麻省本地人丹·杜奎特(Dan Duquette)取代了婁·戈爾曼(Lou Gorman)成為球隊的總經理,他曾經在蒙特利爾博覽會隊工作。杜奎特同時負責農場系統的工作,在他的帶領之下,紅襪農場培養出了像諾馬·賈西亞帕拉卡爾·帕瓦諾大衛·艾克斯坦(David Eckstein)[26]之類的優秀球員。杜奎特也敢於在自由市場中出手,最引人關注的是2000年以8年一億1600萬美元簽下了曼尼·拉米瑞茲

1995年,紅襪以領先洋基7場的優勢,獲得了重新分區後的美聯東區冠軍。但在美聯分區賽中被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橫掃。自從1986年世界大賽第五場之後,紅襪在季後賽中連輸了13場。

1997年,紅襪退出了激烈的冠軍爭奪戰,之後球隊把終結者斯洛克姆交易到了水手隊,換來新秀捕手傑森·瓦瑞泰克以及右投德瑞克·洛夫。在1998賽季開賽之前,球隊把托尼·小阿馬斯(Tony Armas Jr.)和卡爾·帕瓦諾送到了蒙特利爾博覽會隊,換來了明星投手佩卓·馬丁尼茲。馬丁尼茲成為球隊的王牌投手,在接下來的幾個賽季都有着優異的表現。1998年球隊獲得了美聯外卡,但是再次在美聯分區賽中輸給印地安人隊。

1999年,杜奎特聲稱芬威公園球場在經濟方面不再適用,於是他和球隊的老闆共同推動新建一座球場的計劃。雖然得到了麻省最高法院以及其他的一些政治家的支持,但這項議題並沒有得到波士頓市議會的同意。

在這個賽季的季後賽,紅襪終於獲得了復仇印地安人隊的機會。雖然輸掉了前兩場比賽,但靠着三大投手德瑞克·洛夫佩卓·馬丁尼茲和他的哥哥雷蒙·馬丁內斯(Ramon Martinez)的優異表現,紅襪連扳三場淘汰對手。其中第四場23比7的比分是大聯盟季後賽歷史上單場最高的得分。第五場比賽,前兩局印第安人以5比2領先,但佩卓·馬丁尼茲忍着肩傷,在第四局登板,投出6局的無安打比賽,幫助紅襪最終以12比8獲勝,其中特羅伊·奧萊利(Troy O'Leary)單場雙響炮並帶有7分打點。在之後的美聯冠軍賽中,球隊以1比4負於死對頭紐約洋基,無緣世界大賽。這個系列賽唯一的亮點是紅襪贏得了備受炒作的一場比賽——馬丁尼茲和克萊門斯在系列賽第三場中的對決。

2002年至今

編輯

亨利來到波士頓

編輯

2002年,Yawkey公司的董事以及主席哈靈頓決定把球隊賣給約翰·亨利領導的新英格蘭體育投資公司。湯姆·維爾納為執行董事長,拉里·盧基諾為主席兼行政總裁。當年賽季結束後,年僅28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西奧·艾普斯坦成為球隊總經理,他也成為大聯盟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經理。

 
紅襪球員慶祝他們獲得了2003賽季外卡的資格。

2003賽季,艾普斯坦為球隊引進了一壘手凱文·米拉(Kevin Millar),使得打線的深度再次得到加強。還用謝伊·希倫布蘭德英語Shea Hillenbrand換來了亞利桑那響尾蛇的中繼投手金炳賢

在2003年的美聯分區賽中,球隊在0比2落後運動家隊的情況下再次完成了讓二追三大翻盤。第五場比賽德里克·洛維回到了中繼的角色,並且幫球隊守下了關鍵的一勝。之後球隊在美聯冠軍賽中碰上了紐約洋基。在第七場決定生死的比賽中,紅襪直到第八局仍以5比2領先,但是佩德羅·馬丁內斯被擊出了一支追平三分全壘打。最後三局紅襪無法從馬里安諾·里維拉手中得到任何分數,結果第十一局洋基的三壘手亞倫·布恩從蝴蝶投手蒂姆·威克菲爾德手中敲出了再見全壘打。

賽季結束後,前費城費城人的主教練特里·弗蘭克納(Terry Francona)入主芬威球場。

久別的世界冠軍

編輯

在2003賽季後、2004賽季前,紅襪隊挖到了另一位領銜先發投手柯特·席林來增強投手陣營,以至於整個地區對紅襪隊的期望大增。很多人覺得2004年應該是重溫冠軍夢的一年。常規賽季開始時不太順利,一直延續到賽季過半,球隊一直表現平平,在成績表上落後紐約洋基超過十場比賽。管理層在7月31日-美國職棒大聯盟交易期限截至日前做出了震動整個球隊的交易。將球隊內頗受歡迎的游擊手諾馬·賈西亞帕拉交易給了芝加哥小熊隊;同時從蒙特利爾博覽會隊獲得奧蘭多·卡布雷拉;從明尼蘇達雙城隊獲得道格·敏克維奇。交易共涉及四個球隊。在此之後,球隊如有神助,最後僅以落後同在美國聯盟東區紐約洋基隊三場比賽的成績結束常規賽季,最後贏得外卡身份進入季後賽。

在季後賽第一輪即美國聯盟分區賽中,波士頓紅襪隊順利以3:0的成績戰勝美國聯盟西區冠軍洛杉磯天使隊,第二輪即美國聯盟冠軍賽中紅襪隊遭遇宿敵紐約洋基隊。

雖然賽前很多球迷非常看好波士頓紅襪隊,冠軍賽開始對紅襪隊來說卻是災難性的。在第三場比賽紅襪隊以8-19的較大比分輸掉後,很快以0勝3敗落後。

美國聯盟冠軍賽第四場比賽第九局下半局,紅襪隊以3:4落後,被逼到絕境,這時洋基隊著名的王牌救援投手馬里安諾·李維拉出場。凱文·米拉首先保送上壘,大衛·羅伯茨以替代跑壘員身份換下米拉,並很快盜到二壘,接下來比爾·米樂即時打出一支安打,取得1分打點,迫使比賽進入延長賽。在第十二局下半,大衛·歐提茲揮出二分再見全壘打,紅襪隊艱難取勝。

第二天晚上,紅襪隊好戲重演,再次在馬里安諾·李維拉身上取分,逼得延長賽,右在第十四局下半局,又是大衛·歐提茲擊出再見安打,紅襪隊贏得第五場比賽。

第六場比賽兩隊回到洋基體育場,紅襪隊續演他們的神話。柯特·席林在自己腳踝做過臨時性手術,依然滲血的情況下,先發投了七局,三振四名打者,保送僅一次,只失掉一分。紅襪隊以4:2拿下這場比賽並將總比分扳成3:3。

第七場,紅襪隊藉助強尼·戴蒙的兩隻全壘打和德瑞克·洛夫的優異投球,以10:3的比分贏得這場比賽,終於實現歷史性的大逆轉。由於大衛·歐提茲在第四和第五場比賽中的決定性作用,他亦成為這次美國聯盟冠軍賽的最有價值球員。

另一支進入世界大賽的是來自國家聯盟聖路易紅雀隊。紅雀隊在常規賽季中,是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所有球隊中成績最好的。在1946年和1967年,紅雀隊曾經兩次在世界大賽中以4:3的成績擊敗紅襪隊。此時紅襪隊已經勢不可擋,最後以4:0的成績輕取紅雀隊。在闊別世界冠軍86年後,終於如願以償,再次登頂,也破了貝比魯斯魔咒

2005年-2006年

編輯

在奪得了苦等86年的世界冠軍之後,俱樂部和傑森·瓦瑞泰克續約,並且任命他為隊長。2005賽季球隊有了好的開始,一直保持在美聯東區第一名的位置,但是在明星賽之後球隊遇到了一些困難,並讓洋基隊追了上來。分區冠軍爭奪持續到了常規賽最後一個周末,洋基隊帶着一場的領先優勢來到芬威球場。最後的這個系列賽紅襪拿下兩場勝利,這樣他們和洋基隊的戰績同為95勝67負,但並不需要進行附加賽。常規賽兩隊交鋒的19場比賽,洋基取得10場勝利,所以他們取得了分區冠軍,而紅襪則拿到了外卡的資格。在季後賽的首輪中,紅襪被美聯中區冠軍芝加哥白襪橫掃出局。

新賽季紅襪內野由三壘手麥克·洛威爾、新來的游擊手阿萊克斯·岡薩雷斯二壘手馬克·洛雷塔(Mark Loretta)以及一壘手凱文·尤克里斯組成,可以說是大聯盟守備能力最強的內野之一。2006賽季紅襪是美聯守備失誤最少的球隊,並且在6月30日球隊創造了連續17場沒有發生任何失誤的大聯盟新紀錄。

2006賽季,最大的亮點就是球隊找到了新的終結者喬納森·派柏邦,他以35次救援成功創造紅襪隊史的新人紀錄,並且入選了全明星賽。另外,大衛·奧提茲也以54支全壘打打破了吉米·法克斯保持69年之久的單季全壘打隊史紀錄。

全明星賽之後,不斷增加的傷病嚴重地影響了球隊的成績。整個8月份,紅襪戰績僅為9勝21敗。傑森·瓦瑞泰克、特洛特·尼克森(Trot Nixon)和曼尼·拉米雷斯的受傷使得打線威力大大下降,加上投手群蒂姆·威克菲爾德、新秀喬恩·萊斯特(被診斷出淋巴癌)、馬特·克萊門特(Matt Clement)的離開更成了無法填補的漏洞。最終紅襪以86勝76敗名列美聯東區第三。

四年內二度世界冠軍

編輯
 
美國總統小布什白宮接見獲得世界大賽冠軍的紅襪隊全體成員。

為了能夠在2007賽季重新崛起,艾普斯坦做了棒球史上最驚人的一個買賣。2006年11月14日,大聯盟宣佈波士頓紅襪以5110萬美元的競標金額獲得了和日本超級投手松坂大輔的談判資格。最終在12月13日,松坂和紅襪簽了六年5200萬美元的合約。

深受球迷喜愛的特洛特·尼克森(Trot Nixon)最終還是進入了自由市場,加盟印第安人隊。為了填補空缺的右外野,2007年1月25日球隊以5年7000萬美元的合同簽下了J·D·德魯。游擊手的位置則由胡里奧·盧戈代替。原二壘手馬克·洛雷塔也通過自由市場加盟休士頓太空人,開季位置由新人達斯汀·佩德羅亞擔當。

自從4月中旬紅襪登上美聯東區第一名後就再也沒有失去這個位置。奧提茲和拉米雷斯依然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洛威爾、尤克里斯和佩德羅伊亞的發揮也相當出色。雖然德魯、盧戈和克里斯普的狀況並不理想,但洛威爾、尤克里斯的表現足以彌補進攻的漏洞。佩德羅亞開季時也沒有找到手感,但弗蘭克納還是給了這個新人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佩德羅亞也沒有辜負主教練的信任,在全明星賽之前將打擊率提高到3成以上。

在投手方面,貝克特表現出王牌投手的水準,上半季成績為12勝2敗,在另外四位先發投手出現問題時他總能挺身而出,幫助紅襪止敗。牛棚方面,左右護法派柏邦和岡島秀樹也幫先發投手分擔了相當大的責任。兩個人分別承擔第八第九局的工作,給了先發投手強烈的安定感。岡島秀樹上半季的防禦率僅僅只有0.88,併入選了全明星陣容。

 
綠色怪物上的2007賽季最終排名

全明星賽之後,紅襪一度將領先優勢擴大到了10場。貝克特繼續着優異的發揮,最終成為該賽季唯一一位20勝的投手。老將威克菲爾德也重新煥發光彩,最終戰績為17勝12敗。9月1日,從小聯盟升上來的投手克雷·布克霍爾茲在他在大聯盟先發的第二場比賽中就投了無安打比賽。另外一位從農場升上來的外野手雅戈比·艾爾斯布里在9月份也分擔了拉米雷斯很大一部分責任,讓拉米雷斯得到充分地休息。這個月艾爾斯布里打擊率高達3成61,並有3發全壘打、17分打點以及8次盜壘成功。洛威爾9月份承擔起第四棒的責任,整季120分的打點位居全隊之首。最終佩德羅亞以3成17的打擊率拿下美聯新人王,球隊也在時隔12年周再次獲得美聯東區冠軍。

季後賽中,紅襪隊先以直落3橫掃洛杉磯安那罕天使,進入美國聯盟冠軍賽對陣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雖然紅襪隊在第一場獲勝,但是卻在接下來的三場中全部落敗,也使得他們進軍世界大賽的希望大減。不過該隊卻在接下來的三場比賽靠着投手賈許·貝基特松坂大輔柯特·席林優異的表現,以大比分的分差取得勝利並獲得世界大賽資格。

在最後的世界大賽,紅襪面對黑馬科羅拉多落磯。第1戰貝克特主投7局只掉1分,最終以13比1大勝,為整個系列賽定下了基調。第2戰,席林-岡島秀樹-派柏邦連線,紅襪以2比1一分差險勝對手。第3戰移師科羅拉多,紅襪強大的打線幫助球隊以10比5順利聽牌。第四場比賽,喬恩·萊斯特頂替威克菲爾德先發,主投5又2/3局無失分,完成了他的投球任務。靠着世界大賽MVP洛威爾出色的表現以及鮑比·基爾提(Bobby Kielty)的全壘打,最終紅襪直落4橫掃科羅拉多洛磯,在四年內第二次獲得世界冠軍。

2008年之後的賽季

編輯

奪得世界大賽冠軍後,紅襪在日本東京巨蛋開始了他們新賽季之旅,這是大聯盟歷史上第三次在日本進行開幕戰,這首場比賽中紅襪以7比5戰勝奧克蘭運動家。賽季前段紅襪十分順利,佔據着美聯東區第一的位置,但他們受到了黑馬坦帕灣光芒的強力挑戰。萊斯特在5月19日對堪薩斯市皇家隊投出了無安打比賽,這也是紅襪隊史上第18場無安打比賽。這個賽季萊斯特投出了王牌投手的水準,16勝6敗防禦率3.21。然而傷病給紅襪的打線帶來巨大的困擾,奧提茲手腕的受傷使他錯過了45場比賽[27],洛威爾髖關節撕裂也讓他數周無法上場,J·D·德魯背部的傷勢讓他下半季的發揮大受影響。外野手拉米雷斯和球隊鬧僵,包括了和隊友以及工作人員不合(在休息室里和凱文·尤克里斯互相推搡)、批評球隊老闆、疑似詐傷不願出賽等。球隊最終決定在7月31日的交易截止日期之前將他送到洛杉磯道奇,而從匹茲堡海盜得到了傑森·貝[28]

拉米雷斯的離開讓球隊有了新的氣息。頂替他的貝伊發揮出色,凱文·尤克里斯的全壘打數(29支)和打點(119分)均為生涯新高,派柏邦也完成了個人新高的41次救援成功。松坂大輔也擺脫了2007賽季的低迷,18勝3敗防禦率2.90的表現證明了他的身價。佩德羅亞下半季打擊率高達3成40,安打數、得分、二壘安打數均在美聯名列前茅。他不僅是球隊的領袖,而且奪得了2008年美聯MVP,這是時隔13年之後再次有紅襪隊球員拿到MVP。儘管紅襪在交易截止日期之後戰績為34勝19敗,但光芒隊的表現更為出色,紅襪只能以外卡的身份進入季後賽。

美聯分區賽中,靠着喬恩·萊斯特極為精彩的表現(先發兩場共14局無自責失分),紅襪以總比分3比1淘汰洛杉磯天使。和光芒隊相會在美聯冠軍賽

前四場比賽紅襪以總比分1比3落後,但在第5戰中,紅襪上演了美聯冠軍賽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逆轉[29]。前7局紅襪仍以0比7大比分落後,在大家都認為紅襪要被淘汰的情況下,紅襪上演了不可思議的大逆轉,最終以8比7獲勝.[30]。第6戰紅襪追成3平,遺憾的是他們輸掉了第7戰,沒能像2007年一樣再度完成大翻盤。這也是連續第8年世界冠軍無緣衛冕(從2000年的紐約洋基隊開始)。

2009年,紅襪隊以95勝67敗拿下外卡資格進入季後賽,但在美聯分區賽中以總比分0比3負於洛杉磯天使。 2010年,紅襪因傷兵太多的關係,無法進季後賽,最後留下了89勝73敗的成績拿下美聯東區第三,2011賽季,紅襪以3比1逆轉擊敗水手,弗蘭克納成為第57位拿到千勝的總教練,同時也送給水手14連敗。在8月底,波士頓紅襪的成績為全聯盟最佳。當球迷和媒體都認為球隊進入季後賽不成問題的時候,紅襪卻開始了墮落。在整個9月份,紅襪隊的成績為7勝20負,並在常規賽最後一天的最後時刻輸給了巴爾的摩金鶯,成就了坦帕灣光芒不可思議的大逆轉,自己則無緣季後賽。2011年9月30日,弗蘭克納決定不再與紅襪續約,波士頓紅襪的「弗蘭克納時代」宣告終結。

2012年,紅襪因總教練巴比·瓦倫泰4月爆出對陣中主砲凱文·尤克里斯表示跟過去球季相比比賽不夠集中,引發隊友Dustin Pedroia及其他球員不滿。該年以69勝93敗的成績「榮登」美聯東區爐主,10月初瓦倫泰被紅襪隊以戰績不佳為由宣佈開除。

2013年:21世紀的第3座世界大賽冠軍

編輯

2013賽季,紅襪宣佈由卸任藍鳥總教練約翰·法雷爾成為第45位紅襪總教練,以97勝65敗的成績進入季後賽,中斷紅襪連三年無緣季後賽,同時也繼2007年後再度拿到美聯東區冠軍。先在分區系列戰以3勝1敗淘汰美聯外卡坦帕灣光芒,在美聯冠軍賽的對手是底特律老虎,這場系列戰最關鍵的分別是第二戰及第六戰。先是第二戰David Ortiz從Joaquín Benoit的手中擊出滿貫砲追平,九局下再靠Jarrod Saltalamacchia的再見安打贏球;第六戰則是靠Shane Victorino的逆轉滿貫砲及上原浩治的完美守成淘汰老虎隊並取得美聯冠軍。紅襪與紅雀重演2004年世界大賽對戰戲碼。

世界大賽第一場紅襪狹著強大火力重創紅雀隊,卻在接下來的兩場連續輸球。第三戰更是因為在世界大賽發生首見的「再見妨礙跑壘」而輸球,然而這並沒有打擊紅襪的士氣,在接下來的比賽紅襪就沒陷入過比分落後的局勢,最終在10月30日的第六戰,紅襪在芬威球場以6:1擊敗紅雀,以4勝2敗的成績取得世界大賽冠軍。同時也是繼2004年以來再度於世界大賽擊敗紅雀,並且為10年來第3座世界大賽冠軍,也是隊史首次在波士頓封王。大衛·歐提茲在世界大賽繳出近七成的打擊率,獲得當屆的MVP。

由於當年4月15日發生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紅襪隊的奪冠在當年被認為是鼓舞市民重振的最佳動力。

2014年:隨之而來的重建

編輯

紅襪隊在季初可說是趾高氣昂,他們原本計劃能再次衛冕冠軍因而展開大補強,卻事與願違。2013年12月先以一年的合約簽下捕手艾傑・皮爾辛斯基,2014年1月再簽下外野手格雷迪·塞斯摩爾,這是為了填補雅戈比·艾爾斯布里投入自由市場後留下的空缺。球季開始之後紅襪的戰績一直相當糟糕,這迫使他們在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隔年就要展開重建,他們在731大限前將王牌投手喬恩·萊斯特與Jonny Gomes交易到奧克蘭運動家,換得外野手約尼斯·塞佩達斯約翰·雷基與Corey Littrell被交易到紅雀隊,換回Allen Craig與Joe Kelly;傑克·皮維被交易到巨人隊,換回Edwin Escobar與Heath Hembree,這些交易都讓紅襪在去年的世界大賽冠軍陣容幾近解體。而季初花大錢簽來的艾傑・皮爾辛斯基跟格雷迪·塞斯摩爾更是在季中就被直接釋出了。

紅襪最終以71勝91負的成績坐收,繼2012年後又再次於分區墊底。

2015年

編輯

紅襪在季前又做了一波大灑銀彈的補強計劃。先在11月以五年9500萬美金的高價合約簽下2012年幫助巨人隊拿下世界大賽冠軍的巴勃羅·桑多瓦爾,再以四年合約簽下前道奇隊游擊手亨利·拉米瑞茲。12月再透過交易出Ruby De La Rosa、Raymel Flores與Allen Webster,換來響尾蛇隊穩定的先發投手Wade Miley。又以約尼斯·塞佩達斯與Alex Wilson交易來老虎隊的瑞克·波瑟羅。不過這個球季紅襪打的仍然不太理想,季前花大錢簽來的明星球員也繳出非常差勁的成績,這年他們以78勝84負的戰績作收,連續兩年在分區墊底。

2016年:歡送老爹及重返季後賽

編輯

季前陣中老將大衛·歐提茲宣佈本季打完將要退休。紅襪隊在開季前以七年2億1700萬美金的合約網羅到大衛·普萊斯,再用Manuel Margot、Javier Guerra、Carlos Asuaje、Logan Allen向教士隊換得終結者克雷格·金布雷爾。紅襪在這個球季以93勝69負繼2013年後再次獲得東區冠軍。可是在分區系列賽表現不佳,遭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直落三橫掃。

731大限前紅襪做了一筆不成功的交易,他們用Anderson Espinoza向教士隊換來左投手德魯·帕默倫茲要來補強輪值,然而教士隊總經理A.J.Preller卻隱瞞帕默倫茲的傷勢,這個隱情在帕默倫茲轉隊後荒腔走板的表現後被揭發,因為他來到紅襪的首戰只投了三局就失掉五分。最後是聯盟對教士經理及球團相關人員處以30場禁賽後才平息風波。

而大衛·歐提茲在他生涯最後一年表現依舊未退化。擊出38支全壘打、.315的打擊率,以127分打點拿下打點王。陣中的Mookie Betts與達斯汀·佩德羅亞都擊出200支以上的安打,Betts更有31支全壘打與113分打點,可是卻在年度MVP票選上輸給天使隊的Mike Trout。而2015年交易來的瑞克·波瑟羅則在此年投出22勝4負、防禦率3.15的佳績,一舉囊括勝投王及美聯賽揚獎,也是隊史自2000年佩卓·馬丁尼茲後的第四人。

2017年:首度連莊美聯東區冠軍

編輯

季前紅襪以Luis Alexander Basabe、Michael Kopech、Victor Diaz、約恩·孟卡達等農場新秀為代價,從白襪換得王牌左投克里斯·塞爾。為了填補老爹退休後的指定打擊空缺,再以一年短約簽下前遊騎兵隊的米契·莫蘭德。紅襪隊最終以93勝69負的成績連莊分區冠軍,這是隊史首次達到這樣的成就。然而在分區系列賽,卻以1:3輸給休士頓太空人,讓他們連續兩年都在季後賽首輪就被淘汰。

10月10日,紅襪宣佈和還有一年合約,但連兩年無力領軍晉級美聯冠軍戰的約翰·法雷爾(John Farrell)不續約,並於23日和太空人的板凳教練阿萊克斯·柯拉簽下3年合約,成為第47任的總教練[31]

克里斯·塞爾在本季投出17勝8負、防禦率2.90的佳績,並投出大聯盟最多的308次奪三振,是史上第16人達成單季300次奪三振,也是隊史自1999年佩卓·馬丁尼茲後的第二人(當年馬丁尼茲投出了313次奪三振。)

2018年:刷新隊史勝場紀錄,21世紀第4冠

編輯
 
風光拿下21世紀第4座世界大賽冠軍的紅襪

上個賽季紅襪雖然連莊美東,但團隊單季168轟(美聯最差)和.407長打率(美聯第2差)顯示出紅襪最大的缺點:陣中沒有能補上老爹缺口的重砲手。所以紅襪也在2月捧上5年1.1億美元的合約,簽下前一年擊出45發全壘打的J·D·馬丁尼茲

而在球季開打後,美聯東區如眾人預期的成為洋基與紅襪激烈競爭的局勢,不過紅襪的表現仍略勝一籌,這也使得在球季後期分區王座的地位被逐漸鞏固。季中交易紅襪又拿出農場新秀,分別從光芒、藍鳥與天使換得先發投手Nathan Eovaldi、工具人史蒂夫·皮爾斯與頂替傷兵達斯汀·佩德羅亞的二壘手伊恩·金斯勒

9月12日,紅襪在主場以7:2擊敗藍鳥,確定拿下大聯盟本季第一張季後賽門票,並連續三年晉級季後賽。9月13日,在大衛·普萊斯7局無失分帶領下,紅襪以1:0完封藍鳥,完成隊史第4次單季百勝,上一次達成此成就,已經是1946年的事了。9月20日,紅襪又於客場以11:6打敗洋基,完成分區冠軍三連霸,並連續兩年將洋基都逼到打外卡戰。9月24日,紅襪在主場以6:2擊敗金鶯,拿下第106勝,正式刷新隊史紀錄,並確定成為全大聯盟第一,獲得季後賽全部的主場優勢。

紅襪本季例行賽豪奪108勝,刷新隊史紀錄。在分區系列賽以3:1淘汰相隔14年才在季後賽相見的世仇洋基,其中第三戰紅襪更是單場狂轟16分,不但賞給洋基隊史主場最慘烈的敗戰,布羅克·霍特還打出了完全打擊。美聯冠軍賽,紅襪雖然先輸了第一戰,之後卻連下四城,以4:1淘汰衛冕軍太空人,繼2013年後再度叩關世界大賽。睽違一個世紀後,紅襪與連續兩年挺進世界大賽的洛杉磯道奇交鋒。最終以4勝1敗擊敗道奇,拿下自破除魔咒後的第4座世界大賽冠軍。史蒂夫·皮爾斯在世界大賽中擊出3轟、8打點,讓他贏得最有價值球員獎。

紅襪的老闆約翰·亨利在球隊拿下世界冠軍後曾這樣評價:「這是史上最偉大的紅襪隊!」

2020年

編輯

2020年1月14日,因阿萊克斯·柯拉涉及太空人偷取暗號醜聞,紅襪不等聯盟懲處結果出來,先行宣佈開除。

2021年

編輯

2020年11月6日,紅襪不跟羅恩·羅尼克續約後,最終找回在2018年率領紅襪奪冠的阿萊克斯·柯拉回鍋執教。

歷年戰績列表

編輯
 
1903年世界大賽期間漢亭頓大道球場外的場景
 
泰德·威廉斯穿上美國海軍的制服,他參與了韓戰第二次世界大戰,5年之後才返回紅襪隊
 
2000年紅襪隊簽下了曼尼·拉米瑞茲
世界大賽冠軍
(1903年-)
美聯冠軍
(1901年-)[a]
分區冠軍
(1969年-)
外卡
(1994年-)
賽季 勝率% 勝差 季後賽 常規賽結果 註釋
1901年 79 57 0.580 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32]
1902年 77 60 0.56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33]
1903年 91 47 0.659  — 世界大賽冠軍 美國聯盟第一名 [33]
1904年 95 59 0.616  — 世界大賽取消[b] 美國聯盟第一名 [34]
1905年 78 74 0.513 16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35]
1906年 49 105 0.318 45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36]
1907年 59 90 0.395 32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37]
1908年 75 79 0.487 15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五名 [38]
1909年 88 63 0.58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39]
1910年 81 72 0.529 22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40]
1911年 78 75 0.509 2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並列第四名 [41]
1912年 105 47 0.690  — 世界大賽冠軍 美國聯盟第一名 [42]
1913年 79 71 0.526 15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43]
1914年 91 62 0.59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44]
1915年 101 50 0.668  — 世界大賽冠軍 美國聯盟第一名 [45]
1916年 91 63 0.590  — 世界大賽冠軍 美國聯盟第一名 [46]
1917年 90 62 0.592 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47]
1918年 75 51 0.595  — 世界大賽冠軍 美國聯盟第一名 [48]
1919年 66 71 0.481 20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六名 [49]
1920年 72 81 0.470 25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五名 [50]
1921年 75 79 0.487 23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五名 [51]
1922年 61 93 0.396 33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2]
1923年 61 91 0.401 37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3]
1924年 67 87 0.435 25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54]
1925年 47 105 0.309 49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5]
1926年 46 107 0.300 44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6]
1927年 51 103 0.331 5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7]
1928年 57 96 0.372 43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8]
1929年 58 96 0.376 48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59]
1930年 52 102 0.337 50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60]
1931年 62 90 0.407 45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六名 [61]
1932年 43 111 0.279 6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最後一名 [62]
1933年 63 86 0.423 34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63]
1934年 76 76 0.500 2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64]
1935年 78 75 0.510 16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65]
1936年 74 80 0.481 28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六名 [65]
1937年 80 72 0.526 21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五名 [66]
1938年 88 61 0.591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67]
1939年 89 62 0.589 17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68]
1940年 82 72 0.532 8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69]
1941年 84 70 0.545 17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70]
1942年 93 59 0.611 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71]
1943年 68 84 0.447 2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72]
1944年 77 77 0.500 1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73]
1945年 71 83 0.461 17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74]
1946年 104 50 0.675  — 世界大賽負於聖路易斯紅雀 美國聯盟第一名 [75]
1947年 83 71 0.538 1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76]
1948年 96 59 0.619 1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77]
1949年 96 58 0.623 1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二名 [78]
1950年 94 60 0.610 4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79]
1951年 87 67 0.564 11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80]
1952年 76 78 0.493 1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六名 [81]
1953年 84 69 0.549 16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82]
1954年 69 85 0.448 4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83]
1955年 84 70 0.545 1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84]
1956年 84 70 0.545 13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四名 [85]
1957年 82 72 0.532 16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79]
1958年 79 75 0.512 13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86]
1959年 75 79 0.487 1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五名 [87]
1960年 65 89 0.422 32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88]
1961年 76 86 0.469 33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六名 [89]
1962年 76 84 0.475 19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八名 [90]
1963年 76 85 0.472 28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91]
1964年 72 90 0.444 27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七名 [92]
1965年 62 100 0.382 40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九名 [93]
1966年 72 90 0.444 26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九名 [94]
1967年 92 70 0.567 世界大賽負於聖路易斯紅雀 美國聯盟第一名 [95]
1968年 86 76 0.530 17 未進入季後賽 美國聯盟第三名 [96]
1969年 87 75 0.537 22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97]
1970年 87 75 0.537 21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98]
1971年 85 77 0.524 18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99]
1972年 85 70 0.548 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00]
1973年 89 73 0.549 8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01]
1974年 84 78 0.518 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02]
1975年 95 65 0.593  — 世界大賽負於辛辛那提紅人 美聯東區第一名 [103]
1976年 83 79 0.512 15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04]
1977年 97 64 0.602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並列第二名 [105]
1978年 99 64 0.607 1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06]
1979年 91 69 0.568 11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07]
1980年 83 77 0.518 19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08]
1981年[c] 59 49 0.535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09]
1982年 89 73 0.549 6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10]
1983年 78 84 0.481 20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六名 [111]
1984年 86 76 0.530 18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四名 [112]
1985年 81 81 0.500 18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六名 [113]
1986年 95 66 0.590  — 世界大賽負於紐約大都會 美聯東區第一名 [114]
1987年 78 84 0.481 20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15]
1988年 89 73 0.549  — 美聯冠軍賽負於奧克蘭運動家 美聯東區第一名 [116]
1989年 83 79 0.512 6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17]
1990年 88 74 0.543  — 美聯冠軍賽負於奧克蘭運動家 美聯東區第一名 [118]
1991年 84 78 0.519 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19]
1992年 73 89 0.450 23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最後一名 [120]
1993年 80 82 0.493 15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21]
1994年[d] 54 61 0.469 1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22]
1995年 86 58 0.597  — 美聯分區賽負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 美聯東區第一名 [123]
1996年 85 77 0.524 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24]
1997年 78 84 0.481 20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四名 [125]
1998年 92 70 0.567 22 美聯分區賽負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26]
1999年 94 68 0.580 4 美聯冠軍賽負於紐約洋基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27]
2000年 85 77 0.524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28]
2001年 82 79 0.509 23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29]
2002年 93 69 0.574 10½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二名 [130]
2003年 95 67 0.586 6 美聯冠軍賽負於紐約洋基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31]
2004年 98 64 0.605 3 世界大賽冠軍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32]
2005年 95 67 0.586 [e] 美聯分區賽負於芝加哥白襪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33]
2006年 86 76 0.530 11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34]
2007年 96 66 0.592 世界大賽冠軍 美聯東區第一名 [135]
2008年 95 67 0.586 2 美聯冠軍賽負於坦帕灣光芒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36]
2009年 95 67 0.586 8 美聯分區賽負於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美聯東區第二名(外卡 [137]
2010年 89 73 0.549 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38]
2011年 90 72 0.556 7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39]
2012年 69 93 0.426 26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40]
2013年 97 65 0.599 世界大賽冠軍 美聯東區第一名 [141]
2014年 71 91 0.438 25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42]
2015年 78 84 0.481 15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43]
2016年 93 69 0.574 美聯分區賽負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 美聯東區第一名 [144]
2017年 93 69 0.574 美聯分區賽負於休士頓太空人 美聯東區第一名 [145]
2018年 108 54 0.667 世界大賽冠軍 美聯東區第一名 [146]
2019年 84 78 0.519 19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47]
2020年 24 36 0.400 16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48]
2021年 92 70 0.568 8 美聯冠軍賽負於休士頓太空人 美聯東區並列第二名(外卡 [149]
2022年 78 84 0.481 21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50]
2023年 78 84 0.481 11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五名 [151]
2024年 81 81 0.500 13 未進入季後賽 美聯東區第三名 [152]
資料:[153]

競爭對手

編輯

登錄名單

編輯
登錄名單 未激活名單 教練/其他

先發投手

後援投手

終結者

捕手


內野手

外野手

指定打擊


投手


捕手

外野手

總教練

教練

60天傷兵名單


  7天或10天傷兵名單
† 禁賽名單
# 個人原因離開
登錄名單 2022年6月20日更新
變動守備位置圖

隊服的設計及樣式

編輯

主場隊服主色調是白色,紅色線條環繞頸部一周並沿着前排紐扣向下,在胸前印着紅色字母「RED SOX」,字母的外輪廓則是藍色的。這個樣式的球衣自從1979年就開始使用,1933年到1972年期間也是使用這款球衣。備用主場球衣則是紅色為主色調,藍色線條環繞頸部和袖口一周並沿前排紐扣向下。胸口的字母「RED SOX」變成了藍色,外輪廓為白色。

客場隊服則是灰色為主,胸前的字母變成了藍色的「BOSTON」。備用客場隊服是以藍色為主色調,胸前的字母則是紅底白邊。2008年12月11日,紅襪隊推出了新款的客場隊服,最大的不同是在袖子繡上了「Hanging Sox」的新隊徽[154]

春訓期間遇上聖帕特里克節,紅襪有一套專門準備的球衣——亮綠色的主色調以及白色的字母「RED SOX」鑲在胸前,左手袖口邊還印着一雙紅襪,和球隊的隊徽相同。另外還有一款綠色的球衣,在2007年4月20日常規賽時使用,是為了哀悼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前教練、總經理、主席Red Auerbach在賽季開始前不幸去世。還有一款相似的綠色球服在2008年6月20日使用,是為了慶祝凱爾特人在NBA總決賽中擊敗洛杉磯湖人

從1936年到2002年(除了1974年)期間,紅襪隊都是穿一款三色球襪。2003年開始,球隊改成了全紅的球襪。

春訓主場

編輯
 
棕櫚園城市球場外紅襪隊的隊徽標誌

棕櫚園城市球場

編輯

紅襪隊的前左外野手邁克·格林威爾(Mike Greenwell)是佛羅里達州邁爾斯堡人,他推薦球隊把春訓主場搬到他的故鄉。棕櫚園城市球場於1992年完工,可容納8000名觀眾。這座球場4月到6月期間也是紅襪隊新人聯盟球隊——灣岸紅襪隊的主場。

這座球場最值得記憶的一場比賽發生在2004年3月7日。這是2003年美聯冠軍賽紐約洋基的艾倫·布恩擊出淘汰紅襪隊的再見全壘打之後兩隊的第一次交鋒。這場比賽中洋基新的三壘手阿萊克斯·羅德里格斯取代了布恩的位置,他遭到了全場7304名球迷瘋狂的噓聲。

2012年將搬到新的春訓球場

編輯

先前紅襪隊和邁爾斯堡的春訓球場合同簽到了2019年。但紅襪希望能夠跳出合同,使球隊可以在2009年春訓後離開這裏。2008年4月25日,首席運營官邁克·迪和薩拉索塔的官員進行商談,希望紅襪隊能把春訓球場移到薩拉索塔的艾德·史密斯球場,這座球場目前是辛辛那提紅人隊的春訓主場,但他們很快就要搬去亞利桑納州的Goodyear[155]

但在2008年10月28日,李縣委員會以3票贊成1票反對通過了一項協議,政府將和紅襪隊一起在李縣南部建一座新的春訓球場。迪參與了這次投票,並把這項協議帶回給了球隊高層[156]。2008年11月1日,紅襪正式和李縣簽約,這也就意味着紅襪將把春訓基地留在邁爾斯堡至少30年。新球場將於2012年落成[157]

jetBlue Park

編輯

設計成一個小型的Fenway公園,2012年春季開始使用。 2011年3月29日,他被命名為捷藍航空球場。捷藍航空自200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波士頓的洛根國際機場的主要業務。 延續芬威球場的許多特性,包括一台37英尺(11米)的綠色怪物在左外野牆,頂部及後面的牆上設有座位。包括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Fenway牆上安置近30年的手動記分牌。在捷藍航空球場的實地尺寸將在Fenway相同。

退役號碼

編輯
 
鮑比
多爾

球員:1937-51
教練:1967-69




1988年退役

 

克羅寧

球員:1935-45
主教練:1935-47
總經理:1947-59



1984年退役

 
約翰尼
佩斯基

球員:1942-52
主教練:
1963-64,1980
教練:1975-84


2008年退役

 
卡爾
雅澤姆斯基

球員:
1961-83




1989年退役

 
泰德
威廉姆斯

球員:1939-60





1984年退役

 
吉姆
賴斯

球員:1974-89





2009年退役

 
韋德
博格斯

球員:1982-92





2015年退役

 
卡爾頓
費斯克

球員:1969-80





2000年退役

 
大衛
歐提茲

球員:2002-2016





2017年退役

 
傑基
羅賓遜

全大聯盟
退役




1997年退役

 
佩卓
馬丁尼

球員:1998-04





2015年退役

 
位於芬威球場右外野的退役號碼

波士頓紅襪對球衣號碼退役有兩個基本要求:

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9月28日退役的約翰尼·佩斯基身穿的6號球衣[159]。佩斯基沒有入選名人堂,也沒有在紅襪隊效力10年,但紅襪隊的領導層認為曾擔任總教練、球探、特別指導的佩斯基「無論是在球場上、球場外、還是在休息區對球隊的貢獻完全值得這項榮譽」[160]

原本對球衣號碼退役還有一個要求是「必須在紅襪隊結束職業生涯」,但在卡爾頓·費斯克入選名人堂之後做了重新的考慮。費斯克事實上是在芝加哥白襪退役的,當時的總經理丹·杜奎特(Dan Duquette)臨時聘他為一日特別助理,使得費斯克技術性地在紅襪隊結束職業生涯[161]。在這之後,球隊取消了這條規定。

在1990年代末期以前,懸掛在右外野的退役球衣號碼排列順序為「9-4-1-8」,代表的含義是紀念1918年世界大賽第一場比賽的日期(9/4/18),這是在2004年紅襪重奪世界大賽冠軍之前最後一次拿到世界大賽冠軍的年份。在重新粉刷過後,球衣號碼改為了按號碼大小的排列順序。

棒球名人堂球員

編輯
波士頓紅襪名人堂成員
隸屬於棒球名人堂

路易斯·阿帕里西歐
韋德·博格斯
盧·布德羅
傑西·柏基特
奧蘭多·塞佩沙
傑克·切斯伯

吉米·科林斯
喬·克羅寧
鮑比·多爾
丹尼斯·艾克斯利
瑞克·費瑞爾 *
卡爾頓·費斯克 *
吉米·法克斯 *

雷夫提·葛洛夫 *
瑞奇·韓德森
Harry Hooper
韋特·霍伊特
費格森·簡金斯
喬治·凱爾
海尼·曼納許

胡安·馬里寇爾
賀伯·潘奈克
湯尼·培瑞茲
吉姆·賴斯
瑞德·拉芬
貝比·魯斯
湯姆·西佛

艾爾·西蒙斯
特里斯·史畢克
Dick Williams
泰德·威廉斯
卡爾·雅澤姆斯基
賽·揚

粗體 表示以紅襪隊球員身份進入名人堂
* 表示在名人堂中身穿紅襪隊制服,但職業生涯在其他球隊效力的時間更長

附屬小聯盟球隊

編輯

附註

編輯
  1. ^ Red Sox owners through history. [2009-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3). 
  2. ^ MLB文檔. MLB Attendance Report - 2008. espn. 2008-11-01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3. ^ MLB文檔. MLB Attendance Report - 2008. espn. 2008-11-01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9). 
  4. ^ Red Sox's sellout streak ends. ESPN BOSTON. 2013-04-11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5. ^ Bill Nowlin. The Boston Pilgrims Never Existed. 華盛頓郵報.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1). 
  6. ^ The Boston Pilgrims Did Exist. [201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7. ^ Colin McEnroe at the Hartford Courant.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6). 
  8. ^ Boston Red Sox News.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6). 
  9. ^ Baseball-Reference.com. Cy Young Statistic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10. ^ Baseball-Reference.com. Dutch Leonard Statistic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2). 
  11. ^ Duffy Lewis. BaseballLibrary.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12. ^ Carl Mays. BaseballLibrary.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13. ^ 2005年6月10日紐約時報
  14. ^ 2005年6月10日今日美國
  15. ^ Year-by-Year League Leaders & Records for Home Run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4). 
  16. ^ Montville, Leigh. The Big Bam: The Life and Times of Babe Ruth Random House (2006), 161-64頁
  17. ^ Stout, Glenn. A 'Curse' born of hate. ESPN. 2004-10-03 [2007-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3). 
  18. ^ New York Baseball Teams - NY Daily News.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3). 
  19. ^ Yankees vs. Red Sox: Baseball's Greatest Rivalry. BaseballLibrary.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6). 
  20. ^ Yankees vs. Red Sox: greatest rivalry in sports.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1. ^ Baseball-Reference.com. Carl Yastrzemski Statistic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22. ^ Rookie of the Year Awards & Rolaids Relief Award Winner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8). 
  23. ^ 23.0 23.1 Most Valuable Player MVP Awards & Cy Young Awards Winner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24. ^ Baseball-Reference.com. Roger Clemens Statistic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3). 
  25. ^ The Official Site of The Boston Red Sox: Ballpark: Fenway Facts. [200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2). 
  26. ^ David Eckstein Statistics -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27. ^ Wrist still giving Big Papi some trouble. MLB.com. 2008-09-07 [200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6). 
  28. ^ Going, going, gone. Boston.com. 2008-08-01 [200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9. ^ 美聯社. Drew's game-winning hit keeps Red Sox alive in ALCS. ESPN. 2008-10-16 [2008-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30. ^ Down by 7-0, Red Sox Force a Game 6. 紐約時報. [2008-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31. ^ 紅襪新教頭出爐 太空人板凳教練柯拉當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聯合新聞網,2017-10-22
  32. ^ 1901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3. ^ 33.0 33.1 1902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4. ^ 1904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5. ^ 1905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6. ^ 1906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7. ^ 1907 Boston Americans.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38. ^ 190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39. ^ 1909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0. ^ 191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1. ^ 191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2. ^ 191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3. ^ 191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4. ^ 191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5. ^ 191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6. ^ 191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5). 
  47. ^ 191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8. ^ 191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49. ^ 191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50. ^ 192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51. ^ 192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2. ^ 192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3. ^ 192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54. ^ 192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5. ^ 192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6. ^ 192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7. ^ 192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8. ^ 192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59. ^ 192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0. ^ 193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1. ^ 193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62. ^ 193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3. ^ 193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4. ^ 193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5. ^ 65.0 65.1 193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6. ^ 193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7. ^ 193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8. ^ 193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69. ^ 194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0. ^ 194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1. ^ 194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2. ^ 194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73. ^ 194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4. ^ 194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5. ^ 194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76. ^ 194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77. ^ 194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8. ^ 194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79. ^ 79.0 79.1 195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0. ^ 195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1. ^ 195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2. ^ 195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3. ^ 195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4. ^ 195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5. ^ 195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6. ^ 195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7. ^ 195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8. ^ 196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89. ^ 196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90. ^ 196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91. ^ 196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2. ^ 196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3. ^ 196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4. ^ 196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5. ^ 196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6. ^ 196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97. ^ 196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98. ^ 197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99. ^ 197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0. ^ 197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01. ^ 197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2. ^ 197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03. ^ 197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4. ^ 197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5. ^ 197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106. ^ 197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7. ^ 197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8. ^ 198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09. ^ 198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0. ^ 198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1. ^ 198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2. ^ 198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3. ^ 198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4. ^ 198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5. ^ 198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1). 
  116. ^ 198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17. ^ 198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118. ^ 199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119. ^ 199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0. ^ 199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121. ^ 199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22. ^ 199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3. ^ 199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4. ^ 199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25. ^ 199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6. ^ 199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27. ^ 199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8. ^ 200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29. ^ 200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30. ^ 200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131. ^ 200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32. ^ 200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9). 
  133. ^ 200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34. ^ 200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135. ^ 200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36. ^ 200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8-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37. ^ 2009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0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38. ^ 201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0-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39. ^ 201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0. ^ 201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41. ^ 201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142. ^ 201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4-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3. ^ 201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5-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4. ^ 2016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6-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145. ^ 2017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6. ^ 2018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8-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7. ^ 2015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19-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148. ^ 2020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20-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49. ^ 2021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2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5). 
  150. ^ 2022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151. ^ 2023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23-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152. ^ 2024 Boston Red Sox. baseball-reference.com. [202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8). 
  153. ^ Boston Red Sox History and Enyclopedia. Redsoxbaseball.com. [200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154. ^ Ian Browne. Red Sox unveil 'retro roadies'. MLB.com. 2008-12-11 [2008-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155. ^ County targets 2012 for Red Sox project by Glenn Miller, Fort Myers News-Press. [200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 
  156. ^ Lee County commissioners approve Red Sox agreement.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6). 
  157. ^ Red Sox home in Lee County will be on Daniels Parkway.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158. ^ Retired Numbers from redsox.com. [200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0). 
  159. ^ Buckley, Steve. Lofty position for Johnny Pesky. 波士頓先驅報. 2008-09-29 [2022-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2). 
  160. ^ Vega, Michael. Pesky makes honor roll. 波士頓環球報. 2008-09-24. 
  161. ^ Grossman, Leigh. The Red Sox Fan Handbook. Swordsmith Books. 2001: 208. ISBN 1931013039. 

外部連結

編輯
獎項
前任:
二十世紀後首次
費城運動家
波士頓勇士
芝加哥白襪
佛羅里達馬林魚
聖路易紅雀
三藩市巨人
休士頓太空人
世界大賽冠軍
1903年
1912年
1915年1916年
1918年
2004年
2007年
2013年
2018年
繼任:
紐約巨人
費城運動家
芝加哥白襪
辛辛那提紅人
芝加哥白襪
費城費城人
三藩市巨人
華盛頓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