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历史

(重定向自丝织业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汉(公元前一世纪后半叶)开拓丝绸之路之前,丝绸的使用一直局限于东亚地区,之后一千年来丝绸制作都由中国垄断。丝绸不仅用于衣物,而且还有许多其它用处,包括书写。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会阶级的重要象征。

唐代画家张萱作品《捣练图》(摹本)描绘妇女制作丝绸

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左右)传入养蚕术。而到522年为止,拜占庭帝国成功获得桑蚕卵,开始桑蚕的养殖。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始生产丝绸。由于养蚕业传播,虽然中国仍然在奢侈品丝绸市场上保持着优势,但外地已经不那么依赖中国出口丝绸。十字军东征把丝绸产品带到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半岛上的城邦国。这些国家把出口丝绸到欧洲其余地方造成经济的繁荣。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纪期间,虽然其它大部分国家发展他们自己丝绸工业的努力并没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丝绸贸易,并取得成功。

工业革命大大改变欧洲丝绸工业的面貌。由于纺技术的创新,棉制品变得越来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这些新的纺织技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称提花机)。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二十世纪时,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现在的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新织物诸如尼龙的兴起削弱丝绸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是成为多种纺织产品的一部分。

早期 编辑

丝绸的出现 编辑

 
桑蚕茧

山西夏县仰韶文化遗址上,研究人员发现最早的丝绸证据。研究人员在那儿发现一个被锋利的刀切成两半的蚕茧,而此蚕茧的日期确定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这个物种被鉴定为蚕属家蚕(学名为bombyx mori),即驯化的桑蚕。在浙江余姚的的河姆渡遗址也可以看到原始的织机碎片,该碎片可追溯至约公元前4000年。最早使用丝绸织物的例子是在公元前3630年,当时用来包裹小孩儿。这些织物出土自河南荣阳的青台村的仰韶文化遗址。[1] 在浙江湖州市吴兴区钱山漾的良渚文化遗址也发现可追溯至公元前2700年的丝绸碎料。[2][3] 其它的丝绸碎片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王陵里也再次发现过。[4]

再后来,中国人制造丝绸的秘密被朝鲜日本印度所知晓,他们都学会如何制造丝绸。《旧约》间接提到的织物表明丝绸在《圣经》时代已在西亚闻名。[5] 学者们相信,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人建立一条旨在向西方出口丝绸的商业网络。[5] 比如,当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王国时,他们发现波斯宫廷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使用丝绸。[5] 然而,即使丝绸快速传遍整个欧亚地区(日本可能除外),中国仍然独家经营三个世纪之久的丝绸产品。

神话和传说 编辑

 
中国湖北省马山周朝坟墓内发现的绣花丝绸薄纱仪服的局部。

孔子和中国古典典籍详细叙述黄帝时期,一个桑蚕的蚕茧掉进黄帝正妃嫘祖的茶杯里。[6]时年14岁的嫘祖希望从茶杯中取出蚕茧,展开蚕茧的丝线,她想尝试编织蚕丝。在黄帝的建议下,她观察桑蚕的生活并开始教授随行人员饲养桑蚕的技术,即养蚕术。她从此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丝绸女神,以及在传说中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养蚕的[7]。传说在许配给于阗的西汉和亲公主坚持下,丝绸终于开始外传。[8][7]如果没有所爱的织物作为嫁妆,公主便拒绝出嫁。这最终打破皇帝出口桑蚕的禁令。

 
新疆丹丹乌里克历史文化遗迹出土的一幅绘有上述的“东国公主传蚕种”传说的木板:一位公主在帽子里偷偷地隐藏来自“东国”的蚕卵,成功西传。这个传说故事在玄奘《大唐西域记》、《新唐书•西域传》中都有所记载。[7]

虽然丝绸被大量出口到国外,但养蚕业仍然是古代中国人精心保守的秘密。于是其他民族异想天开地捏造关于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织物来源的各种各样传闻。在古典时代,欣赏丝绸的罗马人相信,中国人是用树叶织出这种织物的。[9]这种看法在卢修斯·厄尼厄斯·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菲德拉》和维吉尔(即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农事诗集》中得到确认。是大普林尼(即加伊乌斯·普林尼·塞坤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对此知道更多,他提到蚕属家蚕(学名为bombyx mori)或蚕蛾,并在《自然史》中写道“它们像蜘蛛一样织网,而这些网成为一种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称作丝绸。”[10]

丝绸在中国古代的使用 编辑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西汉丝织品

中国的桑蚕养殖原来只有妇女从事,因而许多妇女受雇于丝绸制造行业。即使有人认为一件奢侈产品的发展毫无用处,丝绸还是在社会高层掀起一股狂潮。 《礼记》规定丝绸只给王室成员使用。[4]之后近一千年穿戴丝绸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利。之后,丝绸逐渐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其它阶层。丝绸开始用于装饰而且也开始用于较不奢侈的方面:如乐器,钓鱼和弓箭制造。直到清代(1644年至1911年),农民才有权力穿戴丝绸。[4]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西汉开始人们用包括丝在内的各种材料制成各种大小的纸张。[11],东汉时丝绸工人已经开始制造丝绸纸张。丝绸、竹子、亚麻、麦杆和稻杆都被用于制造纸张,而丝制纸张成为高级纸张的主要类型。在湖南马王堆辛追墓中,研究人员已经找到汉代文字书写在丝制纸上的例子。这种材料肯定更加昂贵,但也比竹简更加实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许多主题的专著,包括气象学、医学、天文学、神学,甚至地图也画在丝绸上面。[12]

 
宋代画家苏汉臣所绘的绢画,描绘穿着丝绸衣服的小孩

汉代时丝绸凭本身的特质持续成为有价值的物品,而 不单单只是作为一种材料。丝绸被用于支付税收以及对臣民的赏赐。当时有人根据黄金的一定重量而估计丝绸产品的价格,而且绢的长度在中国成为除铜币之外的货币标准。丝绸带给中国的财富挑起周围各国人民的嫉妒。公元前2世纪开始,匈奴经常掠夺汉代的各州郡达250年之久。丝绸是中国皇帝安抚外族部落的一种常见物品。

一千多年以来,丝绸一直是中国皇帝给予邻国和属国的外交礼物[4]。丝绸的用处变得如此重要,“”()这个字不久也组成汉字的主要偏旁之一。

大致来讲,丝绸的使用在中国受到非常细致的法规的管理。比如,在唐代宋代,根据官员品秩、职务,规定官服的颜色。明代时丝绸开始被用于一系列的装饰用品如手帕荷包腰带补子等。这些饰品仍然反映官吏的品级和职务,如大帽(一种颏下系细绳的帽子)为战士、官员和有功名士大夫所用。中国上层社会的妇女也以丝绸在她们的衣服上添加无数装饰设计。[4]《金瓶梅》第十四回[14]对一件明代的织物有如下描述:

中国丝绸及其贸易 编辑

 
公元前500年至500年的主要丝绸之路

许多考古发现,丝绸远在中国人开辟丝路之前,已经成为外国人所欣赏的一种奢侈品。例如,考古人员在埃及帝王谷一具公元前1070年的木乃伊坟墓里发现丝绸。[15]丝绸之地的人民(丝民)这个术语先被希腊人,再被罗马人开始用来称呼遥远的中国之居民。根据某些历史学家所述,首次接触丝绸的罗马人是叙利亚执政者——克拉苏领导的古罗马军团成员。据说,在卡雷战役时,古罗马军团在幼发拉底河附近惊奇不已地看到他们逃出的帕提亚帝国的旗帜非常亮丽,这些旗帜的布料即丝绸所做。[15]

公元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开辟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主要的道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要么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最干旱地区之一)的北部行走,要么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部行走,然后再跨越帕米尔高原。一般来讲,这些旅行队利用这种方式来和其他商人交换丝绸。而且这些旅行队的人很多,由100到500人不等,还有扛着大约140公斤货物的骆驼牦牛。这些旅行队将中国和安提阿以及地中海的沿海地区连接在一起。从长安到这些地方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中国南部的第二条路线穿过也门缅甸印度,然后重新加入北方路线。[16][17]

公元前30年,埃及被征服后不久,地中海新霸主古罗马和亚洲之间的正常贸易开始。这种贸易以罗马人对来自远东丝绸的欲望为市场,之后,由帕提亚人再重新将丝绸卖给罗马人。因为经济与道德原因,罗马元老院无法禁止穿戴绸衣。进口中国丝绸导致大量黄金流出罗马。这种高级品以致后来丝绸衣服被认为是一种颓废和不道德的象征。

中世纪晚期(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穿过丝绸之路的大陆间贸易开始衰落。丝绸之路是中国印度古埃及波斯阿拉伯古罗马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丝绸无疑是来自中国的主要贸易项目,但许多其他商品也被买卖,各种技术、宗教和哲学也在传播,淋巴腺鼠疫(黑死病)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染开来。一些其他的商品交易也开展起来,包括丝绸、缎、和其他精细面料、麝香、香水、香料、药品、珠宝、玻璃器皿、甚至大黄等奢侈品,还有奴隶[19]。中国交易丝绸、茶和瓷器;而印度交易香料、象牙、纺织品、宝石和胡椒;罗马帝国出口黄金、白银、细玻璃器皿、酒、地毯、珠宝等。虽然“丝绸之路”这个词意味着一个持续的的旅程,但很少有人能从头至尾地穿越它;在大多数情况下,货物是被一系列的代理商以不同的路线转运,然后在绿洲城镇的繁华街市被买卖[19]。古代主要的贸易商是印度和大夏的商人,然后是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中亚粟特的商人,再后来是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

丝绸生产的传播 编辑

 
伊朗国家博物馆内储藏的伊朗早期伊斯兰阶段萨珊王朝授意的双面绸,饰有翼狮和生命树。

虽然丝绸在整个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早已闻名遐迩,但中国能在丝绸生产方面保持着一种几近垄断的地位。日本弥生时代百济(新罗)给应神天皇的贡品里有两个从吴国来的缝织人。[20]后来应神天皇复遣阿知使主前往吴国求缝工女。[21]雄略天皇在位期间,阿知使主带回汉织女、吴织女。[22][23][24]隋唐时期,养蚕技术通过频繁外交的交换而更大规模地被引进飞鸟奈良时代的日本。

从公元前4世纪起,通过那些用黄金象牙匹或宝石交换丝绸的商人,丝绸开始到达希腊世界。在通往罗马帝国的边界上,丝绸成为估算不同产品价值的货币标准。希腊化时代的希腊欣赏高品质的中国商品,因而不遗余力地在地中海盆地种植桑树和饲养桑蚕。萨珊王朝的波斯控制着运往欧洲和拜占庭的丝绸贸易。据第一个得到丝绸的希腊人斯特拉波所说,希腊语中“丝制的”这个词是"σηρικός"。它来自“赛里斯”(Seres,Σῆρες)这一名称。希腊语衍生出拉丁语"sericum"、古英语"sioloc",以及中古英语里的"silk"。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人以及之后的罗马人以“赛里斯”称古代的中国[25]

 
查士丁尼一世派出的修道士送桑蚕给他。

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故事[26],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才获得首批桑蚕卵。他已派出两位聂斯脱利修道士到中亚,因而他们能把桑蚕卵藏在竹罐里偷运给他。而在这两位修道士的照顾下,虽然桑蚕没有在到达之前结茧,但蚕卵依然孵化。凭借东罗马帝国要发展一个巨大丝绸行业的意图以及运用从萨珊王朝学到的技术,拜占庭教堂因而能给皇帝制造织物。虽然这些修道士在织物方面有着合法的控制权,但东罗马帝国继续从地中海其它城市中心进口丝绸。[27]拜占庭技术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在于制造加工的结果,而是对表演和装饰所付出的谨小慎微的关注。他们使用的编织技术来自埃及。五世纪开始出现首批简单织机的简图。[28]

凭借逐渐扩大的征服,阿拉伯人把养蚕业传播到整个地中海沿岸。这些地区还包括非洲西班牙西西里岛。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工业。[29]拜占庭和穆斯林各种品质的织丝中心彼此影响,这已使得极少传世样品鉴定和日期很难准确描述。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城市安达鲁西亚(西班牙的一个自治区)和卢卡(意大利的一个城市)的仿制品。[30]

与此同时,中国人失去丝绸生产的垄断地位,不过,他们在唐朝时把自己重新建立成为主要丝绸供应者,并于宋朝时大规模工业化制造丝绸产品。[31]中国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向欧洲和近东出口高品质丝绸。

很长时间之后,丝绸生产技术随着十字军东征开始向整个西欧传播。1147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正在集中所有的努力进行第二次东征时,诺尔曼国王西西里岛的罗杰二世却袭击拜占庭帝国的两个重要丝绸生产中心——科林斯底比斯。他们掠夺粮食和丝绸生产的基础结构,并把所有的工人驱逐出境而去巴勒莫(西西里岛西北部城市),因此,这也导致诺尔曼丝绸工业开始繁荣。[32]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的洗劫导致该城及其丝绸行业的衰落,而许多技术工人在十三世纪早期离开这里。[29]在君士坦丁堡的两千名熟练织布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国内丝绸行业。许多工人也选择在阿维尼翁法国东南部城市)定居而为阿维尼翁教宗们提供丝绸产品。

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开始,意大利西北部的卢卡国丝绸工业突然开始繁荣。这是由于西西里人、犹太人和希腊人沿着许多其他移民的周边城市而移民到意大利南部。[33]随着东方国家里许多意大利贸易站的消失,中国丝绸的进口急剧下降。由于为满足富人和强大的资产阶级对奢侈织物的需求,卢卡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城邦不久开始向欧洲所有地区出口丝绸。1472年,单单佛罗伦萨市便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纺织工人。

相互影响 编辑

 
1760—1770年里昂的法国丝锦缎

丝绸由各种野生和家养鳞翅目昆虫孵化的卵而逐渐长成的幼虫吐丝而成。而许多国家也生产野生丝绸,中国人由于拥有丝绸生产最佳物种——蚕属野桑蚕(学名Bombyx mandarina)和其驯养的后代蚕属家蚕(学名Bombyx mori),是首批开始大规模生产丝绸的人。据北宋秦观的《蚕书》记载,当时中国已有一种称为缫车缫丝机器。蚕茧先被放在一大盆热水里,丝线通过微小的指导环而离开大盆,并由前后运动而被绕在一个大线轴上。[11]但中国早期关于纺织技术运用的信息很少。汉代时很可能是使手摇动纺车。1210年的《蚕织图》首次描绘出纺车图像。而由元朝王桢所著、1313年成书的《农书》中则首次记载水转大纺车

后来人们更解使用过的织机。大约1210年编撰的《农桑辑要》有着丰富的图片和说明,而且许多信息和丝绸有关。[34]这本书再三强调,中国的织机比其它所有的织机都要高级的多。书中讲到两种工人不需要用手摇动的织机:一种是源于欧亚的拉花机,另一种被认为是源于东亚的踏板织机。当然,还有许多创造于十二和十三世纪的织机简图。当观察地更仔细些,人们可以看得出欧亚织机之间的许多相似性。自晋朝以来,有关丝缎存在的记录十分良好,而且自公元前二世纪以来,四轴织机和其它发明,使得人们可以创造出丝锦缎。

中世纪丝绸 编辑

一种更丰富的奢侈品 编辑

 
普罗旺斯一棵成熟的桑树。

中世纪的全盛时期以继续运用原有的丝绸生产技术为特点。那个时期,既没有材料方面的任何改变,也没有生产工具方面的革新。虽然十三世纪的改革要大而且更重要,但十世纪至十二世纪期间,各种小的改革也已经开始涌现。短期内,新的织物开始出现;棉花也都有各自特别的生产技术。自罗马时代即已闻名的丝绸仍然是一种稀有而昂贵的材料。[35] 希腊和叙利亚(六世纪到八世纪)的拜占庭的养蚕场以及在西西里岛和西班牙(八世纪到十世纪)养蚕的的阿拉伯人能够大量提供这种奢侈物品。[35]

改进后的技术 编辑

 
沙特尔主教堂花窗玻璃片上首次描绘的一辆纺车。

十三世纪的丝绸业已经拥有一项日新月异的技术,并且经历很多重大的变化。纺织工业的进展很可能和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壹起作为一个整体,是这些技术进步背后的动力。丝绸由于这一点而在历史上确实占有特殊地位。[36]

从十三世纪开始,丝线缩绒的原始方式已投入使用。1221年加兰的约翰英语Jean de Garlande的字典和1226年厄特让·布瓦洛英语Étienne Boileau的《商人手册》列举很多可能已经是并纱机的设备。1270年至1280年期间,那些在博洛尼亚使用的器械进一步被完善。从十四世纪开始,许多文献间接提到相当繁杂的设备的使用。[37]

原来为丝绸工业开发的绕线轮英语Reel现在有更多的用途。纺车留存的最早描述是沙特尔主教座堂的一扇花窗玻璃[38]各种筒管和经纱机器在沙特尔大教堂的花窗玻璃上和科隆哥特式大教堂的湿壁画上一起出现(约公元1300年)。齿型整经机很有可能是由丝绸工业创造的;这种机器不仅容许经纱更均匀壹致而且容许经纱有更长的长度。[37]

从十四世纪末开始,黑死病的破坏毫无疑问导致该行业向廉价的技术转变。行会早期完全禁止的许多事情现在却是司空见惯之事(用低品质的羊毛,梳理英语Carding等)。而丝绸行业内,使用水力的工厂不断增加,到十五世纪为止,卡拉布里亚的约翰(Jean le Calabrais)设计的织机几乎得到普遍的使用。[39]

法国丝绸工业 编辑

 
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的一幅图片, 展示养蚕和丝绸生产的不同步骤。

意大利的绸布非常昂贵,原因在于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都很贵。意大利的工匠证明无法跟上法国时装的急切需求,因为法国时装不断地要求更轻且价格更便宜的材料。[40] 这些材料被用于服装,而服装生产也开始在本地完成。然而,意大利丝绸在那些最珍贵的丝绸中还是长期存在下来,而且大部分用于装饰以及染上绚丽的色彩。

里昂效仿当时已经成为奢侈纺织品工业的中心的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卢卡等),在法国市场获得类似的功能。1466年,国王路易十一决定在里昂发展国家丝绸工业。面对里昂居民的抗议,国王让步并将丝绸制造业转移到图尔市,但图尔市的丝绸工业保持在相对不太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宗旨是削减法国和意大利的贸易逆差,因为这个贸易逆差导致法国每年损失四十万到五十万金埃居 (埃居为法国古货币)。[41] 大约1535年,在弗朗索瓦一世的统治下,两位商人斯蒂温·蒂尤凯(Étienne Turquet)和巴泰利米·纳里斯(Barthélemy Naris)被授予皇家宪章,来发展里昂的丝绸贸易。1540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授予里昂城拥有丝绸生产的专营权。从十六世纪开始,里昂成为欧洲丝绸贸易的首都,尤其是生产许多名牌时装。[42] 由于获得信心,里昂生产的丝绸开始放弃原来的东方风格,取而代之的是他们自己的强调风景画的独特风格。成千上万的工人,特别是丝绸工人投身于这项蓬勃发展的工业。17世纪中叶,里昂有壹万四千多架织布机在运作,而丝绸行业也养活该城三分之一的人口。[42]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普罗旺斯经历一次养蚕业的繁荣。这次繁荣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普罗旺斯生产的大部分丝绸向北运往里昂。维安茹尔当堡是从后来已经消失的桑树种植园中获益最多的位于吕贝宏的两个市镇[43] 在国内制度的统治下,人们在家工作,丝绸纺织和丝绸处理雇佣很多人,并且增加工人阶级的收入。

法国向其它国家传播 编辑

 
吕贝宏的一块原桑蚕地。

亨利四世统治下,英国也开始寻求发展丝绸工业,但一直到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南特敕令的撤销,才出现机会,成千上万的法国胡格诺派教徒开始移民到英国以逃避宗教迫害,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熟练的织布工和养蚕专家。包括斯皮塔佛德在内的一些地区见证许多高品质的丝绸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的产品和欧洲大陆丝绸的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的色彩不同。[44] 不过,英国的气候英语Climate of the United Kingdom阻碍英国国内的丝绸贸易主导全球丝绸业。

自1619年起,在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统治下,许多人想象著在美国的各个英国殖民地英语Colon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发展丝绸工业。然而,这些殖民地的丝绸工业从未发展为很大的丝绸行业。同样,丝绸被引入许多其它国家,包括墨西哥,该国于1522年由科尔特斯引进丝绸工业。这些新丝绸工业只有极少数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45]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丝绸 编辑

 
戴维·吕德斯(1759)绘制的玛丽亚·伊万诺夫娜·塔季希瓦的肖像,
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展示塔季希瓦女士穿着棱纹丝绸服。

工业革命的开始 编辑

由于取得举世瞩目的技术创新,纺织行业大规模的迅速发展,象征大不列颠棉花行业领导的工业革命开始。在工业革命早期,织物生产的不同阶段之间往往有些技术创新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却鼓励互补性的创新。比如,纺纱技术的发展比编织技术要快地多。

然而,丝绸行业并没有从纺纱的技术创新中获得任何利益,因为丝绸自然而然地已经是丝线。织丝锦缎、银锦缎和金锦缎英语Brocade需要非常谨慎而且精确的加工过程,因为每个颜色的丝线需要其自己专用的梭子英语Shuttle (weaving)。17世纪和18世纪,丝绸生产在简单化和标准化方面开始取得进步,还有很多进展也在不断取得。1775年,布香(Bouchon)和福尔肯(Falcon)的打孔卡织布机出现。后来,雅卡尔·德·沃康桑(Jacques de Vaucanson)改善这种织布机。再后来,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Marie Jacquard)提高福尔肯(Falcon)和沃康桑(Vaucanson)的设计,引进完全创新的雅卡尔织机。这种织布机容许一系列穿孔卡以正确的顺序进行机械加工。[46] 而且,雅卡尔织机的这些穿孔卡是现代计算机的直接前身,因为它们提供一种可编程的(有限)形式。这些穿孔卡本身被运用到计算机,而且非常普及,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们旧到不能再用才逐渐消失。从1801年开始,由于雅卡尔织机的有效性,织花技术变得高度机械化。雅卡尔织机背后的系统方法甚至容许复杂的设计得以大规模生产。

但是,雅卡尔织机立即受到工人们的谴责。他们指责雅卡尔织机导致失业,但被发明后不久,雅卡尔织机对丝绸行业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非常重要。1806年,该织机被宣布为公共财产,而雅卡尔被授予退休金并拥有每架织机的版权使用费。1834年,单单里昂便有总达2885台雅卡尔织机。[42] 1831年,里昂丝绸工人起义英语Canut revolts预示著工业革命中许多更大的工人起义。里昂丝绸工人占领里昂市,直到苏尔特元帅领导的军队进行血腥的镇压,他们才得以放弃。1834年里昂发生和第一次起义相似的第二次丝绸工人起义。

欧洲丝绸工业的衰落 编辑

1845年,首批桑蚕疾病开始出现,并造成一次流行。蚕微粒子病由家蚕微孢子虫(学名微粒子虫属家蚕种Nosema Bombycis)引起,多角病由病毒引起,吃到受感染的桑叶而引起的蚕软化病英语flacherie,或由白僵菌属真菌球孢白僵菌(学名Beauveria bassiana)引起的白僵病就是其中的几种。这些疾病开始大规模的散布,而且在袭击桑蚕之后,其它病毒开始感染桑树。作为法国农业部长的化学家让-巴蒂斯特·安德烈·杜马(Jean-Baptiste Dumas)负责阻止这些疾病的散布。面对养蚕业的求助,他请路易斯·巴斯德于1865年开始研究这些疾病。[47]多年来,巴斯德一直认为微粒子病不是一种传染性疾病。1870年,他改变观点并订立抑制疾病散布的措施。

然而,桑蚕茧价格的上升,和19世纪资产阶级服装对于丝绸需求的下降,导致欧洲丝绸行业的衰落。1869年,苏伊士运河修筑通航和法国丝绸短缺,导致亚洲丝绸进口价的下降,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丝绸。[48]

长萧条时期(1873-1896年)开始,里昂的丝绸生产已发展为全工业化,而手动织机则迅速消失。19世纪是以化学进步而引起纺织工业发展为其特点。苯胺的合成法被用于制造苯胺紫染料,而奎宁(或金鸡纳碱)的合成法则被用于制造靛蓝染料。1884年,伊莱尔·德·夏杜内伯爵(Count Hilaire de Chardonnet)发明了人造丝,并于1891年创立一间生产人造丝(粘胶)的工厂。人造丝的成本低廉许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天然丝绸。

现代丝绸 编辑

欧洲危机之后,日本养蚕业透过现代化的方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国。意大利成功地从经济危机中再次回升,但法国却再也没有恢复。欧洲的城市化过程中,许多法国和意大利农业工人离开丝绸行业,前往利润更多的工厂效力。从日本进口的生丝,得以填补欧洲丝绸的空缺。[6] 以前为原材料(蚕茧和生丝)出口国的亚洲国家。逐渐开始出口越来越多的成品服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本的丝绸供应被切断,西方国家被迫寻找替代品。这时合成纤维尼龙等代替丝绸而被用于制作降落伞长筒袜等产品。即便丝绸仍旧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但许多失去的市场,已无法重新获得。[6] 战后的日本透过技术改进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市场政策,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丝出口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6] 合成纤维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放宽,导致日本丝绸行业的衰落,而且到1975年为止,日本已不再是丝绸的净出口国。[49]

 
中国和田的一名造丝妇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凭着最近的经济改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1996年,中国生产世界总产量81,000吨中的58,000吨丝绸,其次是印度的13,000吨,现在日本的丝绸产量已经很少,只有2500吨。1995年至1997年之间,为提高丝绸的价格,中国将丝绸产量下降40%,使人们不禁回想起以前的物资短缺。[50]

200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然纤维年英语International Year of Natural Fibres,以便提高丝绸和其他天然纤维的形象。

脚注 编辑

  1. ^ Vainker, Shelagh. Chinese Silk: A Cultural Histor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17. ISBN 0813534461. 
  2. ^ Tang, Chi and Miao, Liangyun, "Zhongguo Sichoushi" ("History of Silks in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edia of China, 1st ed.
  3. ^ Textile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Asian art.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4. ^ 4.0 4.1 4.2 4.3 4.4 4.5 (法文) Charles Meyer, Des mûriers dans le jardin du mandarin, Historia, n°648, December 2000.
  5. ^ 5.0 5.1 5.2 (法文) "Soie'" (§2. Historique), Encyclopédie Encarta
  6. ^ 6.0 6.1 6.2 6.3 The History of Silk. The Silk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2007-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7. ^ 7.0 7.1 7.2 王邦维. 蚕种何以西传,丝绸路上的“东国”公主. 澎湃新闻网. 澎湃新闻·私人历史. 2015-04-13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8. ^ Hill (2009), "Appendix A: Introduction of Silk Cultivation to Khotan in the 1st Century CE.", pp. 466-467.
  9. ^ (法文) Jean-Noël Robert. Les relations entre le monde romain et la Chine : la tentation du Far East. clio.fr. [May 6,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2). 
  10. ^ Pliny the Elder, Naturalis Historia 11.xxvi.76
  11. ^ 11.0 11.1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455
  12. ^ Plous, Estelle. A History of Silk Maps. TravelLady Magazine. [200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13. ^ Liu (2010), p. 12.
  14. ^ 明·万历本《金瓶梅
  15. ^ 15.0 15.1 History of Silk. Silk road Foundation. [200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5). 
  16. ^ (法文) "Histoire de la Route de la soie",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17. ^ (法文) Charles Meyer, "Les routes de la soie : 22 siècles d'aventure", Historia, n°648 December 2000.
  18. ^ 塞内卡, Declamations Vol. I.
  19. ^ 19.0 19.1 Wood, Franci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第9, 13–23页. ISBN 978-0-520-24340-8. 
  20. ^ 古事记》中卷“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人名)吉师(新罗官名)。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又贡上手人韩锻。名卓素。亦呉服西素二人也。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
  21. ^ 《日本书纪·应神纪》:“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于吴,令求缝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丽国,欲达于吴。”
  22. ^ 日本书纪·雄略十四年》:“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
  23. ^ 《日本国志》:“应神帝之初,得《论语》、《千文》于百济王仁。四十一年庚午,复遣阿知使主、都贺使主于吴,二人,汉孝灵皇帝之后也,魏受禅后,辟乱至倭。考庚午即西晋永嘉四年,其日吴者,意当时就吴地求之也。此事载日本《应神本纪》。求织缝女。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及得工女还”。
  24. ^ Cook, (1999), p.144.
  25. ^ 《文明》杂志. 他者的中国梦开端:赛里斯.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3-12-23 [2015-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26. ^ Paul Halsall. Procopius shows how the silk industry 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the Orient.. 福坦莫大学. [2015-07-28]. [永久失效链接]
  27. ^ (法文) Catherine Jolivet-Lévy and Jean-Pierre Sodini (2006), "Byzance",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28. ^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435
  29. ^ 29.0 29.1 (法文) Anne Kraatz, Marie Risselin-Steenebrugen, 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 and Madeleine Paul-David (2006), "Tissus d'art",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30. ^ David Jacoby, "Silk Economics and Cross-Cultural Artistic Interaction: Byzantium, the Muslim World, and the Christian West", Dumbarton Oaks Papers 58 (2004), pp. 197-240.
  31. ^ Heleanor B. Feltham: Justinia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ilk Tra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 34
  32. ^ (法文) Georges Ostrogorsky, Histoire de l’état byzantin, Payot, 1956, reedited in 1977, ISBN 2-228-07061-0
  33. ^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551
  34. ^ Joseph Needham, Francesca Bray, Hsing-Tsung Huang, Christian Daniels, Nicholas K. Menzies,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72 ISBN 0-521-25076-5
  35. ^ 35.0 35.1 Xinru Liu, Silk and Religion: An Explorat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the Thought of People AD 600 - 12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8.
  36. ^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553
  37. ^ 37.0 37.1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557
  38. ^ Ronan (1994), 68,
  39. ^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639
  40. ^ (法文) Autour du Fil, l'encyclopédie des arts textiles
  41. ^ (法文) Georges Duby (ed), Histoire de la France : Dynasties et révolutions, de 1348 à 1852 (vol. 2), Larousse, 1999 p. 53 ISBN 2-03-505047-2
  42. ^ 42.0 42.1 42.2 (法文) Gérard Chauvy, "La dure condition des forçats du luxe", Historia, n°648, December 2000
  43. ^ (法文) Guide Gallimard - Parc naturel LUBERON
  44. ^ Thirsk (1997), 120.
  45. ^ Peter N. Stearns, William Leonard Lang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Books, 2001 p. 403 ISBN 0-395-65237-5
  46. ^ (法文)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p.718
  47. ^ "Louis Pasteu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rosoft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2009-11-01.
  48. ^ A. J. H. Latham and Heita Kawakatsu, Japa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Asian Economy p. 199
  49. ^ The Cocoon Strikes Back: Innovative Products Could Revive a Dying Industry. Japan Information Network. 2000 [October 2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50. ^ Anthony H. Gaddum, "Silk", Business and Industry Review, (2006).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参考资料 编辑

主要来源:

  • Bertrand Gille. Histoire des techniques, Gallimard, coll. La Pléiade, 1978 (ISBN 978-2-07-010881-7)(法文)
  • 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上的德尼·狄德罗达朗贝尔的介绍(法文)
  • Catherine Jolivet-Lévy et Jean-Pierre Sodini, "Byzance",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2006. (法文)
  • "La Soie, 4000 ans de luxe et de volupté", Historia, n°648, décembre 2000. (法文)
  • Ron Cherry, "Sericultur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
  • Cook, Robert. Handbook of Textile Fibres Vol. 1: Natural Fibres. Cambridge: Woodhead, 1999.
  • "Silk",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Soie", Encyclopédie Encarta (法文)
  • Hill, John E. (2009) Through the Jade Gate to Rome: A Study of the Silk Routes during the Later Han Dynasty, 1st to 2nd Centuries CE. John E. Hill. BookSurge,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ISBN 978-1-4392-2134-1.
  • Anne Kraatz, Marie Risselin-Steenebrugen, Michèle Pirazzoli-t’Serstevens et Madeleine Paul-David, "Tissus d'art", i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2006. (法文)
  • Liu, Xinru (2010). The Silk Road in World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6174-8; ISBN 978-0-19-533810-2 (pbk).
  • Toshiharu Furusawa, "The history of Sericulture in Japan – The old and innovative technique for Industry-", Center for Bioresource Field Science, 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df[永久失效链接])
  • "Métiers agricoles - Magnaniers", Institut supérieur de l'agroalimentaire [2](法文)
  • Ronan, Colin. The Shorte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4. (法文)
  • Thirsk,Joan (1997)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A History from the Black Death to the Present Da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7.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