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政策

君主收回地方諸侯或藩鎮的權力而執行的政策

削藩封建制度君主為了鞏固自身權利而收回藩王藩鎮諸侯軍閥地方政權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著手實施的政策。削藩常常引發政治動盪,甚至軍事對抗。

漢朝

編輯

劉邦建立漢朝後,推行「郡國並行制」,除了皇帝直屬的「王畿」以外,並將其他的領地分封給各個兄弟成為諸侯王;而劉邦駕崩後,呂后家族發動「諸呂之亂」,雖被平定,但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引起禍根。

漢景帝晁錯之言削藩,引發吳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即將諸侯封地在其死後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個王子繼承,造成諸侯數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積則大大減小,於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勢力。

晉朝

編輯

淝水之戰後,晉孝武帝司馬曜拜自己的親弟弟司馬道子為司徒、錄尚書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擠把持朝政並占據揚州戰略要地的陳郡謝氏家族。司馬道子與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國寶等人聯手謗毀謝安,迫使謝安離開朝廷,出鎮廣陵。不久,晉孝武帝又乘謝安派出的北伐軍被慕容垂擊敗之機,削奪謝安的軍權,任命司馬道子為揚州刺史、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原來謝安衛將軍府的文武部屬皆撥入了驃騎將軍府。再後來,謝安之侄謝玄的北伐軍在中原因丁零翟遼的勢力而陷入膠着,謝玄上疏謝罪,朝廷於是就作慰問並讓他還鎮淮陰,不久又改任他為會稽內史。陳郡謝氏的勢力因而被大大削弱,東晉皇室的中央集權一度得到了切實的加強。

但是,由於司馬道子放肆弄權、貪腐無度,招致許多朝臣的不滿,晉孝武帝擔憂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朝臣的支持,於是以外戚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郗恢為雍州刺史,以他們作為外援抗衡司馬道子的勢力。司馬道子於是升王國寶為中書令、中領軍,又引王國寶堂弟王緒為心腹,主相之間朋黨相爭,最終引發了王恭之亂,使得一度振興的皇室勢力再度被削弱,給了野心勃勃的桓玄以可乘之機。

劉宋

編輯

宋孝武帝劉駿是一個頗有作為、積極改革制度的皇帝。他加強中央集權,撤除「錄尚書事」職銜,並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鎮實力。454年7月28日,因揚、荊二州地大兵多,刺史易生異志,宋孝武帝下詔分割揚州、浙東五郡為「東揚州」,並由荊、湘、江、豫四州分割出八郡,劃歸「郢州」,荊、揚二州自此削弱;撤除「南蠻校尉」一職,戍兵移鎮建康,增強京師武備。同年,宋孝武帝因劉義宣叛亂,有意削弱諸王侯權勢,江夏王劉義恭於是奏請裁損諸王侯車服器用、樂舞制度九條,宋孝武帝准奏後,更另有司增訂至二十四條,全面抑制藩王地位,威福獨專。宗王兄弟中只有七弟劉宏被親愛重用。宋孝武帝同時重用江東寒門沈慶之與傖荒北人柳元景,依照兩人的功績,先後提拔為三公,開啟吳興沈氏與河東柳氏攀升為南朝高門的起始之路,並開創南朝寒門、寒人以軍功升為三公的先例。

458年(大明二年),在外放顏竣並處死王僧達後,宋孝武帝欲大權獨攬、專擅朝綱,因此除了高門蔡興宗與袁顗以外,從此不再放權給宗王兄弟與高門強族的大臣,專委任幸臣充作耳目,隱刺朝政,形成後代所謂「寒人掌機要」的政治局面,宋孝武帝的集權統治也被史書稱為「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不外假」。

唐朝

編輯

唐朝立國至唐中宗唐睿宗,幾次大型政變如玄武門之變唐隆之變等,多是由諸王擁兵所發動的。

開元年間,唐玄宗以中國地置十節度使,對非宗室將領授兵統轄;又在長安十王宅(後為十六宅),以為諸王子及嗣王居所。唐代親王自始都會留在十六宅而不領兵,節度使以上的官職也是遙領而已,並不出閣。至此唐朝的軍事力量由宗室滑到藩鎮節度使手中,最後發生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僅是唐朝150餘年的藩鎮割據的開始。

對於由宗室轉為異姓將領的藩鎮割據,唐朝中央政府依然致力打擊。唐德宗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岳上表請求繼承父位。唐德宗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命朝廷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李惟岳聯合淄青節度使田悅起兵叛亂。德宗任命張孝忠為成德節度使,與幽州節度使朱滔聯兵討伐李惟岳,又徵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於束鹿(今河北辛集)。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縊死轅門外,傳首京師。

唐德宗將成德節度使分割為義武節度使和恆冀都團練觀察使、深趙都團練觀察使,然後任命王武俊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但是,德宗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王武俊、朱滔等人的不滿,形勢很快發生逆轉。建中三年(782)底,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德宗的建中削藩剛開始便遭遇嚴重挫折,最終因「涇師之變」半途而廢。

唐憲宗元和中興消滅了西川劉辟淮西吳元濟、淄青李師道等藩鎮,迫降了成德王承宗、魏博田弘正、盧龍劉總等河朔三鎮,唐朝的中央集權一度得以重振。然而繼位的唐穆宗昏庸無能,對投降的河北藩鎮處置不當,又使得朝廷委任的成德節度使田弘正被叛將殺害、魏博節度使張弘靖被叛將囚禁,河北藩鎮復盛。黃巢之亂後由於朝廷被徹底削弱,就連南方的節度使也不再聽命朝廷。唐昭宗又擁以親王力量重建效忠朝廷的武裝部隊,但是計劃因為劫持皇帝的同華節度使韓建屠殺十六宅親王又告失敗。後來黃巢降將、宣武節度使朱溫於藩鎮中坐大,初封東平郡王,再封梁王;弒唐昭宗後立唐哀帝,又命蔣玄暉殺盡哀帝兄弟,浮屍九曲池,後朱溫篡唐為後梁

終唐一代,藩鎮禍患不絕,前期壓抑同姓諸侯,後期壓抑異姓藩鎮。

宋朝

編輯

宋朝可能是整個中華帝國削減地方兵權最成功的一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在天下初定之時,就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贖買方式,用金錢房地產逼退了一同陳橋兵變的將領們,把對軍隊的控制權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手中,使得宋朝三百多年的統治期內,避免了地方勢力坐大,尾大不掉這一困擾帝國的藩鎮割據難題,但也造成了宋在國防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明朝

編輯

元朝滅亡後,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子守衛邊疆,依制可配備部分數目的部隊,朱元璋封燕王朱棣燕京,對蒙古殘餘勢力進行追剿。

朱元璋死後,因皇太子早喪而由皇太孫即位,是為明惠帝,但惠帝過度激進的削減藩王權力,引發諸王不滿。後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出兵南京,史稱靖難之役,燕王方面均為能征善戰之宿將,故而官軍節節敗退,最終燕軍攻入金陵,惠帝不知所終,朱棣以其與宮俱焚而死,為其發喪,自即皇帝位,為明成祖,後下令興建紫禁城,西元1420年下令遷都北京

朱棣稱帝後,採納高巍的計策,效仿漢武帝的做法「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大量分封現有藩王的兒子為新的藩王,令其封地變得零碎狹小,並將封地位於北方邊境和西南邊境的寧王遼王、谷王、岷王、韓王等藩王改封到南昌、荊州、長沙、武岡平涼等內地城市。此外還對不遵法度的藩王採取「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的處理辦法,廢除了驕橫不法的齊王朱榑、谷王朱橞和沒有子嗣的安王朱楹、郢王朱棟的封國。

清朝

編輯

清初封明朝三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三藩,屏衛西南華南以及東南地區。

清聖祖時期,三藩勢力漸大,隱隱有割據之意,聖祖於是決意削藩,三藩由此造反,史稱三藩之亂,以吳三桂為首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歷年乃定。此外,清朝亦限制八旗兵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