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滿語:ᡩᠠᠪᡴᡡᡵᡳ
ᡩᠣᡵᡤᡳ
ᡥᠣᡨ᠋ᠣᠨ,穆麟德轉寫:dabkūri dorgi hoton),是中國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中心的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亦為2024年7月27日所入選另一項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一部分。故宮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是國家一級博物館。[1][2]
故宮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座標 | 39°55′00″N 116°23′27″E / 39.91658°N 116.39072°E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1-100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隸屬 | 北京及瀋陽的明清皇家宮殿 |
標準 | 文化:(i)(ii)(iii)(iv) |
參考編碼 | 439 |
登錄年份 | 1987年(第11屆會議) |
擴展年份 | 2004年 |
隸屬 |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
標準 | 文化:(iii)(iv) |
參考編碼 | 1714 |
登錄年份 | 2024年(第46屆會議) |
面積 | 589公頃 |
緩衝區 | 4542公頃 |
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 (北京故宮紫禁城)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故宮博物院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957 |
編號項目 | Ⅷ—174 |
登錄 | 2008年 |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外有59米寬的護城河環繞。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來形容其結構的複雜。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着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3]
明初定都於南京應天府。建文年間,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變。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潭柘寺無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為主體,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4]。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即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十一年兩次北伐蒙古戰役影響而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開工。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樂遷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4]。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4]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5][6]。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5]。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改名為保和殿;又整修內廷、東路和西路的建築[5]。康熙六年重建端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光緒十四年(1886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門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在宣統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率胡景翼、孫岳在北京發動甲子兵變(又稱北京政變),推翻曹錕,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
名稱
編輯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4]
歷史
編輯北京故宮為明成祖朱棣於西元1406年下令全面建造,地點位於元朝大都皇宮南面,然而北京故宮並沒有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建構,宮殿和宮牆均是重新建造,設計師為潭柘寺的無名和尚。故宮在西元1420年正式落成,從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遜位、1924年遜帝遷出故宮,500餘年內,明、清兩代合計24位皇帝曾經居住於此,宣統皇帝溥儀是最後一位皇帝。
明代
編輯西元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潭柘寺無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為主體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4]
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紫禁城工程開始後不久受到長陵建設及永樂八年和十一年朱棣攻打蒙古影響放慢,至永樂十六年六月方才開始重新集中力量開工。這次經統籌安排,在大批傑出的北方工匠以及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蘇)流傳的木工蒯祥、石工陸祥、瓦工楊青等協力配合下,製作預製件並加緊拼裝。
西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前,朱棣正式宣布定都北京。十二月紫禁城完工。西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都遷移完成,朱棣特意在紫禁城內舉行慶祝活動。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後三殿被焚毀。[4]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4]
清代
編輯西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5][7]。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極門為常朝場所,以未被焚毀的建極殿為位育宮,作為順治帝寢宮;攝政王多爾袞在武英殿辦公[5]。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並改名為保和殿,並修建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東路的鐘粹宮、承乾宮、景仁宮,西路的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以及慈寧殿和奉先殿[5]。康熙六年重建端門。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此時期營建經筵用的文華殿、傳心殿,太后居住的咸安宮、寧壽宮,嬪妃居住的景陽宮、永和宮、延祺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皇子居住的乾東五所和乾西五所,以及擷芳殿、毓慶宮、上駟院、造辦處、內務府等建築,並且重建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奉先殿等建築[5]。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乾隆五年至七年,清高宗將其居住過的乾西二所改為重華宮,並在其西路修建建福宮、壽安宮、雨花閣等建築[5]。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花費白銀130餘萬兩改建皇極殿、寧壽宮、養心殿、樂壽堂、乾隆花園建築群,作為清高宗晚年禪位歸養的太上皇居所。乾隆三十九年在文華殿之北新建文淵閣,以備庋藏《四庫全書》[5]。
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護軍值班室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太和門、昭德門、貞度門被焚。此次損壞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修復完畢。[5]
近現代
編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但按照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簽訂的優撫條件,清遜帝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保持清王朝殘留下來的遜清皇室小朝廷。1915年底,袁世凱曾將太和殿改名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太和門改名承運門,兩旁為緝熙門(清朝昭德門)、貞度門;內金水河南邊的協和門、熙和門改名為經文門、緯武門[8][9]。1923年(民國十二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民國十三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廢帝溥儀。1925年(民國十四年)10月10日(雙十節),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故宮博物院。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中約2/3隨國民政府播遷台灣。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平後,不久成立故宮博物院。1950至1960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畫,後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6月,軍宣隊進駐故宮博物院,率全院職工批判「黑線」、貫徹「紅線」。1966年8月16日,除在奉先殿舉辦的「收租院」展覽外,故宮其他各處停止開放,實行閉館。故宮博物院外的紅衛兵將位於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石匾被紙蓋住,紙上用墨筆書寫「血淚宮」三字;神武門外的磚牆上貼滿寫有「火燒紫禁城!」、「砸爛故宮!」的大字報。故宮博物院的「整改方案」隨即出台,順貞門、天一門、文華殿、乾隆花園內的門額被摘除,中和殿的寶座被拆走。但「整改方案」的其他項目尚未及實施,「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大潮即襲來,軍宣隊隨即成為被批判揪鬥的對象,其於1966年10月撤離故宮博物院,「整改方案」遂告終[10][11]。在周恩來的命令下,故宮受到保護,逃過文化大革命的劫難。
2004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和北京市文物局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故宮的周邊環境,以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世界遺產周邊緩衝區的要求,對故宮保護緩衝區作出規劃草案。經過市民評議確定了以1984年,市政府所批准(1987年修正)的舊皇城及北城區(含故宮)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為基礎,並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要求的故宮保護緩衝區。緩衝區的範圍北至北二環中路,南至前三門大街東西至東西皇城根,占地面積780公頃;建設控制區占地面積597公頃;故宮占地面積86公頃;共計1463公頃。該緩衝區方案將於2005年2月經批准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後正式生效。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12]。
2013年5月18日起,故宮博物院範圍內禁絕明火,全體員工、在院合作單位和遊客,不管在室內和室外,不分開放區與工作區,一律禁止吸煙、禁用明火[13]。
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待觀眾數量首次突破1900萬人[14],成為當時全球參觀人數最多博物館[15]。
2020年1月25日,故宮博物院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關閉[16],為40年來首次因疫情閉館[17],同年5月1日恢復開放[18]。2023年6月30日起,故宮禁止自媒體直播,禁止露營車、商拍器材以及具有運輸裝載功能的帶輪工具進入[19][20]。10月30日,位於故宮太和門內東南崇樓及朝房的「雕版館」開館。[21]
2024年7月27日,故宮作為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入選另一項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22]。
布局
編輯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南至北京外城永定門4,600米,北至鐘樓北側城牆3,000米(北京城的北城牆),構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軸線。南半部從紫禁城的正南門午門向南經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千步廊、大明門(清代名大清門),至內城正南門--正陽門,形成了一條長1,500米的天街。沿着南部軸線的兩側,在宮城南分別設置了祭祖的太廟和祭五穀的社稷壇。在天安門外千步廊兩側,設置了各部、院的衙署。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城牆高10米,四面各開一門,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總體布局以軸線為主,左右對稱;根據朝政活動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為南北兩部分,形成了宮殿建築外朝、內廷的布局。
外朝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朝廷處理政務的地方,建築氣勢雄偉,體量宏大。外朝區域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周圍廊廡、門、閣、樓等合成寬廣開闊的庭院,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三大殿區的東邊設文華殿,西設武英殿,橫向排列。
內廷區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坤寧宮為中心,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皇子居住的乾東、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太上皇居住的寧壽宮,形成多座院落的組合。另有花園、戲台、藏書樓等文化娛樂、宗教活動等設施。內廷建築布局嚴謹、封閉,建築形式多樣,裝飾華麗,體現了皇家建築的豪華而規整的風格。[23]
布局特點
編輯總體布局
編輯「禮」 是紫禁城建築總體設計思想的理論基礎。歷代建都都有一定規制,尤以尊禮為崇,「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中」 為最尊貴的方位。「擇天 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呂氏春秋•慎勢篇》),就成為歷代帝王規劃都城時遵循的原則。《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記載:「匠人營國, 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左、右、面、後都是相對帝王居住的宮城而言,宮城則位於都城的中心,擇中思想十分突出。北京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正是遵從了這思想而規劃實施的結果。
以宮城為中心南北延伸,即以紫禁城為中心向南至永定門4,600米,向北至鐘樓北側城牆3,000米,構成了北京城長達8公里的南北中軸線。南半部從紫禁城正南門午門向南依次建有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千步廊、大明門(大清門) ,至內城正南門正陽門, 形成了一條長1,500米的天街,沿若南部軸線的兩側,在宮城南分別設置了祭祖的太廟和祭五穀的社稷壇;在天安門外千步廊兩側,設置了各部、院辦公的衙署; 在正陽門外和永定門之間軸線的東側建祭天建築天壇,西側設祭祀先農的先農壇等壇廟建築。這些壇廟衙署與中軸線組成了宮前區極有特色的空間序列,王權的神聖在都城規劃中得以充分表現。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是帝王朝政及皇室居住生活的官殿。就帝王住宅而言,除了擇中而立外,還要滿足各種使用的需要,對所處環境、建築規模、建築體制更有極高的標準和藝術上的完善。紫禁城是在元朝大內的基礎上平地建造,為了追求好的風水環境,將宮城四周開挖護城河的土運至宮城北側,堆砌成山,又引護城河水入紫禁城,從南側流過,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最佳效果。
紫禁城總體布局以軸線為主,左右對稱。建築分布根據相政活動和日常起居的需要,分為南北兩部分,以保和最後至乾清宮前之間的橫向廣庭分隔內外,形成了官殿建築外朝內廷的市局。南半部為外朝,占紫禁城中軸線南側三分之二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的三大殿,建在位於土字形的3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以廊、龐、門、閣、樓等合圍成寬廣開闊的庭院;三大殿左側設文華殿,右設武英殿,成左輔右弼橫向排列。外朝建築多雄偉宏大,為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朝廷處理政務的地方。
北半部為內廷區域,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有供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皇子居住的乾清宮東西五所,供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壽安宮則分布在西部,太上皇宮殿建在東部。另有花園、戲台、藏書樓等文化娛樂、遊憩及服務等設施。內廷建設布局嚴道、時間,建築形式多樣,裝飾華麗,體現了皇家建築的案華與氣派,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生活起居和皇宣生活、娛樂的主要場所。[24]
建築布局
編輯紫禁城建築所體現出的「禮」的影響和陰陽五行的運用,是紫禁城建築設計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基本依據。自漢代獨尊儒術,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禮」就成為人們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紫禁城建築中,建築師規劃建築規模、建築形制,即根據使用的需要,制訂出不同的建築等級,以確定建築的體量、規模、形式,甚至色彩和裝飾。依「禮制」設計出來的官殿建築,使得紫禁城建築規範、嚴謹、封閉,也讓天子居住的官殿以多、大、高、文為貴的思想,在紫禁城建築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少、小、矮、平的不同建築形式與之形成了鮮明的等級差別,使紫禁城多樣的官殿建築得到統一。
紫禁城的建築在方位的選定、環境的處理等方面,被認為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例如,土的方位為中,位居紫禁城中心的三大殿的合基即為上字形,喻王者居中統攝天下;木屬東方,色彩為綠,表示生長,因此將太子居住和使用的宮股建在紫禁城內的東側,屋頂也用綠色琉璃瓦裝飾;火屬南方,色彩為紅,南門午門色彩裝飾都以紅色調為主;金屬西方,屬秋季,生化過程為收,因此將太后們居住的宮室安排在紫禁城的西部;水的方位在北,在最北部供奉玄天大帝的飲安殿,殿後正中有一塊欄板為雙龍水紋,表示北主水。紫禁城中建築色彩以紅黃色為主,黃色為帝王專用色彩,火色紅,為土之母,紫禁城中大面積的紅牆黃瓦,表示事業旺盛、經久不衰。
此外,紫禁城官殿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體,群體的形成源於數的積累。同其它中國古代建築一樣,紫禁城以「間」作為基本計算單位: 數間的積累成為「座」數座單體建築根據需要組合成「院」。「院」作為群體建築的基本單位,而「院」的多少、大小,也就決定了紫禁城建築群體的規模。[24]
主要建築
編輯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環以城牆,外圍有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午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牆高9.9米厚8.26米。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後延續了15年之久。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製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間半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於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牆、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築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徵。[4]
供應建設紫禁城的楠木木料,從西南各省、長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後利用江河運送出去,運到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存儲加工。楠木如從四川運達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磚是蘇州、松江等五府生產;大城磚和青磚來自山東臨清;紅色顏料取自山東魯山、博山;漢白玉來自房山縣大石窩;京西門頭溝提供青石、白石;花崗石來自曲陽縣;河北宣化煙筒山提供杏黃色刷牆包金土。[4]
其中石材的運送最為困難,例如保和殿後面的雲龍石雕,是冬天時在地板澆水凍成冰後,下鋪滾木用人力從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4]
紫禁城所用琉璃瓦件,是北京海王村(今天的琉璃廠)和黑窯廠(今天的陶然亭北一帶)燒制的,白灰則是京西大灰廠製作。[4]
-
太和殿轉角出簷細節
-
太和殿殿頂脊獸
-
太和門椽子彩畫的萬字圖案和滴水寶珠
城門
編輯故宮有4座主要的城門,分別是南面午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和西面西華門。
- 午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樓閣巍峨,十分壯觀,是故宮建築群的第一高樓。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兩側有重檐攢尖頂的方亭。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中門為皇帝出入專用,但在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之日可以從該門進出一次。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后可以乘轎從中門進入,其他文武官員從左門進出,宗室王公從右門進出。清代時,午門還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下一年曆書之處。遇有戰爭獲勝,也在此處舉行凱旋、「獻俘」的儀式。午門前兩側有闕左門、闕右門。
- 神武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門」。清康熙帝(玄燁)即位為避諱所以將其易名「神武門」。原來門樓上設有鐘鼓,每日起更、黃昏時鳴鐘108響。清代,該門是帝后巡幸和去京西各園時進出的大門。當選秀女時,此門也是被選女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
- 東華門和西華門分別是故宮的東西兩道側門。
-
午門
-
神武門
-
東華門
-
西華門
城牆與護城河
編輯紫禁城城牆高12米,底厚10米,頂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寬的護城河(筒子河)保護。紫禁城城牆四角各有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角樓,有軍事瞭望之用設計亦十分精巧,共有3層屋檐9梁18柱28個翼角72脊。角樓坐落於厚城牆之上四周圍以漢白玉石欄杆,台基樓梯分上下兩層。
-
故宮西北角角樓與護城河
門禁制度
編輯明代夜間,紫禁城各城門採用傳鈴巡更制度。在紫禁城城垣和護城河之間,建看守鋪房40座,名為紅鋪,每鋪駐10人。設了41個銅鈴,放在闕右門。每晚從闕右門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傳出一個鈴,最後全部傳回闕右門。[4]
清代入夜後四門都會上鎖,鑰匙由護軍校送到景運門司鑰長保管,第二天送回。傳鈴制則改為傳籌,每晚傳紅色木棒八根。四個城門的守衛任務交給八旗的滿族護軍擔當,乾隆年間四門又設章京各二人。嘉慶十八年癸酉之變後,四門又增設火器營官兵400人守衛。對無故闖入者施以重刑。[4]
外朝
編輯外朝中路─太和門廣場
編輯-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明初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朝時稱「太和門」,全高二十三點八米。現存的太和門是光緒年間重建的。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在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到此處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稱為「御門聽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門受朝、賜宴等,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舉行。[25]
- 內金水橋
- 協和門、熙和門
-
太和門
-
金水河和內金水橋
-
熙和門
外朝中路─前三殿
編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稱「三大殿」。這三大殿連同與東側文華殿、西側武英殿合稱為「外朝」。[4]
-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初稱「奉天殿」,後稱「皇極殿」,清朝時稱「太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承運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句,是說宇宙間一切關係都得到協調的意思。建在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露台上,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三十五米,面積2381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宮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為中國古代殿宇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檐角有十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太和殿是舉行新皇帝登基、頒布重要詔書、「金殿傳臚」(公布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節、冬至節、皇帝生日,冊封皇后,為太皇或太后加徽號等等重大儀式的地方。
- 中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華蓋殿」,後來稱為「中極殿」,至清代時稱為「中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體元殿」。「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關係處理得協和調順,符合中庸之道。面闊、進深各3間。四角攢尖頂。內設寶座,皇帝參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習禮儀。
- 保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謹身殿」,後稱「建極殿」,清朝時稱「保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復名為「建極殿」。「保和」二字是說要保持事物間的協調關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宴請外藩王公大臣的場所。從乾隆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此舉行。
- 昭德門、貞度門
- 體仁閣、弘義閣
- 左翼門、右翼門
- 中左門、中右門
- 後左門、後右門。
-
太和殿
-
中和殿和保和殿
-
體仁閣
-
弘義閣
外朝東路
編輯-
文華殿
-
文淵閣
-
箭亭
外朝西路
編輯內廷中路─乾清門廣場
編輯- 乾清門:乾清門廣場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矩形廣場。廣場西面是隆宗門,東面是景運門。這個小廣場是故宮外朝和內廷的分界。清初「御門聽政」在此舉行。清康熙時,在此處聽政最多,至咸豐以後就不再實行了。乾清門西側有一排消防,東為侍衛值房,西為內務府值房,中間為軍機值房,俗稱「軍機處」。
- 乾清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一宮。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頂。崇禎於此宮內迫周皇后懸樑自盡。清康熙時為康熙幼年時代寢室。內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設「祕密立儲」制度後傳位詔書藏此匾後。此處為明清兩朝禮制上的皇帝正寢,直到清初也是皇帝在紫禁城裡的寢宮,和召見王公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而至清代第三個皇帝雍正移居養心殿後,皇帝就不居住於此。
- 交泰殿:故宮「後三宮」之第二宮。面闊進深勻為3間,單檐攢尖頂。該殿是皇后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 坤寧宮:故宮「後三宮」之第三宮。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該宮仿照瀋陽故宮重建。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重檐廡殿頂。此處為明清兩朝禮制度上的皇后正寢,明朝皇后一般也居住於此處。清朝入關後,仿照瀋陽清寧宮的布局進行了改造而成為深具滿族特色的建築,其中殿身西五間為薩滿教神殿,東兩間的暖閣為帝后成婚的大婚喜房。
- 坤寧門
-
乾清門
-
乾清宮
-
交泰殿
-
軍機處
該園建於明代,為皇宮的宮廷花園。面積約一萬餘平方米,布局緊湊,建築富麗,相當幽雅。
- 永壽宮
- 太極殿(啟祥宮)
- 體元殿
- 怡性軒、樂道堂
- 長春宮
- 綏壽殿、承禧殿
- 怡情書史
- 益壽齋、樂志軒
- 翊坤宮
- 延洪殿(慶雲齋)、元和殿(道德堂)
- 體和殿
- 平康室、益壽齋
- 儲秀宮
- 養和殿、緩福殿
- 麗景軒
- 鳳光室、猗蘭館
- 咸福宮
內廷外西路
編輯內廷東路─齋宮、毓慶宮、奉先殿
編輯內廷東路其他院落
編輯- 玄穹寶殿
- 茶庫、緞庫
內廷外東路
編輯相關建築物
編輯相關作品
編輯電影
編輯紀錄片
編輯中國中央電視台、台灣、日本NHK拍攝過關於故宮和故宮珍寶的紀錄片。
- 1996年:《NHK故宮》(由日本NHK拍攝的故宮專題片,採用S.E.N.S.之Palace Memories樂曲)。
- 2005年:《故宮》,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故宮專題片。
- 2006年:《台北故宮》(紀錄片)
- 2011年:《故宮100》,中央電視台拍攝的故宮專題片。
- 2012年:《當羅浮宮遇上紫禁城》,關於西方和中國的文化比較。
-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CCTV9播出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紀錄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2020年12月31日其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2018年:《上新了·故宮》,北京衛視拍攝的故宮專題綜藝節目,帶你去看那些尚未開放過的區域並且對故宮裡面的文物做出創新商品。
- 2021年:《紫禁城》,北京廣播電視台和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紀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及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
公眾史學作品
編輯王一樵,《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17。(簡體版由中信出版公司於2018年出版)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 環球網. [202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www.mct.gov.cn. [202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5).
- ^ 建筑. 故宮博物館.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1).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 劉北汜 1991年1月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ISBN 7-5301-0201-X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古代建築史》清代卷(孫大章主編),第三章《宮殿》,第一節《北京紫禁城宮殿的復建與改建》
-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古代建築史》明代卷(潘谷西 主編),第二章《宮殿》,第二節《明代宮殿》,p. 113;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制沿革圖考》第一章;《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六卷第二期,劉敦楨 考證
- ^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中國古代建築史》明代卷(潘谷西主編),第二章《宮殿》,第二節《明代宮殿》,p. 113;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制沿革圖考》第一章;《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六卷第二期,劉敦楨考證
- ^ 馬敘倫. 石屋餘瀋.
- ^ 杜亞泉. 帝制運動始末記. 東方雜誌. 1916, 13卷 (中文).
一月以前,業由內務總長朱啓鈐派員督修,自中華門以內,天安、端午各門,修飾業已完畢,內廷太和門、太和殿,已改名爲承運門、承運殿,中和殿改名體元殿,保和殿改名建極殿,均已將匾額更換……太和門旁之宏儀、體仁兩閣,午門旁之左翼右翼,闕左闕右、協和熙和、左腋右腋等八門,亦皆加工修理,且將協和、熙和兩門改名經文、緯武
- ^ 文革防窺視中南海要提高午門 周恩來:不能作傻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鳳凰網,2010年4月14日
- ^ 曹坤,故宮在「文革」中險被焚毀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9.,人民政協網,2008-08-28
- ^ 北京故宫试行淡季周一闭馆半天. 新浪網. 2013-01-07 [2013-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大高玄殿歸還故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3年5月19日《京華時報》
- ^ 1900万!故宫年客流量创新高. 新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1).
- ^ 觀眾超1930萬人次 故宮成全球參觀人數最多博物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故宫博物院1月25日起闭馆 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中國新聞網. 2020-01-23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 ^ 倪偉 張璐 戴軒 周依 沙雪良. 故宫首次因疫情闭馆,北京这些庙会和博物馆都关闭了. 新京報. 2020-01-24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6).
- ^ 倪偉. 定了!故宫即将有序开放. 新京報網. 2020-04-28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3).
- ^ 禁止自媒体直播,禁止营地车进入!故宫新规本月实施. 環球網. [2023-06-15] (中文).
- ^ 故宫参观须知6月30日起施行:禁带商拍器材、露营车等_国内频道_新闻中心_长江网_cjn.cn. 長江網 - 全國重點新聞網. 2023-06-15 [2023-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中文).
- ^ 故宫“雕版馆”开馆-新华网. 新華網_讓新聞離你更近. 2023-10-31 [2023-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中文).
-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華網. 2024-07-27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8).
- ^ 紫禁城建筑布局. 故宮博物館. [2023-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 ^ 24.0 24.1 Hu, Chui; 胡錘. Beijing gu gong. 北京故宫 Di 1 ban. Beijing. 2015. ISBN 978-7-112-15715-0. OCLC 1039080790.
- ^ 25.0 25.1 25.2 25.3 故宫历史格局图,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5) (PDF). 北京市文物局. [2018-1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