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缅孤军

部队
(重定向自泰北孤军

泰缅孤军,又称泰北孤军,泛指因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从1949年到1954年间自云南省退入缅甸北境的中华民国国军。现居于泰国北部边境,与缅甸、老挝交界地带,今多简称“孤军”。

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第三军、第五军
存在时期1949年-1980年代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云南省广西省贵州省(至1949年)
缅甸 缅甸联邦孟果、大其力(至1961年)
 泰国美斯乐唐窝
效忠于 中华民国
部门 中华民国陆军第八军第237师、第二十六军第93师
种类轻装步兵
功能原属中华民国国军,后转为泰国地方防卫式、支援型、非正式武装团体
规模起初约20-30万人员
其中约8万-10万正规军,难民及眷属无数
直属 中华民国国防部
驻军/总部陆军司令部
别称孤军
光武部队
专用颜色草绿色制服
进行曲陆军军歌
装备
列表:
参与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
缅甸内战
老挝内战
泰国内战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蒋中正
著名指挥官李国辉
李弥
柳元麟
段希文
李文焕
雷雨田
标识
臂章中华民国陆军

孤军早期主力来自李弥率领的第八军第二三七师余程万率领的第二十六军第九十三师。原本为国军抗日正规军、滇桂黔省府军、滇桂黔省防卫军、滇桂黔省关隘边防军、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队等西南地区的武装部队。因为时任云南省主席卢汉领导叛变投共,各省、县、市、乡、镇等逃难军官家属被迫自云南广西贵州南部转进境外的泰国和缅甸。新整编的军队称为云南反共救国军,由李弥在曼谷指挥孤军作战,筹措军备。

1953年,李弥在国际压力下奉令回台,并拟定天、地两案。然而虽然明为撤军,实际上却仍在当地发展武力,与中共抗争,与缅军作战。3月8日,李弥在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叶公超邀宴时中风,急送台北市中心诊所诊治,后转送联勤阳明山招待所疗养。依据李弥计划,台北改派柳元麟将军接任总指挥,继续留在当地发展游击武力;但随即因缅甸政府联合国施压而二度撤军,剩余孤军残部由李文焕段希文二位军长改编成第三军、第五军。两位将军曾应泰国需要训练泰军出征协助扫荡苗共泰共,维护泰北安宁。更积功获泰王普密蓬颁授徽章、御赐泰国居留权,巩固孤军在泰北清莱美斯乐等地驻足的必要性[1]

由于早期一部分的将领如李弥后来率领部队撤往台湾,麾下军眷接受中华民国政府安排安居于桃园县平镇乡龙冈的忠贞新村[注 1][3];后期归台的泰缅侨民则多定居于台北双和地区一带。有些军民被分配置在南投县清境农场附近农业养殖。另有少数滞于缅北金三角山区从事各式各样产业。

据孤军遗老指出,当地军人及其眷属总人数仍有七、八万之谱,并且收容了陆陆续续逃离中国大陆之民众;至于中泰缅老边界的华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称约20万,实难以估算。目前泰缅侨民相关事宜以内政部移民署[4]中华救助总会驻泰国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和民间自力成立的“泰缅地区华裔难民权益促进会”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2023年6月26日中华民国国防部组迎灵小组赴泰北地区办理祭祀安灵移灵仪式,同年6月30日迎回台湾即在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中华民国云南反共救国军”(共948名)入祀典礼。[5]

起源

编辑

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中国大陆取得很大军事优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9日,李弥和余程万参加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省政府召开之军政联席会议[6]:13。卢汉宣布投共,但中国西南地区仍有中华民国国军部队选择效忠中华民国。12月12日,李弥答应“反共”,回到第八军[6]:22-23。李弥马上要求进攻省府昆明[7]:24。余程万仍被扣押,第四十四师师长石建中所部进击到昆明以北,包围昆明,两度猛攻后,卢汉于12月14日把余程万送出昆明[6]:26。余程万率领第二十六军向云南南部撤退[6]:27。卢汉的军队包围第八军,第八军在蒙自建水石屏一带布防,并重修蒙自机场,联络国府[6]:27

1950年1月11日,陈赓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文山方向直进河口,封锁中越边界,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主力袭占蒙自机场,汤尧曹天戈石屏元江退却[8]:20。解放军发动滇南战役,意图歼灭国军在云南最后两支部队——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1月14日,李弥和余程万飞往台湾[6]:28。李弥参加3次最高军事会议,报告最高长官愿意留在云南,建立基地[6]:28。1月17日,李弥、余程万和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张群同机飞返第二十六军防地云南蒙自,在海南岛途中,第二十六军已有1个团撤到海口,余程万留下来整顿[6]:29。当晚,李弥通宵召开军事会议,第二天随顾祝同和张群飞往西昌[6]:29。1月19日,解放军第38军在红河县蛮板宜得地区歼灭国军第二十六军主力;1月24日,解放军第13军也在红河东岸追到国军第八军;国军第八军第二三七师师长孙锦贤命令部下炸毁元江铁桥,汤尧曹天戈率领万余人被隔在红河东岸,1月25日全军覆没,汤、曹被囚;2月5日,第二三七师、教导师等被围于圈田街肖家窝,覆灭在即,孙锦贤准备率部投诚,少将团长李国辉溜出师部回到团部驻地水塘[8]:20-21

由于受命防守国军撤退要道元江铁桥的第八军170师师长孙进贤投共(诈降)[注 2],国军约六万人在元江被解放军歼灭。李国辉时为第八军第二三七师709团长,率领约千人突围逃出,但最后仅残存600多人[注 3]

1950年1月18日,国军第二十六军残部被解放军围于宜得,二七八团得以逃脱;1月25日,团长罗伯刚、副团长谭忠率1,200余人进入老挝,3天后进至南堆,200余人相继病倒;再至孟乌大,第二晚上千土人进攻,损兵百余人;2月11日橄榄坝渡过澜沧江,到达景洪[8]:22-23。解放军向元江包抄,李国辉所部陷入重围,以损伤200余人突出重围,到景洪遇上国军第二十六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残部[8]:21-22。2月14日,七〇九团到达车里,两部合为一股,罗作刚部控制着南峤机场,坚持返回台湾;李国辉部控制着勐混勐海,收罗地霸武装[8]:23。国军电台因零件损坏,一时不能发报;2月15日解放军到达勐混[8]:24。2月16日,罗伯刚、谭忠从洛三勐板角附近遁入缅甸;2月17日,李国辉率余部逃向打洛,2月19日突围逃入缅甸,仅600余人[8]:26

1950年3月,李国辉团长的600多人自云南广西贵州南部退至缅甸境内,在孟棒与第二十六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八团副团长谭忠的部队约800多人会合,共约1,500人,这是孤军最早的起源[12]。原计划是通过中南半岛北边的丛林至泰国回台湾,但是与台湾取得联络后,发现计划难以执行而取消。5月,双方部队改编后名为“中华民国复兴部队”,人数已增至3000多人,李国辉、谭忠分别担任总指挥、副总指辉。时第二绥靖区王耀武)参谋长钱伯英、高级参谋长邱耀东、第七十三师长王敬箴、山东田粮处处长郑希再,及陈诚亲信李则芬、中国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裴存藩,都参加李弥游击队[13]

以下是出现过的番号:

  • 第8军
  • 第26军
  • 第41师
  • 第42师
  • 第44师
  • 第93师
  • 第73师
  • 第103师
  • 第169师
  • 第170师
  • 第237师
  • 新编第3师
  • 荣誉第1师

此外还有各地机场警卫军、滇桂黔三省的边防军、省府军、抗日正规军绥靖防卫军等。

滞留缅甸,击败缅甸国防军

编辑

缅甸政府最初对孤军不以为意,但在派官员了解孤军实际情形后,1950年3月13日,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吴奈温景栋举行记者会,表示缅军会解除孤军武装,防止中国的反共武力从缅甸获得军火。缅军指挥官要求孤军于4月30日前撤出缅甸,李国辉不予理会。5月7日,孤军在大其力收到台湾回电:“两电均悉。将军、将军忠于党国,矢志不贰,实为我革命军人之楷模。望驭率部属,克尽职守,以拯国运。”[8]:16-17缅军在景栋实施戒严,准备军事行动。双方在6月3日举行谈判,结果缅军拘禁两位孤军谈判代表丁作韶马鼎臣,缅军于6月8日向李国辉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撤出缅甸,将使用武力,并拘禁景栋的1,700名华裔居民,以免他们协助孤军。李国辉要求缅方释放孤军谈判代表及华裔居民,缅军不要进入大其力。双方谈判破裂[14]:17-20。6月18日,缅军开始“金三角作战”围剿滞缅孤军;谭忠部被围于孟研地区,李国辉部被缅军赶得一路向西;李国辉把七〇九团主力带入泰国境内,在马帮头头马守一处获得部分弹药后,率队从泰境侧击缅军,俘缅军600余人,又率部前去解救谭忠[8]:38-39。6月至8月间,缅甸国防军以空军与炮兵支援地面两万兵力攻击孟果大其力的孤军,被李国辉率部击退,缅军1,500人阵亡,3,000余人受伤,孤军408人阵亡,602人受伤。孤军大败缅甸国防军的消息引起东南亚各国媒体重视,《曼谷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各大媒体刊登《国民党残军大败缅甸国防军》、《李国辉将军是个战神》、《残军的敢死队全歼缅军炮团》等报导,也引起蒋中正的重视[15][16]。到1950年底,滞缅孤军已发展到1万余人[8]:46-47

“云南反共救国军”时期

编辑

云南反共救国军主要在缅、寮边境活动范围,为重新整编各处失散的部队,在猛撒兴建机场,建立云南省反共抗俄大学。这支军队在缅甸境内活动引起缅甸舆论反对,逐渐变成缅甸与反共救国军的战争。反共救国军曾协助老挝王国国王老挝共产党作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纾解朝鲜半岛军事压力,美国传来合作意愿,并欲吸收该部为“自由中国运动”“第三势力”的一环,杜鲁门总统通过“白纸方案”(Operation Paper),中央情报局1951年2月起经由曼谷“东南亚国防用品公司”Overseas Southeast Asia Supply Corporation(SEA Supply)提供武器,由陈纳德民航空运公司空运(最初空投,后来使用新建的猛撒机场)给孤军[17][18]

1951年春,孤军成为直属国防部的“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辖两个师,李弥担任总指挥官,吕国铨(广西容县人,黄埔二期毕业,曾任第九十三师师长[13])少将担任副总指挥;原709团改编为第一九三师,擢升李国辉将军为师长[15][19][16];原二七八团改编为第九十三师,彭程任师长,谭忠任副师长[8]:47

反攻云南

编辑

孤军于1951年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始进行整编装备、筹划补给、招募人力。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进行密集军事训练。

孤军于1951年5至7月正式反攻云南,先攻克沧源耿马、后攻下澜沧双江等14个县市乡,并且在沧源建立国民政府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军事指挥所。

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进驻昆明、大理、楚雄,之后解放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进行反攻。

6月中旬孤军主力在澜沧被解放军彻底击溃,孤军残部分别先后退守耿马、双江等据点。6月下旬耿马、双江先后被解放军反攻,其余孤军残部最后退守沧源军事指挥所。

7月上旬孤军在沧源军事指挥所被解放军大举围攻,孤军击退第一波解放军,由于孤军伤亡惨重,后勤补给不济,人力缺乏而难以再固守据点,在战略考量下,孤军并于二日后全体撤出沧源。在解放军以强大的优势兵力追击进攻下,孤军无力再反攻云南,于7月中旬孤军全部撤出云南。

第一次撤退

编辑
 
2023年6月30日中华民国云南反共救国军英灵在雨中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

1953年3月到4月,缅军出动7,000余人在中共的协助下攻击孤军总部等地,遭孤军击退。[20]同年缅甸与苏联在联合国控告中华民国“入侵”,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孤军放下武器,退出缅甸[21][22][23]。中、美、泰、缅举行四国会议让孤军撤回台湾。后来蒋中正遭受国际舆论压力,表明将该部队解散撤回台湾。

1953年3月8日,李弥在外交部长叶公超的邀宴时中风,造成说话困难[24]:40。5月14日,李弥派柳元麟为孤军代总指挥[24]:48

孤军第一次撤退来台分成三批:[25]第一批(1953年11月7日至12月8日)2,260人;第二批(1954年2月14日至3月21日)3,475人;第三批(1954年5月1日至5月9日)820人。加上其他人员,第一次撤退总人数是6,986人。

1954年5月30日,李弥将军宣布解散云南省反共救国军,然而仍有6,000名孤军留在缅甸,这6,000名留缅孤军被改编为“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26][27]

2012年8月28日,反共救国军其中可考之440名阵亡将士,最终入祀安位进台北圆山国民革命忠烈祠。 2023年6月30日,可考之948名阵亡将士,入祀圆山国民革命忠烈祠[28]

“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时期

编辑

第一次撤退后,1954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原云南反共救国军未撤退部队中较精良的人员重新整编为“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以志愿军名号继续滞留在佤山区域反共作战[29],以表示与中华民国政府无关。

组织

编辑

孤军改编为五个军,1954年10月1日,国防部参谋总长彭孟缉派柳元麟少将出任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总指挥[24]:98

“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总部:

志愿军总部原设在赖朗。1955年1月,缅军发动了“杨芝昂”攻势,志愿军称为“缅东基地保卫战”。5月25日,缅东基地保卫战结束,志愿军击败缅军,总部及五军由赖朗迁往老罗寨[24]:103。1956年6月2日,志愿军总部迁往荡俄(老罗寨)[24]:107。1957年1月16日,总部迁往江拉[24]:108

第二次撤退

编辑

1960年中缅签署边界条约后,在解放军与缅军联合进攻下,孤军撤出缅甸[30][31]江拉之战失利,志愿军撤出缅甸。美援武器曝光导致美国对中华民国态度转变,蒋中正面对国际舆论压力,不得不表态将中华民国军队撤出缅甸,遂于1961年撤消了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部队番号,将志愿军撤往台湾。联合国经泰国同意,安排孤军到泰缅边境的金三角清莱美斯乐,一部分分三批52个梯次撤回台湾;另一部分在属荒山野岭的边陲地带。

1961年3月17日至4月30日止第二次撤退,其中第一、二、四军4,406人撤到台湾[32]:8

在泰国,孤军收到运自台湾的新式美制武器,重整成一支精锐部队。据遗老回忆及总统府公开之相片佐证,1953年7月,蒋中正曾遣蒋经国前往巡视,可见其所重视之程度。蒋中正指示“择佳机,图反攻”,自愿接受“明撤暗留”指令的志愿军人,后来都能在当地收到从台湾运来的军需物资。但是为避免困扰泰国,反攻上仍须途经缅甸境内,缅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众击寡的围剿仍旧不断,联合国再次介入调停。由于孤军多数都是云南人,思乡情浓,依然遵照“明撤暗留”指令。不同的是这一次形同向国际宣告,“当地军人”不再有任何行动,以后与中华民国政府无关。

“泰北孤军”时期

编辑

第二次撤退时,没有撤离的第三、第五军曾作为雇佣军,协助老挝政府军围剿巴特寮。1962年7月23日,14国于日内瓦签订关于老挝中立的宣言的议定书,规定外国军方人员必须撤出老挝。后来,第三、第五军留在泰缅边境,成为泰北孤军,统辖权归于泰国政府,泰方称之为“国民党中国军队难民”,第三、五军后来为泰国政府收编,协助泰国政府清剿泰共[33]。第三军最后驻地在唐窝、第五军最后驻地在美斯乐

因生存需要,应泰国军方要求,孤军主将段希文、副将李文焕、参谋长雷雨田与内部决议,出面协助远征泰国政府非常头疼又久攻不下的苗共泰共。经孤军多番血战,最后完全将之平定,孤军死伤过半。消息传至曼谷,对泰国政府言之,乃天大喜讯,孤军用生命换取胜利的奋斗精神感动泰王普密蓬,主动邀请孤军将领踏上曼谷之路,御赐公民权和居留权,由此确定孤军在泰北以佣军形式长久驻留之必要。在颁授典礼上,段希文向泰王普密蓬跪下领受,感激其愿意收容孤苦无依的难民军。

由于泰国人仍难以充分信任这批外籍军人,在泰国反对党要求下,生活圈完全局限于泰国北部,子弟被要求不可以赴泰国一般乡镇或城市求职,仅允留住当地。起初约20年时间,这批客寄在泰缅边境的荒野的国军,生活形式犹如难民。至1982年,始经柏杨亲访,方披露了孤军在当地过着没水没电的生活,引发香港和台湾的救济风潮,孤军的生活型态和子弟的教育方有所改善。

根据汪咏黛受托于柏杨而执笔所著之《重返异域》(2007年2月出版)提及:继段希文将军之后为孤军领袖的雷雨田将军,为了美化当地荒凉的景色,派人广植樱花树,发展农业,改善了往日难民村的面貌。多年后,每逢春天,美斯乐、满星叠一带由于樱花盛开而成为泰北最热门的赏樱胜地。即使当地的观光资源不若曼谷、芭达雅,就以清洁、卫生、舒适而论,当地生活水准堪属小康。

泰北孤军后裔

编辑

在泰国

编辑

局势安定后,许多自缅甸掸邦克钦邦撤出,参与扫荡泰国境内苗共、泰共等叛乱团体的泰缅孤军第一代已逐渐去世[34]。如雷雨田将军便是段希文将军辞世后而继任的当地领袖。多数自局势较为稳定后所出生的孤军第二代,多接受中华民国传统教育,追认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之台湾为祖国[35],因此情感上对台湾前来的人员多抱有亲切感;而自台湾前去泰北清莱一带的相关官员和民间团体,亦由于知此历史因素[36],对孤军后裔始终怀抱歉意、同理心和亲切感,从而拉近了交流上的情谊[37]。例如1982年自台湾前往泰北探视的5位立法委员,亲见与生活变得富裕的台湾对比,孤军所驻守的美斯乐犹如难民营;在欢迎会上,立委因内疚激动而纷纷泣不成声,当中的葛雨琴女士回台后便投入泰北救援工作多年。

孤军部分因协助泰国政府扫荡泰共而获得泰国居留权,而其余无力作战的老兵只能获得泰国的难民证,目前第三代仍以难民的身份居住在泰北,生活辛苦却无法获得协助。惟泰北地区幅员广大,目前相关资料仍需有心人士参与提供并编辑,如此泰北人民的生活型态及资讯方能更全面且多元[38]

孤军自第三代起,一部分于泰北落地生根,生活型态接近小康

由于在泰国及缅甸政府未予于泰缅境内出生的孤军后裔拥有一般身份之下,除了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民一般,却由于形同仅持居留权,发展受限于泰北山区,要如一般华裔泰国人般地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仍有着看不见的阻碍,因此用功念书‘回台湾’深造发展是子弟最稳当的坦途之一,父母遂对此多抱以全力支持。

在香港、泰国、台湾和当地居民的捐款下,位于美斯乐的泰北义民文史馆于2004年2月20日落成,成为泰北孤军子弟的新精神堡垒与旅游景点[39][40][41]

在台湾

编辑

缅甸或泰国地区无国籍孤军后裔如果想返台深造,皆须高价购买假护照方能从泰国出境而入境台湾[42]。早期侨生若以无国籍护照来台,入境后官方都会发给身份证。惟后来政府修改国籍法,学生除非是依亲或结婚,否则毕业仍须离境。由于孤军第一代从前所持之中华民国军籍证明皆因战时为生存需要而全面焚毁,故情感上皆以为中华民国教育部侨务委员会赴泰北招考大学时已理解此情,所以子弟一旦回到中华民国自由地区,理当可以顺利求学生活并得到政府的保护,居住五年以上可获一般国民身份[43],并得以安定工作生活或毕业后顺利返泰缅且协助提高升学品质;然而,由于内政部所存资料,全然未包括于身在泰缅、效忠中华民国之同胞,因此后裔来台后,完全无从提出自己父祖辈为中华民国公民之证明,曾长期面临异常难堪的处境[44]。但是侨生多数不愿本身苦况给远在泰北的父老知道原委,多未透露实情,导致更多的子弟回台就读大学[45]。由于柏杨战争小说《异域》问世,世人方知泰缅边境北方有中华民国侨胞;每每有泰缅侨民的相关报导出现,即引发社会高度同情,并责难政府未善尽保护国民之道[46]

侨生返台多年之后,因未持有中华民国身份证,故无法顺利经一般管道在台求职(当初返台亦无泰国或缅甸正式护照),最后形同在台湾非法居留,返泰亦有问题。中华民国立法院内政部移民署曾一度回溯孤军悲壮史及保家卫国之贡献,经酌情协商,予1999年5月21日以前持伪造或变造护照“回台湾”读书之第一批“泰缅地区无国籍学生”取得中华民国公民身份,并保证子弟所有权益,包括循一般管道在台求职所应享之劳保,及全民健康保险、国内各级选举等公权同于一般国民[47]。惟内政部和立法院皆或有诚意但未认真地彻底解决此种问题;时常一次又一次地经过媒体公诸于世,继而引起社会关注以后[48],方被动地出面解释“于法无据”或“需要修改相关条例”。

因上述原因,使1999年5月21日以后入境之泰缅侨生再遭逢同一困窘。2007年11月12日,立法委员赵永清柯俊雄曾与泰缅学生代表会谈并决议[49]:一、情同第一批所曾面临之难处,经立法委员协助,已被送往收容之“泰缅地区无国籍学生”当先解救出来;二、出面坦承逾期居留的学生不会被送往收容;三、委员将提案送至立法院审议,以免同样情况一再重演。

因此目前在台仍属逾期居留之第二批泰缅侨生,暂时获得不会被收容的保证,但是在赵、柯两位立委及曾经从旁协助的赖幸媛委员皆不在任上之后,对照今立法院案件审查速度异常迟缓的同时,侨生所企望的彻底解决办法尚在拖延之中。

2008年7月3日,面临求助无门的孤军四百余名子弟前往中正纪念堂前之广场集结公开哭诉,齐唱《亚细亚的孤儿[50],引发社会大众瞩目同情[51]。内政部长廖了以当夜出面承诺,将由内政部修订相关法规,再由立法院于下一会期通过[52],方可成全1999年5月21日以后入境之孤军子弟取得中华民国身份证并享有一般国民权益。现场学生见廖部长确实同情且有解决侨生难题的诚意,于是宣告散会[53]

2008年7月12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公告,只要是在1999年5月21日至2007年12月26日期间经侨务委员会中华民国教育部招生列册在案的泰缅学生,除(涉)犯行使伪造、变造护照或冒用他人身份入境之罪刑外,本身“没有在最近5年内因犯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之刑”的学生们,一定要在2008年的7月15日及16日亲自前往中华民国台北县中和市公所登记申请“外侨登记证”。然后内政部的入出国及移民署就会派遣人员将此集中为专案一并受理;并表示一旦申请人经过核可,就会核发一年效期临时外侨登记证,解决其在台居留问题[54]

2008年7月15日计有386名泰缅孤军在台子弟已经申请了“外侨登记证”,并可获得政府身份特赦。内政部预估尚有400名以上的子弟将于7月16日前往申请[55]。移民署再度表示:只要出面坦诚是持假护照回台湾,且无因犯罪而被处以有期徒刑以上的子弟,于7月15日及16日持应备文件即允办理登记,取得内政部所核发的1年效期的临时居留证(详情请务必参照中华民国内政部网站)。持证人日前身份明朗化以后,虽然侨生们尚未得以合法工作,但已首先解决子弟们的居留问题;毋庸再闪避警察。内政部廖了以部长并当场鼓励学生:‘做个正当的公民!’并承诺将为学生们再努力。部长廖了以表示:尽管要全然达到泰缅侨生的期望尚费诸多时日,然而针对工作权、全民健保和1年后居留权事宜,内政部移民署定将再跨部会仔细协商,并呈请立法院于下一期的院会上一一解决有关泰缅侨民合法工作及加入全民健康保险等一般权益问题[56]

2008年7月16日有491名泰缅侨生申请“外侨登记证”,预定3个工作天之后,申请人即可前往领证[57]

2008年7月20日内政部公布,共核发873张外侨证,尚有4张申请人因事故未能即时领取。移民署表示,已主动联络,且不会影响其权益。另外,已根据这次受理的申请案件,分析其原委及侨生未能返泰缅的因素,将于1个月内提出处理方案及入出国及移民法修正草案,请内政部召开跨部会会议,整合成具体可行之政策建议,上陈行政院支持[58]

2008年7月31日,为深入协助无国籍学生暨侨民的历史困扰,中华民国内政部再公布“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申请入国定居许可办法”[59](详情请务必参照中华民国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网站)。

2008年8月14日,中华民国内政部为解决前述因教育部、侨委会前往泰国北部招募侨生而衍生之问题,已邀集教育部、侨委会、外交部、劳委会、法务部及健保局共同研议后,最终决定通过修正〈入出国及移民法第16条〉[4],提供泰缅学生最适切的解决方案,并将函请立法院修法。

2009年1月8日,立法院经朝野协商,同意通过“入出国及移民法第16条”修正案,予自1999年5月2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入国之泰缅孤军后人,连同1999年5月21日至2008年8月1日期间入国之藏民[60]于2009年2月13日将取得居留证[61],未来孤军子弟将同时享有合法工作权及劳健保等一切权益,3年后可正式取得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62];藏民则时间仓促,虽确实经蒙藏委员会取得居留证[63],犹需立法院进一步修法藏人方可取得工作权[64]

2009年1月12日,经朝野多方关注与督促,立法院三读通过修正“入出国及移民法第16条条文”,孤军子弟与藏民由此正式取得合法居留身份[65]

2009年5月17日和9月5日以来,复传多名孤军后裔因生计而打零时工[66],惟遭遇部分雇主及交通意外肇事者藉刁难而受委屈[67],继因“身份认定”等情由之延搁而使生活再陷困境[68];目前相关事宜以中华民国国防部为此身份认定之主管官署,促民间团体为此再次奔走、请求政府放宽标准予可证明亲人为中华民国国民惟非直系亲属者,使侨生免再因“身份特殊”磨难。

2009年10月2日,为合外籍人士(包括外籍配偶与无国籍人士)办理入中华民国籍的需要,自10月2日起至10月15日,持“外侨居留证”或“外侨永久居留证”、2英寸彩色照片1张、测试费500元,前往台北市市内任一户政所申请[69],或以邮寄方式申请报名皆宜[70]。民政局[71]将于11月15日办理“新移民归化测试”。据指出,最新测试题库可至内政部户政司为民服务公用数据库网站[72]之公告栏或台北市新移民会馆网站[73]下载。

相关作品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忠贞新村因位于平镇、中坜交界处,故多误植为位于中坜市(今中坜区),实际上该村属平镇市(今平镇区)所辖[2],而村旁的忠贞市场范围则横跨中坜及平镇。
  2. ^ 据解放军记载,防守铁桥投共的是170师师长“孙进贤”,孙进贤投共4日后复叛,旋战败被俘。1951年2月在云南昆明被枪决[9][10]。《异域》一书称其为第二三七师师长“孙锦贤”。
  3. ^ 《异域》一书记载“孙锦贤”是李国辉上司,李国辉拒绝与孙一起投共[11]。据解放军记载,“孙进贤”是另一部队170师师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泰北義民文史館 記載孤軍血淚史. [200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1). 
  2. ^ 龚学珍, 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 国史馆, 2002 
  3. ^ 桃园县政府文化局万维网-族群文化-眷村文化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12-13.
  4. ^ 4.0 4.1 內政部通過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6條修正草案,以解決滯留在臺泰緬學生居留問題. [200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5. ^ 勇抗共军数十年 948名泰缅孤军英灵入祀忠烈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23-6-30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柏杨. 《異域》. 台北: 跃昇文化事业. 1988. 
  7. ^ 柏杨. 《異域》. 台北: 跃昇文化事业. 1988. 就在李弥将军脱险之后,政府明令发表他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和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受他指挥的,还有二十六军,共六万余人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赵勇民、解柏伟. 《異域孤軍的真史》. 风云时代出版. 1994. 
  9. ^ 孙进贤. 第四野战军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10. ^ 曹坤全. 揭秘蔣介石留在大陸的最后一個兵團的覆滅始末【2】. 《郴州日报》. 凤凰网. 2012-07-25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1. ^ 柏杨. 《重返異域》. 时报文化. 2007-02-16 [2015-01-08]. ISBN 97895713462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12. ^ 泰北孤軍簡介(上). 中华救助总会.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9). 
  13. ^ 13.0 13.1 胡士芳. 〈「異域」孤軍的原型〉. 《大對抗》. 台北: 风云时代出版. 1992. 
  14. ^ Richard Michael Gibson; Wen H. Chen (陈文). The Secret Army: Chiang Kai-shek and the Drug Warlord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John Wiley & Sons. 2011-08-04. ISBN 978-0-470-83018-5. (英文)
  15. ^ 15.0 15.1 孙纯福. 〈金三角,蔣殘軍何以能留下6萬後代?〉. 《文史天地》. 2009, (第2期)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6. ^ 16.0 16.1 李弥率部逃窜缅甸前后【2】. 人民政协网. 2013-09-12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5). 
  17. ^ Donald E. Weatherbe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United States-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Scarecrow Press. 23 April 2008: 197. ISBN 978-0-8108-6405-4. (英文)
  18. ^ Daniel Fineman.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Military Government in Thailand, 1947-1958.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January 1997: 140. ISBN 978-0-8248-1818-0. (英文)
  19. ^ 泰北孤軍—他們的故事. 清境社区营造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20. ^ 覃怡辉. 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 联经出版. 2009-08-28: 124–125. ISBN 978-986-01-9491-3. 
  21. ^ Complaint by the Union of Burma regarding aggression against it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联合国大会707号决议]. 联合国难民署. 1953-04-23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6). (英文)
  22. ^ Complaint by the Union of Burma regarding aggression against it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联合国大会717号决议]. 联合国难民署. 1953-12-08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英文)
  23. ^ Complaint by the Union of Burma regarding aggression against it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联合国大会815号决议]. 联合国难民署. 1954-10-29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 (英文)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覃怡輝著《金三角國軍血淚史》的〈年表〉 (PDF). 中央研究院.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16). 
  25. ^ QUESTIONS RELATING TO SOUTH EAST ASIA (PDF).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21). (英文)
  26. ^ McCoy, Alfred W. The Politics of Heroin: CIA Complicity in the Global Drug Trade  1st. Brooklyn, N.Y.: Lawrence Hill Books. 1991: 168. ISBN 9781556521263. 
  27. ^ Lowell Dittmer. Burma Or Myanmar?: 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Identity. World Scientific. 2010年: 266. ISBN 978-981-4313-64-3. (英文)
  28. ^ 游凯翔. 勇抗共軍數十年 948名泰緬孤軍英靈入祀忠烈祠. 中央社. 2023-06-30 [202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29. ^ 覃怡辉. 《金三角國軍血淚史 1950-1981》. 中研院丛书 (联经出版社). 2009-08-28. ISBN 978-986-019-491-3 (中文). 
  30. ^ 中緬聯合勘界警衛作戰. 新华网. 2007年7月26日. 
  31. ^ Richard Michael Gibson. The Secret Army: Chiang Kai-shek and the Drug Warlord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John Wiley & Sons. 4 August 2011: 171–172. ISBN 978-0-470-83021-5. (英文)
  32. ^ 五0 年代穩定國家的力量―滇緬、泰北地區國軍部隊始末研究 (PDF). 中华民国国防部-万维网. 
  33. ^ 覃怡辉:《金三角国军血泪史 1950-1981》,台北:联经出版
  34. ^ 陳將軍口述孤軍歷史補完.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35. ^ 無國籍的泰北孤軍後裔. [200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1). 
  36. ^ 那個蔣委長未完成的夢—泰北孤軍. [200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1). 
  37. ^ 援泰北孤军 童军志工将出发[永久失效链接]
  38. ^ 未得之地--泰北山區. [200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1). 
  39. ^ 泰北義民文史館落成了. 中华救助总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4-07). 
  40. ^ 泰北義民文史館擴建花園揭牌典禮.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4-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1. ^ 行遍天下记者群. 曼谷.清邁玩全指南 '13~'14版. 宏硕文化事业. 2012-11-22: 135页. ISBN 9789865977351. 
  42. ^ 緬甸護照的故事. 社团法人泰缅地区华裔服务协会. [2015-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43. ^ Descendants of fomer soldiers to obtain residency. [200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44. ^ 假護照來台 63泰北後裔緩刑. 自由时报. 2003-04-11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14). 
  45. ^ Descendants of KMT soldiers living in limbo. Taipei Time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2). (英文)
  46. ^ Taiwanese ID remains a dream for some people. Taipei Times. 2008-06-26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 (英文)
  47. ^ 拿到身分證了!泰北孤軍十年感恩.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48. ^ 泰北孤軍後裔 無根走絕路. [2020-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49. ^ The Best House ~ 刘小华的人生日记 - 赵永清立委与柯俊雄立委办公室会议纪录
  50. ^ 「我們沒有家」 異域後裔爭居留權. 中天电视. 2008-07-03 [2011-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 
  51. ^ Descendants of ex-KMT troops call for citizenship. Taipei Time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4). (英文)
  52. ^ KMT troops’ descendents may earn resident status. Taipei Time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0). (英文)
  53. ^ 泰緬遺族民主紀念館靜坐 廖了以回應訴求. [200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54. ^ 內政部呼籲在臺逾期居留的泰緬學生7月15、16日親至中和市公所申請臨時外僑登記證. [200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3). 
  55. ^ NIA rules on KMT descendants. Taipei Times.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2). (英文)
  56. ^ 移民署首日共受理386人在臺逾期居留泰緬學生申請臨時外僑登記證.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8). 
  57. ^ 内政部移民署7月15-16日两天共受理877位泰缅学生申请临时外侨登记证![失效链接]
  58. ^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利用2天假日,共發出泰緬學生臨時外僑登記證873張. [2008-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59. ^ 公告「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申請入國居留定居許可辦法」 (PDF).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6). 
  60. ^ 移民法修正案可望三读通过 在台藏人将获合法居留[永久失效链接]
  61. ^ 泰緬後裔、圖博難民 2009年2月13日將取得居留證. [2009年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2月2日). 
  62. ^ 行政院院會及立法院協商,通過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6條修正草案,解決滯臺泰緬學生及藏族人士居留問題.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63. ^ 可合法居留 藏民笑開懷.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6). 
  64. ^ 滯台圖博人 取得外僑證.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65. ^ 立院三讀移民法 滯台藏人合法居留. 中央社. 2009-01-12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8). 
  66. ^ 孤軍後裔無身分》人球沒健保 受傷仍打工. 联合报. 2009年5月17日 [2009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8日). 
  67. ^ 孤軍後裔黑戶 癡等入籍. 联合报. 2009年5月17日 [2009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8日). 
  68. ^ 華裔難民促進會:盼放寬孤軍身分認定. 中央社. 2009年9月5日 [2009年9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2月28日). 
  69. ^ 台北市办理国籍归化测试开始报名啰,欢迎踊跃参加!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0. ^ 北市國籍歸化測試 即日起受理報名. [200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4). 
  71. ^ 台北市民政局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10-01.
  72. ^ 內政部戶政司. [2020-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73. ^ 台北市新移民会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9-29.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