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郡

(重定向自鮮虞郡

中山郡,中国古代郡、国名。西汉中山国,屡改为郡。因其为战国中山国之地,故名中山。初废。

沿革

编辑

西汉

编辑

时其地属恒山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立皇子刘胜中山王,分常山郡(故恒山郡)东部置中山国,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推恩置广望、将梁、薪馆、陆城、薪处五侯国,别属涿郡。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陆地侯国,别属涿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推恩置临乐、东野、高平、广川四侯国,别属涿郡平原郡等邻郡。元朔五年(前124年),推恩置桑丘、高丘、柳宿、戎丘、樊舆、曲成、安郭、安险、安道九侯国,别属涿郡等邻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中山国属冀州刺史部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推恩置成侯国,别属涿郡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推恩置宣处侯国,别属邻郡[1]五凤三年(前55年),国除为中山郡。至此,中山郡领九县:卢奴、北平、唐、深泽、苦陉、曲逆、望都、新市、毋极。

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徙清河王刘竟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建昭四年(前35年),中山王薨,无子,国除为中山郡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徙信都王刘兴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绥和元年(前8年),以涿郡北新成、安国、新处、陆成、安险五县益封中山国。[2]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贬中山王为公。后改为常山郡。新朝灭亡后复为中山郡[3]

东汉

编辑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4],省并深泽、新处、陆成三县。建武十七年(41年),进封右翊公刘辅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兼食常山郡。建武二十年(44年),徙封中山王为沛王,复为中山郡。建武二十六年(50年),代郡广昌县改属中山郡。建武中,北新成县改属涿郡

建武三十年(54年),徙封左翊王刘焉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削安险县,别属涿郡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常山郡上曲阳县益封中山国。元和中(84年-87年),归还安险县,后改为安熹县。章和二年(88年),改曲逆县为蒲阴县,苦陉县为汉昌县。顺帝永建五年(130年),河间国推恩置蠡吾侯国,别属中山国。至此,中山国领十三县(侯国):卢奴、北平、毋极、新市、望都、唐、安国、安憙、汉昌、蠡吾、上曲阳、蒲阴、广昌。

桓帝本初元年(146年),蠡吾侯国除为县,后还属河间国延熹元年(158年),分中山国、河间国安平国数县置博陵郡,安国县改属之。后代郡灵丘县改属中山国。灵帝末,中山王绝嗣,国除为中山郡。至此,中山郡领十二县:卢奴、北平、毋极、新市、望都、唐、安憙、汉昌、上曲阳、蒲阴、广昌、灵丘。[5]

魏晋北朝

编辑

曹魏时,改汉昌县为魏昌县。后毋极县并入魏昌县,省并灵丘县,广昌县还属代郡,上曲阳县还属常山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进封濮阳王曹衮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6]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国除为中山郡。至此,中山郡领八县:卢奴、北平、新市、望都、唐、安喜、魏昌、蒲阴[7]

十六国时期,中山郡先后为(314年-319年)、后赵(319年-350年)、冉魏(350年-351年)、前燕(351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7年)所有。后燕建兴元年(386年),慕容垂称帝,都中山城,分冀州中山等郡置司州,中山郡置尹,改卢奴县为弗违县。[8]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尽有除中山城以外的中山郡之地。皇始二年(397年),取中山城,复弗违县为卢奴县,改燕之司州为安州天兴三年(400年)又改为定州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常山郡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分魏昌县复置毋极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分新市县复置上曲阳县,仍属中山郡。孝明帝孝昌中(525年-528年),分中山郡北平、蒲阴、望都三县置北平郡。至此,中山郡领七县:卢奴、新市、上曲阳、唐、安喜、魏昌、毋极[9]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并卢奴、唐、魏昌三县;改上曲阳县为曲阳县;废北平郡,其所领蒲阴、望都二县并入北平县,改属中山郡。至此,中山郡领五县:新市、曲阳、安喜、毋极、北平。[8]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因避讳改中山郡为鲜虞郡。开皇三年(583年),废鲜虞郡,领县直属定州[8]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定州为博陵郡

人口

编辑

长官

编辑

中山太守(23年-41年)

编辑

中山相(41年-44年)

编辑

中山太守(44年-54年)

编辑

中山相(54年-)

编辑

中山太守(-232年)

编辑

中山相(232年-289年)

编辑

中山内史(289年-304年)

编辑

中山太守(304年-319年)

编辑
  • 张瑶,赵郡中丘人。[23]
  • 阮豹,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见任。[24]

中山相(319年-330年)

编辑

中山太守(334年-354年)

编辑

中山太守(384年-386年)

编辑

中山尹(386年-397年)

编辑

中山太守(397年-504年)

编辑

中山内史(504年-520年)

编辑

中山太守(520年-577年)

编辑

中山郡守(577年-581年)

编辑

鲜虞郡守(581年-583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 中山靖王刘胜,前154年-前113年在位。
    • 中山哀王刘昌,前112年-前111年在位。
      • 中山穅王刘昆侈,前110年-前90年在位。
        • 中山顷王刘辅,前89年-前87年在位。
          • 中山宪王刘福,前86年-前70年在位。
            • 中山怀王刘脩,前69年-前55年在位。
  • 中山哀王刘竟,前43年-前35年在位。
  • 中山孝王刘兴,前23年-前8年在位。
    • 中山王刘箕子,前7年-前1年在位。
    • 中山王刘成都(孝王继子),1年-9年在位。
  • 中山王刘辅,41年-44年在位。
  • 中山简王刘焉,54年-90年在位。
    • 中山夷王刘宪,91年-118年在位。
      • 中山孝王刘弘,119年-140年在位。
        • 中山穆王刘畅,141年-174年在位。
  • 中山恭王曹衮,232年-235年在位。
    • 中山王曹孚,236年-265年在位。
  • 中山王司马睦,265年-277年在位。
  • 中山王司马耽,277年-292年在位。
  • 中山王司马缉,293年-304年在位。
  • 中山公-中山王-魏王石虎,319年-330年-333年-334年在位。
  • 中山王慕容𬀩,354年-357年在位。
  • 中山王慕容冲,359年-370年在位。
  • 中山公苻诜,?-385年在位,384年封土失陷。
  • 中山献武王元英,504年-510年在位。
    • 中山文庄王元熙,513年-520年在位,520年国除,525年追复封爵后不再设内史。

参考书目

编辑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魏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隋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5.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6.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汉书·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2.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
  3. ^ 3.0 3.1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4. ^ 建武元年(25年),虽封刘茂为中山王,中山郡仍置太守,并未改为中山国。参见黄学超:《东汉“有国无王”现象探研》,《中国史全国博士生论坛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15年。
  5.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
  6. ^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7. ^ 7.0 7.1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8. ^ 8.0 8.1 8.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9. ^ 9.0 9.1 《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10. ^ 《续汉书·志第二十·郡国二》
  11. ^ 《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12. ^ 《后汉书·卷三十一·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13. ^ 《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14. ^ 《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15. ^ 《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16. ^ 《后汉书·卷四十六·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17. ^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18. ^ 《续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章怀注引《东观书》
  19. ^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20. ^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21. ^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22. ^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
  23. ^ 《晋书·卷一百五·载记第五》
  24. ^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
  25.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杨顺墓志等作“石中山相”,《魏书·杨播传》则作“仕慕容氏,卒于中山相”。按,前燕先后有两位中山王,应设中山内史,后燕则设中山尹,均不可能有中山相,当以墓志为是。
  26. ^ 26.0 26.1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27.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六·晋纪二十八》
  28. ^ 《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
  29.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八·晋纪三十》
  30. ^ 《魏书·卷二·太祖纪第二》
  31. ^ 《魏书·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32. ^ 《魏书·卷五十·列传第三十八》
  33. ^ 《魏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34. ^ 《魏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35. ^ 《周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
  36.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
  37. ^ 《魏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二》
  38.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张府君墓志铭
  39. ^ 39.0 39.1 《魏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40. ^ 《魏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41.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穆君之墓志铭
  42. ^ 《魏书·卷八十三上·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
  43. ^ 《魏书·卷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
  44. ^ 《魏书·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45. ^ 《魏书·卷十八·太武五王列传第六》
  46. ^ 《魏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
  47. ^ 47.0 47.1 《魏书·卷八十八·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48. ^ 《魏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49. ^ 49.0 49.1 《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
  50. ^ 50.0 50.1 《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51. ^ 《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