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存档1

数字表记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先前编辑爪哇岛条目,发现有以下字句:

爪哇人口114,000,000(一亿四千万)

个人以为这样的方法并不恰当,首先千进位纯数字对于汉语使用者来说,非常难以阅读。再来就是括号显得累赘。翻遍百科后,找到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页面记述如下:

一般数字应使用半形阿拉伯数字,不要使用全形数字。数字较长时可以用千分撇“,”(英文半形逗号)按千分开,如123,456.78。

也就是说,“爪哇人口114,000,000”符合规则、并无错误,但倘若这样写肯定非常不便。建议修改格式手册为:“一般数据资料应使用半形阿拉伯数字,不可使用全形数。字数字较长时可以用千分撇“,”(英文半形逗号)按千分开,如123,456.78。又,文章中出现不需精确的高位数字时,可夹用汉字单位。如人口约114,000,000可写作‘人口约1亿1400万’。”..以上为我的初步构想,不知各位意见如何?--Koika 18:24 2006年5月31日 (UTC)

支持你的对约数表记的建议。--Mukdener |留言 22:52 2006年5月31日 (UTC)
(+)支持。-- tonync (talk) 02:35 2006年6月2日 (UTC)
(+)支持我也支持-数字崇拜 11:04 2006年6月2日 (UTC)
(+)支持。前提是“约数”时,这点应特别强调。-- 百楽兔 03:14 2006年6月3日 (UTC)
(+)支持(!)意见:谨将台湾政府公文法规相关条文节录列出作为修订参考:非整数或数字繁复者,仅记万位(千万位?亿位?)以上数名,万位(千万位?亿位?)以下用千位分点表示之如:3亿3,000万人、116万5,200人。--winertai 03:38 2006年6月3日 (UTC)
我认为巳经有(一亿四千万)表达得很清楚了,就用不着更改之前的阿拉伯数字。倒不如提议文章中数字太大时用()加上汉字单位,就像114,000,000(一亿四千万)则各方面都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喜欢看数字的看数字,喜欢看汉字的看汉字。--Onsf 16:10 2006年6月3日 (UTC)
(+)支持--Ellery 02:25 2006年6月6日 (UTC)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4:02 (UTC)

上面的数字是否有误?

114,000,000=一亿一千四百万,不是一亿四千万--地球发动机〠✆ - ✉✍) 15:16 2006年6月4日 (UTC)

请留意最近很多条目被人由阿拉伯数字转为中文数字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这一两个星期的期间,不断有不同IP用户将很多条目由阿拉伯数字转为中文数字(如将“3579人”换成“三千五百七十九人”),当中以香港条目为主。虽然已经多次在其对话页留言,但留言后他并不会停止,隔日后便换了新IP继续固执地这样做。由于我没有证据证明新IP是同一人,所以只能从最温和的提醒开始,而不能直接将其封锁。几日前我已在Wikipedia talk:香港维基人布告板提出过,但似乎这并不足够。这种“另类破坏”,我差不多已回退近100次了。所以我把这个问题在此贴出,希望大家能够献计解决这个问题。 -- Kevinhksouth (Talk) 11:46 2006年12月24日 (UTC)

这很难搞,有没有可能用script 把“三千五百七十九”又或“二千零一百二十一”自动转回阿拉伯数字呢?看起来挺复杂。--Yau 19:19 2006年12月24日 (UTC)
这个可以实现,不复杂。但二月河怎么办,变成“2月河”?如果能讨论制定一个方案,明确规定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什么时候用中文数字,我可以设计机器人实现。-下一次登录 03:23 2006年12月25日 (UTC)
前者:日期、人数、岁数……而中文数字用在讲述中国数学史(等类别),并容许“短小”中文数字,例如文句中的“一个xx(名词)”当然容许写“一”字。--Xieza 05:09 2006年12月25日 (UTC)
“一个”写作“一个”当然没有问题,但那位仁兄(相信是同一人,虽然未有确实证据)真是转得太滥了。今日我又回退了数次这样的“另类破坏”,又再一次作一个温和的提醒(因为只能假定他是之前未被提醒过的)。如果得到社群批准,以后见到这样的破坏时,希望可以直接封IP,并在Wikipedia:当前的破坏作纪录。 -- Kevinhksouth (Talk) 08:05 2006年12月25日 (UTC)
其实也就是一些在编辑格式上的小问题,Yau君刚才所说的问题我也经常碰到过,其实手动解决维护一下就行的;但是,至于何时使用适当的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和中文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我有以下标准化的建议(但不知道从前是否有用户或者管理员设置过相关机制):
  • 年份、日期、数量、岁数、排名、数据等等——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006年1月1日、123个人、75岁、第99次、30加15等于45 等等来代替 二零零六年一月一日、一百二十三个人、七十五岁、第九十九次、三十加十五等于四十五 等等)
    • 也许有时候有例外情况,比如说人数太少时(数量用法)或太多零碎数据的处理:有一个人在某某地方怎样了 来代替 有1个人在某某地方怎样了
      一个是abcdef,一个是ghijkl 来代替 1个是abcdef,1个是ghijkl 等等
  • 特定的名词、地名、人名、称谓、外号等等,通常是在大众语言领域还是在句子语法领域上,都应该使用中文数字(例如:二月河三个代表六四事件八亿人民八个戏小泉纯一郎 等等来代替 2月河3个代表64事件8亿人民8个戏小泉纯1郎 等等)
当然,这不应该太严谨,没有义务去跟随,只是个规范化的建议,仅此而已;请各位维基人继续提提意见,有需要可添加在专题页面以作参考。--dbslikacheung 08:13 2006年12月25日 (UTC)
  • (+)支持讨论制定一个方案,明确规定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什么时候用中文数字。--encyclopedist (对话页) 08:33 2006年12月25日 (UTC)
    • 主要就是不要定得太死板,维基百科一向都应该因应每个不同的案例作独立的决定的
  • (!)意见,如果想用机器人,就要制定一个“傻子”规则,规则太聪明了机器人理解不了。“傻子”规则比如:“年”字前面的四位以内的一定是阿拉伯数字,“个”等量词前面的一位数一定是中文数字等。这样才可能设计机器人。-下一次登录 05:30 2006年12月27日 (UTC)
    • “个”等量词前面的一位数也可以是阿拉伯数字的--Hello World! 02:35 2006年12月29日 (UTC)

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中国大陆的标准。至于其他地方则似乎未定下这种标准。--Hello World! 15:07 2006年12月28日 (UTC)

其实台湾公文系统也开始以阿拉伯数字为准了,也有一套具体的规范。未命名 15:24 2006年12月28日 (UTC)
(!)意见:这个……政府官方的标准,在维基百科里面,应该只能作参考吧?--dbslikacheung 14:30 2007年1月1日 (UTC)

可以加入YYYY-MM-DD、YYYY.MM.DD或YYYY/MM/DD吗?

暂时移到播放日期与Wikipedia:格式手册#时间、数字、度量衡|格式手册集中讨论。


中国大陆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里面规定的很详细,个人认为可以作为中文维基百科的参考格式 Yuanyelele (留言) 2008年9月20日 (六) 07:16 (UTC)

数字分段本土化

阿拉伯数字以标点分段是为了方便读出。各语言有不同的读法。 例如:123456789

英语习惯是三位一读: one hundred twenty three million four hundred fifty 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eighty nine 所以英语标点成123,456,789。一目了然,不用慢慢数。

现在看汉语怎么读: 一亿 二千三百四十五万 六千七百八十九

很显然,汉语是四位一读。如果在汉语书面语中,沿袭英文数字的标点法,那么根本起不到方便读出的作用。如果按照汉语自己的读法标点呢? 1,2345,6789

现在好多了。希望你也来支持,在汉语文本中使用汉语数字分段。

58.63.153.105 (留言) 2008年9月13日 (六) 06:23 (UTC)

我觉得不必模仿英文用逗号分割,直接就用空格好了1 2345 6789—地球发动机〠✆ - ✉✍2008年9月13日 (六) 12:42 (UTC)
最好的方式是这样:1亿2345万6789。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01:07 (UTC)
维基百科编者应该跟随外面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为世界另立标准。--Mewaqua 2008年9月14日 (日) 01:51 (UTC)
我也认为应该使用世界共通的标准,但如果希望能便利中文上的阅读,上面提到的‘1亿2345万6789’的写法,会是比乱点一通来得恰当的!—泅水大象 讦谯☎ 2008年9月14日 (日) 06:04 (UTC)
支持按4位一分。这种写法在大陆常见。或者干脆不分, 三位一分不符合中文用法,没有必要。 —Munford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13:54 (UTC)
虽然本人支持按4位一分,但是,如果遇上十分长的数位,应每4位加一个中文数位表示。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01:28 (UTC)
应该跟随外面世界的标准,也方便大部分只看,只查不写的维基百科使用者。zzz......很困 吵醒我 2008年9月14日 (日) 23:08 (UTC)
台湾国小有教过汉语数字分割,但是外面使用人数呢?我可以告诉你2x年来我只有在国小有看人用过。你这样标连汉语民族都看不懂喔。--MingRay(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06:19 (UTC)

我1990年读小学二年级时,学校教的就是三位一分,叫“千位符”。大陆我看到的也都是三位一分,第一次听说四位一分。所有的科学文献都是三位一分。—不想放弃 (留言) 2008年9月15日 (一) 13:13 (UTC)

四位一分绝对是原创加误导。一般人看到 1,0000 的第一印象肯定是一千,而不是一万。至于使用汉字分隔,似乎也不能强求。总之,维基不是提出、推广新规则的地方,事实上中文世界在此事上跟随英文做法已经很久,也算是与国际接轨吧。—Msuker (留言) 2008年9月16日 (二) 06:16 (UTC)
在英文,表达一个很长的数字时,也会用文字分隔。中文也应该可以这样。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16日 (二) 12:02 (UTC)
这是中文的事,不是中文维基的事。编写百科,就是要比一切事物慢半拍。任何事情,等中文的正规媒体都开始了,再来百科推行不迟。Msuker (留言)
我小学的时候数学教科书是用四位一分,我还特别跟班导师讨论,结果他说中文是四位一分(不过我接触的媒体全部都用三位一分)……。--RekishiEJ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7:48 (UTC)
我从未学过四位一分的,只是罕有的见过。—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8年9月19日 (五) 07:55 (UTC)
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上市公司的中文业绩公告会用四位一分的。--Mewaqua 2008年9月19日 (五) 14:16 (UTC)
那只是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告会有中、英文版的存在。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25日 (四) 00:01 (UTC)
我倒是无所谓啦,起码现实的中文环境也并未统一数字标注的标准,所以我的意见也是等中文环境的现实标准完全统一后,WK再来统一标准。—Pagan (留言) 2008年9月24日 (三) 04:08 (UTC)
强烈反对四位分法,首先我们要明白1234567890是阿拉伯数目字,不是中文,实在无必要另创规则,而且这也有可能是原创研究,事实上也不适合不少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之阅读习惯,如果数目字是用中文写出,怎分我都无意见,但既然用阿拉伯字,请尊重国际及使用这种分法的使用汉语的用法。--罚抄(罚抄会馆) 2008年9月26日 (五) 04:35 (UTC)
那么,四分位用汉字分开呢?这比较常见。小希~* (留言) 2008年9月26日 (五) 12:54 (UTC)

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成为指引

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所述内容一直是我们遵照执行的,也并无太多异议。我根据对话页的讨论做了一些修改,并同时把它从"英文版指引"改为指引。如有其他意见,欢迎继续讨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4:13 (UTC)

根据GB/T15835-1995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上现在的内容,重新编写了一份指引:见User:Shizhao/date。希望大家能进一步讨论,成为正式的指引。如果能找到其他地区的中文日期与数字的规范文档,并补充进去,将会更加完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6日 (一) 16:11 (UTC)
既然一个星期过去,没有人发表任何意见,我就将我的版本更新到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并成为指引。如果还有其他意见,欢迎继续在现有的指引内容上作深入的探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8年10月13日 (一) 13:23 (UTC)

我的编辑大意和看法。敬请指教!

@ 编辑大意:1. 基于 [简洁顺畅] 理念,且力求保持原文宗旨。 2. 关于 [连接号/浪号] 的修改,则直接引用维基百科:格式手册的内容。

@ 看法:1. [中文/英文] 之间,应按一下 [空白键] 隔开,以增加视觉清晰。对于 [阿拉伯数字],应亦有利。 2. 间隔号似有若无/无甚价值/反而累赘,应该改善,否则还不如取消。 #

Philinwiki (留言) 2009年3月12日 (四) 09:47 (UTC)

关于古人使用旧历虚岁纪年,今人使用新历实岁纪年的建议

先举两个例子:

1.唐开元贤相张九龄,生于高宗朝,而出生月日不详。古来多据新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本人注)病卒,年六十八”逆算,谓其生于高宗咸亨四年(673年)。而同时代徐浩《张文献公神道碑》言,文献公“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廿八年五月薨”,逆算则为仪凤三年(678年)生。新旧唐书皆成书于五代后,历史价值尤劣于唐时记录。是以张九龄生于仪凤三年为是。而今有人编史时,大书“张九龄享年六十二”,谓之从徐浩碑铭;而仍言“唐书载‘张九龄卒年六十八’”。作者居然能把古人的原话从“六十三”改成“六十二”,这put new words in 古人's mouth的穿越行为姑且不论;而上下文对勘后,则产生十分奇异的效果:唐书记载的张九龄享年大于徐浩记载的享年6岁(68-62=6),而为何换算成新历后,生年相差只有5岁(678-673=5)?还是原因出自新旧唐书的记载“卒年六十八”不符合周岁记载主义,所以我们也应该替唐书把它改过来,写唐书云,张九龄“卒年六十七”以符合数学逻辑(即我们需要把所有古人的年代记载统统改变,将改窜进行得彻底)?

2.苏轼生年当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乙卯,而新历跨年为1037年1月8日。旧史记载多著年不着月,则皆以苏轼为景佑三年生。若贸然采取“1037年生”之说,则不但查阅宋史、通鉴等等一切古籍记载,皆会产生相差一年之错误;更于苏轼平生之著作,如《送沈逵》诗云“嗟我与君皆丙子”,《赠长芦长老》诗云“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 ,都将不知所云,因1037年岁次非丙子,乃丁丑也。苏轼诗文谓“与我同年”者,实指丙子非指丁丑;自言“生十年”是指庆历五年(1045)而非1047(1037+10?);“余年十七”是当皇佑四年(1052)而非1054(1037+17?)。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新旧历之间疲于换算,徒增不便,有百弊而无一益。是我等记载苏轼生年,不着月日时,当言“景佑三年生”;若言及月日,则明其为新历逾年,1037年1月8日生。

盖中国之使用新历,自民国元年政府布告起,遵从“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亦不当强迫古人年龄使用新历,从如实著史的角度来说,更不得替古人捉刀代笔,改窜前人记录以适我意。

今为统一年龄记载,便于查阅对校古籍起见,杜绝因新旧历换算不一而引起的年代错误,同时遵从“以同时代人记载为准”“不替古人更改古人文章字句”的大原则,兹建议辛亥前(清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末)物故者一概使用旧历虚岁记载生殁,间辅以西元年代注记以图现代读者之便;民国后出生者以新历实岁为则。

有不同建议者请附于此,庶几得知众意。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4日 (一) 07:34 (UTC)

我建议您提出中央性的讨论。(WP:VPP。) --Nlu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08:15 (UTC)
同时,也请读WP:MOSDATE。中文格式手册并无使用现代或古代年纪计算法的规定,但我觉得该跟英文维基规定一致,而英文维基大致原则是使用现代纪年方式来计算年龄的,不管人物的国籍,年代。特别是这个原则:
下述规范并非不能变动,不同风格也可能有不同优点。但风格一致将使维基更易于阅读、使用、撰写、编辑。
也请记得不是所有读者都能了解古代年纪计算法的,特别是母语不是中文的读者。"一百科两制"只有制造不必要的困扰。 --Nlu (留言) 2011年10月25日 (二) 22:16 (UTC)
(*)提醒:这个逻辑不可取:英文维基百科还有平方千米和英亩并用的制度呢,照着这样的逻辑,也要统一吗?—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虞海对话贡献)加入。 2011年10月26日 (三) 14:48 (UTC)
古代年纪计算法很好说明。对于母语不是中文的读者,我们可以在中文维基添加一些说明页让他们知道这些简单的规则。要言之,历法使用农历=古代中国太阴历,以年号或干支纪年,出生之年为一岁,以后每逢新年长一岁,如此而已,何繁之有?
阁下说"一百科两制"只有制造不必要的困扰,我认为您一叶障目而未见泰山。我同意确实会产生一些困扰,但是这些困扰确绝非如您说的“不必要”。就像“一国两制”虽然在某些方面制造了困扰一样,在更多的方面提供的是更重要的社会保障。而且这困扰,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小小努力迎刃而解(如上所说,建立中央页说明维基年龄方针和古代纪年法,我愿意领先贡献),我们牺牲了一点努力,结果保障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描述的准确度。如果您认为对史实的尊重都不比我们小小的努力还重要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了。
有的时候您根本没法遵从现代纪年方式来计算中国古代人的年龄。现代的计算方式是不到生日就不算一岁,即如果您生于1037年1月,那么1038年12月您还是1岁。可是史书没记载你是哪一月哪一日生的,光说您是生于景佑三年,那要是1036年12月,您就该2岁了,可是万一您是1037年1月,那您还该算1岁,这在下我也不知道(也没法给您创造一个)您的确切生日,所以您说您是该算1岁还是2岁?你也可以说,算啦,既然景佑三年,我就给你换算成1036,你就算2岁吧!可这就是说您自相矛盾,按您的提议其实您有时候也没有(而且也没法)遵从现代纪年方式来算年龄。
英文维基大致原则是使用现代纪年方式来计算年龄,这是遵从英语世界的历史文化习俗。用汉字记载中文维基,应当遵从汉字文化圈的历史文化习俗,而不是盲从于英语世界,硬要把牛鼻圈强套在马的鼻子上。历史记载尽量采取第一手资料(即一次史料),事件说明尽量遵从当时人(同时代人、相关人士)的描述,用本民族语言书写的文章,用词用法遵从本民族习惯——这些都是天经地义,想必不需要证明。中文维基记载中国古代发生的人和事,为何必定要在付出莫大代价(记载人物和历史事件时,牺牲真实性=如一件事发生于1036年,我们却误算为1037年=与描述准确度=一个人50岁,当时已迈入老年,“人年五十,不称夭寿”,可是我们却误算为48,产生此人还在盛年的误觉=,这不是莫大代价是什么?),而强求和英文维基的英文记述(这种辗转翻译来的英文记述,在史料文献学上,至多只能算作三次史料,是谨严的历史学家当尽量避免利用的,绝无作为楷模要求其他百科盲从的价值)一致,恕在下愚昧,实在费解。
还有一些例子。同一人物Boeing(波音公司的创始家族),德国原拼法是“Böing”,乌克兰拼法是“Боїнг”,韩文拼法是“보잉”,日文拼法是“ボーイング”,都是遵从本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习惯的拼法,并非和英语原字母字字对应,有的发音都有些不太一样。难道说因为美国人拼Boeing,就强要德国人把德文原来的拼法改掉,乌克兰人、韩国人、日本人统统改掉。而且您现在还不是在要求这个,因为Boeing本来就是美国人嘛(不管他是德国后裔),那行,就遵从美国人的拼法吧;你现在是在要求美国人把Boeing的拼法改成跟乌克兰人(或者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等等)一样,要求美国人因为乌克兰人用人家的写法,就把自己人也改成跟人家一样的写法。这就好比因为中国人对“京都”发音“jingdu”,我们就要求日本人把京都的原本发音“きょうと”,或者英文Kyoto也都统一成“Jingdu”,这才homogeneous,整齐划一。那么有些东西您当如何改,譬如中国的钓鱼岛,在日文wiki的项目遵从日文习惯是“尖阁诸岛”,这个您去试试统一?
我也想请您记得,这世界本来就是heterogeneous的,强求homogeneity的结果只能弄出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统一的,且莫说纪年方法这种和一个文化圈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悠长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连一个小小的计量衡单位问题,美国人至今还要使用它们的mile而非km,gallon而非litre,pound而非kg;一个小小的字母,英国人要organise,美国人要organize,英国人要favour,美国人要favor,英国人要centre,美国人要center,各执一是,您说谁对,我们该向谁看齐?
就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样,不同风格当然都有不同优点(和不同缺点),我们只能两相权衡取其轻,尽量采取符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比较合情理的方法。

这是我的意见。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2:55 (UTC)

为求统一标准正式的年份或岁数计算还是应该以西方历法为主,至于中式的计算方式可以用括号注释的方式表达,绝对不能在未加说明的状况下混用两者。若真的要说有什么东西比较值得作为类比的话,这状况比较类似维基百科以西元纪年为主、但在必要时可以加注各地特殊历法(例如台湾的民国纪年或日本的平成)。--泅水大象 讦谯☎ 2011年10月26日 (三) 05:10 (UTC)
问题是我们所依据的古籍记载都不是以西方历法为主的,记载的往往只是中国的年份,比如景佑三年,没有说明是那一月那一日,您要求以西方历法为主,可是我完全不可能知道记载的景佑三年是该换算成1036年还是1037年(贸然换算成任何一个都是错误的)。以西方历法为主记载中国古代人物事件,不但会产生换算的麻烦,跨年极易出错误,而且在很多史籍没有记载月日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在古代占多数),是完全不可贯彻、不现实的。
如果要求在历史记载中采用西元实岁,则会出现以下自相矛盾的问题,无法自圆其说:我只知道您是景佑三年出生,我不知道您生日是在1036年11月、12月亦或是1037年1月,那么在1038年12月时,我应该说您是1岁还是2岁?我又不能因为您生于景佑三年,就硬说您在1038年12月时是2岁,因为这样就违反了西元实岁的规矩(即未满周岁不加算年龄)。
日文维基的纪年法是以日本古代历法(即太阴历)虚岁纪年(和暦、数え年)为主,直至1873年1月1日,明治政府布告行文使用太阳历止。明治政府改革历制后发生的事件记载才遵从新历西元,完全符合“法律不溯及既往”的根本原则。在未加说明的状况下,日文维基都是以本国当时历法为主,括号中加注西元,古代人物生卒统一以“数え年”(虚岁)计算。绝无记载唯以西元为主的事情。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05:38 (UTC)

10月4日

英文维基亦然。公元45年后遵从儒略历(Julian calendar),1582年以后遵从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当时人物遵从当时通行历法记载,绝无将1582年前的事件换算成现代的格里历记载的事情。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开始使用格里历,此前一天还是遵从儒略历为10月4日星期四,其间存在10日的空格(即历史上不存在1582年10月14日这个日期)。宁肯造成这样奇异的“日期缺失”现象,西方人也没有硬把10月25日以前的日期统统换算成格里历以求一致,这都是尊重历史、使记载保持一致的表现。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维基百科的古人条目并非全部按照古籍内容撰写,多有根据今人的论述撰写的。除非是明显错误,我们不应该擅自去“计算”古人年龄到底如何。您举的几个例子,今人都有相当多的研究,并制有年表等物,据其转述即可,并无什么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10月26日 (三) 07:25 (UTC)
能直接参照古籍(一次、二次史料)撰写时,尽量避免转述今人论述(三次史料),这是严谨历史学家最最起码的原则。如果不擅自“计算”古人年龄如何,就不应该盲目转述今人年表的年龄计算(何况今人提出的说法很多还是未定之论,只能聊备一说)。而且维基卷帙浩繁,有的人物,极少见于今人论述,我等将何所依据?(您说我举的例子今人有研究,那只不过是it happens to be such而已,因为我不可能穷举所有的例子,所以粗略给出几个著名的例子作为示范。针对一小部分著名的古代人物,今人有研究,并不代表针对所有无名的古代人物,今人都有研究。恰恰相反,绝大多数见于古人记载的小人物,都没有今人制作的年表年谱可为依据。我曾至云南访求沐天波年谱,历尽艰辛而不可得;舍明季稗史而外,君谓我当何所据?)您说的转述今人即可,并无问题,无论从尊重第一手资料的立场出发,还是从实践的广泛可行性方面考虑,在下都无法认同。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19:16 (UTC)
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性的百科全书,而且面对的读者也是普罗大众,使用公历纪年简单易懂,不需要专门的历法知识,既然这样,为何还要使用繁杂的中国古代纪年?而由此产生的一些与古代史书记载不同的出入,可以用附注的形式说明既可,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长夜无风 (留言) 2011年10月26日 (三) 23:04 (UTC)
维基百科是不是一个国际性的百科全书,和我们现在讨论的这个问题完全无关,不需要在这里专门阐述(上面已有人说过,纪年采取当时通行历法,“并不违背中立性,也不属于地方性歧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英文维基面对的读者更多,可是并没有存在把1582年以前的儒略历记载换算成格里历记载的现象。日文维基的文章数远远大于中文维基,但也采取尊重历史记载、以当时历法为准的态度。如果中文维基采取与法律溯及既往等同的换算方针,这才将成为维基百科家族中的另类、异己分子。再说面对的读者的确是广泛大众,但是广泛大众也不是都只用阳历不用阴历。就我个人经历,在河北、河南等地区的农村地带,用阴历计算年龄(比如生于丙寅年=约等于1986年=者,辛卯年春节开始称26岁)的人比用阳历计算年龄的人还要偏多。而且恕我直言,公历纪年并不像您说的那样“简单易懂”,也需要太阳历的历法知识,闰年计算(比如400年只有97个闰年)、大小月计算(为什么二月只有28天?)和年龄计算(比如不满周岁不加算年龄)也非常复杂,只是您用习惯了而已。您说中国古代纪年繁杂,用习惯的我觉得,比您提倡的公历纪年并不复杂。我们记载历史主要依据的是古人的记载,如果古人的纪年法处处都要用附注形式说明,那有些条目就将不知道是条目本文长还是附注更长了。我学过数学逻辑,当一种表达方式远远比另一种表达方式简洁省事时(而重要前提是不影响内容的正确性),就应该使用那种简洁省事的表达方式。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7日 (四) 01:29 (UTC)

我的建议和上面虞海君的建议一样。对于辛亥以前生人,不是要排除西元纪年,而是要并记(在括号中附注西元年份),但是行文以古代纪年为主,年龄计算等遵从虚岁,必要时间辅之以西元周岁(仅限于此人生年月日于卒年月日确切明了,绝无舛讹时。如苏东坡、陆务观等极少数名人)。例如陆游条的格式,即符合我所提议。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27日 (四) 04:13 (UTC)

看完陆游一条之后,想提出用旧历写日子时,格式应该如十二月廿九,而非“十二月二十九日”,一来习惯上不加日字在后,二来21-29用廿字、1-9加初字等,这些格式有助简化连结,亦便于搜寻,要统一的话请连格式也统一。--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1年10月29日 (六) 10:47 (UTC)
其实英文维基不见得真的统一只用公历,例如英文的穆罕默德在公历生卒之后有伊斯兰历。至于1582年后由儒略历转用格里历,其实历史上当时欧洲很多国家并未跟随,最迟者俄罗斯一直到1917年还用“旧历”,所以十月革命也不是十月的,en:October Revolution的编者亦有写新历和旧历的日子。--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1年10月29日 (六) 11:22 (UTC)
换算数据最好有来源。两种资料本是互为补充的性质(严格说应是第二手补充第一手),所以不必要排除任一方。--百楽兔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5:29 (UTC)
同意百楽兔君说的“第二手补充第一手”的建议。我提出讨论就是因为有人在维基以“维基乃现代百科”为名强行排斥第一手资料的古代纪年法,将多个条目的数据擅改为来源不明(但应为第二手资料)的西元实岁纪年法。现在我提出的方案即是:针对辛亥以前物故者,传记行文以来自第一手资料的当时通行纪年为主,括号内附注来自第二手资料的现代历法纪年作为补充。至于换算数据的来源,希望大家商讨应如何列举。我一般使用中研院的两千年中西历转换,不知诸君是否有更多的来源。Yume149 (留言) 2011年10月31日 (一) 06:44 (UTC)
(+)支持,但也一并建议虚算时间段包括虚岁用汉字,实足时间段包括周岁用印度阿拉伯数字,以加强对比。例如“孙中山病逝时,虚龄六十(实足58岁)。”--Jusjih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8:30 (UTC)

建议民国纪元的数字开放用印度阿拉伯数字

近年来,民国纪元的数字也常用印度阿拉伯数字。因为民国纪元的月日就是格里历月日,所以建议民国纪元的数字开放用印度阿拉伯数字,例如“民国101年(2012年)1月14日,台湾进行总统以及立法委员选举。”否则,“民国一百零一年(2012年)1月14日”看来不太对劲。--Jusjih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8:30 (UTC)

或者折衷建议类似“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9月9日南京受降”的形式,以公元年为主,与1912年起的中华民国以及1873年起的日本有关事件时,条目第一次斟酌以民国纪元以及日本纪元为辅,第二次起不必反复强调。这样也能加强公元年用印度阿拉伯数字,民国纪元以及日本纪元用汉字的对比。--Jusjih (留言) 2012年2月8日 (三) 11:14 (UTC)

关于日期格式

根据Wikipedia: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公元纪年以年月日表示时,不加上不必要的零”。唯小弟在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2014年)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2013年)修改时,被其他用户以“影响排版令看帖者会感凌乱”为由回退。现希望取得大家的意见。谢谢。-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4月6日 (日) 11:06 (UTC)

赞同你的意见。一定要前导0就写成“03-05”的格式。--铁铁的火大了 2014年4月6日 (日) 11:08 (UTC)
如果真的执著格式的话可以使用{{0}}或{{-}}代替。— lssrn45 | talk 2014年4月6日 (日) 11:10 (UTC)

(:)回应 请不要针对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请你先由说无线电视外购中国大陆剧集列表 台湾偶像剧列表 台湾剧集列表 (2013年) 等 是否统一修改吧! 你这个人真是没事找无聊来做, 你没有作出对列表的贡献也罢, 请不要破坏这里的秩序! --Pedrotangtang留言2014年4月6日 (日) 11:45 (UTC)

按照格式手册,支持移除前导零。——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4年4月6日 (日) 14:35 (UTC)
看来你的机器人又可以有新活干了。 XD @Yinweichen ——Nigel 2014年4月6日 (日) 14:03 (UTC)
统一格式是维基百科重要的工作之一,绝非无用或无聊,请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工作。况且,“没用”并不应当做回退的原因。当我把目前的机器人错误修正之后,就会在全维基移除日期多余的零,届时上述条目也就统统包含在内了。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6日 (日) 15:57 (UTC)
 Nigel觉得这挺赞的。 我作为另外一个修复格式机器人的操作者对此也深有体会,代码标准化的确是维基百科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还请其他的用户谅解,不要轻易地去否定我们的工作。 ——Nigel 2014年4月7日 (一) 05:19 (UTC)
加0在前面的确不必要,不过像这种列表,月日不对齐也不好看,我的建议是把个位数在字与字之间置中对齐,例如:
项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4月7日 (一) 13:07 (UTC)
列表中的日期确实都是不加0的,请见所有小行星列表街灯电箱的建议不错,但乍然一看,源码太复杂,不可读。这一功能要使用,就必须做成模板,甚至加入到MediaWiki软件中作为Wikitable属性的一部分。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7日 (一) 23:11 (UTC)
上面的格式太麻烦,还不如直接用现成的占位符模板:
项目 日期
手田水 01月03日
木火土 10月09日
金女月 12月15日
而且修改起来很简单。—Snorri留言2014年4月7日 (一) 23:25 (UTC)
总是觉得用{{0}}来留空白感觉不太好,数字左面有空白但右面没有空白好像造成了不平衡的感觉,所以并不建议用{{0}}。另外,敝人把这些都造成了模板: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alignMD|01|03}}
|-
| 木火土 || {{alignMD|10|09}}
|-
| 金女月 || {{alignMD|12|15}}
|}
项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这样的话源码应该没太大麻烦。--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0:09 (UTC)
数字可否靠右对齐?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8日 (二) 15:54 (UTC)
靠右对齐参照Snorri的方法便足够。--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6:42 (UTC)

小结

讨论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形成的共识是:按照格式手册,不要在日期上加零,比如“1月4日”不应该被写成“01月04日”。至于其中的数字应当右对齐还是居中,还有不同看法。两种对齐方式都有足够便捷的模板进行调节。接下来可以对数字的对齐方式进行讨论。—Snorri留言2014年4月8日 (二) 16:01 (UTC)

居中对齐使用{{alignMD}}模板,使用和显示方式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alignMD|01|03}}
|-
| 木火土 || {{alignMD|10|09}}
|-
| 金女月 || {{alignMD|12|15}}
|}
项目 日期
手田水 13
木火土 109
金女月 1215

右对齐方式使用{{0}}模板,使用和显示方式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項目 !! 日期
|-
| 手田水 || {{0}}1月{{0}}3日
|-
| 木火土 || 10月{{0}}9日
|-
| 金女月 || 12月15日
|}12月15日
|}
项目 没有加日期
手田水 01月03日
木火土 10月09日
金女月 12月15日
(!)意见:希望强调一下接下来的讨论只适用于“表格”内的日期。-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4年4月8日 (二) 16:35 (UTC)
敝人倾向居中。靠右的话,“10月09日”,“月”和“9”之间有空,但“9”和“日”之间没空,没了平衡感。--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4月8日 (二) 16:42 (UTC)
我觉得什么都不修饰就挺好--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9日 (三) 02:03 (UTC)
(▲)同上,感觉原本的样子就挺好的♠小威♥·★来杯咖啡★ 2014年4月9日 (三) 10:23 (UTC)
不太觉得有必要计较这种对整体阅读性无关痛痒的细节,因为顶多只差两个半形字的宽度,并不会真的感觉混乱。反倒是,用了一堆额外的标记或模板,是增加了后续边修者的负担。--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4月9日 (三) 13:20 (UTC)
同意。最佳做法是不做修饰。如果必须要对齐日月,宁愿用模板,也不要前置零。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4月12日 (六) 05:35 (UTC)
编号 没有加{{0}}的日期 加了{{0}}的日期
1 12月1日 12月01日
3 12月10日 12月10日
2 12月2日 12月02日
不过前置{{0}}好像有一个附加的用处,那就是当表格做成sortable的时候,插入不会显示的“0”才会确保日期的排序正确,要不然12月10日的顺位会排到12月1日与12月2日前面(因为“0”的编码顺位在“日”字前面)。各位可以试试看右边这个表,就会发现第二行的日期永远排不到想要的顺序。这是我觉得真正需要用到{{0}}的理由、而非美观问题,相对的置中模板就完全不知道实用意义何在了……--泅水大象讦谯☎ 2014年4月12日 (六) 15:04 (UTC)
这种功能改一下模板便行了,模板也能排序:
项目 日期
1 13
2 109
3 1231
4 1215
5 228
6 713
7 720
不过大象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完全不修饰日期不能排序。--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14年4月12日 (六) 15:39 (UTC)
(!)意见:我觉得靠右比较好看耶~居中的话只有在排序的时候很整齐,不排序会很花,歪歪扭扭的。如果整体都靠右不管有没有排序都很整齐!—Vinjacentcob留言2014年12月18日 (四) 15:33 (UTC)

增加格式手册命名规则

这个提议源于一个存在已久、与足球有关的条目。现时Wikipedia: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中,与年份有关的格式指引,只是与单一年份有关,即是没有对于多过一个年份、季度性质的指引,引致现时对于标示不同年度(或称“球季”、“赛季”等)的足球联赛、杯赛等的方式不一,例如以下条目的标题:

因应上述情况,我提议在格式手册中加入“年度”此格式指引。“年度”在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中学会考中文科的应用文格式、香港政府的官方文件[1]、台湾政府的官方文件[2]等等都有出现。 参考过英文维基百科,我提议中文维基百科采用的格式如下:

  • 连接号使用中文维基百科格式手册中的“-”
  • 如第一个年份与第二个年份不是同一个“百年”(即1999年和2000年的例子),两个年份均须全写
  • 如第一个年份与第二个年份是同一个“百年”,第二个年份须简写
  • 第一个年份后面不须加上“年”一字,第二个年份后面须加上“年度”二字

按照以上条件,例子有“1999-2000年度”、“2014-15年度”等。不知各位意见如何?--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8日 (二) 14:16 (UTC)

赞成。这个问题前年提过: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12年11月#时间段类条目名命名规则。各位参考吧,最好把所有条目名中含有时间段的都做一个规范。乌拉跨氪 2014年7月8日 (二) 15:19 (UTC)
我看过了前年的讨论后,认为应将时间段区分为季度性、非季度性。季度性的意思大概是一些会定期重复举办或发生的事件,非季度性则是一些只是指明发生时间。例如1946年-1947年苏联饥荒不使用“年度”,而会定期举办的体育比赛等,则使用“年度”。同时我提议统一使用“年度”而不使用“赛季”,因现时维基百科上不是跨年的体育赛事如中国超级联赛亚洲冠军联赛等都是用“年”而不是“赛季”,如果跨年的用“赛季”,不跨年就用“年”,应该算是不统一。--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8日 (二) 16:13 (UTC)
  • 含时间段条目名的命名规则:
  1. 一般事件采用“起始年-终止年事件名”。年份不简写。
  2. 周期性事件且时期不隔年时采用“起始-终止年度事件名”。简写终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纪则不简写。
  3. 周期性事件且时期隔年时采用“起始-终止年事件名”。不简写终止年份。若为赛事类条目可使用“起始-终止赛季事件名”。
User:Antonytse,这样如何?一般事件起始时间的“年”是否一并省略?乌拉跨氪 2014年7月11日 (五) 04:21 (UTC)
谢谢。我对最后一条规则的看法是依然用“年度”。“年度”一词其实可以用在两个非连续的年份。例如[3]这里的年度则是用来描述2011年-2015年。而第一条规则的“年”字,我建议在起始和终止都使用。--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1日 (五) 07:18 (UTC)
但依词典而言“年度”仅为12个月,见[4]乌拉跨氪 2014年7月11日 (五) 08:01 (UTC)
我刚刚查了其他的词典,也的确是说12个月。那么我建议第三条规则改为“起始-终止年事件名”,而如果是赛事类条目,保留你的建议“起始-终止赛季事件名”,但终止的年份可以简写。--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1日 (五) 14:59 (UTC)
  • 含时间段条目名的命名规则:
  1. 一般事件采用“起始年-终止年事件名”。不简写年份。
  2. 周期性事件且时期不隔年时采用“起始-终止年度事件名”。简写终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纪则不简写。
  3. 周期性事件且时期隔年时采用“起始年-终止年事件名”。不简写终止年份。若为赛事类条目可使用“起始-终止赛季事件名”,简写终止年份。
Antonytse,是否如此?乌拉跨氪 2014年7月12日 (六) 19:54 (UTC)
是的,就是这样。--Antonytse留言2014年7月13日 (日) 10:31 (UTC)
各位若无异议,一周后加入格式手册。乌拉跨氪 2014年7月15日 (二) 11:42 (UTC)
那个我提一个问题,对于#周期性事件且时期不隔年时采用“起始-终止年度事件名”。简写终止年份,若不隔年但跨世纪则不简写。,那如果2015年每个月都发生的雨衣大盗银行抢劫事件,不就变成2015-15雨衣大盗银行抢劫事件了...还是说起始年-终止年如果一样就可以不写?♠小威♥·★来杯咖啡★ 2014年7月21日 (一) 16:15 (UTC)
这是同一年。不隔年指的是连续两年。而且抢劫也不是周期性事件。乌拉跨氪 2014年7月21日 (一) 20:32 (UTC)
没有异议,不过是否能够每种情况都有例子,方便理解?--Walter Grassroot () 2014年7月26日 (六) 15:48 (UTC)
Antonytse。查看此类条目的时候发现大部分都是使用“XXX年至XXX年”。如果要修改,可能需要改动大量的条目。是否可虑向现在的大多数靠拢,而不是全部推倒重来。:。乌拉跨氪 2014年8月4日 (一) 08:44 (UTC)
如果要统一的话,怎么也会有大量改动。但我在观察与足球相关的条目情况下,“XXX年至XXX年”好像不是大多数。有没有快速的方法查看现时哪个是大多数? 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4日 (一) 11:37 (UTC)
User:乌拉跨氪:现在这样的情况还会不会写进格式手册?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0:20 (UTC)
AntonytseCategory:2013年至2014年本土足球联赛这样使用XXX年指XXX年的条目真的不少。而且我考虑了另一个问题:一般用户输入连接号存在困难,所以用连接号是否会造成搜索障碍?乌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0:25 (UTC)
User:乌拉跨氪,如果是“-”这个全形的连接号,一般中文输入法在全形模式的时候,按下键盘上的“-”就可以输入了,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而按照英文维基百科的方法,可以另外建立使用半形“-”作为名称的重定向。但分类内香港联赛的“–”就真的难输入了,而且是不能直接用键盘输入。另外我看了足球以外的条目,有不少也是使用XXX-XX这种方式。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0:34 (UTC)
Antonytse,在大陆输入法习惯里,键入键盘中的“-”,得到的是半角的连接符,而不是全角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还是用“至”比较好,没有繁简的问题也不存在输入的困难。乌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0:48 (UTC)
乌拉跨氪,那会否统一全部用“至”?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3:00 (UTC)
但是“-”不会引起不能搜索,而且可以建立重定向,“-”亦是中文维基百科本来所定义的连接号。Antonytse留言2014年8月23日 (六) 13:08 (UTC)
Antonytse,大陆输入法在默认设置下是不能键入“-”的,所以才会造成搜索的问题。我觉得“至”应该会好些吧。乌拉跨氪 2014年8月23日 (六) 18:25 (UTC)

(纪录)“1990年代”可写成“20世纪90年代”,但不简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于 2009年3月12日 (四) 09:19: special:diff/9548454Special:用户贡献/Philinwiki编辑,起因于special:diff/9519165“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中Linforest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Linforest)君的询问,勉强可以接受,但算共识吗?! --114.45.46.122留言2014年12月10日 (三) 10:58 (UTC)

(纪录) 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 在地化

2014年1月6日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14年1月#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logspecial:diff/29923921。 --114.45.32.138留言2014年12月12日 (五) 17:05 (UTC)

争执

log:special:diff/33603731

220.136.18.14 (讨论 | 贡献 | whois | (记录))

Wikipedia:格式手册,请建立“共识决”副署制度!!

log:special:diff/33747709

  1. “1990年代”可寫成“20世紀90年代”,但不简化成“90年代”或“九O年代”。 其中,“20世纪90年代”是人为添加,欠缺相关共识讨论决议纪录。
  2. 资料如次,special:diff/9548454Special:用户贡献/Philinwiki编辑,起因于special:diff/9519165“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中Linforest留言Special:用户贡献/Linforest)君的询问。
  • 建议:
  1. 若对现行已大略修改的“Wikipedia:格式手册”版本,没有疑义,建议于2014年12月15日前完成共识表决副署,纪录备查。(否则,Wikipedia:格式手册高挂属于Wikipedia:方针与指引,岂非笑话一则乎?!)
  2. Wikipedia:格式手册共识表决,可考虑每年3次或每3个月进行1次投票表决,若有无增减,均请公告,并纪录备查。
  3. Wikipedia:格式手册共识决议纪录,可考虑“专一条目”(如log档,避免与Wikipedia:格式手册各分立讨论页资料相混,可兼当各分立讨论页的索引纪录档)统一管理,并作为参考资料于相关讨论页内,也许如“存档”或单一内链,便利查阅。 --114.45.32.133留言2014年12月12日 (五) 04:27 (UTC) (半·瓶水)
你是要改Wikipedia: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才对吧。--113.52.126.43留言2014年12月16日 (二) 12:57 (UTC)
改什么?!我的目的是Wikipedia:格式手册等所属内容已多次异动,但是,距离其上一回共识表决有一段时间,采用包裹表决背书(而非逐一表决,毕竟,也已使用一段时间有余),以符合其Wikipedia:方针与指引身份而已。 --114.45.47.216留言2014年12月17日 (三) 10:14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格式手册/日期和数字/存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