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三恪

(重定向自三恪

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封邑,祭祀宗庙,允许在国邑内保留其自身政治文化传统,用以怀柔安抚,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所谓“”,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两朝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朝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示意

编辑
朝代 王后
前朝
二朝前
三朝前
四朝前 降封

历代二王三恪

编辑

虞舜

编辑
后朝礼遇 陈国

据《尚书·虞书》称,虞舜的儿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不视之为臣子。[1]

夏朝

编辑
后朝礼遇 杞侯-杞伯-章功侯

封丹朱于唐,封舜子商均于虞。皆不用臣礼,而用宾礼。[2]之后虞舜的后代虞思又被封于虞,虞遂被封于

商朝

编辑
后朝礼遇 宋公-殷绍嘉侯-殷绍嘉公-宋公-章昭侯-殷绍嘉公-宋公-宋侯

商汤夏朝以后,分封夏朝的后代于杞国[3]

周朝

编辑
后朝礼遇 周子南君-周承休侯-周承休公-郑公-章牟公-周承休公-卫公

周武王牧野之战后,分封黄帝后裔于,封之后于、封之后于陈,用以表示“兴灭国,继绝世”之意。颜师古认为“周以舜后并夏后、宋为三恪也。”即以虞舜后裔封陈国夏朝后裔封杞国商代后裔宋国为三恪。

杞国世袭至春秋末年,于楚惠王年间,灭于楚国;宋国则传承至战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魏国与楚国所并。公元前479年,楚惠王陈国国君陈湣公陈国灭亡,陈国国祚历时500多年。但陈国公子陈完的子孙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继续统治国家,史称田氏代齐

西汉

编辑
后朝礼遇 定安公

元鼎四年,汉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嘉周子南君,位比列侯封邑三千户。汉元帝封姬嘉之孙姬延年周承休侯,位次于诸侯王;汉成帝初元五年时进位为周承休公汉平帝元始四年改封为郑公。

绥和元年,汉成帝封孔子十四世嫡长孙孔吉殷绍嘉侯,一月后进位为殷绍嘉公,汉平帝元始四年改封为宋公

新朝

编辑

始建国元年,王莽姚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后;梁护为修远伯,奉少昊后;王莽之孙功隆公王千,奉帝喾后;刘歆为祁烈伯,奉颛顼后;刘歆之子刘叠为伊休侯,奉后;妫昌为始睦侯,奉后;山遵为褒谋子,奉皋陶后;伊玄为褒衡子,奉伊尹后。汉后定安公刘婴,位为宾。周后卫公姬党,更封为章平公,亦为宾。殷后宋公孔弘,运转次移,更封为章昭侯,位为恪。夏后辽西姒丰,封为章功侯,亦为恪。

东汉

编辑
后朝礼遇 山阳公

建武二年,汉光武帝孔安为殷绍嘉公,姬武为周承休公。建武十三年,改封孔安、姬武为宋公、卫公,改新郪县、观县为宋国、卫国。封国各置相一人,掌县令之职。宋国隶属于豫州汝南郡,故城在今安徽省太和县西北、茨河南岸。[4]卫国隶属于兖州东郡,故城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南。[5]

曹魏

编辑
后朝礼遇 陈留王

黄初元年,魏文帝汉献帝山阳公,食邑一万户,立都城于浊鹿(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不称臣,受诏不拜,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山阳国置相一人,掌县令之职。山阳国隶属于司隶河内郡,故城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山阳国内有浊鹿城、雍城、蔡城[6]。献帝死后传孙刘康,刘康传刘瑾,刘瑾传刘秋,至永嘉之乱而灭。

咸熙元年,封蜀汉后主刘禅为安乐公,传至永嘉之乱而灭。安乐国置相一人,掌县令之职。安乐国隶属于幽州渔阳郡,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区西北。[7]

晋朝

编辑
后朝礼遇 零陵郡王(南朝宋),琅邪公(隋)

泰始元年,晋武帝魏元帝为陈留王,封国置相(289年改称内史[8])一人,掌太守之职。汉献帝后裔仍依魏朝袭封山阳公。晋以山阳公、陈留王为二王后,姬周后裔的卫公为三恪。殷商后裔的宋公已出三恪,降封为宋侯

南朝宋

编辑
后朝礼遇 汝阴郡王

永初元年,宋武帝晋恭帝为零陵郡王,立都城于秣陵。后刘裕夷杀晋朝宗室,改封司马元瑜为零陵郡王,传国至齐梁禅代之际。封国置内史一人,掌太守之职。宋以陈留王、零陵王为二王后。

南朝齐

编辑
后朝礼遇 巴陵郡王

建元元年,齐高帝宋顺帝为汝阴郡王,迁居丹阳刘准后被劫杀,立刘胤为刘准后嗣,袭汝阴郡王之位,传国至禅代之际。封国置内史一人,掌太守之职。齐以零陵王、汝阴王为二王后。

南朝梁

编辑
后朝礼遇 江阴郡王

天监元年,梁武帝齐和帝为巴陵郡王,迁居姑熟。后派郑伯禽弑杀萧宝融,另立萧宝义为巴陵郡王,传国至末。封国置内史一人,掌太守之职。梁以汝阴王、巴陵王为二王后。

陈朝

编辑
后朝礼遇 长城县公

永定元年,陈武帝梁敬帝为江阴郡王,后杀萧方智,改封萧季卿袭江阴郡王,传国至末。封国置内史一人,掌太守之职。陈以巴陵王、江阴王为二王后。

元魏

编辑
后朝礼遇 中山王(北齐) 宋公-韩国公(北周-唐)

北齐

编辑

天保元年,北齐文宣帝东魏孝静帝为中山王,后弑杀之。

北周

编辑
后朝礼遇 介国公

元年(557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封西魏恭帝为宋公,后弑杀之。二年(558年),北周明帝元罗为韩国公,以绍魏后。

隋朝

编辑
后朝礼遇 酅国公

北周静帝介国公,食邑五千户,后杨坚杀宇文阐,改以宇文洛袭爵位。隋以韩国公、介国公为二王后,又封晋朝宗室后裔司马运为琅邪公,为三恪之一。

唐朝和武周

编辑
后朝礼遇 莱国公
  • 武周圣历二年,改以隋朝、唐朝后裔为二王后。
  • 神龙元年,唐中宗废武周二王三恪,复以北周、隋朝后裔为二王后。

五代

编辑
  • 后唐自命继唐,从唐二王三恪之继。
  • 后汉以唐、后晋为二王后,通隋为三恪。因国祚短暂,颁旨而未实施。

宋朝

编辑
后朝礼遇 瀛国公

建隆元年,宋太祖柴宗训为郑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嘉祐四年,宋仁宗柴守礼的侄孙、柴荣的侄子柴咏崇义公政和八年,宋徽宗又封周恭帝后裔为宣义郎,与崇义公为国二恪。绍兴五年,命柴咏的曾孙柴叔夏袭封崇义公。淳祐九年,以柴彦颖袭封崇义公,又封隋、唐、五代后裔与吴越荆南蜀汉等诸国子孙为官,负责宗庙祭祀。

金朝

编辑

天会三年,金太宗辽天祚帝海滨王宋徽宗为昏德公、宋钦宗为重昏侯。后来金熙宗在皇统元年二月改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刘豫合称三恪[9]

元明清三代的封爵

编辑

元、明、清封给前朝后裔的爵位,不立为恪。

元朝

编辑
后朝礼遇 崇礼侯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使居于大都、上都。后徙乌思藏萨迦寺(今西藏萨迦县)为僧,死于甘州(甘肃张掖)。

明朝

编辑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元顺帝买的里八剌崇礼侯陈汉皇帝陈理封为归德侯明夏皇帝明升归义侯

后朝礼遇 延恩侯

清朝

编辑

康熙帝内札萨克蒙古所置各旗与“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相类比,认为是对“元之子孙”的礼遇。[10]

雍正二年(1724年),封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琏一等延恩侯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尚书·虞书·益稷》: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2. ^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3. ^ 《大戴礼记·少间》: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
  4. ^ 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页79。
  5. ^ 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页142。
  6. ^ 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页25。
  7. ^ 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页407。
  8. ^ 《晋书·帝纪第三》
  9. ^ 《钦定续通典卷七十一·礼二十七》
  10. ^ 《清圣祖实录》卷193,康熙三十八年: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即令本朝四十八旗蒙古,亦皆元之子孙,朕仍沛恩施,依然抚育。明之后世,应酌授一官,俾司陵寝。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