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
初期佛教 |
|
《增一阿含经》亦写作《增壹阿含经》(旧称Ekottara Āgama,公元 2000年后,欧美学者的拟音已经改作:Ekottarika Āgama),为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相当于巴利五尼柯耶之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称“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
概述
编辑“增一”或“增支”是指编集时,经文的法数渐次增加,将从“一”(如念佛;念法;念僧,各自计为一法)、“二”(如止、观;名、色)、“三”(如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至“十”(如十恶、十善、十念)(或编至十一)的佛法名目,各自编入所属的“集”,再依数目次序排列[1]。《长阿含经》中的众集经、十上经等以及《本事经》、《如是语》同样用“增一”法编排。
汉译《增一阿含经》计有52品472经[1],由昙摩难提凭记忆背诵而出,竺佛念传译。后来,该译本又为僧伽提婆略加改订[2][3]。现存《增一阿含经》在经文与摄颂(嗢拕南,uddāna)两方面都有遗漏佚失的现象,另外对照法数和现存的摄颂,部分经文的次第显有错乱,次序无法对应上[4]。
与对应的《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不同,汉译《增一阿含经》有相当分量的经文使用大乘词汇或显露大乘倾向[5]。此一现象究竟出自默诵者还是翻译者,甚至是翻译完成初期的编辑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汉译《增一阿含经》(T125)翻译于公元384年,是现存汉译四阿含经(T1, T26, T99)当中年代最早的翻译本。另有一本释《增一阿含经》义的经疏,名《分别功德论》,从初〈序品〉至第四〈弟子品〉过半。
传译
编辑在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法师昙摩难提默诵,竺佛念传译,慧嵩笔受,出41卷本(一说33卷)《增壹阿含经》,这是增壹阿含的首次汉译[6]。古代经录或称“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7],宇井伯寿、平川彰、印顺等人都不赞成此说,认为瞿昙僧伽提婆至多只对初译本做出改订[8]。
现存的《增一阿含经》为五十一卷52品,但从历代经录所见,卷数差异多达数种不同记载,计有32卷、33卷、34卷、40卷、41卷、42卷、46卷、50卷、51 卷、60卷,显得相当纷乱。例如唐朝玄逸编纂的《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18:“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卷、或六十卷、或三十三卷)”[9]
依据佛教学者的研究,梁朝宝唱《经律异相》引用的《增一阿含经》经文和现存版本不同,这表示可能曾经有异于现存版本的《增壹阿含经》同时流传过[10][11][12]。也有意见认为《经律异相》所引用的《增一阿含经》经文可能是出自昙摩难提所出的41卷本,现存的51卷本是竺佛念从41卷本再加以增补而来[13]。
由于经中有“六度”、“三乘”等词句,承认菩萨大乘,近乎大众部的主张,一般认为汉译《增壹阿含经》是大众部的传本[2][14][15]。也有意见认为《增一阿含经》归属法藏部,“因为它很符合法藏部的理论特点”[16][17]。平川彰比对《增一阿含经》与《摩诃僧祗律》,因其中有许多不合之处,认为不是仍属部派佛教的大众部所传持,而是大乘教内传持的经典,以所属部派看待为不明,比较妥当[18]。印顺认为《增一阿含经》是大众部末派的诵本[19]。
内容简介
编辑《增壹阿含》的主要特点是法数。“增壹”是“增上一个(数目)”之意,将佛陀圣教按“法数”逐次增一,一直到第十一法(说一切有部为增至十法),以便记忆传布。四阿含中,《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以增壹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应机说法”,为“劝化人所习”[20]。 经中编入了众多的譬喻,例如如来苦行成佛,降魔,度五比丘,化三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的入灭等等。
汉译本《增壹阿含经》中,蕴有菩萨道以及他方佛土思想,并提倡对于佛经的书写、供养[21],以及佛像的制作[22],具有诸多大乘风格之特色。在汉译本特有的《序品》中列出四阿含顺序为增一、中、长、杂,以本经增壹为首。[23]
组织
编辑按照晋朝道安〈增一阿含经序〉记载,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上部为26卷无忘录偈,下部为15卷失其录偈,总计41卷[24],“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25]。
现存汉译《增一阿含经》则有五十一卷,52品472经。从第1经到第446经,大多是从一法、二法、三法增至十一法,原则上呈现出“增一”的形式。但在第447经-472经不属于十一法,而较无规律[13]。增一阿含经文次第有些地方有错乱,未按照法数和摄颂编排。另外,依《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等语,位于增壹阿含49品10经的〈慈经〉本该当是增壹阿含十一法的最后一经[26]。
僧肇〈长阿含经序〉称“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今本仅在“放牛品第四十九”题有第四分别诵,无法确定今本是否有同样的结构[27]。
经卷目次
编辑《增一阿含》品名 | 《佛光藏》经次编号[28] | 《大正藏》卷次 | 《广品历章》卷次 [9] |
---|---|---|---|
1 序品 | 1 | 1 | |
2 十念品 | 1-10 | 1 | 1 |
3 广演品 | 11-20 | 2 | 2 |
4 弟子品 | 21-30 | 3 | 3 |
5 比丘尼品 | 31-35 | 3 | 3 |
6 清信士品 | 36-39 | 3 | 3 |
7 清信女品 | 40-42 | 3 | 3 |
8 阿须伦品 | 43-52 | 3 | 3 |
9 一子品 | 53-62 | 4 | 4 |
10 护心品 | 63-72 | 4 | 4 |
11 不逮品,(不还品【宋】【元】【明】)。 | 73-82 | 5 | 5 ,不还品 |
12壹入道品 | 83-92 | 5 | 5 ,一入道品 |
13 利养品 | 93-99 | 6 | 6 |
14 五戒品 | 100-109 | 7 | 7 |
15 有无品 | 110-119 | 7 | 7 |
16 火灭品 | 120-129 | 7 | 7 |
17 安般品 | 130 | 7 | 7 |
131-140 | 8 | 8 | |
18 惭愧品 | 141-150 | 9 | 9 |
19 劝请品 | 151-161 | 10 | 10 |
20 善知识品 | 162-174 | 11 | 11 |
21 三宝品 | 175-184 | 12 | 12 |
22 三供养品 | 185-194 | 12 | 12 |
23 地主品 | 195-204 | 13 | 13 |
24 高幢品 | 205-209 | 14 | 14 |
209 | 15 | 15 | |
210-214 | 16 | 16 | |
25 四谛品 | 215-224 | 17 | 17 |
26 四意断品 | 225-233 | 18 | 18 |
233-234 | 19 | ||
27 等趣四谛品 | 235-244 | 19 | 19 |
28 声闻品 | 245-251 | 20 | 20 |
29 苦乐品 | 252-261 | 21 | 21 |
30 须陀品 | 262-264 | 22 | 22 |
31 增上品 | 265-275 | 23 | 23 |
32 善聚品 | 276-287 | 24 | 24 |
33 五王品 | 288-297 | 25 | 25 |
34 等见品 | 298-307 | 26 | 26 |
35 邪聚品 | 308-317 | 27 | 27 |
36 听法品 | 318-322 | 28 | 28 |
37 六重品 | 323-327 | 29 | 29 |
328-332 | 30 | 30 | |
38 力品 | 333-338 | 31 | 31 |
339-344 | 32 | 32 | |
39 等法品 | 345-354 | 33 | 33 |
40 七日品 | 355-361 | 34 | 34 |
362-364 | 35 | 35 | |
41 莫畏品 | 365-369 | 35 | 35 |
42 八难品 | 370-372 | 36 | 36 |
372-379 | 37 | 37 | |
43 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 380-384 | 38 | 38,马血天子品 |
384-389 | 39 | 39 | |
44 九众生居品 | 390-400 | 40 | 40 |
45 马王品 | 401-407 | 41 | 41 |
46 结禁品 | 408-417 | 42 | 42 |
47 善恶品 | 418-427 | 43 | 43 |
48 十不善品 | 428-430 | 44 | 44 |
431-433 | 45 | 45 | |
49 放牛品,附记“第四分别诵” | 434-439 | 46 | 46,附记“第四分别诵” |
439-443 | 47 | 47 | |
50 礼三宝品 | 444-453 | 48 | 48 |
51 非常品 | 454-463 | 49 | 49 |
52 大爱道般涅槃品 | 464-466 | 50 | 50 |
467-472 | 51 | 51 |
其他传承
编辑汉译《增壹阿含经》一般认为是带有大乘思想的大众部或不明部派诵本。分别说部系赤铜鍱部中的对应诵本则名为《增支部》。汉译 《增壹阿含经》中,仅有一三五经与《增支部》对应,不足三分之一。其余勘同巴利文《长部》的约二经,同于《中部》的约三十三经,同于《相应部》的约四十六经[29]。
《藏文大藏经》无完整译出的整部《增壹阿含经》,只存留单经[1]。
在新疆地区有发现了一些梵文残叶,有相当于汉译之增一阿含经善聚品第五经[1][30]。另外,大英图书馆藏品(British Library Collection)中有与《增壹阿含经》或《增支部》相对应的犍陀罗语残片,可能属于法藏部传本[31][32]。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佛光大辞典. 增壹阿含經. [201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2.0 2.1 任杰. 增─阿含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1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 ^ 《出三藏记集·中阿含经记》:“昔释法师于长安出《中阿含》、《增壹》、《阿毘昙》(发智论)、《广说》(大毗婆沙论)、《僧伽罗叉》、《阿毘昙心》、《婆须蜜》、《三法度》、《二众从解脱缘》(鼻奈耶),此诸经律,凡百余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俙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会燕秦交战,关中大乱,于是良匠背世,故以弗获改正。乃经数年,至关东小清,冀州道人释法和、罽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后乃知先之失也。于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和更出《阿毘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后,此诸经、律渐皆译正,唯《中阿含》、《僧伽罗叉》、《婆须蜜》、《从解脱缘》未更出耳。”
- ^ 苏锦坤.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 (PDF). 福严佛学研究. 2010 [2018-05-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7-17).
- ^ 例如“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别”,“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
- ^ 《出三藏记集》:“增一阿鋡经三十三卷(秦建元二十年夏出。至二十一年春讫定三十三卷或分为三十四卷)、中阿鋡经五十九卷(同建元二十年出)。右二部,凡九十二卷。晋孝武时,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以符坚时入长安。难提口诵胡本,竺佛念译出。……至建元二十年,政复请昙摩难提出僧一阿含及中阿含,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增一阿含),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 《古今译经图纪》:“沙门昙摩难提……以建元二十年岁次戊子,坚遣道安集义学僧,请难提译中阿含经(五十九卷)、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总五部合一百一十四卷。沙门竺佛念度语,慧嵩笔受。”
- ^ 水野弘元《增一阿含经解说》:现存增一阿含经并非昙摩难提所译,而系经僧伽提婆改译者。然则,僧伽提婆于何时何地改译呢?大周刊定录作“隆安元年(三九一)庐山译”(大正五五‧四二二a)、开元录亦载“隆安元年正月出,与难提本小异”(大正五五‧五〇五a)。常盘大定在译经总录(八二八-八三一页)中,认为系在僧伽提婆未至庐山之前,与法和在洛阳时共同改译的。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昙摩难提原译本,僧伽提婆改正本,可能曾同时流行,但只是初译本与重治本,而决没有异部别本的差别。如现经僧伽提婆改正本,共四七二经;而道安序所说,昙摩难提译本,也是‘四百七十二经’。道安说‘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今本的‘录偈’,也是参差不全的。所以即使有两本流行,也只是‘小异’而已。梁代所集的《经律异相》,引有《增壹阿含经》一五则,但不足以证明昙摩难提本,更难以证明为说一切有部本。”
- ^ 9.0 9.1 京兆 华严寺 沙门 释玄逸 篹.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金藏 (A) » 第 98 冊 » No.1276 » 第 18 卷 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卷第十八 (CBETA, A098, no. 1276, p. 367, b9-10).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 ^ 苏锦坤,(2010),〈《增壹阿含经》摄颂初探〉,《福严佛学研究》5期,59-114页,新竹市,台湾。苏锦坤. 〈《增壹阿含經》攝頌初探〉.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 水野弘元,(1969),〈增一阿含经解题〉,《国译一切经》,卷 4。(本文已经被翻译为中文〈增一阿含经解说〉,收在《佛光大藏经》《阿含藏》之《附录(下)》,761-785页,台北市,台湾)
- ^ 水野弘元《增一阿含经解说》:须注意的是大周录的记事。在说明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之下,大周录举梁宝唱录言:“前多说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六入、十八界、出苏陀耶沙弥论议得戒事;后出世界成败,又出成道度人,又作三道宝阶,又出波斯匿王十梦,又出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又明七佛得道制戒。”若此一记载值得相信的话,则在梁代宝唱经录中即已明揭有僧伽提婆译之增一阿含经。然而其后之出三藏记集、法经录、仁寿录等颇为信实之诸经录,则丝毫未曾提起,诚属不可思议之事。 若将上述宝唱录所载之文与现存本增一阿含经比对而观,则可发现四谛、五阴大致位于前半,十二因缘与六入,则多居后半。又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未曾见有十八界之说,至于苏陀耶沙弥之事则见于卷二二须陀品,惟苏陀耶一名则作须陀。故知十八界说与苏陀耶沙弥不见于现存增一阿含经中。其次,关于世界成败、三道宝阶、波斯匿王十梦部分,可于后半见之;但成道度人则不见于后半,而见于前半。又高广大床是金、银、象牙等作之句,在现存增一阿含经中亦无此文,惟唐道世之法苑珠林:“又阿含经云,高广大床者,陛下足长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弁体,贵人不合坐,下四约人弁大,纵含地铺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 此系引自阿含经之文,但现存所有阿含经中,均不见此段文句。若是宝唱录所载增一阿含之高广大床一段,为法苑珠林所引用者,则可视为此句或许存于今已失佚之增一阿含中。上述所引宝唱录之记载中,有很多不见于今之增一阿含经者,有的则位置不合,此使人认为宝唱录所介绍之增一阿含经并非现存者,而可能是失佚之增一阿含经。
- ^ 13.0 13.1 林家安. 現行漢譯 《 增一阿含經 》 譯者考 (PDF). 全国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 2007 [2018-05-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5-16).
- ^ 水野弘元《增一阿含经解说》:“关于现存增一阿含经之所属部派,法幢在俱舍论稽古中以为系属于大众部。日本明治以后之学者亦多认为属于大众部。……主张属于大众部派者,如宇井伯寿于其“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七页以下”说:现存增一阿含其列举四阿含之顺序等,与撰集三藏及杂藏传、有部毘奈耶杂事、大智度论等相同,故乍看之下,似属有部。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与摩诃僧祇律、分别功德论、增一阿含序品等亦有共通之部分,可见其未必属于有部,故应视为属于大众部或其系统所传之阿含”
- ^ 赤沼智善《佛教经典史论》:“增一阿含在大乘教兴起之后有所增饰,此为明白之事。而就其大乘化及教义之特色来看,乃属于大众部所传。……大众部有很多部派,增一阿含可能是属于大众部中之说假部所传”
- ^ 恒强. 原始佛教之中道.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根据《增一阿含经》提到过比丘有二百五十戒与四分律相符,和主张“阿罗汉果不退转
- ^ 平川彰《律藏之研究》:“其实从内容的检讨上来看,很难认为增一阿含属于大众部。和确定为大众部所传的摩诃僧祇比较之下,有种种相异之处。相对于僧祇律宣说九分教,增一阿含则列出十二部经。此外相对于僧祇律以长、中、杂、增一、杂藏的顺序,列出阿含,增一阿含的列出四阿含的顺序为增一、中、长、杂阿含。第三,相对于僧祇律说明杂藏的内容为,“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偈颂,是名杂藏。”,增一阿含则记载为,“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两者的杂藏内容不一致。进而,分别功德论为增一阿含的注释书,但是其中提及“外国师”,介绍“萨婆多家”之说,并认为两百五十戒与五百形是“俗戒”,且断为“声闻家之戒”。即使是大众部,因为是声闻乘,所以大众部有这样的表现并不令人讶异。而且在分别功德论中叙述,“众僧”之中有罗汉僧、缘觉僧、大乘僧。这一点也无法被大众部的比丘说接受。因为增一阿含及分别功德论中有许多大乘表现,不难将此认为是一大乘教徒所传持的经典,而要认为是部派佛教内部的大众部所传持的,就有困难了。不过根本没有任何正面的根据,认为增一阿含是大众部所传,所以我认为,将增一阿含的所属部派看待为不明,比较妥当。”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总之,昙摩难提原本,四七二经,经前有序,明十一事,决非说一切有部本。僧伽提婆,只是加以重治改定而已。现存‘增壹阿含经’,旧传为大众部本(未必是大众本部),是确而可信的。……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前有“序品”。‘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Sthavira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这是有序与没有序的差别。‘增壹阿含经’“序品第一”,先明结集,次明传授。在结集中,立四藏。说到菩萨的“六度”,“甚深论空理”;“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在四阿含中,以“增壹阿含”为最上,以为“如是增壹阿含法,三乘教化无差别”。这是明确的容忍大乘,但大乘还没有独立而自成一藏。又说:“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这已到了书写渐盛的时代。供养经卷,与‘大般若经’相同。在书写与大乘渐盛的时代,流行于北方的大众部的学派,成立“序品”,约为公元前后。‘增支部’与‘增壹阿含经’,都是一法,二法,到十一法。化地部Mahīśāsaka的《五分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也是这样。说一切有部的诵本,虽没有传来,但知道以十法为止,没有十一法。”
- ^ 《萨婆多毘尼毘婆沙·总序》:“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从此义中,当一一解,此经若干,故名增一。犹如画师,分部色像,是一增一,种种撰合,如药无限,随病和合,名某药丸,故名增一。一一缕𫄧,经纬成布,以一一说,成于增一,如合诸物,名空集音,种种诸经,故名增一。犹如草木,埿土起墙,围覆于空,尔乃成舍,如是施戒,生天涅槃,以义围绕,故名增一。如一种泥,成数种器,是一增一,种种义合,从此当知,种种义说,此经尽出,当持增一。”
《分别功德论》:“以一为本,次至十一,一二三随事增上,故曰增一。” - ^ 21.0 21.1 释星云. 經典之部 ■阿含經.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林许文二; 陈师兰. 尋找聖者的容顏. 香光庄严. 2002, 96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增一阿含经·序品》:契经今当分四段。次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
- ^ 晋 沙门 释道安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 冊 » No.0125 » 第 1 卷 增壹阿含經序 (CBETA, T02, no. 125, p. 549, a10-17).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东晋 罽宾 三藏 瞿昙僧伽提婆 译.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 冊 » No.0125 » 第 1 卷 增壹阿含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CBETA, T02, no. 125, p. 549, a26).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卷四六──五一,共六卷,四品,三九经,论次第是末后的“十一法”。然除“放牛品”的一‧二‧三‧四‧六‧七‧一〇──七经,“礼三宝品”的一‧二‧三──三经外,其余的二九经,都与“十一法”不合……‘撰集三藏及杂藏传’说:“十一处经,名放牛儿,慈经断后,增一经终”。在‘增壹阿含经’中,这是“放牛品”:放牛十一法为初,慈心十一福为后(“放牛品”的五‧八‧九经,不是十一数。如与“礼三宝品”的一‧二‧三经相合,恰好是十经),这也许是汉译‘增壹阿含经’本十一法的原形了。”
- ^ 《增壹阿含经》卷46〈放牛品 49〉:“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CBETA, T02, no. 125, p. 794, a6)。东晋 罽宾三藏 瞿昙僧伽提婆.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2 冊 » No.0125 » 第 46 卷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六.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卷18:“增壹阿含经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CBETA, A098, no. 1276, p. 389, b10)京兆 华严寺 沙门 释玄逸 篹.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金藏 (A) » 第 98 冊 » No.1276 » 第 18 卷 大唐開元釋教廣品歷章卷第十八.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这两则记载并未提到其他几诵的名目。
《长阿含经》卷1:“《增一阿含》四分八诵”(CBETA, T01, no. 1, p. 1, a11-12)长安 释僧肇 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1 冊 » No.0001 » 第 1 卷 長阿含經序.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出三藏记集》卷9:“增一阿含四分八诵”(CBETA, T55, no. 2145, p. 63, b26)释僧祐 撰.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 大正藏 (T) » 第 55 冊 » No.2145 » 第 9 卷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九. [2018-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 指《佛光大藏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的《阿含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田光烈. 增壹阿含經解題. [201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A. F. Rudolf Hoernle.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I. Alpha Editions. 25 August 2019 [2020-09-04]. ISBN 978-93-89465-5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 Mark Allon; Andrew Glass. Three Gāndhārī Ekottarikāgama-type Sūtras: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12 and 1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2020-09-04]. ISBN 978-0-295-9818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 ^ 萨尔吉. 馬克 艾倫:三篇犍陀羅本的增一阿含型經:英國圖書館所藏佉盧文殘片12和14. [201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