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纽研究结论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无正齿
娘日归泥
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照二归精
照三归知
古无邪纽

古无正齿音汉语音韵学钱大昕研究所得的一个理论,即上古汉语中没有正齿音照组声母中古汉语前期存在两组正齿音声母,在等韵学中分别称作“照二”“照三”。“照二”是庄系,即庄、初、床、疏四个声母;“照三”是章系,即章、昌、船、书、禅五个声母。故而出现“照三归端”、“照二归精”二说。

黄侃(1886年-1936年)在《黄侃论学杂着·声韵略说》指出“由精而变者,曰庄;由清而变者,曰初;由从而变者,曰床;由心而变者,曰邪,曰疏。”即是“照二归精”之说,中古前期出现的庄、初、床、疏四个声母上古时归于精、清、从、心四个声母。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指出“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由于不同的上古声母,随着时代的演变,会出现不同的声母。正齿音“章”“昌”“船”“书”“禅”,即属“章”系的声母在中古前期出现,上古时这些正齿音接近舌头音“端”“透”“定”。《水浒传. 武松打虎》一文“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有虎。”黄岳洲在《文言虚字声类义训》中指出,“端的有虎”便是“真的有虎”,“端”在“端”母,“真”在“章”母。“真”便是“端”,可见“古无正齿音”的证据可在古典文学著作中找到。

上古声母(沙构拟)在中古汉语(切韵音)表现
表中字母为中古音白一平转写对应的国际音标
表中汉字为《切韵考》字母
上古音类 全淸 次淸 全浊
上古开 上古合 次浊 淸鼻
牙音
三i

t-
tɕʰ 常/禅 ɡʲʷ -- ɕ (只需*ŋ̊e - -
* kʰʲ ɡʲ ŋʲ - -
ʕ k̠ʰ ɦ̟ ŋ
喉音 ʔ - ʔ
ʔʲ [ ɕ] 喩四 ɦʲ 喩三 ɦʲʷ ʔʲ
边音 ɕ - -
ʈʰ
ʕ ( ɖ)


d

?
舌音 t n ɺ[]
ʈ ʈʰ ɖ ɳ ʈʰʲ (三等) []
tɕʰ 常/禅 ȵ [ ɕ] ʈʰʲ[] x̠ʲ [ ɕ]
s-舌音 ɕ ʑ[] s (生?) tsʰ (生?) tʂʰʲ[] ʂ[]
tʂʰ []
ʕ
ts tsʰ dz tsʰ
齿音 * - s -
tʂʰ ʂ
s-喉音 ʐ -- -
s [ ɕ] z
唇音 * p b m x [ ɕ]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