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方郡

(重定向自帶方縣

带方郡是204~313年的百余年间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中西部设置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地方据点。统辖由乐浪郡南部分割出的数县(晋代为七县-《晋书・地理志》)与濊族、南方的韩族诸国、东南海上的倭国等区域。东汉西晋时代对此郡的经营增强了对韩、倭等东夷的后进区域的影响,朝成为直辖领后起了中原文化的窗口的重要作用。郡首长为太守,下属官吏及军队所在地为郡治。带方郡治处于乐浪郡治(今平壤)以南,但具体位置存在不同说法。

西元三世纪的朝鲜半岛政治地图
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时代无文土器
传说
时代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鲜
古朝鲜 辰国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三国
时代
三韩 汉四郡
乐浪
带方





三国

时代
伽倻



熊津·安东
统一新罗 渤海
属地
后三国
时代
新罗 后百济 后高
句丽
高丽王朝
属地
征东行省 辽阳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朝鲜王朝
大韩帝国
朝鲜日治时期
盟军托管时期
驻朝美军政厅 苏联政厅·北朝鲜委会
大韩民国
(韩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
电影史 · 韩医史
陶瓷史 · 戏剧史
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

朝鲜半岛主题

历史

编辑

公孙氏创立带方郡

编辑

东汉末年,中平六年(189年)辽东太守公孙度扩张势力,侵吞汉朝郡县统治无法达到的朝鲜半岛地域,将乐浪郡治(今平壤附近)置于自己管理之下。其子公孙康建安九年(204年)将乐浪郡(部分原属真故地(公元前82年真番郡被并入玄菟郡,玄菟郡郡治从沃沮西迁至高句丽县,沃沮(原属玄菟郡)和临屯郡并入到乐浪郡,后来玄菟郡郡治又迁至高句丽县的西北,设立乐浪南部都尉/乐浪东部都尉(皆不知何时所置),真番故地又从玄菟郡划归乐浪郡南部都尉管辖))十八城的南半,屯有县(可能为今黄海北道黄州)以南荒地划分为带方郡,征讨当地原有的韩、濊族等势力(“是后倭韩遂属带方”-《三国志・魏书》),建立了朝鲜半岛南半的统治体制。郡治为管辖周围数十县的军事、政治、经济的大型城塞都市。公孙康不久服属于曹操,被任命为左将军、襄平侯,带方郡亦被追认为东汉的郡。

公孙康死后,因其子公孙渊尚幼,康之弟公孙恭继其位,被魏文帝曹丕封为车骑将军、襄平侯。公孙渊长成之后,于太和二年(228年)夺叔父恭之位,又得到魏的承认,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然而公孙渊不满足于魏所授大司马、乐浪公的地位,于景初元年(237年)宣布独立,于辽东襄平城自称燕王。带方郡与乐浪郡此时皆属燕。

次年(238年)魏太尉司马懿率四万军队围襄平城,最终灭公孙渊及其子修。此前,带方郡形式上经历了“后汉-魏-燕”的所属的变迁,而事实上一直处于公孙氏之治下。对于服属于带方郡的韩、倭诸国而言,受公孙氏的根据地辽东的影响最大,而与东汉与魏时期昌盛的中原文化的交流,反而由于带方郡的统辖受到了一定阻碍。

魏的直辖经营

编辑

与襄平城攻城战同时,魏明帝分别任命刘昕与鲜于嗣为带方太守、乐浪太守,派遣二人率军秘密由山东半岛渡黄海前往朝鲜半岛,控制了带方郡与乐浪郡。带方郡由此成为魏的直辖地。太守刘昕赐与周边的韩、濊族的首长邑君或邑长的印绶,与之建立了册封关系。邪马台国卑弥呼亦于景初三年(239年)6月向带方郡派遣朝贡使难升米。当时太守刘夏派官吏陪同难升米一行前往洛阳。

正始元年(240年)太守弓遵遣属下奉魏明帝诏书与印绶访倭国。正始六年(245),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因为领东(今咸镜南道江原道一带)的秽归属句丽,起兵讨伐。不耐侯等投降。

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高句丽濊貊国的那奚等数十国纷纷率其部族投降,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本来统辖韩国箕子朝鲜(前1122年/武王十三年(箕子受封,前来朝觐洪范)-前195年,后被卫氏朝鲜(前195年-前107年,国土除原先箕子朝鲜外,还有真番/临屯/沃沮/夫余/高句丽/辽东郡(治所襄平)东部都尉涉何所辖,治所武次丹东)))取代(前107年成巳被杀,王险城攻破,朝鲜灭亡))的准王朝鲜国同时称王,后与真番同时归属燕国(自造阳至襄平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长城一直修到真番,除盖国外,秽貊都归属国)在三韩之地建立韩国自称韩王,后三韩人重建辰国秦朝时建立)自称辰王,故此时三韩亦称韩国,东时归乐浪管辖,东汉末/三国时归带方管辖),想把归属弓遵的带方郡管辖的辰韩十二个国家中的其中八个国家划给乐浪太守刘茂管辖,官员翻译有错,臣智故意激怒韩国人,于是攻击带方郡的崎离营地,当时带方太守弓遵/乐浪太守刘茂出兵还击,弓遵战死,带方/乐浪两郡于是灭了韩国。

正始八年(247年)拜不耐为不耐。同年太守王颀接到倭国使者关于邪马台国与狗奴国交战的报告。魏最终决定不参与战争,仅遣塞曹掾史张政携魏少帝的诏书与黄幢前往。

当时频繁的长官调动(八年间四任太守)据推测为为防止带方郡军阀化与新的公孙氏的出现。

带方郡的沦陷

编辑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韩国复国,有些韩国人还祭祀箕准。西晋时代,带方郡辖下有带方、列口、南新、长岑、提奚、含资、海冥七县(《晋书・地理志》)。

永康元年(300年)发生八王之乱建兴元年(313年)初,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丽美川王/好壤王高利(乙弗利/乙弗/忧弗)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313年被传统观点认为是高句丽据有乐浪郡的开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已,并无占领乐浪郡的记载;《三国史记·百济本纪》也无百济占带方郡的记载。

而342年冬慕容皝丸都之后,故国原王派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乐浪在此时在前燕的协助下被收回。根据《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记载:“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带方郡,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张统带走的一千余户只是乐浪、带方的一小部分,313年后,至少六千多汉户居民继续留在乐浪、带方。根据现在乐浪故地发现的4世纪和5世纪初的带有东晋年号和官衔的汉人墓铭和砖铭证明313年后到5世纪初,乐浪、带方的汉人城镇和地方政权组织继续奉东晋正朔,东晋还任命当地势力佟寿为昌黎、玄菟、带方太守。不过东晋年号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百济没有占领带方郡,因为百济向来是奉南朝为正朔的,用南方年号。

371年,当时的百济世子近仇首王率3万军队拿下乐浪并处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百济短期获得乐浪、带方,公元384年,枕流王晋孝武帝册封为带方郡王。后高句丽好太王多次大败百济,百济势力被逐出了乐浪、带方,当地也再无在此后仍然使用东晋年号的文物。公元427年前后,百济继续争夺乐浪, 带方两郡的控制权。直至公元475年,高句丽长寿王攻破百济首都汉山城,杀百济盖卤王,并吞汉江流域。百济首都慰礼城被高句丽攻陷。乐浪、带方被高句丽彻底控制。人民多逃亡倭国成为渡来人

行政区划

编辑

带方郡治址位于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内出土有东汉到西晋的纪年砖,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发现的墓砖上有“使君带方太守张抚夷砖”的铭文。所属昭明县治址位于黄海南道信川郡土城里,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砖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长造”的铭文。长岑县治址位于信川郡凤凰里,发掘出土“守长岑县王君,君讳乡,年七十三,字德彦,东莱黄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师王德造”的铭文。

县名 守尉治所 县治所在地 异名 备注
含资县 朝鲜黄海北道瑞兴郡
带方县 郡治 朝鲜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古唐城[1]
海冥县 朝鲜黄海南道海州市一带 海桓(新莽
列口县 朝鲜黄海南道殷栗郡大同江入海口南岸 列水入海处得名。
长岑县 朝鲜黄海南道长渊郡北
昭明县 原乐浪南部都尉治所[2] 朝鲜黄海南道信川郡北 南新(晋代
提奚县 朝鲜黄海北道平山郡西南 提翼[3]

与倭国关系

编辑

带方郡沦陷后,只留下带方的地理概念。在好太王碑出土后,404年倭国侵略百济,进入带方界(旧带方郡的边境?),与当时的高句丽发生战争,倭国损失了无数的将领士兵[4]

参考文献

编辑
  •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 晋书・地理志

参见

编辑
  1. ^ 1917年9月《朝鲜总督府古迹调查报告》,见《朝鲜史大系》卷2
  2. ^ 据《汉书》地理志,西汉末年昭明为乐浪南部都尉治所,据此可推定真番都尉治昭明。
  3. ^ 陈直《汉书新证》云《世界考古学大系》第七册载有提翼长印,则提奚或为提翼之误。
  4. ^ 池上裕子、小和田哲男、小林清治、池享、黒川直则编‘クロニック 日本全史’(讲谈社、1995年)69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