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22234798/列日战役

列日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的一部分
日期1914年8月4日-16日
地点
50°38′26″N 5°34′20″E / 50.6406°N 5.5721°E / 50.6406; 5.5721坐标50°38′26″N 5°34′20″E / 50.6406°N 5.5721°E / 50.6406; 5.5721
比利时列日
结果 德国获胜
参战方
比利时 比利时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比利时 吉拉德·莱曼 德意志帝国 奥托·冯·恩米希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鲁登道夫
兵力
第三步兵师,第十五混合旅和要塞警备师
兵力 – 36,000人& 252门火炮
第二军团
兵力 – 59,800人& 100门火炮
伤亡与损失
2,000–3,000人伤亡
4,000人被俘
2,000人伤亡

列日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也是德国入侵比利时的开端。[1]1914年8月4日,德军开始进攻列日[2] ,持续到16日,最后一座要塞投降为止。德军入侵比利时的行为最终让大英帝国加入了战争;列日守军的防守耐力最终让协约国能够有更多时间来组织军队,并准备好防守法国。

序幕 编辑

施里芬计划 编辑

由于德意志帝国害怕将因面对法国俄罗斯帝国的两面夹击,而陷入漫长的两面作战,施里芬计划被设计成发动一场闪电战,快速击败法国(就像1870年的普法战争那样),接着再转移西线大军到东线,以击退俄罗斯的军队(因为他们认为俄军动员速度较法军来的慢)。为了达成这项目标,德军将必须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并入侵之,在数天之内通过该国。而在德军向比利时推进的路线上,高度要塞化的列日首当其冲。

战争爆发 编辑

1914年夏天,奥匈帝国斐迪南王储暗杀后,各国之间的外交及军事行动渐趋激烈化,而战争也逐渐地无法避免。而德国未遵守和奥匈帝国间的盟约,于8月1日向俄国宣战,并于隔天向法国(俄国的三国协约盟国)下达最后通牒

同时德国也向比利时的阿尔贝一世国王下达另一道最后通牒。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已发展二十年余)将投入大量的人力,来清除集中于阿尔萨斯前线的法军。此一侧翼调动需要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以便绕过法军和崎岖的阿登山区。比利时可选择不做抵抗,并让德军可穿越他们的国土进攻法国。事实上,多数德军的计划皆需要比利时如此做,否则其他情形将会像一位普鲁士军官所说,这将“激怒沉睡的绵羊”。对德军的计划来说,不幸的地方在于比利时将证明他们有强大的意志,来防卫他们的独立地位。但对比利时来说,不幸则在于他们的资源跟不上他们的锐气(élan)。

比利时修筑了防线,并计划独立对抗任何潜在敌人,不论是德国、法国还是英国。1914年八月初,她的军队也如同多年来一样,部署在国界上。当阿尔贝一世收到从柏林来的通牒时,他的参谋长塞列尔斯·德·莫兰维尔将军便开始执行应变计划:集中军队在比国的中心,而让列日和那慕尔的要塞群能够减缓德军的侵攻。列日座落在比、法两国间的主要道路上,而德军既不想从南部崎岖的道路经过,也不想经由比利时北方的荷兰进攻(即便那将少去十数公哩,且地势平坦)。列日和那慕尔都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但也都有严重的缺点。

列日城被一打要塞环绕,由十九世纪后期杰出工程师亨利·艾力克西斯·布莱尔蒙特所设计与建造。布莱尔蒙特选择不用法国工程师沃邦星形要塞系统,自行设计要塞群来抵挡新式线膛火炮。除了由混凝土、砖石以及你土所做成的山丘之外,要塞主要的部分皆在地面之下。每座要塞皆拥有一个可伸缩的圆屋顶,可装设许多火炮,最大者可达6英寸。当此一先进的要塞于1892年完成后,并未受到妥善的维护。布莱尔蒙特还另外要求建造较小的防御工事和战壕,用以连接并保护主要堡垒群,但比利时政府并没有执行该项建造计划。他们的驻军战力并不完整,其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当地的警卫部队,且他们只受到最低程度的训练。

8月2日,阿尔贝一世国王下令开始执行支援工作以回应德国的最后通牒,同时动员所有军队并使之达到最佳战力。列日要塞群的指挥官,吉拉德·莱曼中将被命令“和你那些受托付的部队防守到最后一刻。”[3]

比利时军用来完成所有准备的机会不多,因为德军在8月4日进入了他们的国家。德军中负责占领列日的临时单位,是由奥托·冯·恩米希指挥的默兹河军团,辖下共有八个旅。恩米希指挥的主力步兵及骑兵,被下令攻占列日城附近横越默兹河的桥梁,并消除所有遇到的抵抗。然而当他及其麾下部队抵达河边时,却发现多数桥梁已被摧毁,只能架起浮桥以作为替代。而当这些措施也遭受对方的火力袭击时,德军发现他们被迫向列日要塞进攻。

要塞群 编辑

 
列日要塞群示意图
列日要塞群
(从最北方开始向顺时针方向)
利尔丝(Liers)
旁蒂赛(Pontisse)
巴雄(Barchon)
依伏葛涅(Evegnée)
夫莱龙(Fleron)
绍丰泰恩(Chaudfontaine)
恩堡(Embourg)
波恩赛勒斯(Boncelles)
夫莱马尔(Flemalle)
奥洛涅(Hollogne)
龙欣(Loncin)
兰丁(Lantin)
 
列日要塞的火炮示意图
 
克鲁伯围城炮发射单壳炮弹摧毁了龙欣要塞

列日坐落在马士河乌尔特河的交会点上,位于南方的阿登森林、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与西北方的法兰德斯平原之间。马士河沿着深峻的峪流经列日,为其构成一个重要屏障。

德国通往布鲁塞尔的主要铁路会通过列日,这条铁路最后通至巴黎。冯·施里芬冯·毛奇就是想利用此条铁路运兵进入法国。大量的工业设施、工厂和其他设施将有助于城市的防御。然而主要防线仍是十二座要塞组成的环形要塞,该环形要塞完成于1891年,以半径6~10公里环绕列日。要塞间的火力交织网及保护区的设计,将使要塞能够在其中之一遭袭击时,周围两座要塞将可提供火力援助。每两座要塞间的间距大约4公里。

这些要塞不是三角形状就是四方形,周围环绕着沟渠与铁丝网。要塞完全由混凝土建造,并搭配210毫米榴弹炮、150及120毫米加农炮和57毫米速射炮可供防御。要塞里的步兵利用步枪与机枪来防御敌人的攻击。主要的炮座安装在可供360度旋转的炮塔上。只有57毫米的炮塔可以升高。一个要塞共有78门大炮,利用弹药库来储存弹药,军队宿舍可供多达五百人居住,并拥有发电机可供应照明。这些要塞并未相连在一起,只能透过地面上的电话或电报来互相联络。

这些要塞有几个其他的弱点。由于有许多沟壑横跨两两要塞间,使得这里的地形难以完全防守。间隔的防线在战斗前才被建造,且其防止德军渗入城市的效率不彰。在后方的要塞也很脆弱,那是德军轰炸后炮弹飞往的方向。要塞内的通风及卫生情形相当的差,造成内部空气不流通与异味。最终,要塞就在选用非最佳混凝土,以及只能承受1890年最大的围城炮(210毫米榴弹炮)炮火的情形下建成。莱曼曾亲自被选为第三师与列日要塞群的指挥官,在阿尔贝国王的指示下,坚守要塞到底。莱曼拥有约30,000人可防守要塞间的间隙,以及6,000名要塞守军,其中包含了公民警备队。

战斗序列 编辑

比利时战斗序列 编辑

比利时第三步兵师负责守卫列日的工作,由吉拉德·莱曼少将指挥。这个由4个及数个其他战斗团组成:

  • 第九混合旅:包含第9和29步兵团,以及第43、44和45炮兵连。
  • 第十一混合旅:包含第11和31步兵团,以及第37、38和39炮兵连。
  • 第十二混合旅:包含第12和32步兵团,以及第40、41和42炮兵连。
  • 第十四混合旅:包含第14和34步兵团,以及第46、47和48炮兵连。
  • 第十五混合旅(8月5日加入):包含第1和4Chausseur团,以及第61、62和63炮兵连。
  • 要塞守卫队:包含后备第9、11、12和14步兵团、一个炮兵团、4个后备炮兵连,以及其他部队。
  • 第三炮兵团:包含第40、49、和51炮兵连。
  • 第三工兵营。
  • 第三通讯部。
  • 第二枪骑兵团。

总体而言,比军有大约三万六千人和252门大炮可供面对德国的入侵。

德军战斗序列 编辑

德军负责进攻的默兹河军团组成如下:

  • 第三军团第11步兵旅,由冯·韦希特尔少将指挥。
  • 第四军团第14步兵旅,由冯·伍索少将指挥。
  • 第七军团第27步兵旅,由冯·马索上校指挥。
  • 第四军团第34步兵旅,由冯·克拉威尔少将指挥。
  • 第十军团第38步兵旅,由冯·厄尔真上校指挥。
  • 第六军团第43步兵旅,由冯·胡尔森少将指挥。
  • 第二骑兵团,由冯·德尔·马维兹中将指挥,包含冯·克莱恩少将指挥的第二骑兵师、冯·葛涅尔中尉指挥的第四骑兵师以及冯·布劳少将指挥的第九骑兵师

总体来看,德军大约有五万九千八百人及100座火炮。他们受奥托·冯·恩米希将军指挥,埃里希·鲁登道夫则跟随部队作为指挥部的观察者。

战斗过程 编辑

德国于8月3日早上对比利时宣战,先头部队“默兹河军团”于4日早晨8点跨过边界。骑兵推进至默兹河,但发现多数桥梁均被摧毁。到了8月4日傍晚,德国骑兵已经渡过默兹河来到北边的维泽,并在那里遭遇到第十二旅,该旅被下令进行英勇的后卫作战以利撤退至要塞防线。整个晚上德军都被挡在北方。

比利时第三步兵师躲在仓促完成的防御工事后方以防御城市,同一天他们成功地击退了企图通过要塞群的德军。德军企图进攻占巴雄要塞的攻势被要塞的机枪与大炮火力挫败, 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此次挫败后,德军利用齐柏林飞船发起了历史上第一次空袭,对列日城丢下了炮弹。同时,骑兵则从南方的维泽赶来包围了列日。随着城市可能很快陷落,莱曼命令他麾下的第三步兵师撤退,并重入新动员的比利时军到西方去。

8月6日,鲁登道夫将军挥军前进时,发现第14旅的指挥官已战死。他以个人名义下令一野战榴弹炮提供火力支援,以便通过迪布瓦村,因为该处是个可俯瞰列日的高点。鲁登道夫派出一队人向莱曼提出休战协议,但被拒绝。而在其后跟随的突击队也被莱曼指挥部的军队击退。德军这次的突袭迫使莱曼逃离列日城,并躲入该城西方的龙欣要塞以做为避难。外环的其他要塞则持续抵抗德军的推进,因为德军对他们的铁路线进行封锁。德军持续炮击地炮击这些要塞,但大多数的要塞仍屹立不摇。唯一被击垮的是夫莱龙要塞,该要塞的穹顶遭到炮火摧毁。而巴雄要塞则在德国步兵持续的进攻下,于8月10日被攻占。[4]

为了削弱这些要塞,德军决定使用他们强大的围城炮。这些围城炮中包括克虏伯大伯莎420毫米榴弹炮,以及一些奥匈帝国借出的305毫米榴弹炮,由斯柯达公司建造。这些要塞在建造之初,比利时认为陆地上最大的可移动式大炮是210毫米榴弹炮,所以这些要塞并未设计成可承受来自更大的围城炮的炮弹。围城炮发出的炮弹从堡垒的正上方烙下,穿透了混凝土层,然后再由延迟导火线引爆。要塞一个个被迫就范,直到8月16日最后一座要塞-波恩赛勒斯要塞投降为止。8月15日,莱曼指挥官在防守龙欣要塞时负伤,在昏迷的情形下成了德军的俘虏。到了8月17日早上,德国第一军团、第二军团及第三军团按照施利芬计划,准备继续横扫剩余的比利时,迫使剩余的比军退往安特卫普,并使布鲁塞尔于8月20日不战而降。[5]

后续发展 编辑

莱曼及其部队在列日所做的十日抵抗,是否对德军施利芬计划的时间表有所影响,至今仍不清楚。但显而易见的是,协约国视这场战斗为精神上的胜利。没人预期到比利时会反击,至少不致于会这么有效。有无可能在小小的比利时愿意打到底情形下,欧洲各国不愿意呢? “这是精神胜利并向世界宣传—国家古老的信仰及责任仍能在战场上,激励著士兵们的勇气,并显示出辉煌德军的表面下,仍是美中不足的。”[6]这让法国在1914年颁发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给了列日市。[7] 另一影响则是从各方面削弱了对于修筑要塞群的信心,并让法国的凡尔登的要塞群更加脆弱,最终影响了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8]

刊物 编辑

  • Paul Hamelius, The Siege of Liège: A Personal Narrative (London, 1914)
  • J. M. Kennedy, "The Campaign around Liège," in Daily Chronicle War Books (London, 1914)

参考 编辑

  • Griess, Thomas E., The Great War, Avery Publishing, 1986.
  • Marshall, S.L.A., World War I, American Heritage, 1964.
  • Reynolds, F. J., The Story of the Great War, Vol. III, P.F. Collier & Son, New York, 1916.
  • Keegan, John, The First World War, Vintage Books, 2000.

注脚 编辑

  1. ^ Keegan 1998,第84页
  2. ^ Keegan 1998,第84页
  3. ^ Keegan, John. The First World War. Vintage books, June 2000. ISBN 0-375-70045-5. Pg. 81
  4. ^ Keegan, pg 84 & 85.
  5. ^ Duffy, M. (22 August 2009) The Battle of Liege, 1914 http://www.firstworldwar.com/battles/liege.htm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1
  6. ^ Buchan, A History of the Great War, p. 134.
  7. ^ New World Encyclopedia Article: Legion D'Honneur http://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Legion_of_Honor retrieved 25 February 2011
  8. ^ Rickard, J. (14 March 2001 ), Siege of Liege, 5–16 August 1914, http://www.historyofwar.org/articles/battles_liege.html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