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號大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德語:SMS Scharnhorst[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二十世紀初建造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大巡洋艦的首艦,得名於前普魯士軍事改革者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艦隻於1905年1月開建、1906年6月下水,至1907年10月投入使用。該艦及其唯一的姊妹艦格奈森瑙號為早前羅恩級的增大版本;它們裝備了更多的主艦炮,並且能夠以更高的速度航行。
高速航行中的沙恩霍斯特號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沙恩霍斯特號 |
艦名出處 | 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1] |
鋪設龍骨 | 1905年3月22日 |
下水日期 | 1906年3月23日 |
入役日期 | 1907年10月24日 |
結局 | 1914年12月8日於福克蘭群島海戰沉沒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沙恩霍斯特級 |
船型 | 裝甲巡洋艦(大巡洋艦) |
排水量 | 12985噸 |
船長 | 144.6米 |
型寬 | 21.6米 |
吃水 | 8.37米 |
動力輸出 | 25644匹指示馬力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台三脹式蒸汽機 |
船速 | 22.5節 |
定員 | 840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沙恩霍斯特號曾於1908年短暫跟隨公海艦隊服役,但當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海上試航。1909年,它被分配至駐中國青島的東亞分艦隊,並在抵步後即取代俾斯麥侯爵號擔任分艦隊旗艦,這也是它在餘下的運用生涯中所擔綱的角色。在隨後的五年裡,艦隻曾到訪多個亞洲港口展示德國軍力。它經常會搭載分艦隊司令會見亞洲政要,並曾於1912年在日本出席大正天皇的加冕儀式。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三艘小巡洋艦及若干煤船的陪同下,穿越太平洋並抵達南美洲南部海岸。1914年11月1日,沙恩霍斯特號率東亞分艦隊餘部在科羅內爾海戰中遭遇並擊敗了一支英國分艦隊。這次失敗促使英國海軍部派出兩艘戰列巡洋艦前往追捕及摧毀東亞分艦隊,並於1914年12月8日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達成。
設計
編輯沙恩霍斯特號的全長為144.6公尺(474英尺5英寸),有21.6公尺(70英尺10英寸)的舷寬和8.37公尺(27英尺6英寸)的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11,616公噸(11,433長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12,985公噸(12,780長噸)。艦隻推進系統由三套立式三脹蒸汽機和十八台燃煤水管鍋爐提供動力。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25,644匹指示馬力(19,123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2.5節(41.7公里每小時)。其船員編制為52名軍官和788名水兵;其中14名軍官和62名水兵被指派為分艦隊司令的隨員,並增補為標準化編制。[2]
沙恩霍斯特號的主艦炮為八門21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註 2],其中四門裝配於兩座雙聯裝炮塔上,在艦艛的兩端各有一座,其餘四門則安裝在單翼炮塔上。副炮則由廓裝的六門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和十八門廓裝的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組成。它還配備有四具450公釐(17.7英寸)浸沒式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布設在艦艏、艦艉和兩邊舷側,並提供11枚魚雷。艦隻的水線裝甲帶有150公釐(5.9英寸)厚,炮塔裝甲也有有180公釐(7.1英寸)厚。其甲板厚度從35至60公釐(1.4至2.4英寸)不等,較厚的裝甲用於保護彈藥艙、鍋爐艙和輪機艙等關鍵部位。[2][4]
服役歷史
編輯以拿破崙戰爭期間的普魯士軍事改革者——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中將命名的沙恩霍斯特號是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大巡洋艦而以字母「D」為代號進行訂購[註 3],並於1905年3月22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開始架設龍骨[6],建造編號為175[2]。它於1906年3月23日下水,隨後展開舾裝工作。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陸軍元帥的戈特利布·馮·黑澤勒主持為艦隻命名並發表演說。[7]一年半後,沙恩霍斯特號正式投入公海艦隊服役。隨後它開始了海上試航;在進行速度測試期間,艦隻超過了設計速度1節以上,達到23.5節(43.5公里每小時)。[2][7]
艦隻的試航於11月6日至11日中斷,因沙恩霍斯特號受命與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和和公文艇斯雷普尼爾號一同,護送德皇威廉二世的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前往出訪荷蘭的弗利辛恩和英國的樸茨茅斯。1908年1月4日,沙恩霍斯特號在比爾克燈塔附近擱淺並遭受了嚴重的水下部分損傷。維修在布洛姆-福斯船廠進行,至2月22日完工。然後它恢復了試航,一直持續至4月底。5月1日,在海軍少將奧古斯特·馮·黑林根的指揮下,沙恩霍斯特號取代約克號成為公海艦隊偵察部隊的旗艦。在該年餘下的時間裡,它參加了和平時期常規的例行訓練操演和艦隊演習。[7]
東亞役期
編輯1909年3月11日,沙恩霍斯特號被分派至東亞分艦隊;並由約克號取代其成為偵察部隊的旗艦。在完成航行準備工作後,沙恩霍斯特號於4月1日離開基爾;海軍少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亦隨艦出發,他將在抵達後接管東亞分艦隊。[8]4月29日,艦隻至科倫坡與東亞分艦隊旗艦俾斯麥侯爵號會合。在那裡,沙恩霍斯特號接任分艦隊旗艦的職能。當時,該分艦隊還包括有小巡洋艦萊比錫號、阿科納號以及幾艘炮艇和魚雷艇。7月和8月,沙恩霍斯特號在黃海進行了一次巡航,並於8月考察了該地區的沿岸港口。從12月至1910年1月初,它與萊比錫號和炮艇猞猁號一同,在香港參加了聖誕和新年的慶祝活動。[9]
1910年1月,沙恩霍斯特號、萊比錫號和猞猁號造訪了包括曼谷和馬尼拉在內的多個東南亞港口,並在蘇門答臘和北婆羅洲作停留。至3月22日,它們回到設於青島的德國海軍基地。與此同時,阿科納號已於2月離開東亞分艦隊,其替代者紐倫堡號則於4月9日抵達。英格諾爾此時已晉升為海軍中將,於6月6日調離並由海軍少將埃里希·居勒接替。這位新任分艦隊司令自6月20日開始帶領沙恩霍斯特號和紐倫堡號參觀德國的太平洋殖民地。經停點包括有馬里亞納群島、楚克群島和德屬薩摩亞的阿皮亞。在最後一個港口,它們與小巡洋艦鸕鶿號和神鷲號會合,這些是南海基地的駐艦。在那裡,新的小巡洋艦埃姆登號於7月22日抵達,以進一步加強東亞分艦隊。[9]
1910年,沙恩霍斯特號憑藉在東亞分艦隊內優異的射擊成績而贏得年度「愷薩射術獎(Kaiser-Schießpreis)」。11月25日,沙恩霍斯特號攜分艦隊餘部先後去往香港和南京;在香港期間,艦上爆發了斑疹傷寒疫情。感染者包括居勒,他於1911年1月21日死於該病。與此同時,波納佩島發生了動亂,需要埃姆登號和紐倫堡號到場。沙恩霍斯特號則轉而去往西貢、新加坡和巴達維亞,然後經由香港和廈門於3月1日返抵青島。在那裡,海軍少將京特·馮·克羅西克正在等待接過分艦隊的指揮權。兩周後,沙恩霍斯特號的姊妹艦格奈森瑙號於3月14日抵達,使分艦隊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9]從3月30至至5月12日,沙恩霍斯特號搭載克羅西克在日本海域巡航。此後,它於7月初前往德國屬地的北部地區;當時由於阿加迪爾危機,歐洲的緊張局勢已非常嚴重。克羅西克試圖在東亞保持局勢穩定,故而帶着旗艦在黃海沿岸巡航。至9月15日,沙恩霍斯特號返回青島。[10]
抵達青島後,沙恩霍斯特號駛入船塢進行年度保養;因此,克羅西克暫時將他的旗幟轉移至格奈森瑙號。10月10日,中國人反對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爆發,這在歐洲人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緊張情緒,他們回想起1900-01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對外國人的襲擊。東亞分艦隊已處於戒備狀態以保護德國的利益,並增派了部隊保護德國公使館。然而針對歐洲人的恐怖襲擊並未發生,因此無需用到東亞分艦隊。至11月底,沙恩霍斯特號重新投入使用,克羅西克回到艦上。它經由經由天津和煙臺巡航前往上海,於12月12日抵達。1912年1月14日至24日,沙恩霍斯特號巡視了中國中部的沿岸港口,並於3月9日返回青島,當時分艦隊餘部已在那裡完成集結。[11]4月13日,這些艦隻展開了為期一個月前往日本海域的巡航,於5月13日返回青島。從7月17日至9月4日,沙恩霍斯特號再度前往日本港口,期間它還造訪了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黃海的幾個港口。[12]
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沙恩霍斯特號負責護送搭載着威廉二世胞弟——海因里希親王的萊比錫號,前往日本參加明治天皇的葬禮暨大正天皇的即位典禮。這些艦隻於9月5日至25日在日本停留。回到青島後,海因里希親王對整個東亞分艦隊進行了檢閱。12月4日,克羅西克將分艦隊指揮權移交予海軍少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12月27日,施佩帶着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進行了西南太平洋之旅,期間分別在廈門、新加坡和巴達維亞停留。兩艘巡洋艦於3月2日返抵青島。[12]從4月1日至5月7日,沙恩霍斯特號又將施佩送往日本會見大正天皇。自6月22日起,施佩搭乘他的旗艦展開了對太平洋德國殖民地的巡視。艦隻先後停靠在馬里亞納群島、阿德默勒爾蒂群島、赫爾米特群島、新波美拉尼亞的拉包爾以及德屬新幾內亞的腓特烈·威廉港。[13]
7月21日在拉包爾期間,施佩收到了關於中國進一步動盪的消息,這促使他在7月30日之前便返回了上海外圍的吳淞錨區。在局勢平靜後,施佩得以繼續搭艦進行短途巡航,於11月11日前往日本。沙恩霍斯特號及分艦隊餘部於11月29日返回上海,之後又去往西南亞。施佩會見了暹羅國王朱拉隆功,並訪問了蘇門答臘、北婆羅洲和馬尼拉。沙恩霍斯特號於1914年3月19日回到青島。5月初,此時已晉升為海軍中將的施佩率領沙恩霍斯特號和魚雷艇S90號訪問了亞瑟港,然後到天津;施佩從那裡繼續前往北京,以會見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袁世凱。他於5月11日重登沙恩霍斯特號並搭艦返回青島。隨後,施佩開始着手籌備前往德屬新幾內亞的巡航;沙恩霍斯特號於6月20日離港,僅留下埃姆登號駐青島。[14]
格奈森瑙號與沙恩霍斯特號在日本長崎會合,並在當地得到了充足的煤炭供應。然後它們向南航行,於7月初抵達楚克群島進行加煤。途中,它們收到了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15]7月17日,東亞分艦隊抵達加羅林群島的波納佩島。施佩此時得以接入德國的無線電網絡,他了解到奧匈帝國已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俄羅斯正動員抗擊奧匈帝國——甚至可能包括德國。7月31日,有消息稱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解除其軍隊的動員令。施佩遂下令其艦隻備戰。至8月2日,威廉二世正式向全德下達對抗俄羅斯及其盟友法國的動員令。[1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東亞分艦隊的兵力是由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埃姆登號、紐倫堡號和萊比錫號組成[17]。當時,紐倫堡號正從美國西岸返回,萊比錫號剛剛取代了它在當地位置,而埃姆登號則仍然在青島[18]。1914年8月6日,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補給艦泰坦尼亞號和日本煤船富國丸也仍在波納佩[19]。施佩下令召回分布於太平洋各處的小巡洋艦[20]。紐倫堡號於同一天歸隊[19],隨後施佩將他的艦隻轉移至北馬里亞納群島的帕甘島,這是德國在太平洋中部的領地[18]。
所有可用的煤船、補給艦和客輪都受命在帕甘島與東亞分艦隊會合[21],而埃姆登號則於8月12日在那裡加入分艦隊[18]。輔助巡洋艦埃特爾·腓特烈王子號也在那裡加入了施佩的艦群[22]。然後,四艘巡洋艦在埃特爾·腓特烈王子號和幾艘煤船的陪同下離開太平洋中部,駛向智利。8月13日,埃姆登號艦長、海軍准將卡爾·馮·穆勒說服了施佩將他的艦隻脫離分艦隊,以進行破交戰。8月14日,東亞分艦隊餘部離開帕甘島前往馬紹爾群島的埃內韋塔克環礁,並由沙恩霍斯特號領航。[23]它們於8月20日抵達後再次進行加煤[24]。
為了讓德軍最高指揮部知情,施佩於9月8日派遣紐倫堡號至檀香山,通過中立國家發送消息。至9月28日,紐倫堡號帶回了協約國已占領德屬薩摩亞的消息。沙恩霍斯特號及格奈森瑙號遂航行至阿皮亞調查情況。[25]施佩曾希望能出其不意地逮捕一艘英國或澳大利亞軍艦,但在9月14日抵達時,他發現港內並無任何軍艦[26]。9月22日,沙恩霍斯特號率東亞分艦隊餘部抵達法國殖民地帕皮提。德國人襲擊了殖民地,並在隨後的帕皮提戰役中擊沉了法國炮艇熱心號。這些艦隻儘管受到法國岸基炮台的攻擊,但均保持完好無損。[27]然而,由於忌憚港灣內的水雷,施佩並未奪取貯存在港灣的煤炭[28]。
至10月12日,沙恩霍斯特號率分艦隊餘部已抵達復活節島。在那裡,從美洲海域駛來的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也分別於12日和14日加入分艦隊。萊比錫號還帶來了另外三艘煤船。[27]在該地區停留了一周後,這些艦隻啟程前往智利[29]。10月26日傍晚,沙恩霍斯特號率分艦隊餘部從智利的馬斯阿富埃拉島向東進發,並於10月30日抵達瓦爾帕萊索。11月1日,施佩從埃特爾·腓特烈王子號獲悉,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於前一天錨泊在科羅內爾,因此他決定轉向港口,試圖抓住這艘孤獨的船艦。[30][31]
科羅內爾海戰
編輯英國人缺乏足夠的資源來對抗南美沿岸的德國分艦隊。在海軍少將克里斯托夫·克拉多克麾下,只有裝甲巡洋艦好望號和蒙默思號、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以及武裝商船奧特朗托號。這支區艦隊還將得到老舊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和裝甲巡洋艦防禦號的加強,但後者直至科羅內爾海戰後才到達。[32]克諾珀斯號奉命拖後駐守,因為克拉多克覺得該艦的慢速可能會妨礙他將德艦引入戰場[30]。
東亞分艦隊於11月1日下午來到科羅內爾,令施佩感到意外的是,除格拉斯哥號外,他還遇到了好望號、蒙默思號和奧特朗托號。克諾珀斯號則在英國煤船的伴隨下仍然相距約300英里(480公里)。[33]在16:17,格拉斯哥號率先發現德國艦隻。克拉多克遂迅速組成戰鬥陣型:由好望號領頭,接下來是蒙默思號、格拉斯哥號,並由奧特朗托號殿後。施佩決定推遲交戰直至太陽進一步降下,那時英國艦隻的輪廓將會被陽光映襯出來,而他自己的艦隻將得到身後海岸的遮蔽。克拉多克意識到奧特朗托號在戰列線中毫無用處,遂遣其離開。[34][35]
至18:07,兩個分艦隊之間的距離已縮近至13,500公尺(44,300英尺);施佩命其艦隻於30分鐘後開火;每艘艦都與英國陣線上的每個對手交戰[36]。沙恩霍斯特號對應的是好望號,於第三輪齊射取得命中;炮彈砸落在後者的艏部炮塔和司令塔之間,並引發了大火。當德國炮手鎖定範圍,他們便開始了快速射擊,以每15秒的速率射出一枚高爆彈頭。[37]海軍中尉克諾普作為當時沙恩霍斯特號的瞭望官,報稱「可以觀察到連續的命中……好望號的艦舯遭到連續打擊,造成大量火災……艦隻這一部分的艙內也引發了火災,透過舷窗清晰可見火光閃耀」。[38]
與此同時,格拉斯哥號開始向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開火,因為它無法再與德國的小巡洋艦交鋒。它的一枚4英寸(100公釐)炮擊中了沙恩霍斯特號的艏樓,但未能引爆。至18:50,蒙默思號已被格奈森瑙號嚴重擊損並脫離了戰線;格奈森瑙號遂加入沙恩霍斯特號,與好望號作戰。[39]同一時間,紐倫堡號已駛至蒙默思號的近距離平射射程並向對手投擲炮彈[40]。在19:23,好望號的艦炮在兩次大爆炸後陷入沉寂;德國炮手也於此後不久停止了射擊。好望號逐漸消失在黑暗中。施佩命其麾下的小巡洋艦靠近已遍體鱗傷的對手並以魚雷將它們消滅,同時他指示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進一步向南航行,以躲避魚雷。[41]
當德國小巡洋艦接近時,格拉斯哥號被迫於19:20放棄蒙默思號,轉而向南逃竄並與克諾珀斯號會合。突降的風暴風雨導致德國人無法找到蒙默思號,但它最終於20:18傾覆沉沒。[41][42]兩艘裝甲巡洋艦的沉沒共造成包括克拉多克在內的逾1600人罹難。德國人的損失則微不足道。然而,德國艦隻已經消耗了超過40%的彈藥供應。[34]沙恩霍斯特號在交戰期間被兩次命中,但兩枚炮彈無一爆炸[42]。第二次命中穿透了艦隻的第三煙囪,其無線電天線陣被彈殼碎片擊損。艦隻沒有人員傷亡,德國方面唯一的傷亡報告來自格奈森瑙號——為兩人輕傷。[43]
海戰結束後,施佩將他的分艦隊向北帶至瓦爾帕萊索。由於智利是中立國;每次僅允許三艘軍艦進入港口;施佩遂於11月3日上午首先選擇了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留下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跟隨煤船駐守在馬斯阿富埃拉島。在瓦爾帕萊索,施佩的艦隻得以補充煤炭,同時他還可與海軍參謀本部進行磋商,以確定這一地區剩餘的英軍兵力。根據中立國的限制,這些艦隻在港口停留了24小時,然後於11月6日抵達馬斯阿富埃拉島,並在那裡從俘獲的英國和法國輪船上取得更多的煤炭。11月10日,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被分遣至瓦爾帕萊索停靠,五天後,施佩率分艦隊餘部南下,前往佩納斯灣的聖昆汀灣。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於11月10日與施佩會合,而分艦隊再於三日後抵達聖昆汀灣。在那裡,它們補充了更多的煤炭,因為環繞合恩角的航程將很漫長,且尚不清楚何時會有另一次加煤的機會。[44]
福克蘭群島海戰
編輯當失利的消息傳至倫敦後,英國皇家海軍立即組織了一支部隊以期追捕並摧毀東亞分艦隊。為此,更具威力的戰列巡洋艦無敵號和不屈號從大艦隊中分遣出來,交由海軍中將多夫頓·斯特迪指揮。[45]兩艘艦於11月10日離開德文波特,在前往福克蘭群島的途中,裝甲巡洋艦卡那封號、康沃爾號和肯特號,輕巡洋艦布里斯托爾號和格拉斯哥號以及奧特朗托號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由八艘艦組成的部隊於12月7日抵達福克蘭群島,並立即進行加煤。[46]
與此同時,施佩的艦隻於11月26日離開聖昆汀灣,12月2日繞過合恩角。它們俘獲了加拿大帆船德魯穆爾號(Drummuir),船上裝載有約2,500公噸(2,500長噸)優質加的夫煤。萊比錫號將該船拖在身後,並於翌日在皮克頓島停留。船員遂將煤炭從德魯穆爾號轉移至分艦隊的煤船。12月6日上午,施佩與各艦的艦長在沙恩霍斯特號舉行了一次會議,以確定他們的下一步行動。鑑於德國人收到了大量英國增援部隊在該地區的零散而矛盾的報道;施佩與另兩名艦長傾向於對福克蘭群島發動攻擊,而其餘三名艦長則認為繞過這些島嶼去襲擊阿根廷海域的英國航運會更好。最終施佩的意見得到採納,分艦隊於12月6日12:00出發前往福克蘭群島。[47]
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獲委派進行攻擊;它們於翌日上午接近福克蘭群島,意圖摧毀那裡的無線電發射機。格奈森瑙號的瞭望員發現斯坦利港升起了濃煙,但認為這是英國人在焚毀其煤炭儲備,以防止被德國人占領。[48]當它們接近海港時,於岸邊擔任哨艦的克諾珀斯號開始發炮,12英寸(300公釐)炮落在德國艦隻周圍,促使施佩中斷了攻擊[46]。在10:45完成重新編隊後,德國人以22節(41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向東南方向行駛。沙恩霍斯特號為中心艦,領頭的是格奈森瑙號和紐倫堡號,德累斯頓號和萊比錫號則殿後。[49][50]高速的英國戰列巡洋艦遂迅速增壓從港口出發,以追趕速度較慢的東亞分艦隊[46]。
至13:20,英艦趕上了沙恩霍斯特號和其它德國巡洋艦,並在相距14公里(8.7英里)的範圍內開始射擊[51]。施佩意識到自己的裝甲巡洋艦無法擺脫更高速的戰列巡洋艦,遂命令三艘小巡洋艦在他進行轉向時嘗試脫離,並允許英國戰列巡洋艦與火力不足的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交戰。與此同時,斯特迪也分遣出部分兵力前往追擊德國的小巡洋艦。[52]無敵號負責向沙恩霍斯特開火,而不屈號則攻擊格奈森瑙號;施佩也命其兩艘裝甲巡洋艦進行類似的對抗。施佩採取下風陣位;風將環繞其艦隻的煙霧吹散,提高了炮手的能見度。此舉迫使斯特迪進入上風位,而相應的能見度則更差。沙恩霍斯特號在第三輪齊射時對無敵號形成跨射,並迅速取得兩次命中。在海戰的這一階段,德國旗艦本身沒有被擊中。[53]
斯特迪試圖通過向北轉舵兩點來擴大距離,以防止施佩接近至其眾多副炮的射程。施佩則通過迅速朝南轉向來抵消對方的移動,迫使斯特迪也得向南轉舵來保持射程範圍。此舉使得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可以向北折回,並且足夠接近其150毫米副炮所需的射程。它們的射擊非常精準,迫使英國人第二次撤離。[54]而當恢復戰鬥後,英國人的火炮也變得更加精準[55];沙恩霍斯特號遭到數次命中,並引發火災。儘管它能繼續命中無敵號,但火炮速率開始放緩。斯特迪隨即向左轉舵試圖占據下風位,而施佩則通過反向移動保住了他的有利位置;然而,這次移動卻顛倒了艦隻的順序,於是沙恩霍斯特此時需要面對不屈號。[56]
在戰鬥的這一階段,沙恩霍斯特號的左舷已略有傾側,比水面低了約一米。其第三煙囪已被擊落。格奈森瑙號暫時被煙霧遮蔽,導致兩艘戰列巡洋艦都以沙恩霍斯特號為目標。至16:00,施佩下令格奈森瑙號嘗試逃跑,而他則改變航向,意圖向追擊者發射魚雷。其左舷傾側此時已顯著增加並已嚴重低於艦艏,僅餘2公尺(6英尺7英寸)的乾舷。在16:17,該艦最終完全向左傾覆下沉;英國人繼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格奈森瑙號艦上,並未嘗試營救落水船員。[57]包括施佩在內的格奈森瑙號艦上全部860名官兵都隨艦沉沒[2]。格奈森瑙號、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也相繼被擊沉。只有德累斯頓號設法逃脫,但它也最終被追蹤至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及擊沉。東亞分艦隊的全軍覆沒導致約2200名德國水兵及軍官喪生,其中包括施佩的兩個兒子。[51]
在1915年中期,一艘近海輪船在巴西海岸附近發現了一位德國水兵的屍體。水兵持有一個原本附設於210毫米炮彈的防水盒,內部裝有一面懸掛在沙恩霍斯特號艦上的帝國戰旗。這位水兵被安葬於巴西,旗幟則最終歸還德國,在柏林的海洋科學博物館展出,但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遺失。[58]至1930年代中期,重新組建的德國海軍——魏瑪國家海軍建造了一艘以沙恩霍斯特號命名的戰列艦。在新沙恩霍斯特號於1936年10月的下水儀式上,早期艦隻的艦長遺孀亦有出席。[59]
發現
編輯2019年12月5日,海洋考古學家Mensun Bound宣佈找到了沙恩霍斯特號大巡洋艦的殘骸[60][61]。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Rüger,第160頁.
- ^ 2.0 2.1 2.2 2.3 2.4 Gröner,第52頁.
- ^ Grießmer,第177頁.
- ^ Gardiner & Gray,第142頁.
- ^ Gröner,第5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5頁.
- ^ 7.0 7.1 7.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6–107頁.
- ^ 9.0 9.1 9.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7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8–109頁.
- ^ 12.0 12.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9–11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10頁.
- ^ Hough,第11–12頁.
- ^ Hough,第17–18頁.
- ^ Halpern,第66頁.
- ^ 18.0 18.1 18.2 Staff,第29頁.
- ^ 19.0 19.1 Halpern,第71頁.
- ^ Hough,第1–2頁.
- ^ Hough,第3–4頁.
- ^ Hough,第5頁.
- ^ Hough,第23頁.
- ^ Hough,第33頁.
- ^ Strachan,第471頁.
- ^ Staff,第29–30頁.
- ^ 27.0 27.1 Staff,第30頁.
- ^ Halpern,第89頁.
- ^ Hawkins,第34頁.
- ^ 30.0 30.1 Halpern,第92頁.
- ^ Staff,第30–31頁.
- ^ Herwig,第156頁.
- ^ Halpern,第92–93頁.
- ^ 34.0 34.1 Halpern,第93頁.
- ^ Staff,第32頁.
- ^ Staff,第33頁.
- ^ Staff,第33–34頁.
- ^ Staff,第34頁.
- ^ Staff,第35頁.
- ^ Herwig,第157頁.
- ^ 41.0 41.1 Staff,第36頁.
- ^ 42.0 42.1 Strachan,第36頁.
- ^ Staff,第39頁.
- ^ Staff,第58–59頁.
- ^ Strachan,第41頁.
- ^ 46.0 46.1 46.2 Strachan,第47頁.
- ^ Staff,第61–62頁.
- ^ Staff,第62頁.
- ^ Bennett,第115頁.
- ^ Staff,第63頁.
- ^ 51.0 51.1 Herwig,第158頁.
- ^ Bennett,第117頁.
- ^ Staff,第66頁.
- ^ Bennett,第118頁.
- ^ Staff,第67頁.
- ^ Staff,第68頁.
- ^ Staff,第6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12頁.
- ^ Williamson,第8頁.
- ^ Discovery of WW1 German Battlecruiser SMS Scharnhorst in Falklands waters. Merco Press. 5 December 2019 [5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 ^ German WWI wreck Scharnhorst discovered off Falklands. BBC News. 5 December 2019 [5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參考資料
編輯- Bennett, Geoffrey. Naval Battle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Pen & Sword Military Classics. 2005. ISBN 978-1-84415-300-8.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alpern, Paul G. A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978-1-55750-352-7.
- Hawkins, Nigel. Starvation Blockade: The Naval Blockades of WW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978-0-85052-908-1.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Humanity Books. 1998 [1980]. ISBN 978-1-57392-286-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OCLC 310653560.
- Hough, Richard. Falklands 1914: The Pursuit of Admiral Von Spee. Penzance: Periscope Publishing. 1980. ISBN 978-1-904381-12-9.
- Rüger, Jan. The Great Naval Game: Britain and Germany in the Age of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0-521-87576-5.
- Staff, Gary. Battle on the Seven Seas: German Cruiser Battles, 1914–1918. Barnsley: Pen & Sword Maritime. 2011. ISBN 978-1-84884-182-6.
- Strachan, Hew. The First World War: Volume 1: To Arm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926191-8.
- Williamson, Gordon. German Battleships 1939–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498-6.