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系闽东语福州儂平话字Hók-ciŭ-nè̤ng),又称闽东民系[1],是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东北部,分布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一个汉族民系,属闽民系的一支,涵盖籍贯在闽都地域范围[2]福州市宁德市)绝大部分地区操平话闽语闽东片[3])的人群,并认同以福州为“闽都文化”发祥地。但因福州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省的政治及文化中心,故也常被称为福州人十邑人[4]

福州民系
福州儂
Hók-ciŭ-nè̤ng
总人口
估计近1500万
分布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全境、宁德大部分地区、南平三明部分地区
 中华民国连江县马祖)主体民系
 香港少数民系
 马来西亚少数民系
主要聚居于东马砂拉越诗巫西马霹雳州实兆远
 新加坡少数民系
 印度尼西亚少数民系
 文莱少数民系
 越南少数民系
 日本日本华人主体民系之一
 美国美国华人主体民系之一
主要聚居于纽约曼哈顿华埠布鲁克林日落公园地区,以及美国东南部各州
 加拿大加拿大华人主体民系之一
语言
汉语(闽语闽东片现代标准汉语
英语或所在地官方语言
宗教信仰
民间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基督新教天主教
相关族群
其他闽民系疍家福州疍民)、闽越人
福州民系
繁体字 福州人
简化字 福州人
汉语别称㈠
繁体字 福建人
简化字 福建人
汉语别称㈡
繁体字 福州儂
简化字 福州侬
汉语别称㈢
繁体字 福州囝
简化字 福州囝
汉语别称㈣
繁体字 福建儂
简化字 福建侬

分布

编辑

福州民系主要分布在传统上的福州十邑,即今天福州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长乐区闽侯县闽清县福清市平潭县连江县罗源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以及宁德的其余大部分地区(福宁五邑)和中华民国治下的连江县马祖)。南平延平区三明尤溪县亦分布福州民系。

由于近现代以福州人为主的福州民系族群往海外大量移民的缘故,该民系还广泛分布于美国日本英国[5]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与地区。

形成

编辑
 
晚清时期的福州民系写真

来源

编辑

福州人大致由历代南迁的北方人和以吴越人闽越人为主的原住民三者相互融合形成。

中原人迁居福建可追溯至汉代,自晋代八姓入闽开始,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汉人入闽渐多,尤以迁居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为众,福州地区为早期汉人入闽的主要定居点。其后的侯景之乱安史之乱更是给福州地区带去了规模更为巨大的来自华北和江浙地区的兵民人口。到了晚唐五代,随着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政权,再次形成了一个北人入闽的新高潮,福州被指定为福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得到大力开发。明清时期,琉球王国在福州府设立琉球馆,双方民间贸易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既有大量福州府人移居琉球,也有不少琉球人移居福州府。[4]

古闽越人为福建最早的原住民,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定都东冶,即今天福州冶山附近。公元前110年,闽越国被汉朝所灭,闽越国国民多被迁徙至江淮间,仅有小部分得以躲避于荒山野岭,闽地遂空。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残留在福建的闽越人也逐渐被汉化消失。[6][7]

形成时间

编辑

对于福州民系的形成时间,陈支平认为大致在五代时期形成[4]。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李如龙认为闽语闽东片形成于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时期[8]。各方面综合来看,福州民系定型于五代时期,于各闽民系中诞生时间较晚。

文化

编辑

语言

编辑

福州民系使用的方言为闽语闽东片。福州、宁德各地人常称自己的母语为“平话”。福州、宁德两地方言在语言学上均归属于闽语闽东片的系列,但由于地理的差异,以及元代宁德地区分设福宁州后,各地方言逐渐出现差异,相互沟通较为困难。闽东片现今因地理分布的差异而分为南方言(侯官小片)、北方言(福宁小片)以及浙南的蛮讲蛮话,其中侯官小片使用人数最多的是福州话,而福宁小片则以福安话为代表性方言。[3]

艺术

编辑

戏曲音乐

编辑

闽都地区的传统音乐是十番音乐,传统曲艺包括闽剧福州评话伬唱北路戏等。

工艺美术

编辑

闽都地区的传统工艺有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福州纸伞、牛角梳、软木画等。

武术

编辑

风俗

编辑

节日

编辑

特有节日

编辑
  • 拗九节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送穷节,为农历的正月廿九。该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在这一天,要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芝麻荸荠桂圆等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或赠与亲友。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 二月二: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福州人要改吃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米、牡蛎、肉丝等做成的咸粥。

春节

编辑
  • 筅堂:

春节前(一般为农历十二月初一),福州人要进行筅堂(或称“扫堂”),即选吉日进行房屋大扫除,并贴春联、门神。

  • 送年与送灯: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出嫁的女儿要往娘家“送年”。传统上所送的是年糕猪脚草鱼鲢鱼以及公鸡
“送灯”是过年时由亲家舅往出嫁的女儿家里送灯笼,有“添丁”之意。

  • 回娘家,送年礼:

女儿女婿春节之前,要回娘家送年礼。

元宵节

编辑

元宵节要举办灯会,还有舞龙、舞狮、摆暝、游神绕境等民间文艺活动。

清明节

编辑

清明节要扫墓、压墓纸,还要用菠菠草做成“菠菠粿”(菠菠饼)来食用。

七月半(中元节)

编辑

七月半为“中元节”,俗称“鬼节”,福州人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准备祭品及纸钱,请僧侣道士举行超度法会,然后将所备小部分供品的一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

做半段

编辑

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闽都地区称“做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

做𰫕[9](七月三十)

编辑

𰫕[10](七月三十)是闽都地区祭拜地藏王菩萨圣诞和无主孤魂的风俗,在这一天要在家门口或墙角下另外设贡品焚香做供。

中秋节

编辑

中秋节,又称“做十五”。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天,福州人除了供地主祖宗以及神明以外,当天还有排塔、捡月华、吃鲤鱼饼的风俗[11]

重阳节

编辑

在九月初九,福州人有重阳节登高放纸鹞的习俗。

冬节

编辑

在每年农历冬至日。福州人冬节有“搓𥻵”的习俗。

祭灶

编辑

农历十二月廿四祭奠灶神。福州民间有“官三民四曲蹄五”的说法,即做官人家在十二月廿三祭灶,平民家庭在廿四祭灶,而疍民家庭(福州贬称为“曲蹄”)在廿五祭灶。

节气

编辑

立夏

编辑

在农历三月廿七日,这一天,福州人要食用碗糕鐤边抆、夏饼等习俗。[12]

大暑

编辑

在农历六月十七日,这一天,福州人要食用荔枝花蛤豆腐囝的习俗。[13]

白露

编辑

在农历八月初五日,这一天,福州人要食用龙眼习俗。[14]

人生礼仪习俗

编辑

过关

编辑

福州人由小孩虚岁三岁、六岁、九岁、十二岁、十六岁这些年龄段要过三十六个煞关,一般家中会请道士来做法。

谢奶

编辑

谢奶是闽都地区的十六岁成人礼仪式,祭祀顺天圣母以报答在十六岁以前平平安安的从小孩长大到成年。

做寿

编辑

福州人常由虚岁五十岁开始做寿,宴请宾客。寿礼常送寿桃包、线面、烛、炮等。做寿要食“太平面”。

丧葬习俗

编辑

传统上丧事要“做七”,即在亲人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内做法事等。孝男要戴孝,穿麻衣麻帽草鞋,腰扎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15][16]

建筑

编辑
 
典型福州建筑
 
罗源县典型福州建筑的封火墙

闽都建筑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民居多为三合型和四合型,注重入口门罩的处理,封火山墙造型尤其独特,比较典型的是马鞍形风火墙。观感十分明快、灵巧、素雅。代表性建筑有福州民居群落如福州鼓楼区三坊七巷闽清县宏琳厝等。[17]

宗教

编辑

闽都人的宗教信仰以传统民间信仰道教佛教基督宗教为主。

民间信仰

编辑

闽都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非常丰富。除了妈祖等全闽普遍信仰的神祇外,还有众多的地方神祇,包括无诸白马尊王开闽圣王威武侯五福王爷法主真君临水夫人懿德夫人武夷真君齐天大圣董真人裴仙师马天君照天君英烈王等等,许多神祇仅仅限于某个村落或城镇。每年除夕元宵期间,有大量的民间游神活动。[16]

饮食

编辑

闽都地区的传统菜系为闽菜中的福州菜。

海外移民

编辑

老移民

编辑

宋代起,就有明确见诸于文字记录的福州民系海外经商移民活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福州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定居。明代中叶后,福州十邑地区持续有大量人口移居日本,亦有少量迁往东南亚者。移民潮一直持续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因政治形势改变等因素而有所放缓。[18]

新移民

编辑

1970年代开始,因台海矛盾而导致的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以福州人为主的闽都族群开始新一阶段的移民潮。移出地主要为马尾、长乐、福清、连江等县市,主要目的地为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一阶段的新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采取了不合法的手段进入所在国,也有相当多的人最后顺利取得当地合法居留权。福州新移民分布极为广泛,遍布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在海外形成了大量的闽语闽东片社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纽约曼哈顿华埠东百老汇一带[19]和布鲁克林区日落公园的八大道[20][18][21]福州当地,素有“平潭人在台湾,福清人在日本,连江人在英国,长乐人在美国”的说法。

移民团体

编辑

名人

编辑

福州为中心,闽都地区的文化教育在福建省内最为发达,是迄今产生文武状元(40多人)、进士(4100多人)和“两院”院士(74人)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张永峰; 戴文远; 黄万里. 民系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特征. 山地学报. 2023, 41 (5): 701–715. ISSN 1008-2786. 
  2. ^ 王应山. 閩都記 (中文). 明朝时期,福州人王应山编了一本地方志,取名《闽都记》其所记的闽都地域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福州市区,而是包括了郡(州)东的长乐县、福清;郡(州)西的永福县(今永泰);闽清县;郡东北的连江县、郡北的罗源县,郡西北的古田县以及郡东北的福宁(当时福宁府包括霞浦、福安、宁德等广大闽东地区) 
  3. ^ 3.0 3.1 中国语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12,ISBN 978-7-100-07054-6
  4. ^ 4.0 4.1 4.2 陈支平. 福建六大民系.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ISBN 7-211-03677-X. 
  5. ^ 英国福州十邑同乡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2013年
  6. ^ 福州市志(第一册).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80122-400-0. 
  7. ^ 徐晓望. 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年12月. ISBN 7-80616-790-0. 
  8. ^ 李如龙. 福建方言.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10月. ISBN 7-211-02406-2. 
  9. ^  
  10. ^  
  11. ^ 这三大独有中秋习俗 福州人可别忘了. 方志委. [2021-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6). 
  12. ^ 今日立夏 福州这些“做夏”习俗你知道吗?. 福州晚报. [202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5). 
  13. ^ 大暑特色习俗有哪些?福州民俗专家为您一一道来. 福州晚报. [202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14. ^ 白露有三问 记者帮你问. 福州晚报. [2024-05-05]. 
  15. ^ 方炳桂. 福州风情. 厦门: 鹭江出版社. 1999年8月. ISBN 7-80610-622-7. 
  16. ^ 16.0 16.1 林蔚文. 福建民俗.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26-02751-8. 
  17. ^ 林从华. 缘与源——闽台传统建筑与历史渊源.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ISBN 7-112-08456-3. 
  18. ^ 18.0 18.1 福州市志(第八册). 福州: 方志出版社. 2000年12月. ISBN 7-80122-605-4. 
  19. ^ 存档副本.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3). 
  20. ^ 存档副本.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21. ^ Pieke, Frank N. Transnational Chinese : Fujianese migrants in Europe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804749957. 
  1. ^ 台灣地區僑委機構網站 – 團體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