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太虛

中國僧人,人生佛教創始人

釋太虛(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俗名呂淦森沛林法名唯心法字太虛,別號昧庵,以字行,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浙江崇德縣(今桐鄉市),著名佛教僧人、思想家,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自謂:「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菩薩瑜伽戒本》。」是印順法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佛教後學們的崇敬。

釋太虛
太虛大師
本名呂沛林
太虛
法號唯心
出生(1890-01-08)1890年1月8日
 大清浙江省杭州府海寧縣長安鎮(今海寧市
圓寂1947年3月17日(1947歲—03—17)(57歲)
 中國上海市
國籍 中國
宗派臨濟宗[1][2]/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3][4]
身份著名佛教僧侶
徒弟與學生釋印順釋東初釋大勇釋慈航

生平

編輯
 
最新支那要人傳》中的太虛大師

1890年1月8日,太虛出生於浙江海寧長安鎮的一個木工家庭,二歲喪父,五歲時母親改嫁,他由外祖母養育照顧,二舅張子綱設蒙塾於庵,他從學讀書識字,學名沛林。初上學時,由於體弱多病,時常中輟,故有強記善忘情形。到了八歲,二舅教導四書與今古奇觀等書,理解力開始萌發增長。[5]

1904年5月,離開長安鎮,在吳江縣平望小九華寺隨士達法師剃度出家臨濟宗法名「唯心」,後由師祖奘年法師立表字「太虛」。12月,隨奘年於曹洞宗寧波天童寺受戒,得戒師敬安法師尊證師道階法師。在傳戒過程中,由於太虛大師記憶力超群,短時間內將各種戒本背得爛熟,答問如流,眾戒師「咸以法器相許」。太虛受戒時,寄禪法師(八指頭陀)也特意囑咐奘年法師,要加意維護太虛,勉其為佛門龍象,並介紹他到水月法師處學習。隨後幾年,在敬安法師、歧昌法師、道階法師等高僧的教導下,太虛大師學習了經論包括:《法華經》、《楞嚴經》等,同時也翻閱《指月錄》、《高僧傳》、《鳳洲綱鑑》等,將禪錄中話頭默自參究。

1907年,聽道階師講《楞嚴經》,閱《楞嚴蒙鈔》、《楞嚴宗通》,暇時受《相宗八要》及《賢首五教儀》,於教義略植初基。後太虛大師前往慈谿西方寺大藏經,閱《大般若經》有悟。1908年,在僧人華山的影響下,太虛大師閱讀了不少改良派、革命派著作,包括康有為大同書》、梁啓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弟子書》等。同年夏天,結識了革命僧人棲雲,開始與革命黨人來往。又赴七塔寺聽諦閑法師講《天台四教儀集註》。1909年,到南京就讀於楊仁山居士創辦的祇洹精舍,並跟隨蘇曼殊學習英文。

1910年,應棲雲邀請前往廣州,於寺院獅子林設佛學精舍講學,後任雙溪寺住持,期間閱讀了托爾斯泰巴枯寧馬克思等人的譯著,結交潘達微莫紀彭梁尚同等人。1911年,他擔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與朱執信相識,不時與革命黨人祕密集會。4月,同盟會黃花崗起義爆發,旋即失敗,太虛大師作詩〈弔黃花崗〉,初四句云:「南粵城裏起戰爭,隆隆炮聲驚天地!為復民權死亦生,大書特書一烈字」,後被官方察覺,派兵圍捕,太虛大師避居《平民報》報館。[5]

 
太虛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太虛大師隨後在南京發起成立佛教協進會,於毗廬寺設立籌備處。在社會黨成員的引薦下,孫中山在總統府接見了太虛大師,並托其秘書馬君武與之詳談。太虛大師詳細闡述了佛教改革、籌備協進會的情況,得到馬君武的贊可。

此時,楊仁山也來到南京,他準備上書教育部,要求將金山寺改辦成僧學堂以造就僧才。在與太虛大師商議後,決定同往鎮江,聯合眾人,召開協進會的成立大會,共圖改革大業。1912年1月,太虛大師等人抵達金山寺,他們拜訪了方丈青權、知客霜亭等,討論協進會事宜。由於改革佛教的主張,觸及守舊勢力的利益,而且楊仁山與這些人早有宿怨,但青權等人礙於革命風潮、太虛大師等人多勢眾,協進會還是在金山召開。

當時與會者僧眾有二三百人,各界來賓有三四百,其中以社會黨人為多,太虛大師被推選為會議主席,講明設會宗旨,宣讀會章,接着楊仁山發言,他指責傳統的剃度制子孫住持制,認為其壓制有識僧人的成長,要求予以廢除。揚州僧人寂山隨即登台演說,批駁楊仁山無端冒犯祖制,胡作非為。楊仁山聽罷,怒火中燒,再次登台,力數揚州、鎮江諸山長老昏庸無能、專謀私利。楊仁山的發言,受到了來賓的歡迎,他趁機提出,要以金山寺開辦佛教學堂,全部寺產充作辦學經費,方丈青權表示無法忍受,寂山高聲呼打,但由於社會黨人壓陣,甚至有人用手杖擊打寂山頭顱,青權等人最後只好忍耐表面接受。太虛大師對混亂的會場,自覺不妥,隨後宣佈散會。

當晚,楊仁山帶領二十多個同學接管金山寺。太虛大師將鎮江諸事務交付楊仁山住持,自己回到南京。幾天後,霜亭帶領幾十個人趁夜進入佛協會,將楊仁山等人打成重傷。在輿論的譴責下,青權、霜亭等人被判刑,但隨後因為政府大赦,青權等人又回到金山寺,重新擔任住持。從此他佛教革命名聲便廣為流傳。

1913年,他在寄禪的追悼會上,提出教理、教產、教制三大革命,並計劃組織『佛教弘誓會』。1914年至1916年間,太虛大師在浙江普陀山閉關於錫齡禪院,由印光大師為其封關。他在關中坐禪、禮佛、寫作,日有常課,並閱讀各種新舊學書籍。翌年春,他開始精研《三論玄疏》,而以《百論疏》用功尤多。

出關後,太虛大師赴日本台灣東南亞考察當地佛教。1918年,回國後鼓吹佛教革新,他和陳立元、章太炎創立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發表《整理僧伽制度論》,發起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的僧團制度,翌年改名《海潮音》月刊。1920年,太虛大師前往武漢講解心經,受到當地僧眾擁戴,成立漢口佛教會。1921年,住持杭州淨慈寺,後因受到非議,年底再次前往武漢,受私立武昌中華大學之聘,講解哲學因明學。1922年,任武昌佛學院院長,次年創建世界佛教聯合會,任會長。1928年,出訪歐洲,傳播佛教教義。[5]

 
位於廈門南普陀寺的太虛大師之塔

抗日戰爭爆發後,前往東南亞各地組織當地華僑募捐,支持抗戰。1943年,和于斌馮玉祥白崇禧等人成立宗教聯誼會。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勝利勳章。

1947年3月17日,太虛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腦溢血圓寂,葬於浙江奉化雪竇山。太虛大師遺體火化後留下三百多顆舍利子,而且心臟久焚不化,最後燒成一顆碩大的金剛舍利。他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理念對佛教界影響極大,與印光虛雲弘一三位大師並稱為民初四大師[6]

思想

編輯

太虛在《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一文中,自述:

余初從八指頭陀參禪及依水月禪師誦持楞嚴、法華等,亦從道階法師、楊仁老、諦閑法師等,究天台、賢首教義及相宗八要、唯識心要諸書。與圓瑛、雲泉、靜觀、昱山等為友。然於佛法之悟入,乃在慈谿西方寺之閱大般若經。由此以融照禪、淨、台、賢,及華嚴法華楞嚴涅槃,與起信中觀大智度十住毗婆娑等論,皆燦若心影了無疑滯。

著作

編輯
  • 太虛大師全集. 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1950. 
  • 太虛大師全書. 普導寺佛經流通處. 1980. 

第一編:佛法總學; 第二編:五乘共學;第三編:三乘共學;第四編:大乘通學;第五編, 法性空慧學;第六編:法相唯識學;第七編, 法界圓覺寺; 第八編:律釋;第九編, 制議;第十編:學行;第11編, 宗依論;第12編, 宗體論;第13編, 宗用論;第14編, 支論;第15編, 時論;第16編, 書評;第17編, 酬對;第18編, 演講;第19編, 文叢;第20編, 詩存.

  • 現實主義. 海潮音雜誌社. 1923. 
  • 什麼是佛學. 南洋佛教雜誌社. 1977. 
  • 整頓僧伽制度論. 台灣印經處. 1958. 
  • 阿陀那識論. 大乘文化. 1978. 
  • 論法相必宗唯識. 大乘文化. 1978. 
  • 論即身成佛. 大乘文化. 1979. 
  • 論大乘三宗. 大乘文化. 1979. 
  • 佛法救世主義. 海潮音雜誌社. 1980. 
  • 民國與佛教. 海潮音雜誌社. 1981. 
  • 慈宗三要. 波沙山彌勒菩薩道場. 2001. 
  • 法相唯識學. 商務印書館. 2004. 
  • 楞嚴大意 (PDF). 慧炬雜誌社. 2007. 
  • 藥師本願經講記 (PDF). 慧炬雜誌社. 2008. 
  • 《四十二章經》摘編 (PDF). 慧炬雜誌社. 2009. 

徒弟

編輯
  • 印順法師(1906年—2005年)—(台灣花蓮縣新城鄉)畢生推行人間佛教,承繼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主張而來。慈濟基金會證嚴法師(1937年—至今)的入門師父。
  • 東初法師(1908年—1977年)—(台灣台北市北投區法鼓山聖嚴法師(1929年—2009年)的入門師父、果東法師的師祖。
  • 大醒法師(1900年—1952年)—創辦《現代僧伽》、《現代佛教》週刊及《海潮音》等佛教雜誌。[7]
  • 大勇法師(1893年—1929年)—民國初期將藏傳佛教引進中國內地。
  • 慈航法師(1893年—1954年)—台灣佛教界第一位肉身菩薩,(台灣新北市樹林區海明禪寺悟明長老(1910年—2011年)的入門師父、聖輪法師的師祖。
  • 了參法師(1916年—1985年)—依止太虛大師進入漢藏教理院本科深造,為太虛大師在1946年派往斯里蘭卡學習南傳佛教的留學僧之一,研究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學者。完成了《法句經》、《清淨道論》、《攝阿毘達磨義論》等三部上座部經論的翻譯。
  • 法舫法師(1904年—1951年)—將大乘佛教引進錫蘭,於1949年擔任湖南大溈山密印寺住持,熟諳英、日、梵、巴利諸文,精研法相,著述甚豐,有《唯識史觀及其哲學》、《佛學對於人生之看法》、《一個學佛者的程序》、《真理之光》、《金剛經演講詞》、《印度之文化人》等著作,並譯有《阿毘達磨攝義論》、《吉祥經》等。
  • 芝峰法師(1901年—1971年)—曾翻譯日文版的《禪學講話》,主編過《現代僧伽》、《人海燈》、《海潮音》等佛教刊物,也在廈門大學講授《成唯識論》。
  • 羅時憲教授(1914年—1993年)— 皈依太虛大師廣習天台、唯識、中觀之學。早年著作有《大乘掌中論略疏》、《唯識學之源流》、《唐五代之法難與中國佛教》。一九四九年抵香港,除教學外,更宣講《成唯識論》、《解深密經》、《金剛經》、《因明入正理論》,及佛學專題等,達數十年之久,對佛法在香港之流布,貢獻極大。一九六五年,創立法相學會,出版《法相學會集刊》。著作除上記外,另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纂釋》、《成唯識論述記刪注》等。 [8]

註釋

編輯
  1. ^ 張雪松. 晚明以來僧人名號及譜系研究 (PDF). 玄奘佛學研究. 2011, 15. 「唯心,為大師出家之法名。所依臨濟法派偈云:『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弘,唯傳法印,證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紀祖宗』。唯心之唯,即第十七字。」 
  2. ^ 太虛大師. 談臨濟四賓主. 1925 [201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5). 赴東亞大會之同人,大都為臨濟宗,鄙人亦臨濟宗,今日與諸君講演,正是家裏人說家裏話。太虛雖無臨濟老漢之手段,然亦欲上追遺規,下振群聾。蓋佛法之真髓,厥惟禪宗,臨濟宗為禪宗正統 
  3. ^ 印順. 華雨香雲-三 為什麼「不專承一宗」. 大師又從根本的,全體的立場,宣示他是學發菩提心行,而「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雖然,佛教二千多年來,儘多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的祖師,開宗立教,代代相承,但大師卻不願如此。因為照大師看來:「現今所流行的佛學,實源於二千數百年前印度的釋迦牟尼佛。……有了因時因地的許多變遷。然直溯釋迦牟尼大覺心海的源頭,我以為只是:圓明了無始終無邊中的法界諸法實相,體現為以法界諸法為自身,以自身為法界諸法的法身。又完全的開顯表示出來,以之教導無數世界中有成佛可能性的種種眾生之類,使皆得成就無上大覺一樣的圓明法界諸法實相,且體現為無盡無礙的法身,而並非後來許多支流派別的傳說」(〈佛學源流及其新運動〉)。 
  4. ^ 裴勇. 新與融貫——佛教圓融傳統與現代的“太虛法則”. 1937年於世界佛學苑《新與融貫》的講演中,太虛大師明確道出其旨趣和性格,他說,「關於本人的意趣」……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宗派之所以興起者,差不多都是以古德在佛法中參研之心得為根據,適應時機之教化上而建立的。本人在佛法中的意趣,則不欲專承一宗之徒裔。以為由佛之無上遍正覺所證明之法界性相,為度生應機而有種種施設,法流多門,體源一味,權巧無量之方便法,無不為度生而興;古德開創宗派,其妙用亦在乎此。所以本人觀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為一貫;在教理解釋上,教法弘揚上,隨機施設而不專承一宗或一派以自礙。 
  5. ^ 5.0 5.1 5.2 鄧子美、陳衛華(1999年)
  6. ^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貢獻. 印順基金會.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7. ^ 釋大醒法師專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佛教導航,2013年3月18日
  8. ^ 香港法相學會專頁. [202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