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國科學家、政治家、作家、革命領導人
(重定向自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注 1] FRS FRSE(英语: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3]),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国父开国元勋之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共济会的成员。作为科学家,他因电学发现和理论成为美国启蒙时代和物理学史上重要人物。作为发明家,他因避雷针、双目眼镜、富兰克林壁炉等闻名[4]。他创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包括费城消防站和宾夕法尼亚大学[5]

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
第6任宾夕法尼亚州州长
任期
1785年10月18日—1788年11月5日
副州长查尔斯·比德尔
托马斯·密夫林
前任约翰·迪金森
继任托马斯·密夫林
美国驻法国公使
任期
1779年3月23日—1785年5月17日
指定大陆国会
前任
继任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驻瑞典公使
任期
1782年9月28日—1783年4月3日
指定华盛顿向邦联议会
前任
继任乔纳森·拉塞尔
第1任美国邮政署长
任期
1775年7月26日—1776年11月7日
指定大陆国会
前任
继任理查德·贝奇
宾夕法尼亚下议院议长
任期
1764年5月—1764年10月
前任艾萨克·诺里斯
继任艾萨克·诺里斯[1]
个人资料
出生1706年1月17日儒略历1706年1月6日]
 英属美洲马萨诸塞湾省波士顿
逝世1790年4月17日(1790岁—04—17)(84岁)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死因胸膜炎
国籍 美国
政党无党籍
配偶德宝拉·里德
1730年结婚—1774年妻逝)
儿女威廉·富兰克林
弗朗西斯·富尔杰·富兰克林
莎拉·富兰克林·贝奇
父母Josiah Franklin
Abiah Folger
专业科学家
作家
政治家
宗教信仰自然神论
签名

富兰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导殖民地团结,最初以作者和发言人身份在伦敦呼吁,被誉为“美国第一人”。作为美国驻法国第一任公使,他成为新生国家榜样[6],其所领导的公使馆亦成为美国建国后最早的驻外代表机构。富兰克林在美国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导实用节俭、艰苦奋斗、教育明哲、团体精神、自治政府,反对政治和宗教威权主义,富有启蒙运动的科学和包容精神。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格[7]称:“富兰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启蒙运动光芒而不妖。”[8]沃尔特·艾萨克森认为这让富兰克林:“成为当时美国成就之最,在创立美国社会形式上影响最深”[9]

费城是殖民地大都,富兰克林是该城成功的报纸编辑和出版人,在23岁时出版《宾夕法尼亚报》[10][11]。富兰克林用笔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穷理查年鉴》,由此致富。在1767年后,他参与《宾夕法尼亚纪事》报[12],该报主张革命,批评英国政策。

1751年,富兰克林协助创办费城学院,担任首位校长,学院后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他组织创办美国哲学会,任首位秘书,在1769年担任主席。富兰克林代表众殖民地前往伦敦,力劝议会撤销不得人心的印花税法案,成为美国民族英雄。作为杰出外交家,他在法国巴黎大受欢迎,在建立积极的美法同盟上贡献巨大,这些努力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起关键作用,确保革命能从法国获得补给。

在费城做邮政多年后,富兰克林于1753年成为殖民地邮政代理总长,建立首个全国通讯系统。在革命期间,他成为美国首任邮政总长。富兰克林积极参与社区、殖民地、州际、全国、国际各项事务。1785至1788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州长。最初,富兰克林拥有并贩售奴隶,但到1750年他释放仆人,从经济角度表示反对,成为废奴主义者中杰出代表。

富兰克林人生传奇多彩,科学与政治上遗产丰富,在众开国元勋中雄踞鳌头,之后两个世纪纪念不断,多次在美国硬币或纸币半美元硬币100美元纸币)、舰船、城郡、学院、公司及各类文化活动再现。

祖先

编辑

母系

编辑

1667年8月15日,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母亲艾比亚·富尔家(Abiah Folger)在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出生。外祖父彼得·富尔家是位磨坊主、教师。外祖母玛丽·莫雷尔曾是契约劳工。当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开始迫害清教徒时,她一家为追求宗教自由率先出逃。1635年,她们坐船前往波士顿。外祖父那种“叛逆注定代表美洲殖民地。”[13]作为法院职员,外祖父不畏权贵豪强为中产店员和手艺人辩护,触犯地方长官入狱。本杰明·富兰克林效法外祖父,与宾州权贵威廉·佩恩唱对台戏。

父系

编辑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父亲若西亚·富兰克林(Josiah Franklin)是位牛脂蜡烛匠,肥皂匠。1657年12月23日,若西亚生于英格兰北安普顿郡。祖父托马斯·富兰克林是位铁匠,祖母是简·怀特。本杰明的父亲和所有祖辈都生于英格兰。

家庭

编辑

若西亚和两位妻子共生育17子女。1677年左右,他在埃克顿迎娶首位妻子安娜·蔡尔德,在生育3子女后于1683年来到波士顿,之后再来4人。妻子去世后,若西亚于1689年7月9日在老南聚会所迎娶艾比亚·富尔家,受到牧师山姆·维拉德祝福。本杰明是他们第8子,是父亲第15个孩子,儿子中老十,也是最小的儿子。

波士顿早年

编辑
富兰克林诞生地
对面二楼纪念标志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牛奶街出生,[3][14]在老南聚会所受洗。本杰明的哥哥是詹姆斯·富兰克林和他是若西亚·富兰克林17孩子之一,第二任妻子艾比亚·富尔家10孩子之一。他的哥哥是詹姆斯·富兰克林和妹妹简。

若西亚想要本杰明就读神学,由于拮据只读了两年。他就读波士顿拉丁学校,但没有毕业;随后自学。虽然“他的父母要他以教堂为业”[15]但富兰克林10岁时失学。他为父亲工作一段时间,12岁时做哥哥詹姆斯的学徒。詹姆斯是个印刷匠,带富兰克林进入出版行业。15岁时,詹姆斯创立《新英格兰报》[16],是殖民地第一份完全独立的报纸。

富兰克林想要写文章出版,被拒后采用中年寡妇笔名赛伦斯·杜古德(Silence Dogood,即“沉默行善”)。杜古德夫人的信件得以发布,在小镇引发讨论。詹姆斯和报纸读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把戏,当被戳穿后,詹姆斯很不高兴。富兰克林很小就倡导言论自由。1722年,哥哥因文章触犯州长被关押三周,小富兰克林接管报纸,以杜古德夫人之名称(引用“加图信件”):“没有思想自由就不会有智慧,没有言论自由就不会有公共自由。”[17]17岁时,富兰克林未经允许离家出走。[18]在途中,富兰克林打破了素食,吃了鳕鱼[19]

费城

编辑
 
青年富兰克林,罗伯特·菲克[20]绘,1746年

17岁的富兰克林逃到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想在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初到时,他在城里几家印刷店里工作,但感到不满意。几个月后,州长威廉·吉斯男爵劝说富兰克林去伦敦获取设备,建立一家新报社。在伦敦时,富兰克林注意到这个想法华而不实,就在印刷店做排版,现为史密斯菲尔德圣巴多罗买大教堂。托马斯·德纳姆是位商人,雇佣富兰克林做店员、图书管理员,在他的帮助下1726年富兰克林回到费城。[18]

共读社和图书馆

编辑

1727年,21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创立了共读社(Junto),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匠商贩在改良社区时自我提升。”共读社讨论时事,并在费城催生出许多其它组织。[21]共读社依照英国咖啡屋建立,咖啡屋是散布启蒙思想的中心。[22][23]

共读社最大消遣是阅读,但图书昂贵稀少。社员建立图书馆,彼此共享资料,富兰克林写道:

既然图书常在我们探讨时引用,我提议聚会时收集些书,方便我们查阅;通过募集图书馆,我们应该、也喜欢留存它们,每个人都能参阅他人书籍,可以说人人共有所有图书。[24]

这还是不够用。富兰克林提出建立会员图书馆,集资购书以供阅读。这导致费城图书公司[25]成立:1731年富兰克林撰写条例。1732年,富兰克林雇佣美国首位图书馆员路易斯·蒂莫西[26]。图书馆公司现为一家大型学术研究图书馆。[27]

报纸新闻

编辑
 
本杰明·富兰克林(中)操作印刷机。查尔斯·米尔斯[28]副本,底特律出版公司[29]

托马斯·德纳姆去世后,富兰克林回到老本行。1728年,富兰克林与休·梅雷迪思[30]一道建立印刷店;来年他开始出版报纸《宾夕法尼亚报》(The Pennsylvania Gazette)。报纸通过印刷文章和观察给予富兰克林激发当地改革和倡议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他的评论,以及敏锐塑造出一位勤劳聪明青年的正面形象,给他在社会上带来尊重。即便在富兰克林成为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后,他依然习惯性地用朴实的“本·富兰克林,印刷匠”('B. Franklin, Printer')签名。[18]

1732年,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版美洲第一版德语报纸《费城报》[31],可一年后被新的德语报纸挤垮。[32]富兰克林用德语印刷摩拉维亚宗教书籍,常到访伯利恒的摩拉维亚弟太阳酒店。[33]1751年,在人口增长和对殖民地影响的手册里,他称德裔人“粗鲁的圣骑士”[34],不能融入英语移民的“肤色”,称“黑色和黄褐色”是殖民地社会结构的弱点。虽然富兰克林显然很快反思,对之后的手册进行删节,但这种观念导致他日后在1764年的政治挫败。[35]

富兰克林视报纸为教导美国人道德的良好工具。在《班杰明·富兰克林的新闻》[36]中,拉尔夫·弗拉斯卡[37]认为他视其为侍奉上帝,富兰克林觉得道德在乎行为,因此行善就是侍奉上帝。虽然自己不怎么样,但富兰克林觉得自己胜任道德训诫。富兰克林通过连锁合作从卡罗来纳到新英格兰建立印刷网络,以此来尝试影响美国道德生活,由此创立首个新闻连锁业务。这不单单是做生意,和那时许多出版商一样,他认为出版有服务公共的义务。[38]

 
班杰明·富兰克林盾徽

在1730年前一段时间,富兰克林在费城立足时,城里有两大“小可怜”[来源请求]报刊,安德鲁·布拉德福的《美国水星周报》[39]和塞缪尔·凯默《艺术科学综合指南及宾夕法尼亚报》[40]。每周刊登的艺术科学指南全部来自《钱伯斯综合字典》[41]。富兰克林接手后立刻删去“指南”,修订成为《宾夕法尼亚报》。报纸很快就成为富兰克林的性格摹写盘,他在上面自由地发表讽刺文章,展示自己的机警敏智,甚至纯粹是恶作剧或娱乐。从一开始,他就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模式为自己所用。他写的一系列文章叫做《大忙人》[42],这是他在1729年为布拉德福的《美国水星》写的,这一列文章以约瑟夫·艾迪生的风格为基础,并对其加以修改以使其适应当地情况。节俭的佩兴斯在自己的小店里忙忙碌碌,抱怨著那些浪费她宝贵时间的什么也没买的光顾者。佩兴斯取材于自称为“观众先生”的那些女士。大忙人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御用者,就像《闲谈者》上的毕克尔斯塔福一样。Ridentius、尤金尼厄斯、卡托,克里迪奥以及其他许多虚构的人物代表了传统的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即使在这一点上,富兰克林对当代进行讽刺,比如“索尔哲学家”克里斯蒂奥显然影射的就是富兰克林的对手塞缪尔·凯默。[来源请求]

随着时间推移,富兰克林不再依赖文学惯例,而是更多运用自己的内在幽默。在这一点上,他却没有发现他们所具备的新的精神,比如艾迪生的优良教养、或斯威夫特的尖刻讽刺或浦伯尖锐的完整性。富兰克林为自己的《宾夕法尼亚报》撰写的绝妙短篇在美国文学占据不朽地位。[来源请求]

和当时大多数报纸一样,《宾夕法尼亚报》印刷品质不好。富兰克林忙里忙外,无瑕提升机械设备标准,甚至没有对报上陈腐过时消息进行适当编辑校对。他对报业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来源请求]另一方面,他刊登图书广告,对推广世俗文学兴趣盎然。毫无疑问,他的刊物对文化的贡献使得宾夕法尼亚在革命年代里与众不同。类似许多出版人,富兰克林在印刷店旁边搭建书店;在卖书时趁机阅读。[来源请求]

富兰克林计划跨殖民地建立新闻网络,提高收益,广布道义,收获一些成就。[43]1731年,他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开始。在第二位编辑去世后,编辑遗孀伊莉萨白·提莫西[44]在1738–46年接班,干的不错。她是殖民时期第一位女性印刷匠。[45]富兰克林在之后三十年里与她和她的儿子彼得关系不错,彼得在1746年接班。[46]报纸在政治辩论上保持中立,为公共讨论提供机会,鼓励他人挑战权威。彼得·提莫西回避武断粗鲁的偏见,在1765年英国危机爆发后力推爱国。[47]不过,富兰克林的《康涅狄格报》[48]没有成功。[49]

与德宝拉·里德的普通法婚姻

编辑
德宝拉·里德(1759年)
女儿莎拉·富兰克林·贝奇(1743–1808年)

1723年,寄居里德家时17岁的富兰克林向15岁的德宝拉·里德(Deborah Read)求爱。当时,富兰克林依州长意见准备前往伦敦,前途未卜。里德母亲刚刚丧夫,拒绝了富兰克林对女儿的请求。[18]

在伦敦时,州长的支援不济,旅途不得不延长。等不及的德宝拉与约翰·罗杰斯[50]结合。这是个遗憾的决定,罗杰斯为躲债带着嫁妆逃到巴巴多斯不知下落。由于重婚法律约束,德宝拉不能再嫁。

1730年9月1日,富兰克林与德宝拉·里德建立普通法婚姻。他们接受富兰克林私生子威廉·富兰克林,将其带大。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弗朗西斯·富尔家·富兰克林生于1732年10月,在1736年因天花去世。女儿莎拉·富兰克林生于1743年,与理查德·贝奇结婚,生育7子女,在父亲年老时照顾有加。

德宝拉害怕大海,不愿意与丈夫出使欧洲,另一个可能是本杰明怪罪德宝拉不让儿子接种疫苗以致大病。[51]1769年11月,德宝拉致信称因丈夫长年不在,自己“不满抑郁”生病,但本杰明办完事情后才回来。[52] 1774年,德宝拉·里德·富兰克林中风去世,而本杰明依然在英格兰办事,直至1775年才回来。

威廉·富兰克林

编辑
 
威廉·富兰克林

1730年,24岁的富兰克林公开承认自己有儿子私生子威廉,母亲不明。[53]他在费城接受教育。30岁时,威廉在1760年代初在伦敦学习法律。威廉也有个私生子,威廉·谭波尔·富兰克林,生于1762年2月22日。母亲不详,孩子被寄养。1762年末,威廉迎娶巴巴多斯种植园主女儿伊莉萨白·唐斯[54]。在威廉通过司法考试后,1763年本杰明帮助他取得新泽西最后一任皇家州长任命。

威廉是个保皇党,在独立战争中与父亲决裂。老富兰克林无法接受儿子的立场。1776年,威廉被新泽西革命政府推翻,在珀斯安波易业主大楼囚禁了一段时间。1782年,威廉跑到英军驻扎的纽约。保皇党协会是个准军事化组织,总部在纽约,威廉成了协会领袖。 他们对新泽西、南康州、纽约北面进行游击战突袭。[55]当英军撤离时,威廉·富兰克林也一道前往英国。他住在伦敦,再没有回来。1782年在与英国和谈时,“ ... 本杰明·富兰克林坚持要求武力反抗美国的保皇党不纳入此条款(他们能得到大赦)。毫无疑问,他想着威廉·富兰克林。”[56]

共济会

编辑
 
《穷理查年鉴》,1739年

1731年,富兰克林进入当地共济会,在1734年成为大师,反应他在宾州地位快速上升。[57][58]同年,他编辑出版共济会在美第一本书,翻版詹姆斯·安德森的《共济会宪章》[59]。富兰克林余生都是会员。[60][61]

成功作家

编辑

1733年,富兰克林开始以笔名理查·桑德斯(Richard Saunders)出版著名的《穷理查年鉴》(内容包括原创和引用),深受大众欢迎。富兰克林常常用笔名写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角色理查·桑德斯却反复否认。“穷理查箴言”,其中格言,如“一分钱省下贵如两便士”(常被误当做“一分钱省下就是一分钱挣得”)以及“来访的客人就像咸鱼,三天就会发臭”常被现代社会引用。世俗智慧就是在任何场合下给出恰当的格言,富兰克林的读者得以准备。每年能卖出一万本,成为常态。[62]1741年,富兰克林开始出版《英属美洲种植园综合杂志和历史纪事》[63],是美国第一本月刊。

1758年,他不再续写年鉴,改印《父亲亚伯拉罕的布道》[64],或《致富之路》[65]富兰克林的《自传》于1771年开始编辑,但在他逝世后出版,成为经典之作。

夏时制常被归于富兰克林在1784年匿名文章,这是错误。[66]现代夏时制由乔治·弗农·哈德逊于1895年提出。[67]

发明与科学

编辑

富兰克林是个惊人的发明家,有避雷针、玻璃琴、富兰克林壁炉、双光眼镜、灵便导尿管。富兰克林从未申请专利,在自传中他写道:“... 在享受他人发明极大便利时,我们应该做出发明,助人为乐;要自由慷慨。”[68]

电学

编辑

1746年,本杰明看到阿奇博德·斯宾塞[69]用静电做演讲,开始探索电学[70]富兰克林认为电的“vitreous”和“resinous”并非不同的流体(当时观点),而是同样的流体受到不同压力(威廉·沃森于同年独立提出)。富兰克林率先将其标注为正极和负极[71][72]发现电荷守恒定律[73]1748年,他制造多层电容,将11片玻璃夹住铅板,用丝线吊住,连接导线,自称“电池”(不是伏打电堆)。[74]

 
《本杰明·富兰克林取电于天》,1816年,费城艺术博物馆本杰明·韦斯特

1753年,伦敦皇家学会表彰富兰克林科普利奖章;1756年,他成为十八世纪为数不多的美国院士。哈佛耶鲁向他颁发荣誉学位。[75]cgs单位电荷由他命名:1富兰克林(Fr)等于1静库仑

1764年,老哈佛大堂失火,原先藏品全部被毁,富兰克林建议大学收集新电学实验设备。收集设备日后成为哈佛科学仪器历史典藏的一部分,现陈列在哈佛科学中心,对外开放。[76]

富兰克林一度研究心脏刺激疗法。[77]

风筝实验和避雷针

编辑

1750年[来源请求],富兰克林出版实验,认为通过暴风雨放飞风筝可以证明闪电是放电现象。1752年5月10日,法国的托马斯-弗朗索瓦·达利巴尔[78]验证富兰克林实验,用40-英尺(12-米)铁棍代替风筝,从云端收集到电火花。6月15日,富兰克林可能在费城圣司提反圣公会教堂进行著名实验,从云端成功收集电火花。1752年10月19日,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报》描述该实验,[79][80]但没有提到实验人是自己。[81]12月21日,该报告在皇家学会诵读,在《哲学快报》[82]刊登。[83]1767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其《电学历史与现状》[84]中出版细则。富兰克林小心站在绝缘体上,在屋顶下避雨,以免遭到电击[85]俄国格奥尔格·里奇曼教授进行类似的实验时被电击致命。

在文章里,富兰克林提到危险,并给出确保安全措施,如接地。富兰克林并未像流行小说叙述一般把风筝飞到天上被雷劈中,否则有生命之虞。[86]富兰克林放飞风筝,在乌云中收集电荷,说明打雷放电。[来源请求] 10月19日,富兰克林致信英国重复实验时写道:

雨水打湿风筝线让其导电,能发现电流不断流向指旁钥匙,用这个钥匙可以给小瓶,或莱顿瓶充电。从中得到的电火花[可以]用来进行所有电学实验,通常这是借助橡胶玻璃圆罩或管子完成的;因此打闪完全显明相同的电性质。[87]

富兰克林电学实验发明了避雷针。他称尖锐而非圆钝[88]的端顶能够远距离平静释放。他猜测安装“直立铁棍,尖如针头,镀金防锈,在棍底连接导线,通向建筑外地面... 棍顶便能够在乌云劈雷前安静吸收电火花,由此保护我们免遭突然可怕的伤害!” 在自己房子上做了一系列实验后,富兰克林推动费城学院(现宾州大学)和宾州大堂(后独立大厅)于1752年安装了避雷针。[89]


大西洋流

编辑
 
《富兰克林与电》,铸印局雕(1860年)

在做邮政代长时,富兰克林开始对北大西洋流感兴趣。1768年在英国时,他从殖民地海关局听到抱怨:为什么相比普通商船到罗得岛纽波特,英国送信邮船到纽约要多出几周?商船发自伦敦,航程更长更复杂,而邮船发自康沃尔郡法尔茅斯

富兰克林问自己的堂兄、楠塔基特捕鲸船长提莫太·福尔杰[90],回复称商船规避强烈的向东海中央洋流。邮船则迎头驶入,顶着不利的3英里每小时(5千米每小时)洋流。富兰克林与福尔杰和其它老练船长一道研究,绘制洋流,称其为湾流

1770年,富兰克林的湾流图在英国出版遇冷。之后,湾流图于1778年在法国、1786年在美国出版。原版是英国版,遇冷后被认为遗失,直到1980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员、湾流专家菲尔·理查德森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重新发现。[91][92]《纽约时报》对其整版头条报道。[93]

英国船长多年后才采纳富兰克林导航建议;这使得航程缩短了两周。[94][95]1853年,海洋学家、制图师马太·方丹·莫里[96]注意到虽然富兰克林绘制编订了湾流,但他并不是发现者:

虽然富兰克林博士和提莫太·福尔杰船长率先将湾流绘入导航图,但湾流不能说是他们发现的,十六世纪的 皮特·德安吉拉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已经注意到它。[97]

人口研究

编辑

富兰克林对新兴的人口学产生重大影响。[98]托马斯·马尔萨斯因研究人口增长率著名,他称赞富兰克林的贡献。[99]卡曼[100]和德雷克[101]称富兰克林的《人口增长观察》[102](1755年)与以斯拉·斯泰尔斯的《基督团体讲述》[103](1760年)一道成为十八世纪美国盎格鲁裔人口学主要作品。;德鲁克认为富兰克林颇富“广大领导力和先见之名”。[104][105]

在1730-1740年代,富兰克林开始注意到人口增长,发现当时的美国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之最。[106]富兰克林强调人口增长取决于食物供给(日后马尔萨斯加以发展),美国农田富饶多产。他计算美国人口每12年翻倍,在一个世纪内会超过英国。[107]1751年,他撰写《人口增长观察》。四年后,报告在波士顿匿名发表,很快在英国见面,影响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富兰克林的预测让英国领导人警觉,他们不愿意这样,希望对殖民地经济多加限制。[108]

富兰克林是奴隶人口研究的先锋,在1755年的文章里加以研究。[109]

光波理论

编辑

富兰克林和同时代的莱昂哈德·欧拉是少数支持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光波论的科学家,当时的科学界无视光波论。十八世纪艾萨克·牛顿微粒论占主流,直到1803年托马斯·杨双缝实验才让多数科学家注意惠更斯理论。[110]

气象学

编辑

1743年10月21日,据流行传说,从西南吹来的乌云挡住富兰克林看月食。他注意到盛行风其实从东北吹过来,与预期正好相反。他从哥哥那里得知虽然波士顿在费城东北,同样那片乌云在月食后才到达波士顿。由此,他推断乌云没有顺着盛行风的方向飘移。这一观点大大影响了气象学[111]

1783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以及之后1784年欧洲寒冬,富兰克林研究了这两个不相关事件的联系,在讲授中提到这些。[112]

牵引风筝

编辑

虽然本杰明·富兰克林以闪电风筝实验出名,他也用风筝在水面上拉人拖船。[113]乔治·波考克[114]的著作[115]中用风筝拉人漂过水面是得到富兰克林启发。[116]晚年,他提议用这一方式拖船。

冷却

编辑
 
论文内海龙卷风插图

一个热天里,富兰克林穿着湿衣服吹风比穿干衣服凉快,由此注意到制冷原理。为了更多理解现象,富兰克林做出实验。1758年暖和的一天,他在英国剑桥和科学家约翰·哈德里[117]一道往水银温度计乙醚,并用风箱吹风。[118]随着蒸腾继续,温度计读数下降至7 °F(−14 °C)。另一温度计常温读数维持在65 °F(18 °C)。在信件《蒸腾冷却》[119]富兰克林称:“看来人可以冻死在酷暑里。”

温度对导电性影响

编辑

迈克尔·法拉第,虽然电解液化效应不能归功于富兰克林,但他对非导体冰的实验值得一提。[120]不过,宾州大学A·D·巴赫教授在1836年报告中称非导体加热导电效应,如气体,可以归功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写道:“... 加热些许能够使一些非导体变得导电良好, ...”“... 水虽然是自然良好导体,冻冰时不再导电。”[121]

海洋学

编辑

年老的富兰克林汇集海洋学发现于《海事观测》[122],1786年由哲学会《快报》出版。[123]文集包括海锚、双体船外壳、水密舱、船体避雷针和能在风暴天气保持稳定的汤碗。

决策

编辑

在1772年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的信件里,富兰克林给出最初的正反列表,[124]这是常见的决策技巧,即决策平衡表:

... 我的办法是用条线把纸分两列,一边写,另一边写。在思考三四天后,我在两边记下笔记,记录支持或反对的不同动机。在统一意见时,我努力掂量;若一边一个,势均力敌,就都划去。若一个“正”差不多合两个“反”,就划掉三个。如果两个“反”约合三个“正”,就划去五个。这样,我看到表格平衡所在。如果一两天后没有重要新意,就由此决定了。[124]

水面浮油

编辑

坐船时,富兰克林注意到当厨子倒馊水时,船的尾迹不见了。他在伦敦克拉珀姆公地大池塘研究效果:“我用一壶油,倒一些在水面上 ... 虽然不过一勺子,但立刻让几平方码的水面平静下来。”之后,他在“手杖中空藏油”,用这个把戏来“平静水面”。[125]

音乐

编辑
 
玻璃琴

富兰克林能够演奏小提琴、竖琴和吉他。他也谱曲,如古典乐弦乐四重奏。在伦敦时,他制造了改良的玻璃琴,与之前的相反是玻璃在杆子上转动,乐手手指握住。他与伦敦玻璃匠人查尔斯·詹姆斯[126]一道制作,类似乐器很快出现在欧洲其它地区。[127]

国际象棋

编辑

富兰克林好玩国际象棋。他从1733年玩起,使得他成为殖民地第一位知名棋手。[128]1786年12月,他在《哥伦比亚》杂志上发表《国际象棋之道》[129]是美国第二篇有关国际象棋的文章。[128]文章大赞国际象棋,给出下棋行为准则,多次再版译文。[130][131][132][133]他和朋友用下棋来学习意大利语,赢家布置语法作业,输家下次要背诵出来。[134]

做公务员及出使英国(欧洲比美国棋下得好)时,富兰克林棋逢高手,得以进步。他常去伦敦老屠夫咖啡屋[135]下棋社交,与要人接触。到访及日后出使巴黎时,他去了知名的Café de la Régence,法国最佳棋手定时汇聚咖啡屋。他的棋局没有记录,无法用现代尺度衡量。[136]

1999年,富兰克林进入美国世界国际象棋名人堂。[128]费城富兰克林商业国际象棋俱乐部[137]是美国第二老的国际象棋俱乐部,以他名字命名。

经历

编辑

1736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组建了北美第一支志愿消防队

本杰明·富兰克林1743年开始筹备一家学院,八年后学院成立,即为宾州大学的前身。与此同时,他开始研究电及其他科学问题。

1748年,本杰明·富兰克林退出了他的印刷生意,不过他仍然能从他的合伙人手中分得印刷店可观的利润,亦因此有时间进行他各项发明和研究,当中包括了他对电的研究。

175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宾夕法尼亚州成立了一家医院。这医院日后成为全美国的首家医院。

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是一名出色的公职人员。不过他亦因为曾以权力替亲人谋求进昇,使他的公务生涯蒙上污点。他最重要的政治成就包括改革北美的邮政系统,以及出任外交职位,分别代表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打交道,以及之后出使法国。

1754年,他率领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参加在纽约州奥尔巴尼举行的殖民地大会,提出各殖民联合的计划。虽然当时计划没有被接纳,但当中的不少内容之后被放进了美国的宪法内。1757年,他代表宾夕法尼亚州人到英国向英王陈述,居住了五年,期间向英国人民及政府官员阐述了殖民地的状况和意见。牛津大学因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在这段时间颁赠他荣誉博士学位。他亦是在这段时间为威廉·富兰克林奔走,使他成功当上新泽西州的州长。

176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再度代表宾夕法尼亚州到英格兰。在伦敦时他极力反对1765年英国对殖民地开征的《印花税法案》。但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为他的私交朋友取得美洲印花税代理人的职位,他的诚信令民众支持度大为受损。一般相信这次事件令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日后再没有当上更高民选职位。纵使他令这法案成功得到取消,公众对他的支持已不再复返。但他仍然为美洲殖民地效力,在美国革命前替殖民地向英国陈情。这亦导致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效忠英王的私生子威廉·富兰克林决裂。

 
本杰明·富兰克林画像,由戴维·马丁英语David Martin (artist)于1767年创作

1767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到了法国,受到法国人的热烈欢迎。1775年3月,从英国伦敦回到北美洲。之后于费城,他被选为英国北美殖民地大陆会议的成员,参与起草《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富兰克林被派到法国任代表美国的专员,一直至1785年。在任其间他很受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有些富有的法国家族甚至流行以他的画像装饰画廊。本杰明·富兰克林出使法国十分成功,取得对初生美国来说非常重要的法美军事同盟,以及谈判签订了1783年的《1783年巴黎条约》。当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5年回到美国时,他对美国独立所作出的贡献只在华盛顿之下。

1787年,已经退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出席了修改美国宪法的会议,成为唯一同时签署美国三项最重要法案文件的建国先贤。这三份文件分别是:《独立宣言》,《1783年巴黎条约》,以及1787年的《美国宪法》。在这一年,富兰克林捐款修建了以他命名的富兰克林·马歇尔大学

鲜有人知的是[来源请求],本杰明·富兰克林虽是美国著名的建国元勋,但在美国革命爆发以前,他主要是作为外交人员,亦曾经强烈反对北美革命。在看到英国不可能继续维持美洲殖民地统治之后,他才成为独立运动的热切支持者。直至1780年,他仍然考虑呼吁容许英国保持对美洲的主权,以换取殖民地的高度自治。

美德、宗教和个人信仰

编辑

富兰克林强调:唯有当人民是贞洁的,新共和国才可能生存。他的一生便在探索这公民角色与个人美德之间的关系,就像Poor Richard所表达的箴言一样。他认为有组织的宗教需留有好男人及他们的同胞,但他自己却很少出席礼拜。当富兰克林在巴黎会见了伏尔泰,便请这位了不起的传道士保佑他的孙子,伏尔泰用英文说了“上帝和自由”,并加上这句话-“这是致赠给富兰克林先生的孙子唯一适当的祝福”。

富兰克林的双亲皆为虔诚的清教徒[138],他们加入了波士顿老南教堂,这是波士顿最自由的清教徒会堂,富兰克林也于1706年在那里受洗礼[139]。他的父亲(一位贫困可怜的杂货商)拥有科顿·马瑟的著作《Bonnifacius (Essays to do Good)》的抄本,富兰克林经常认为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富兰克林的第一个笔名“Silence Dogood”就是在向这本书与马瑟后来一篇知名的布道文致敬。书中亦提及成立志愿协会对社会的好处,从科顿·马瑟身上,富兰克林得知成立这个协会将会对社会产生贡献,但富兰克林的组织能力才是影响美国人忍让个性的最主要因素[140]

富兰克林在1728年公开了他的信仰并出版了这本书,书中并未提及诸多清教徒们的思想,像救世、地狱、耶稣的神威等等。他也在1776年的自传中澄清,自己身为一位自然神论者,仍然保有着对上帝的坚强的信念:道德善良的人们及清教徒对美国独立的责任。(它便是富兰克林在1787年6月的宪法大会中,告诉人们每日祷告词的实践内容。)在第一次大觉醒期间,富兰克林对于福音派长老乔治·怀特腓来说,是一个热心的支持者。富兰克林并不强力支持怀特腓的理论,但对于“借由做好事来规劝人们崇拜上帝”这部分,他却是敬仰怀特腓的。富兰克林出版了怀特腓所有的布道和日志,也因此促进了大觉醒。当富兰克林停止去教会后,他在他的自传中写道: “星期天是我学习的日子,而且我未曾怀疑过,就像神的存在-祂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以祂的远见来治理,最令人接受的服务,便是对人类做些有益的事;我们的灵魂是不朽的,不论现在或未来,所有的罪犯都将受到惩处,而坚贞的美德都将受到赞赏。”

道德十三条

编辑
 
班杰明·费城富兰国家纪念馆雕像

1726年富兰克林20岁,试图总结出道德十三条,并在日后实践。在自传中,他列出:

  1.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 “节言: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说,避免琐碎的闲聊;”
  3. “秩序:物件有所归,办事有定时;”
  4. “决心: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5. “节俭:花钱要于人于己有利,决不浪费;”
  6. “勤劳:珍惜时间, 时间要花在做有用的事情上,力戒无意义的举动;”
  7. “诚实:力戒虚伪欺诈,心存良知与公正,说话亦如此;”
  8. “正直: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要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是你的义务;”
  9. “中庸:不走极端, 别人对你的冒犯, 若是正当,就要善于容忍;”
  10. “整洁:身体、衣物以及住所,要保持清洁;”
  11. “宁静:对待琐事、平常事或者不可避免之事,不可自扰;”
  12. “贞节:不要纵欲过度,有伤身体,切忌损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宁和名誉;”
  13. “谦虚:仿效耶稣与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周一项,“等到一种美德养成了习惯,再实行下一项”。富兰克林没有完全做到,许多时候自认失败,但这极大地促进自己进步,有助成功与幸福,因而在自传里用了更多篇幅研究该计划,写道:“因此我希望,我的一些子嗣能够从效法榜样中获益。”[141]

奴隶制

编辑
 
费城富兰克林墓
 
100美元纸币

富兰克林少年时,英殖民地的非裔奴隶制度泛滥,没有受到任何阻力。[142]在他一生中,费城奴隶颇多。1750年,费城半数有产人蓄奴。城市码头工人有15%被奴役。富兰克林蓄奴至多时有7人,2男在家里和店里工作。富兰克林张贴贩奴广告和追逃悬赏,在店里销售奴隶。他在国际和国内奴隶贸易中取利,甚至在1740-50战争期间批评那些逃到英军的奴隶。但是,富兰克林之后变成了“谨慎废奴者”,发言批评。1758年,富兰克林倡议开设学校,为费城奴隶提供教育。去英国时,富兰克林带来彼得和金两奴隶随行,1756年,金在那里离开。1758年,金为“萨福克的一位夫人”工作。[143]根据普通法系和之后的尚利诉哈维案,富兰克林能否追回金存疑,但他没有下手。

1762年回来后,富兰克林更加反对奴隶制。到1770年,他释放自己的奴隶,攻击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不过,他拒绝在1787年制宪会议公开讨论。[144]他倾向两边倒,没有彻底与奴隶制划分界限。[145][146]

晚年时,国会被迫讨论奴隶制问题,富兰克林发文数篇强调废奴和黑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性。这些文章包括:

1790年,纽约和宾州贵格会向国会递交废奴请愿书。他们得到宾州废奴会和会长富兰克林的支持。[149]

逝世后

编辑

富兰克林在1790年4月17日逝世,与其妻合葬在费城Christ Church的墓地。

1928年以后每张百元美钞上都印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肖像,再加上美元身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重要性,导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长相广为世界各地不少人所熟悉。

美国在线曾于2005年举办了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当中富兰克林获选为美国最伟大人物的第五位[150]

著作

编辑
  • 《富兰克林自传》,中文版1929上海商务印书馆;
  • 《富兰克林自传》1956,中文版1958三联书店。

备注

编辑
  1. ^ 又译范克廉[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Isaac Norris
  2. ^ 【尋夢園】中大范克廉樓. 文汇报. 2018-05-15 [202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3. ^ 3.0 3.1 Engber, Daniel. What's Benjamin Franklin's Birthday?. 2006 [2009-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according to documents from Boston's city registrar, he actually came into the world on the old-style Jan. 6, 1705. So, this year's tricentennial is right on time.  |quote=|postscript=只需其一 (帮助)
  4. ^ Inventor.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5). 
  5. ^ Isaacson, Walter. 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6. ^ H.W. Brands, The First Americ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Benjamin Franklin (2000)
  7. ^ Henry Steele Commager
  8. ^ Isaacson 2003, p. 491
  9. ^ Walter Isaacson, Benjamin Franklin (2003), p. 492
  10. ^ 穷理查的年鉴
  11. ^ H.W. Brands. The First Americ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Benjamin Frankl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 p. 390.
  12. ^ Pennsylvania Chronicle
  13. ^ Isaacson 2003, p. 14
  14. ^ Contemporary records, which used the Julian calendar and the Annunciation Style of enumerating years, recorded his birth as January 6, 1705. The provisions of the British Calendar (New Style) Act 1750, implemented in 1752, altered the official British dating method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with the start of the year on January 1 (it had been March 25). These changes resulted in dates being moved forward 11 days, and for those between January 1 and March 25, an advance of one year. For a further explanation, see: Old Style and New Style dates.
  15. ^ ——. Introduction.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Macmillan's pocket English and American class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01: vi [1771] [2011-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16. ^ The New-England Courant
  17. ^ Isaacson, (2003) p. 32
  18. ^ 18.0 18.1 18.2 18.3 Carl Van Doren, Benjamin Franklin. (1938).
  19. ^ Benjamin Franklin: a timeline. [201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20. ^ Robert Feke
  21. ^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Junto see Michael D. Mumford, "Social innovation: ten cases from Benjamin Frankli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2 pp. 253–66.
  22. ^ David Waldstreicher, ed., A Companion to Benjamin Franklin (2011) p. 30
  23. ^ J. A. Leo Lemay, The Life of Benjamin Franklin, Volume 2: Printer and Publisher, 1730–1747 (2005) pp. 92–94, 123
  24. ^ Murray, Stuart A.P. The librar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New York: Skyhorse Pub. 2009. ISBN 978-1602397064. 
  25. ^ 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
  26. ^ Louis Timothee
  27. ^ Margaret Barton Korty, "Benjamin Franklin and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n librarie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65): 1–83.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 Charles Mills
  29. ^ 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
  30. ^ Hugh Meredith
  31. ^ Die Philadelphische Zeitung
  32. ^ German Newspapers in the US and Canada. [2014-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2). 
  33. ^ John B. Frantz, "Franklin and the Pennsylvania Germans." Pennsylvania History (1998): 21–34. online[失效链接]
  34. ^ "Palatine Boors"
  35. ^ Philip. Gleason, "Trouble in the Colonial Melting Pot." Journal of American Ethnic History (2000) 20#1 pp. 3–17.
  36. ^ Benjamin Franklin's Journalism
  37. ^ Ralph Frasca
  38. ^ Frasca, Ralph. Benjamin Franklin's Journalism. Fides et Historia. 1997, 29 (1): 60–72. 
  39. ^ Andrew Bradford's The American Weekly Mercury
  40. ^ Samuel Keimer's Universal Instructor in all Arts and Sciences, and Pennsylvania Gazette
  41. ^ Chambers's Universal Dictionary
  42. ^ "The Busy-Body"
  43. ^ Ralph Frasca, Benjamin Franklin's Printing Network: Disseminating Virtue in Early America (2006) ISBN 978-0826216144
  44. ^ Elizabeth Timothy
  45. ^ Baker, Ira L. Elizabeth Timothy: America's First Woman Editor. Journalism Quarterly. 1977, 54 (2): 280–85. doi:10.1177/107769907705400207. 
  46. ^ Ralph Frasca, "'The Partnership at Carolina Having succeeded, was Encourag'd to Engage in Others': The Genesis of Benjamin Franklin's Printing Network", Southern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South (2006), Vol. 13 Issue 1/2, pp. 1–23.
  47. ^ Smith, Jeffery A. Impartiality and Revolutionary Ideology: Editorial Policies of the 'South-Carolina Gazette,' 1732–1735. 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1993, 49 (4): 511–26. 
  48. ^ Connecticut Gazette,1755–68年)
  49. ^ Frasca, Ralph. 'I am now about to establish a small Printing Office ... at Newhaven':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First Newspaper in Connecticut. Connecticut History. 2003, 44 (1): 77–87. 
  50. ^ John Rodgers
  51. ^ Coss, Stephen. "What Led Benjamin Franklin to Live Estranged From His Wife for Nearly Two Decad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mithsonian Magazine (September 2017).
  52. ^ November 1769 Le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Deborah Read to Ben Franklin, franklinpapers.org
  53. ^ Skemp SL. William Franklin: Son of a Patriot, Servant of a 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0, ISBN 0195057457, p. 4
  54. ^ Elizabeth Downes
  55. ^ Fleming, Thomas, The Perils of Peace: America's Struggle for Survival, (Collins, New York, 2007) p. 30
  56. ^ Fleming, p. 236
  57. ^ The History Channel, Mysteries of the Freemasons: America, video documentary, August 1, 2006, written by Noah Nicholas and Molly Bedell
  58. ^ Freemasonry Grand Lodge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Yukon website. Freemasonry.bcy.ca. [200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9). 
  59. ^ James Anderson's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Masons
  60. ^ Van Horne, John C. "The History and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Company of Philadelphia", The Magazine Antiques, v. 170. no. 2: 58–65 (1971).
  61. ^ Lemay, Leo. Franklin, Benjamin (1706–1790). 《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 线上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4 [2004]. doi:10.1093/ref:odnb/52466.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62. ^ Van Doren 1938,第109页.
  63. ^ The General Magazine and Historical Chronicle for all the British Plantations in America
  64. ^ Father Abraham's Sermon
  65. ^ The Way to Wealth
  66. ^ Benjamin Franklin, writing anonymously. Aux auteurs du Journal. Journal de Paris (Duke University Press). 1784-04-26, 28 (117): 23. ISSN 0002-9831. JSTOR 2922719. doi:10.2307/2922719 (法语).  Revised English ver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on March 11, 2008.
  67. ^ G. V. Hudson. On seasonal time. Trans Proc R Soc N Z. 1898, 31: 577–88 [2018-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68. ^ Benjamin Franklin. Part three.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201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69. ^ Archibald Spencer
  70. ^ Science and Medicine. Colonial America Reference Library. Encyclopedia.com. 2016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Franklin's interest in electricity originated when he saw a traveling scientific lecturer, Archibald Spencer, perform an "electricity show"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71. ^ Franklin, Benjamin. Letter to Peter Collinson. Franklin Papers. 1747-05-25 [2016-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72. ^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ience World, from Eric Weisstein's World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73. ^ Conservation of Charge. [2006-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8). . Archived February 18, 2008.
  74. ^ Franklin, Benjamin. Letter to Peter Collinson. 1749-04-29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75. ^ Va Doren 1938,第168页.
  76. ^ Tomase, Jennifer. 'A How-To Guide' explores Ben Franklin's 'can-do' legacy. Harvard University Gazette. 2006-06-01 [201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5). 
  77. ^ * Schiffer, Michael B, Draw the Lightning Down: Benjamin Franklin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pp. 136-137, 30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ISBN 0520248295.
  78. ^ Thomas-François Dalibard
  79. ^ Benjamin Franklin, "The Kite Experi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inted in The Pennsylvania Gazette, October 19, 1752. In The Papers of Benjamin Franklin,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and Yale University; digital edition by The Packard Humanities Institute, Vol. 4, p. 360a.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7
  80. ^ Historical Society, Benjamin Franklin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7
  81. ^ Steven Johnson (2008) The Invention of Air, p. 39 ISBN 978-1594484018.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7
  82.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83. ^ National Archives, The Kite Experiment, 19 October 175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February 6, 2017
  84. ^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of Electricity
  85. ^ Van Doren 1938,第159页.
  86. ^ Franklin's K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useum of Science, Boston.
  87. ^ Wolf, A.,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York, 1939. p. 232
  88. ^ Lightning Rods: Franklin Had It Wrong. New York Times. 1983-06-14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89. ^ Krider, Philip. Benjamin Franklin and Lightning Rods . Physics Today: 42. January 2006 [2017-01-01]. doi:10.1063/1.21801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volume=被忽略 (帮助)
  90. ^ Timothy Folger
  91. ^ Philip L. Richardson (February 8, 1980), "Benjamin Franklin and Timothy Folger's first printed chart of the Gulf Stream", Science, vol. 207, no. 4431, pp. 643–45.
  92. ^ "How Franklin's chart resurfac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posted December 18, 2005, accessed November 26, 2010
  93. ^ John N. Wilford, "Prints of Franklin's chart of Gulf Stream found", New York Times (N.Y., N.Y.), pp. A1, B7 (February 6, 1980).
  94. ^ 1785: Benjamin Franklin's "Sundry Maritime Observations,"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April 1939 m
  95. ^ 1785: Benjamin Franklin's 'Sundry Maritime Observations' .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October 2, 2008,. NOAA Ocean Explorer.
  96. ^ Matthew Fontaine Maury
  97. ^ Source: Explanations and Sailing Directions to Accompany the Wind and Current Charts, 1853, p. 53, by Matthew Fontaine Maury
  98. ^ Dr. Alan Houston.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Politics of Improvement. Yale U.P. 2008: 106–41 [2018-06-03]. ISBN 03001523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99. ^ I. Bernard Cohen. The Triumph Of Numbers: How Counting Shaped Modern Life. W. W. Norton. 2005: 87 [2018-06-03]. ISBN 978-03930576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100. ^ Kammen (1990)
  101. ^ Drake (2011)
  102. ^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Increase of Mankind, Peopling of Countries, etc.
  103. ^ Ezra Stiles' "Discourse on Christian Union"
  104. ^ James David Drake. The Nation's Nature: How Continental Presumptions Gave Rise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 of Virginia Press. 2011: 63 [2018-06-03]. ISBN 978-08139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105. ^ Michael G. Kammen. People of Paradox: An Inquiry Concerning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Cornell U.P. 1990: 81 [2018-06-03]. ISBN 0801497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106. ^ J. A. Leo Lemay. The Life of Benjamin Franklin, Volume 3: Soldier, Scientist, and Politician, 1748–1757. U.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245 [2018-06-03]. ISBN 081224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107. ^ Isaacson 2003, p. 150
  108. ^ Owen Aldridge, Alfred. Franklin as Demographer.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49, 9 (1): 25–44. JSTOR 2113719. 
  109. ^ George William Van Cleve. A Slaveholders' Union: Slavery, Politics, and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Early American Republic. U. of Chicago Press. 2010: 148 [2018-06-03]. ISBN 978-02268466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110. ^ Jogn Gribbin, "In search of Schrödinger's cat", Black Swan, p. 12
  111. ^ Heidorn, Keith C. Heidorn, PhD. Eclipsed By Stor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eather Doctor. October 1, 2003.
  112. ^ 存档副本.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113. ^ Fisher, Sydney George. The True Benjamin Franklin 5.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Company. 1903: 19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114. ^ George Pocock
  115. ^ A TREATISE on The Aeropleustic Art, or Navigation in the Air, by means of Kites, or Buoyant Sails
  116. ^ Pocock, George. A TREATISE on The Aeropleustic Art, or Navigation in the Air, by means of Kites, or Buoyant Sails. London: Longmans, Brown, and Co. 1851: 9 [2018-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4). 
  117. ^ John Hadley
  118. ^ The Writings of Benjamin Franklin: London, 1757–1775. Historycarper.com. [201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8). 
  119. ^ Cooling by Evaporation
  120. ^ Faraday, Michael.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 2. R. & J.E. Taylor. 1839: v. ... Franklin's experiments on the non-conduction of ice ... 
  121. ^ Jones, Thomas P.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of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 Pergamon Press. 1836: 182–83. In the fourth series of his electrical researches, Mr. Faraday ... 
  122. ^ Maritime Observations
  123. ^ Price, Richard; Thomas, David Oswald; Peach, Bernard. The Correspondence of Richard Price: February 1786 – February 1791.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 [2009-10-02]. ISBN 0822313278. 
  124. ^ 124.0 124.1 Franklin, Benjamin. To Joseph Priestley. Willcox, William Bradford (编). The papers of Benjamin Franklin: January 1 through December 31, 1772 1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299–300 [1772] [2018-06-03]. ISBN 0300018657. OCLC 3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125. ^ *W. Gratzer, Eurekas and Euphorias, pp. 80–81
  126. ^ Charles James
  127. ^ Bloch, Thomas. The Glassharmonic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FI Scientific.
  128. ^ 128.0 128.1 128.2 John McCrary, Chess and Benjamin Franjegherhklin-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Retrieved on April 26, 2009.
  129. ^ "The Morals of Chess" in Columbian magazine
  130. ^ David Hooper and Kenneth Whyl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h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1992), p. 145. ISBN 0198661649.
  131. ^ The essay appears in Marcello Truzzi (ed.), Chess in Literature, Avon Books, 1974, pp. 14–15. ISBN 0380001640.
  132. ^ The essay appears in a book by the felicitously named Norman Knight, Chess Pieces, CHESS magazine, Sutton Coldfield, England (2nd ed. 1968), pp. 5–6. ISBN 0380001640.
  133. ^ Franklin's essay is also reproduced at the U.S. Chess Center Museum and Hall of Fam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Washington, D.C. Retrieved December 3, 2008.
  134. ^ William Temple Franklin,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Benjamin Franklin, reprinted in Knight, Chess Pieces, pp. 136–37.
  135. ^ Old Slaughter's Coffee House
  136. ^ The History of Chess in Fifty Moves, by Bill Price, Firefly Books (U.S.) Inc., Buffalo, New York, 2015, ISBN 978-1770855298, pp. 90–95
  137. ^ The Franklin Mercantile Chess Club
  138. ^ Isaacson, 2003, pp. 5–18
  139. ^ Old South Church. Isaacson, 2003, p. 15. Oldsouth.org. [2009-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140. ^ Isaacson, 2003, p. 102
  141. ^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page 38 forwar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Benjamin Franklin
  142. ^ Bordewich, Fergus M. The First Congress. Simon & Shuster. 2016: 199. ISBN 978-1451691931. 
  143. ^ Isaacson, Walter. Chapter Eight. 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144. ^ Waldstreicher, David. "Benjamin Franklin, Slavery, and the Founders: On the dangers of reading backwards." Common-place.org. 04, no. 4 (July 2004). http://common-place.org/book/benjamin-franklin-slavery-and-the-founders-on-the-dangers-of-reading-backwar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5. ^ Hoffer (2011), pp. 30–31
  146. ^ Waldstreicher (2004), pp. xii, xiii
  147. ^ Sidi Mehemet Ibrahim on the Slave Trade
  148. ^ Myra Jehlen, Michael Warner, editors, The English Literatures of America, 1500–1800, Psychology Press, p. 89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7, ISBN 0415919037
  149. ^ Benjamin Franklin for The Pennsylvania Abolition Society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The memorial of the Pennsylvania Society for promoting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the relief of free Negroes unlawfully held in bonda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African Race (February 3, 1790)
  150. ^ # http://dsc.discovery.com/convergence/greatestamerican/greatestamerican.html The Greatest American page on The Discovery Channel 请检查|url=值 (帮助). [2012年2月5日] (英语). [永久失效链接]

更多阅读

编辑
外部视频链接
  Presentation by H.W. Brands on The First American: The Life and Times of Benjamin Franklin, October 5, 2000, C-SPAN
  Presentation by Walter Isaacson on 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 July 22, 2003, C-SPAN
  Presentation by Edmund S. Morgan on Benjamin Franklin, November 12, 2002, C-SPAN
  Presentation by Stacy Schiff on A Great Improvisation: Franklin, France,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 April 12, 2005, C-SPAN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James Srodes on Franklin: The Essential Founding Father, May 19, 2002, C-SPAN
  Interview with Gordon S. Wood on The Americanization of Benjamin Franklin, June 4, 2004, C-SPAN
  Panel discussion on Franklin with Walter Isaacson, Gordon Wood, and Stacy Schiff, hosted by Jim Lehrer, January 8, 2006, C-SPAN
  Presentation by Franklin biographer Walter Isaacson to the 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 on Benjamin Franklin's legacy, May 11, 2016, C-SPAN
  Panel discussion with Ellen R. Cohn, Emma J. Lapsansky-Werner, J.A. Leo Lemay, Billy Gordon Smith, James Srodes, and Page Talbott on Benjamin Franklin: In Search of a Better World, November 30, 2005, C-SPAN

传记

编辑

青年读者

  • Asimov, Isaac. The Kite That Won the Revolution, a biography for children that focuses on Franklin's scientific and diplomatic contributions.
  • Fleming, Candace. Ben Franklin's Almanac: Being a True Account of the Good Gentleman's Life. Atheneum/Anne Schwart, 2003, 128 pp. ISBN 978-0689835490.

学术研究

编辑
  • Anderson, Douglas. The Radical Enlightenments of Benjamin Franklin (1997) – fresh look at the intellectual roots of Franklin
  • Buxbaum, M.H., ed. Critical Essays on Benjamin Franklin (1987)
  • Chaplin, Joyce. The First Scientific American: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Pursuit of Genius. (2007)
  • Cohen, I. Bernard. Benjamin Franklin's Science (1990) – Cohen, the leading specialist, has several books on Franklin's science
  • Conner, Paul W. Poor Richard's Politicks (1965) – analyzes Franklin's ideas in terms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publicanism
  • Dull, Jonathan.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010)
  • Dull, Jonathan.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985)
  • Dray, Philip. Stealing God's Thunder: Benjamin Franklin's Lightning Rod and the Invention of America. (2005). 279 pp.
  • Ford, Paul Leicester. The Many-Sided Franklin (1899) online edi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essays
  • Gleason, Philip. "Trouble in the Colonial Melting Pot." Journal of American Ethnic History 2000 20(1): 3–17.
  • Houston, Alan.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Politics of Improvement (2009)
  • Lemay, J. A. Leo, ed. Reappraising Benjamin Franklin: A Bicentennial Perspective (1993) – scholarly essays
  • Mathews, L. K. "Benjamin Franklin's Plans for a Colonial Union, 1750–177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 (August 1914): 393–412.
  • McCoy, Drew R. Benjamin Franklin's Vision of a Republican Political Economy for America.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1978, 35 (4): 607–28. JSTOR 1923207. 
  • Merli, Frank J., and Theodore A. Wilson, eds. Makers of American diplomacy, from Benjamin Franklin to Henry Kissinger (1974) online free
  • Newman, Simon P.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Leather-Apron Men: The Politics of Class in Eighteenth-Century Philadelphia",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August 2009, Vol. 43#2 pp. 161–75; Franklin took pride in his working class origins and his printer's skills.
  • Olson, Lester C. Benjamin Franklin's Vision of American Community: A Study in Rhetorical Iconology. (2004). 323 pp.
  • Schiffer, Michael Brian. Draw the Lightning Down: Benjamin Franklin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2003). 383 pp.
  • Stuart Sherman "Frankl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18 article on Franklin's writings.
  • Skemp, Sheila L. Benjamin and William Franklin: Father and Son, Patriot and Loyalist (1994) – Ben's son was a leading Loyalist
  • Sletcher, Michael. 'Domesticity: The Human Side of Benjamin Franklin', Magazine of History, XXI (2006).
  • Waldstreicher, David. Runaway America: Benjamin Franklin,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ill and Wang, 2004. 315 pp.
  • Walters, Kerry S. Benjamin Franklin and His Gods. (1999). 213 pp. Takes position midway between D H Lawrence's brutal 1930 denunciation of Franklin's religion as nothing more than a bourgeois commercialism tricked out in shallow utilitarian moralisms and Owen Aldridge's sympathetic 1967 treatment of the dynamism and protean character of Franklin's "polytheistic" religion.
  • York, Neil. "When Words Fail: William Pitt,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Imperial Crisis of 1766", Parliamentary History, October 2009, Vol. 28#3 pp. 341–74

历史编纂学

编辑

一手资料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传记和引导信息

编辑

在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写作

编辑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编辑
前任:
首任
美国邮政部长
1775年-1776年
继任:
理查德·贝奇
前任:
约翰·迪金森
宾夕法尼亚州州长
1785年-1788年
继任:
托马斯·米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