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综合性大学

南京大學,簡稱南大[註 3],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該校歷史或可追溯至三國永安元年(258年)[4],歷史上曾歷經多次變遷,亦是中國第一所集教學研究於一體的現代大學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由「國立中央大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翌年逕稱「南京大學」,沿用至今[5][6]。南京大學在長期的歷史中積澱了豐厚的學風傳統和精神遺產,倡行人文思想之會通與學術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榮,在教育、學術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貢獻和影響。[7]

南京大學
Nanjing University
現用校徽 current logo
南京大學校徽
校訓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創辦時間1902年 大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江師範學堂

1906年 大清光緒三十二年兩江師範學堂
1915年 中華民國四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1年 中華民國十年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 中華民國十六年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 中華民國十七年江蘇大學
1928年 中華民國十七年國立中央大學
1949年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立南京大學
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大學

[註 1]
校慶日5月20日
學校標識碼4132010284
學校類型公立研究型綜合大學
黨委書記譚鐵牛
校長談哲敏
教師人數2,228人(2013)
職工人數4,600人(2011)
學生人數40,053人(2022)
大學部人數13,350人(2022)
研究生人數17,201人(2022)
博士生人數8,385人(2022)
其他在學人員人數1,117人(2022)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
鼓樓區漢口路22號(鼓樓校區)32°03′22″N 118°46′30″E / 32.05611°N 118.77500°E / 32.05611; 118.77500
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仙林校區)

浦口區學府路8號(浦口校區)

江蘇省蘇州市
高新區太湖大道1520號(蘇州校區)
校區市中心(鼓樓校區)
市東北郊(仙林校區)
市北郊(浦口校區)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蘇州校區)
總面積800畝(鼓樓校區)
3,000畝(仙林校區)
2,848畝(浦口校區)
2,000畝[註 2](蘇州校區)
代表色南大紫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郵遞區號210093(鼓樓校區)
210023(仙林校區)
210032(浦口校區)
215163(蘇州校區)
網站nju.edu.cn
位置
地圖
[1]

南京大學是研究型綜合大學,格物致知,廣博易良,向有學科齊備的傳統,涵蓋了眾多領域。現有文學、歷史、地理與海洋、地球、大氣、天文空間、環境、哲學、數學、物理、化學化工、生、醫、政、法、商、社會、信息管理、新聞傳播、外國語、工程管理、建築與規劃、電子、計算機、工程與應用科學(含材料、能源、生物醫學、量子電子學與光學工程系)等二十多個獨立的學科類學院(學系)[註 4]。校園主要有座落在南京市中心的鼓樓校區和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的仙林校區,其中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主校區,並在逐步成為南大主校區[8];另外,位於南京江北的浦口校區目前是某些專業[註 5]的研究生的住處[9],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校區則在2022年迎來了第一批本科新生,這些新生在鼓樓校區的健雄書院接受一年的新生教育後於2023年7月正式進駐蘇州校區。[10][11]

南京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現時屬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強大學」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世界百強大學」,是「雙一流A類」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成員。南大現有1個國家實驗室(籌),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部、省重點實驗室,21個國家和部、省工程中心[12],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有27個各類重點研究基地[13],此外全校還設有200多個研究機構[14][15]。醫學院有附屬鼓樓醫院金陵醫院南京總醫院)、南京市口腔醫院。除大學外,還有南大附屬中學、丁家橋小學等[註 6]。另有科技產業園區和多個產學研結合機構。南京大學有超過二十位諾貝爾獎得者作為榮譽教授[16],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也擁有南京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17]。 依據評估全球大學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指標「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7 Tables),南京大學的排名為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大學)、全亞太地區第三、全球第十二,超越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校[18]。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排名保持在全國前兩名,與北京大學並列第一或僅次於北京大學[19][20]。除此,南京大學中文係為培養全國第一位中文博士莫礪鋒教授的大學[21]。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為培養控制科學專家周尚清教授的學院。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114位[22]。在中國校友會網中國大學排行榜2020年中國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位。2020年ARWU中國大學排名位列第5。在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南京大學位列第73位,再創歷史新高[23]

歷史

編輯
 
南京大學沿革

據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立中央大學官方沿革史,學校前身追溯至源於258年的南京太學[4][24]。而以近代教育系統來看,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後,校史則可追溯至清末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因受政治時局等影響,學校迭經變遷。三江師範學堂成立不久易名兩江師範學堂,之後又先後改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1949年8月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徑稱南京大學[1]。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保留文理學院,主要合併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發展為新的綜合大學[註 7]

自民國南京高師成立以來,南京大學經歷過兩次大的系科變遷,一次是北伐勝利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實行的英美式大學區制,河海工科大學、江蘇醫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上海商科大學等八所學校併入;一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進行蘇聯式院系調整,主要併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同時南京大學分出除文理學院之外的大部分院系。在南高時期,除基本的文理科外,已開設農、工、商、教育等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時期,爲全國學科最爲齊備的大學;改革開放後,南京大學恢復傳統系科架構,重新發展爲擁有衆多學科的綜合大學。[25]

歷任校長

編輯
清末壬寅年(1902年)採用近代新學制以來南京大學曆任校長

精神傳統

編輯

校訓

編輯
南京大學校訓
誠 樸 雄 偉 勵 學 敦 行

自清末以來,南京大學先後採用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誠」、「止於至善」、「誠樸雄偉」等作爲校訓,現南京大學校訓爲「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校訓——傳統詮釋
  • 誠:誠心,誠實,誠真。「以誠植身,以誠修業,以誠健體,以誠處世,以誠待人」,「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共通之佳風,曰誠、曰愛、曰勤、曰儉。」(陳訓慈:《南高小史》[26]);誠心向學,誠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貴持有恆德」[27];「對於學問事業應當一本誠心去做,至於人與人之間應當以誠相見」[28]
  • 樸:樸真,樸茂,樸實,樸厚。「常保持一種『樸茂』的精神,不要有銅臭,不可有官氣」(劉伯明);「須知一切學問之中皆無王者之路,崇實而用笨功,才能樹立起樸厚的學術氣象」(羅家倫);「南雍事實求是質樸真誠之精神」,「南雍師生二十年來力抗狂潮勤求樸學之精神」,「亦漸為國人所重視」(胡先驌:《樸學之精神》[26]);「世人多稱南高學風偏於保守,這是一誤解。與其稱為保守,不如稱為謹嚴較近事實。南高的精神科學的成分極重,他們不囿己見,不狃私意,發言務求正確,不作荒誕之辭,最富於自由空氣與真摯的精神。」「質樸力學,校風優良,...就作者所知的許多同學,雖然都富於個性,但學校生活確乎是整個的,教授與同學的努力好像有完全的協調,有深切的內心的統一,這實在是南高教育上的成功。...這種人格教育,分為德育、智育、美育、群育四方面...」(張其昀:《南高的學風》[26])。
  • 雄:雄健之體,雄毅之氣,體魄和精神兩方面之雄。「大雄無畏...善養吾浩然之氣」(郭秉文);「以養成堅強之體魄,充實之精神為標準」(陶行知);「世人有以鐘山的崇高,玄武的恬靜,大江的雄毅,足以象徵母校的學風,這確是一種有意義的比喻。」「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即在以人力克服環境,創造命運在痛苦的時候,作深切的思維,從而獲得新活力與新希望。古來豪傑之士,不灰心,不失望,不問境遇之順逆與否,幾無往而不自得,元氣淋漓,百折不回,則其挫折我之處,正是玉成我之處。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我們理想中雄毅的學風」(張其昀:《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
  • 偉:偉大崇高,責重砥柱。「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夫南雍之精神,不僅在提創科學也」,且固「宇宙間確有天不變道亦不變之至理存在」,秉持「人文主義」,「繼往開來」(胡先驌:《樸學之精神》);「總要集中精力,放開眼光,努力做出幾件偉大的事業,或是完成幾件偉大的作品...凡是總須從偉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28];「所謂『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有砥柱中流的氣概。我校所宣導的新學術,雖深受西洋思想的影響,而不為所轉移,而益充實光輝。這種儒學復興運動,經過四十年的時間,由發軔而漸趨成熟,以期成為吾國學術的正宗,中國真正的文藝復興。我們常以此自勉,當為世人所共見」,「世人或以為...南以金陵為大宗,...南派趨於崇樓傑閣。此類批評未必即為切當」,「我們的理想是致廣大,盡精微,去短集長,而務求融會貫通之益」(張其昀:《國立中央大學的學風》) ;「其途愈隘,其地愈高,其名愈尊,其責亦愈重」,「...非有志士仁人,具大願力,不能挽此沉淪」,「...謀根本之改革,毋先謀革他人,須先求革自己」,「吾國學者恆言:平生志不在溫飽;又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攜並進,以同造未來之盡善盡美之世界,則大學學者之責任,益無既矣」[29]
  • 勵學:勉勵勤學;敦行:敦促實行;在勵學敦行中屢踐誠樸雄偉。

校歌

編輯

南京大學歷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創作於1916年前後)為南京大學校歌。該校歌由現代中國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30]

歌詞: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峨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校徽

編輯

南京大學校徽外形採用盾形的設計風格,該風格是中央大學時期流傳下來的。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為英文「NANJING UNIVERSITY」。校徽正中為南京市樹——雪松,寓意南大堅忍不拔的精神。雪松的下方為書圖案及「1902」字樣,點明南京大學的建校時間為1902年。校徽的上方中間部位為由「南京大學」的藝術字體所組成的圓形圖案,其兩旁各有一隻金陵辟邪(貔貅),象徵着南京。

校慶

編輯

現南京大學校慶日為5月20日。該校慶日定於1954年,為紀念1947年爆發的五二零「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學運,這一學生運動的主體是南京大學前身國立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的學生。後來,南大五二〇校慶日被賦予諧音「吾愛您」、「我愛你」的涵義。校慶日五二〇諧音「我愛你」之義成為南大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南京大學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校慶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最初開學日為9月10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5年9月10日開學,9月18日舉行開校典禮);國立東南大學時期校慶日為6月6日(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成立國立東南大學,6月6日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中央大學時期校慶日為6月9日(1927年6月9日以國立東南大學為主要基礎成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先後改名江蘇大學、中央大學),均為當時改組成立新校的日期。

校色

編輯

現南大正式校色為紫金色,繼承中央大學時期校色。中央大學時校色為紫金二色,加之松青,故依據傳統當為紫、金、青三色。紫色象徵典雅、莊穆、高貴、浪漫,金色象徵輝煌、光明、靈氣、智慧,青色代表活力、自由、健康、純樸、堅韌、清雅。紫金合於學校所在名山紫金山,青合於學校之象徵樹松。

傳統

編輯
  • 傳統上,松為南京大學的校樹。傳統中國大學重視人文教養,註重素養教育,古有六朝松,明朝南京國子監在校園廣植松柏,以校景校物校園環境陶冶學生,期許學者文人具備堅貞挺拔的松的品格[31][32],遺存松樹在民國早年視為學校象徵;南大在鼓樓校園,於北園植青松,南園有松林。辟邪(貔貅)亦視為南京大學的吉祥代表物。
  • 大學平衡的理念方針:人文與科學、通才與專才、師資與設備、學術與事功的平衡、配合或交融,也包括對待教學與研究、基礎與應用、素質與技能、國內與國際(中國式與國際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33][34][35][36]

現狀與近況

編輯

基本情況

編輯
 
南京大學大禮堂
 
南大標誌性建築--北樓

南京大學是融教學和科研於一體的綜合研究型大學。

南京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大學(國立大學),屬於公立大學,是最早實行省部共建的9所高校之一,國家教育部和江蘇省以重點共建的形式支持南京大學建設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

南大主要經費來自國家中央財政以及江蘇省財政;此外,科研以及社會服務收入、學費收入、社會捐贈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教職人員

編輯

截至2019年11月,南京大學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在國際或他國當選院士13人次(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文理科學院院士1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2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1人,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00人、講座教授25人、「青年長江學者」1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133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91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98人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2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2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6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2人、教學名師4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1人,教育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4人。

學生

編輯

南京大學招收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類學生。

南京大學本科生招生主要面向國內,每年招收約3,000人,以省級區域為單位分配名額,其中來自江蘇的生源約占30%。錄取標準主要是高考分數,基礎學科強化部和學校自主招生的部分除外。學生需要交納學費,目前每學年本科生學費6,050元(特殊專業除外[2014秋季執行])。此外也招收外國留學生。學校設有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另外還設有醫院等服務機構。一般學生都為住校生,2~12人一個房間(2人間為某些特殊宿舍,這些宿舍通常為因身高過高等原因無法入住普通床位的學生準備),學生需要交納住宿費,年住宿費為1,200元左右。

根據官方信息,截至2022年8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共40,053人,其中本科生13,350人,碩士生17,201人,博士生8,385人,留學生1,117人。[37]

本科和碩士招生對年齡有所限制,博士研究生則無此要求。2009年邱進益以73歲高齡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成為南大校史上被授予博士學位的最年長者。

發展近況

編輯

排名聲譽

編輯
大學排名
南京大學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40]73名(2024)
《QS》世界排名[41]131名(2022)
《US NEWS》世界排名[42]135名(2022)
《ARWU》世界排名[43]101–150名(2021)

校園與設施

編輯

校園與環境

編輯
 
1920年代的金陵大學建築。現以金陵大學舊址之名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

南京大學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歷史上有過多次校址變遷。目前擁有鼓樓仙林、浦口、蘇州四個校區。鼓樓校區和仙林校區可以南京地鐵一號線與二號線轉乘方式通達;浦口校區附近沒有地鐵站,需要轉乘公交車才能到達;蘇州校區位於蘇州市,與主校區相距較遠,需要跨市交通。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坐落在南京市中心區域,位於鼓樓區,與南京市中心鼓樓廣場相鄰,漢口路將鼓樓校區劃為南園、北園,南園是學生宿舍生活區,北園是教學科研區,面積近800畝。北園東邊的部分是金陵大學舊址,2006年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園內金陵苑一帶為中華傳統風格建築群,其中的北大樓已經成為南京大學的標誌性建築。

由於鼓樓校區的空間局限,1993年啟用了浦口校區。浦口校區位於長江北岸的浦口區,面積2800畝,背靠龍王山,面臨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江南市中心的鼓樓校區相距18公里。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當時曾經一直存在是否繼續建設的爭論。2009年浦口校區成為金陵學院校園。從2022年起,由於新生學院搬遷至鼓樓校區導致鼓樓校區宿舍資源緊張,浦口校區又成為了數學系等院系的研究生宿舍,這些研究生的部分思政課也被安排在了浦口校區。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位於南京東北部棲霞區仙林大學城仙林大道九鄉河路以東一帶。仙林校區和鼓樓校區相距18公里,南京地鐵二號線在棲霞設有南大仙林校區站。南大2006年正式籌建仙林校區,地址位於仙林大道163號;根據校方計劃,仙林校區將成為學校主校區;仙林校區一期於2009年建成,全校大部分本科生在當年9月份入學時遷入該校區;南大仙林校區原說占地7000畝,後因故擱置,目前先期徵地3000畝,其中一期工程建設用地約1000畝。南大仙林校區所在的仙林大學城位於南京城外東北方向,長江南岸不遠處,北望棲霞山,東臨寶華山,西接紫金山,分布著南師大南財大南郵大南中醫南理工等校。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建設範圍北至崑崙山路、南至太湖大道、西至長巷路、東至九曲河,占地面積約2000畝。[44]

設施與資源

編輯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資源以及文物遺產。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奠基於現代中國植物資源調查與標本採集事業發起人胡先驌[註 8]錢崇澍陳煥鏞秦仁昌鄭萬鈞張肇騫等中國現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工作;南大主辦的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是國內最大的遺傳工程小鼠資源中心、亞洲最大的基因剔除技術服務中心;南京大學天文臺裝備有全國唯一的太陽塔望遠鏡——南京大學太陽塔;在中國現代第一個氣象測候站的歷史淵源基礎上復建有具備當代多功能的南京大學氣象臺。

南大有鼓樓、仙林兩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種電子數碼信息資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余冊;地方誌共藏4000餘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南大校園配備有生活、醫療、體育、文化、藝術以及娛樂活動等方面的各種設施、機構。

鼓樓校區有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等。南園有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的故居,還有設立了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的拉貝故居,北園有賽珍珠故居何應欽故居(鬥雞閘)等。

機構、院系

編輯

學科院系

編輯

南京大學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理學院、商學院,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生物學系、地學系、氣象學系、心理學系、西洋文學系、建築系、航空工程系、體育科、藝術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科系。其它許多學科,如文、史、哲、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政治學、法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院系設置

根據官方信息,2024年,學校共有40個院系、91個本科專業。[45]

學院(系) 本科專業
南京大學文學院 漢語言文學
戲劇影視文學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哲學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歷史學
考古學
考古學(文物鑑定)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 物理學
應用物理學
聲學
南京大學數學系 統計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天文學
空間科學與技術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質學
地球化學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地質工程
地下水科學與工程
地球物理學
生物演化與環境(國際班)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大氣科學
應用氣象學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地理科學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地理信息科學
海洋科學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示範性微電子學院)

電子信息類

(含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廣告學
廣播電視學
新聞學
南京大學商學院 經濟學院 經濟學(拔尖計劃)
經濟學
經濟學(產業經濟方向)
金融學
金融工程
保險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方向)
市場營銷
電子商務
會計學
財務管理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
俄語
日語
德語
西班牙語
朝鮮語
法語
南京大學法學院 法學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
生態學
生物技術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國際政治
政治學與行政學
行政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理科實驗班(大理科班)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圖書館學
編輯出版學
檔案學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社會學
社會工作
心理學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 (設輔修項目:藝術與文化創意)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
化學(化學生物學)
應用化學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環境科學
環境工程
環境規劃與管理
南京大學醫學院 臨床醫學(八年本博連讀)
口腔醫學(五年制)
南京大學軟件學院 軟件工程
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 自動化
工業工程
金融工程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學
城鄉規劃
建築與城鄉規劃實驗班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漢語言
漢語國際教育
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人工智能
南京大學南京赫爾辛基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

(南京大學南赫學院)

大氣科學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智能科學與技術
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 智能化軟件
集成電路學院 集成電路
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 數字經濟[46]

社團與生活

編輯
 
南京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仙林校區

南京大學歷史上有過許多社團,有些是跨師生的、跨校的或者跨在校和畢業同學的,不少具有相當的歷史影響,如史地研究會、文學研究會、潛社梅社白雪國樂社紫霞曲社、學生自治會、同學會。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基本沒有得到長期延續。

南京大學現在活躍着近百個學生社團,大致可以分為文化、藝術、學術、科技、體育、社會活動、社會實踐、實用技能、其他興趣等類別,如國學社、凝眸文學社、朝日文學社、重唱詩社、民樂團(國樂社團)、古琴社、崑曲社、歌聲魅影音樂劇社、攝影協會、紫藤學社、長風社、知行社、心理協會、生命協會、康平學社、支點學社、追風社、武術協會、棋院、民間藝術協會、服飾文化協會、科幻愛好者協會、天文愛好者協會、反哺學社、環境協會、辯論協會、諮詢協會、公共關係協會、學生職業發展協會、Brushstroke畫社、南初印社等。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講座多,學生賽事多、演出多、活動多,有如春季運動會、秋季運動會、中文戲劇節、外語戲劇節、交響樂會、國樂會、十大歌星賽、辯論賽、繪畫展、攝影展之類。

校友

編輯

南京大學孕育了學術界、教育界和各事業界的各種人才。南大校友活躍在眾多領域,服務社會,開創人生,成功立業,彬彬稱盛。

國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選出的53位科學家院士中(81人中53人屬自然科學領域,含數學),28位畢業或曾執教於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建院時的四位科學領導者(正副院長中的自然科學家,竺可楨、李四光、吳有訓、童第周),都曾任教或就讀於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等的許多研究院所機構都是由南京大學教授或畢業生建立的,這些先驅者包括王璡竺可楨周仁楊杏佛錢崇澍趙承嘏陳楨王家楫羅宗洛嚴濟慈王應睞周國城莊長恭吳學周魏喦壽周鴻經淩純聲郭廷以邢慕寰等人。中國科學院期刊刊登的科學史學家李佩珊的一篇中國現代科學史的文章中,列出了877位在現代史上對中國科學有較大貢獻的科學家並統計其畢業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以115位畢業校友位居第一。截至2007年中國科學院共選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學校友有210人。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南大本科畢業生當選院士數在國內高校中名列第一[47]

自1956年至今的30項中國自然科學最高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6項的唯一得獎人或第一得獎人曾就讀於南京大學:馮康劉東生王德寶秦仁昌侯先光閔乃本;另有2人曾執教南京大學:李四光錢崇澍;另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試驗研究」由南大校友王應睞領導完成;而全部約一半項目的得獎人名單中有南大校友,遙遙領先。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除畢業於前南大附中袁隆平外,南大有三位校友:劉東生閔恩澤吳良鏞。2006年的一個統計顯示,在中國科學院約120位研究院所機構負責人中,15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位居第二位的北京大學為10人,第三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7人;在2010年的統計中,14人本科畢業於南大,位居第二名的北大為7人,第三名的復旦大學5人。各校本科畢業校友中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南大108人,居第一位;北大96人(含合併的北醫大共107人),居第二位;中國科大76人,居第三;清華大學61人(含合併院校共62人),居第四。在1992年至今的78位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中,南大畢業校友5人,北大和清華畢業校友均為4人,名列前三。

南大傑出校友的一些代表包括:金善寶,農學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厲聲教,外交家、國際法學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吳蘊瑞,體育家,中國現代體育教育事業的先驅者、運動生物力學的奠基人;吳有訓,驗證了艾克斯(X)射線散射效應(康普頓效應),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趙忠堯,最早觀測到正負電子湮滅現象、實驗發現反物質的科學家,「中國原子能之父」;張其昀,歷史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重要領袖和儒學復興運動的中堅;陳啓天,現代新法家主義的開創者,國家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何志浩,中國抗日軍歌的作詞者,抗戰期間曾任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主席;洪潘,「中國現代管樂之父」、「中國現代軍樂之父」;李善邦,中國現代地震事業的奠基人;吳健雄,「物理學第一夫人」,第一位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沈祖棻,著名現代女詞人;唐君毅,著名現代新儒家、哲學家;孫明經,中國播音教育的開創人,中國電影高等教育的開山宗師,並曾在南京大學(中央大學)物理實驗室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套電視系統;張徹,新武俠電影鼻祖,「香港武俠電影教父」;徐柏園,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建立者;王志莘,前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李國鼎,臺灣經濟奇跡的締造者,「臺灣科技之父」;陳思義,藥物學家,中西藥學結合的開創者;季鐘樸,醫學教育家,中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的重要創始人;張滌生,中國「整形之父」、「整復外科之父」 ;羅福鑫,中國第一位盲人大學生;曾聯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江澤民,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錢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總設計師;陸孝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工程技術總設計師、美國火星探測計畫工程技術負責人;朱光亞,核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夏培肅,中國計算機科學的先行者,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研製主持人;馮元楨,生物力學的創始人;馮康,計算數學家,有限元方法的創始人;陳德亮,氣候學家,國際科聯(國際科學理事會)執行主任;周尚清,工業智能與系統集成專家;等等。更多南大知名校友見:南京大學知名校友列表

南京大學親緣學校

編輯

在近代的歷史變遷中,南京大學和多所院校成為了同源大學,具有親緣關係。  

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第四軍醫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體育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原上海醫科大學(現併入復旦大學)、重慶醫科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海洋大學集美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體育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校和南京大學也有不同程度的密切淵源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國立聯合大學中華科技大學南華大學等和南京大學同樣存在密切淵源聯繫。

其他學校

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金陵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鼓樓幼兒園等。

國際合作

編輯

南京大學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其中,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南京大學與世界很多學校合作辦學。2015年,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動計劃」。

校際合作機構項目

編輯

校際合作活動項目

編輯

學生人員交流及研究合作學校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中華民國4年(1915年),由三江師範學堂於光緒32年改成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自清末辛亥年(1911年)停辦三年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當時上溯前身至發端於永安元年(258年)之南京太學;國立南京高師籌建「南京大學」一年後於民國10年正式成立國立東南大學,12年南高併入東大;民國16年以國立東大為主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7年改名江蘇大學,由於校名前不加國立二字引起校名風潮,經要求定名「國立南京大學」及提議改名「國立首都大學」後,於當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民國38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去「國立」二字稱南京大學。1952年後院系調整改組為新南京大學,1954年校方將建校年份追溯至籌設三江師範學堂之清光緒28年(1902年)。參見本條目「歷史」一節。
  2. ^ 蘇州校區目前僅有東區開放,西區仍在建設中。
  3. ^ 「南大」為南京大學在教育科研領域之註冊商標[2][3]
  4. ^ 南大目前較為獨立的學科類學院(學系),僅剩歷史、哲學、數學、計算機稱學系,其他均稱學院,此外還有教育、藝術、體育等學科研究院所。學科類學院也有非獨立學院,比如,經濟學院、管理學院並非兩個獨立的學院,而是屬於商學院;再如,軟件學院一定程度上依託計算機系,學科而言計算機包含軟件。有一些學科分布在不同的院系機構,比如在國際關係事務方面,有政治學方面的國際政治專業、外交與國際事務系,有淵源於歷史學的國際關係研究院,還有中美中心的國際問題研究所等。另外南大還設有非學科性質的各種類型的學院、研究院所等機構,有些只有教學,有些只有研究。其中有些機構是跨學科的,如中華文化研究院、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參見:南京大學院系設置
  5. ^ 如數學系、法學院、商學院
  6. ^ 產權方面,南京鼓樓醫院、南京市口腔醫院屬南京市,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前身為國立中央醫院)屬國家軍隊(南京總醫院中南大醫學院聘任的教研人員享有南大編制)。南大附中、丁小屬於當地公立學校。
  7. ^ 1952年時的綜合性大學,指蘇聯模式的文理綜合性大學。新的綜合大學,指民國時期已經存在的綜合大學模式,除含文、理學院外,還有工、農、醫、法、商等學院中的一個或幾個。國民政府教育部曾有規定,凡具備三個及以上學院者,得稱大學
  8. ^ 民國8年,由胡先驌徵得全國7所高等學校和24所中學贊同,並由商務印書館參與資助,開始了全國大規模的植物資源調查和標本採集活動。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中国名牌大学校史简介之南京大学. 城寬網絡. [201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1949年8月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後徑稱「南京大學」 
  2. ^ 教育领域商标详细信息. 中國商標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200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 
  3. ^ 科研领域商标详细信息. 中國商標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 200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 
  4. ^ 4.0 4.1 國立中央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民國26年. 追源始基,上自孫吳之興學、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兩江師範、民初之南高東大,皆與本校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茲將其沿革分述於後 
  5. ^ 校史紀要. 國立中央大學. 2009-10-09 [201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8) (中文(臺灣)). 
  6. ^ 南大简介. 南京大學. 2013-04-30 [2013-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中文(中國大陸)). 
  7. ^ 南京大學傳承不朽治學精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旺報|中時電子報
  8. ^ 南京大学仙林主校区正式启用. 新華網江蘇頻道. 2009-10-09 [201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中文(中國大陸)). 
  9. ^ 南京大学新闻网-出神入化“再创佳绩” 出类拔萃“争做表率”!中共南京大学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news.nju.edu.cn. [2022-11-21]. 
  10. ^ 南大简介. www.nju.edu.cn.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11. ^ 11.0 11.1 新生学院 | 书院介绍. xsxy.nju.edu.cn. [2022-11-08]. 
  12. ^ 存档副本.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13. ^ 存档副本.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14. ^ 存档副本.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8). 
  15. ^ 存档副本.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16. ^ 存档副本.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17. ^ 南京大学授予德国总理默克尔名誉博士学位. xgc.nju.edu.cn.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18. ^ 存档副本.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8). 
  19. ^ 存档副本.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2). 
  20. ^ 存档副本.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1. ^ 存档副本.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2). 
  22.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 Top Universities. 2017-06-05 [201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9) (英語). 
  23.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23-09-25 [2023-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8) (英語). 
  24. ^ 國立中央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1937 (中文(香港)). 南京之有國立學校實始於孫吳...。永安元年冬(西曆二五八年)詔立五經博士,令將吏子弟就業,是為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 
  25. ^ 《两岸名校巡礼》第十六集——《南京大学巡礼》. Vos.com.cn.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30). 
  26. ^ 26.0 26.1 26.2 百年南京大学的精神守望. Nju.edu.cn. [201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31). 
  27. ^ 陳裕光. 已故金大校长陈裕光给1941年毕业生的赠言. 南京大學校友會網站. 1941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8) (中文(中國大陸)). 
  28. ^ 28.0 28.1 羅家倫. 中央大学之使命. 南京大學本科招生網. 1932-10-11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中文(中國大陸)). 
  29. ^ 柳詒徵. 論大學生之責任. 學衡. 1922年6月, (6)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4) (中文(香港)). 
  30. ^ 南大标识. www.nju.edu.cn. [2022-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31. ^ 徐泓:《明代國子監的校園規劃》,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32. ^ 徐泓:<傳統中國大學的校園規劃:以明代南京國子監為例>
  33. ^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二十周年紀念特刊> 《國風》民國24年
  34. ^ 百年南京大學的精神守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5. ^ 高等教育的應有理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6. ^ <郭秉文「四個平衡」的大學教學思想探微> 張大良 王運來 《中國大學教學》2007年第10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7. ^ 南大简介. www.nju.edu.cn. [202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38. ^ 王君; 羅靜,秦剛,張云云,張輝. 南大19年磨一剑,摘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金陵晚報. 2007-02-28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39. ^ 南京大学新闻网-新生全部入住鼓楼校区,南京大学首开“寻根性办学”. news.nju.edu.cn. [2022-11-21]. 
  40.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1.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5. 
  42.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43.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44. ^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校区简介. njusz.nju.edu.cn. [2022-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1). 
  45. ^ 南京大學. 南大简介.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官方網站. [2012-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7) (中文(中國大陸)). 
  46. ^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学-本科招生网. 南京大學 (中文). 
  47. ^ 中國教育報. 南京大学: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0-06-28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中文(中國大陸)). 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奠就了其國內最高學府的泱泱風範,並一直是全國青年英才嚮往的求學聖地。在我國高校中,她培養了恢復高考制度後最多的兩院院士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